出生僅688公克 高醫早產兒回娘家玩闖關

高醫舉辦早產兒歡喜回娘家活動,由復健部、眼科部等醫護人員進行發展評估和闖關活動。(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走過艱困的新冠肺炎疫情後,高醫12日舉辦「守護小腳丫,ONE兔ONE兔大步走」早產兒回娘家活動,邀請現齡2歲半到5歲的早產兒家庭參加;也邀請麥當勞叔叔帶著新生兒科醫護同仁為大家帶來洗手舞的衛教宣導,並配合音樂與感性的心得分享,為早產兒們帶來驚奇與歡樂。 高醫副院長羅傳堯表示,高醫近3年的新生兒接生人數超過700名,今年截至9月已有超過40位1500公克以下的新生兒入住新生兒加護病房,而低於1000公克的新生兒更超過22名,高於往年人數,但在優秀的醫護團隊細心照護下,存活率超過9成,讓醫療團隊十分開心及驕傲。 高醫早產兒歡喜回娘家,共有約39戶家庭、45位早產兒共襄盛舉。 (記者王正平翻攝) 新生兒科主任醫師陳秀玲提到,高醫新生兒醫療團隊照護早產兒的能力已臻國際水準,且擁有先進的醫療儀器如「高頻振盪呼吸器」及「吸入性一氧化氮治療儀」等,近年更引進「橫膈膜電位導管」,可及早讓早產兒脫離呼吸器,使1000公克以上的早產兒存活率超過9成,更多次成功治癒多名體重1000公克以下早產兒及重度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兒,再加上與產科高危險團隊的合作,一起讓早產兒順利出生也順利出院返家。 活動中,有一位出生時僅27週又5天大的何小妹妹,因媽媽在他院婦產科產檢發現血壓問題而轉送至高醫,血壓控制不佳,只能選擇以剖腹產方式生下何小妹妹,出生體重僅688公克,因早產併發腦室內出血而後發生水腦症,經過3次腦室外引流管放置手術,以及左右側腦室腹腔引流手術,長達9個月的治療後,順利出院返家。 早產兒回娘家活動除由家長們交換育兒甘苦談,院方邀請眼科部、復健部及小兒神經科等多位專科醫師,講述如何照顧早產兒;同時結合復健部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與新生兒科護理人員,進行發展評估、神經評估、眼科檢查;針對粗動作、精細動作及語言篩檢,更有設計符合不同年齡層的親子互動闖關遊戲,讓參加活動親子收穫滿滿。

