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官校友基金會頒發獎學金 前校長全子瑞勉同學堅守愛國意識

本報即時新聞小組報導 陸軍官校112年第四季月會,於1月4日上午在高雄鳳山校區活動中心舉行,由校長余劍鋒將軍主持;官校校友基金會董事長沈慶光率執行長全子瑞、董事楊國強、永寶豐開發建設公司董事長李知行伉儷,以及官校退休教師謝秀英、鄧先巧等出席與會並頒發多項獎學金。 董事長沈慶光首先捐獻「黃埔軍樂隊」全新樂器,並與全執行長、楊董事、及顧問們頒發官校93、94、95期各系學業總成績第一名,以及各項競賽評比績優同學54人次獎學金;基金會校友們以實質獎勵,激勵官校學生積極向學,充實學能,奠定日後學術領導的深厚基礎。 楊國強董事(左)頒發95期第一名周柏元等九位同學獎學金。(陸軍軍官學校提供) 校友基金會執行長、前陸官校長全子瑞頒獎時表示:「今年欣逢陸軍官校建校100週年,我們的建校史即中華民國建軍史,黃埔同學秉持不貪財、不怕死、愛國家、愛百姓的精神誓言保國衛民!」他強調,黃埔於民國13年建校至今,保衛的是憲法下的中華民國,而現今兩岸及國際局勢雖然險惡多變,但回想黃埔建校初期更形險峻,時勢造英雄、英雄創造歷史,現今官校同學必定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只要黃埔在,同學必定誓死捍衛中華民國。 執行長全子瑞(左)頒發94期第一名王藝翔等九位同學獎學金。(陸軍軍官學校提供) 「黃埔軍樂隊」樂器使用已十七、八年,待全面汰舊換新,董事長沈慶光代表校友基金會捐獻「傳承與榮耀-小號模型」十二項、十七件樂器總計新台幣100萬元,由余校長代表接受;沈董事長期盼,黃埔軍樂隊以嶄新陣容,鼓號齊鳴,迎接建校百年校慶。 董事長沈慶光(左)代表校友基金會捐獻多項樂器總值100萬元。(陸軍軍官學校提供) 沈董事長致詞指出,這30年來看到創辦人丁善理及眾多優秀學長出錢出力,為官校後期師生和隊職幹部提供照護及鼓勵,黃埔「薪火相傳」,從90、80、70歲當兵到現在的老學長,校友們永遠愛護、鼓勵和支持每一期的同學,使學校教育能夠真正像西點軍校一樣,結合「哲學、科學、兵學」外,同時也累積多樣豐富的知識與科技實力。 基金會董事長沈慶光在官校112年第四季月會中致詞鼓勵同學向上。(陸軍軍官學校提供) 在即將放寒假的此刻,沈慶光叮嚀指出,平平安安返家,愉愉快快過節,與家人團圓最是開心;假期結束返校,更要兢兢業業學習,一期一期的交棒傳承,他強調,同學們再接再厲,成為「明日黃埔以我為榮」的一顆顆燦爛新星!

