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診創10年新高!羅一鈞:腸病毒恐4月提早流行

腸病毒就診10年同期新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示警,有提前1個月爆發流行機率。(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2日公布最新監測發現,國內腸病毒上週門、急診就診人次突破6000人次,為10年同期新高,且過去4週,國小幼兒園的停課班級數也達到180班,比去年同期大增32%。發言人羅一鈞示警,預估腸病毒4月進入流行期(單週就診人次超過1.1萬),比往年5月進入流行期提早1個月。 隨著進入春季,腸病毒好發季節即將到來。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6,084人次,與歷年相比已創近10年以來同期最高,且近4週教托育機構因應腸病毒疫情停課累計已超越去年同期。 腸病毒就診10年同期新高,防疫醫師林稜提醒預防衛教。(記者戴淑芳攝) 實驗室監測顯示,近期腸病毒持續於社區中活動,以克沙奇A型為主。今年尚無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但於社區已出現4例腸病毒71型及1例D68型輕症個案。 羅一鈞表示,最新預估,這一波腸病毒疫情最快於4月就進入流行期,就診人次將突破閾值(單週就診人次超過1.1萬),比往年5月進入流行期提早約1個月。至於高峰將落在5月底至6月中。呼籲家長、幼教托育機構及小學落實兒童洗手習慣、環境消毒清潔,有症狀在家休息不上課。 腸病毒就診10年同期新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預估示警,有提前1個月爆發流行機率。(記者戴淑芳攝) 防疫醫師林稜表示,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 林稜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Read More

研究:新冠讓全球預期均壽減1.6年

本報記者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12日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結果,COVID-19導致全球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在疫情頭兩年間縮短1.6年,比先前估計縮短得更多。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醫學期刊「刺胳針」。 法新社報導,替美國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HME)爬梳資料的數百名研究員認為,這標誌著全球預期壽命數十年來持續拉長後的一次劇烈反轉。 美國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研究員兼研究報告主要作者舒馬赫說:「對全球成年人來說,COVID-19疫情造成的影響比半世紀以來的任何事件都更深遠,包括衝突和自然災害。」 從2020年到2021年,在研究分析的204個國家和地區中,有84%的預期壽命縮短,顯示新型冠狀病毒的「破壞性潛在影響」。估計,在這段期間,15歲以上男性死亡率增長了22%,女性增長17%。 墨西哥市、秘魯和玻利維亞是預期壽命縮短最多的一些地方。 即使平均預期壽命在疫情期間縮短,人類仍活得比以前更久。研究員指出,從1950年到2021年,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從49歲延長到72歲,增加了23年。 研究員估計,2020年到2021年,COVID-19疫情造成1590萬人超額死亡,其中有些直接死於染疫,有些間接死於疫情相關問題。這比世衛先前估算的超額死亡人數多了100萬人。

Read More

邊境攔截 好市多羅勒醬檢出致癌農藥

食藥署12日公布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好市多從美國進口的羅勒調味醬被檢出致癌物環氧乙烷,共673.92公斤依規定退運或銷毀。(食藥署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食藥署12日指出,好市多公司從美國進口的羅勒調味醬,被檢出致癌物環氧乙烷,違反不得檢出規定,共1批、673.92公斤遭邊境攔截,未流入市面。 食藥署最新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共有14項檢驗不合格產品,如泰國蘆筍、印尼炸肉丸用粉、越南冷凍鯰魚切片,被檢出農藥超標或其他不合格的狀況,全數遭退運或銷毀。 其中,1批好市多股份有限公司從美國進口的「羅勒調味醬(911595 KS ITALIAN BASIL PESTO 22OZ)」,被檢出殘留有致癌疑慮的農藥環氧乙烷0.1mg/kg,違反不得檢出規定,共673.92公斤依規定退運或銷毀。食藥署表示,將針對輸入業者好市多公司,從加強抽批調整為逐批查驗。 根據食藥署統計,去年9月4日到今年3月4日止,美國調味醬共計報驗425批,其中8批不合格、不合格率1.88%,包括7批檢出環氧乙烷、1批二氧化硫,將持續採加強抽批查驗至7月7日。

Read More

〈中華副刊〉融

詩/圖 琹川 相視不是對峙 舞動向前以輕盈之姿 凝肅的岩石矗立於後 當它們開始微笑對談 河流便在背後唱著歌 剛柔深淺彼此消融襯映 遠近空間不斷的換焦中 言語若是和煦上揚的光粒清氣 季節便是融化冰雪的春日舞泉