Read More

〈中華副刊〉通俗的魅力

陳怡蘋 書友曾隨口問起我最喜歡的台灣作家,我毫不猶豫說顧肇森,他相當驚訝。書友是該驚訝,顧肇森既不知名,作品又不夠好(我一直認為顧未寫出代表作),一般讀者根本沒聽過。再說顧肇森的著作多數因故絕版多年,很難找,沒必要向書友介紹一個讀不到的作家。 顧肇森1994年病逝,享年四十。如今我的年紀早已超越顧肇森,可是,他的作品依然陪伴我。至今仍不時翻閱散文集《驚艷》,好似不大熟悉的遠房兄長,隨口談論日常點滴,兄長自認沒什麼大不了,純粹分享,絕非說教。我喜歡顧肇森鮮活俏皮,有時略嫌刻薄的各式比喻。而他率性地袒露對於生活的種種想法,時而任性時而感傷,以及一點點的趣味和叛逆,內容可說平淡如水。然而成長於戒嚴時代的我,想認識家國情懷、傷春悲秋之外的真實面目。顧肇森展示了個人一點小小的不馴,不至於妨礙國家社會和諧,無須非得從眾抹平稜角。而犬儒這個詞語,我就是從《驚艷》學到的,顧肇森多半用於自嘲部份離經叛道、憤世嫉俗的想法。 喜歡《驚艷》其中的《朝代》一文。顧肇森談及告知友人必看美國當時的知名通俗影集《朝代》,友人不約而同「扮出嘴裡像是塞了一隻雞蛋的驚愕表情」,嘖嘖感嘆「你怎麼這樣沒品味」。顧肇森自承曾是一心向學的有為青年,緊抱經典不放,「經常把沙特、齊克果、柏格曼、費里尼等人的名字,好像風鈴似的掛了滿嘴,一點風吹草動便聒噪不休」。文藝青年的行止躍然紙上。 曾幾何時,顧肇森反而對缺乏品味的事物充滿濃厚興趣,比如言情小說、武俠小說、明星傳記、影劇版等等。他肯定通俗作品的魅力,「除了少數深具靈性之人,可以經常欣賞生死靈肉的掙扎而不至發瘋。其餘的升斗小民,本已活在囉唆的現實裡,何須在暇時看《推銷員之死》來提醒自己的不幸?」通俗作品提供大眾慰藉、娛樂的能量,不容小覷。他仍相信藝術創作不妨曲高,然而大眾或須一段時間才能接受。而大眾熱愛的流行作品,儘管不見得具備文化意義,但不代表享受流行作品就該被鄙視。如今應是兼容並蓄的時代,讀《存有與空無》和看《朝代》,未必是格格不入的。 經典與通俗是永恆的爭論。我認為捍衛經典是文化大師的責任,一般人無須自願肩負扛不起的重任,折磨自己。平日好好生活,行有餘力參與藝文活動、讀自己想讀的書,已是現代的優秀公民。倘若經由喜歡的作家、作品,探索、釐清自己深層的想法,逐漸認識自己。假使因而接受自己的不足和侷限,與自己和解,或者心境相對平和,便是難得的收穫。接受自己喜好,同時也尊重其他人選擇,不必讚揚或鄙夷別人的品味。 社會應正視通俗的藝文作品,不必刻意貶低相關創作者,以及熱愛這些作品的讀者。現代人生活步調繁瑣快速,壓力極大,閒暇欣賞流行作品,若能因而放鬆、愉快,這一點小小的快樂,不妨視為基本人權,無須在意旁人的批評。

Read More

新增87例 南市登革熱逼近2萬例

台南市登革熱病例逼近2萬大關,市府加強防治清零,希望守住2萬大關。(台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登革熱確診病例12日新增87例,這是最近幾週來首次出現單日病例少於百例,目前已累計19985例,逼近2萬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說,資料顯示,全球暖化可能是驅動中南部登革熱的基底原因,台南市登革熱防治中心則表示將加強清零防治,守住2萬大關。 詹長權針對中南部地區今年登革熱疫情大爆發現象,提出說明,早在7月時世界衛生組織即提出示警「以平均氣溫升高、降水量增加和乾旱時間延長為特徵的全球暖化,可能會導致今年的全球登革熱感染人數創歷史新高。」 詹長權說,以氣候變遷指數顯示氣候變遷對特定日期氣溫的影響程度,進一步分析台灣氣候變遷指數的縣市別地理分布和登革熱累積病例數的縣市別很類似,顯示全球暖化可能是驅動中南部登革熱的基底原因。詹長權引述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所言「即使缺水,蚊子也能生存,因此無論是在洪水或乾旱情況登革熱會增加,溫度越高病毒和病媒蚊繁殖越快。」惟有加快淨零排碳減緩全球暖化,才能有效控制全球和台灣登革熱疫情。