Read More

<開講>2024全球政經契機:台灣面臨下一波3年機會與挑戰

未來無論那一個政黨成為下一任總統,國家的政治穩定及經濟發展,成為未來帶領國家及人民往前的首要任務。(中央社) 王冠斌 2023年已接近尾聲,而這幾年來,全球經歷2019年自新冠疫情後,以為可以擁有一片新鮮空氣,但沒想到竟迎來2022年烏俄戰爭。但在戰爭未歇至今,2023年又因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戰爭和全球升息及通貨膨漲下,讓未來整個全球經濟景氣更是不確定的窒息。對於未來的全球總體經濟及產業趨勢,充滿了危機,但也更顯露出更多的轉機;只是身處全球更為不確定的未來下,台灣該如何因應,便成為未來可能的3年,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將會是關鍵上的3年。 一、地緣政治與貿易壁壘 全球經濟貿易因各國政治現象,形成各經貿實體的區域經濟,如東協、RCEP、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經濟夥伴協定(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EPA)、綜合經濟合作協議(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CECA)、及貿易發展暨合作協定(Trad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TDCA)等等各種經貿協定,而這形成了另一種形式的經濟效率上的困境外,必然也成為另一種貿易上的障礙及不公平的貿易壁壘。 這幾年因為晶片問題,各國給台積電設廠的補助及優惠措施,但因國際情勢及產業趨勢下,張忠謀董事長亦曾表示,貿易關係全球化已死,因為未來的貿易經濟關係,已從全球採購生產下的戰略,轉變為更為緊張的區域供應,為此,成本的增加下,未來能否再以有效率地提供最有效率的成本及產生,看來已成為過去。 二、政經結構與軍備競賽—影響全球經濟分配與發展 這兩年來全球因為戰爭及全球領導人問題,讓全球對於各區域所要面臨的問題,沒有一個有單一問題的解決方式,而是牽動各自國家、區域及文化價值,如近期的以巴戰爭,便是挑起了更多的人道危機。而身處全球關注下的台灣,已非僅有晶片爭奪安全問題,更是未來戰略下的領導問題及政權下的國內壓力與競爭分水嶺。 自烏俄戰爭之後,各國無不提高更多的軍備預算,從各國所占的GDP比例,美國3.2%、中國大陸1.7%、印度2.4%、英國2.1%、俄羅斯3.1%,而台灣2024年國防預算6068億將占2.5%,是否將排擠其它的政府支出,相信都須看未來我國的經濟成長率,是否能支應各項的預算能力。 近期台經院、中研院公布2024年我國的經濟成長率為3.15%、3.02%,然而對於主計總處在看待2023年GDP為1.42%,而2023年為3.35%目標下,能否達成,恐怕仍讓人既期待,又怕外部因素的下,發生了什麼黑天鵝事件,如美國大選、OPEC石油產源、全國升息政策、俄烏戰爭、以巴衝突、中美關係及NATO國家政治氛圍(如左派思想及工會罷工崛起)。 三、疫情改變產業型態及人口結構發展 疫情改變了人類對於生命的態度、工作價值、工作方式及移居方式,當然也帶來新的商機及新的淘汰,只是多數所謂的新商機,並無法去填補這幾年產生的問題,如今年一個黑天鵝WeWork在2023年11月10日宣布破產,並帶來近200億美元的負債,原以為因疫情帶來新的就業模式,但事實上,全球經濟及產業模式,並不如原所趨勢認為,共同辦公及移動辦公,能撐起未來的經濟模式,如同台灣仍有為數不少之辦公大樓,目前仍持續招租中,或許未來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證明,這趨勢的觀察是否正確。 我國近幾年來發布的人口分布,可確定除了邁向老化外,工作人口的移動及產業的缺工,看來短期間是無解,此可從這幾天幾所學校廢校及停招下,可見其問題的嚴重性。就2023年3月教育部公布私校退場條例下,就有18所學校停辦及11間學校要面臨專案輔導,而所公布的40所學校,如無法改善自已問題,也勢必面臨關門的窘境,未來這問題,將衝擊整個教育體系及社會問題,因此,如何在就學及就業之下,發展人力及培養國家總體計畫下的十年大綱及百年大計,有賴2024年新政府上任後,擘畫下一個世代的國家綱領。 四、碳權議題與企業資本永續難題 2023年12月17日,聯合國第28屆氣候大會(COP28)在杜拜正式落幕,而每次的決議,常讓環保團體及小島國家認為,只是淪為口號,且對於工業排放大國,除了無拘束力外,往往是成為最大的問題原因。這幾年有關於碳權議題,在台灣除了成為國家政策下,也成立了環境部及台灣碳權交易所,並且於2023年12月22日啟動了國際碳權交易,成績算是不錯,首批交易量便有8.8萬噸,總交易金額逾80萬美元。 隨著政府加大碳權議題的強化及訂定短中長期計畫下,並立下於2024年初確立碳費費率及2024年盤查碳排,並2025年依盤查結果開徵碳費,也對於全台500多家年排放2.5萬噸的排放源,將在2025年繳交第一筆碳費,這是否能讓企業得到其競爭上的能力及進入國際市場,仍值得未來持續觀察與期待。 為因應未來瞬時的3年機會及挑戰,我國應著重於以下發展方向 一、政經穩定與貿易夥伴 未來無論那一個政黨成為下一任總統,國家的政治穩定及經濟發展,便成為未來帶領國家及人民往前的首要任務;另外由於全球貿易短期內,仍屬於區域經濟的框架,地緣政治的經貿活動,能否突破及參與各項貿易協定,便是產業出口的必然要件之一。 二、人才培育與人口政策 我國自教改自今,學用與產業發展,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困境。每次政府用心的人才媒合會,仍無法有效解決人力的磨擦性,實應儘速檢視及修正問題的嚴重性;另外城鄉發展不均及人口分布,各國也存在共同的問題,從以往的青農下鄉,因種種問題,也減損了成效的推行。而近期因老化的長照問題,推行的住宿型機構,能否導引下一波產業及人力的服務,也值得觀察。 三、國家安全與產業永續發展並重 雖說,國家安全意識在近幾年,是全球議題及迫切感,惟就歷史角度,各種問題不一而同,但舉凡如瑞士、奧地利及新加坡等,除了必要的軍事力量外,其產業的核心能力,更是顯著,而非表現在GDP的表面數字,而是在全民的經濟有感,因此,如何讓國內產業提升、經營環境改善及對於政策的穩定,至為重要。另外如何讓全民對於未來的危機感,不至於與統計數字上的平行時空感,更是必須的務實態度。 最後,期待新任政府,於2024年帶給全體國民新氣象及願景,相信是國民全體之福。 (作者為企業資本永續發展研究智庫中心負責人)

