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父逝世百週年,國民黨舉辦系列活動緬懷國父,展望未來。 (翻攝自國民黨臉書)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紀念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週年,國民黨於十二日下午特別舉辦「孫文理念.綻放百年」民主音樂會,藉由悠揚樂聲緬懷中山先生倡導平等、博愛的精神,以及為國家民族犧牲奮鬥的不朽貢獻。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致詞時指出,一百年前的今天,國父孫中山先生不幸逝世,一百年來,國父的信眾與華人同胞無不緬懷他對於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偉大貢獻。孫中山先生創建中華民國,讓人民享有今日的民主與自由,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經由世代接力努力,在台灣一一實現。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緬懷國父,必須牢記他永遠囑咐我們的「天下為公」,一切以公為念,放下自我,這正是國父最令人敬佩的精神。
朱立倫表示,孫中山先生所強調的「平等」與「博愛」,在今日的社會與政策推動中依然至關重要。民族的平等,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華民國要自立自強,民主與自由已成為台灣人民生活中的DNA,這正是國父所提倡的民主自由與民權主義,亦是國民黨堅持不懈的理念。民生主義則著眼於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始終以民為念、以民為本,這是國民黨在地方執政與國會推動法案的核心價值。
朱立倫強調,國父精神歷經百年歷久彌新,相信未來一百年,所有國民黨人將永遠奉行孫中山先生的遺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無論遭遇任何挫折,都不會動搖國民黨的決心,任何失敗也不會改變國民黨革命的意志,這正是國父留給國民黨最重要的精神指引。
「孫文理念.綻放百年」民主音樂會,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右)、國父曾姪孫女孫雅麗(左)等出席。(國民黨提供)
此次音樂會在中影八德大樓演講廳舉行,邀請聲樂家呂麗莉教授、復興崗合唱團、男高音許文龍、歐開合唱團與蕙虹管弦樂團共同演出,曲目包括「國父紀念歌」、「我的未來不是夢」、「向前行」等,吸引數百位民眾到場聆聽,場面熱烈。
台灣國寶樹苗復育 新北種下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國父孫中山逝世一百週年紀念,新北市永和區公所十二日在仁愛公園舉辦「手植希望.心栽永和」植樹節活動,邀請新北市議員、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永和各級學校校長和地方人士,以植樹表達對孫中山的緬懷,並展現百年樹人的美好願景。
永和區長周慶珍表示,這次栽植的四十五棵「穗花棋盤腳」樹苗,是由八十七歲蔡英舜老先生捐贈。「穗花棋盤腳」原名水茄苳,是台灣原生種的國寶級植物,名稱由來與其花果特徵有關,「穗花」指花形類似稻穗,而「棋盤腳」則因果實成熟呈四菱形,形似古代棋盤的腳。「穗花棋盤腳」具有日落開花、日出凋謝的特性,因其花開時如夏日煙花,獲得夏夜煙花、國寶夜美人的美名。
蔡英舜退休前曾任交通部專門委員,對於復育「穗花棋盤腳」情有獨鍾。他指出,棋盤腳對生長環境與種植角度要求特殊,經過多年努力才成功復育,並希望此台灣原生種樹木能在國內廣泛種植。蔡英舜與周慶珍交情深厚,過去周慶珍擔任坪林區長期間,蔡英舜曾捐贈苗木於坪林水岸廣場,這次得知周慶珍調任永和,特別捐贈樹苗,希望將國寶級花語帶給永和市民。
周慶珍強調,永和地狹人稠,民眾穿梭於擁擠人潮與車陣,不妨在下班或假日走入仁愛公園,感受綠意與自然。她感謝各界支持,強調植樹不僅能促進生態永續、減少碳排,更是守護地球的重要行動。
中山先生香港西醫書院成績單。(記者黃秋儒攝)
孫中山與台灣特展 政大開幕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孫中山與台灣:革命理想與當代共鳴」特展由國父紀念館邀國立政治大學與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協辦,聚焦國父與台灣的深厚淵源,回顧革命歷程與現代社會的共鳴,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十二日出席開幕式。
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週年,三月份舉辦一系列「紀念國父逝世百週年」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幸福曙光‧Hello國父》音樂會、「孫中山與台灣:革命理想與當代共鳴」特展、向國父銅像行禮致敬活動、「孫學新探:中山思想與當代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暨《孫學研究》紀念特刊出刊、「書香入懷」贈書、植樹節贈送樹苗等活動,藉以紀念其革命行誼,發揚其思想學說,同時推動文化平權與文化近用。