Read More

骨鬆上身 每年1萬5千人大腿骨骨折

台灣骨質疏鬆照護協會等舉辦健康路跑及園遊會,提供各種免費健康篩檢與專業醫療人員衛教。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慢性疾病已經成為現代人健康上最大的隱憂,台灣骨質疏鬆照護協會等單位12日共同舉辦健康路跑及園遊會活動,提供各種免費健康篩檢與專業醫療人員衛教,使民眾了解自身健康現況,並豐富健康知識。 台灣骨質疏鬆照護協會理事長林志隆指出,骨質疏鬆非老年專利,近年由於國民飲食習慣改變以及青少年對於飲食的挑剔,普遍都有鈣質與會維他命D3攝取不足的問題存在,加上國民缺乏運動及多數女性防曬的觀念,導致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年年升高,且有年齡往下的趨勢發生。 每年約有1萬5千名病患因骨質疏鬆症導致「大腿骨骨折」,如估算患者開刀住院費用約10萬,以及出院後1年約需100萬等照護及間接成本,等於這些家庭每年因骨鬆而衍生的醫療費用高達165億元,約健保總額3000億的20/1,而此數據還不包括因骨質疏鬆症所造成的「脊椎骨骨折」及其他併發症所需的醫療成本,顯示骨質疏鬆症會耗用極大家庭人力及社會資源。 林志隆說,不少民眾還是會認為,骨質疏鬆症並不常見、老年身高變矮(老倒縮)是自然老化的過程的一部份不是疾病、只有年紀大的婦女會有骨質疏鬆症、葡萄糖胺可以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等等錯誤觀念。 他指出,透過本次活動可讓民眾由參與運動和衛教宣導破除既定觀念,並現場接受檢測、咨詢,一發現即可儘速就醫治療;另外配合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所提出的「保骨新5足」,包括:足夠的鈣質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K、B6、B12、磷,足夠的礦物質像是鎂、氯、磷、鉀、鈉、硫,以及足夠的肌力、足夠的運動、曬太陽,就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希望骨質疏鬆從預防做起,不是等到骨折才治療。

Read More

設國家肺癌辦公室? 薛瑞元:再考慮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護理師國考配分比重變革,是希望提升考試通過率來充實護理人力,不知道反對者的邏輯在哪裡。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健署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中,肺癌首度躍升第1,擠下蟬聯15年榜首的大腸癌,專家呼籲政府應設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整合行政資源、加大肺癌防治力道。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是否有必要設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仍應要再考慮。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指出,肺癌防治應以國家層級來處置,設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有其必要性,台灣肺癌防治中期目標是結合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的篩檢政策,達到1期肺癌診斷數倍增,以及肺癌5年存活率倍增;短期目標則分為初級預防、次級篩檢及三級治療等3面向進行防治,特別是晚期肺癌的5年存活率,期待能在5年內翻倍。 楊泮池指出,目前台灣肺癌確診時已3、4期病人占逾6成,國健署自去年7月起啟動LDCT篩檢,翻轉肺癌診斷期別,揪出更多早期患者、及時治療,幫助提高存活率,研究也發現台灣大多數肺癌患者並不吸菸,除了本身的基因問題,陸續有研究指出環境中的致病因子、空氣汙染,也可能致癌。 薛瑞元出席醫師公會全聯會第76屆醫師節慶祝大會回答外界詢問時表示,台灣肺癌發生率超過大腸癌,「這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警訊」,但是,或許正與肺癌篩檢不再缺乏好工具,而能及早發現患者有關,如今已有LDCT,更易找出更多早期肺癌患者,依據未來更多的科學實證,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不排除逐步擴大LDCT公費篩檢策略適用對象。至於是否考慮設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他認為,這還需要再考慮。