Read More

手臂變胖! 醫:乳癌術後淋巴水腫造成

郭綜合副院長黃太謙表示淋巴水腫是乳癌患者的常見問題,經手術治療後如手臂有腫、脹、麻、刺等疑似症狀,應尋求治療處置。(郭綜合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癌症是台灣國民10大死因之首,一般完整治療下,乳癌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雖然對患者生命無虞,但罹癌後的患者也將面臨身心衝擊,而淋巴水腫是乳癌患者的常見問題,郭綜合醫院副院長黃太謙表示,乳癌患者手術治療後,如手臂有腫、脹、麻、刺等疑似症狀,應尋求治療處置。 淋巴水腫是含蛋白質的液體在組織中異常積聚,導致身體部位腫脹和纖維化,在乳癌病人會發生在上肢。在乳癌相關的治療中,手術是造成淋巴水腫的一個因素,牽涉到「腋下淋巴結」拿掉的多寡。30年前的患者在確診乳癌時,必須執行「根除性手術」,全般切除全乳及腋下淋巴結。 而現今輔助治療的方式多樣,臨床治療上如無淋巴結轉移,腋下淋巴結廓清術並非必要、也不是提高存活率的辦法,所以淋巴結的處理,就轉為以「前哨淋巴結切片」為主,患者無需進行更大的淋巴廓清術,術後也能降低淋巴水腫的比例。 黃太謙指出,除了外科醫師的努力外,患者日常也能透過落實預防手段降低淋巴水腫的風險。患者應留意避免皮膚創傷,維持運動習慣及體重,盡量不要在有風險的手臂上測量血壓、打針,出國旅行搭機可穿著合身的壓縮袖套,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寒冷、高溫下。如有嚴重腫、脹、麻、刺不適,應尋求復健治療,執行「徒手淋巴引流」,使肢體的大小和壓力回復正常,減輕疼痛。 黃太謙強調,乳癌確診後,別光想手術,術前「腫瘤多專科」評估很重要。合宜條件下,術前輔助治療可降階癌症的嚴重性,降低手術的範圍或傷害。醫療作業需同時追求延長病人生命、維持生活品質的雙重目標,而患者的自我預防也能與治療相輔相成,控制惱人不適。

Read More

不僅蘇丹紅!保欣2款陸產辛香料又出包

保欣進口的辛香料又檢出農藥殘留。(桃園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不僅有蘇丹紅,保欣進口的辛香料還被檢出農藥殘留!桃園市衛生局2月21日至保欣公司龜山倉庫抽驗中國大陸進口辛香料4件,其中1件八角茴香檢出殘留農藥超過容許量,另1件肉桂初步檢出有重金屬反應,已移請來源所轄衛生局後續辦理,業者如對檢驗結果有異議,得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於收到通知後15日內申請原檢體複驗。 保欣進口辛香料檢出農藥殘留場。(桃園市衛生局提供) 衛生局表示,本次抽驗4件辛香料為花椒粒、八角茴香及肉桂及白胡椒原粒。檢驗結果保欣企業有限公司進口「八角茴香」檢出殘留農藥「待克利0.09ppm」超過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0.05ppm),已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可處6萬至2億元罰鍰;另1件保欣企業有限公司進口「肉桂」,檢出重金屬「鉛2.12mg/kg」及「鎘1.0mg/kg」,雖超過「食品中汙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限量標準:鉛0.3mg/kg、鎘0.2mg/kg),惟考量產品因脫水導致重金屬相對濃度改變之可能,仍須依實際脫水或復水倍數回推計算結果,全案皆移請來源商所轄衛生局後續辦理。倘食品中重金屬超過限量,則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經命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可處3萬至300萬元罰鍰。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北市衛生局12日公布市售辣椒粉抽驗結果,23件中有6件不合格;除了有3間產品被驗出含蘇丹色素外,小磨坊的紅辣椒粉亦被檢出農藥殘留。 北市衛生局表示,近期針對網路電商平台及市售販售之辣椒粉(醬)食品進行抽驗,共計查驗23件產品,包含辣椒粉及辣椒醬23件,檢驗項目包括蘇丹色素、規定外色素及殘留農藥。 經抽查,有6件不符規定產品,其中1件「真好家辣椒粉」、1件「極辣朝天椒」,以及1件「泰式辣椒粉」,檢驗結果同時檢出蘇丹色素及殘留農藥,涉添加未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添加物及不符「農藥殘留容許標準」。 另,1件「匈牙利紅椒粉」、1件「細粉紅辣椒」,以及小磨坊的「紅辣椒粉」被檢出殘留農藥,不符「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而檢出蘇丹紅的產品已第一時間移請所轄衛生局溯源及追查流向。 北市衛生局指出,殘留農藥含量超過「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者,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可處分責任業者新台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而添加未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的添加物,則法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8000萬元以下罰金。 針對不符規定產品,北市已令業者或通知平台下架不得販售,經查產品來源屬外縣市者已移所轄衛生局處辦,屬台北市業者,倘經調查違規屬實,將依法處辦。

