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提案超徵稅額和超收交通罰款以現金普發還予市民 黃偉哲:審慎考量

市議員周嘉韋提案,為體恤市民飽受天災之苦,建請台南市政府將超徵稅額及超收交通違規罰款,以現金普發方式發還給台南市民。(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市議會在民治議事廳召開第四屆第九次臨時會,十八日進入最後一天議程,市議員周嘉韋在臨時動議時提案,為體恤台南市民飽受天災之苦,建請台南市政府將超徵稅額及超收交通違規罰款,以現金普發方式發還給台南市民,這項提案獲大會通過,市長黃偉哲則表示,市府會審慎考量,九月二十六日議會定期會前提出完整報告。 周嘉韋這項提案獲得包括市議長邱莉莉及十多位議員連署,周嘉韋表示,普發現金這件事,中央近期熱烈討論,就法律面而言,相信行政院與立法院溝通後已有相關方案,因此,地方也提案針對地方超收稅額及超收交通違規罰單等,希望市府基於體恤市民飽受天災之苦,以現金普發還給台南市民。 市長黃偉哲說,針對議員提案,市府會審慎考量,在下次議會定期會前提出完整報告。(記者陳佳伶攝) 對此,市議員蔡育輝則說,對於普發現金「樂觀其成」,前提是以不舉債為原則,希望市府能儘快研議,讓普發現金能「從速、從優、從寬」發放,並強調風災、豪雨造成台南災情嚴重,希望市長黃偉哲要苦民所苦,應加碼普發現金,只要對百姓有利,在野黨一定全力支持。 黃偉哲說,台南市目前財政情況不是很好,對一般性補助款,中央大砍五十多億;至於地方超徵稅額約八點一七億,超收的交通違規罰款約四點七億,加起來近十三億,要擠出十三億元且不影響市政推動是不可能的,所以,這部分市府需要時間審慎考量,畢竟事情來的有些「猝不及防」。 他說,如果真的要發,不排除會與中央普發現金同時,將會在下次議會定期大會九月二十六日前提出完整報告。  

Read More

桃園市民卡APP「不能搭公車」遭點名改善 智發會回應了

桃園市民卡APP的定位是希望為市民提供整合性的單一數位入口。(圖/翻攝自桃園市民卡官網)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政府今(2025)年初將桃園市民卡APP改版上架,可以用來繳停車費、借書,也享有特約商店優惠。不過,該APP無法用來搭公車,民眾還是得使用實體卡片,桃園市審計處建議市府將APP與實體卡整合,提升便民服務。對此,桃市府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回應,APP與實體卡兩者並非替代關係,而是相輔相成、虛實整合的服務。預計明年初會陸續推出「場地租借」、「叫車服務」、「課程報名」三大功能與市民卡APP結合,讓市民享有更便利的數位服務。 智發會指出,市民卡APP的定位是希望為市民提供整合性的單一數位入口,今年1月17日上線以來,首度整合全府報名系統,迄今已服務約31萬人次,也是首次納入的繳費功能,迄今則服務9萬7116人次,成效持續顯現當中。目前也正評估以「乘車碼支付」或「感應式支付」搭乘大眾運輸,搭配全市大眾運輸驗票設備更新時程後實施。 智發會表示,市民卡APP將公部門的各項行動數位服務,例如繳費、活動報名、特約商店查詢等,匯聚於市民卡APP中,大幅減少民眾尋找政府資源的困擾,並期望將市民卡APP打造成為市民接收政府訊息的主要管道。同時,市民卡APP也提供各局處舉辦活動報名、集點集章等創新服務,有效降低政策推廣的成本。今年1月17日上線到目前為止下載數已經超過18萬人,點擊次數高達266萬次。 智發會指出,市民卡APP也讓實體卡的使用更加便利,市民可以隨時查詢卡片儲值金及福利點數,直接利用APP的特約商店功能,用手機條碼借閱圖書等,無需攜帶實體卡片即可享受市政服務及優惠福利。 智發會表示,考量到手機搭乘大眾運輸系統的趨勢,亦將相關的使用模組列入開發,為未來的趨勢預為準備。以手機搭乘大眾運輸系統的規格,目前有兩大類分別為乘車碼支付以及感應式支付,使用上有其相異之處,因方案的選擇會決定後續的營運以及系統與硬體的搭配,因此需要審慎的評估。 智發會表示,為了更契合民眾的需求,持續研議推動更便民的功能,預計明年初會陸續推出「場地租借」、「叫車服務」、「課程報名」三項功能與市民卡APP表示,結合,市府也會第一時間對外公布進度,確保市民充分掌握最新狀況。

