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薈〉那些充滿靈魂的火焰──黃騰輝的玫瑰之道

藝術家黃騰輝 文/沈眠 圖/黃騰輝 不久前有個機會,造訪南投埔里有機種植食用玫瑰的花農。無毒之境,自然鳥語花香,玫瑰植株的枝條上,築著小巢,綠繡眼倏忽穿刺飛舞,輕靈自在。兩分地的玫瑰溫室,平均每日可摘取兩到三公斤的玫瑰花瓣,或烘乾或剪碎熬爛作醬。入目花團鼻內錦簇,彷彿心中也聚集著繽紛花朵、艷麗織物,爛漫難擋。唐代詩人施肩吾的〈少婦游春詞〉寫有「簇錦攢花鬥勝遊」,意指春花爛漫之匯,但又何嘗不可以是花紅鳥綠之姿?而鬥勝遊三字,多麼令人心神嚮往啊! 我嗜飲手沖精品咖啡,當代咖啡少不了玫瑰香氣,比如哥倫比亞著名的天堂莊園就有以玫瑰為名的咖啡豆。玫瑰味有著一種典雅的深度,辨識度極強。玫瑰茶我也喜歡──夢媧的英文名就叫Rose,她天生就自帶一股嬌豔貴氣。家裡很常備著古典玫瑰園的英式玫瑰風味、玫瑰水蜜桃風味冰茶等品項,夢媧更喜歡購入乾燥玫瑰花瓣添進其中。玫瑰入茶,香氛填舌,彷彿在口腔裡打開了靜靜的宇宙。 藝術家黃騰輝 也就是幾年前,帶著家人前往麗水街上的古典玫瑰園,室內裝潢繽紛華麗,擺飾器皿也都帶著貴氣,予人驚豔之感,甚至有各類文創商品,更重要的是各種色澤、型態的玫瑰,幾乎是無處不在。定睛一瞅,牆上擺設的畫不意外也是玫瑰。雖說是符合品牌名的設計,但我仍暗忖:這無疑是一位玫瑰狂熱者的店吧。而後,也才知悉古典玫瑰園創辦人正是畫家黃騰輝。 黃騰輝一九五九年誕生於花蓮──那是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楊牧《奇萊前書》、陳雨航《小鎮生活指南》等文學經典的原鄉,山風海雨之洗禮、山光水色之勝美,中央山脈、海岸山脈、大魯閣峽谷等名景又險又壯闊,對人心定然有著驚奇龐然的浸潤。《小鎮生活指南》最後,陳雨航何其明亮地寫著少年的黃金之心:「……至少在這個夜晚,至少在我入睡之前,星星要一直亮下去啊。」 與楊牧、王禎和同樣畢業於花蓮中學的黃騰輝,童年時也面對著同樣的星空,他自言:「天空是深藍色的,滿佈的星星閃爍著迷人的金白色光芒,星星讓我感到愛而不孤單。星星是我生命中的第一個愛的符號。」其心中定然升起難能直言的浩瀚感,大自然的無垠深邃,就那樣深種於靈魂深處,成為日後繪畫藝術的初始圖像,終生常駐。我想,星星當然會一直亮下去的,不只是在浩然無邊的太空,更從人心移入了畫中,成為無盡的一部分。 一九七九年,黃騰輝考入東海大學讀商學院,因為大學裡有一座路思義教堂,由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所設計,他著迷難忍地喜歡,遂主動學習建築素描與設計。有意思的是,資料上顯示,畢業後他與三位建築系學長投入臺中名為「理想國更新計畫」的社區營造──當時此地有大量空屋,治安不佳,經常有少年、黑道分子潛藏其中──他們將美學、藝術概念帶入破舊的遠東城、國際城兩大社區,比如種植行道樹、翻修馬路和路燈、外觀整體設計、房屋便宜租給藝術家、辦理各種活動等措施,使之煥發一新,也就是而今鼎鼎大名的東海藝術街。 滿園玫瑰 空間的改造,必然涉及美學的判斷,無疑也具備藝術家的意志。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的哲學經典《空間詩學》,談空間不僅僅是抽象概念、幾何現象,更可以是詩意的,將棲居場所呈現如詩如夢的人類意識;亦即,人類與空間的關係,能夠憑藉著充滿想像力的形態,重新詮釋,並賦予情感與夢幻。而藝術不就是最充滿想像力、情感與夢幻的人類方法嗎? 理想國、東海藝術街的造設,正是黃騰輝的第一種空間詩,一個具體的公共社區,呈現人類生活的詩意面向。緊接著是私人空間的創造,這得回到他大學時期一次美麗的相遇說起。 