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強襲 2死635傷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中央氣象署七日傍晚解除丹娜絲颱風海上陸上風警報,中央氣象署指出,丹娜絲颱風也是有紀錄以來首個嘉義登陸的颱風,其中雲林口湖測得十七級強陣風,台南北門、七股及嘉義鹿草測得十六級強陣風,造成雲嘉南地區嚴重災情。氣象署預估,丹娜絲颱風未來將偏西行進,威力也正持續減弱,可能在八日下午以後登陸大陸福建或浙江沿海。 根據防災中心的統計,丹娜絲颱風造成六百卅五人受傷,死亡兩人(但南市府公布有三死),另學校損失超過七千萬元;此次也造成全台超過六百五十支電桿、共三座電塔倒塌,創歷史紀錄,雲嘉南地區累積逾五十四萬戶停電,而全國累積已超過七十一萬戶。 據農業部彙整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昨統計,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超過十億元,農產損失以香蕉、文旦柚受害最為嚴重。 氣象署指出,雖然颱風已北上,但受其外圍環流及低壓帶影響,台南、高雄、屏東的山區及基隆北海岸、南部地區及台北市山區仍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應嚴防坍方、落石、土石流,低窪地區請慎防積淹水。 氣象署指出,丹娜絲颱風中心於六月二十三時四十分在嘉義布袋登陸,並於七日上午六時由新竹地區出海,隨著颱風遠離而於七日十七時三十分解除丹娜絲颱風海上陸上風警報。氣象署表示,經查氣象署自民國四十七年有完整颱風紀錄以來,丹娜絲是首個於嘉義登陸本島的颱風。 氣象署表示,丹娜絲颱風帶給台東及屏本地區相當大的雨勢,總計屏東牡丹總雨量達六五八毫米,屏東春日為六五0毫米、台東達仁則為五八五毫米。在風力方面,雲林口湖測得十七級強陣風,台南北門、七股及嘉義鹿草測得十六級強陣風。 氣象署表示颱風遠離後民眾仍不可掉以輕心,十一日之前受到低壓帶水氣影響,各地有陣雨或雷雨,南部地區降雨時間較長也更明顯,南部、中部山區仍會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會。 總統賴清德感謝國軍第一時間投入救災,協助居民展開災後復原工作。  

Read More

台南16級風吹倒檜木牌樓 損失上億

南鯤鯓代天府大型牌樓不敵丹娜絲颱風強勁風勢倒塌,泡在水裡。(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林雪娟、盧萍珊、陳佳伶∕台南報導 颱風丹娜絲直撲西部沿海,造成台南地區災情慘重,六日深至七日凌晨肆虐,讓市容滿目瘡痍,造成三個人死亡,路樹東倒西歪,全市停電十五萬六九六七戶,截至七日晚間還有沿海七股、將軍、北門及學甲區四個行政區仍停水停電,居民飽受災情之苦。 將軍「角帶圍」一帶有一住屋在強風吹襲下,幾乎被夷為平地。 (新營公所提供) 由於災情嚴重,鹽水、東山、後壁、白河、北門、將軍、學甲、七股、西港、佳里、麻豆、六甲、下營、官田、新營、柳營等十六區八日停止上班上課,其餘照常。 據市府統計台南市全市路樹災情四六七件、廣告招牌災情一二一件、道路隧道災情十六件、橋梁災情一件、積淹水災情十九件、建物毀損二四一件、民生基礎設施災情四一七件、車輛交通事故二件、環境汙染一件、火災一件、其他災情二三一件。 丹娜絲颱風最大陣風達到十六級,許多民眾家戶屋頂都被掀翻,更造成路樹傾斜、倒塌情況相當嚴重,最受矚目是南鯤鯓代天府矗立四十三年的五門式大牌樓六日深夜倒塌,十二根千年檜木轟然全倒,整個廟裡廟埕也全浸泡在雨水中,至七日積水未退,信眾只能在廟外遙拜,廟方不捨的表示,粗估損失上億元,重建大牌樓需要時間和經費,也需要信眾支持。 丹娜絲颱風帶來強風,造成麻豆、下營地區的文旦落果嚴重,初估超過八成。 (記者盧萍珊攝) 農損也非常嚴重,最令人心痛是即將收成的麻豆文旦,不敵風雨,果園裡落果嚴重,初估超過八成以上,柚農欲哭無淚,一整年的辛苦全泡湯。其他包括木瓜、芭樂、竹筍,甚至部分酪梨與芒果等作物也都大受影響。 適逢大潮,許多地區淹水,尤其是沿海村落都出現淹水災情,七股、將軍、北門等地都飽受淹水之苦。 強風也把屋頂都被吹翻,房屋受損嚴重,一位租住在將軍「角帶圍」附近的八十歲老人家,住屋屋頂被強風掀翻,住家幾乎夷為平地,老人家在驚險中脫困,已經安置附近親友家,但是回望自己家中一夕夷為平地,仍心驚心傷。  

