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暴露塵土中 正妹鏟子超人 確診支氣管炎

衛福部醫福會副執行長王裕煒(左2),在花蓮醫院副院長林哲民(左1)陪同下,前往「台中醫院醫療站」探視傷者與災民就醫狀況,也跟醫師柯昊錚(中)、護理師蕭子涵(右1)及洪瑜緹(右2)說「辛苦了!」。 (圖文/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流造成光復鄉災情慘重,各地「鏟子超人」湧進災區協助清理家園,台中正妹楊語蘋隻身前往救災,連續奮戰5天在泥濘中鏟淤泥、送物資,還前進到災情最嚴重的佛祖街鏟土,長時間暴露於塵土與髒汙環境,又沒戴口罩,返回台中就病倒了,就醫發現罹患支氣管炎,不過她仍說救災很值得,隨時會再回去幫忙。 楊語蘋說,她看到網路號召「鏟子超人」,10月1日凌晨即與網友共車到花蓮光復鄉救災,直接前進災區,第一天駕駛挖土機清除土石,並且清穀倉、清民宅,因天氣悶熱,現場塵土嚴重,口罩根本戴不住,擤鼻涕全是黑色的,她雖有戴上手套,但右手背傷口化膿,第2天就出現身體微燒、無力,她到護站看病拿藥,身體好轉,繼續救災。 楊語蘋指出,原本計畫到光復2天,但是看到現場災情嚴重,決定留下來,協助送物資,也前進到佛祖街,和其他的鏟子超人一起協助災民清出住家內的土,一直忙到10月5日晚上9時才離開花蓮,不料回台中後,出現感冒症狀,曾一度發燒,後因病況惡化,有嚴重咳嗽、咳痰,6日就醫。 診所醫師施勝桓說,楊語蘋就診時,支氣管已經發炎,加上原本就有過敏體質,症狀加重,由於災區容易細菌感染、有傳染病,給予抗生素治療,持續追蹤觀察。 施勝桓提醒,鏟子超人情操令人感動,提醒災區可能會增加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等傳染病發生風險,前往救災或當地民眾一定要慎防。

Read More

藥品退台 修法提前半年通報

本報綜合報導 今年已有47項藥品擬退出台灣,食藥署長姜至剛11日表示,多數有替代藥品,另已提藥事法修正草案,未來不再限於必要藥品清單,藥廠若要停產或退出台灣市場,都須提前半年通報。 缺藥是全球議題,影響民眾健康,今年陸續發生化痰藥「氣舒痰」暫停供應台灣市場、氣喘用藥「可滅喘」將停止供應。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統計,今年截至9月底,已有47項藥品提出退出台灣市場。 食藥署長姜至剛接受媒體電訪說明,經評估,其中25項藥品已有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三同」學名藥可替代,另21項雖無「三同」藥品,但仍有相同成分、不同劑型、藥理機轉類似或適應症相同的藥品可以銜接使用。 最後1項則為免疫抑制劑環孢靈素針劑,姜至剛表示,原廠諾華公司已承諾可供應至明年底,國內也有藥廠評估專案製造,供應不間斷。 對於外界關心藥品退出是否與藥價制度有關,姜至剛解釋,藥價並非單一因素,可能也與市場規模小、成本或利潤考量、業者策略調整等有關。他強調,全球藥品供應鏈正朝「在地化」方向發展,台灣也會積極推動學名藥落地生產,強化用藥韌性與自主能力。 姜至剛透露,過去僅藥事法規定的「必要藥品」,必須提前半年通報退出市場,衛福部已送出藥事法修正草案至行政院,未來只要藥廠擬停產或退出台灣市場,都須提前半年通報,不再限於必要藥品清單,以利主管機關及早啟動因應機制。 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指出,就她第一線觀察,過去10年來,才13款原廠藥選擇退出台灣市場,但今年已至少7款藥品陸續退出台灣,包括美百樂鎮錠、安普諾維等三高常用藥物,這是醫藥供應鏈的一大警訊,呼籲政府應從藥價制度面積極因應。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社區醫療暨長期照護部主任黎家銘認為,健保署與藥廠在藥價上無法取得共識,因此藥廠決定退出台灣市場,當然有點可惜,但多數藥品都有可替代選項,重點在於效果與安全性。 黎家銘表示,通常會建議病人換藥後要加強追蹤,例如增加量測血壓次數等。相信在台灣上市的藥品均經過政府把關認證,安全無虞。