在東海大學某個夏日午後的圖書館裡,黃騰輝發現了法國作家安托萬.德.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名著《小王子》,封面是一顆星球上小王子和一朵玫瑰站在邊緣處。對他來說,其衝擊或不下於天啟──主要是離鄉背井生活的他,內心滿是孤獨與憂傷。小王子與星球上獨一無二的玫瑰,既是B612星球的愛情故事,也是兩個孤獨者相處的故事。 黃騰輝如此自述:「小王子讓我懂得世界原來是一個精彩的感性王國,這個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口屬於自己的深井和一個獨屬於自我夢想的星星,小王子對那朵玫瑰的熾烈天真和理想摯愛啟迪我尋找到了獨屬於自己的『玫瑰』,那就是愛的人生。」職是之故,大學時期的黃騰輝便已決志藝術將會是他一生追尋的夢想。書中狐狸對小王子說的「因為你的愛,玫瑰才變得如此獨特和有價值」,成為黃騰輝人生的索引,此後無論是創業、藝術還是人生,那份對玫瑰之愛的純淨信念,都讓他勇於攜帶追尋之心。 一九九0年,黃騰輝脫離了建築事業,創立一家以玫瑰為主題的英式下午茶店古典玫瑰園,店內不但使用黃騰輝親身設計的瓷器茶具,還有諸多滿是藝術感的文創商品,迄今全世界共有數十間店面空間。 這是他的第二種空間詩,黃騰輝個人的理想國,藝術夢的具現化之地,將玫瑰與古典音樂、藝術結合成精緻、優雅且高品質的營業場所,在資本主義世界裡,用盡自身心力造出己方水土。 創業的同時,黃騰輝也開始投身於藝術創作,主題大都是玫瑰。如他自言,早期臨摹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威廉.杜庫寧(Willem de Kooning)、梅原龍三郎、廖繼春等大師。其中,黃騰輝最為偏愛運用狂野魔幻色彩的馬諦斯。黃騰輝撰文提及自己的作品有色彩濃烈的描繪,構圖上具有強烈的裝飾性和節奏感,情感上充滿活力和唯美,展現表現主義和野獸特徵風格的作品。 黃騰輝定調為「玫瑰時期」作品,題材甚廣,舉凡花卉、人物、都市、山巒和海天都能繪入,他也創作雕塑和版畫。身為藝術創作者似乎仍不能滿足黃騰輝對美的渴望,他又另以瓷器設計師的身分,在二00二至二00九年期間,為英國兩家瓷器公司製作了威廉王子大婚紀念瓷器、英女王登基六十週年紀念盃等,其瓷器作品的收藏家為數甚多,廣布於幾十個國家。 幾乎是難以停頓閒置,前進,持續的前進。黃騰輝在二0一二年,考取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意在於美學研究,由此也展開抽象繪畫風格新時期,並採用壓克力彩料為創作媒材,畫作內容則是融入哲學思考、宇宙觀等,也含納了莊子充滿想像與色彩的象徵美學,不止於此,黃騰輝更著力於聯繫西方畫的抽象表現與中國畫的文人雅境。近年作品也可見得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立體主義式多重觀看平面疊合,乃至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幾何格子畫的變異。 也就有種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書中所描寫的從西洋畫轉向日本畫的雨田具彥那樣,將莫札特歌劇世界挪移到日本飛鳥時代的奇妙況味──黃騰輝的畫似乎搖蕩在立體性與平面性、寫實性與記號性之間,因為看世界的方法與角度不同了,畫的方法當然也隨之蛻變。六十多年前那個看著星空長大的少年長大了,將當時的無限想像,澈底轉移進畫所承載的無盡影像裡。 英國作家約翰.柏格(John Berger)曾言:「從繪畫的主要陳述對象是其他人類的那一刻起(因為洞穴壁畫或許不是),在人們心中,繪畫就是一種裱了框的影像。