Read More

北區通報103件樹倒 140件牆塌

立人派出所前人行道上的榕樹連根被強風拔起。 (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中颱過境,北區行道樹、鄰里公園滿目瘡痍,最嚴重的是立人派出所前一株老榕樹仆街橫倒在快車道上,西門路只好改成單向通車;海安路三段至中華北路這一段的分隔島路樹一面倒趴在慢車道上,雖是工務局權責,但北區區長潘寶淑仍指示開口廠商以及協調台南憲兵隊、北區後備軍人輔導中心的國軍弟兄幫忙清理路面,並在下午恢復通車。 西門路三段立人派出所前一株老榕撲街占據四分之三的路面。(記者陳俊文攝) 潘寶淑指出,此次颱風,風的影響遠超過雨,北區共通報路樹倒塌一0三件、廣告招牌掉落二十九件,另外還有其它林林總總的災情,像居民圍牆倒塌等共一百四十件,所幸沒有進水,也無人傷亡,感謝北區眾神庇佑。 昨夜風狂雨驟,家住北區公所旁的洪姓市民樓上佛廳的玻璃竟被十三級強風灌破,裡面祭拜用品被掃得亂七八糟,他連夜自製木質窗戶阻隔,並在玻璃貼上固定膠帶,才避免災情擴大。他表示,這是他在此居住四十年第一次碰到這麼強的風。 西門路三段立人派出所前一株大榕樹在颱風夜的十一點連根被強風吹倒,還好往馬路方向躺,沒有傷到派出所,也未傷及人車,只影響到交通。 立人派出所副所長黃文獻表示,由於西門路是主要幹線,派出所馬上以警車封鎖西側車道,並調撥東側車道讓快慢車輛仍可維持通行。工務局也馬上派出怪手和人手將路倒的大樹大卸八塊,把爛根和殘枝裝上卡車運走,預計在下午清理乾淨,並恢復雙向通車。

Read More

大雨必淹 臨安路一段住戶夢魘

臨安路一段雙號住戶雖在屋前堆沙包,但水仍從屋後攻進去。(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別以為住在運河邊的人才怕大潮,遠在一公里外的臨安路一段,大概位置從民生路以北至民權、民族路這一段的臨安路一段二百住戶,颱風夜幾乎整晚都闔不了眼,因為擔心一0五年九月那次海水倒灌的水災又重演。 丹娜絲來襲,台南市遭遇十二至十四級強風,臨安路一段靠近台南運河的路段,雨水湧入低窪區,積水迅速蔓延,最深處已淹至成人小腿高度。汽車、機車紛紛拋錨停在路中,目擊者表示,僅僅十多分鐘水位就漲了一大截,行人只能脫鞋涉水前行。 臨安路一段低窪地區出現短時淹水與風沙灌入住家情形,引起居民回憶過往風災經驗。協和里林姓居民指出,這次風大沙多,客廳像被腌製一樣,鞋盒都裝滿沙。不過還好沒淹水,一0五年莫蘭蒂颱風那次整間泡水,還得借抽水機,忙了三天才清完,這次算是小事了。 家住在臨安路一段的范小姐表示,一0五年那次大家都被淹怕了,所以前天對面雙號的住家堆起沙包,但屋內仍進水,住戶表示,擋掉前面卻未擋到後面,一家自後面被水淹的婚紗禮服店損失慘重。 范小姐家住單號這一邊,整晚就盯著雨水的水位不敢睡覺,直至十二點雨勢最大時,水就只到騎樓靠近門口處未再上升,雖然鬆了一口氣,卻迎來從水溝逃命的蟑兄鼠弟,大家貼著玻璃好像在喊救命,她一生最怕這兩樣生物,嚇得趕快用DDT驅趕,從未想過颱風夜還要剋障加滅鼠。 臨安路一段低窪處淹水已不是第一次,資深里民表示,早在民國五十八年農曆八月十五,就曾在安平路發生大潮淹水事件。一0五年的海水倒灌更是嚴重災情。此次丹娜絲颱風造成的短時淹水「雖快退,來得也快」,顯示系統性治水仍有不足之處。 當地西和里長廖昇英表示,擔任里長七年來,多次與水利局、民政局會勘,提出設置水閘門與改善排水的補助計畫,但都未得到具體回應。成為西和里近二百住戶、五千里民每逢下大雨、颱風或大潮,心中揮不去的夢魘。