Read More

桃園高義國小舉辦原民成長營 學童嗨喊:好驕傲自己是原住民

80位原住民學童共同展開一場兼具文化傳承與自我挑戰的學習之旅。(圖/教育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桃園市教育局非常重視原住民族教育理念及文化的推動與經驗傳承,為推動原住民族文化教育、培養學童自信與多元能力,復興區高義國小於近日成功舉辦「桃園市原住民兒童及少年成長營」。此次營隊採兩梯次、兩天一夜模式,匯聚了德龍、大溪、龍安、石門、內壢、高義、內定及東安等八所國小共80位原住民學童,共同展開一場兼具文化傳承與自我挑戰的學習之旅。 高義國小提到,營隊課程設計豐富多元,不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原住民族傳統樂器「口簧琴」的奧秘,更讓學童親手體驗富含文化意涵的「竹編工藝」。此外,營隊更安排了極具挑戰性的「高空繩索攀爬」體驗,引導孩子們在克服恐懼的過程中激發潛能,培養團隊合作與勇敢挑戰的精神。 高空繩索體驗攀爬。(圖/教育局提供) 原住民族行政局長Panay Mulu表示,「這樣的成長營是文化學習與生命教育的完美結合。我們衷心期盼每一位原住民孩子都能透過參與,深刻認識並珍惜自己的文化根源,從中建立自信,並勇敢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她也特別感謝高義國小的精心籌辦以及各校師生的熱情投入,讓活動得以順利圓滿。 泰雅傳統口簧琴製作。(圖/教育局提供) 高義國小校長李中正也強調,「這次營隊特別注重文化傳承與實作體驗的平衡,不僅讓學生們習得手工藝與樂器技巧,更藉由高空繩索挑戰,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與克服困難的能力。」他同樣感謝教育局與原民局的大力支持,以及各校師長的無私奉獻,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探索自我、茁壯成長。 原住民族行政局局長Panay Mulu頒發成長營表現優秀獎助金。(圖/教育局提供) 參與營隊的瑞豐國小五年級學生楊宥翔興奮地說,「我以前從沒玩過高空繩索,一開始真的很緊張,但當我成功完成後,那種成就感真的無與倫比!我也第一次學了口簧琴,原來我們族群的音樂這麼特別,我好驕傲自己是原住民!」 教育局表示,此次成長營的圓滿落幕,不僅顯著強化了原住民學童的文化認同,更有效促進了他們的人際互動、生活技能與自信心的全面提升。透過如此深度與趣味兼具的課程設計,充分展現了桃園市政府對原住民族教育的重視與實踐,也為原住民族文化的永續傳承注入了嶄新而強勁的動力。

