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腸道慢性發炎 清大×國衛院研發新藥

清大生醫學院助理教授邱于芯(右2)與國衛院生技藥研所所長謝興邦(左2),帶領化學系博士生薛雯勻(左1)、生技所碩士生吳苡伶(右1)成功研發治療慢性腸道發炎新藥。(清大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助理教授邱于芯與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長謝興邦組成團隊,找到關閉腸道細胞表面離子通道機制,研發出抑制發炎分子釋放的藥物,為腸道慢性發炎帶來治療新希望。這項創新研究成果最近登上知名國際期刊《先進科學》。 邱于芯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免疫失調,成因迄今不明,也無法根治,目前臨床上多半靠消炎藥、類固醇控制,且容易復發。近來雖有新型抑制免疫生物製劑問世,但治療費用昂貴。 邱于芯說明,細胞內有一種稱為ATP(腺苷三磷酸)能量分子,當腸道細胞受損凋亡時,就會通過大孔徑的PANX1離子通道跑出來,吸引免疫細胞清理受損細胞。這原本是身體清除受損細胞的修復機制,但在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卻會導致更多免疫細胞被召集到腸道,引發炎症。 邱于芯表示,若能關閉PANX1離子通道、不讓引發反覆發炎的分子跑出來,就能為治療慢性腸道發炎提供解方。10年前她與澳洲研究團隊合作研發出1款能關閉離子通道藥物,但有肝毒性副作用;此次與國衛院合作改良舊藥分子結構,效果更好,也解決肝毒性問題。 邱于芯指出,研發出關閉PANX1離子通道的新藥,就像掌握控制細胞發炎新鑰匙,未來將繼續研發治療其他發炎性疾病新藥,可望為組織損傷、免疫相關疾病帶來新治療契機。 謝興邦表示,研究團隊透過化學修飾,在藥物分子結構中增加1個碳原子的距離,加大空間以供立體旋轉,改變了會造成肝毒性的平面結構,且藥效更好。

Read More

不單看BMI 肥胖診斷2新標準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全球專家團隊15日提出新的「肥胖」定義與診斷標準,除將肥胖分為2類,也建議減少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診斷依據,希望更精準找出因高體脂併發症須接受治療的患者。 這份報告由全球50多名專家共組委員會撰寫,發表於國際知名《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期刊》。報告中指出:「將肥胖視為疾病的概念,是現代醫學中最具爭議且分歧極大的核心議題之一。」 報告建議,不應單以BMI作為肥胖與否的依據,而是要結合腰圍等其他測量方法,以及過重衍生的相關健康問題來判定。因為體脂過高的人,BMI不一定超過30;而肌肉量高的人BMI卻可能相當高,但實際上體脂正常,像是橄欖球球員或其他運動員。 這份報告還提出2種新的診斷類別,分別是「臨床肥胖」和「臨床前肥胖」。臨床肥胖者除了符合BMI和其他肥胖指標,也因過重引發器官、組織或其他健康問題,如心臟病、高血壓、肝腎疾病,或是慢性嚴重的膝、髖關節疼痛。這些人均可接受飲食、運動干預及肥胖藥物等療法。 報告也指出,臨床前肥胖者則有罹患這些疾病的風險,但目前沒有出現持續性的健康問題,僅須進行監測,無須進行醫學干預,以防「過度診斷」。 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受肥胖影響,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統計,美國約有40%成人符合肥胖標準。 根據新標準,約20%曾被歸類為肥胖的人將不再符合肥胖定義;約有20%的BMI較低但存在嚴重健康問題者,如今將被認定為臨床肥胖。 這項新定義已獲全球超過75個醫學組織支持,何時將實際運用或採納仍未知。