Read More

左鎮芒果 竹筍 香蕉災損嚴重

台二十線左鎮段路面被吹落的樹葉、竹葉覆蓋,區公所派員清理。(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左鎮報導 受丹娜絲颱風侵襲,左鎮區在六日晚上至七日凌晨明顯感受到強風威力,因轄內道路旁多竹林,經一夜強風吹襲,竹子橫倒路面、竹葉落滿地,布滿整片馬路,即將收成的麻竹筍也受損不輕,左鎮區公所七日上午即動員搶修,並呼籲民眾行輕濕滑路面要留意行車安全。 左鎮區長余基吉表示,轄區主要道路台二十線、南一七一線、南一六八線,多處路段旁有大片的竹林,經一夜強化吹襲,不但有不少竹子倒伏在路邊,更有大量的竹葉被吹落布滿路面;幸好,風雖強、但雨勢不算太大,未造成道路坍塌、損壞,但要清理倒伏的竹子及落葉,但得費一番功夫。 左鎮區公所共受理十九件道路清理案件,七日上午即動員機具、人力前往多個路段進行清理,先將倒伏的竹子從路面移除,維持路面通行;但落下的竹葉實在太多,加上雨水附著沾黏在路面,無法即刻有效清除。 區長余基吉表示,近日天候仍不穩定,呼籲民眾行經路面濕滑的路段要小心減速慢行,確保行車安全。 左鎮區芒果烘焙嘉年華原訂六日舉行,因颱風來襲停辦。正值採收期的芒果、竹筍、香蕉都嚴重受損,農民在七日上午雨勢稍歇前往竹林、果園巡視,看到倒伏嚴重的情況,簡直欲哭無淚,慨嘆「看天吃飯的農人真的很難!」

Read More

〈中華學園〉校園路跑

台南市寶仁國小六年智班 ◎呂浩誠 一早進入校園,就看見老師們一個比一個還認真的暖身,同學們也認真的做操。此時,我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一定要前三名,我要跑得比去年還要好。雖然昨天羽球教練讓我做了一百五十下伏地挺身,現在我的手十分痠痛,但我一定會拚盡全力跑完全程。 路跑一開始,我就衝到了最前面,一路上遙遙領先,原以為勝券在握的我,跑到第三圈時,發現快沒力了,速度也慢了下來,這時從身旁跑過了原本在第二、第三的人,接著,又有幾個人陸續從我身旁跑過,我這才發現,長跑並不能靠速度,更需要持久的耐力。 我想了想,我不該把這次的校園路跑當成短跑來衝刺,應該要慢慢跑,邊調節呼吸,最後快到終點時再衝刺,才有機會超越前面的人。後來,我重新調整呼吸和步伐,隨著自己的節奏跑著,一路繞著熟悉的校園,有時看到聖母像,有時看到十字架,有時看見池塘,這些校園中熟悉的景物,在這個時候彷彿成了啦啦隊,盡責的為我們加油打氣。 這次路跑讓我明白短跑靠的是耐力,雖然只得到第八名,但是吸取到失敗的經驗,相信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

