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男性工作壓力大 肝鬱化火冒青春痘 調理體質改善

改善青春痘可選擇溫和洗面乳,早晚用溫水清潔,但要避免過度洗臉,導致皮膚屏障受損。(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年輕男性患者因工作壓力大,面部多處膿皰型青春痘,求診中醫。奇美中醫部醫師蔡昕儒辨證發現,患者屬於「肝鬱化火」的類型,這也是青春痘常見的病因之一,經過3週的科學中藥調理,患者的痘痘與出油狀況明顯改善,連帶淺眠問題也有緩解。 蔡昕儒指出,中醫治療青春痘的優勢在於不僅改善皮膚問題,更從內在調理臟腑,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由於每位患者的體質不同,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會針對個別狀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式。例如,肺熱型患者可使用枇杷清肺飲涼血清熱,脾胃濕熱型患者可用茵陳蒿湯清熱利濕,而肝氣鬱結型則可透過加味逍遙散疏肝解鬱。青春痘與日常作息、飲食及情緒密切相關,壓力過大、熬夜、飲食油膩,皆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因此,面部清潔與生活調整是改善青春痘的關鍵。建議選擇溫和的洗面乳,每天早晚用溫水清潔,避免過度洗臉導致皮膚屏障受損,同時少用去角質產品,並減少用手觸碰或擠壓痘痘,以免使發炎的情況惡化。 飲食方面,應減少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體內濕熱;有些人對乳製品較為敏感,可能誘發青春痘,可觀察自身情況並適量調整攝取量。此外,壓力與情緒管理同樣重要,長期壓力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加劇皮膚問題,建議透過運動、靜坐或適當休閒活動來舒緩情緒,幫助身心平衡,減少青春痘的發生。 治療青春痘並非一蹴而就,通常需要數週到數月的調理,才能達到穩定效果,許多患者因短期內未見顯著改善便中斷治療,導致病情反覆,因此,保持耐心、配合醫師指導,才能有效改善青春痘,恢復肌膚健康,重拾自信。

Read More

圓小百岳夢 享登頂成就感

登女仍山路途艱辛,得走過三處溪谷。 青山常在綠水常流,台灣的美在山裡,登山望太平洋、望台灣海峽總是天寬地闊,心情也跟著舒展開來,現正流行愛山的全家人一起前進台灣小百岳,不論是親子或是夫妻檔,在登山的路上,總可以聽到笑語,也可以聽到「累累累」,但登頂時卻有著無以言表的成就。一起來追夢,圓一個小百岳的夢想。   圖、文/記者張淑娟   女仍山路程艱辛 在台灣小百岳中編號七十九,海拔僅八百零四米的女仍山,位在屏東縣獅子鄉和牡丹鄉交界,是座潑辣又虐人的山,屬中央山脈南段主稜,是國家登山步道,海拔雖不及一千公尺,但登頂過程卻是艱辛,凡登過者鮮少不滑倒成泥人兒,主要是女仍山位在恆春半島迎風處,受雲霧與降雨雙重氣候影響,地貌潮濕,步道最後一公里非常泥濘,陡得需拉繩,不成泥人就不曾到過女仍山。 女仍山原稱女乃山,起登就在南迴公路邊,登山路徑一開始是平緩的產業道路,接著是原始土石山徑,愈走山路愈艱辛,後段的一公里則是多泥濘,部分崩坍只可容一人通過,特別的是要過三次溪谷,其中二處溪谷還滿長,若遇上豐水期則要涉溪而過,而溪谷也可看見許許多多瑪尼堆,也許走累了,堆起瑪尼堆還可回復勇氣再走。 此外,女仍山林木及動植物生態豐富,且不論是太平洋、台灣海峽、小琉球、墾丁半島等美景盡收眼底。這也讓登頂回首來時路時,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堅持和勇敢,竟能攻下難搞的女仍山。山友們說,原來女仍真的是很難搞。 都蘭山山勢峻險 有美人山之譽的都蘭山,還有台東富士山之名號,其形狀像似富士山,因此日據時代,日本人稱都蘭山為台東富士。其海拔一千一百九十米,在台灣小百岳的編號是九十三,且是卑南族和阿美族的聖山,而此山是阿美族傳說中有藍寶石的山,而在原卑南遺址發現的兩千多具石棺,頭側皆朝向都蘭山,所以卑南族的南王部落將此山奉為聖山,是海岸山脈南段最高峰。 都蘭山的路徑艱辛,陡上陡下多。 神聖的山果然不易親近,要上都蘭山單程近四公里,且因處中海拔,全年霧氣瀰漫,午後常下雨,潮濕的天氣,讓都蘭山路濕滑難行,整條步道來回得走六小時,且少不了要拉繩,不少陡上的山徑。因山勢峻險、巍巍,又處在雲霧帶,山頭終年雲霧繚繞,有著神祕空靈之氣,所以被稱為「美人山」。 登都蘭山沿途有不少精彩的植物,尤其台灣根節蘭,傲立於山徑邊,枝枝獨秀,還有台灣及己和伏牛草,都讓山徑增色不少,還可見「普悠瑪」碑石,及許多原住民常使用的植物;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增添沿途的美景,也解了山徑陡上陡下的艱辛疲憊,尤其穿梭於林間,林木高大茂密、藤類植物生生不息,稜線視野遼闊,可看見巍巍高聳的海岸山脈,及浩瀚無涯的太平洋,天氣好更可眺望蘭嶼、綠島。 都蘭山徑植物生態豐富,台灣根節蘭和伏牛花吸引人。 太麻里山最易親近 在台灣小百岳編號九十四,海拔一千三百四十米的太麻里山,十分鐘內可以登頂,尤其車可停在一千三百二十米的千鶴亭外,含意著「一生愛你」,附近還有個「雙乳峰」,原來兩座涼亭由空中俯看就猶如「雙乳」而得名。 前進太麻里山若跟著導航肯定要迷路的,所以進入佳崙產業道路之後,要關閉導航,跟著賞花路線的指標前進,避免原本可八分鐘登頂的,可能要繞上一小時才能登頂,如此的小百岳,可說是難得的輕鬆攻頂。 而太麻里山是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的一座山,距太麻里鄉界近兩公里,屬於中央山脈,於二00六年入選新版台灣小百岳,山區有大量人為種植的金針花,故又名金針山。