Read More

尿液潛血勿驚慌 應定期追蹤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名年僅21歲的黃小姐,近日在公司年度健檢中,意外發現尿液檢查結果為「潛血陽性」,雖然平時生活規律、運動習慣良好,無頻尿、解尿灼熱或血尿等症狀,但異常數據仍讓她十分不安,經進一步檢查,判斷黃小姐屬於「鏡下血尿」,建議複檢後數值已恢復正常,考量其年紀輕、無抽菸史與家族病史,無需過度緊張,但仍建議民眾持續可透過定期健檢追蹤,了解及掌握自己的健康。 嘉義榮院家醫科醫師陳加指出,「尿液潛血」指的是在檢驗中偵測到尿液中可能含有紅血球,分為「肉眼血尿」與「鏡下血尿」。常見原因包括泌尿道感染、腎結石、膀胱或腎臟腫瘤,甚至劇烈運動、女性月經影響,或檢體保存不當所造成的假陽性,多數年輕女性的潛血屬於良性或一時性變化,但仍需透過追蹤才能確認無虞。 陳醫師提醒,正確的檢體採集方式非常重要,建議女性選擇月經以外的時間,最好採用清晨第一次排尿的「中段尿」,並立即送檢或妥善冷藏,以避免檢體變質造成誤判。同時,也要培養健康習慣,包含每日攝取足夠水分,約2,000毫升、避免長時間憋尿,以降低泌尿道感染及結石的風險,若有頻尿、血尿或腰痛等異常症狀,則應盡快就醫檢查,不可自行拖延。 醫師陳加最後強調,健檢不僅是看數值是否正常,更是發現身體細微變化重要機會。上述案例提醒年輕族群,即使平時無不適,也不能掉以輕心,按時健檢、遵循醫囑,並透過日常衛教落實自我保健,大部分尿液潛血案例都能獲得妥善處理,讓健康維持在安全狀態。

