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米良
驚蟄過後,自然萬物一下子從長冬的睡夢中醒來,破土萌發,快意生長,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這段時期一般雨水逐漸增多,彷彿是要幫著大地催生出無數的嫩芽,空氣裡滿是和著的青草香味兒,使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春天的百草裡,有著許許多多的野菜和草藥,艾草便是其中的代表。這個時候的艾草是最為鮮嫩的,適合做成各種各樣的美食。每每此時,我和妹妹就會跟在曾祖母後面挖野菜、摘艾草。祖母去世得早,我們出生的時候也不曾見過,大多時候是曾祖母帶我們。除了父親外,其他幾個叔叔也都是曾祖母拉扯大的。她那個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背不動也抱不動依然年幼的我們,我們就成天跟著她的後面玩耍。記得她最喜歡的野菜便是艾草了,她經常給我們說:春天吃一草、百歲不顯老,說的就是艾草,它可是「草中黃金」,可以入藥、艾灸,還可以做成美食,最重要的是它生的卑微,田埂、荒坡、池塘邊隨處可見、野蠻生長,並且和其他草木交錯生長也能相安無事,既不挑肥揀瘦,也不爭水爭肥。
摘艾草的時候,曾祖母總是說挑那些葉背泛著月光的。只見她指尖輕輕一撚,新生的絨葉蜷成一個個碧綠的小拳頭躲進她那寬大的衣襟裡。每當我們一棵棵去拔那柔弱的艾草時,她忽然變得嚴厲起來,讓我們只能採摘絨葉。當時的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只得照做。後來我才知道,在那個物質還不豐裕的年代,野菜既是美味佳餚也是口糧的重要補充,掐掉絨葉的艾草在雨水滋潤下很快便能重新生長出來,以便有需要的人家來採摘,這種與人為善、與人分享、福難同當的理念讓我深受教益。當然,艾草的品種也有很多,一般選的是食用艾草而不是藥用艾草,這種艾草緊貼著地面生長,高度一般不超過20釐米,莖部呈暗紅色,葉片翠綠細小、柔軟光滑,香味不是很濃郁,但食用起來口感卻更好。
採摘回來的艾草,被曾祖母做成各色美食。其中,艾草青團和艾草煎餅是最為常見的了。她把艾草中的雜草清理後,放入淡鹽水中浸泡後用清水洗乾淨,再放入開水中汆一下,然後用石臼搗碎成艾草泥,加入糯米粉、白糖揉搓後壓成餅狀,放在刷油的鍋中小火煎至兩面金黃,香甜滑糯的艾草煎餅就做成了;抑或是放在蒸籠裡用大火蒸上10分鐘,出鍋的便是艾草青團了。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了,口味的要求要多樣起來,往往還要在裡面加上鹹蛋黃、肉或者豆沙等餡料,相較於以前原味的青團和煎餅,品種和樣式也更加多樣了。儘管如此,我仍然會時常懷念曾祖母做的青團和煎餅,那種艾草香味總是縈繞在我的腦際,觸及我的味蕾,好像一下子打開了所有塵封的記憶,讓我不斷回味曾經多麼綿長多麼溫暖的童年生活。曾祖母也會直接用洗乾淨的艾草熬粥,做出來的艾草稀飯清香四溢,還有去濕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是滋補養生的齋食。用不完的艾草,曾祖母會把它做成艾茶,和常見的製茶方法相同,經過火蒸殺青、鐵鍋炒製而成,只是沒有那麼多工序、那麼精細和那麼講究罷了。每次沖飲時放上少許,茶湯清香透亮,味道微苦後逐漸回甘,盛滿了人間的煙火,蘊藏著生活的哲學,還能夠調理腸胃肝臟、疏通經絡、增強免疫力。
直到現在,食用艾草的文化經過傳承綿延,已然成為一種風尚,飽含著健康養生的理念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寓意和嚮往。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明了艾草是無毒的,適量食用不用擔心毒副作用,但是脾胃虛弱、肝火旺盛者少食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