Read More

肩頸硬 小扁針+美式整脊 擺脫痠痛

奇美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表示,以小扁針、AMCT療法內外夾攻,減輕肩頸僵硬痠痛,並改善手臂麻木無力。(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51歲黃婦女因車禍受傷造成頸部椎間孔狹窄,壓迫脊椎神經根致肩頸肌肉緊繃,左手臂麻木疼痛無力,屈伸困難,中醫診察發現肩頸部肌肉僵硬,每週施以1次小扁針及美式整脊(AMCT)脊骨神經活化療法,經4週治療痠痛減輕許多,手臂麻木無力明顯改善。 奇美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表示,椎間孔狹窄是常見的脊椎病變之一,引起的神經痛也是困擾許多病人,好發在青壯年族群,工作及生活型態緊繃、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與久站的勞動。 根據文獻記載,男性發生率約9.1/1000,而女性發生率約4.2/1000。椎間孔狹窄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外傷、基因、長期久站或久坐、老化及家族史等。 人體因為車禍外傷、扭拉傷,或長期姿勢不良過度使用肌肉,導致椎間孔狹窄,引起肌肉韌帶損傷,造成急、慢性發炎,進而形成局部軟組織沾黏。這些沾黏地方因氣血阻塞不通而痠痛,嚴重時則會壓迫神經造成麻木無力、關節活動困難。日積月累之下,傳統治療已經難以解除沾黏,因此小扁針(小針刀)鬆解術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直接鬆解沾黏處,疏通氣血,並恢復關節運動功能。 小針刀的治療時間短,約數分鐘,不需留針在身上,也不需住院和臥床休息,但施針處會有一些痠脹痛感,建議服用藥液包「消腫退癀湯」4~6包,效果會更好,可促進軟組織修復,及預防傷口發炎;若畏懼針灸者建議可搭配AMCT脊骨神經活化療法,矯治脊椎錯位,使神經不再受到壓迫,可治療脊椎錯位所導致的痠痛與各種疾病。

Read More

婦髖關節磨損 開刀治療當生日禮

婦人髖關節磨損嚴重,大甲李綜合醫院骨科主任王芳英說明為黃姓婦人開刀置入人工關節治療等療程。(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台中60多歲的黃姓婦人1年多來感到右側髖關節到大腿外側痠痛,四處求醫,吃中藥、也打了PRP增生療法,但是始終沒改善,後來到大甲李綜合醫院檢查,發現她髖關節發育不全、磨損嚴重,經過開刀置入人工關節,患者已經恢復正常。黃女說,「我早該來開刀治療,趁著年輕有體力治療,恢復也比較快,也是給自己最好的生日禮物。」 骨科主治醫師王芳英說,從X光片檢查,發現患者的右側髖臼發育不良(DDH)併嚴重髖關節炎,有一半的髖關節露在外面,容易造成磨損,也易讓髖關節和膝關節同時發生問題。黃姓患者偶爾爬山,走路時受力不平均,或許以前能硬撐,但長時間下來受損嚴重,導致,走路起來也會痛,特地前來求診。 王芳英進一步說明,髖關節發育不良會導致髖臼深度變淺,角度不對髖臼對股骨頭無法完全包覆而導致脫位,也因兩者的接觸面積變少,軟骨磨損更快導致髖關節提早退化,「有些患者在20至40歲就會出現症狀。」他強調,該類患者成年後易造成嚴重髖關節炎,需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王芳英指出,他使用微創人工髖關節手術,以前位微創進入,減少軟組織破壞,手術時間大約2個多小時,同時,他把患者右側髖關節拉長1公分,讓患者在走路起來更平穩,術後很快恢復正常,在隔天便可以下床,兩天後可以爬樓梯復健,目前持續門診追蹤,恢復狀況好。  

