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醫院國際研討會 引領未來醫療

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舉行第15屆國際醫療研討會,以「未來醫療的創新與發展-全人健康照護與醫療科技的完美結合」為主題。 (陽明交通醫院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攜手竹銘醫院,於16日在礁溪老爺酒店舉行第15屆國際醫療研討會。本屆以「未來醫療的創新與發展-全人健康照護與醫療科技的完美結合」為主題,聚焦智慧醫院與人工智慧應用,吸引近兩百位國內外醫療專業人士齊聚宜蘭,為全球醫療的未來藍圖激盪新思維。 陽明交大醫院自2009年起,每年鎖定全球醫療領域的重要議題舉辦國際研討會。今年特別選定智慧醫院與AI應用作為焦點,正是因為醫療正進入高速變革的關鍵期--科技不再只是輔助,而是推動醫療體系全面升級的核心引擎。 今年研討會邀請國際級陣容,包括韓國Kakao Healthcare首席執行官黃熙、新加坡國立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辦公室負責人嚴居淵教授,以及多位國內醫療資訊與科技頂尖專家,深入探討智慧醫院設計、AI輔助診斷、遠距醫療、生成式AI應用與資訊系統整合等最新趨勢。議程內容從掛號入院、手術安排到出院後照護的全流程數位轉型案例,到地方政府推動全人健康照護的政策策略,涵蓋醫療管理、臨床實務與公共衛生政策層面。 陽明交大醫院長黃志賢表示,人工智慧與智慧醫院已不只是趨勢,而是醫療發展的新常態。透過這場研討會,我們能汲取國際經驗、促進產業合作,為宜蘭與全台醫療注入新動能,這將是陽明交大醫院未來5到10年智慧醫療發展的重要基石,從醫療品質優化到國際合作與研究能量的提升,都將因此更加穩固。 研討會現場交流熱絡,與會者一致認為,AI與醫療的結合已進入實踐階段,跨國交流能加速創新科技落地臨床,為病人帶來更安全、更高效、更人性化的照護體驗。陽明交大醫院將持續以專業與創新為核心,推動醫療服務與科技的深度結合,讓蘭陽的醫療走向世界,也讓世界的智慧走進蘭陽。

Read More

〈中華學園〉我才不怕失敗

台南市安平國中一年十一班  ◎黃丞晞 失敗在所難免,而不斷害怕失敗便會成為自己最大的弱點,唯有正視、面對失敗,才能獲得通往成功之門的入場券。 蔚藍的天乾淨、澄澈的像能滴出水來,葉子上一顆顆晶瑩的水珠如同鑽石般亮眼,這是多麼美妙的景色?但我此刻的內心波濤起伏,宛若剛受到風雨的摧殘。 去,還是不去?我不斷思索著,老師邀請我參加的是我從未體驗過的「歌唱比賽」。萬一失敗,豈不是在大家面前貽笑大方? 但,如果我成功了,就能獲得數不盡的榮譽,我能朝著「卓越」又更向前一步。 百般思考後,我毅然決然的報名了,一件令我難忘的事就此發生。 到了比賽時刻,我被老師推上了台,站在那,應要唱出婉轉動聽的歌曲。讓我錯愕的是,一開口,原本靜默的觀眾席瞬間譁然。我的嗓音偏低,又恰好卡痰,便發出了如同亂吹直笛所發出的爆鳴。而由於音準不足,顯得聽起來聲音發顫、五音不全。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很糟。 我險些暈了過去,從未遇過如此丟人的事,丟臉和愧疚緩緩流遍全身,失敗攫住了我,身體彷彿被掏空…… 硬著頭皮唱完整首歌,解脫從心靈深處湧了上來,我趕緊離開那宛如地獄的舞台。調整好情緒,我將這段記憶塵封在大腦的囚牢中。 不知多少天過去,某個溫暖的下午,此段記憶再次重回腦海。當時的一切又栩栩如生的呈現在眼前。不過,即使當時的失敗使我悔恨良久,我現今已不再追悔了,因為我已獲得了更佳的珍貴經驗。我對自己說:「失敗令人悔恨,但我得到了更寶貴、更令人刻骨銘心的歷程。」

