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疾病配方食品 避免混用中藥

食藥署指出,目前核准的配方食品有4大類共373件,是針對特定疾病營養需求之調配,一般民眾不宜當成補品食用。(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6日指出,包括糖尿病、癌症及腎臟病患者因生理功能失調,導致無法進食、消化、吸收或代謝一般食品或食品中特定營養成分時,可補充特定疾病營養需求之配方食品,這些配方食品不是藥品,對於疾病並不會有治療效果,且不宜與中藥混合使用。 食藥署表示,提供給特定族群食用的特定疾病配方食品,經由專家組成的審議小組審查通過後,發給許可文件,分為可作為單一營養來源的營養均衡完整配方食品、營養調整完整配方食品及不可作為單一營養來源的營養調整補充配方食品、特殊單素配方食品四大類,食藥署目前核准之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有373件。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技術主任蔡一賢指出,可作為單一營養來源的營養均衡完整配方食品,適用於一般進食困難、熱量與營養素攝取不足者。為單一營養來源的營養調整完整配方食品則是為特定疾病設計,如糖尿病、腎臟病、透析患者或癌症病人,依需求調整特定營養素,也可作為唯一營養來源。 不可作為單一營養來源的營養調整補充配方食品,常見於癌症患者食用配方,但僅能作為營養補充,須與一般飲食或其他配方食品搭配使用。不可作為單一營養來源的特殊單素配方食品,則是用於特定臨床狀況所需的單一營養素補充。 蔡一賢指出,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不應隨意加入中藥或其他成分,使用中藥須謹慎,避免營養素交互作用或影響產品配比效果,如有需求務必告知醫師與營養師,評估是否可行並做適當調整,千萬不要自行混用。 蔡一賢表示,不論是哪一種特定疾病配方食都是針對特定疾病營養需求,一般健康民眾切勿當作保養品使用,而多數患者有不只患有一種疾病,因此使用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應該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並且根據疾病進程調整食用內容。

Read More

TNT治療直腸癌 婦保住肛門

醫師詹仁豪表示,TNT是新興的直腸癌治療策略,為直腸癌病人治療帶來嶄新契機與希望。(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7歲林姓婦人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未予理會,經過近1年因血便就醫確診為「低位直腸癌」3期,腫瘤距離肛門僅3公分,若採傳統手術通常會完全切除肛門,並作永久性人工肛門造口。經評估後接受「完全術前放化療」,包括28天的同步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及12次化學治療;後續追蹤顯示腫瘤完全消失,無需進行手術,治療後經16個月,未見復發跡象,成功保住肛門。 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詹仁豪指出,「完全術前放化療」(簡稱TNT)是一種新興的直腸癌治療策略,在手術前整合同步放化療與全身性化療。研究顯示,透過這種方式,術前腫瘤控制效果顯著提高,甚至能增加腫瘤完全消退的機率,使部分患者無需手術。TNT治療的優勢包括促進腫瘤退縮、提高器官保存率、改善病人治療依從性與整體預後。 他說,目前已有多樣化的治療方案可因應不同患者需求,包括誘導化療或鞏固化療,以及長程或短程的放化療組合。而近年臨床研究也展現重要成果:1,病理完全緩解率:接受TNT的患者病理完全緩解率(腫瘤完全消失)為28-38%,顯著高於僅接受術前放化療的患者。2,存活率:根據臨床試驗,TNT治療患者的3年無病生存率約為78%,局部復發無病生存率超過85%。3,器官保存率:腫瘤完全或接近完全緩解的患者,器官保存率達60%至70%,大幅降低永久性結腸造口的需求。4,治療依從性:TNT療法的完成率顯著提升,依從性達到90%以上,顯著高於傳統分步療法。 詹仁豪表示,TNT成效受到許多研究支持,但目前醫學界尚未達成一致的標準治療共識,臨床醫師需綜合評估腫瘤位置、病人全身與局部風險,進行個別化治療規劃。

