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商/社區診所攜手 千禧血壓站 2週逾萬人篩代謝症候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全國217家7-ELEVEN「千禧血壓站」首度與339家社區診所跨界結盟,首創與社區診所跨界合作,供應健康飲食處方,自8月9日啟動89量腰日以來,短短2週已有逾萬名民眾透過7-ELEVEN ibon機台完成代謝症候群自評篩檢。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惠恒指出,三高蔬果有福活動特別強調飲食調整在三高防治中的關鍵角色,許多民眾往往過度依賴藥物,卻忽略了良好飲食習慣的基礎重要性。 為響應這項健康公益活動,多家7-ELEVEN「千禧血壓站」自8月起積極舉辦社區量血壓、量腰圍活動,幫助更多民眾及早掌握健康風險。 12日於台中7-ELEVEN航發門市的活動,許惠恒、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廖文鎮、統一超商營運群協理謝蓮塘親自到場,看顧民眾量測血壓與腰圍,並發送新鮮蔬果兌換券。 現場第一位領到蔬果贈品的民眾也分享,「平常上班忙碌,根本沒時間去醫院檢查,沒想到在7-ELEVEN等杯咖啡的時間就能量血壓,還有ibon能判斷風險,告訴我可以去哪裡看診,之後憑診所章還能再回來領免費新鮮蔬果,真的很貼心。」 謝蓮塘表示,今年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攜手統一超商推出的三高蔬果有福的活動,是民間團體與醫療單位跨界合作的創舉,走進7-ELEVEN就能順手量血壓,再搭配診所醫師提供專業建議,回到7-ELEVEN門市還能領取蔬果,把健康真實地帶進社區。 廖文鎮也強調,政府推動的健康台灣三高防治888計畫,目標是達成「80%找得出、80%要介入、80%有改善」,於此過程中,7-ELEVEN提供的蔬果支持,正好成為醫師衛教的重要助力,引導民眾更容易實踐調整三高所需的得舒飲食與高纖蔬食。就像到藥局領藥一樣,未來民眾也能走進7-ELEVEN領蔬果,為三高防治輔以實際的飲食改善。

Read More

喉嚨卡卡有異物感 揪扁桃腺結石

醫師施凱翔提醒民眾,喉嚨不適並非單純小問題,背後可能隱藏扁桃腺結石或其他疾病。(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位37歲張小姐,因多日反覆出現喉嚨異物感及自覺喉嚨卡卡的不適感,經醫師檢查發現為「扁桃腺結石」。醫師使用簡易器械為患者取出結石後,張小姐的症狀立即獲得明顯改善,讓她終於擺脫長久以來的不適,重拾健康與安心。 嘉榮耳鼻喉科醫師施凱翔指出,扁桃腺結石是因食物殘渣、細菌或分泌物堆積在扁桃腺隱窩中,隨時間逐漸鈣化形成小硬塊,患者常會出現喉嚨卡卡、吞嚥困難或異物感,有時還會伴隨難聞口氣,雖然大多屬於良性問題,但若忽視不處理,可能引發反覆扁桃腺發炎,甚至造成感染與併發症,醫師也強調,有些結石體積雖小,卻可能因位置關係導致嚴重不適,絕對不容輕忽。 施凱翔針對治療方式說明,小型扁桃腺結石可於門診利用簡易器械取出;若結石較大、反覆生成或合併頻繁發炎,則可能需要考慮進一步外科手術治療。 此外,日常生活的預防也相當重要,包括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飯後漱口、規律刷牙、多喝水並避免菸酒刺激,都能降低結石形成的機率,若患者經常感覺喉嚨異物或長期有口臭問題,建議及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施凱翔提醒,許多患者會因症狀輕微而選擇自行忽略,甚至有人誤以為只是單純喉嚨發炎而自行服藥,結果導致病情反覆惡化。 施凱翔呼籲,切勿自行擠壓或使用偏方清除,以免造成二度感染或形成傷口,透過正確的醫學診斷與治療,不僅能有效去除結石,更能避免日後反覆發作。他提醒民眾,喉嚨不適並非單純小問題,背後可能隱藏扁桃腺結石或其他疾病,若能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不僅能恢復生活品質,更能避免長期的健康風險。