Read More

〈中華副刊〉浪漫心聲 鄉土情懷 ——評黃昭蓉詩集《水深水淺》

文‧畫/林明理 一、其人其詩 《水深水淺》是《秋水詩刊》編輯委員、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會員、美國World Academy of Arts and Culture榮譽文學博士黃昭蓉創作的詩集。這部詩集的英法翻譯是青峰教授翻譯完成的。 黃昭蓉的詩浪漫、隱逸,別具一格,主要表現在「意在言外」的意味。在我的想像中,她應是一談起話來,詩人的氣質便流露出來,和善可親,又帶點書卷味。她站在中西文化匯合處,一步一腳印,書寫出比喻新奇的詩句,展現出女詩人堅強而不是柔弱的內心世界。 二、作品賞讀 在《水深水淺》的一些詩中,無論是寫景還是寫其人生境遇,都能巧妙地將文化意蘊融入所詠之詩的意象,也透露出其人生的達觀。比如〈過境〉: 一片候鳥眷戀的彩雲 一次不曾預知的邂逅 一段來不及彩排的演出 一份一年期的公寓租約 一個揮汗三年的工位崗位 一場聲名赫赫的戰役 一地翻飛堆積的落葉 一排排遠去的路樹 一聲聲夏日的蟬鳴 一趟天馬行空的遠遊 一件遺失的行李 一張機場快線地鐵票 一抹維多利亞港灣夜色 一架航班的起飛與降落 星月流雲 一次次穿過回歸線 黃昭蓉是一位摯愛文學的女詩人,她的詩是正面抒情的,更重要的是有了自己深刻的思考。她以候鳥、港灣為景語,以自己情感的線索將其聯綴,傾訴她在旅途中留下了她的足跡與難以抵達的理想的愛。同樣,她還遊歷了敦煌、太和殿,甚至踏上了布達拉宮、耶路撒冷等地,流連於香榭大道的巴黎一隅,而這些遊蹤都記錄在她的〈法式流浪〉詩作中: 偶遇一場大雪 讓這趟旅程充滿未知 四面八方而來的飄飄灑灑 不是預期 彷彿久久渴盼 剛剛好降臨不早不晚不約而至 那是一個旅人一群飛鳥愛惜的  羽毛 這是今年敦煌的初雪 蒼茫遼闊得如此不諳人間煙火 落在檐角紅牆太和殿中和殿永  和宮 落在青玉欄杆和欄杆旁等待發  芽的枯枝上 莫高窟崖頂月牙泉邊的駱駝絲  路 傳奇遙遠得一生時間只夠走一  回 一片銀白的世界 降落不知名的河流兩岸 熱鬧又寂靜,不禁想起 想起天邊的布達拉宮,雪域的  王 想起紫禁城的步步驚心,温婉  的若曦 想起耶路撒冷那塊通往天堂大  門的石頭 以及石頭後面隱藏的日月星辰  銀河宇宙 巴黎也在下雪吧 整座城市歡唱紛飛的戀歌 憂傷地看著雪花融化的樣子 就像傾心閱讀一部經典巨著 故事情節與留白堆積層層疊疊 香榭大道走來一雙雙攜手的男  女 慵懶著熱烈著晶瑩著慢慢變白  頭 此詩將世界風景之愛和人生之愛化為一體,詩人仰慕的豈止是國際名勝古蹟,在莫高窟崖頂月牙泉邊的駱駝絲路上,她被中國甘肅省敦煌等地的美麗傳奇所吸引。於是,又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地圖〉: 腳印重疊著腳印 這不是人的足跡 是大地伸出手指 劃出的美麗圖案 是太陽熱吻 留下的朵朵唇印 在腳印中穿行 思緒就繫在腳尖 回望,兩行 深一腳淺一腳 深是雪月風花的記憶 淺是金木水土的涵義 詩句簡約自然,頗有哲學意味的話語,特別是結尾一節,含有無限深意,又能展現詩人從容不迫的心境。另一首〈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寫詩人在島國與海洋之間瞬間的感覺,也許是一次旅行的留影,也許是似夢境般美麗的現實造成的恍惚之感,是一首寫感覺延伸到外部世界的難得佳作: 隔水相望 瀲灩的光 閃閃的青綠 經緯綿延到天空 隱隱傳說,先祖泛舟 日出日落尋覓山的影子 最後推介的這首〈時光派對〉,也是黃昭蓉著力描繪自己一生總是不斷向前的,往往伴隨著歡樂、帶點孤獨,卻永遠積極進取的情感: 本來是要寫故事的 寫些意義寫些滄桑 只是花都開好了 菜也上桌 太陽淺笑 迷迭香,鳥鳴,稻浪 月亮在湖底正婀娜 夏雨初歇 門環上的鎸刻 等風來 不必再修改劇本 看一幀綽約 看一處紅顏 看一山茂盛 長滿可觀的愛情 看一生擺盪隨緣 三、結語 記得中國哲學家、文學家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常以虛靜之心去深看具象層次之後的不能被知覺的事物。他有句感悟天地人生的名言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我認為,《水深水淺》是黃昭蓉主觀情志的具象載體,也是走進其詩世界的橋梁。她的詩也有種東方之美的幽遠、深邃,內裡透露出一種恬淡美好的禪境。正如英國浪漫詩人珀西·比希·雪萊生前曾說:「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這本詩集出版的意義,也是如此,暗喻人愈淺薄,愈喜歡言談浮誇;也正因如此,她才對那些經風沐雨侵蝕過的大自然美景情有獨鍾。 總之,黃昭蓉走過的歲月,所寫下的感人詩篇,就像飄飄的風送來蘆葦搖盪的歡聲……她靜靜地俯視無數的港灣和城市,走過了山河和原野,彷若一隻小小的飛蝶,卻有著柔情的力量,讓讀者也體驗到了她的每一首詩都很陽光,真摯而感人,正閃動著迷人的光輝。