Read More

視障癌童桃園展開圓夢之旅 伊甸基金會讓她人生最後一哩路不留遺憾

小綺在家人老師的陪伴下,開心地嘗試了人生中第一次的甜甜圈DIY體驗。(圖/伊甸基金會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生命或許短暫,愛卻能永恆。伊甸基金會近日攜手視障癌童小綺一家人,在桃園八德完成了一場充滿笑容與回憶的「圓夢憩旅」。不只是一趟旅程,更是一份在生命盡頭寫下的深刻禮物。伊甸基金會表示,年僅11歲的小綺,兩個月時,確診罹患雙眼視網膜母細胞瘤,歷經多次手術與化療,在生命即將進入尾聲時,她仍勇敢出發,與最親愛的家人與老師,共同規劃自己的圓夢之旅,走完人生中最繽紛的一段路,展現生命最燦爛的光芒。 伊甸基金會提到,小綺出生於民國103年,原居彰化,嬰兒時期即被診斷罹患惡性腫瘤,因癌細胞轉移,陸續摘除雙眼,視力全盲。5歲那年,隨家人北上桃園,病況穩定後,經轉介接受伊甸桃園加恩服務中心的視障生活重建服務。在社工的協助下,小綺順利申請特教資源,就讀公立幼兒園,學習定向行動與點字等技能,漸漸適應失明生活。進入小學階段,伊甸團隊更與市府教育局、學校校長及特教主任通力合作,進行校園無障礙場勘,確保小綺能無縫銜接教育體系,能好好學習。 伊甸社工林謙慈(左)與同為視障者的點字老師孫念慈(右),帶領小綺透過嗅覺體驗,聞到不同可可豆的香氣與風味。(圖/伊甸基金會提供) 伊甸基金會進一步提及,兩年前,小綺病情再度復發,轉為骨肉癌。儘管已搬回彰化,但治療期間,仍與伊甸社工林謙慈保持聯繫。當小綺病情急轉直下,生命進入倒數階段時,林謙慈除了持續關心,更與家人討論申請伊甸的「圓夢憩旅」服務,希望能為孩子在迎來人生的畢業典禮前,創造一份珍貴的體驗。為了讓小綺有趟舒適的旅程,圓夢憩旅團隊特別為她準備特製照護輪椅,使用減壓材質,以減少久坐的不適,並且可以直接上下車,不須再費力移動。 伊甸基金會表示,在籌備過程中,伊甸團隊與小綺曾因地點選擇陷入猶豫,幸好點字老師孫念慈同為視障者,憑藉對她的了解,親自查詢資訊,最終選定在有無障礙設施的八德「巧克力工廠」作為旅遊地點。當天,小綺與家人、定向老師宋譿芯一同參與製作巧克力甜甜圈與泡芙,也藉由嗅覺沈浸式體驗聞到不同可可豆的香氣與風味,在溫馨氣氛中創造無數笑聲,不僅陪伴小綺體驗了許多人生中的第一次,隨行的攝影師與工作人員,亦為他們紀錄合照與影片,留下難忘的回憶。 畫面裡,小綺的燦笑彷彿將病痛的陰霾驅散。她開心地說,「我好期待下一次!」語氣中滿是喜悅。小綺爸媽感性地表示,「回想起那天,真的很開心,很感謝伊甸與工作人員們的支持和陪伴,讓我們能擁有這段美好回憶。孩子離開後,我們才能好好放下不捨與遺憾,繼續前行。」雖然小綺已於上個月回到天家,但他們也說,「謝謝圓夢憩旅,讓孩子帶著美好離開。」期盼透過分享這段旅程,讓更多人認識圓夢憩旅服務,幫助需要的家庭獲得支持與溫暖。 伊甸基金會強調,該基金會將持續陪伴每一個需要支持的身障家庭,相信當人們願意彼此同行,每一段生命旅程都能被照亮。伊甸「圓夢憩旅」服務,針對無法自行或透過家屬協助使用一般大眾交通工具、復康巴士及其他無障礙交通工具者,如安寧病人、重度失能者、中低收入戶者等,陪伴他們到最想去的地方。陪伴身心障礙者與家庭共築心願時光,留下珍貴回憶。若有需要,可電洽02-2230-7715分機5302。

Read More

老婦深夜呆坐大園交流道旁 警方一查:已被通報失蹤

員警進一步詢問,查證老婦身分。(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李春台 桃園市一名84歲張姓老婦昨(17)日晚間從龜山區住家搭公車要到桃園市區,卻不小心搭錯車到大園地區且又錯過回家的末班車,手機沒電的老婦只能孤立無援地呆坐在街頭,直到深夜23時許,熱心民眾見狀協助將她帶至附近派出所求助,大園警分局員警查證身分後,發現老婦稍早才被通報為失蹤人口,隨即聯繫家屬將她接回。 大園派出所指出,昨晚有民眾帶著一名老婦到派出所報案,該位熱心民眾說,他騎車經過大園交流道附近時,發現老婦獨自一人坐在馬路邊發呆,擔心她的安全,便將她載到派出所求助。員警進一步詢問,得知老婦住在龜山區,晚間想到桃園市區買東西,但因一時疏忽搭錯了公車路線,又沒趕上回家的末班車,手機也正好沒電,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老婦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獨自在大園地區徘徊。 大園派出所進一步提到,警方在查證婦人身分的同時,發現她稍早才被女兒通報為失蹤人口,隨即通知其女兒前來接人。老婦女兒不久後趕到派出所,見到母親安然無恙,不斷向員警道謝。老婦女兒向員警表示,母親平時身體硬朗,經常四處搭公車遊玩,但當天因未按時返家,加上電話又打不通讓她焦急萬分,所幸有熱心的民眾與員警積極協助,才讓母親能夠平安無事,感謝警方的幫忙。  