Read More

台23線尋幽訪勝 美蘭農場斷層絕景 泰源幽谷世外桃源

美蘭休閒農場「逆斷層」,千古造山運動留下驚人美景。(記者蔣謙正攝) 台23線是花東縱谷與東海岸台11線聯結的道路,在玉長公路開通後有被取代的情況,雖然台23線較為蜿蜒轉折,卻保有絕美的自然景觀,以及獨特的美蘭休閒農場德高老逆斷層地質美景,值得喜愛山林野外者尋幽踏青。另在北源村的百年咖啡老樹,則是日本老牌咖啡KEY COFFEE創始人柴田文次所種植,這株賴比瑞亞品種老咖啡樹位於北源村的小聚落,地名就叫「咖啡園」,在日治時代,整片山谷都種咖啡,因此得名,當時所種的咖啡都已砍除,改種柑橘類,獨留這棵高度約一層樓半的老樹。 美蘭休閒農業區位於花東海岸山脈的泰源盆地北側,包括美蘭、順那北溪、德高老等三個發展區。在當地種植鐵樹數十年的李順天表示,區內除有純樸的農村特色及豐富的農特產外,尚有保持完整的動植物生態及地質、地形風景區,遊客可依各人的喜好及時間的充裕度,選擇觀察地形、地質及賞鳥觀蝶聽蟬、健行、溯溪、登山,體驗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生活感受,享受這片農村田園與山野之美。 北源村的百年咖啡老樹。(記者蔣謙正攝) 美蘭休閒農業區有德高老斷層,是隱藏在東海岸山脈中珍貴的自然景觀,沿著台23線往花蓮富里方向前行,到德高老一帶,途中可見獨特之「逆斷層」現象,是千古以來造山運動留下之驚人美景。 由舊東河橋轉台23線東富公路深入海岸山脈,至登仙橋與泰源村之間的峽谷,東海岸唯一的封閉式盆地地形,封閉隔絕的地形,讓泰源幽谷有世外桃源之稱。泰源幽谷綿延貫穿海岸山脈約4公里長,峽谷地形包含山壁之險峻及流水之清幽,景觀奇美。 泰源地區受山谷環繞地形封閉,但也因此隔絕外在汙染,成為發展有機農業之良好場域。境內產業以柑桔類為大宗,包含晚崙西亞(香丁)、蜜柚、文旦柚、臍橙、茂谷柑、桶柑等,台東縣政府和東河鄉公所每年三月底左右香丁成熟盛產期時,都會舉辦香丁節,推廣地區柑桔類作物。 泰源地區林相資源豐富,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設立「海岸山脈台東蘇鐵自然保護區」,保護物種資源及生育地,並供為科學及研究教育之用。 「鐵樹山丘」夕陽美景。(記者蔣謙正攝) 李順天有「鐵樹達人」的外號,他認為泰源地區地形封閉,適宜發展有機農業,當地有種植許多李樹、梅樹,目前正值結果的季節,而他所種植的鐵樹則遍布山丘,在傍晚時分,形成「鐵樹山丘」夕陽美景。台東區農業改良場也針對該區有機果樹之猴害防治發展防猴網罩,不但輕便耐用,亦有防範果蠅、鳥類及鼠類等害蟲及野生動物危害之功用,具有極高的效益,在有機農業發展上,成為輔佐之利器。 有機農業發展可提升農業發展價值,更能體現有機農業的友善環境。泰源地區除了發展有機農業外,休閒農業亦為此區發展重點,現有東河休閒農場串聯有機果園,讓外來之遊客體驗採果及DIY等活動,並結合有機生產、生態教育、食農教育、農村文化及休閒旅遊等,為泰源地區農業注入發展契機。 (記者蔣謙正)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聖功挽袖 青春熱血傳遞希望