Read More

〈彩繪人生〉黃麗敏母子 照顧長輩不遺餘力

  黃麗敏開車前往高雄路竹,載運加洲果菜運銷合作社提供的免費蔬菜,與社區民眾一起享用。 (記者盧萍珊攝) 佳里區禮化社區關懷據點執行長黃麗敏,在丹娜絲風災重創台南,佳里區連續多日停班、停課,不捨老人家餓肚子,她號召志工烹煮餐點為長輩送餐。熱心的黃麗敏說,能照顧老人家是最快樂的事。 經營紡織事業的黃麗敏,平時對公共事務相當投入,丈夫在40多歲時過世,僅靠她扛下家計,拉拔3個兒子長大,自己發願若是60歲能擔任社區理事長,一定要照顧長輩,願望也確實實現。 平常就愛照顧老人與弱勢的黃麗敏,先是利用閒置多時的活動中心做為關懷據點,並號召40多名志工幫忙將社區長輩找出來,申請關懷據點成立兼辦C級長照站,目的就是希望老人家可以學習更多課程,延緩失智、失能,讓身體更健康。 成立已9年的禮化社區關懷據點,平時不僅是長輩上課學習的地點,也是老人家聊天話家常的所在,幾乎是全年無休。為讓長輩共餐無虞,黃麗敏還購買一部二手貨車,方便前往高雄路竹,載運加洲果菜運銷合作社提供的免費蔬菜,除供應據點長輩食用均衡營養,也給社區民眾一起享用。 對於風災過後持續供餐給長輩、照顧獨老,黃麗敏說,照顧長輩及弱勢是一直想要做的事,趁自己有能力、有體力之際,完成心裡的願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除了她自己,兒子李柏慶也接手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母子一起打拚更有勁。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

〈彩繪人生〉葉涓涓 深耕照護逾三十年

  台灣照顧服務家事協會召集人、台南市住院患家事服務工會理事長葉涓涓投入工會長達30餘年,為會員爭取福利不遺餘力。 (記者陳俊文攝) 台灣長照制度從2017年開始推廣居服員與病服員「兩照合一」政策,被視為資源整合的必要措施,卻也為前線照顧工作者帶來沉重壓力。台灣照顧服務家事協會監事召集人、台南市病患家事服務職業工會理事長葉涓涓深耕照護領域超過30年,從零到有,先後輔導一千多名照服員進入職場,葉涓涓強調,這是一個非營利的事業,「我們一直在為照顧服務員爭取福利,如果政府單位看不到基層的辛苦,工會也撐不下去,如何配合政策推動?」 葉涓涓回憶創會歷程,1988年9月,她找到30位會員組成工會,沒有資源、沒有輔導,也沒有多少人看得起,一切非常困難,但很幸運地,在理髮工會理事長顏教本協助下,排除萬難,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 葉涓涓強調,我們本就不是在營利賺錢的單位,我們只是一群不忘初衷,抱著能為會員服務的熱誠態度,希望這條路能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參與照顧病人、到後來組織工會、和團隊幹部一起努力。 多年來,葉涓涓在工會自辦訓練課程、安排就業、追蹤成效,做到從「學習、考照、就業」一條龍服務。他們教學員怎麼換尿布、上下床、協助洗澡,但只要病人跌倒、浴室沒擦乾導致滑倒,責任就是照服員的,坦承做這個行業也有相當的風險。 目前協會訓練的照服員從20歲到5、60歲都有,「顧病人」是個神聖的工作,有心要踏入這個職場,先要認真自我評估,是否能接受這種「把屎把尿」的工作,如果是肯定的,那你可能是未來職場的一顆光亮的星星;如果是否定的,就請轉業,才不會浪費了自已學習的寶貴時間,浪費了政府補助的一片心意。 但畢竟時代不同了,人的思想轉變,以前接照服工作,不挑不換;現在接case,要挑地點、挑時間,還要挑服務內容,太麻煩的寧可不接,這也是為什麼受訓完只有一成會留在職場的原因。 葉涓涓從照顧父親開始接觸這個行業,一頭栽進30餘年,更一手建立成大醫院照服員管理中心,從12小時工資600元,到現在一天3千元,不可同日而語。但照服員永遠不夠用,所以歡迎有志以長照為終生志業的民眾加入他們的行列。 (記者陳俊文)