Read More

健保30年 花東醫院齊心推動早療

中央健康保險署東區業務組組長黃兆杰特頒獎表揚門諾醫院對早期療育服務的貢獻,由門諾醫院小兒科主任邱牧恩代表受獎。(記者林中行攝)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全民健保開辦至今即將邁入30年,健保署東區業務組15日以偏鄉醫療為主軸,在花東地區啟動一系列活動,邀請花蓮門諾醫院及台東基督教醫院分享健保投入花東地區行動早療的執行成果。 健保署東區業務組長黃兆杰表示,為迎接健保30,攜手地方醫事服務機構自去年底起陸續規劃辦理全國攝影徵件、路跑、偏鄉醫療影像展、「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DS計畫)、國際研討會等活動。 黃兆杰表示,今年健保加碼納入早期療育服務,鼓勵各IDS承作醫院攜手衛生所及早療團隊,透過兒童發展篩檢及早期療育服務,讓偏鄉慢飛天使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花蓮地區運用東區醫院總額風險移撥款,111年起由門諾醫院主責執行居家早療,提供6歲以下兒童發展篩檢、居家早療或定點式服務,提高復健、職能及語言治療等早期介入療育可近性。 門諾小兒科主任邱牧恩表示,交通及經濟因素,偏鄉的兒童容易錯失早療黃金期,該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服務中心守護花蓮縣11鄉鎮提供到宅服務,並於109年獲SNQ國家品質標章。至今已提供居家訪視2735人次、視訊服務68人次、147人受惠。

Read More

〈中華文薈〉非典型詩人

與何景窗對談。 文/騷夏 攝影/陳佩芸 不寫詩的我 我想大多數認識「騷夏」的人,是因為我寫作者的身分,會知道我寫詩也寫散文,寫性別議題、也寫身體欲望。 筆名像是一個路徑,通往寫作的我。不寫作的時候我就是一個台北東區的上班族,穿著合理、普普通通。三十初頭歲時我記得有次作品獲選年度選輯,編輯約我在咖啡廳簽單首授權,她瞧一瞧我說:怎麼沒有詩人的靈氣。靈氣或仙氣這個部分,我從來就沒有指望自己,但是被指出來說:「你沒有」還是很傷心。 某次評完一個青年文學獎,評審會後我搭著詩人S便車,同行的還有詩人L,S先送L要去汐止車站搭東部幹線火車,L要繼續環島流浪,台灣四面環海,L徒步延著海岸線走路,沿途演講賺取旅費和住宿,有時候沒有地方住,就在沙灘搭帳篷。L下車後,我和S互看一眼。「他才是真的詩人!」我想到自己汲營人間,背包裡還隨身帶switch遊戲機,我這副德性,和理想的詩人真的差很遠。 或許這世間對於詩人要有一定的樣子,我想我就是那個「非典型」。我也會安慰自己,我的「非典」就是「太典型」。外表看起來很服從,像是被體制綑綁的樣子,但寫的題材卻可以挑釁,我選擇「詩」為創作的文體,也是因為詩的曖昧性和實驗性,就像性別不必非男即女,有曖昧解釋的空間,用詩這個文類來寫性別或身體,我認為是再適合也不過的。 詩人有問題 我的肚子裡常常有很多想問的問題,有時候問題並不是因為看到BUG,我的職業有一部分就是採訪記者,有時真的是為了發問而發問,老實說這樣很討厭。年輕的時候會逼自己做不喜歡的工作,配合不喜歡的人,以為這樣會增加歷練,但我很想回頭對二十幾歲的自己說:「真的不必!」沒有「立場」的記者註定不會成功的。 但我對採訪這件事,還是保持熱情,最快樂的就是可以一字排開看到很多人,相同的問題,問了不同的作家,我得到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像是各式各樣的標本。有些人剖析自己起來,下手相當殘忍,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於相同的問題會說不同的話,相當滿足我某種程度的收集癖。「啊原來她/他也是這樣想的!」、「原來可以這樣幹啊」多數的時候我的內心常吶喊:「我的天啊,我(不)要活成那樣!」 透過別人去了解自己,有時必經的路,就算是遇到漫不經心亂回答問題,或是沒有準備好開放自己的受訪者,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是不是自己的問題沒問好?」「別人憑甚麼要一個蘿蔔一個坑回答你要的問題呢?」人家或許就是自給自足的創作者。  我常拿訪綱問題問自己:詩是甚麼?好的詩是甚麼?我很喜歡詩(人)必需是「中空」或是「迎接訊息的通道」這種神秘說法。很身心靈。以我自己的經驗,很多極好的作品,就是在追逐某個神秘聲音或是內心影像,我把它歸類成「純的詩」。而「好的詩」就用人類可以接受的「技藝」再加以提煉。「純的」不一定是「好的」,「好的」一定要有「純的」比例。 我知道,在實相的世界,這個說法比較抽象,那我提出另一個精進技巧的參考,那也是我比較年輕時寫東西時想追求的──大概是想描繪一個人,要追求的不是人的曲線,而是要畫人的影子。就像《麥田捕手》沙林傑的作品不提戰爭,不曾提他曾上過戰場,後人為他作的傳記《永遠的麥田捕手沙林傑》引用沙林傑的話:「燒人肉的氣味留在鼻孔裡,怎麼也無法消除,活再久也一樣。」沙林傑用的不是影子而是氣味,一句話道盡殘酷可怕。  我出生時節靠近端午,端午節也是所謂的詩人節。這和楚詩人屈原相關,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也被泛稱詩。我的筆名「騷夏」就是因此而來。我會取筆名,是因為我希望自己在創作中重新出生,但我仍然希望和我真實的自己有連結,我的寫作,總是很難離開自己。「我之所以為我」於是就變成一個大主題,從詩延伸到散文。也可各方輻射:「我從何來」「我從何去」,或是「視角往內」、「視角往外」。寫作對我的功能性,大概是從「弄清楚自己」開始,套用「我是誰?我在做甚麼?我要去哪裡?」的流行語一點也不為過。文學適合處理生命的疑問、對於現實的反叛,我之所以為我,一直是最好的解答。 (摘錄自《瀕危動物》,時報出版)    騷夏簡介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 聯合報副刊繽紛版青春名人堂專欄作家。 獲2024優秀詩人獎;2018年吳濁流詩獎正獎;著有著有詩集《騷夏》、《瀕危動物》、《橘書》、《上不了的諾亞方舟》、2023新版《瀕危動物》。 寫詩也寫散文,作品多屆入選台灣詩選、九歌年度散文選。  