Read More

關懷弱勢生 大碩基金會頒發百萬元獎助學金

本報即時新聞小組報導 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12/17日舉辦112年清寒暨優秀獎助學金頒獎典禮。台灣知識庫創辦人邱昌其董事長自小家裡務農,家貧困苦,因此特別關懷弱勢家庭小朋友的教育問題,期間不但發動公司各地同仁捐書到偏鄉、捐款贊助偏遠學校等活動,更是每年頒發100位清寒暨優秀的學生每人1萬元獎學金。 112年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獎學金頒獎,全體學生及家長與邱昌其董事長(右7)、吳清基榮譽董事長(左6)合影。(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提供) 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也不定期針對特殊學生給予每個月1萬元的獎學金,對於想專注於學業又擔心家計問題的同學,提供學習路程上的關鍵幫助,把溫暖散在台灣各個角落,進而創造繁星點點,讓更多人對未來抱以希望。邱昌其董事長於致詞時特別鼓勵同學在有所成就的未來繼續這份善的力量,讓社會更加圓滿。 112年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獎學金頒獎代表黃同學(中)與董事長邱昌其(右)、教育部前部長吳清基 (左)合影。(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提供) 前教育部長暨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榮譽董事長吳清基亦於頒獎中分享童年經歷,身為三級貧戶的子弟,深刻了解獲得獎學金的意義不僅止於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其所提供的心理支持,體悟到此心境特於34歲以母親的名義設立獎學金。在致詞中亦鼓勵同學在AI時代要「兀型人才」是未來趨勢,跨領域學習、實務經驗提升個人專業、培養領導合作的能力,斜槓不同能力才能成為從眾多「兀型人才」中出頭天,成為社會領頭羊的「尢型人才」! 受獎代表台大醫學系黃同學則分享個人的心路歷程,「維持健康正向的心態很重要」。與其看到自己做不到的地方,不如看看自己做得好、可以完成的事情!自己在一開始進大學時也曾經迷惘,自己似乎落後其他人很多,是否可以做到? 「平凡的煩惱可以帶來不平凡的痛苦」,雖然自己還是會被傳統社會的枷鎖束縛,但仍會努力地前行,送給各位學生一句話,也是我自己喜歡的一本書名:「即使生活的沒那麼燦爛也沒關係!」 邱昌其董事長更是有感於黃同學的經歷,在活動尾聲特別提醒所有同學,1.要具備治癒自己的能力,遇到挫折和對生活失望時,要能夠自我療癒,給予自己往前走的動力。2.要相信自己擁有的特殊性,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天創造每個人都有賜予其天賦能力,發掘自我天賦為自己創造最大成就,也社會做出最大貢獻。3.要肯定自己未來潛能是無限的,一輩子很長、挑戰很多,在人生旅途中不斷遇到關卡,就要不斷開發潛能以突破瓶頸。 邱昌其董事長希望不久的將來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可以為更多學子帶來希望,未來將持續每年舉辦清寒獎學金的申請活動,只要符合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及高中職日間部學生,學業成績80分以上且領有低收入戶卡或清寒證明書等其他條件者即可參與申請。亦歡迎各界人士共襄盛舉,一起為台灣的善與希望盡一份力。