Read More

〈中華副刊〉烏鴉知道

■劉子維 春節前收到一封電子賀年卡,來自昔日僑校學生金君。信中提到幾位同學趁著年假回母校聚會,春陽普照著僑校那小小的操場,孩子們在朗朗晴空下嬉遊,喧鬧聲中交織著對成長的期盼,讓他們深深懷念起那段無憂的高校時光。我在員林的煦煦春陽下,隨著幾行字句,十年前那段異國物事,冉冉浮現目前。 那是北國的四月天,冷風猶帶著冬日的尾韻。我在心中反覆排練過無數次,直到踏入橫濱中華學院高三教室那一刻,鴉雀無聲,唯有襯衫上微濕的汗水伴隨著我的心跳。作為派駐海外僑校的替代役教師,如何在學生的心田灑下中華文化的種子,讓這些海外的孩子真正感受到文化之美,是我反覆思索的課題。 高三教室位於四樓轉角,窗台樓下緊臨著中華街的關帝廟路,視野敞亮。春陽照耀著十七位花樣年華的少男少女,眼中閃著好奇與期待,宛如十七朵春花,等待著來自臺灣的園丁施渥滋養。 這群在日本米香中成長的孩子,除了日本籍以外,尚有臺灣籍、中國大陸籍、韓國籍,甚至領有美國綠卡的學生。面對他們,我該如何利用臺灣僑委會寄來的南一版國文教科書,培養他們應有的文學底蘊? 當時的第一課是蘇東坡的〈赤壁賦〉。我總是向臺灣學生們講述宇宙變與不變的法則,透由東坡先生的筆觸,啟發他們的詩心與性靈。有學生因而創作出新詩,甚至勇奪紅樓文學獎。然而,在橫濱的教室裡,這份熟悉的教材卻帶來了未知的挑戰:面對這些僑校學生有限的語言理解能力,我該如何呈現文學之美,啟潤他們的心靈,引導他們進入哲理的思考? 我發下事先設計好的講義,圖文並茂,設法引起學習動機,更附上〈赤壁賦〉的日語譯文,搭建起理解的橋樑。課堂伊始,我便向十七位學生介紹了蘇東坡的少年得志,以及蘇家父子三人的趣聞逸事。 「老師,請問蘇東坡的文學作品,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一名學生舉手提問,眸裡閃著求知的光芒。 我微微一笑,回應道:「文學就像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不同的故事和感受。你們現在的困惑,其實蘇東坡在千年前也都有經歷過。」 「那老師,蘇東坡有失敗過嗎?」另一位學生發問,讓我感到驚喜。 「好問題!蘇東坡在他的生活中確實一再遭遇到失敗。比如,烏臺詩案就是他第一次失敗,但這次失敗讓他寫出了更好的文學作品。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失敗,這些失敗有時候會幫助我們成長,讓我們變得更強大!」在北國春日那湛藍澈亮的天空下,我試著讓他們透過小學高年級的詞彙程度,來理解這些深奧的文學字句。像一台翻譯機,將文學轉化得淺顯好懂。 烏臺詩案,猶如命運的玩笑。鄰居誤送來的一片鮓魚,原是良善的心意,卻讓東坡誤以為是死期的暗示,在露重霜寒的獄中陷入了無盡的徬徨。他的心靈在困境中,彷彿被烈火煎熬,性命如同輕飄的羽毛。面對未卜的命運,他在聽得到烏鴉啼叫的御史臺獄中,執筆寫下那首充滿感情的〈絕命詩〉,字字句句都是對生命的深切省思與歸結。我放慢聲音,低聲朗讀著: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窗臺上不知何時,飛來一隻羽翼烏亮的烏鴉,似乎被這千年古韻吸引,靜靜駐足聆聽。當詩句念畢,烏鴉忽然仰天長鳴一聲「嘎啊……」旋即振翅而去,消逝空中。教室內頓時比靜默更加靜默,連時間都被這詩意的瞬間凝結下來,無聲的共鳴在空氣中流動。我內心一片恍惚震盪。那千年以前,御史臺古柏樹上的棲鴉悲啼之聲,彷彿在歷史深處迴響,原音重現,一聲高過一聲…… 回到辦公室,望著日本老師埋首批改作業,看著香港籍老師馬不停蹄製作單字卡的勞作過程,俯瞰臺灣來的老師在小小操場上,將球類規則示範給孩子們的舉手投足……那一刻,我體悟到自己飄洋過海而來,肩負的不僅是教授課本知識的責任,更是一場文化傳承的長期耕耘。總有一天,在他們心靈的某個角落,這些古典詩文會像那聲烏鴉長鳴,喚醒他們對自身身份的思索,最終在他們的生命中開出璀璨的花朵。 春日的陽光輕輕撫挲我逐漸放鬆的肩膀,我抬頭凝望窗外那片朗朗晴空。那堂課彷彿是烏鴉在天空中所復刻的一段歷史跫音,也像在課本上為我們畫下的一道螢光黃,至今仍在我的心頁上粼粼閃耀。 回望橫濱那年,或許我也算是階段性完成了文化使命吧。 滑開手機螢幕,我在依稀可聞的烏啼聲裡,點擊鍵盤回覆道: 「金君,新春誌喜。在橫濱的天空下,我們共同分享了文學的美好與歷史的印記。也許有一天,你會在不同的天空下聽到烏鴉長鳴,但願那聲音帶著我們共同擁有的美好記憶,傳得更遠、更久。」