Read More

靜脈血栓釀肺栓塞 她坐月子昏倒

醫師彭依婷說,間歇性氣動加壓設備或間歇靜脈加壓系統,是常見臨床輔助工具,可有效促進下肢血液回流,降低血栓形成風險。(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5歲王姓孕婦因胎位不正作剖腹生產,出院後進入產後護理之家坐月子,不料隔天早上自行下床後突然昏厥,幸經護理人員巡視發現及時送醫治療。原因為靜脈血栓造成肺栓塞,立即給予抗凝血藥物,並入住加護病房治療救回,出院後於門診繼續追蹤。 奇美醫院婦產部醫師彭依婷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生產事故救濟報告》,2023年孕產婦死亡原因中,「血管栓塞∕肺栓塞」高居第2位,占比高達23.1%,其發生突然且死亡率極高,對母嬰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懷孕及產後婦女因生理變化、活動減少等因素,成為「靜脈血栓」的高風險族群,靜脈血栓簡單來說,就是靜脈裡形成不正常的血塊,阻塞血液的正常流動,常以下肢腫脹、疼痛、發紅為表徵。 靜脈血栓與Virchow’s triad(菲爾紹三要素)提到的三大因素息息相關,包括血流緩慢、血管內皮受損,以及血液容易凝固。懷孕期間,女性身體荷爾蒙的變化會讓血液變得更容易凝固,加上日漸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肢血管,造成血液循環變慢。 此外,生產過程中的出血、剖腹產造成的血管創傷,及產後活動量減少,都進一步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若肥胖、年齡超過35歲、人工生殖、多胞胎、吸菸或長時間臥床等,更是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 彭依婷說,早期發現靜脈血栓的症狀,是避免嚴重併發症的關鍵,常見的徵兆包括單側肢體(常見於左小腿)出現腫脹、疼痛、皮膚發紅或有發熱感;若靜脈裡形成的血塊不幸脫落,隨血液跑到肺部,便可能引發致命的「肺栓塞」,這時會出現嚴重胸悶、呼吸急促、咳嗽甚至咳血,或不明原因的意識喪失。一旦出現上述「腫、痛、紅、喘」任何警訊,務必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Read More

〈中華副刊〉賞石記

化身彼方 文/方華 畫/吳祚昌 朋友從山中歸,遺我一方石,嶙峋而通透,宛如一方微縮的山巒,著實令我喜愛。 石放在案几上,把玩之際,便勾起興趣,尋些資料來看。原來,這沉頑之石也是極富情趣。 石者,乃大自然之造化。億萬年間,歷滄海桑田,納天地靈氣,經雨浸水刷,享日輝月華,具沉、靜、堅等個性,呈雄奇、瘦削、潤圓等形態,經文人墨客賦之予想像和描摹後,富涵文化品位。 石靜,居一方經年不動,淡然處變,不與草木爭輝。石沉,任風吹雨打難動其軀,隨遇而安,不怨天尤人。石堅,因滄桑變故而險峻,因歲月沖刷而圓潤,卻自在堅韌,不改本質。石有如此之內涵,難怪文人雅士們喜石、迷石,與石為友。乃石可陶情明志啊。 愛石者言: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無聲的詩,是不朽的畫。奇石的美學特徵讓人神往,故歷代賞石之人輩出,賞石文化源遠流長。 「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現焉。」這是3000多年前春秋時期《闊子》中的記載。而《山海經》等古籍則指出,黃帝乃我國之首用玉者。「玉,石之美者也。」 隋唐以後,評石之文輩出,著名的有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記》,宋代的《雲林石譜》,明清的《園冶》、《群芳譜》、《閑情偶記》等。石,作為自然景觀的微縮,小中見大,成為文人墨客們寄情山水、怡情明志的對象,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趣聞。 愛石成癖,堪稱古今第一石癡的,當屬宋代大書畫家米芾。他玩石如癡如醉,舉止癲狂,人稱「米癲」。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米芾拜石」的典故:一次,他任無為州監軍,見署內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興得大叫:「此足以當吾拜」。於是手握笏板跪倒便拜,並尊稱此石為「石丈」。後來他又聽說城外濡須河邊有一塊奇醜的怪石,便命衙役將它移進府內。米芾見此石,竟喜而忘形,跪拜於地,口稱:「我欲見石兄二十年矣!」米芾在江蘇漣水為官時,因毗鄰盛產美石的安徽靈璧縣,便常去搜羅奇石,回來後「入玩則終日不出」。他的衣袖中總是藏著奇石,隨時隨地取出觀賞,並美其名曰「握遊」。 石本無情,而人有情。而正是人的寄情,才讓那一方無生命的沉石有了情感。 現代美術大師張大千客居洛杉磯時,在海邊發現一塊宛若臺灣地圖的巨石,張大千視為珍寶,題名「梅丘」。1978年,張大千移居臺灣,友人將這塊巨石運到張大千臺灣的居所,置放在「聽寒亭」和「翼然亭」之間。而在他的故鄉四川青城山,也有「聽寒」和「翼然」兩亭,其間也有塊「梅丘」石。張大千之愛石,實是寄託一腔故園之情啊。 皺、漏、瘦、透、醜,是古人賞石的評判標準,今人又與時懼進地融進了色、質、形、紋、聲的新內容,使石的評定更全面更科學。對照這十條評判標準,細審朋友贈我的這方山石,實不為奇。但我輩平常之人,有此石端放陋室,倍增情趣。 古人言: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有一石相伴,不亦樂乎? 面對案頭的這塊山石,忽然想到,這一塊沉石,它用億萬年的時光,完成了與我的一次偶然相遇與廝守,其緣也奇,也如石厚重啊。

