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跌一跤手腕骨折 骨鬆不可輕忽

■黃建榮 72歲林奶奶在廚房不慎滑倒,下意識用手一撐,一股劇痛從手腕傳來;送到醫院急診,X光片顯示「遠端橈骨骨折」。醫生問診後得知,林奶奶有骨質疏鬆症,且已經好幾年沒測量骨密度了。 像林奶奶的例子在門診中屢見不鮮。許多長輩因為一個不經意的跌倒就導致骨折,往往是骨質疏鬆症作祟。骨質疏鬆症就如同骨頭裡的「無聲小偷」,在我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悄悄偷走骨質,讓骨頭變得脆弱、容易骨折。 「橈骨」是前臂的兩根骨頭之一,靠近手腕的一端稱為遠端橈骨。當跌倒時本能地會用手支撐地面,這時巨大的衝擊力往往會直接傳遞到手腕;如果骨頭不夠堅固,很容易發生遠端橈骨骨折。 對年輕人來說,遠端橈骨骨折通常需要較大的暴力,比如嚴重的車禍或高處墜落;但對於骨質疏鬆患者來說,即便是輕微的跌倒,如絆倒、在平地上滑一跤,甚至只是從椅子上摔下來都可能導致骨折。林奶奶在廚房滑倒本該只是皮肉傷卻重成骨折,說明其骨頭可能早已被骨質疏鬆症侵蝕。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其特徵是骨量減少和骨骼微結構破壞,導致骨骼強度下降,骨折風險增加。骨頭就像不斷在進行「建造」與「拆除」工程的建築工地,年輕時建造的速度快於拆除,骨量會逐漸增加,達到巔峰;隨著年齡增長,尤其女性在更年期後,拆除的速度會逐漸超越建造,骨質就會開始流失。骨質疏鬆症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許多人直到發生骨折後才驚覺自己有骨質疏鬆,這也是為什麼稱為「無聲殺手」或「無聲小偷」的原因。 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因素很多,包括年齡增長、更年期後女性、體重過輕、家族史、長期菸酒少運動生活習慣、甲狀腺機能亢進疾病或類固醇藥物等。預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 2.規律運動:適度負重運動,如散步、慢跑、跳繩、太極拳等,有助於刺激骨骼生長,增加骨密度。 3.戒除不良習慣:戒菸、限制飲酒及咖啡因的攝取。 4.定期骨密度檢查:建議50歲以上女性、60歲以上男性以及有骨質疏鬆風險因子者,應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DEXA)。 5.藥物治療:骨質疏鬆患者,醫師會根據病情開立相關藥物,如雙磷酸鹽、副甲狀腺素等,以減緩骨質流失,甚至增加骨密度。 唯有提早預防、定期檢查,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才能擺脫骨折的威脅,擁有健康有活力的老年生活。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婦黃疸茶色尿 驚罹胰臟囊腫

  醫師王堯生指出,胰臟囊腫如大於3公分、有結節、主胰管擴張或具家族性胰臟癌病史,須留意癌變風險。(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一名60多歲婦人近2個月來反覆因打嗝、脹氣問題就診,直到皮膚出現黃疸並排出茶色尿液,電腦斷層檢視發現胰臟頭部腫瘤。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堯生表示,胰臟囊腫多數為良性,但如果大於3公分、有結節、主胰管擴張或具家族性胰臟癌病史,就要留意癌變風險。 臨床上發現胰臟囊腫,一般會建議先透過磁振造影(MRI)或內視鏡超音波(EUS)檢查囊腫情況。MRI是無輻射的影像工具,藉由共振造影可檢視囊腫與主胰管或支胰管狀況,是否造成壓迫與擴張等情況;EUS則能檢視囊腫性質、大小等細節,必要時也能穿刺抽取囊液進行分析,鑑別囊種類型及相關風險。 王堯生指出,常見胰臟囊腫包括漿液性囊腺瘤(SCN)、黏液性囊腺瘤(MCN)、導管內乳突狀黏液性腫瘤(IPMN)及胰臟假性囊腫(Pseudocyst);其中,SCN與Pseudocyst癌化風險較低。MCN與IPMN具有癌變可能,IPMN風險又更高,需進一步評估是否需手術治療。 現今健康檢查普及,許多無症狀民眾多能在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胰臟囊腫,後續將視囊腫的性質、大小、是否具高風險影像特徵及病人整體健康狀況安排個別化後續處置。如囊腫大於3公分、有實質性結節、主胰管擴張,或病人合併黃疸、胰臟炎等症狀屬高風險,需密集追蹤或轉介胰臟外科評估。低風險囊腫僅需觀察追蹤。 王堯生強調,發現胰臟囊腫不代表立即有生命威脅。低風險類型囊腫可考慮以腹部超音波與MRI監測,兼顧安全與效益;如為高風險型囊腫就建議以MRI或EUS為主要追蹤方式,以利早期發現病灶變化進行評估治療。高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追蹤監測、配合治療策略。