Read More

〈中華副刊〉就開了海產店

■李柏欣 船塢邊水退了又來 等你等到後來 纜繩都鏽了。太陽與鹽 每天的太陽每天的鹽。 還有埋進水泥的輪胎 繫著我在港邊徘徊 等你等到後來 終於願意守一些漂亮的喪 穿了黑紗打著繡邊的傘 魚群在黑影子下聚集 繼續這樣也不是辦法 就有了魚缸。堅固繁複的魚缸 水從上層滿溢,幾道銀色簾幕垂掛下來 擁有一個微縮的港 感覺一切開始運轉多麼充實── 將魚放上砧板剖開。 牠瞪大眼睛流出臟器 日復一日我從忘記的縫隙孵育你 也只得不動聲色 將你剜去 於是有了客人和夜夜乾澀的歌聲 牆角待退的空酒瓶 我慢慢菸了酒了的嗓音 夜晚煙霧蒸騰矮杯與玻璃瓶交錯 紅色塑膠布捲起免洗筷和紅色衛生紙 在紅色與紅色之間當一個寡婦 應著點唱機的音樂哼著歌 甚或被哄上台跳起了舞 錯愕地流下兩行淚 忽焉記起水幕深處日漸消瘦的龍蝦 等你等到後來拉上鐵門 愛也只能是我悶悶地肢解那隻龍蝦。 當一個寡婦這樣可好 唱歌、敬酒、殺魚 你死了又死我也不小心死了幾次 「這樣就很好了」有人說 請了幾個雜工照料了幾個家庭 晨起點收漁獲每天的太陽, 夜裡刷洗地磚每天的鹽。 不禁有點悵然心想這該不會就是安慰 老客人送來一幅匾額寫著「近悅遠來」 現在你看看我 甚至有了一些遠近馳名的魚── 我一直很努力 不讓人知道那是你。 (第27屆臺大文學獎新詩組首獎作品)

