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湯圓──楔子

■李文靜 中秋過後,暑氣未散,正午時候常常是三十四、五度的高溫。秋天的氣味好像遲遲不來。 如大雨前低飛的蜻蜓,或群聚在一起不斷呼喚同伴的麻雀,動物的感知總是敏於天氣的變化。而我的耳朵和鼻子,大抵是最動物的。 往年的九月後半,不過剛從睡床醒來,搖晃著腳步去浴室梳洗,還未轉頭望向窗外,一種秋天的氣息便鑽進鼻腔,如剛從冰箱裡端出來的冰糕,恰到好處的一絲涼意,伴隨著隱約的清爽、甘甜。那種細微的甜,來自桂花香,一小片一小片矜貴的軟玉,就這樣灑落在一碗溫熱的芝麻湯圓裡。 秋冬時節回鄉,母親和她娘家的親戚便帶我去吃五芳齋的湯圓。五六個白胖湯圓擠在比臉大的瓷碗裡,可選清水或甜米酒作湯,隨熱氣蒸騰而上的,是糯米皮包不住的芝麻香。有時候咬一口湯圓,芝麻餡往整個碗裡溢去,點點黑星漂浮在米酒上,仿佛吃的人才是那內餡,緊緊被甜膩包圍。最後還是忍不住要喝一口清水作結,漱一漱口中的芝麻,也把甜味中和成剛好的餘韻。 但今年(或以後的每一年)的秋天遲到許久,常在早晨生起今日要吃米酒湯圓的興致,卻常常被正午的暑熱消融。而我們何嘗不是這秋冬時的一絲甜意,對故鄉的家人們來說,也是遲到已久的。

Read More

濫用鼻噴劑 他差點不能呼吸

醫師林恆甫提醒,不當使用鼻噴劑可能引發反彈性鼻炎(又稱藥物性鼻炎),民眾應謹慎使用。(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56歲男性長期濫用鼻噴劑,近期發現自己呼吸變得困難,必須用力才能吸到氣,趕緊就醫求助。醫師提醒,不當使用鼻噴劑可能引發反彈性鼻炎(又稱藥物性鼻炎),民眾應謹慎使用。 長安醫院耳鼻喉科林恆甫表示,病患主訴原本只是輕微鼻塞,自行到藥局購買鼻噴劑使用。由於效果顯著,逐漸依賴鼻噴劑,使用時間長達數年。隨著時間推移,發現必須增加劑量才能緩解症狀,最終因呼吸困難不得不就醫。透過內視鏡和鼻阻力儀檢查,發現病患下鼻甲肥厚,診斷為反彈性肥厚性鼻炎。 「許多患者因為鼻噴劑見效快而濫用,殊不知這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林恆甫解釋,藥局販售的鼻噴劑以血管收縮劑為主,剛開始用時效果立竿見影,長期不恰當使用造成鼻腔內血管疲乏,導致鼻黏膜反彈增厚,反而加重鼻塞症狀,這名患者的情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名患者的病情已無法單靠藥物治療,討論後進行創黏膜下鼻甲切除手術,輔以正確使用鼻噴劑的衛教指導。術後,患者的鼻塞症狀獲得大幅改善,慢慢戒掉對鼻噴劑的依賴。 林恆甫指出,使用鼻噴劑時應遵循藥盒說明或醫、藥師指示,勿連續使用超過5天。呼籲民眾,若有長期鼻塞困擾,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避免自行濫用藥物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Read More

掌握3重點 養成運動習慣不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規律運動的好處多多,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全球死亡率第4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其相關。但國人常因工作太累而懶得運動,醫師傳授簡單3招,協助民眾從生活中建立規律運動習慣。 如何建立對於運動正確的認知與行動,以維持長久的運動習慣有其必要之處。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家醫科醫師陳采汎表示,WHO給成年人的運動建議為「每週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 「中度身體活動」是指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運動後,略感疲累,呼吸及心跳較平常快,並有稍微流汗情形,如健走、慢跑、登山、持續的游泳、上下樓梯、有氧舞蹈、騎腳踏車、跳繩、水中走路等都是中度身體活動。 陳采汎表示,根據醫學研究發現,有3個方法可以協助提高改變既有生活習慣的成功機會:首先是設立實際的計畫與期待,透過彈性安排時間、可近性地點、可觀察或量化目標,感受安排生活的主控權與自由感,擺脫困難重重、反覆失敗的負向惡性循環。 其次是觀照自己的感受,確認貼合自己的行動意願與方向。在行動之前,照顧情緒,辨識感受,若此時可以獲得來自家人、朋友,或者是專業人士實際及情緒上、社交上的支持,更有助於在分享經驗、目標、成就中,保持專注及熱忱。 第3是建立內在動機,當能擁有自己的內在動機,會比起顯而易見的外在動機,如體重下降、體態改變或是他人肯定等,更能夠支持我們維持生活習慣的改變。對於規律運動的想法,可以從「我應該」、「我必須」的角度,轉換為「我願意」、「我想要」。 陳采汎表示,便利的現代生活,讓人們與規律運動習慣漸行漸遠。然而規律運動對於健康來說,迄今仍是如同魔法般神奇且強大的特效藥。規律運動的人生,除了能夠降低疾病風險與不適,經驗著規律運動的自己,會常常會帶來預期之外且具有重量的收穫,同時也能再支持著透過運動持續活出健康、美好、有意義的人生。