Read More

痠痛大不同! 台灣首創痠覺精準醫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是「痠」還是「痛」?中研院生醫所陳志成團隊發現「痠」和「痛」,其實是不同的感覺(症狀),由台灣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領域首創Sngception名詞,有望讓台灣成為這個新興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主導者,享有絕對的話語權。 在台灣,肌肉骨骼痠痛是醫療支出第一名,但這類慢性痠痛往往難以有效被治療。為找出痠痛真正原因對症下藥,中研院陳志成團隊在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計畫及中研院深耕計畫支持下,發現「痠」和「痛」,其實是不同的感覺(症狀)。 誘發痠的神經並非痛覺神經,而是「本體感覺神經」;痠覺神經的過度活化,才是組織酸化、造成慢性痠痛的主因。此一系列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陳志成表示,過往西方醫學將所有體感不舒服皆叫「痛」,但漢藏語系則有「痠」的概念。這個結果顛覆過去50年來醫學界觀念,且用台語的痠(sng)首創Sngception痠覺名詞,並重新建構痠覺醫學領域,有助未來止痠藥開發,避免止痛藥無效使用,開啟神經醫學精準治療新時代。 台灣健保藥物支出一年超過2000億,使用人數最多的就是止痛藥物,痠覺神經的發現,為不同的臨床症狀提供神經學的基礎,開啟痠覺醫學的新紀元。陳志成說,團隊也將在近期制定「痠覺詞彙」,重新建構痠覺醫學與痛覺醫學,開啟全球「痠」、「痛」精準醫學新時代。 目前北醫、萬芳、雙和醫院的門診醫令系統已導入痠覺量表,未來將繼續推廣至其他醫療院所,藉由確認痠和痛為不同的感覺,有助臨床進行精準診斷對症下藥,可避免無科學依據的無效止痛處置,也可避免止痛藥浪費,預期可減少鉅額無效止痛的醫療支出。

Read More

解決護師荒 中醫大×新生醫專 培育公費生

中國醫大校院務發展委員會副執行長陳貽善拜會新生醫專校長駱俊宏,院方將提供學子60萬獎助金,安心就學,以搶救護理師人才荒。(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積極召募護理師,培育並激勵優秀護理人才投身臨床照護領域,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醫院將與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簽署「護理公費生培育班」合作意向書,以搶救國內護理師人才荒。 中國醫藥大學校院務發展委員會副執行長陳貽善拜會新生醫專校長駱俊宏時表示,透過「護理公費生培育專班」的制度設計,從五專一年級起,提供每年12萬獎助金,補助至五年級,總額可達60萬元,減輕學生經濟壓力,讓有志於健康照護領域的學生,無後顧之憂,全心投入學習與專業成長。 中醫大新竹附醫護理部主任張鳳媛表示,「就讀即保證就業,保證金飯碗」,60萬獎助金等於學費全免,畢業後到中醫大服務,年薪可達百萬元的優渥薪資。 而在急性病房、ICU、手術室、急診及其他特殊輪三班單位的護理同仁,護理師的起薪達4萬5千至4萬9千元,並享有白班及夜班津貼及各類獎金,夜班護理人員設有特別補助,實現年薪百萬元的薪資。院方也營造友善工作環境,提供護理同仁有充分的休息及生活安排,保障每月休假8天。  

Read More

台大門診限號80人 去年就開始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16日指出,健保實施各別醫院總額制度後,擔心在月底或今年底就會出現醫療人球情況,台大醫院並沒有因各別總額制而限制醫師看診人數,醫師每日門診診察費限額80名患者之制度,早在去年就已實施。 吳明賢表示,健保實施30週年,卻因為一個政策、口號就要改變民眾就醫習慣著實很困難,其他醫院都陸續傳出護理師不足而關病房的情況,此時實施個別醫院個別總額,很擔心在月底或年底就會出現「醫療人球」問題。 吳明賢表示,政府將健保改革問題之責任都嫁接在醫院身上並不合理,以香港為例,在公醫制度下基礎的檢查是免費的,但包括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則是要另外收費的。 吳明賢表示,台大醫院的患者以急重難罕為主,門診患者有非常高的比例為出院後的回診追蹤,而健保署要求醫學中心門診不得超過55%,但門診之成本比住院低,醫院以門診盈餘補住院不足是現況,如硬要減少醫院門診,應該要給負責急重難罕患者的醫學中心補償措施。 吳明賢指出,台大醫院並沒有因各別總額制而限制醫師看診人數,目前每日門診看60名患者之後診察費打折,超過80人後就不發給診察費制度,是去年就實施的績效改革,原是希望名教授們不要超時工作,也希望轉移部分患者給年輕的主治醫師,讓他們累積經驗。 吳明賢強調,看診80人以上雖不發給醫師診察費,但醫師仍可開放民眾掛號看診,並未限制看診總人數。民眾擔心未來會有掛不上號的問題,也請大家多利用預約掛號及轉診制度,只要是持轉診單來台大就診,就一定不會掛不到號的。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16日指出,台灣的醫師的醫術與醫德都非常高,尤其台灣在法規、道德、倫理都已建立非常好的制度,發生在大陸的器官移植問題,不會發生在台灣。 外傳,大陸地區發生早產嬰兒血壓尚未低到濱死就摘取器官的事情,而歌手Tank赴中國大陸成功完成心肝移植手術,網路上也傳出是「活摘國有器官」的說法。 吳明賢表示,台灣醫學方面且不論是法規、道德、倫理上都是優等生,器官移植行之有年,並沒有傳出問題。而台灣醫師不僅是醫術高,醫德的部分也是要符合道德、倫理、法律之規範。 台大醫院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陳益祥表示,移植之器官來源很重要,一定要有正當性,否則就淪為器官買賣,有些國家或地區卻沒有那麼正規,但台灣非常穩定,衛生福利部對器官移植有所規範,台大醫院倫理委員會也會為器官移植把關。

