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積極復健 1個月擺脫象鼻

中風患者積極語言復健治療,1個月擺脫「象鼻」。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53歲從事教職黃先生3年前中風,經醫師評估因腦中風影響吞嚥控制區,喉部肌肉無法上抬,口水吞不進去,常從嘴角流出,食物也無法進入食道,容易掉進氣管造成嗆咳。醫療團隊為黃先生插鼻胃管餵食,避免長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但鼻胃管會有異物感,外觀像隨時戴著長長的大象鼻子,十分不便,加上黃先生是家中經濟來源,亟需返回職場,經醫師安排語言復健治療,在1個月訓練後達成自主吞嚥,成功卸除鼻胃管。 嘉榮復健科語言治療師侯佳宜表示,吞嚥復健常見「深層咽肌神經刺激療法(DPNS)」,即使用沾有冰凍檸檬汁的棉棒,刺激前咽門弓與舌頭特定部位,增加吞嚥反射敏銳度、活化舌頭感知及側移力;及「舌頭把持運動」,引導病患伸展、轉動、按壓及抬高舌頭,訓練舌根底部收縮力量;還有指導患者將口腔與咽喉肌肉用力向後吞嚥活動,增加舌根向後移動能力的「用力吞嚥法」,並在各階段給予不同質地食物訓練吞嚥。 黃先生從不缺席每日1次的療程,從吞嚥液狀食物,進步到可吞嚥糊狀食物,僅花1個月就成功移除「象鼻」,回歸由口進食生活並重返職場。目前黃先生仍定期復健訓練,給予口腔肌肉不間斷練習,期望完全回復咀嚼能力,自在品嘗美食。

Read More

公費四價流感疫苗 今年增購10萬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因應每年流感疫情,同時考量人口老化及少子化趨勢,疾管署16日表示,今年公費四價流感疫苗已於4月15日完成採購作業,總計採購688萬8200劑,較去年增加約10萬劑,由國光生技、賽諾菲、裕利、東洋、以及高端5家廠商得標,其中以東洋單價最高、高端次之,依合約規定於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分3批次交貨。 疾管署指出,今年延續以最有利標方式決標,5家得標廠商為:國光生技315萬劑占47.5%、賽諾菲174萬劑占26.2%;葛蘭素史克(GSK)藥廠75萬劑占11.3%、台灣東洋60萬劑占9%、高端公司39萬8,200劑占6%;其中GSK是今年新增藥廠。另視實際需求再額外下訂量為每家廠商各5萬劑。 疾管署並公布,5疫苗品牌的決標採購,五品牌平均價格分別為,國光生技平均每劑236元、賽諾菲232元、裕利(GSK)235元、東洋242元、高端238元。

Read More

花慈為震災義賣 民眾熱烈響應

花慈醫護人員與志工將愛心投入大竹筒,表達對受災民眾的祝福。(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為了幫助花蓮受災鄉親盡快恢復生活,花蓮慈濟醫院醫師眷屬發起「醫馨一念善‧募愛膚苦難」院內義賣,不到6天的籌辦時間,有靜思精舍師父、慈濟花蓮區、宜蘭區志工與院內同仁響應,分工製作手工餅乾、吐司、關東煮、炒米粉、滷豆乾與杏鮑菇、油飯、乾燥花束、手作娃娃、苔球植栽、芳療精油,還有新鮮水果、有機蔬菜,16日在門診大廳開賣,吸引愛心民眾熱烈響應。 花蓮慈院門診大廳擺滿各類義賣品,精舍師父帶領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各單位同仁、醫療志工和病友鄉親,雙手合十,虔誠跟著音樂影片唱誦「祈禱」,為災民祈福。 林欣榮表示,這次花蓮發生大地震,雖然醫院裡也有許多地方等待修復,但正是感受到地震的破壞力,更想要為花蓮民眾盡分心力。林俊龍執行長感恩有這樣因緣,與同仁、鄉親共植福田,撫慰苦難人。 義賣會一開始,德寋師父慈示,慈濟醫療志業是以愛和善為起點發展,感恩醫護同仁守護民眾的生命健康,還有醫師夫人的發心付出,期待將行動化為愛的力量,造福苦難的人。 德寋師父、德恕師父與林俊龍執行長、林欣榮院長一齊鳴鼓擊鐘,在肅穆的鐘鼓聲中,眾人一心「為天下人祈福,願無災無難」,師父、林俊龍執行長、林欣榮院長率先將愛心直接投入大竹筒,院長室主管和許多同仁、志工也排隊,走到竹筒前,以投愛心表達內心的祝福。

Read More

高雄麻疹男趴趴走隱匿足跡 重罰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於4月9日接獲中央檢驗確診首例麻疹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全國境外移入第6例),該確診民眾於疫調時,未如實告知可傳染期間活動史,影響防疫工作及公共衛生甚鉅;為此,衛生局16日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43條重罰20萬。 衛生局指出,該確診民眾為20多歲本國籍男性,4月1日從柬埔寨入境桃園機場後返回高雄,衛生單位接獲通報個案,立即疫調以釐清感染來源並評估後續風險,該案已掌握接觸者共171名,截至目前無疑似個案。 惟該確診民眾於疫調時,未如實告知可傳染期間活動史,僅表示自返回高雄後,因身體不適除前往診所就醫外,都在家中未出門,直至該局於4月11日第3度向個案疫調,才表示於可傳染期間曾有多處公共場所活動足跡,包含高雄市內的海底撈火鍋高雄大遠百店、漢神本館可瑞安韓式料理及台南市的王氏魚皮、同記安平豆花安平總店等,影響防疫工作及公共衛生甚鉅。為此,衛生局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43條裁處6萬元以上至30萬元以下的罰鍰。