畫框是相當晚近的發明,但繪畫表面的正規形制,那些矩形、圓形或卵形,便具有畫框的功能。畫中的影像是有邊界的,而且是幾何形狀的邊界,這些邊界把影像包含住。」 毫無疑問的,繪畫即是黃騰輝的第三種空間詩。畫框裡的世界自成一個空間,具備各種訊息的微型人造空間。伯格也寫過:「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被稱為『藝術之母』。那是因為視覺藝術的原理都是在建築空間中形成的。只要建築空間是一種圈圍,是一種企圖在裡外之間做出正式區隔的圈圍,它就和自然空間(亦即大地、海洋、天空)不同。」換句話說,建築是以人類之力創造空間,從自然之境裡區隔獨立開來。黃騰輝的藝術魂,正是從建築、商店的建構,完整射入了影像的邊界、圈圍,從中啟動全新全面的入口,找到和自己、世界與宇宙對話的深刻關係。 臺灣大散文家唐諾曾寫到「我以為侯孝賢的電影走向了詩──也許電影的終極可能是詩而不是小說」。我想不止於此,也許所有的藝術和文學都要通向詩。而詩無從直接辨識,有時甚至莫名其妙,詩是阿根廷詩人、小說家荷黑.路易斯.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說的「表達了某種渴望」、「生命就是由詩篇所組成的」,詩是人類通向宇宙的通道。黃騰輝以畫完成了線條和色彩塗抹的,他自己的詩。而黃騰輝的空間之詩還有下一章。 二0二四年,黃騰輝捐贈了一座玫瑰花園給母校東海大學,由設計師張清平規劃,靈感由來當然是《小王子》的夢想花園,地點最早規劃為他學生時期住宿第十六棟宿舍──這也是楊牧就讀東海大學時的宿住地點──鄰近的東海書房外,如今位置正式落於東海湖畔、東海牧場旁,面積約有五、六百坪,二0二五年動工,在換土、養土後,預計將種滿兩萬朵玫瑰,這座未來的地標名為「東海古典玫瑰園」,獻給東海大學七十周年校慶。這是另一種玫瑰的故事,有著華麗、動人的傳承信念。從一本書的玫瑰,進化為室內空間的玫瑰,到畫框裡的玫瑰,如今變成開放空間的玫瑰園,這是黃騰輝多樣性演繹的玫瑰之道。 尚未落成的玫瑰園,作為黃騰輝的第四種空間詩,不僅僅將是校園新熱點,也是一首可見可嗅聞觸摸的玫瑰之詩──像是美國小說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黑塔七部曲》被柵欄圍在城市荒地的被遺忘的玫瑰,當多重世界關鍵的它歌唱時,所有的孤獨與愛都會一起湧上來,且能治癒仍然相信它、來尋找它的人──更是一座可供心靈棲居的玫瑰園。 波赫士很常寫玫瑰的意象,不但有一本詩集名之為《深沉的玫瑰》,也有多首以玫瑰為詩題的作品,比如〈玫瑰與彌賽頓〉(收錄於《同一個,另一個》):「一代又一代的玫瑰╱在時間深處相繼消失,我希望╱逝去的事物中有一朵不被遺忘,╱沒有標誌或符號的一朵。」玫瑰不會只是玫瑰,玫瑰的意義顯然是非凡且超脫一切,無疑是非常文學、詩歌性質的存在。義大利小說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玫瑰的名字》書名取自歐洲中世紀時期用來表明蘊含無限象徵意義的字彙。玫瑰的名字是無限,而藝術正是人類發明出來、對無限充滿渴望的方式。 我很喜歡黃騰輝那幅〈滿園玫瑰〉,那些怒燃的玫瑰,像是充滿靈魂的火焰,玫瑰儼然是一種信念,或者說宇宙釋放到藝術家心靈裡的深沉訊號。黃騰輝截至目前為止,大體來說完成了他的空間詩四部曲。而通向這一座玫瑰園,是一條積累了六十多年的長路,將來也還會繼續化生。我想,總有人會接起黃騰輝在東海種下的玫瑰,長出自己的玫瑰,或許將來從這片土地長出來的心靈,都會認定此處即玫瑰之鄉──如此不正是小王子離開B612星球,到地球上所遇見玫瑰園的再現嗎?未來的未來,此處會鬥勝遊般的產生多少藝術家呢?那些心靈想來也都會充滿火焰吧! 是的,宇宙裡總有著一代又一代的玫瑰,無盡無窮。