Read More

科技男心房顫動 脈衝場導管消融解危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53歲科技新貴劉先生因陣發性心房顫動於他院就診,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台北榮總心臟內科6月中施以脈衝場導管消融術,術後無任何不適,住院3天後即返家,定期追蹤近1個月,在智慧型手表監測下,症狀大幅改善,未再出現心房顫動不適。 台北榮總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羅力瑋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年紀越大產生機會越高。依流行病學統計,約有1%-2%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常見的症狀包括心悸、胸悶、呼吸急促、頭暈或無力,然而有些患者並無症狀。 在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無法有效收縮,導致血液滯留,這些滯留的血液若形成血塊脫離心臟,可能會引發血栓。因此,心房顫動病人的中風機率是正常人的3到5倍,且心房顫動亦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其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倍,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不要耽擱。 羅力瑋說明,除生活型態調整及預防風險因子,包括高血壓、肥胖、睡眠呼吸中止治療、戒菸、戒酒、運動等方面,目前心房顫動的治療仍以抗心律不整藥物控制與心導管消融術為主。一般的治療共識,若病人的心血管合併症較多,特別是年紀較高的病人,傾向採用心律不整藥物控制為主。若病人相對年輕,或症狀明顯,抑是合併有心臟功能不佳的情況,則可考慮採用心導管消融術治療。 羅力瑋表示,目前國內常見的心導管消融術主要為射頻輻射燒灼術搭配3D立體定位技術(RFA),或冷凍球囊導管消融術(CBA)。手術成功率方面兩者相仿,長期復發率約25%至40%,有些病人可能會在手術後3至6個月內仍有症狀,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或再次電燒。 台北榮總表示,心律不整中心引進最新的脈衝場導管消融手術(PFA),利用多個電脈衝點來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因具有心肌組織的選擇性,在治療過程中可避免對周圍的組織造成損傷,減少過去心導管電燒消融手術可能的併發症,如肺靜脈狹窄、食道損傷及膈神經損傷等;手術時間由3至4小時縮短至1到2小時內,與其他電燒手術相比,兼具精確度高、不損害周圍組織、減少併發症、手術時間短等多項優點,安全性表現更佳,為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性治療手術新選擇。

Read More

藥癮者 潛伏結核感染高1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潛伏結核感染(LTBI)是人體感染結核菌尚未發病成結核病的狀態,但潛伏期長達終生,而因藥癮者潛伏結核感染陽性率高於一般接觸者,針對藥癮替代治療者,疾管署15日啟動LTBI檢驗與治療前驅計畫,期待透過跨院際、跨科別、跨醫療與公衛的協力合作,朝2035年消除結核目標邁進。 這項LTBI檢驗與治療前驅計畫,由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南投縣衛生局局長陳南松、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共同啟動,創全國之先整合公衛、防疫及精神醫療團隊,透過跨域專業合作,為因藥癮接受替代治療民眾提供LTBI檢驗與治療服務。 疾管署說明,LTBI是人體感染結核菌尚未發病成結核病的狀態,沒有症狀也還不會傳染。而結核病潛伏期長達終生,研究顯示,LTBI檢驗陽性者接受治療,有高達9成以上的保護力,避免發病成為結核病,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結核病防治策略,強調持續透過治療潛伏結核感染者,才能加速降低結核病發生率。 疾管署指出,我國結核病發生率由2005年的每十萬人口73人(1萬6472人)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每10萬人口28人(6584人),為加速達成2035年消除結核目標,自2008年起推動LTBI檢驗與治療計畫。 過去幾年執行LTBI治療的經驗,已經看到成效,2023年約有近1萬2千人接受LTBI治療,有效避免1100人結核病發病。今年更大步擴展,為因藥癮而接受替代治療者提供LTBI檢驗與治療服務。 疾管署表示,統計顯示藥癮者LTBI陽性率約22%,跟一般結核病接觸者的12%高約1倍;然該族群居住場所常不固定、經濟收入不穩定、健康意識較薄弱等因素,公共衛生及醫療人員不易觸及,傳遞適當的衛生教育資訊、提供檢驗與治療等服務具高度挑戰,需要藉助與藥癮治療專業團隊的合作,以提供更適切的關懷與照護。