Read More

〈中華副刊〉清明,清明

■馮紅梅 「我就選清明吧,日子好記,不麻煩。」這是婆婆最後一次說了有關清明的事。一個月後,她走了,走得安安靜靜,時間正是清明這一天。我驚訝於婆婆的預知,仿佛與前身後事做最後的安排,將這一天預定下來,到了時辰,就走了。許是不想與定下的日子失約,從早上就昏迷不醒,睡著一般,悄悄走了。 婆婆是癌症患者,查出來就是晚期。她沒有像許多癌症患者,或吃不成,或睡不下,更或者受疼痛折磨,叫苦不迭。她不疼不癢,能吃能睡,說話高喉嚨大嗓門,力氣足得很。只是身上總會莫名其妙青一塊紫一塊,我們自是心知肚明,那是凝血機制差,稍微碰一下磕一下或者抓個癢癢都會皮下出血。她從不在乎,買個菜非得從住的街東頭跑街西頭的菜市場,就不在家門口買擺地攤的菜。人見了都誇她精神足。她笑著說多買點菜品,誰家少蔥少辣子啥的都剛好用上。婆婆是熱心腸人。我們也就默認她精神足,有這份能力,任由她自作主張。但是身體是不會哄人的,每隔一二個月要輸血、輸白蛋白,這樣的情況有七八年,後來發展到每週都會感冒或者腹瀉,必須吃藥輸液體。每半個月也要輸血、輸白蛋白。再後來情況更糟,出血嚴重,腹水嚴重,頻繁住院,每一次卻都能轉危為安,讓我們那跳到半空的心回到心臟。出院了,該吃吃該睡睡,有時候都讓我懷疑,這是最後一次住院,然後就是康復?直到臨去世的前半個月,我記得很清楚。她靠坐在她的床上,我和愛人坐在床邊,與她閒聊。東一句西一句,無非都是有關她身體的話。忽地婆婆說:我就在清明那天走,你們給誰上墳也就順道給我燒點紙,也省去平日記日子,麻煩。當時我們故作輕鬆地笑說:誰走還選日子?這都是上天安排,誰能做主?卻不知,清明前一週,婆婆就開始昏昏沉沉,送到醫院就高熱、昏迷,幾經搶救,清明前一天燒退,我們以為這次又可以轉危為安,殊不知婆婆一直沉睡,清明上午,竟悄悄走了。我忽然淚如雨下,什麼時候這麼守時,說幾時走就幾時走! 我想起只要婆婆接送孩不是早了就是遲了,她應該是沒有時間觀念的。這次,卻守時得厲害,不聲不響地走,不給我們留下只言半語,如果說有什麼叮囑的話,怕就是那句她清明走,省得麻煩人。她倒省事地走了,留下一家人徒悲傷。院子裡人說:哎,這樣走得好,走得不痛不癢,走得時辰恰好,這是積下了多少的福報,走時才有這個圓滿。就有人長籲短歎:看我啥時能修到這個份上呢,得到這樣的福報? 每年清明前弟媳就忙著疊元寶,買燒紙,還要買厚厚的冥幣,由億字打頭的大額冥幣到一元或者五角幣都有,說是這樣他們花起來方便,所以一直固執地堅持。這幾年宣導文明祭奠,嚴禁燒紙,可是她總是提前備好,甚至每個祭奠日都一絲不苟地採辦好一切。她是真心的,我看得出。就像今年,離清明還有一些日子,她已經開始準備了。不管用什麼法子,她總能找到允許焚燒的地方。我想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深入骨子裡的東西。 尚未到清明,風提前吹來,涼涼的又暖暖的,輕輕地又俏俏地,拂著楊柳搖曳,小河水也叮咚著歡笑。田野泛足了清波,綠色裡綴滿小花,羞澀而絢麗。清明是向陽的,萬物復蘇。我們的身後是或深或淺的腳印,這是腳下踩了平坦或崎嶇的道路。偶爾身子也會傾斜一下,但是更多的是努力前行著。陽光很足,溫煦且明亮,街口小商鋪的門頭已經掛滿了風箏,花樣繁多。清明前後的日子是清爽的,孩子們更樂意去戶外遊玩放風箏。要不了幾天了,就是清明。這一年一年的清明啊,越是靠近,越是揪著心抽搐,最怕看眼前準備好的祭奠物品,又急切地安排好手頭的事好在清明這一天專注祭奠,不由地心慌慌著,再一次約好全家人不要缺席。我們都要去看望離開我們的親人,每次都請他們多眷顧我們一點,保佑兒孫們一切皆好,我相信他們在天上看著我們一舉一動。我深深以為,無論我們身在何處,他們都可以看得到。於是我打算到了清明那一天,一定告訴他們,我們都很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