Read More

全球首款嬰幼瘧疾藥物 獲瑞士批准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國際製藥巨擘諾華集團(Novartis)第一款針對新生兒和嬰幼兒設計的瘧疾藥物已取得瑞士衛生監管機關的批准,8個非洲國家預計很快就會開始投藥。 瘧疾是非洲國家一大死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2023年全球有59.7萬人命喪瘧疾,非洲就占了95%。而上述死亡病例中,5歲以下兒童占約76%,也就是超過43.2萬人。 諾華嬰幼兒版的瘧疾治療藥物Coartem(也稱Riamet)是與專門研發抗瘧療法的日內瓦組織「瘧疾藥品創投」(MMV)合作研製而成。 諾華集團發布聲明說:「過去從未有針對體重4.5公斤以下嬰幼兒設計的瘧疾療法,如今終於改觀。」瑞士衛生監管機構這次批准的藥物,是為體重2~5公斤的嬰兒設計的劑量。 受瘧疾影響最重的非洲8個國家參與了瑞士這次的新藥批准流程,分別為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奈及利亞、坦尚尼亞和烏干達。

Read More

陸禁阿茲海默症頸深淋巴管手術

本報綜合報導 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9日發布通知,要求各地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並強調這項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醫學證據支撐。不過,各地衛健委可以指導醫療機構進行相關臨床研究,再進行應用論證。 阿茲海默症迄今未研發出有效藥物或療程可以治癒,腦內β-澱粉樣蛋白的異常堆積,是發病的重要原因。 「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原本是用於治療淋巴水腫的高精密微創手術。但大陸醫師意外發現,一些阿茲海默症患者術後認知出現改善。這兩年,大陸各大醫院積極發展應用這項手術。 而這項全球只有大陸在進行的阿茲海默症手術,如今卻遭到當局喊停。衛健委發布通知,禁止各地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 該通知說,為進一步加強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專家評估認為該技術處於「臨床研究早期探索階段」,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品質循證醫學證據支撐。根據有關規定,決定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 該通知也提到,在該技術具備充分相關臨床前研究證據後,指導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強臨床研究設計,在倫理委員會充分論證的前提下,科學、規範展開臨床研究。衛健委將根據臨床研究情況,適時對該技術臨床應用再次組織論證。

Read More

與喪屍煙彈近似 3項新興物質 列2級管制藥品

本報綜合報導 俗稱「喪屍煙彈」的新型毒品「依托咪酯」電子煙濫用問題頻傳。食藥署預告修正「管制藥品分級及品項」,新增與依托咪酯相近的丁托咪酯等3項新興物質,全列為第二級管制藥品。 依托咪酯在台灣原本僅視為管制藥物,去年6月通過列為三級毒品,毒品審議委員會11月更將依托咪酯調升為二級毒品。 食藥署今年7月4日預告修正「管制藥品分級及品項」,新增3項與依托咪酯相近的新興物質,分別為丁托咪酯及其異構物、三氟依托咪酯,與氟托咪酯及其異構物,全數列為第二級管制藥品,預告期14天。 食藥署管制藥品組副組長張志旭說明,新增列的新興物質已有被檢警調單位查獲並檢出案例,法務部已在5月29日經毒品審議委員會議決議增列為毒品,食藥署也配合增列為管制藥品。 張志旭表示,由於前述新興物質不具醫療用途,未來只准許科學用途;學術單位若想使用於醫藥教育研究試驗,不但必須領有管制藥品登記證,還必須設置簿冊,詳實登載管制藥品每日收支、銷毀、減損及結存情形,每年申報收支數量,違反規定者可依法開罰。

Read More

心情低落…竟是糖尿病作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科技業主管最近總覺得提不起勁,工作壓力大到連咖啡都無法提神,原以為只是職場壓力導致心情低落。健康檢查發現血糖過高、糖化血色素已進入糖尿病前期,心理評估也顯示明顯憂鬱傾向。 身心科醫師鄭佳益指出,根據研究,糖尿病患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一般人2倍以上;而長期憂鬱者,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60%。 心情會影響血糖,關鍵之一是壓力荷爾蒙與慢性發炎反應;當長期處於壓力或憂鬱狀態時,皮質醇濃度會升高,使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性,進而提高血糖。同時,糖尿病與憂鬱症都與「低度慢性發炎」有關,影響腦部與代謝機制。 此外,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會構成惡性循環。憂鬱症會降低人對飲食控制、運動與服藥的動力,使糖尿病控制變得更加困難。反之,糖尿病帶來的生活負擔,如血糖監測、飲食限制、對併發症的恐懼,又可能進一步加重情緒壓力。 除了藥物治療,生活習慣的調整是「雙向照顧」的重要基礎。鄭佳益分享,飲食方面,以蔬菜、水果、豆類、全穀、堅果為主的植物性飲食,不僅有助於穩定血糖、降低體內發炎,也能正向影響情緒「腸道好、心情好」。 規律運動則有助於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減少發炎因子,對改善情緒與血糖控制同有效。鄭佳益指出,即使時間有限,每週3次、1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也比完全不懂更有幫助。此外,建立良好作息、改善睡眠品質,並持續與內科、身心科醫師合作追蹤,也是關鍵步驟。