Read More

胃腸藥 僅限藥局或藥粧店販售

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表示,甲類成藥僅限藥局或藥師駐店的藥粧店販售。(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5日指出,民眾會自行購買的成藥分為甲類和乙類;其中,甲類成藥如胃腸藥、浣腸劑,僅限藥局或藥師駐店的藥粧店才可販售。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李懿軒指出,藥品分為處方藥、指示藥、成藥等3類。處方藥風險較高,需由醫生依據病情開立處方箋,再由藥事人員調劑提供,例如口服抗生素、降血壓藥、糖尿病用藥等。民眾應依照醫囑及藥袋標示服藥,勿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 指示藥無需醫師處方,但會標示「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民眾可至藥局或聘有藥事人員的藥粧店購買,常見的有解熱鎮痛藥和感冒藥等。 成藥的藥理作用則較溫和、安全性高,民眾可自行購買。又分為甲類成藥和乙類成藥;其中,甲類成藥僅限藥局或藥師駐店的藥粧店販售,常見的為胃腸藥、浣腸劑。乙類成藥另可在百貨、雜貨店、餐旅服務商店及網路購買,常見的為清涼劑、外用軟油膏類等。 食藥署指出,藥品分為處方藥、指示藥、成藥等三級,而成藥則又分為甲、乙兩類,請民眾注意。(食藥署/提供)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民眾若想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哪類別藥品,可從藥品外盒或說明書確認,也可到食藥署「西藥、醫療器材許可證相關查詢」。 食藥署提醒,民眾如有用藥需求,應至醫療院所或藥局諮詢藥事人員,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網路藥品。