Read More

桃園婦幼局開設「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班」 可拿國籍歸化認證時數

桃園市婦幼發展局將辦理「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班」。(圖/婦幼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為協助初入境之新住民更快速適應本地生活,桃園市婦幼發展局今(114)年度將於8月30日起,分別在桃園市桃園區、觀音區、龍潭區、中壢區、八德區、蘆竹區及楊梅區等7個行政區辦理「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班」,課程以新住民常見的服務需求為主軸,設計多項課程包含福利資源、就業權益、國籍歸化法令、健保權益、居留法令及災害應變等多元主題,幫助初入境的新住民朋友們認識桃園在地資源,並鼓勵家人一同參與。 婦幼局表示,課程除專業講師授課外,亦結合政府機關及社區資源,邀請移民署、健保署、消防局、衛生所、戶政事務所、新住民社區關懷服務據點等單位合作,提供學員完整且即時的生活資訊。另外,今年度特別將新住民朋友常見的生活需求納入課程主題,安排預防詐騙課程,邀請警察局授課,教導新住民朋友遇到詐騙時該如何處理,能進一步提升權益及自我保護意識。 桃園市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班將幫助初入境的新住民朋友們認識桃園在地資源。(圖/婦幼局提供) 婦幼局提到,114年度桃園市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班於8月至9月間開課,課程時數可作為國籍歸化認證時數。更多詳細資訊可電洽0961-555-444或至「桃園市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班」臉書查詢課程訊息及線上報名。

Read More

台南東北扶輪社結合企業捐40萬 助77名弱勢學童安心就學

台南東北扶輪社結合鼎創營造、福第英華置業股份有限公司,捐贈40萬元共同響應南家扶「助學希望工程」。(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台南東北扶輪社展現「超我服務,團結行善」精神,成功連結社友企業力量,十八日捐贈四十萬元共同響應南台南家扶中心「助學希望工程」公益活動,為七十七名弱勢學童提供教育費用相關補助,不因貧困而中斷學業。 南家扶自一九九六年起秉持「教育脫貧」的理念,每年寒、暑假辦理「助學希望工程」計畫,透過教育及多元能力的建立,協助提升弱勢家庭學子的競爭力,達到真正脫離貧窮之目標。 台南東北扶輪社社長李盛端表示,教育是翻轉人生的關鍵,對弱勢家庭孩子而言,更是改變命運的重要契機。此次捐款不僅是金額的支持,更是一份「相信孩子能夠發光」的信念,這次結合鼎創營造、福第英華置業股份有限公司,期望匯聚更多社會資源,擴大助學影響力,讓更多孩子得以安心學習、追求夢想。 南家扶主任李保良指出,此次愛心捐款共有國小、國中、高中及大學等七十七位學子受益,不僅為弱勢學童帶來實質幫助,更凝聚了台南在地的公益力量,傳遞「一份愛心,無限希望」的社會精神。