Read More

未打XBB疫苗 1歲童染新冠 發病5天過世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明疫情週報。(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仍具死亡威脅,疾管署12日公布,國內COVID-19疫情雖緩降,但上週仍新增408例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另新增60例死亡病例。死亡個案當中年紀最小是北部一名未接種XBB疫苗的1歲男童,從發病到不治僅短短5天。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根據監測,國內新冠疫情緩降,上週新增408例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523例下降22%,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60例死亡病例,也較前一週新增70例下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另有一名未接種XBB疫苗之幼兒死亡,為新冠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不幸過世。 防疫醫師林稜指出,新增死亡個案年紀最小者,為北部地區的1歲男童,沒有家族及先天病史,也沒有接種XBB疫苗,2月底出現活力下降、全身抽搐等症狀,被送往急診就醫,已經呼吸衰竭、心跳停止,立即使用葉克膜搶救,採檢結果新冠陽性。 儘管醫療團隊馬上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但男童最後仍因呼吸衰竭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在住院第3天過世,從發病到死亡僅5天時間。 由於新冠病毒對於年紀小的孩童有高風險引發嚴重併發症,林稜提醒家長還是要帶小小孩接種疫苗,目前國內6個月以上至11歲兒童依核准適應症,只能接種莫德納XBB疫苗,來提升免疫保護力。 疾管署統計,去年9月26日新冠XBB疫苗開打以來,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203.3萬人次,其中莫德納XBB疫苗累計178.4萬人次,Novavax XBB疫苗累計24.9萬人次。上週五(3月8日)單日接種4.6萬人,更創開打以來最高紀錄。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美國已建議65歲以上長者及免疫力不全及免疫力低下患者額外再接種1劑XBB疫苗,為增進該些族群免疫保護力,國內將於3月14日召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提案討論。

Read More

〈中華副刊〉飛蛾撲火

■區麗娟 「叮叮咚咚」起初以為是誰家孩子搗亂,將木頭砸地。後來明澄而堅定的聲音吸引了我的注意。那種篤定的敲擊就像夜田佇立的引路燈,為迷霧裡的途人指點迷津。我睜開迷糊、昏昏欲睡的眼睛,抬頭一看,躲在昏暗影子背後的竟然是隻弱小的飛蛾,她走了一波又一波鸚鵡螺曲線,一直旋往光的正中央。 我閉上雙目,靜待敲擊的散佚,頭頂上嗡嗡嗡拍翼的聲音始終不滅。那雙載有複眼的翅膀一如夜鷹,精確瞄上光亮的白燈,猛烈撞去,成為閃動繽紛的光影。那樣脆弱易碎的身軀,不管一次又一次內耗,以粉身碎骨般的姿態飛翔。忽明忽暗的燈預示了飛蛾即將耗盡的血肉。那樣對光的迷戀簡直嵌入骨髓。也許有人也像這隻飛蛾一樣,用血肉模糊來尋找光明,那片遼闊無邊的未來嗎? 清冷肅穆的房間頓時潑撒了一點光亮。在燈光的映照下,飛蛾仿佛穿上了一件蕾絲邊的睡衣,半透明的肉體穿透光的厚度,大方任人觀看若隱若現的裸體。我就像隔岸的觀眾,看歌女在海上的火光歌唱,一遍又一遍唱著輓歌。她跳著跳著,跳出十多歲的活潑單純、跳出二十多歲的莽撞衝動、跳出四十多歲的潦倒不得志。身體刻上的基因使她生命只容得下光。後來聲音滅了,飛蛾也墜落。這個拍翼的過程倒讓我想起,受傷不是人類唯一權利,也許有的生命注定以受傷結疤來成為永遠的尹雪艷。 倒下的飛蛾終於飄落在地,僵直發痠的翅膀一動不動,成為撲火的標本。聲音熄滅後,房間漸回復寂寥,好像一場盛鬧的節慶戛然而止。她安靜歸返,以僵直的屍身聳立在難以辨認光源的煙嵐中。我也見證了飛蛾孕生的一場夢,一場上元春鬧的結束。 天已泛白,我已毫無睡意。 「自生繫縛如春蠶作繭,似秋蛾赴燈,用無明貪愛之翼,撲生死之火輪。」人呢?後來,那些割脈流血的學子、那些倒在繁榮刺眼燈光的都市麗人,那些身穿軍服的戰士,他們不也都成為飛蛾了嗎?一把火燒不盡,在一束人生光源中迷途不知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