聖功女中班聯會發起捐血活動。(記者施春瑛攝) 聖功女中班聯會日前發起「青春熱血,你是我的理想型」捐血活動,百餘名愛心人士紛紛挽起袖子,用熱血傳遞希望,為社會注入滿滿的溫暖與力量。 聖功女中表示,本次活動從海報設計、活動規劃到現場執行,皆由班聯會學生主席與幹部們學生主導策劃,展現了年輕世代的行動力和創意,學生還在現場熱情招呼每位捐血者,耐心解答問題,確保整場活動順利進行。活動一開始就湧入許多捐血者,無論是學生、上班族還是附近居民都積極響應這場愛心盛會,聖功女中校長許佳涓也挽袖率領行政團隊支持這場捐血活動。 活動現場除了愛心捐血,還設有豐富的周邊活動,讓參與者在做公益的同時,也能收穫滿滿樂趣。台南公園歷史導覽活動就讓民眾在等待捐血時,也能一窺城市的歷史風貌;魔術社的精彩演出更是吸引了不少民眾駐足欣賞;DIY徽章體驗則讓大家可以親手製作專屬於自己的紀念品,現場氣氛熱烈。 此次捐血活動至少募集到120袋熱血,聖功女中班聯會特別感謝所有支持這場活動的民眾,因為有大家的熱情參與,才能讓這份愛源源不絕地傳遞下去。班聯會幹部感動地表示,看到這麼多人願意參與,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舉辦這樣的公益活動,讓社會充滿更多溫暖。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都物語 蘇峯楠說台南歷史

《南都物語:物件裡的臺南史》,讓民眾能以多元視角認識文物,共同探索台南的文化記憶。(記者林雪娟攝) 台南越過四百年門檻,「今天的故事就是明天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透過日常文物,讓各時代的生活更具象,由蘇峯楠主編的《南都物語:物件裡的臺南史》,讓民眾能以多元視角認識文物,共同探索台南文化記憶。 這本書以物件,訴說台南歷史,以跨越四百年的長時限概念進行選件,由文化社會的觀察視角,從常民生活到藝術傑作,以30件文物為切入點,縱向展示台南歷史發展、空間脈絡及重要事件節點,並以物件故事,帶出民生經濟、藝術文化、政治軍事等各面向。 書中規劃章節,揭開史前文化與西拉雅文化、十六至十七世紀台灣與世界的交會、清領時期城裡城外的眾生百態、日本帝國帶來的新生活和新思維及回首來處和展望未來。書中有些物件的時代標誌性清晰可辯,如大航海時代德國出產的「鬍鬚男陶壺碎片」、國姓爺「鄭成功畫像(那須豐慶摹本)」、印製台灣第一份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的台灣第一台活字印刷機、原設於大正圓環(公園)的台灣總督兒玉太郎人像頭部殘見等。 有些物件則與當代社會有著發人省思的互動故事,如因南科開發而挖掘出土的黑陶甕棺所帶出的後續開發與保存議題、因疫情而進行教育紀實藝術創作「麻豆國小五年級學生疫情聯絡簿」、由擱淺在黃金海岸的蘇菲亞號貨輪帶出的「灣裡萬年殿王船」故事等;透過這些承載生活記憶的物件,一起聽它們說著精彩故事。 而這本書最特別的是,作者都是年輕人,有的念平面設計和博物館、有的專研考古、有的是文字工作者,還有的成為水利逃兵,鑽進天文、文史、數位典藏、展覽的世界;這些人,有的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也有因來台南後,雙腳被黏住的新住民,透過年輕一輩的視角,從他們的角度、觀點來看物件,更顯特別。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和順自造中心5歲 教學貢獻多