Read More

〈中華副刊〉早秋

■林郁青 用身體呼吸第一口,早秋 嗅來格外乾淨 飄散幾許,慵懶依偎 無消縮也無紛雜 帶點透明感,輕巧的寧靜 眼神略棲息樹縫間 淡淡閱讀,葉面窸窣 風聲絮語著,適量光影 搖曳,不厚重的迷藏 以一種如詩般,早秋的方式 毛細孔步行在雨後空氣裡 踏著少許羞怯 步調是輕盈 介於Moderato與Allegretto間 不需適應,無負擔的天然 我用,近乎閉眼式的感知 悄然貪愛,片刻輕緩 允許心的夾縫,被靠攏 在隱約細膩的舒鬆…… 意識暫憩,冬、夏間的不偏倚 試圖浸潤,彷彿能裝罐留存 不沾黏或疏離的,絲滑夢境 停佇了幻想的清新 一小罐也行…… 好延續,抓不住、剛剛好的愜意 剔透著眷戀,看不見 專屬,早秋的氣息

Read More

AI智能關節偵測 揪老化肌少症

醫師陳佳菁說明,「AI智能關節偵測系統」透過姿勢變化的偵測,提供早期老化和肌少症風險的初步量化評估。(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愈加複雜,肌少症已成常見且嚴重的健康挑戰,影響生活品質,容易導致跌倒和其他併發症。台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創新開發「AI智能關節偵測系統」,透過姿勢變換就可檢測早期老化和肌少症。系統廣泛應用於臨床診斷與居家遠端運動管理,長期監測用戶身體狀況,數據回傳至資料庫,幫助建構病人完整資料,改善高齡健康問題。 「AI智能關節偵測系統」透過姿勢變化的偵測,提供早期老化和肌少症風險的初步量化評估。(記者徐義雄攝) 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表示,身體肌肉質量與纖維數量隨著年齡增長日漸減少,高齡者缺乏運動加速肌肉退化而不自覺,出現烏龜頸、駝背、骨盆前傾等狀態。請老人在家運動,他們的居家運動訓練未必能達到正確的臨床標準。復健醫學部醫師陳佳菁創新開發「AI智能關節偵測系統」,只要利用手機、平板或筆電鏡頭捕捉用戶的動作,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姿勢變化,提供早期老化和肌少症風險的初步量化評估。 醫師陳佳菁說明,「AI智能關節偵測系統」主要優勢,提供便捷的姿勢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動作控制問題,為遠距醫療提供高齡族群骨骼肌肉和關節狀況的評估依據。系統採用物理性的智能檢測方式比過去仰賴血液檢查的方法,操作簡單且更易於判讀,是台灣首創的卓越系統。 醫師蔡森蔚(右)表示,高齡者容易因頸椎肌肉退化,造成烏龜頸狀態而不自覺。(記者徐義雄攝) 系統仍處於開發階段,預計明年可正式上線。台中慈濟醫院醫療團隊透過創新技術,改善高齡族群的健康問題與生活品質,有助於醫師臨床診斷。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莊淑婷身兼慈濟基金會長照推展中心副召集人,經常在機構看見長輩苦於肌少症的行動遲緩與不便。「AI智能關節偵測系統」建置完成後,廣泛應用於長照領域,引進機構協助改善長輩的健康狀態,提供更便利的健康管理。

Read More

青少年過重/過瘦 身心問題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國健署調查,暑假期間學生的生活型態會改變,身體質量指數(BMI)也呈上升趨勢。研究指出,BMI與心理健康有關,不僅BMI過重或肥胖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身心症狀,過瘦也有礙身心健康。 一份2024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由倫敦衛生及熱帶醫學院學者進行,採用歐洲和北美在學兒童健康行為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103萬6869名11-15歲的青少年(其中50.9%是女孩),觀察2002-2018年間的變化。 結果發現,BMI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U型關聯,即BMI過低或過重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身心健康問題。這種關聯在不同年份、性別和年級中都能觀察到。且女孩的身心問題明顯高於男孩;與小學相比,國中和高中生身心問題顯著地增加。 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BMI指標代表的不僅是食物攝取量的問題,也受壓力與運動習慣影響。而壓力會影響體內的新陳代謝、情緒和飲食習慣,進而影響BMI數值。 舉例來說,臨床上常見抱怨自己身形外貌的青春期孩子,多半合併其他學業、家庭和同儕關係等生活困擾,這些孩子們容易陷入自卑情結,而無法健康有效的處理生活或解決問題。 陳質采建議,家長及老師因應上別只跟孩子說「不要」在意自己的身形外貌,改以列出生活可改善的優先順序與解決方法,陪伴孩子有效的面對自己的困擾才是解決之道。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2023年董氏基金會青少年相關調查發現:壓力源之一的身材外貌已上升至第3名,也是呼應了與上述研究結果身材體重與身心的關聯。 除了因IG、Tiktok等社群使用,影響著青少年對外貌的重視,葉雅馨表示,其實師長們更應該建構青少年對自我的認同,可將BMI當作維持體貌的一個指標,檢視BMI值是否在18.5-24正常範圍內,當過少或過多就表示需在體重上作些調整。