Read More

ApoE基因定序 早揪失智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衛福部去年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100人就有8人可能已經罹患失智症。醫師指出,從功能醫學的角度來看,有一部分失智風險,是可以透過檢測與生活調整提早發現並介入,就是與最多失智類型的阿茲海默症有高度關聯的ApoE基因。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指出,ApoE是一種與脂肪與膽固醇代謝有關的基因,有3種常見型式─ε2、ε3和ε4,每個人會遺傳2個型式。 若ApoE基因帶有ε4,統計發現,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可能比同齡一般人高出3~15倍。原因在於ApoEε4會讓膽固醇代謝變差、血管彈性降低,進而導致大腦慢性發炎與血流不足,這些都是加速認知退化的重要因子。 若欲預先了解自身失智風險,目前可藉由「阿茲海默症ApoE基因檢測」評估,顏佐樺表示,ApoE是少數具備臨床介入建議的基因之一。若檢測為高風險型,與其感到焦慮,不如及早調整生活、主動因應。雖然基因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影響力其實更大。 除了年齡與遺傳因素,像是三高、肥胖、缺乏運動與睡眠不足等問題,都會加重大腦發炎、提高失智風險。 此外,目前還可以透過全基因定序(WGS)更全面評估與失智相關的其他基因變異;也能藉由腦部年齡檢測(全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了解大腦的實際生理年齡與退化程度。 顏佐樺表示,如果檢測結果顯示腦齡明顯高於實際年齡,或已出現局部退化跡象,就表示大腦可能正在悄悄老化。此時搭配基因資訊與生活型態評估,更能及早制定個人化的預防與保健策略。

Read More

深腦刺激術 改善巴金森病

  成醫自去年開始做第1例深腦刺激術DBS治療,至今已做了4例。 (成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劉姓電子工程師因罹患巴金森氏症影響到工作,不得不提前退休,藥物治療改善有限,去年6月改採「深腦刺激術」治療1年後大幅改善,現已回到工作崗位,閒暇之餘還可去學校念在職專班進修。 成大醫院神經部醫師李宗霖指出,巴金森病是一種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因中腦黑質製造多巴胺細胞退化所造成,患者常出現肌肉僵硬、動作遲緩與顫抖等症狀。 巴金森病除了藥物治療外,深腦刺激術(DBS)已被國際證實為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臨床運用近30年。透過精準的深部腦區電刺激,能改善巴金森病患者因症狀或藥物副作用帶來的不便,亦能改善運動功能、減少藥物依賴,提升日常生活的自主性與生活品質。健保去年9月起亦將「原發性與遲發性肌張力不全症」納入給付範圍。 他說,巴金森症狀能以藥物控制,但經過多年治療後,藥效波動可能引發異動症或「開關現象」,導致生活品質大幅下降。肌張力不全症患者則常出現肌肉緊繃及反覆不自主扭轉動作,影響外觀與功能。DBS治療藉由立體定位導航技術,將細小電極精準植入深腦部目標區域,如視丘下核、蒼白球內側或丘腦,導線再連接至鎖骨下方的植入式脈衝產生器,長期提供穩定電刺激。 醫師李宗霖右手持「脈衝產生器」,左手拿「程式控制儀」,說明DBS治療可安全有效治療巴金森氏症。(記者葉進耀攝) DBS具備多項優勢:1.可逆性:裝置可移除,保留未來治療彈性;2.可調整性:醫師可藉由程控儀即時微調刺激參數;3.可雙側治療:能同時調控兩側症狀;4.療效穩定:累積大量國際研究與臨床經驗,是具備實證基礎的先進手術之一。 成醫自去年開始做第一個DBS治療,至今已做了4例。然而,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作,病患需經神經科醫師轉介,並安排住院進行一系列詳細的術前評估,包括多巴胺藥物測試需具30%以上反應性,腦部影像須排除創傷、中風或其他結構性病變,且患者無嚴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系統性問題。