和順科技中心為教師們設計實用又有趣的增能研習課程。(記者施春瑛攝) 設在和順國中的「和順自造教育與科技中心」,自2020年成立以來,一直積極地協助安南區和安平區的國中、國小,每一年至少舉辦40多場的增能研習與課程活動,服務師生人數累積超過3800人,在推動科技領域教學上貢獻良多。 校長杜俊興表示,這5年來和順科技中心總共辦理超過200場的活動,中心做到了當初許下的承諾,真正做到成為台江地區的科技推動重鎮。未來更會繼續努力,讓科技教育融入到各領域學習中,讓學子具備更紮實的科技力、自信接軌國際,在AI時代中能夠脫穎而出。 和順科技中心辦的課程好玩又有趣,像今年1月中旬就連續辦了3場的廢材機器人實作體驗活動,讓和順、長安和安定南興3所國小的學童,利用廢棄材料製作獨一無二的個人作品。教務主任李舒婷說,這些廢棄的材料是由當初成立科技中心時的家長會長方隆賢,提供他自己工廠的五金不良品,加上學校老師朋友提供的鈕扣(作為機器人的眼睛裝飾)及學校報廢的課桌椅切割而成的木塊組成,教導自造能力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愛物惜物、環保的觀念。 此外,這學期更是重金禮聘名師來授課,像是邀請姚述勤老師教做木偶人及三層摺疊工具箱,還有許家豪老師的「會動的風景畫」、呂聰賢老師的「Notebook LM超強AI助理」課程,都是有趣又實用的增能研習,讓來受訓的老師們可以帶回自己的學校去,讓更多學生能上到這些既有創意、訓練思考的科技課程。 杜俊興表示,和順科技中心也正在做中州寮社區博物館padcast的錄製,未來也會結合科技中心雷雕在社區各景點放置連結供民眾使用。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感受溫度 蒲添生父子雕塑展

蒲添生歷時4年創作的林靖娟雕像,作品除表達敬意,也激勵人們勇敢前行。(記者林雪娟攝) 蒲添生是台灣代表性雕塑家,兒子蒲浩明也受其感染,走上藝術之路。南美館近日推出「溫度:蒲添生×蒲浩明父子雕塑展」,展出超過上百件的父子雕塑作品,蒲添生創作以名人紀念及雕塑為主,呈現台灣近代社會歷史人物縮影;父子倆作品,帶領所有人看見台灣百年藝術縮影。 蒲添生是台灣現代雕塑奠基者之一,作品在形式與內涵,雖受日本美術教育影響,卻未拘泥,並融入中華傳統藝術和台灣本土文化,蒲浩明傳承與變奏父親的藝術精神,並赴歐洲學習,以全新視角,顯示跨世代的創新與延續。 蒲添生代表作《沉思者》,在展覽中,由其兒子蒲浩志以略微俯瞰角度重新詮釋。(記者林雪娟攝) 展覽以「溫度」為名,除從家族系譜角度,說明父子倆如何透過雕塑作品,產生情感連繫,另從藝術史角度,闡釋台灣美術史在20世紀前半葉與後半葉歷史記憶溫度。 蒲添生除了為名人創作,也為家人留下塑像,他為愛妻陳紫薇(陳澄波長女)雕塑,將愛凝固成永恆,也讓時光停駐在凝望瞬間。而蒲添生最為人熟知的作品,莫過於《沉思者》,南美館展出的這件作品,由其兒子蒲浩志(蒲添生雕塑紀念館館長)以略微俯瞰角度重新詮釋。 蒲浩明作品《射日》,以古典雕塑的對稱性,詮釋原住民文化,作品富涵文化意涵和藝術張力。(記者林雪娟攝) 當年健康幼兒園火燒車事件,老師林靖娟捨身救童事蹟,深烙在世人心中,時任總統李登輝邀請蒲添生為其塑像,以4年時間完成,雕像中,林靖娟左手抱童,臉龐流露溫柔,右手高舉,象徵堅毅與希望,停駐在指頭的蝴蝶,象徵即使生命逝去,卻翩然飛向永恆,作品除表達敬意,也激勵人們勇敢前行。 除歷史人物,蒲添生父子為台灣近代史上的百餘位名人雕像,涵蓋政治、文化、藝術、經濟、體育各領域,如棒球名人王貞治、謝國治;藝術界的陳澄波和顏水龍;政治領袖如蔣介石、孫中山等人,透過藝術之筆,他們以名人雕像,寫下立體的台灣史。展期至6月1日於南美館一館。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