Read More

暑假過半!近2成北市學童過重 專家教「4原則」守住健康體位

家長在孩子的生活型態建立上扮演關鍵角色,呼籲家長遵守「兒童體位SAFE」4原則,協助孩子在暑假持續維持健康體位及生活作息。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靖安報導 暑假已經過一半了!開心放假也要顧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臺北市112學年度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為18.82%。兒童體位健康將影響成年後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家長應從飲食、身體活動及睡眠方面著手,帶領孩子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 「小時候胖沒關係」是迷思! 半數肥胖兒長大仍肥胖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中,7-12歲兒童的過重及肥胖率為26.7%,顯示約每4名學童就有1名過重或肥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黃啟南主任表示,很多家長誤以為「小時候胖沒關係,長大就會抽高」,但研究顯示,肥胖兒童有高達5成的機率,在成年後仍為肥胖,而肥胖青少年則更高達7成的機率,成為肥胖成人。兒童期的肥胖若未及時介入,不僅可能影響孩子正常發育與自信心,還會大幅提高成年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影響深遠,不可輕忽。 讓孩子暑假不變形! 4原則守住健康體位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建華局長提醒,家長在孩子的生活型態建立上扮演關鍵角色,呼籲家長遵守「兒童體位SAFE」4原則,協助孩子在暑假持續維持健康體位及生活作息: 充足睡眠(Sleep):6-12歲兒童每日睡眠時數應達9-12小時,3-5歲則為10-13小時,有助於促進生長激素分泌,提升專注力與學習效率。 身體活動(Activity):控制3C產品的使用時數少於2小時,每天至少累積1小時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增強體能與代謝力。 家庭參與(Family):孩子的習慣深受家庭影響,建議家長與孩子一同實踐健康生活,透過正向互動與陪伴,幫助孩子自然養成好習慣。 健康飲食(Eating):每日攝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鼓勵多喝白開水、少喝含糖飲料,提供孩子成長所需的均衡營養,鞏固健康基礎。 親子共學健康餐盤 檢視日常飲食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設計「均衡飲食.健康長大─我的健康餐盤親子學習單」,並於今(114)年首度舉辦親子抽獎活動,邀請臺北市幼兒園中大班及國小學童與家長,透過學習單檢視日常飲食內容,於114年10月20日前完成並上傳至活動網站,即可參加抽獎,歡迎家長與孩子一起踴躍參與,在生活中實踐均衡飲食、共同打造健康成長環境!  

Read More

「腸阻塞」常被誤認便秘 可能是大腸癌警訊!醫提醒4大徵兆不可輕忽

陳威佑醫師提醒,腸阻塞來得又快又急,若未即時處理,恐造成腸道壞死,更是大腸癌的警訊之一,切勿掉以輕心。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腸阻塞初期症狀與便秘非常相似,患者容易混淆。大腸直腸外科陳威佑醫師分享,近期門診遇到一位阿姨,近3天突然肚子劇烈疼痛、頻繁嘔吐,起初以為只是便秘或消化不良,未特別在意,但症狀迅速惡化,連水都難以下嚥;經轉診檢查後,確診為腸阻塞。陳威佑醫師提醒,腸阻塞來得又快又急,若未即時處理,恐造成腸道壞死,更是大腸癌的警訊之一,切勿掉以輕心。 便秘與腸阻塞有什麼不同?臨床判斷看「這些重點」 陳威佑醫師表示,便秘與腸阻塞都有排便變少或變細、腹脹不適、食慾下降等共同症狀,臨床判斷依據還包括能否放屁、是否伴隨噁心嘔吐,兩者發作時間的快慢也大不相同。 便秘:多是慢性問題,症狀可能持續數週到數月。雖然排便困難,但腸道仍有基本通暢,氣體可排出。患者大多可以放屁,腹脹不舒服但疼痛多不劇烈,屬於長期困擾。 腸阻塞:發作急又猛,常在24至72小時內出現劇烈症狀。腸道嚴重堵塞,糞便、氣體皆無法通過,導致腹部明顯膨脹,並伴隨劇烈絞痛,嚴重時甚至無法站直。同時可能引發噁心嘔吐,甚至吐出黃色或綠色膽汁。 這些徵兆可能就是腸阻塞!糞便變細有血、不能放屁要注意 腸阻塞的發生代表可能有腸沾黏、腫瘤等重大疾病,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引發腸穿孔、腹膜炎等,對生命造成威脅,其中年長者為高危族群。陳威佑醫師進一步提醒,一旦出現以下4大徵兆,務必及早就醫: 大便變細如鉛筆狀、伴隨黏液或血絲: 腸道內腫瘤、沾黏或其他病變會使管徑變窄,使糞便變細,部分還會出現血絲或黏液,都可能是大腸癌早期徵兆。特別是長期便秘或腸道曾受損(如腸沾黏、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應盡快安排大腸鏡檢查。 腹脹且劇烈腹痛,甚至無法站直: 腸內容物無法推進,會造成腸壁過度撐開,引發陣發性的劇烈絞痛,常見於腸扭轉(腸絞窄)或嚴重的腸沾黏患者,尤其是曾接受腹部手術(如闌尾切除、剖腹產、腸道手術)的人,腸道可能因疤痕組織影響而發生沾黏。 完全無法排氣或排便: 腸道被完全堵住,氣體與糞便都無法通過,可能是腸道腫瘤、異物堵塞或腸道狹窄導致。若超過24小時無法排氣或排便,應立即就醫,避免腸道壞死。 噁心嘔吐,甚至吐出膽汁: 腸道嚴重阻塞時,食物與消化液無法下行,胃部壓力升高,就會出現噁心嘔吐。若阻塞位於小腸等上腸道,內容物可能逆流至胃部,還會吐出黃色或綠色膽汁,代表腸道已完全不通,同樣要立即就醫處理,否則腸道可能壞死。這種狀況常見於腸扭轉或腫瘤阻塞的患者。 醫要積極找出病因!「這歲數」可免費定期大腸癌篩檢 「腸阻塞是症狀,找出病因才能有效治療。」陳威佑醫師提醒,大腸癌是常見原因之一,國健署目前也針對50至74歲民眾,提供每2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陳醫師也表示,大腸癌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療的癌症,若能及早發現病灶,就有機會盡快接受相應治療。