Read More

陸官校友基金會拜會勤益科大 讚揚黃埔先賢張明將軍創校愛國事蹟

第一排左起校長陳文淵、董事長張起龍、董事長沈慶光、董事楊國強、執行長全子瑞。(陸軍官校校友基金會提供) 即時新聞小組報導 黃埔建校建即將迎來百年校慶,陸軍軍官校友基金會董事長沈慶光率董事楊國強、執行長全子瑞等,12月11日專程赴台中勤益科技大學,拜訪創校的張明王國秀文教基金會及校方代表;沈慶光多次表達,感念張明將軍伉儷對教育領域的付出,並讚揚兩會共同實踐黃埔精神、愛國無私的理念。 陸官校友基金會參訪團與勤益科大在張明將軍故居合影。(勤益科大提供) 陸軍官校校友基金會近年來積極彙集黃埔歷屆先輩的卓越貢獻並彰顯表揚,此趟赴勤益科大拜訪並回顧創校張明將軍伉儷對教育的無私貢獻,是「黃埔建校建軍系列活動」的重要工作之一,陸官校友基金會董事長沈慶光強調,此次的拜訪是該基金會尋根的必來之處,雙方此次會談是極具歷史意義的。 陸官校友基金會一行人先到訪位在勤益科大校園裡的創辦人故居,由張明王國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張明將軍的長孫張起龍,以及勤益科大校長陳文淵、副校長邱文志接待。陸軍官校基金會董事長沈慶光首先表達,對黃埔第四期的張明將軍「戎馬一生,教育典範」的崇敬與感謝,並強調兩會持續對母校及清寒優秀學生照護外,更是在做功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張起龍重申張將軍當時創校的理念指出,是要讓年輕人學好技能,畢業後能儘快的貢獻社會國家。 張明將軍故居內的事蹟介紹大幅看板。(陸軍官校校友基金會提供) 籍貫湖南省望城縣的張明將軍,隨先總統蔣公走過東征北伐、八年抗戰、國共內戰及政府遷台後的歷史歲月。後來鑑於百年樹人的教育極其重要,便在脫下戎裝後,辛苦創辦「勤益工業專科學校」與勤益高中。張起龍說:「考量永續經營,並為全校師生爭取更多的教育資源,因此決定在民國76年致書教育部、民國80年正式將學校無償捐給國家,勤益工專即於隔年轉為國立學校。」 當時的「張明王國秀文教基金會」專注為提供獎助學校優良教師進修、設立優秀與清寒學生獎學金、推動文化教育事業與交流等任務。張起龍還分享了他少年時期陪同爺爺在清晨四點一起巡視校園的舊事,以及創辦人數十年如一日、如在軍旅般規律的生活與堅持不變的教育理念。 從民國74年即在勤益工專任教的陳文淵校長,他回顧創辦人對師生是嚴格要求的,陳校長表示,創辦人凡事親力親為、以身作則,徹底落實其教育理念「教育無他,榜樣而已」的典範,「在學校改制之際,有不少教師在創辦人的支持之下,繼續進修博士,當年受惠的教師人員,除了屆齡退休之外,至今仍有數十位留在校內教育學子」,他感念的說。 陸官校友基金會董事、曾擔任鳳山陸軍官校校長的楊國強談到,張明將軍在創辦勤益以前,即曾任陸軍官校副校長,且掌管新竹私立光復中學,在短短三年內扭轉校風,為現今光復中學的優秀風評奠定基礎。他說:「無論是陸軍官校從軍事國防守護國家安全,或是張創辦人以教育方式,為國家建設培育英才,都是秉持同一個核心價值,那就是『愛國』。如今我們的共同任務,就是將這份『愛國』之心,繼續傳承給年輕世代。」 楊國強述說張明將軍的事蹟(右),校友基金會董事長沈慶光專注聆聽。(陸軍官校校友基金會提供) 沈慶光表示,「黃埔軍校將於明年6月16月迎來創校百年紀念。黃埔的歷史與中華民國的創建息息相關。百年來,無數的先賢先烈寫下愛國愛民的頁頁史蹟,基金會將持續蒐羅黃埔軍校一至十期的卓越感人故事」;他強調,為了進一步彰顯張明將軍的貢獻,將透過今次的造訪,將將軍的事蹟詳載於黃埔百年的紀念專冊中,未來兩個基金會也必將持續交流,傳續黃埔精神。

Read More

解析美軍第七艦隊新聞稿措辭

張競 12月6日美軍派遣P8A「海神」巡邏機穿越台灣海峽,循例發佈新聞稿,網址如下: https://www.c7f.navy.mil/Media/News/Display/Article/3608042/us-navy-p-8a-poseidon-transits-taiwan-strait/ 全文則是: U.S. Navy P-8A Poseidon Transits Taiwan Strait By U.S. 7th Fleet Public Affairs TAIWAN STRAIT--A U.S. Navy P-8A Poseidon transited the Taiwan Strait in international airspace on December 6 (local time). By operating within the Taiwan Strait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 the United…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壽勝利之聲廣播公司古稀之慶