Read More

〈中華副刊〉珍惜‧擁有 珍貴的手稿

文‧圖∕林少雯 疫情前「台灣畫院」及「昆台聯合畫院」舉辦「海峽兩岸作家、學者手札和書畫展」,原預計2020年秋天在江蘇昆山盛大展出。這是在兩岸急凍後的大型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展出難得一見的兩岸作家和學者手稿、手札和書畫。 這個活動相當有意義,可以讓兩岸作家和學者的手澤,同在一個展場出現,共同留下歷史,為中華文化增添風華。我有幸成為邀集作家學者們手稿的推手。 手稿多珍貴啊!作家們早就改用電腦寫作,文稿都是硬梆梆的白紙黑字,那溫暖的手寫稿,去哪找呀!我的手稿也早捐給《國家圖書館》和《文訊》永久典藏,所剩無幾,即使有也不知放在哪了。我認真地翻箱倒櫃找了又找,竟然還找出一疊二十多年前的手稿,而且保存良好,真是喜出望外。對於沒有舊手稿的作家,我請他們找出久已不用的稿紙,認真抄寫幾頁自己發表過的文章。字寫得好不好看一點都不重要,手稿雖是新的,但是珍貴絲毫不減。。 當時我還加碼書寫一首新詩、一幅國畫水墨花鳥、用毛筆加寫一篇後記。我的詩寫得不好,不怕人笑,因為我不是詩人。我用毛筆寫的後記,工整有餘,卻完全不合乎書法藝術的水準,我不怕人笑,因我不是書家。我的水墨花鳥更糟,從未畫過國畫的我,是頭一遭不打草稿直接用毛筆大膽嘗試的素人畫,我也不怕人笑,因為我不是畫家。書法和國畫,不是我的專長,但我認真創作書畫,自己很開心。 有一位作家說,撰寫手稿,舉手之勞,何樂不為?我也認為有兩岸文化藝術單位能認真辦展,還願意永久典藏我們的手稿,何樂不為? 後來因為疫情持續多年,兩岸的大型展覽未能實現,台灣作家及學者的手稿、詩畫、手札等,於2022年十月在陽明山林語堂故居展出三個月後,於桃園復興鄉「台灣文學作家村」現址展出。

Read More

新竹縣誕生20名國慶寶寶

  竹縣共誕生20名國慶寶寶,為邁向60萬人口注入新生命力。 (東元醫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縣共誕生20名國慶寶寶,其中男寶寶9名、女寶寶11名,為新竹縣即將邁入60萬大關,挹注一股新生力。 竹縣府表示,竹縣1至8月出生數為2980人,為推動友善生育、養育環境,落實縣長老中青幼統統照顧的施政理念,縣府針對新生兒發放營養補助金,提供第1胎1萬元、第2胎2萬元、第3胎以上5萬元,雙胞胎3萬元、3胞胎10萬元補助。 衛生局指出,為提升嬰幼兒健康照護,衛福部提供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配合兒童預防保健與預防注射時程,於6個月至10個月、10個月至1歲6個月、1歲6個月至2歲、2至3歲、3至5歲、5至未滿7歲各一次發展篩檢,於兒童發展關鍵年齡提供完整兒童發展篩檢服務,請民眾多加利用。

Read More

〈中華副刊〉Covid 19

文/辛金順 畫/黃騰萱 似乎是末世的最後一見,然後 隔離,世界在 圍起的臂彎,守住了自己的 孤單   那些流離的愛,充滿疾病的危境 只能禁錮 成了一口不斷往外張望的窗   欲望靜止如池塘 雲白山蒼,隱藏在口罩裡的 唇,寂寞 為無數封緘的吻,噤聲   一些生死,一些離散 都是看不見的哀傷,在新聞 之上,讀到 一隻北極熊,走失了牠的冰雪 遊樂的冬天   而我想起了梯子,從今日攀上 昨日的回憶 將那自由來去的地球,放逐到 沒有夢的邊界   那裡,啊那裡 我將重新看到,妳生命裡 一枚初生的太陽