Read More

他鼻中膈彎曲 鼻噴劑越噴越塞

長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鈺婷呼籲,若有鼻塞問題應盡快就醫,讓專業醫師找出真正原因。(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35歲莊姓廚師長年受鼻塞、打噴嚏與流鼻水所苦,尤其在高溫廚房工作時症狀更為加劇,不僅影響睡眠,長期張口呼吸也造成喉嚨不適,雖購買血管收縮型鼻噴劑使用卻愈噴愈塞,最後就醫確診為鼻中膈彎曲合併肥厚性鼻炎及藥物性鼻炎,經接受微創手術治療,術後鼻塞症狀大幅改善,終恢復順暢呼吸。 長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鈺婷指出,患者鼻中膈嚴重彎曲阻塞呼吸道、過敏導致下鼻甲腫大形成肥厚性鼻炎,以及長期使用血管收縮劑造成的藥物性鼻炎,鼻腔就像被「歪牆」和「腫塊」堵住,加上黏膜失去彈性,呼吸困難可說是多重夾擊。 黃鈺婷表示,初期先以口服抗組織胺及類固醇鼻噴劑控制過敏,但鼻塞未能完全改善,遂與患者討論後決定進行「鼻中膈彎曲矯正術」合併「雙側下鼻甲微創成形術」。與傳統鼻甲切除手術不同,微創吸絞刀技術具備恢復快、出血少、效果佳等優點,且大幅降低空鼻症等後遺症的風險。 術後1週,患者傷口即已痊癒,2週後腫脹消退,鼻塞症狀顯著改善,睡眠品質與日常呼吸皆恢復正常。黃鈺婷提醒,即使手術解決了結構性問題,患者仍需持續控制過敏,並於氣候變化或過敏原暴露時,依醫囑規律使用藥物或鼻噴劑,以避免症狀復發。 黃鈺婷也呼籲,台灣因氣候潮濕,過敏性鼻炎盛行,不少民眾習慣自行購買「一噴就通」的血管收縮型鼻噴劑,但若長期使用,容易導致藥物性鼻炎,甚至讓治療型噴劑失去療效。若鼻塞持續超過2週,建議及早尋求耳鼻喉科專科醫師診斷,找出真正病因,才能有效改善症狀。

Read More

亞洲第2 僅次南韓 全球最佳智慧醫院 我13家上榜

記者戴淑芳∕綜合報導 據美國新聞週刊公布「2026全球最佳智慧醫院」,台灣以13家醫院上榜奪下亞洲第2排名,僅次於南韓17家,勝過日本、新加坡。 全球最佳醫院系列由美國新聞週刊與國際調研機構Statista推出。根據美國新聞週刊官網資料,評比調查於今年5到7月進行線上調查。 評分方式為77.5%採聲譽評分、20%來自Statista醫院成熟度問卷評估,其餘2.5%則來自國際醫院評鑑聯合委員會(JCI)與其他智慧醫療評比成績。其中,聲譽評分包含來自醫療專業人士的國際推薦、占42.5%,及國內專家推薦占35%。 這次上榜的350家醫院中,以美國103間最多、德國24家次之、英國22家第3。前5名均為美國醫院,去年位列第2名的梅約診所這次拿下榜首,其次為俄亥俄州克里夫蘭醫院,第3名為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第4為位於馬里蘭州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第5則是位處紐約州的西奈山醫院。 台灣今年共13家醫院進入年度頂尖智慧醫院,較去年增加5家。包括台中榮民總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三軍總醫院內湖總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與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Read More