Read More

免住院 8月起門診打抗生素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8月起打抗生素從住院改門診處理,有醫師擔憂恐影響門診運作。對此,提案者之一、急診醫學會28日說,在注射室等獨立區域執行,且患者不用住院也可避免影響工作,如新加坡推行已久。 目前感染症如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等患者,僅有居家醫療、行動不便者適用在宅急症照護,可在家中、機構中接受抗生素注射;至於行動自如的患者,若無法使用口服抗生素,就必須住院接受注射,僅有少數醫院提供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服務。 今年初國內急診壅塞達到前所未見程度,部分原因與門診住院一床難求有關。為此,健保署除祭出42億元救急診配套外;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指出,近日健保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中決議,將OPAT納入健保給付,預計8月1日起病患可在門診接受注射,盼緩解醫院病床負擔。 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質疑,抗生素注射需要1小時,門診只有1張診療床,若打1個病人可能1小時不必看診,直呼這是「智障政策」。 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許建清則說明,以他奇美醫院為例,院內推行OPAT已5、6年,除了假日會在急診打抗生素,平常是在門診區的注射室進行,設置約10~20床,與看診區分開,很多醫院也有這樣的配備。 許建清表示,OPAT適用對象為行動自如的輕度感染症患者,過去住院一整天只是為了打抗生素,不會做其他的處置。實際經驗顯示,多數病患樂意接受OPAT,不用住院更不影響日常工作,國際間如新加坡推行已久。 針對醫師擔心實施OPAT可能影響怕感染的癌症病患,許建清解釋,醫院對這類病患都會注意,只要區隔就沒問題。

Read More

糖友蛋白尿 及時揪腎病變

  醫師羅翊中說明糖尿慢性腎臟病。(記者翁聖權攝) 記者翁聖權∕台南報導 66歲林姓男子有超過10年的糖尿病史,控制不甚理想。他在某次例行健康檢查中被發現有蛋白尿,檢查發現糖尿病腎病變,屬於慢性腎臟病3a期。經治療並改變生活習慣,1年來病況穩定,沒有持續惡化。 衛福部新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羅翊中表示,糖尿病是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危險因子,平均每3位糖尿病患者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病;而在末期腎病的病人,更有接近44%是糖尿病所造成。具10年以上第2型糖尿病史或是併發視網膜病變的患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尤其高,須密切追蹤腎功能。 腎臟是沉默的器官,9成以上的早期腎病變患者常因沒有症狀而不自覺。建議糖友透過定期篩檢發現腎臟病變,盡早介入治療。臨床上可以藉由檢測白蛋白尿與腎絲球過濾率來早期診斷腎臟病變。白蛋白尿可檢測早晨第一次尿液裡白蛋白與肌酸酐的比值,當白蛋白尿檢測值小於30mg/g為正常;檢測值於30~300mg/g即代表開始有微白蛋白尿,腎臟已開始有損傷;檢測值大於300mg/g為巨量白蛋白尿,代表腎臟結構及功能已有一定程度受損,可能進入不可逆的狀態,未來也容易發生心血管病變。 檢測腎絲球過濾率(eGFR),當小於60ml/min/1.73m2即可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根據不同的eGFR可區分出不同分期的腎臟病。