西里伯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又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對於一座深耕地方七十年、堅持發出在地聲音的廣播電台來說,七十歲固然正要邁入古稀之年,但拿它近年來的各項表現來看,卻也不能不佩服它不服老的韌性,表現了日新又新的堅毅精神。這座電台正是台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民營電台─勝利之聲廣播電台。 台灣光復後,國內只有一家公營的中廣公司,是接收了日本時代各地放送局的房舍設備,面對對岸舖天蓋地而來的電波心戰攻勢,當局難以招架,決定開放民營電台,釋出頻率,但戒嚴時期有意經營者通常都要與軍情單位關係良好,老董事長李元華憑著與警總的關係,在民國四十二年設立勝利之聲廣播電台,從一根竹竿豎起天線起家;由於他本身出身稅務系統,和本地的工商界也很熟稔,節目的廣告無虞匱乏。 勝利之聲廣播電台從一根竹竿撐起天線起家。(作者提供) 勝利之聲廣播公司現貌。(作者提供) 勝利電台篳路藍縷,逐漸擴充,規模粗具,早期節目主持人陳燦馨、蘇信夫、陳三雅、張銘輝均成大器。七十年來,也常遇到艱難險阻,但都憑著團結合作突破難關,例如民國六十年代,國內三家電視台陸續開播,廣播電台的收聽率和廣告業務大受威脅,董事長李元華指示節目製作策略應深耕區域強化本土,真正發出在地聲音,贏得感性聽眾,同時也不惜成本,招訓優秀現場廣播節目主持人,舉辦南部七縣市少棒賽、籃球賽、前線勞軍、轉播聯考榜單、聽眾聯歡等,順利通過考驗。標榜「在地的聲音」策略,建立本身特色,區隔同業,連對手中廣公司都佩服不已。 後來李元華成立俊逸文教基金會與俊逸社福慈善基金會,以勝利電台為基地,回饋社會,擴大影響力。前者目前透過發給「俊逸廣播獎學金」,供大專院校廣播科系清寒學生申請;又響應呂秀蓮前副總統號召,每年捐助台南市政府二十萬元,設札哈木原住民兒童獎助學金。 民國五、六十年代,聯考放榜仍是大事,電台總能設法及早取得榜單張貼在門口,引來許多人圍觀。(作者提供) 勝利電台舉辦少棒比賽,董事長李元華(後排右六)頒獎給冠軍隊伍忠義國小。(作者提供) 再則舉辦講座、座談、研習、藝文展演、製播廣播公益節目,還資助成立長榮大學「長榮之聲」電台,實施網路廣播。 後者以原住民、急難救助及偏鄉弱勢三大群體為服務對象,歲末有愛嘉年華會,廣邀台南地區非營利組織免費設攤,義賣所得歸各單位自行運用。現任董事長李明威也每年自掏腰包捐贈高雄榮總台南分院、澎湖「惠民醫院重建計畫」及啟智中心、天主教台南教區、德蘭啟智中心及獨居長輩、偏鄉學童等,績效良好,是市府評鑑優等常勝軍。 蘭嶼椰油國小的小朋友受俊逸慈善基金會之邀,到台南遊學,穿丁字褲跳達悟族的舞蹈《海洋蘭嶼》。(作者提供) 「勝利學堂」專案,提供一校一特色的才藝學習方案,合作學校包含將軍、安業、土城國小及東區大同國小等,依各校需求開辦特色課程,提供學童多元學習管道。「公益微旅行」圓夢計畫,分年邀請十六個原住民族小朋友至台南探索體驗,也帶至醫院「緩和病房」進行生命教育、表演歌舞,埋下公益回饋小種子;而與台史博合作的「圓夢計畫」,曾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組─服務創新獎暨最佳解說獎」。 慈善基金會每年都至偏鄉開設兒童廣播營隊,讓小朋友實際至電台錄音室一圓小小播音員夢想,小志工錄製創意政策宣導,例如辨識假新聞,其中「真的?假的?警查證!」專案,拿下青年志工服務績優團隊競賽「青年組佳行獎」。基金會更至社區開設「行動廣播電台」,教長輩口播技巧防失智、抗憂鬱。企業志工參與公共事務,獲獎無數,員工郭如汝、洪碧涓、林怡妏且連年三獲救國團台南市社會優秀青年楷模、全國敬老楷模、三等志願服務獎章、教育部教育業務志願服務獎等。 慶祝七十歲生日之際,勝利之聲廣播公司仍在嘗試發展AI播音技術,謹致祝福期盼有成。(作者是文史工作者)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風野鐵吉與台南博物館