Read More

經痛警訊別忽視!中醫師教4種體質對症食療 幫助改善每月困擾

痛經的成因並不單純是子宮問題,也可能與五臟氣血失衡有關。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中醫強調人體是一個整體系統,痛經的成因並不單純是子宮問題,也可能與五臟氣血失衡有關。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表示,在婦科問診時,除了詢問是否有經痛,還會細問疼痛的感覺——是悶痛、刺痛還是絞痛?疼痛出現的時間點也很重要,月經前痛或月經中痛,往往代表不同的身體狀況與原因。 不同疼痛感 代表的身體訊號 悶痛、脹痛 月經前或經期中,下腹與乳房出現悶痛、脹痛,多屬「氣滯」。中醫認為「乳房屬胃、乳頭屬肝」,若乳頭脹痛,常與「肝氣鬱結」有關,情緒壓力是常見的誘因。 刺痛 下腹或乳房出現如針刺般的疼痛,有時痛到無法工作或上學,多屬「血瘀」。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引起的經痛,多與血瘀有關。 絞痛 月經期間下腹收縮劇烈、伴隨噁心甚至嘔吐,多因「實寒」造成。 隱隱痛 疼痛感不強烈但持續,伴隨經血量減少,按壓腹部後疼痛緩解,多屬「氣虛」;若熱敷後疼痛改善,則為「虛寒」型。 「肝氣鬱結型」花草茶舒壓助緩解 肝氣鬱結型適合飲用花草茶舒緩情緒,如茉莉花可提神安定情緒、緩解鬱悶,對便祕與頭痛也有幫助;搭配合歡花能安神解鬱、理氣開胃。 合歡花茉莉茶 材料:合歡花6g、茉莉花6g 作法:將藥材放入壺中,沸水沖洗一遍後再沖入開水,悶10分鐘即可。 小提醒:花草茶性偏涼,每次量不宜過多,月經來前喝一次即可。 「血瘀型」活血食材助循環 血瘀型經痛不宜自行服用活血化瘀藥材,以免出現出血不止,可改用日常食材調理,如山楂、橄欖、洋蔥、薑黃等。 山楂粥 材料:山楂、粳米各50g,冰糖適量 作法:山楂切片去核,與粳米共煮成粥,將熟時加冰糖調味。 功效:粳米健脾胃、益氣生津,搭配山楂可消食積、散瘀血。 「實寒型」溫經散寒 薑黃入菜 實寒型經痛需著重溫經散寒,薑黃是藥食兩用的食材,具有通經止痛、活血行氣、驅寒等功效。 薑黃肉絲炒飯 材料:白飯4碗、肉絲30g、蔥花20g、雞蛋2顆、薑黃粉2茶匙、鹽1/2茶匙 作法:先將肉絲炒熟取出,再炒蛋與白飯,加入薑黃粉、蔥花、肉絲拌炒至飯粒均勻上色,最後再加鹽調味。 「氣虛/虛寒型」當歸羊肉湯暖宮補氣 氣虛或虛寒型經痛適合當歸搭配生薑驅寒,羊肉可大補元氣,對虛寒型體質特別有幫助。 當歸生薑羊肉湯 材料:當歸3兩(約112.5g)、生薑5兩(約187.5g)、帶骨帶皮羊肉塊1斤(約600g) 作法:材料洗淨放入4公升清水中,大火煮滾撈去浮沫,轉中火煮至湯汁收至1.5公升即可(約1小時40分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