Read More

長期睡不好 增失智風險

長庚醫院研究確認,腦脊髓液於深度睡眠中可發揮腦部排毒的功能,避免腦神經退化。(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長庚醫院研究確認,睡得越好,腦部的腦脊髓液循環排毒就越徹底,腦部功能也越健康。改善睡眠品質不僅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亦可能有助於減緩記憶力與認知功能的退化。研究成果已發表分子精神醫學期刊,可提供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下認知健康預防的新思考方向,作為未來健康老化政策與介入策略的參考依據。 林口長庚腎臟科醫師方基存表示,約有40~70%的高齡長者深受慢性睡眠問題困擾。失眠已被證實與失智症、憂鬱症、自殺及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 一般及老年精神科主任李淑花表示,該研究選定40名健康高齡女性及32名健康高齡男性進行磁振造影、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問卷調查,並與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李湄珍合作,採用血管周圍空間擴散張量影像分析技術,量化腦淋巴系統的代謝清除功能並分析其與大腦結構連結與功能連結的關聯。 研究發現,睡眠品質愈差者,其血管周圍空間擴散張量影像分析指數愈低,顯示腦淋巴系統清除功能下降,且記憶功能越差。進一步發現,僅在睡眠品質良好的高齡長者中,其大腦核心區域的「結構」與「功能」連結之間能夠合作順暢。而在睡不好的高齡長者中,則觀察不到大腦區域間的合作。 方基存指出,這代表腦部清除系統功能失衡,進而影響神經網絡間的正常運作與記憶力維持。高齡長者的睡眠品質可能與大腦功能可塑性及修復力有密切關聯。維持良好睡眠,不僅有助情緒與生理健康,對大腦的清除毒素功能更扮演關鍵角色。 影像診療部副主任杜振豐指出,大腦中的腦淋巴系統有清掃機制,能把不需要的代謝廢物清除出去;尤其在深度睡眠期間,此作用最為活躍。當睡眠受到干擾,清除功能便會下降,毒素積累恐加速神經退化過程。 台灣睡眠醫學專科醫師劉耕豪建議,提升腦淋巴功能可從日常作息維持良好睡眠做起,包括營造舒適睡眠環境、固定作息時間、避免睡前攝取刺激性飲品、減少螢幕使用等。落實健康睡眠行為,有助腦淋巴系統維持清理與修復功能,進而保護認知與記憶能力。另外,文獻指出,適當補充Omega-3脂肪酸、規律運動與良好睡眠習慣皆可能有助於腦部代謝功能。

Read More

消基會查驗 1/4亞麻籽鎘超標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消基會9日公布市售奇亞籽、亞麻籽及藜麥調查檢測結果,24件樣品中,8件亞麻籽類樣品有2件鎘含量超標;8件藜麥樣品中有1件鉛含量超標。消基會表示,檢驗結果仍須由主管機關判定。 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指出,奇亞籽、亞麻籽及藜麥為近年新興起的食品,市面上已經有許多品牌,建議主管機關加強進行抽驗把關。對於所謂「超級食物」的食用安全,主管單位應有相應的管理及食用安全宣導,幫助消費者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 鄧惟中提到,歐盟曾發出「關於食品營養與健康聲明」規範使用超級食物這類詞彙,認為需有精確的醫學宣稱且有可靠的科學研究支持,才能得到「超級食物」。目前國內並無主管單位對何謂「超級食物」有認證或科學標準,建議消費者對於商品廣告標榜內容有需求,還是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勿對單一食品過量食用,以免造成身體的負擔,飲食還是應以均衡為主。 消基會指出,消費者對奇亞籽、亞麻籽及藜麥這類商品可能比較不熟悉,為避免消費者僅憑標榜內容過量食用或食用方法錯誤等,建議這類商品應該清楚標示食用方法及份量、保存方式、食用注意事項或警語。

Read More

疫情打亂生活模式 半數港人變胖

本報綜合報導 2020年初爆發的COVID-19疫情影響民眾生活模式,以致港人變胖。期間進行的調查顯示,約一半港人有超重及肥胖問題。 香港衛生署約每5年進行一次人口健康調查,2020~2022年度進行的調查顯示,當時18~84歲市民的超重及肥胖普遍率為51.3%,高於2014~2015年度的47%。 當時肥胖率所以上升是因COVID-19疫情爆發,民眾的生活模式出現重大轉變,包括缺少體能活動,以及有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 肥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1990~2022年全球肥胖流行率增加一倍多,並在COVID-19疫情期間惡化。 在COVID-19疫情之後,港人肥胖問題有顯著改善,包括民眾的活動量有所上升;而中小學生的肥胖及超重比率,由2021~2022學年度的21.2%,下降至去年度的17.9%。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