主動脈剝離手術縮時 ASVS論文首獎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慈濟團隊研發「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型手術」勇奪第26屆亞洲血管外科年會(ASVS)主動脈組論文首獎。負責發表的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鄭伊佐表示,獲獎意義在於讓台灣心臟外科的創新技術受到國際肯定,新手術突破傳統縫合方式,急性主動脈剝離病人急救過程更快、更安全。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血管,掌管全身血液輸送,一旦發生剝離,血液會衝進血管壁間隙,造成撕裂與阻塞,嚴重時恐在極短時間內致命。最兇險的「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更是分秒必爭,若無法立即手術,病人存活率極低。 醫師鄭伊佐指出,傳統手術需要長時間縫合,手術耗時長達8至12小時,出血風險極高,對病人與醫療團隊都是嚴峻考驗。台中與大林慈濟醫院團隊研發「免縫合」手術改變困境。 鄭伊佐說明流程分3大步驟,第1步是使用「血管環接合器」連接人工血管與剝離主動脈,省去繁複縫線,顯著縮短手術時間並減少出血量。「血管環接合器」台灣已使用多年,納入健保,安全性早獲認證。 第2步是最關鍵的腦部供血重建。醫療團隊透過即時影像導引,置入支架到精準血管正確位置,避免誤入錯誤血流通道,確保腦部與其他重要器官持續血液供應,大幅降低術後中風風險。更重要的是,手術過程仍保持心臟跳動,病人不必長時間依賴人工心肺,恢復速度因此更快。 第3步要透過血管內支架,連接人工血管與主動脈,鞏固血管壁結構,避免再次剝離。3項技術整合,大動脈弓修復過程實現「全免縫線」的新技術。團隊自2022年至2024年底完成35位病人的創新手術,成功率達百分之百。研究數據顯示,完全免縫線手術的平均時間僅約6小時,只有傳統手術時間的一半。更值得肯定的是,所有病人術後均未因出血再度開胸,顯示安全性大幅提升。 鄭伊佐表示,所有病人術後追蹤檢查結果非常良好,皆無癱瘓,腦部、頸部及手臂的主要血管在重建後保持百分之百暢通,沒有新裂口或支架堵塞;大動脈壁術後呈現良好的「自我修復」現象,結構更加穩定,顯著降低長期併發症的風險。研究成果證實,免縫線術式是一種安全、可行且高效的治療方案,已成為處理主動脈弓病變的重要選擇之一。

Read More

〈中華副刊〉渺光之律

陸衍俳句 一個人的省城 眺望冬北斗 北風吹 天娛廣場迎暖冬 煙火氤氳間 短日走過石牌下 單車穿過 枯葉馬路 颱風前夕 天河路上流動的燈火 燈的昏暗,腹的起伏 夜長 昔日的南海明珠 時令的椏柑 雨落崗頂 思念的人在秋彼岸 旅人夢裏光陰 十日夜 龍口西路的盡頭 有寒鴉掠過 十一月重臨穗園 落單的寒雁 (華文俳句社供稿)

Read More

美國以外首家啟動中心 北榮/艾伯維藥品簽MOU 加速臨床試驗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12日與艾伯維藥品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透過加速臨床試驗啟動等策略,積極取得臨床試驗於亞太地區、全球啟動的機會,強化台灣在全球新藥臨床研發的能見度,推動台灣成為臨床試驗的關鍵樞紐。 台北榮總副院長林永煬表示,台北榮總致力於臨床試驗流程的全面優化,透過創新的人工智能醫療導入及重粒子治療等頂尖技術,持續提升臨床研究的精準度與治療多元性。同時,院內跨科整合及高效率的專業團隊,確保各階段臨床試驗準時且高品質推進。台北榮總已連續兩年入選《Newsweek》全球最佳醫院250強,展現醫療品質、研究創新與人本服務的綜合實力,未來與艾伯維藥品合作,希望能更強化臨床試驗智慧數位運用。 艾伯維藥品台灣區總經理孫啟德表示,台北榮總神經內科執行的臨床試驗,是美國以外全球首家啟動中心。透過此次合作備忘錄簽署,雙方將進一步深化策略夥伴關係,可望於短時間內再創「全球第一家」、「亞太區第一家」啟動中心等里程碑。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的美學觀