詹伯望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生前曾說他建置奇美博物館的由來,起源於兒時常去台南博物館的美好經驗。他常去的台南博物館,原本坐落在台南州廳(現國立台灣文學館)東側對面,本是前清兩廣會館的精美建築,但在二戰末期毀於盟機轟炸,成了斷垣殘壁。當年該館的規模很大,僅次於台北的總督府博物館(現國立台灣博物館)。 一八九五年日軍進入台南府城後,拍攝的第一批照片裡,即有恢宏壯麗的兩廣會館。(詹伯望提供) 1920年代左右台南市地圖,畫面右邊可見「博物館」字樣。(取自維基百科) 台南博物館的前身,是坐落在現在台南市美術二館西端面臨永福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所」所在的「宜秋山館」,堪稱全台最早。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變,廢廳設州,博物館遷至幸町一丁目六番地的「兩廣會館」重新開館,歸台南州廳管轄。 原設在前清兩廣會館內的台南自然博物館平面圖。(詹伯望提供) 據《台南市志.生物志》敘述,這座州立博物館面積有一千多坪,所收藏的生物文獻資料相當豐富,規模僅次於台北的國立台灣博物館,至於動植物及礦物標本數量之多,冠於全台。 二戰末期,盟軍飛機大舉轟炸台南,標本因為未能事先疏運,多半毀於戰火,未遭炸壞的則轉送當時的台南師範、台南州立一中(現國立台南二中,以鳥類為主)、台南州立二中(多為魚類)與台南一高女。光復後,省立台南二中因為有部隊進駐,教室不足,故而將標本收入倉庫;省立台南一中的教室也不夠用,標本也全都存放倉庫。因為乏人管理,有些浸製標本藥液蒸乾,而剝製標本也遭蟲蛀蝕朽,存世的標本已然不多。 台南二中生物標本室珍稀的白頭海鵰,相信是來自二戰末期被炸毀的台南博物館。(詹伯望提供) 台南博物館的館長風野鐵吉是鳥類專家,對鳥類標本特別用心,不但有剝製標本,每種鳥也有巢標本及生態圖片說明,一九三九年館內已有鳥類標本二百五十種以上。蛇類和蝶類標本也很齊全。館內還設有飼育場,飼養台灣特殊動物,如水鹿、梅花鹿、石虎、台灣黑熊、大冠鷲、五彩鳥、紅頭山雀、帝雉、八色鳥、山雉等。 魚類陳列室除近海魚類外,又有全省各地湖泊及河川的淡水魚類。蝶類標本約有四百種,包括著名的寬尾鳳蝶、紅粉蝶、寶島小灰蝶。蛇類標本約有六十種,有些蟒蛇標本甚至盤樑繞柱,頗為嚇人。兩棲類有少見的莫氏樹蛙、中國雨蛙、台灣赤蛙等。 除此之外,又有許多台灣岩石及礦物標本、古生物化石、植物臘葉標本。辦公室及研究室的台灣產動植物,研究資料齊全;而館內人員大多是實際從事研究者,這一點罕見於現代博物館。 總督府職員錄裡有關風野鐵吉的資料,只有一九一一年他初任台南廳庶務課技手、一九一四年台南廳台南博物館主事,此後即在台南州內務部勸業課、教育課之間轉換,或為雇員,或為囑託,職務都不算高,但風野鐵吉在台灣鳥類學方面名氣不小。 是他在台南安平首先發現每年冬天都會有五十隻左右的過冬黑面琵鷺;一九三五年他奉命為新建的阿里山高山博物館採集展示用的鳥獸標本,在達邦社獲得一隻不知名的大鷹,一九四0年,該館長官送給來台的鳥類權威山階芳麿博士,山階返日後鑑定出牠就是林雕,學名是 Ictinaetus malayensis,山階在報告中寫道:「本種乃是本邦領土內的首度報告,我命其和名為『カザノワシ』,以表彰多年來為台南博物館採集鳥類標本而盡瘁的風野鐵吉氏。」 花蓮山區拍到的林鵰,翼展可達一米七。(林文宏提供) 日本鳥學界慣例,每一新種需以片假名訂一「和名」,供永久正式使用。山階所訂和名「カザノワシ」(Kazano-washi),轉成漢字就是「風野鷲」。山階當時已是國際知名的鳥類學家,對此罕見大型猛禽的正式日名,竟用台灣一個小公務員的姓,非常稀罕,足見山階對於風野的高度肯定。 (作者是文史工作者) (資料參考:林文宏《林雕物語》:〈風野鷲—從林鵰回顧台灣鳥類發現史〉2018.7.11,https://rrgt-blackeagle.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html)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許文龍《心願的起源》,訴說奇美博物館的存在意義

詹伯望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日前辭世,享耆壽九十五歲。他所創辦的奇美博物館,開館多年,數月之前推出「跳出格子吧!機器X材料X藝術展開」特展,把許文龍事業的起點,如何開展他的奇美之旅,精確扼要的做了介紹,猶如為他的一生畫下完美的句點。這些安排應非偶然。 三年前,奇美實業成立六十週年,也是設在台南都會公園內的奇美博物館成立五週年;其實許文龍個人的收藏早已進行數十年,藏品在保安工業區內的奇美大樓也提供展示,但到底不是正式博物館。當初他起心動念創建一座博物館,是植基於日本時代少年許文龍參觀台南博物館的美好經驗,奇美博因而向國立台南二中洽借標本室,拍攝短片《心願的起源》,請許文龍親自口述,讓民眾理解奇美博物館存在的意義。 攝製團隊在台南二中標本室拍攝現場。(奇美博提供) 這段形象片由藝術家兼導演楊士毅操刀,以四分五十秒的長度娓娓道出許文龍創辦的初衷與蒐藏概念,並從這支影片細剪出「理念版、動物廳、兵器廳、藝術廳、樂器廳」等五支極短篇,建構出一系列完整的形象概念影片。 為了還原許文龍小時候的場景,館方特別向台南二中申借場地進行拍攝。小學時期的許文龍生活貧苦,那座住家附近的博物館就是他的心靈寄託,而當時他所觀賞的標本,後來輾轉到了台南二中,長年收藏於此。楊士毅拍攝得相當順利,稱讚二中是一所很有溫度的學校。 童年許文龍徜徉在博物館的豐富館藏。(截自《心願的起源》) 為了呈現許文龍兒時逛博物館的畫面,拍攝團隊前往台南二中取景,並找來許創辦人母校寶公學校(現今立人國小)棒球隊的小朋友,扮演小小許文龍,重建當時情境。楊士毅談到選角過程,「當初希望小演員的長相不要和創辦人落差太大。」而且,製片也到了國小觀察了一下小朋友,但大多數都是白白淨淨的都市小孩樣貌。 後來製片找到了立人國小棒球隊的孩子。這群孩子有運動感、膚色很健康,很符合許文龍小時候經常在戶外走動的樣子。在試鏡過程中,挑選了一位眼睛細長、皮膚黝黑的小男孩,表演得很自然,團隊相當滿意。 導演楊士毅指導小演員拍戲。(奇美博提供) 畫面中,高齡逾九十歲的許文龍侃侃而談十歲時的初心,搭配小小許文龍的身影,橫跨八十年終於圓夢的感動,觀者很能深切體會。「每當你來這裡,走進的不只是一間博物館,也走進了一個人的心願裡。」「這個心願,直到你的到來才完整,因為與你分享,就是這個心願的起源。」奇美博物館表示,博物館是許文龍送給台灣社會的禮物。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在《心願的起源》中回憶童年往事。(截自《心願的起源》) 事實上,八年前奇美博物館正式揭幕營運時,第一檔特展就向台南二中借了標本展示櫃,向觀眾介紹了許文龍創辦博物館的初衷。 奇美博物館正式開幕後的首檔特展,就向台南二中借展了生物標本。(奇美博提供) 許文龍辭世後,楊士毅惋惜表示,能因拍攝奇美博物館形象影片,有機會近距離跟許文龍先生學習,是他導演工作中最大的收穫。楊士毅透露,數十年來,許文龍一直住在友愛街的寓所,家人想購買更大的豪宅讓他住,都被他拒絕,「那麼大,都是蚊子在住!」 又有一回館員拿出三把小提琴,要他猜價值多少?他想至多幾千萬就夠多了吧,結果館員說價值十一億元!而且是要借給演奏家用的。「萬一弄壞了怎麼辦?」許文龍認為,最好的琴要給對的人演奏才值得,萬一壞了,那也是它的命!豁達的態度,令楊士毅大為折服。 (作者是文史工作者)

