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許多產業都在大喊缺工,千萬別平白折損了婦女和中高齡的人力資源。圖為中高齡者接受職訓。(本報資料照)
明天就是婦女節,但許多婦女可能快樂不起來,因為去年女性要比男性平均多工作五十八天,才能領到相同的薪資,比前年多出兩天。其實,在職場上,不僅女性就業受到相對不平等的待遇,也有近九成五的中高齡就業者自認有「職場恐懼症」,而婦女和中高齡的勞參率也始終欲振乏力。在目前台灣許多產業都在大喊缺工之際,千萬別平白折損了婦女和中高齡的人力資源。
勞動部於二月下旬公布「同酬日」(領相同薪資女性比男性平均多工作天數),民國一百年到一一二年已從六十六天下降到五十六天,這是婦女感到欣慰的趨勢,不料去年卻又回升到五十八天。儘管台灣的「同酬日」表現優於日本、南韓、美國,但造成去年台灣「同酬日」延後兩天的主因之一,在於少數主要產業如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的性別薪資差距較大,而近年來台灣產業朝向高科技電子產業迅速偏移的失衡現象越來越嚴重,「同酬日」是否繼續向後延?值得關注。
另一方面,台灣女性勞參率始終低於全球主要經濟體,二0二二年OECD約百分之七十二點一,APEC近百分之五十八,台灣卻不到百分之五十二。尤其是,前年台灣二十五歲到四十四歲女性勞參率還達百分之八十四點七,四十五歲到六十四歲卻急降到百分之五十五點零六,六十五歲以上更僅百分之六點四,這種跳水式的崩跌不僅與國際趨勢相背離,更是台灣的大損失。
除了婦女人力資源嚴重折損之外,台灣中高齡就業人口也是快速流失,前年四十五歲到四十九歲勞參率還達百分之八十五點四,但五十五歲到五十九歲已掉到百分之六十一,六十五歲以上更僅百分之九點九,五十歲以上都是遠低於美、日、韓、新加坡;去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高齡人口增加十九點二萬人,但勞動力卻僅增加一點六萬人。雖然台灣已透過修法、立法試圖延後退休年齡、鼓勵中高齡就業,但顯然成效有限。
再者,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高齡人口比率將從去年的百分之十九點二,逐年上升到二0七0年的百分之四十六點五,倘若中高齡勞參率再不趕緊拉上來,年輕人的負擔勢必越來越重。
事實上,台灣中高齡人口並不是不想就業,勞動力發展署中分署二月初公布一項五十五歲以上受訪者占七成九的調查,百分之九十一點四願意持續或重返職場,顯示無論是基於維持身心健康、保持社會人際互動或是經濟需求等等各種因素,中高齡世代仍有強烈的工作意願。
但是,儘管婦女、中高齡世代都有意延續或重返職場,但至少兩座大山橫亙在這群勞動大軍面前。首先,前年有四十三件違反就業歧視法規遭到開罰案件,其中就有三十二件是性別歧視;某人力銀行調查,百分之八十八退休者覺得重返職場有困難。質言之,性別和年齡歧視,正是台灣婦女和中高齡勞參率始終低迷的主因之一。
其次,儘管近年來願意聘用中高齡就業者的企業有所增加,但去年一項某人力銀行的調查,僅百分之三十五的企業布達推動友善中高齡職場的政策,這也某種程度反映了企業對中高齡就業者「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態。
持平而論,性別平權與超高齡化都是台灣面對的現實與趨勢,與其嚴重折損這群勞動力,政策面及勞資雙方都應參酌台灣本身和其他國家的成功案例,以更務實的作為接受這群勞動大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