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籍母獲兒捐腎 母親節前迎新生

鍾先生(左2)捐贈自己的腎臟給鍾媽媽(右2),母子感謝泌尿部醫師溫聖辰(右1)與醫師盧嘉文(左1)醫療團隊給予的協助。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母親節即屆,高醫器官移植團隊讓兩位媽媽獲得此生「最無價」的禮物,其中一位媽媽的兒子,因飽受肝硬化併發症之苦,所幸遇有大愛捐贈者捐肝;而另一名從菲律賓嫁到台灣的新移民媽媽,飽受腎臟病之苦,小兒子捐腎救母親,這兩位媽媽幸得高醫團隊協助,重獲新生。 高醫表示,54歲的黃先生,飽受肝硬化併發症之苦,7年前罹患肝硬化的他,先前每週都要來院抽腹水,腹水導致腫脹,彷彿比即將臨盆的肚子還大,黃媽媽始終陪著兒子進行治療,不放棄一絲希望。 黃媽媽已失去過一個兒子,不願再來一次喪子之痛,值得感恩地,兒子得到大愛受贈機會,捐贈者小明(化名)不幸遭遇嚴重車禍,受到很大創傷,家屬告訴高醫器官移植團隊,決定進行器官捐贈,包括心臟、肝臟、腎臟、胰臟及眼角膜,已分享到台灣各地,造福數個病人與家庭。 黃媽媽在母親節前夕,得到最無價的母親節禮物,她數度在醫師面前喜極而泣,感謝高醫把兒子從鬼門關救回來,也與黃先生一起表達對捐贈者家屬的感激。 另一位30年前從菲律賓遠嫁台灣的娜娜,10年前丈夫離世,孩子們也長大成人,展開各自的人生,無奈腎臟疾病纏身,使得她的人生出現另一個挑戰。在高醫醫療團隊專業建議中,娜娜與孩子們選擇進行活體腎臟移植手術。小兒子捐出自己的1顆腎臟給媽媽,讓娜娜在母親節前夕感受孩子的反哺之心,相當溫馨與安慰。 高醫副院長陳芳銘指出,透過多年努力,器官捐贈及移植觀念的風氣,普遍得到各界的認同,院方最感謝大愛或活體器官的捐贈者及其家屬,他們的奉獻,不僅是延續生命的醫學奇蹟,更為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

Read More

肺高壓/心律不整 覆膜支架矯正術救命

中醫大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近日完成東亞首例「靜脈竇心房中膈缺損合併肺靜脈回流異常之覆膜支架矯正術」。(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近日成功完成東亞首例「靜脈竇心房中膈缺損合併肺靜脈回流異常之覆膜支架矯正術」,為一名罹患肺高壓與心律不整的56歲陳姓婦人,同步封堵靜脈竇型心房中膈缺損,並矯正肺靜脈回流異常。該手術結合3D列印技術與體外支架模擬,為患者量身打造手術計畫。根據現有文獻,此為台灣首例、亦為東亞首度成功以覆膜支架完成靜脈竇心房中膈缺損封堵術合併肺靜脈回流異常矯正術的心導管治療案例。 陳姓婦人原至中醫大附醫肺動脈高壓及肺血管疾病中心主任王國陽門診就醫,她因合併肺纖維化,無法接受全身麻醉,若採傳統開心手術,風險極高。後轉介至中醫大兒醫進行心導管治療,中醫大兒醫兒童心臟科醫師戴以信表示,兒童心臟科不僅治療兒童心臟病,也專責處理先天性心臟病;即使是成人,若涉及先天性心臟問題,也常需轉診至兒童醫院處理。 戴以信說,「靜脈竇心房中膈缺損」常伴隨部分肺靜脈回流異常,台灣兒童心臟界常用的「心房中膈關閉器」無法同時處理這兩項結構異常。此次手術採用覆膜支架建立新通道,引導異常回流之肺靜脈正確引流至左心房,並非單純封堵缺損。根據國外文獻,此術式在臨床經驗及技術成熟度大幅提升,中醫大兒醫團隊得以縝密規劃,量身打造手術方案。 手術結合3D列印技術與體外支架模擬,為台灣首例、亦為東亞首度成功以覆膜支架完成靜脈竇心房中膈缺損封堵術合併肺靜脈回流異常矯正術的心導管治療案例。(記者陳金龍攝) 中醫大兒醫兒童心臟科主任徐宗正指出,術前透過1:1的3D列印製作心臟與肺靜脈的模型,並於體外模擬支架放置以驗證手術可行性。手術中持續以血管攝影和壓力監控,確認心房中膈缺損的覆蓋完整、右上肺靜脈的血流導向及肺靜脈未出現顯著壓力變化,在多次評估與準備後,進行支架置放,最終成功完成手術。術後追蹤顯示,陳婦肺動脈收縮壓從80 mmHg降至50mmHg,臨床症狀明顯改善。 戴以信表示,陳婦因高麻醉風險無法接受經食道心臟超音波(需全身麻醉)檢查,且無力自費負擔「心臟內超音波」,醫療團隊在缺乏即時超音波影像監測下完成高難度手術。