Read More

〈中華副刊〉白堊左鎮

■許永河 車子在層層疊疊緩坡攀升轉彎,蜿蜒迂迴,山色深淺濃淡,襯著無暇藍天。遠山的線條輪廓清晰,無垢的背景,令人心曠神怡,步調變得不得不悠閒,浮起一股自在況味。車速放緩,將眼前所看見的風景加以消化,成一幀風景圖。生活只有放慢步調,靈魂才跟得上,體驗古人步履一生,清風自在的情懷。 富含礦物質的白堊土,穿越億萬年的亙古,在天光下散發點點華光。遠望二寮,震懾於層疊綿延的萬山朝拜氣勢;近看二寮,皴裂的土層則像吟一首喑啞的詩,行歌而忘歸。曙光在朝霞雲霧中作畫,搭配搖曳的竹影、嶙峋的山形,一幅晨曦的潑墨山水躍然眼前。每一個日出,都有著開天闢地的氣勢;每一場雨後,都有著漫天遍野的清新。 白堊土成就左鎮的美,豪雨的沖刷也將深埋土層的瑰寶,於菜寮溪河床中重見天日。看著展覽櫃裡的化石,彷彿跟隨早坂犀恣意的在群山萬壑間徜徉;伴著左鎮人橫越陸化的海峽,逐獵而奔跑著。而西拉雅的子民,也在阿立祖的庇祐下於此山林繁衍,聚居成社。 天色在不經意間轉成晦暗,曠野間天籟相融,就著微光,在黑暗中打撈故事。當繁榮喧囂過後,這座山城逐日沉澱安歇,老屋危危而立,昔時的繁華僅剩一片寂寞,用安靜叫賣著孤獨。巷弄裡的老物件,彷彿是一個時代的註腳,默默隱身,等待有心人發掘、解密。近年第一街的老屋重新蛻化,串連起歷史文化的重量,希冀在時光洪流裡重拾在地文化,將這個日漸蒼老的農村叫醒,讓它重新回到往日的青春歲月。 靛靜的夜光下,敗瓦中年年抽長著新綠,蔗埕廣場熒熒光影滌洗著人間,猶如在寒冬之野燃起篝火帶來希望。左鎮車站雖然等不到五分車進站,但也盼到了遊客到訪,走讀山城昔時曾經的繁華。人會老、事會舊,許多事物會因年代久遠而逐漸遺失。或許藉由文字可以穿越時空的枷鎖,讓其依然存在於永恆,帶來無限感動,讓塵世的煩憂落進風的深處。

Read More

〈彩繪人生〉1年撮合10對佳偶 黃富傳嘆難

  被譽為“媒人教授”的素素家族二代傳人黃富傳,繼承母志,繼續為單身朋友服務。 (記者陳俊文攝) 現代年輕人談情說愛靠網路,在網路不盛行的時代,「媒人婆」扮演重要角色,也應運「素素家族」這類老字號現代紅娘的誕生。素素家族1967年由第一代的黃鄭素珠創立,她40年的媒人生涯,服務過上萬人、撮合成功數千對佳偶,被喻為「超級媒人婆」,她過世後由第二代的「媒人教授」黃富傳接手,明年是素素家族60週年慶,黃富傳感懷母親恩澤,強調現在服務對數不多,但仍以誠心和良心,為需要媒人撮合的曠男怨女嚴格把關。 黃富傳40歲接下母親留下的「素素家族」繼續為未婚族尋找好姻緣,想起母親全盛時代,一年可撮合上百對新人、每年還兩度遠赴台北辦未婚男女聯誼活動,時至今日,一年要撮合10對都有困難,時代變易如此快速,令人不勝唏噓。 黃富傳表示,早年婚約只要父母點頭,大概就成功了,現在還有一些人可能因個性使然或職業之故,一直結不了婚,小孩子不急,父母急,第一個都會想到現代紅娘,請他們幫忙篩選、過濾、轉介,為小孩子尋覓理想伴侶。但不想再讓人說「媒人嘴糊累累」,現代紅娘只提供資訊,最後還是由主家自行做決定。 黃富傳做媒有一個原則:寧缺勿濫,做好把關工作。比如,有男性開出找面貌姣好、身材高挑等50個條件的女性,他直接以「癡人說夢」回絕 ; 也有女性「指定」要挑選醫師之類的對象,天下那有那麼多未婚的醫師? 在這行業久了,看得也多了,黃富傳表示,現代人即使自己條件不怎麼樣,仍很會挑,所以有人10年內相親3次仍空手而回;也有人相親100次才成功,結果選的是最初看的第一位,後來的99次都白忙。 現在紅娘最大的無奈是做媒紅包都是口頭約定,以前的人重然諾,說到做到;現代人「烏龍塞道」,做媒成功,卻把媒人婆的紅包給忽略了,只能把它當成做功德。 黃富傳把數十年來累積兩代做媒的經驗寫成「媒人教授講故事」一書。他給新人的建議是:擇偶開條件時需合情合理,若本身條件不佳、緣分已很難出現時,自己再設下那麼高的門檻,這樣等於是在為難自己,也阻撓自己的緣分。另外就是很多人想尋找愛情卻又不願改變自己不足的條件,這樣只會讓好運不斷地流失,最後就是註定孤獨終身。 (記者陳俊文)