Read More

花蓮災區塵埃多病菌 務必戴口罩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許多志工熱血救災。專家提醒,現場塵土飛揚、潛藏多種病原,若未妥善防護,恐引發呼吸道感染甚至重症,進入災區時務必戴上口罩。 9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因颱風暴雨溢流,大量洪水與土石傾瀉而下,泥水淹沒光復鄉民眾家園。隨著大型機具進駐、挖土與搬運作業頻繁,光復鄉一帶空氣中瀰漫細微塵埃。 衛福部胸腔病院副院長張自強11日提醒,災區塵埃中懸浮的細菌、黴菌與病毒,容易引發肺部發炎與呼吸道感染。尤其災區環境潮濕、地表混雜動植物屍體與汙泥,更可能孳生特殊病原。 「保護第一線工作者的呼吸道健康,就是防止疾病擴散的重要一環」,張自強提醒,志工和作業人員應全程佩戴合格口罩,口鼻需完全密合,口罩若潮濕、破損或髒汙要立即更換;摘除前後應避免觸摸正面並徹底洗手。若出現發燒、咳嗽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應盡速就醫。飲食與休息時也應保持距離,避免未戴口罩時密集接觸。

Read More

<台灣女孩日>肌無力楊玉欣 分享生命故事

基隆市社會處長楊玉欣分享面對罕病的經歷,鼓勵學員將生命中的苦難視作祝福。 (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教育部推動大專女學生領導力培訓營,至今累積超過6000人參與。基隆市社會處長楊玉欣11日分享19歲至今面對罕病的生命思維,鼓勵年輕女性思考苦的意義。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從民國92年開始推動的大專女學生領導力培訓營,鼓勵女學生透過自我實踐、社會參與,發揮影響力。11日是聯合國的「國際女童日」,也是「台灣女孩日」,青年署特別舉辦「變身超級女孩-歷屆女培學員交流分享會」,邀請多名講者分享經驗。 楊玉欣19歲被診斷出罕見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四肢肌肉逐漸萎縮、行動不便。她幽默地說,19歲就是她人生健康的高峰,接下來就是感受失能和失落。 後來投入罕見疾病基金會,楊玉欣發現有更多比她更嚴重的人,「至少我腦袋清楚、能夠講話。」因此下定決心要代替他們講話、代替他們行動。她有幸成為立委,透過法律和政策的改變,讓人們獲得更好的幫助。 「所有的苦難不會沒有意義。」楊玉欣鼓勵所有學員,要將生命中的苦難,視作為自己化妝的祝福,並思考自身的辛苦,能不能帶給他人價值。 目前就讀清華大學的沈利倩曾獲得總統教育獎,也受邀分享。她出生時便罹患白血病,在治療中截去右腿,從小到大每隔2年都要更換義肢。在成長過程中,她學習將這些義肢當作「美人腿」,以樂觀心態看待。 就學時,沈利倩難免遇到同學嘲笑,也曾感到難過。後來父親有機會合法飼養老鷹,她也跟著一起參與訓練,從老鷹學到不畏懼他人眼光,記住身為猛禽的勇敢特質。 沈利倩開始勇敢地穿上短褲出門,露出「美人腿」,她表示,如果沒有跨出這一步,可能永遠都要活在長褲的陰霾底下。高中開始,她投入志願服務,在各個校園分享生命故事及環境友善議題,希望人們也能透過老鷹的視角,獲得正向啟發。

Read More

市場助手

時薪200 南市金華路二段33巷78號 (南區金華市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