Read More

台日私大趨勢論壇透析少子化衝擊 專家籲請學界及政府重視

  2023年台日私立高教對話論談在文化大學盛大舉行。(圖:文大提供) 即時新聞小組/台北報導 針對私立大學面臨少子化衝擊因應之道,中國文化大學、華岡文教金金會於11月24日主辦「從日本看台灣-私立大學未來趨勢論壇」,多位日、台學者專家在演講與圓桌研討會中,為私立大學院在經營、招生及教學上提出新思維與新方向,呼籲台灣學界及政府相關單位必須正視。 台日私立高教論壇與會學界及貴賓合影。(圖:文大提供) 活動開幕邀請教育部前部長吳清基、日台交流協會新聞文化部長村本千晶、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理事長福原紀彥,以及華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王徐勳分別致詞。王徐勳表示,籌辦此次論壇的目的,是藉由台日具有私校經營經驗的專家學者,透過對話尋求解決之道。 華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王徐勳致贈福原理事長感謝狀與禮品。(圖:文大提供) 吳清基前部長說,大學更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所需高級人才培育的場所,一向為各國所重視。日本是世界教育先進國家之一,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比台灣來得早,有些日本高等教育發展經驗,確值得臺灣來借鏡學習。過去能夠創造「台灣經濟奇蹟」,教育所扮演人力資源開發角色,確實功不可沒。台灣近年來高等教育的長足進步和發展貢獻,更是有目共睹。「學校雖有公私之分,但是人才並沒有公私之別」。台灣高等教育校院中,公立大學占30%;私立大學占70%;公立科技大學專科學校占20%,私立科技大學專科學校占80%。可見台灣高等教育校院中,私立大學校院所扮演的教育責任和貢獻,和公立大學院校相比,並不遜色,值得大家來重視和肯定。 吳清基說,台灣因少子女化情形嚴重,大學生源銳減,境外生來台就讀,雖有政策上宣導,但是進展不如預期;大陸學生不能或不願來台就學,造成部分私立大學校院因學生數減少而面臨辦學財力不濟,須轉型退場的困境。吳清基期盼台灣私立大學經營層級能夠吸取日本私校辦學經驗,幫助台灣私校教育能有更好的發展。 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在會場致詞。(圖:文大提供) 日台交流協會新聞文化部長村本千晶同樣呼籲日本應對少子化的私立大學改革的必要性。因為這個挑戰不僅在日本,台灣和韓國也同樣存在,我們可以根據各國和地區的情況以及高等教育行政的特點,找出解決方法。 日台交流協會新聞文化部長村本千晶致詞。(圖:文大提供) 華岡文教基金會指出,台灣近年來深受少子化衝擊,加上2022年4月立法院通過「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後,已有多所私大面臨生存保衛戰,甚者已黯然退場。協助籌辦並引介多位日本專家來台分享寶貴經驗的文大校董徐興慶表示,私校發展普遍有複雜校產、龐大教職員去留、學生就學,以及系所存廢等議題,主管機關在推動私校退場的同時,應給予明確的輔導及方向。