Read More

〈 幸福安婦幼專欄 〉補充維生素D從小打好骨骼生長基礎

醫師吳瑋超說,建議新生兒每天補充維生素D 400 IU,從小打好骨骼生長基礎。(幸福安診所提供) 維生素D的作用在於維持血液中鈣離子濃度的穩定,促進骨骼釋放鈣質,減少腎臟的鈣質流失,並且增加小腸對於鈣質的吸收,藉由維持鈣離子穩定,提供骨骼良好發育與生長。相反的,如果缺乏維生素D,則會使得腸胃道鈣質的吸收率下降,減少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讓原本保留在骨頭當中的鈣離子持續被釋放到血液中,於是骨頭中鈣質含量降低,會導致嬰兒與兒童的「佝僂病」(Rickets)或「軟骨病」(osteomalacia)。 一般人體可以經由兩個途徑獲得維生素D。一個是經由陽光的照射,皮膚可以自己合成維生素D;另外一個則是透過食物攝取。新生兒出生時身體裡面的維生素D含量並不高,必然需要依靠母乳、陽光或是額外補充;然而母乳當中的維生素D含量與母親身體內含量有關,如果母體本身含量不夠,新生兒及幼兒又少接受陽光曝曬,就特別容易造成維生素D的缺乏。 台灣兒科醫學會於2016年5月20日修訂嬰兒哺育建議,關於新生兒維生素D的補充,由於文獻上純餵母乳有引起維生素D缺乏與佝僂症的報告,為了維持嬰兒血清中維他命D的濃度,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 至於哺餵配方奶的兒童,如果每日進食量少於1,000毫升的加強維生素D配方奶,同樣需要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的補充。若有維生素D的其他來源,例如開始副食品之後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則可計入400 IU的每日最低攝取量之中。 雖然透過給母親補充高劑量維生素D,理論上是可能讓原本維生素D含量不足的新生兒,達到足夠的攝取量。但目前尚未有標準建議的母親攝取量,況且每位母親的泌乳體質不同,母乳中的維生素D含量可能也就會受到影響。 再者,並未有針對嬰幼兒藉由曝曬陽光來獲得足夠維生素D的文獻證據,而且還須注意曝曬陽光對於嬰幼兒可能的危險性。 因此,出生後新生兒每天補充維生素D 400 IU是最為適當的方法,從小打好骨骼生長的基礎唷!至於持續補充到何時,須視每位寶寶的餵食情況而定,建議可以和寶寶的兒科醫師持續追蹤討論哦。   (作者∕台南市幸福安診所小兒科醫師吳瑋超)

Read More

寶寶突然喘得厲害 小心RSV

寶寶突然喘得厲害,兒科醫師魏佑慈提醒家長,留意是否出現RSV感染症狀。(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急診室中常見家長因寶寶突然喘得厲害、不肯喝奶、精神不佳,而急忙就醫的情況,台東馬偕醫院兒科醫師魏佑慈提醒家長,每逢秋冬與春季交替,是嬰幼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高峰期,若察覺寶寶有異常呼吸現象,應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寶寶才感冒兩天,怎麼突然喘得厲害又不喝奶?」這樣的場景,是不少家長在夜間急診室驚慌的寫照。 魏佑慈表示,RSV病毒透過飛沫與接觸傳播,特別容易在托嬰中心與幼兒園造成群聚感染,對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威脅最大。 雖然,多數孩童僅出現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但若為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或肺部疾病患者、免疫力較差者,RSV感染恐導致細支氣管炎、肺炎等併發症,甚至需住進加護病房。 魏佑慈說明,RSV目前沒有特效藥,主要以症狀照護為主,包括保持呼吸道通暢、補充水分、觀察體溫與呼吸情況,必要時進行氧氣治療。 家長應特別留意寶寶是否出現呼吸急促、呻吟聲、唇色發紫、食慾差或精神不佳等警訊,及早就醫。 針對高風險族群,傳統需每月注射的短效型單株抗體Palivizumab,如今已有長效型抗體Nirsevimab引進台灣,只需施打1劑,即可提供整季保護力。 呼吸道融合病毒非同小可,有研究發現部分嬰幼兒感染RSV後,支氣管變得敏感,未來可能比較容易引發氣喘。 魏佑慈提醒家長,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勤洗手、避免讓寶寶接觸生病者,並減少出入擁擠公共場所,降低感染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