Read More

糖尿病前期 失智風險增5倍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血糖過高恐引發多種健康風險。許多民眾認為即便血糖偏高,若尚未確診糖尿病可不用太在意;但醫師提醒「這是錯的」,光是處在糖尿病前期,罹患血管性失智症風險就比正常者高出逾5成。 執業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糖尿病是重要的腦血管風險因子,高血糖對大腦的傷害主要來自2大機制,分別是血管路徑、神經元路徑。 高血糖會直接或透過高血壓等方式損害腦血管,導致白質病變與血管性失智症。慢性高血糖也可能傷害腦神經細胞,加速神經退化,影響記憶與學習能力。 魏士航指出,「這2條路徑可能同時作用、相互影響,讓大腦逐步退化」。尤須注意的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常合併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心血管風險因子,進一步加劇大腦損傷。 不少民眾對糖尿病前期缺乏警覺,誤以為只是血糖偏高,稍加控制飲食就能自然恢復,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影響。魏士航以一篇刊登於《糖尿病、肥胖與代謝》期刊研究,說明血糖升高嚴重性。 這項研究分析英國生物樣本庫近45萬名40~69歲受試者數據,發現糖尿病前期者(糖化血色素介在42~小於48mmol/mol)的血管性失智症風險,比血糖正常者高出54%。 結果顯示,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在符號配對測驗中,反應速度比血糖正常者慢了約1%。差距看似微小,但顯示在高血糖狀態下,大腦處理資訊效率正在下降,也意味血糖對於認知功能的影響,很可能在尚未確診糖尿病前就已經開始發生。 研究也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大腦結構出現異常。被視為腦血管病變或老化早期指標的「白質高訊號(WMH)」比血糖正常者多出3%,顯示腦部小血管可能已受損。負責記憶與學習的「海馬體」也出現體積縮小現象,這種變化常見於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 魏士航表示,上述研究皆證實高血糖會對腦部造成實質性的損害,而非單純的老化現象;研究也指出,糖尿病前期患者未來出現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會較血糖正常者增加42%,與已確診糖尿病者差異不大。 研究結果顯示,高血糖帶來的風險在糖尿病確診前就已悄然累積。魏士航提醒,切勿輕忽血糖異常狀況,避免錯過逆轉糖尿病前期的黃金時期,建議發現血糖偏高時主動諮詢醫師尋求協助。

Read More

金曲36 歌王呂士軒 歌后魏如萱

呂士軒奪最佳華語男歌手。(中央社) 魏如萱奪最佳華語女歌手。(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第三十六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二十八日晚間在台北小巨蛋舉行,今年沒有固定主持人,由六組音樂人擔任「六角引言人」,典禮表演包含睽違七年來台的日本歌手MISIA、雙語歌后彭佳慧的華語客語組曲。最佳華語男女歌手分別由呂士軒、魏如萱拿下,最佳台語男女歌手陳以恆、李竺芯,最佳新人則為someshiit山姆。 今年金曲獎頒獎典禮由男團Energy、樂團Trash、原民歌手桑布伊、台語歌手許富凱、華語歌手蔡健雅及客語歌手羅文裕擔任「六角引言人」。曾獲最佳客語歌手獎與最佳華語女歌手獎的彭佳慧帶來融合華語與客語的演出;楊乃文首度以表演嘉賓出場,與樂團告五人合唱〈愛人錯過〉、〈思緒的盡頭〉、〈愛情研究院〉等歌曲。之前要來台開唱、但因地震取消的日本歌后MISIA睽違七年再度登台開唱。 最佳台語男歌手由陳以恆以專輯《罐頭塔》封王;李竺芯以《Sui 水》獲得最佳台語女歌手與最佳台語專輯。黃子軒以《牛騷New Soul》連續抱回最佳客語歌手跟客語專輯獎。姑慕巴紹則以《格拉孫Qrasun》抱回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由戴曉君以《尋走VAIVAIK》獲得。 最佳台語男、女歌手陳以恆(右)、李竺芯(左)。(中央社) someshiit山姆以專輯《愚公》拿下新人獎。他表示,自己一直覺得最需要音樂的人是某方面一無所有的人,他把一無所有都寫進了音樂,感謝評審看見這樣的他。 someshiit山姆奪最佳新人獎。(中央社) 「動力火車」尤秋興、顏志琳以《結伴》抱回第二座最佳演唱組合;尤秋興除感謝唱片公司夥伴,也感謝動力火車的兩名太太,讓他們無後顧之憂追音樂夢,而歌迷就是他們努力的動力。TRASH今年以《幸福的末班車》第四次問鼎最佳樂團,終於獲獎。 動力火車奪最佳演唱組合。(中央社) 最佳華語男歌手由呂士軒以《好聲豪氣》獲得;最佳華語女歌手魏如萱《珍珠刑》。 Energy以〈星期五晚上〉抱回年度歌曲。成員坤達提早結束海外工作,緊急更改機票在典禮開始時趕到現場,與阿弟、牛奶、書偉、Toro合體,共享出道二十三年首度摘金榮耀。 Energy以〈星期五晚上〉抱回年度歌曲。(中央社) 今年猝逝的香港歌手方大同,以《夢想家》獲得今年評審團獎,並以〈才二十三〉拿下最佳作曲人。特別貢獻獎為馬兆駿、翁孝良。  