Read More

亞急性甲狀腺炎 她感冒好不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6歲的蔡小姐從上月開始因為咳嗽、喉嚨腫脹、聲音沙啞等問題,不斷往返診所領藥但不見好轉,直到近期發燒不退、頸部還出現被掐住的壓迫感,到醫院抽血、超音波檢查後,才確診亞急性甲狀腺炎。 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劉漢文表示,亞急性甲狀腺炎,是甲狀腺組織的發炎反應,因為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也稱為病毒性甲狀腺炎,好發於30至50歲的女性,其病狀為甲狀腺腫大、壓痛,疼痛感可能蔓延至喉嚨、下巴、耳朵,偶爾會伴隨發燒,而處在不同的發炎時期,也會出現甲狀腺亢進或低下的症狀。 由於亞急性甲狀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關,因此在確診前的1至4週裡,病人會出現疲勞、全身痠痛、咳嗽流鼻水等普通感冒症狀,劉漢文強調,因為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發燒、頸部疼痛病徵與感冒相似,容易被忽略;雖說大部分情況能夠自癒,但病程往往長達數月,若沒有保持追蹤,恐已進展成永久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而沒有發現。 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輕症者以服用消炎止痛藥為主,多數能緩解頸部的腫痛感,而症狀較嚴重的病人,則搭配類固醇使用並隨病況改善減少劑量。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美館駐日痕 展現藝術多樣性

「駐日痕」展覽,展出藝術家邱國峻與刺繡師傅林玉泉共同創作的台南《悟智樂園》。(記者林雪娟攝) 鼓勵青年藝術家創作,台南生活美學館推出青年視覺藝術培力計畫「駐日痕」,由資深藝術家邱國峻、陳伯義及青年藝術家藍郁棠、謝律丞、楊佳馨、莊勝凱與周暐恩,透過影像、現成物裝置及錄像等作品,呈現藝術家將日常留下的痕跡轉化為對於生活的再發現,展覽揉合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展現影像藝術的多樣性。 邱國峻與刺繡師傅林玉泉共同創作《神遊仙境》系列作品,展現傳統刺繡工藝與當代攝影結合的可能性。邱國峻表示,一開始尋找刺繡師傅的過程並不順利,幸運遇到林玉泉願意勇於突破,與藝術家共同創作,揉合傳統與當代的攝影作品。此次參展作品中,主題包括曾經話題十足的荒廢建物,例如:台北三芝一帶的《飛碟屋》、台南《悟智樂園》等;荒廢瑰麗的空間,宛如藝術家內心深處的角落,在邱國峻的創作中,刺繡的光彩映照著廢墟的滄桑,交織出獨特的藝術美感。 陳伯義則是紀錄廟宇活動現場,透過照片欣賞,觀賞者彷彿一起進入活動瞬間。《NG廟會》系列,呈現台灣廟會嚴肅又帶點荒謬幽默的瞬間;《食炮人》系列,有別於直接紀錄鹽水蜂炮,藝術家選擇拍攝「食炮者」背影及炮衣,透過破爛斑駁的炮衣,間接卻強而有力的傳達蜂炮的壯闊盛麗。 展覽邀請民眾「重新發現駐足於日常生活的痕跡」,了解生活當下可能是重新發現新事物的重要契機,藉由觀賞展覽,開啟自我探索的歷程。展期至12月底,於美學館第一展覽室及Young Show Space展出。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肝基會推超音波檢查10年計畫 每年7千成年人死於肝癌 5千人肝硬化亡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扶輪社合作推出肝病防治義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12日辦理肝病、癌症指數抽血篩檢及腹部超音波檢查義診,希望能藉此提醒民眾完整肝臟檢查的重要性,並協助檢查異常的民眾回到醫療院所接受治療或定期追蹤,達到根除台灣肝病目的。 肝基會推動腹部超音波檢查10年計畫,12日在鶯歌區公所舉行,針對30歲以上民眾做免費保肝完整篩檢、並為150位幸運早鳥民眾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目前政府提供年滿45歲至79歲的民眾,可做B、C型肝炎病毒抽血篩檢,但終身只能接受一次免費檢查。 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近年來B肝、C肝藥物的突破與給付,讓肝硬化及肝癌整體發生率緩慢下滑,然而至今台灣成年人每年仍有7000多人死於肝癌,5000多人死於肝硬化。因此,面對肝癌的不二法門,就是在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並將之根除。 藝人許仁杰也出席肝基會義診活動並分享護肝經驗,他的家族中阿祖肝病過世、舅公肝癌過世,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呼籲鶯歌區鄉親都能去檢驗B、C肝。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走讀歷史 聖功師生勇闖阿塱壹