Read More

眼睛疲勞視力模糊 男揪青光眼

醫師林佳蓁(中)說,青光眼是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4歲陳先生為高度近視患者,因眼睛疲勞、視力有時模糊,安排眼底檢查,發現視神經盤凹陷擴大,進一步作眼角膜厚度量測、神經纖維掃描及視野檢查,確診「青光眼」。他想起母親也是青光眼患者,自己卻未曾接受過相關檢查,幸好及早診斷,目前只是周邊部分視野缺損,用藥物積極控制眼壓,避免視神經繼續損傷。 安南醫院眼科醫師林佳蓁指出,青光眼是常見的眼科疾病,且是持續進行的視神經病變,而損壞的視神經會產生對應的視野缺損。成人青光眼種類大致可分為「隅角開放性」、「隅角閉鎖性」和「次發性」。以常見的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為例,典型的視野缺損常從周邊慢慢往中心發展,早期幾乎無症狀而不易被察覺,疾病便趁此時無聲無息地緩速發展,造成不可逆的視神經損傷,最終導致永久性視野或視力喪失。因此,青光眼常被稱為「無聲的視力殺手」! 她說,青光眼的風險因子包含年齡、高眼壓、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其中,眼壓高雖是重要的風險因子,卻不是診斷條件,因為即使眼壓量測介於正常值,若視神經無法承受眼內壓而受損,甚至導致視野缺損,仍會被診斷為青光眼。例如,高度近視患者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的人越來越多,由於雷射手術會使眼角膜變薄,術後經角膜量測到的眼壓容易偏低,進而導致眼內壓被低估。此時完整的評估,包含角膜厚度量測、視神經掃描、視野檢查,便十分重要。 林佳蓁強調,青光眼是一個不可逆的疾病,一旦被診斷為青光眼患者即應積極治療,控制眼壓以防止視神經受到進一步傷害,目前治療方式大多為藥物控制,還有雷射、手術治療。40歲以上成人每年應至少作一次青光眼相關評估,有高度近視、家族病史等風險因子的高危險群,更應及早接受詳細檢查。

Read More

自然孔洞內視鏡 無疤切除子宮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文欣示範自然孔洞內視鏡手術,利用特殊設計的手術器械從陰道裡面進行子宮切除術。(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43歲馬姓女子長期受子宮肌腺症所苦,每次月經量都多到像瀑布,血紅素不足導致貧血;她嘗試藥物、海扶刀和微波消融等治療,但總是不到半年又再復發,最後下定決心面對子宮切除手術,經陰道超音子宮有約10公分大的子宮肌腺症,致整個子宮腫大到13公分,接受自然孔洞內視鏡手術切除子宮,術後傷口恢復快速,疼痛感大幅下降。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文欣表示,子宮肌腺症是一種常見的子宮良性疾病,最常見的成因是「經血逆流」,沒能流出體外的月經,逆流回體內,累積在子宮肌肉層,經年累月就形成「子宮肌腺症」,造成子宮腫大,進而引發嚴重經痛和血崩。病症初期使用藥物治療可以減緩症狀,但若症狀無法改善,持續的疼痛和血崩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建議可採取積極的手術治療。 陳文欣表示,傳統手術會有一個10幾公分的大傷口,隨著現代醫療科技進步與微創手術的發展,子宮切除手術不再是個令人害怕的手術,「自然孔洞內視鏡手術」是結合腹腔鏡微創手術的高效能器械及陰道這個自然的開口,全部的手術都是從陰道裡面進行,從陰道就可將子宮完整切除取出,肚皮上完全沒有傷口,術後疼痛感大幅降低,真正達到「無疤」又能「根除疾病」的境界。 陳文欣指出,有太多不實的網路迷思,導致婦女害怕開刀,一再拖延疾病,子宮切除手術並不會造成女性的衰老,也不會造成無端的漏尿或脫垂,提醍婦女若發現月經量大、經血血塊多、經痛嚴重等症狀,建議及時接受正確的治療,避免疾病惡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