Read More

韓國瑜催不同意罷免票

立法院長韓國瑜(右二)二十八日出席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右)舉辦的政策說明會表示,如果這次大罷免,國民黨沒有團結而掉了幾席立委,就會讓民進黨一黨獨大。(中央社)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針對中選會宣布二十四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成立,將於七月二十六日投開票,立法院長韓國瑜二十八日現身力挺立委賴士葆政策說明會時強調,若國民黨未能團結應對,失去數席立委,恐造成民進黨一黨獨大,這還是民主嗎?呼籲支持者全面動員投下不同意罷免票。 韓國瑜指出,「大罷免若成功,台灣民主一場空」,若國民黨在此次罷免行動中失守,將導致行政、立法資源全面落入民進黨之手,進而影響司法、控制媒體。他呼籲民眾七月二十六日出門投票,力挺藍營立委留任,持續在立法院監督政府、爭取地方建設。 賴士葆政策說明會於台北市中正區舉行,前總統馬英九、立法院長韓國瑜、台北市長蔣萬安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皆到場助講。蔣萬安指出,民進黨發動大罷免行動,是對去年選舉結果不滿的翻桌行為,形同操弄民主、製造惡例。他批評民進黨真正目的是「消滅國民黨、消音人民」,呼籲選民投下不同意票,反對司法追殺與網路霸凌,守住民主與中華民國。 朱立倫則表示,台灣的兩大護國神山為「民主」與「科學」,象徵科學的台積電已被民進黨政策影響外移,如今又欲藉大罷免摧毀民主。他強調,「沒有出來投票,就是縱容民進黨」,只要不投票,每一席藍委都有可能被罷免;反之,只要出來投下不同意票,每一席都能守住。 此次罷免案涵蓋多位現任藍營立委,為中選會公告成立的二十四件罷免案之一。韓國瑜指出,台灣多數選民尚未有罷免投票經驗,資訊相對不足,因此更需要全面宣導與動員,強調這是國民黨生死存亡關鍵時刻。

Read More

林右昌稱雜質是「不護台政客」朱立倫酸民進黨用愛台打擊異己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針對總統賴清德「雜質說」引發外界關注,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日前表示,所指雜質為「不護台的政客」。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二十八日回應指出,最不愛台、最不護台的正是民進黨,但國民黨從未用「雜質」一詞稱呼民進黨,批評民進黨以「愛台」之名行打擊異己之實。 賴清德日前提出透過民主機制「打掉雜質」言論,引發各界議論。朱立倫昨出席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在台北中正區舉辦的政策說明會時表示,民進黨慣用自身標準斷定誰愛台、誰護台,卻將台積電外移、漠視民生、熱中鬥爭,反問這是否為愛台灣的行為。他強調,民進黨才是最不愛台、最不護台的政黨,但國民黨仍不會用「雜質」汙名化在野力量。 針對大陸國台辦公開呼籲台灣民眾不支持大罷免,是否對國民黨構成「助攻」,朱立倫回應指出,台灣的未來應由台灣人民決定。國民黨現階段積極訴諸選民爭取支持,反批民進黨屢以「抹紅」攻擊在野陣營,毫無出息。 另對於新北市選委會在罷免公告中使用「踴躍投票」一語,遭中選會要求刪除「踴躍」兩字,朱立倫表示不解。他指出,過去不論任何選舉皆鼓勵選民出門投票,如今中央選務機關卻以行政中立為由限縮地方表述,質疑其本身才是行政不中立。 媒體並詢問,前總統蔡英文再度缺席民進黨全代會是否反映黨內不合。朱立倫表示,賴清德一方面清掃在野黨,另一方面也在黨內「清除非賴人士」,相信英系人馬感受尤深。他認為,若民進黨繼續走向一言堂,台灣民主將倒退至獨裁狀態。