■徐以成 美學是社會生活發展到很高程度時產生的一門學科。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被重視,並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影響到當代的人們。 美是一種感性概念。千百年來,人們就一直在探索著美的本質。在西方,這方面的學者有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在東方,有先秦時期的老子、孔子。他們都對美的認識發表了各自獨到而又有哲理性的見解。儘管他們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對於美學的本質認識和重大意義卻是共同的,反映人類對美的內涵和美學藝術的共通。 美是一門哲學藝術。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因此,美的觀點同樣也是社會生活的體現。美與醜是相對立統一的。美之所以為美,是由於相對於普通的、平常的東西和現象而得出的。美學的最初階段僅僅是指自然美。尤其在人類文明不太發達的時期,對美學的理解更局限於此。在許許多多古遺址、古文物、古繪畫中,我們往往發現其內容大都是自然之景。隨著人類精神文明不斷進步,藝術之美逐漸萌生。這是美學發展的最高形式。藝術美以其獨特的新形象衝破傳統美的理念,它使美的思想向哲學化的方向發展,成為一門較為深奧的學科。 美是一種思想境界。每個人自生下來都有自己審美觀念和對美的理解追求。但審美的深度有膚淺和深邃之分。膚淺的審美觀往往是停留在表面、一時的現象,而看不清美之所以為美,不懂得其中內涵和本質的東西,因此對待它只是一視了之罷了。只有從深入的角度去審視美的事物,才能使心得到美的薰陶,獲得美的感知,從而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這便是美學對每個人的不同的作用。通過這樣的一種作用,美學便會得到自身更大完善與發展。 以上種種對美的認識和看法,其實也正是美學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對於生活主體的人,不可能在沒有一定美的意識中而生活。正如席勒在對美學對人的巨大作用中說的:「只有當人在充分意義上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這裡的遊戲便是審美的能力,這句話精闢地闡述了美學對人的重要意義和重大作用。 的確,首先,加強對美學的教育能極大地陶冶人的情操,淨化人的思想,給人予極大的精神推動。生活中,有許多人愛好音樂、美術,他們不僅十分欣賞那悠揚的曲調、動感的旋律、華麗的色彩、優美的墨線,而且能陶醉於其中,得到精神的滿足,為什麼?這便是藝術美帶給人們的一種享受。假若他們不是從前就有過對美的理解追求,受過美的薰陶塑造,又怎會去領會美之所在呢?人應當學會做個理性的人,才能更好地感知這個世界,從而為改變這個世界提供精神上的動力。 另外,加強對美學的教育,也逐漸成為培養一個全面素質的標準。當代科學文化生活的日益發展,許多新生事物不斷產生,要求人們要有很強的鑒賞能力,否則就會在精彩紛呈的生活中無立足之地。做一個完美的自我,要有良好的品行和文化道德修養,而這些只能通過對美學的不斷學習才能有效獲得。 美,時時存在於生活。隨著人類生產力的進步,將會創造出更多有關美的領域,將美學的理論不斷推向深化、發展。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會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美,並以美的標準衡量自己、指導自己、完善自己。美是抽象的東西,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階級有各自美的觀點。美又是具體的東西,那些適應形勢的需要,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著作、精品卻是永遠閃耀美的光芒的。愛美,只有追求那些符合時代發展、有創新意識的東西,才是正確的人生追求。 總之,美學對於新時期的人們來說,已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門知識學科了。無論是對人們品格的塑造、道德的規範、思想的薰陶,還是對人們看待生活的善惡、對待人生的態度,以及正確的價值取向,美學都發揮了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作用。這就是我們對美學教育日益重視的根本原因。一個理性的人,一個善於思考人生的人,必然是一個有著鮮明的美的思想境界的人。相反,一個庸俗的、落後的,甚至反對的人,則必然是一個對美扭曲的無靈魂的人。於是可以說,正確的審美觀是判斷一個人高尚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做起,以人們的利益為美的出發點,以奉獻的精神為美德,讓自己的人生真正成為壯美的人生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