Read More

立院建議納管醫美針劑、光電治療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醫美糾紛頻傳,立法院法制局16日提出報告指出,主管機關雖已透過特管辦法限制部分手術項目醫師資格,但對於肉毒桿菌、玻尿酸、雷射、電波等非手術療程,仍未納入管理,建議修正特管辦法,將美容醫學針劑注射與光電治療納管。 法制局在「醫美爭議之相關法制問題淺析」報告中提到,台灣醫美市場快速成長,但醫療爭議逐年增加,主要原因在於醫師資格認定與管理不明確。目前領有醫師證書並依法登記者即可執行醫療行為,因未設立美容醫學專科,導致各科醫師皆能投入市場,專業水準參差,民眾難以分辨。 法制局指出,現行特管辦法僅針對削骨、隆乳、大量抽脂等手術設定資格限制,卻未涵蓋最常見且爭議最多的針劑注射與光電治療,缺乏統一認證與管理。建議主管機關修正規範,對相關操作醫師設定明確資格限制,以降低糾紛風險。 此外,法制局指出,衛生主管機關與多數法院實務均將美容醫學視為醫療行為,優先適用醫療法,導致醫美疏失責任僅適用醫療法第82條,不適用消費者保護法無過失責任規定。 法制局並引用學者研究指出,美容醫學應區分治療性與非治療性,前者如唇顎裂修補、燒燙傷重建,屬必要醫療;後者如隆鼻、抽脂、注射肉毒桿菌等,主要滿足主觀美感需求,且已高度商業化,與以公益為核心的醫療服務存在差異。法制局建議,應修法將非治療性美容醫學納入消保法適用範圍,以加重業者責任,並遏止不實廣告與過度商業化,促進醫美產業健全發展與保障消費者權益。

Read More

腹式呼吸 無喉病友食道語復聲

由無喉病友組成的「無聲之音合唱團」16日於台中榮總登台演出。(記者陳金龍攝) 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台中市私立惠康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同舉辦「無喉者言語重建—愛你愛我成果分享會」。(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無喉者復聲協會、惠康社福基金會16日共同舉辦「無喉者言語重建—愛你愛我成果分享會與合唱團表演」,邀請全台150名無喉病友、家屬、醫療團隊齊聚台中榮總。現場無喉病友以食道語或人工助講器分享「復聲與復生」經驗,另有14名無喉病友組成台灣唯一的「無聲之音合唱團」帶來食道語歌唱表演,展現言語重建歷程中的堅持與轉變。 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主任劉時安表示,無喉者是指因頭頸癌、咽喉癌或其他原因接受全喉切除手術的病友,台灣每年約新增200例個案。這些病友因失去聲帶須重新學習發聲,學習用食道語、氣動式助講器或電動式助講器等方式說話。言語重建的歷程漫長且困難,同時伴隨心理、自信及社會適應上的挑戰,估計每年僅約25%的病友能持續學習復聲。 家住沙鹿的71歲紀姓男子是中榮無喉言語復健班的前任班長。他在2004年因喉嚨痛就醫檢查,確診下咽癌第4期。醫師告訴他,手術治療切除喉嚨、聲帶後將「失聲」,邀請他手術前先到無喉病友言語復健班旁聽。看到其他病友說食道語無礙,他對術後語言重建充滿信心,到中榮就醫僅10天即手術。 然而術後學習食道語前2年進度緩慢,讓他一度想放棄,認為下咽癌5年存活率僅30%,辛苦學食道語會不會是「無彩工」!主治醫師王景平鼓勵他,治療和學習都只有成功和失敗2種結果,不做怎麼知道自己是成功的那一個。「我想想也對,決定繼續學食道語,從『啊』到會數1、2、3,有進步,太太就會稱讚鼓勵我。」 由於食道語是透過先吞嚥空氣到食道,說話時再將空氣吐出,氣流通過上食道括約肌產生震動發聲,缺點就是沒辦法說長句,需要重新再吞空氣再說話。紀男說,自己學習食道語從1個字慢慢延長到4至6字,直到術後第10年,有一次他和太太正在爭論手機定位設定問題,他連續說3次「毋是按呢」,說完驚訝意識到自己一口氣說了12字!瞬間開竅運用「腹式呼吸法」有效延長句子,現在他說食道語流利度幾乎和一般人說話無異,還能國、台語自在切換。 紀男說,無喉者不論是學食道語、使用人工助講器、筆談或肢體語言等等,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和親朋好友溝通零距離,才不會讓生活越來越封閉,影響身心健康。如果在學習上有困難,北中南的無喉言語復健班、無喉者復聲協會及醫療團隊都會盡力協助,同時家人的支持是病友最強力的後盾。 劉時安表示,言語重建不只是學會說話,更是重建病友的尊嚴、自信與生活品質。臺中榮總是中華民國無喉復聲協會中區分班據點,已成立35年,每年北、中、南據點都會辦理活動,如演講比賽及年底聚餐等,藉由活動來齊聚病友相互支持。今年活動主題「愛你愛我」象徵透過言語重建與彼此支持,以分享會和合唱團演出方式,讓社會看見無喉者的堅強。