Read More

醫學生增額?教育部:總量沒變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國內醫學生員額管制再起爭議,十一個基層醫師團體聯合聲明反對教育部今年六月同意清華、中興、中山等三校的學士後醫學系從公費生改為自費一般生,且招生名額由原二十三名調增為三十五名。教育部二十八日嚴正澄清,醫學系招生總量自八十七年起即依法管制,至今未曾放寬、未曾擴招,也無所謂「繞道招生」之情事。 教育部表示,自民國八十七年起,即依衛生福利部對醫師人力需求之規劃,控管大學醫學系招生總量為每年一千三百名,外界若將國防醫學院或境外醫學生人數混為一談,實屬錯誤理解,國防醫學院係依軍事教育條例設立,自有其軍事教育與國防政策之考量及任務,其招生名額一向非教育部核定,亦不納入教育部招生總量範圍。 其次,教育部指出,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中興大學三校係配合衛福部「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提出申設學士後醫學系,採公費生方式辦理,並經一一0年申設審查會議決議公費計畫結束後,得於醫學系招生名額總量內調整,復經衛福部同意核予公費生招生名額,自一一一學年度起招生。 教育部依照一一0年決議開始邀集衛福部等單位,研商三校學士後醫學系一一五學年度招生名額,合計一0五名,並納入一千三百名總量內計算。教育部核配的醫學系招生名額始終嚴守一千三百人總量,並未另闢名額,亦未突破總量管制。 教育部指出,有關三校學士後醫學系一一五學年度起之招生名額,主要考量衛福部公費計畫已經停辦,原依該政策設立醫學系,長期投入教學師資、課程設計及設施設備,學生亦仍在學中。為維護學生受教權益及延續既有資源投入,在不逾教育部權責一千三百名總量原則下,並依衛福部函復內容,依法辦理轉型調整作業。

Read More

陳菁徽:擴招補人力治標不治本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二十八日表示,教育部貿然宣布,開放三校學士後醫學系公費轉自費並擴招,表面上是要補足人力,實際卻是治標不治本,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陳菁徽認為,近年台灣醫界面臨的問題,不是醫師不夠,而是分布失衡:偏鄉、急重症、冷門科缺人,影響到民眾就醫權益。然而,擴招無法解決真正問題,反而會讓資源更集中、失衡更嚴重。 陳菁徽說,擴招人數的影響,若突破長年以一千三百名員額為基準,健保點值也將遭進一步稀釋。因為健保總額沒變、但醫師人數變多,點值必然受到影響。現在缺人力的科別,醫師已面臨高工時、低報酬,再增加人數,只會惡性競爭,削弱醫療職涯吸引力。 她進一步說,更長遠來看,醫學教育品質也可能被壓縮。醫學生養成的過程,需要高密度臨床與教學資源,再擴充恐導致教學資源不足、實習品質下降,衝擊醫療安全與專業訓練。 陳菁徽指出,整個事件更是凸顯主管機關教育部,與實際上管理醫事人員的衛福部,出現嚴重的溝通協調問題。常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根本沒有通盤的分析問題、掌握現行醫療現場的困境。然後,教育部擴招宣布一出,衛福部的立場竟然也只是尊重,而沒有其他積極的作為! 陳菁徽質疑,十一大基層醫師團體的聲音,衛福部聽到了嗎?醫師總統了解了嗎?韓國之前面臨同樣的困境,最後醫師罷工走上街頭,這是賴總統健康台灣願景想看到的畫面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