Read More

暖暖包放私密處 男嚴重燙傷

醫師建議睡覺時不用暖暖包保暖,避免燙傷。(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有男性將暖暖包直接放在私密處上睡覺,因持續加熱嚴重燙傷;另1名35歲男性洗完澡後順手用吹風機吹乾私密處,沒注意到出口網緊貼在包皮上,導致包皮燙傷起水泡。經藥膏塗抹與冰敷治療,傷口逐漸癒合。 泌尿科醫師顧芳瑜表示,天氣寒冷讓人更加依賴吹風機和暖暖包來乾燥或保暖;如果拿來暖私密處,要更加小心。暖暖包會持續加熱,應避免睡覺時用來保暖;如果真的不小心造成私密處燙傷,同樣要立刻依循燙傷處理原則「沖、脫、泡、蓋、送」5步驟進行初步處理,以冷水輕柔沖洗傷口20~30分鐘,減少傷害範圍。但「避免使用冰塊,以防凍傷」,使用乾淨的紗布或毛巾覆蓋傷口預防感染,儘速前往醫院進行治療。 國健署臉書粉絲專頁表示,隨身保暖用品如暖暖包等,容易因直接或長時間使用造成低溫燙傷,建議在外層包一層毛巾或布再使用。

Read More

藥師久站 適時伸展舒緩筋膜

桃療歡慶藥師節,舉辦結合物理治療的筋膜伸展活動。(衛福部桃園療養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藥師長時間站立工作,容易出現肌肉疲勞與筋膜張力失衡,引發疼痛及姿勢不良問題。物理治療師建議,在工作空檔利用簡單的伸展運動,釋放頸部、肩膀與下肢的壓力,搭配正確的站姿與動作調整,有助改善長期工作帶來的身體不適。 在繁忙的藥局裡,除了短暫的午休時間,藥師幾乎無法坐下來休息;長時間站立及重複動作的工作環境,容易導致下背痛、足部不適及其他肌肉酸痛。衛福部桃園療養院物理治療室「樂活悠」去年5月10日開幕並開啟業務。物理治療是一門結合科學與藝術的醫療服務,協助人們克服身體的不適與功能障礙。 1月15日為藥師節,為關心藥師在工作中面臨的健康挑戰,桃療藥劑科舉辦一場結合物理治療的筋膜伸展活動。藥劑科主任鄭淑文邀請專業物理治療師張玥組長,教導藥師如何在日常中進行自我保健。 藥劑科鄭淑文主任示範肩輪運動。(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提供) 活動結束後,參加的藥師反應熱烈,表示筋膜伸展有效緩解長期的痠痛困擾。藥師表示:「在活動中學到的技巧非常實用,在工作中的休息時間融入這些動作,期待能長期改善背部與腿部的不適。」 鄭淑文也準備按摩球贈予同仁,並勉勵全體藥師:「藥師是醫藥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守護民眾的用藥安全是我們的責任,平時大家一定要注意身體健康,也感謝各位藥師的辛勤付出,祝大家藥師節快樂。」