聖功女中師生走讀踏查阿塱壹古道。(聖功女中提供) 聖功女中申請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育計畫」,規劃「勇闖阿塱壹—探尋四重溪的故事」戶外教育課程,在6位老師帶領下,27名學生日前花了5個小時,奮力走完阿塱壹古道,隔天又在石門國小杜詩韻老師的導覽下,走讀牡丹社事件發生的地景,感受19世紀台灣風起雲湧的國際局勢與涉外關係,並從原住民的視角詮釋牡丹社事件。 近年台灣出現不少與原住民相關的影視作品,尤其以「羅妹號事件」為背景的連續劇《斯卡羅》更是引起話題,大眾的興趣開始從影像延伸到對真實歷史故事的探求。 聖功女中以此為靈感,由教務處號召各領域老師組成團隊,規劃了「勇闖阿塱壹—探尋四重溪的故事」戶外教育課程。2天的課程不只結合地理學科,走入恆春半島的高山和海洋,觀察阿塱壹古道這一段海岸線豐富的地形、地貌,也透過重返歷史地景增進學生對原住民及台灣史的理解。 為了走完阿塱壹古道,參加的學生事前還利用課餘時間訓練體能,也複習歷史的學科知識,才信心滿滿出發,順利完成課程以後,雖然身體上非常疲憊,但精神上收穫豐碩,平常在課本上所學藉由實際的走讀、踏查以後,內化成真正實用、有意義的知識。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鯨奇世界 省躬學童開眼界

省躬學童上「鯨奇世界」課程。(記者施春瑛攝)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推廣海洋教育保育課程,台南海洋保育站站長莊筱芸、王鳳儀老師日前到南區省躬國小為二年級師生上課,教小朋友認識台灣常見的鯨豚種類,了解鯨豚擱淺時的救援處理方式,讓學童理解友善賞鯨的重要性,小朋友反應熱烈,驚呼連連。 學務主任張瑾玥表示,透過「鯨奇世界」的課程,讓學生猜猜鯨魚和魚有什麼不一樣?並思考如何愛護這些海裡的鯨豚。張瑾玥說,透過海保署王老師的介紹,讓學童了解鯨豚並非魚類,鯨豚是海洋哺乳類動物,牠們所擁有哺乳類的特徵,如胎生繁殖、哺乳育幼、用肺呼吸等,為了適應水中生活,鯨豚演化出與陸上哺乳類不同的外型,而且所有的鯨豚物種皆為二級以上保育類動物。 海保署王鳳儀指出,大家平時統稱的鯨豚類,習慣把體型大者稱為「鯨」,體型小者稱為「海豚」,但實際在科學上是分為口中有簾幕般鯨鬚的「鬚鯨」及口中有牙齒的「齒鯨」,多數齒鯨的體型較小,一般所說的「海豚」是對部分小型齒鯨的通稱。她也分別從鬚鯨及齒鯨中挑出最具代表性的藍鯨及中華白海豚稍作介紹,包含形態特徵、生態習性、棲地分布等。 莊筱芸則介紹台灣近30年曾出現的鯨豚,介紹東部賞鯨常見海豚及鯨豚目前所面臨的威脅,相約友善賞鯨守則,最後教育學童遇到鯨豚活體擱淺處理流程「三要四不」,如果發現有人在碰觸、騷擾、傷害鯨豚或受傷鯨豚擱淺時,請撥打「118」專線,讓大家一起守護鯨豚。 學生林芊妤說,大家要少用塑膠袋,淨零減碳愛地球,不要讓鯨豚受到生命的威脅。課堂中的有獎徵答也幫助學生歸納複習,最後學生在白海豚成長著色畫上塗上顏色,讓上課所學之知識可以更加深印象。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