特展開幕式十二日在政大中正圖書館舉行,由國父紀念館長王蘭生、政大校長李蔡彥及國民黨黨史館代表分別致詞。此次展覽透過靜態文件展示與數位影片運用,展現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如何在當代台灣社會中產生共鳴,展覽內容分為「孫中山的革命蛻變」、「革命群英與台灣」及「從歷史到日常」三大主題,帶領觀眾走進孫中山的青春歲月,了解他如何點燃革命之火,並透過資料文獻、圖文影像及藝術作品等,探索呈現他對台灣的影響。
為豐富展件,特別商請國民黨黨史館協助「國父手書自傳」及「國父在香港西醫書院之成績紀錄簿」文物複製展出,展期至二十五日。
左為總理親筆手書「三民主義」原稿,右為總理親筆手書「民族主義」自序。(記者黃秋儒攝)
另,「孫學新探:中山思想與當代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由國父紀念館邀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共同主辦,在政大綜合院館五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由中研院近史所黃自進研究員專題演講,題目為《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理論建構:西方的學術理論與亞洲社會的具體實踐》,並進行「中山思想歷史精神與時代意義」論壇、「中山思想與民國歷史」和「中山思想與國家發展」兩場論文發表會。
整場學術研討會共有學者專家與博碩士班研究生等百餘人與會,會場氣氛溫馨熱烈,圍繞百年中山思想對當代國家發展的啟示與意義。
孫中山真跡文物 最完整展出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目前在國民黨中央黨部二樓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努力進前:總理孫中山先生逝世百年紀念特展」,是近年來,最多孫中山先生真跡文物、史料的特展,展出文物包括中山先生的「遺牙」、穿過的鞋子、用過的望眼鏡、各時期使用過的印信、親筆手書自傳,及在舊金山中國少年郵報報社內使用過的書桌。
展出文物包括國父的「遺牙」。中山先生一九二三年八月在廣州擔任中華民國海軍大元帥時,因牙痛拔掉的牙齒。(記者黃秋儒攝)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秘書長黃健庭、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李建榮等人主持特展開幕儀式。朱立倫表示,國父孫中山先生當年創黨艱辛,創建中華民國的初衷,皆是以人民為本、以蒼生為念,期盼民眾能夠過上安定、安全、安心、和平的好日子,這是國民黨應秉持的基本精神。
朱立倫指出,國父孫中山先生不僅創建中國國民黨,更建立中華民國,推翻「家天下」的帝制獨裁,建立屬於全民的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至今已一百一十四年,這份民主自由的成果,來自於國父「一切為民」的革命理想,所有國民黨人都應時刻銘記,並堅守這項精神。
展出文物包括中山先生穿過的鞋子、用過的望眼鏡。(記者黃秋儒攝)
他強調,無論政治環境與兩岸情勢如何變化,國父「一切以民為本,蒼生為念」的精神不可動搖,這也是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的核心理念。這份堅持,百年不變、永遠不變,國民黨必須以全民利益為優先,不能唯黨之私,更不能一人之私。
與此同時,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百年,特別策劃「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百年紀念展」,展期至六月七日,於華岡博物館四樓特展區展出一系列珍貴書畫與歷史文物,帶領觀眾回顧孫中山先生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見證他對中國近代文化與思想的深遠影響。
國父百年紀念特展正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展出。 (記者黃秋儒攝)
展覽匯聚六十五組件、四十位名家作品,涵蓋肖像畫、革命史蹟、名人書法等豐富內容。包括畫家李梅樹筆下的三幅重要人物肖像—〈國父遺像〉、〈蔣介石像〉與〈于右任像〉,形神兼備,彰顯其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此外,展覽依循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歷程,分為「知識救國」、「革命建國」與「民主興國」三大階段,展出眾多革命史蹟與名人畫像,細述他從求學立志、組織革命,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的艱辛歷程。
中山先生使用過的印章、印鑑及小木盒。 (記者黃秋儒攝)
展覽中呈現國父親筆手書〈博愛〉與《建國大綱》(複製),同時展出黃花崗烈士詩文,以及康有為、蔡元培、章炳麟、吳稚暉、于右任、鄒魯等名人手跡,從筆墨間感受歷史人物的思想脈動與革命情懷。畫作部分則包括劉延濤、江兆申、李大木、曾后希等名家的作品,藝術風格多元,映照民國時期的文化氛圍。文大創辦人張其昀博士盛讚孫中山先生為「現代中國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