Read More

〈中華文薈〉完美的詩不一定來自詩集──讀榮格《紅書》

■騷夏 「你曾遇到寫詩的瓶頸嗎?」幾週前的新書活動我又被問了這個問題。 瓶頸––我想每個創作者大概都不樂見自己走到這一步。對我來說,瓶頸它發生在各個階段(非常親切),新人有新人的無奈,例如:沒有舞台;老手也會有老手苦難,例如:無法突破的天花板。就我而言,我覺得瓶頸可怕的地方在於「無法慣用」先前的方式,處理「我應該可以」掌握好的作品。 想起來,這是多麼感傷的一件事,熱情無法解決,用努力也無法解決。如果寫作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行為,那麼無法寫,那無非就是創作者自我的地獄了。讀心理學家榮格的《紅書》〈神的形成〉篇章,我得到了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像是被呼巴掌般的神諭。 你認為地獄的本質是什麼? 地獄就是從深處找上你,帶著你已經不再是,或者尚未有能力成為的一切。 地獄就是你已經不能再做到以前你能做到的,地獄是你必須去思考與感受,去做你不想要的一切。 地獄是——你知道你必須做的,也是你的渴望,你自己要為此負責。 地獄是——你知道你為自己嚴肅計劃的一切都是可笑的,一切精緻的也是粗糙的,一切好的也是壞的,一切高的也是低的,一切愉悅的,也是可恥的。 ——《紅書》,榮格〈神的形成〉 在我的閱讀經驗裡,完美的文類未必「著相」;完美的詩不一定來自詩集。《紅書》不是詩集,是心理學家榮格私人日記,是夢境、靈魔與精神追尋歷程,但字裡行間不乏完美的排比句型,簡單有力的反差和飽滿的詩的意象。每次翻閱,都覺得自己像是遊歷金字塔和吳哥窟的觀光客,就算無法完全百分之百了解建築或壁畫中的含義,但深受這文明遺產震撼。 回到瓶頸(以及要如何突破)的問題,長久以來我得到的小小領悟則是,與其說要怎麼突破,不如挪用面對癌症的態度,把瓶頸當成一種不治之症,雖然無法痊癒但——在病發的時候要懂得怎麼控制以及與它相處。 畢竟「因我在意,你才成為我的磨難」就像波戈拉的情詩名句也可以用在這裡:只要上心,地獄一直都是現在進行式。   (原刊於OKAPI閱讀生活誌_詩人讀詩專欄)

Read More

藥師:部分醫院輸液庫存不到7天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打包票輸液可供應到農曆年後,但有藥師指部分醫院庫存量不到7天。衛福部次長林靜儀15日表示,1月國產輸液可達每月200萬袋,且有21.6萬袋庫存可調節,到年後沒問題。 永豐化學為市占率最高輸液大廠,去年5月起因嚴重違反PIC/S GMP規範,加上許可證到期,獲展延之前不得製造,目前產能已逐步恢復。年關將近,儘管衛福部日前掛保證,足以供應醫療院所到農曆年後;但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指出,有些醫院庫存不到7天,隨時會短缺。

Read More

守護偏鄉 物理治療師楊鵑蔓 獲金點英雄獎

物理治療師楊鵑蔓獲得有長照服務界「奧斯卡獎」之稱的「金點英雄獎」。(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堪稱長照服務界「奧斯卡獎」的「金點英雄獎」日前揭曉,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的物理治療師楊鵑蔓,多年來積極投入偏鄉長者與身障者的居家復健服務,讓愛沒有距離,為居家照護服務樹立新楷模。 聖馬醫院表示,衛福部「社區金點獎」為國內長期照顧服務的最高殊榮,其中個人獎項「金點英雄獎」競爭激烈,楊鵑蔓首次參賽就脫穎而出,不畏路途遙遠讓偏鄉地區行動不便患者在家也能獲得專業治療,有效改善生活品質,重新找回自信。 楊鵑蔓的復健治療經驗豐富,擅長轉位指導與復能訓練。在面對偏鄉資源相對不足的挑戰下,憑藉著高度的專業與創新能力,在有限條件下提供個人化的治療,不僅幫助患者重拾行動能力,也大幅減輕家庭的照護壓力。她的敬業精神與溫暖態度,深受偏鄉長者及其家屬的感激與讚譽。 楊鵑蔓曾成功幫助一名91歲長者,從需要完全仰賴他人協助移動,到逐步恢復至能自行短距離行走。這位長者本來只能待在家裡,行動恢復後生活逐漸發生改變,開始可以到外面庭院曬太陽,或到社區與鄰居互動,心情也從憂鬱變得開朗起來。 居家復健服務模式是楊鵑蔓認為最具創新價值的物理治療方式,與醫院治療不同,能直接進入患者生活場域,精準解決生活問題。例如,有些患者因為曾經跌倒而對斜坡心存恐懼,導致生活功能受限,藉由實地評估與心理支持,逐步引導患者克服障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