Read More

雙和貼護病比1:13 違規? 衛福部要查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雙和醫院急診近日張貼「護病比1:13」與「待床63人」公告,引發網路討論。院方16日表示,公告用意在說明急診壅塞情況,避免民眾頻繁詢問影響醫療品質,並盼落實分級分流。 網友在社群平台Threads分享照片,顯示雙和醫院急診張貼「本急診目前護病比1:13」,與衛福部公告白班標準1:6明顯落差。另一張告示則寫明「待床人數63人」,並附上鄰近慈濟、耕莘、亞東醫院的待床人數。 公告寫著「若不耐久候,請至附近急診」,貼文引起熱議。有網友稱,「這麼忙,還有時間打字張貼」。 雙和醫院昨天表示,急診就診民眾與等待住院病患人數為動態變化,於急診壅塞時,民眾時而會頻繁詢問醫護人員,仍需等待的就診時間。 為避免影響醫療品質,才會張貼相關文宣,期待民眾體諒,等情況緩解後,便會撤除告示。 院方表示,去年雙和醫院急診就醫總人數8萬5794人次,今年1至7月急診就醫,已超過5萬人次;近期急診週間待床人數超過60人以上、近期週間滯留人數約80人、本週通報消防局滿床次數已達22次,是新北地區醫學中心最壅塞的醫院。 院方說,加上急診醫療須依照檢傷處理原則,優先搶救危病人,動態應對急重症病人,加上大量的留院觀察病人,才會造成民眾候診時間可能會超出預期。 雙和醫院表示,急診護理人力依據通報衛生局病床數,及全年就醫人數而定。院方目前正積極充實護理人力,同時也盼民眾體諒醫護人員辛勞,依照醫療分級分流原則,選擇就醫場域,一同打造良好的就醫環境。 對於護病比高達1:13引發外界關注,衛福部長邱泰源回應,將立即了解狀況,強調不容許醫院違反規定,並承諾持續改善醫護工作環境,確保急重症醫療量能。

Read More

〈中華學園〉我愛豆腐

台南女中二年十八班 ◎田謙容 「吃豆腐的話,皮膚會變白哦!」小時候,天真的我為了變得更白皙美麗而培養出了幾乎天天吃豆腐料理的習慣。直至今日,豆腐仍是我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 潔白如雪,方正有序且自帶光澤,未加工的豆腐一向以高尚的形象示人。那澄淨白皙的外觀,讓人無法聯想到那些千變萬化、五花八門的豆腐料理,有些豆腐料理竟怎麼看都與它沾不上邊。但經過料理的創意,也能成為一道山珍海味,甚至有一群死心塌地的紛絲。 豆腐的味道清爽不黏膩,帶有一點甘甜,咬下一口熱騰騰的豆腐時,豆腐內濃郁甘美的高湯霎時流出並與味蕾中的感覺受器結合,神經訊號傳至大腦時,轉換而得的情緒是無法言語的快樂。 記得十六歲那年,為了慶祝我的生日,家人設了一桌豆腐宴席。雖身為壽星,我仍全程參與食材準備。過程中,我看見白嫩的豆腐經歷油鍋的洗禮後,成為包裏金黃外衣的炸豆腐;看見因低溫結成塊狀的豆腐遇高溫烹煮及水分吸收後,變得明亮且軟嫩,與紫菜及高湯簡直是天作之合。我看見豆腐無可取代的魅力:總是以不同的姿態出現在料理中,卻總是融入其中,成就整體的完美。 或許我該感謝那句引我入豆腐世界的善意謊言,讓我找到了能以不同形式為我帶來享受、美味得令人失神的食材,讓我能在品嘗豆腐料理時,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