Read More

台大完成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

台大醫院宣布,成功完成全球首例「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手術,患者蘇小姐在換心手術後已可一口氣爬4層樓樓梯。(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16日宣布,成功完成全球首例「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手術,台大醫院是自行設計心臟血液灌流系統,讓心臟自捐贈者取下到受贈者移植之間,完全不停止跳動,也沒有1秒鐘停止供血,使捐贈心臟完全不會缺血受損。 50歲蘇小姐是「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手術的首位患者,她患有擴張型心肌病變,民國103年就出現心臟衰竭症狀,112年因病況惡化反覆住院接受強心劑並置入心室輔助器,113年8月接受一名小腦及腦幹巨大腫瘤出血之腦死患者大愛捐贈心臟,而獲得重生。 蘇小姐表示,她手術後離開加護病房1週就能正常走路30分鐘不用停,現在可以一口氣爬上4層樓樓梯,幾乎恢復正常生活。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紀乃新指出,由於移植的心臟「無缺血時間」,移植後檢驗心肌酵素指數完全正常,顯示捐贈的心臟完全沒有受損。 紀乃新表示,心臟移植的缺血時間必須搶在4個小時內,台大團隊設計「移動式灌流系統」,能夠讓離體的心臟持續跳動,利用大愛捐贈者本身的血液灌流保護,並在跳動的狀態之下完成移植,完全避免缺血時間,讓心臟在移植過程中保持跳動狀態。 紀乃新指出,美國史丹佛大學開發之捐贈心臟不停跳系統,但心臟仍會短暫缺血10到30分鍾,史丹佛至今已完成30名案例,證實缺血時間越短,捐贈器官移植後功能不佳的風險也會降低。 台大醫院表示,自台大醫師朱樹勳自76年完成首例心臟移植後,台大醫院已累積完成超過700例心臟移植手術,台灣地區1/3的心臟移植是由台大完成的。台大醫院開發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已連續成功實施2次手術,驗證了該技術的可行性、安全性與有效性,並針對移植過程的技術優化與物流協調進行調整,使整體流程更為流暢。

Read More

驗血揪阿茲海默症 準確率93%

台北榮總指出,抽血檢驗磷酸化tau蛋白(p-tau)可了解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且正確率達93%。(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傅中玲16日指出,北榮與韓國漢陽大學合作研究發現,透過檢測血液中的磷酸化tau蛋白(p-tau),就可確認患者是否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族群,且診斷準確率達93%,可大幅降低患者進行昂貴正子斷層掃描檢查需求。 台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呼籲,民眾如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時就應進行p-tau的檢測。85歲的鄭先生在南韓旅行時,出現夢遊迷路甚至不知身處國外的失智現象,經p-tau檢驗與正子掃描都確認罹患阿茲海默症,經用藥物控制目前病況穩定。 傅中玲表示,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漸進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台灣地區65歲以上長者12人就1人失智,其中6成到7成為阿茲海默症患者。目前要確診阿茲海默症必須透過正子斷層掃描(PET)確認,1次檢查費用就要7萬餘元,而p-tau檢查1次只要幾千元,成本大幅降低。 台北榮總醫院16日舉行「驗血揪出阿茲海默症!台韓研究重大突破早期診斷準確率達93% 免去昂貴PET檢查」記者會,副院長王署君(左)、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副主任傅中玲(右)出席說明。(中央社) 傅中玲指出,北榮與韓國研究團隊在今年1月間分析270名亞洲受試者,包括健康者、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患者,進行血液檢查與腦部正子斷層掃描結果的比對,檢視發現血液中p-tau 217濃度越高,越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高風險者86%果然確診阿茲海默症,檢測為低風險者中有更有97%確認非阿茲海默症患者,顯示p-tau檢測之可信度。研究人員另將受試者分為低、中、高風險三組,高風險組的陽性預測值達到93%。 傅中玲表示,阿茲海默症是與大腦中類澱粉蛋白異常積累有關。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會增加。除了年齡因素,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以及缺乏運動、社交互動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增加罹患風險。 傅中玲表示,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多款針對類澱粉蛋白的抗體藥物,可延緩疾病進程,但只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跟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希望抽血檢查未來可成為第一線篩檢工具,一旦發現長輩出現記憶力退化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