Read More

〈彩繪人生〉李翊楓金厲害 包辦妝容造型走秀

南應大美容系學生李翊楓(左3)榮獲2025教育部「奮發向上獎」,與校長楊正宏(右3)及師長合影。(南應大提供) 來自單親家庭、台南應大美容系二年級學生李翊楓,家境清苦但積極勤學彩妝藝術,參加比賽屢獲金牌等獎項,甚至自己包辦妝容、造型等,更擔任模特兒站上舞台盡情展演,榮獲2025年教育部奮發向上獎,並將這個獎項獻給學校,感謝師長培育。 李翊楓積極勤學,在素有「彩妝界奧斯卡」之譽的2024世界人體彩繪節&錦標賽上,與來自各國諸多佼佼者競逐中,以「穿越未來的天后」及「皇家搖滾 Royal Thimble」兩件作品擄掠評審,刷新前例同步摘下「創意彩妝」及「變裝皇后」項目雙冠。 過程中,李翊楓自己包辦一切,不僅作妝容,也包括整體造型、頭飾及身體彩繪,更自己做技術者,自己當模特兒站上舞台盡情展演。在賽前半年,她則邊打工賺取出國競賽費用,邊兼顧課業學習,每天平均花6~7小時接受高壓訓練,因頻繁練習缺乏睡眠皮膚爆痘,氣色變差,但她仍咬牙撐住,終於一圓夙夢,拿下超乎所求的佳績。 李翊楓國中畢業進入樹德家商美容科,除學業優異,也拚考證照,是同齡者中最先考獲美容、美髮、男子理髮丙級及乙級等六張證照的學生。又因拿獲各式獎狀,打破樹德紀錄,該校校長頒發「獎狀達人」鼓勵拚搏精神。 在南應大期間,李翊楓也不餘遺力地參與各式服務、回饋社會活動達20餘次,並多次代表南應大赴各高中職進行彩妝演出等,透過各類型服務將美散播給周遭的人。 李翊楓說,選擇投入美的領域一路走來,媽媽始終是她最堅強的後盾;美容系老師Michael、Dino等,則是她的貴人,一路引領她續往美容美髮領域前行。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彩繪人生〉吳俁之一家 完成登百岳目標

台南市交通局公共運輸處長吳俁之全家熱愛爬山。(吳俁之提供) 台南市交通局公共運輸處長吳俁之全家熱愛爬山、運動,兩年多前發現有「小百岳」解說牌,好奇心驅使下,全家立下登百岳目標,即使各山各有奧妙,難易度不一,但在全家努力下,一起完成攀登百岳壯舉;孩子們也在父母鼓勵下,愛上運動,即使是女生,也熱愛棒球運動,吳俁之說,「我們這一家,愛運動,又愛家」。 熱愛公共運輸的長吳俁之除是交通本科出身,更是鐵道迷,愛火車,相對也是地圖控,許多公務人員在庸庸碌碌生活之餘,逐漸澆熄對工作熱情,然吳俁之就像是裝上電池,時時充滿活力,盡力工作、盡情享受生活,是他和家人最佳的生活寫照。 假日時,吳俁之常帶著家人出外休閒,登山即是運動,更是旅行,某次登山後,發現有「小百岳」解說牌,原來是20年前,為推動全民登山運動,政府從各縣市近郊山區挑選出一百座較具特色或具代表性的「郊山」,他們也發下宏願,希望登完百岳,從此,生活更有目標,假日也不再躲懶在家休憩,而是全家一起尋找資料,規劃行程,邊登山、邊旅行,一步一腳印,完成吳家專屬的「登山旅行圖鑑」。 小百岳難度不一,對小朋友來說,有的簡易到20分鐘就登頂,但也有氣喘噓噓之際,希望能夠達標,完成夢想,全家人咬牙完成。吳俁之說,登山是一門高深學問,除訓練體力、耐力,更重要的是在爬山過程中,思考自我,懂得接受人生挫折、如何改變逆境,轉換心態,或又再度嘗試。他說,曾經攀爬過一座困難的山,不僅山路泥濘,甚至還得溯溪,並忍受蚊蟲騷擾,當日逢孩子6歲生日,女兒一路忍受,雖忍不住掉淚,卻淚中帶笑,成為全家人最難得的回憶。 登山活動帶來的體力、毅力,也讓全家愛上運動,老爸老媽閒暇喜歡看球賽,邊嗑美食邊看刺激棒球,是一大樂事,孩子則愛上運動,甚至登上球場獲得最佳外野手頭銜。吳俁之說,孩子一個一個長大,有自己的朋友、希望擁有自己的時間,全家能一起登山、運動和休閒的日子愈來愈少,每次的相聚,都很珍惜和珍貴,腳印台灣、親近山林,他們用腳,書寫專屬自己的家庭生活篇章。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