Read More

<開講>台日私立大學何去何從?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前校長徐興慶呼籲未來的政府能盡速落實懸宕多年的「公私立大學學費齊一」及「公私校教職員工退休撫卹同等」。(資料照) 徐興慶 新冠病毒與少子高齡化現象,正在急速影響台日私立大學的經營,產生了招生困難的窘境。日本政府在2018年提出「超智慧社會5.0」理念的同時,也提出「2040年日本高等教育藍圖」,企圖力挽狂瀾高等教育的劣勢,尋求永續經營之道,其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比台灣來得早,有些發展經驗,確實值得台灣借鏡學習。台灣高等教育校院中,公立大學占30%;私立大學占70%;公立科技大學及專科學校占20%,私立科技大學及專科學校占80%。顯見國內私立大學教育人才,蔚為國用,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腳色與貢獻。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至2038年之新生學生數,預估至2022年約減至19萬多人,比率高達26%,其中有29所大學出現缺額,且四所私立大學缺額逾75%。2028年約減至15.6萬人,少了近42%,再至2038年約僅剩14.7萬人。顯見,少子化現象正衝擊著台灣大專校院的生存與永續發展,其中2/3的私立大學校院的經營岌岌可危。 一、日本的解方與策略 根據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福原紀彥理事長指出:2022學年度日本的大學新生人數為635,156人(含短期大學、高等專門學校和專科學校在內的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大學等〕總計為940,095人),其中約80%就讀私立學校。2017年的出生人數為946,065人,這些兒童將在2036學年度就讀大學,但屆時18歲人口是無法補足目前大學現有的招生名額。此外,日本的人口結構,城鄉差距甚大,許多位於偏鄉的私立大學已經難以補足招生名額。日本「私學事業團」,除了提供約860所日本私立大學和短期大學的經常費補助金、設施設備租賃、經營諮詢等援助外,同時也經營約155萬名私校教職員工(成員)及其家人(受扶養者)提供的健康保險和退休金等等共濟業務。 日本私立大學協會副會長谷岡一郎校長也指出:2023年,新冠疫情結束後,日本高等教育出現四種趨勢。1.「集中於三大都市圈(東京、大阪、愛知)」,2.「小型院校(特別是在三大都市圈之外/地方)經營惡化」,3.「女子大學與女子短期大學的數量減少」,4.「政策導向國際化」。自2022年度起,日本有69%的女子大學以及92%的女子短期大學招生缺額,為了突破現狀,有不少學校轉型為男女共校,也有許多短期大學轉型為四年制大學。在國際交流方面,在疫情過後,外國留學生人數已逐漸恢復到之前的人數。特別是日本政府編列預算,將培養國際化人才作為政策方針之一,預期未來幾年,不論在人數或素質上都會有所進展。最近的趨勢顯示,在日本,尼泊爾留學生數量逐漸成長,而中國、越南等留學生數量則在減少。此外,基於未來數位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自然科學領域的預算。亦即,該私校事業團體,也肩負著運用人工智慧和科學數據推動私立大學數位轉型的責任,重新認識與建構私立大學的價值與功能。日本為了解決私立大學的招生名額不足的現象,積極提出上述改革策略。 日本東海大學細田衛士副校長認為,私立大學在面臨發展困境之際,必須思考回到大學教育的原點,即學生和教師的行會(Guild)的知識共同體,以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為基礎並傳授專業教育。這種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成為解決現代私立大學所面臨問題的線索。現代教育需要透過「綜合教育」來創造新的價值,創造超越年齡和世代的綜合教育,轉型為提供終身教育(回流教育)、補充教育和再培訓教育的機構,它是一個多層次、多樣化背景的知識共同體。 二、台灣的解方與策略 再就台灣私立技專校院所面臨的困境,技專校院有80%為私立,正面臨諸多嚴峻挑戰,少子女化使生源大幅減少。中華民國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葛自強理事長指出:近年技術型高中生選擇升學一般大學之情形日益嚴重,又,極少數私立技專校院違規事件使私立技專校院整體形象受損,部分技專校院特色模糊與一般大學無異、私校退場機制法令,嚴格使私校轉型發展受限等。另一方面,近年來產業缺工現象普遍嚴重,企業對實務型人才需求異常殷切,這又使得技專校院的發展備受各界期待。數十年來台灣技職教育之發展,一直與台灣產業營運關係密切,促進經濟發展所需的實務人才培養,正是技職。 台日對技職型大學的發展是如何挹注資源?如何定位?如何轉型?有計畫的依據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設計適當且有別於大學的實務課程,諸如數位能力的人才培育推動程式設計課程,落實技職教育的人才培育及就業的銜接工作。推動證照制度,打破文憑主義,師資結構以有實務經驗者優先錄用。凡此種種,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換言之,日本的少子化現象以及私立大學經營困難的策略。例如城鄉差距的問題、政府的政策、預算編列以及轉型、改革的問題,與台灣諸多科技大學類同。 三、對新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期許 「2023年台日私立高教對話:從日本看台灣—私立大學未來趨勢」(2023.22.24)論壇的召開,目的在尋求台日高等教育的優缺點,期待找出適合永續經營的方針與策略。「學校雖有公私之分,但是人才並沒有公私之別」,我們衷心期盼,未來的政府能盡速落實懸宕多年的「公私立大學學費齊一」及「公私校教職員工退休撫卹同等」的德政早日落實,以解決公私立學校教職員工「同工不同酬」的偏差待遇,進而尋求永續經營之道。 (作者為東吳大學講座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前校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