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春來艾草香

■張米良 驚蟄過後,自然萬物一下子從長冬的睡夢中醒來,破土萌發,快意生長,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這段時期一般雨水逐漸增多,彷彿是要幫著大地催生出無數的嫩芽,空氣裡滿是和著的青草香味兒,使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春天的百草裡,有著許許多多的野菜和草藥,艾草便是其中的代表。這個時候的艾草是最為鮮嫩的,適合做成各種各樣的美食。每每此時,我和妹妹就會跟在曾祖母後面挖野菜、摘艾草。祖母去世得早,我們出生的時候也不曾見過,大多時候是曾祖母帶我們。除了父親外,其他幾個叔叔也都是曾祖母拉扯大的。她那個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背不動也抱不動依然年幼的我們,我們就成天跟著她的後面玩耍。記得她最喜歡的野菜便是艾草了,她經常給我們說:春天吃一草、百歲不顯老,說的就是艾草,它可是「草中黃金」,可以入藥、艾灸,還可以做成美食,最重要的是它生的卑微,田埂、荒坡、池塘邊隨處可見、野蠻生長,並且和其他草木交錯生長也能相安無事,既不挑肥揀瘦,也不爭水爭肥。 摘艾草的時候,曾祖母總是說挑那些葉背泛著月光的。只見她指尖輕輕一撚,新生的絨葉蜷成一個個碧綠的小拳頭躲進她那寬大的衣襟裡。每當我們一棵棵去拔那柔弱的艾草時,她忽然變得嚴厲起來,讓我們只能採摘絨葉。當時的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只得照做。後來我才知道,在那個物質還不豐裕的年代,野菜既是美味佳餚也是口糧的重要補充,掐掉絨葉的艾草在雨水滋潤下很快便能重新生長出來,以便有需要的人家來採摘,這種與人為善、與人分享、福難同當的理念讓我深受教益。當然,艾草的品種也有很多,一般選的是食用艾草而不是藥用艾草,這種艾草緊貼著地面生長,高度一般不超過20釐米,莖部呈暗紅色,葉片翠綠細小、柔軟光滑,香味不是很濃郁,但食用起來口感卻更好。 採摘回來的艾草,被曾祖母做成各色美食。其中,艾草青團和艾草煎餅是最為常見的了。她把艾草中的雜草清理後,放入淡鹽水中浸泡後用清水洗乾淨,再放入開水中汆一下,然後用石臼搗碎成艾草泥,加入糯米粉、白糖揉搓後壓成餅狀,放在刷油的鍋中小火煎至兩面金黃,香甜滑糯的艾草煎餅就做成了;抑或是放在蒸籠裡用大火蒸上10分鐘,出鍋的便是艾草青團了。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了,口味的要求要多樣起來,往往還要在裡面加上鹹蛋黃、肉或者豆沙等餡料,相較於以前原味的青團和煎餅,品種和樣式也更加多樣了。儘管如此,我仍然會時常懷念曾祖母做的青團和煎餅,那種艾草香味總是縈繞在我的腦際,觸及我的味蕾,好像一下子打開了所有塵封的記憶,讓我不斷回味曾經多麼綿長多麼溫暖的童年生活。曾祖母也會直接用洗乾淨的艾草熬粥,做出來的艾草稀飯清香四溢,還有去濕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是滋補養生的齋食。用不完的艾草,曾祖母會把它做成艾茶,和常見的製茶方法相同,經過火蒸殺青、鐵鍋炒製而成,只是沒有那麼多工序、那麼精細和那麼講究罷了。每次沖飲時放上少許,茶湯清香透亮,味道微苦後逐漸回甘,盛滿了人間的煙火,蘊藏著生活的哲學,還能夠調理腸胃肝臟、疏通經絡、增強免疫力。 直到現在,食用艾草的文化經過傳承綿延,已然成為一種風尚,飽含著健康養生的理念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寓意和嚮往。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明了艾草是無毒的,適量食用不用擔心毒副作用,但是脾胃虛弱、肝火旺盛者少食為宜。

Read More

生冷吃太多 消暑不成反陰暑

中醫師蔡秉融說,按摩內關穴(紅圈處)有助解除胸悶惡心及腹脹。(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大熱天常見中暑意外!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秉融說,中醫把中暑分為「陽暑」及「陰暑」,前者普遍較為人知的中暑、熱衰竭;後者常因過度飲冰、生冷食物造成,容易被忽視且常被西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 蔡秉融指出,炎夏裡,許多人喜歡吃生冷食物來消暑解渴,如冰鎮飲料、生冷水果等,然而,這些食物雖帶來一時清涼,若衛生條件不佳時,卻也可能導致腸道炎症引發腹瀉等消化問題。夏日也是病毒性腹瀉的高發季節,輪狀病毒和諾羅病毒等病原體常在這個時候肆虐,年長及年幼族群身體機能脆弱,易遭受病邪侵襲。 他說,夏日時節氣血循環本較迅速,人們往往注意細菌及病毒傳播的「疫毒」(霍亂、輪狀等)或是「暑邪、熱邪」造成的中暑、熱衰竭(陽暑);卻容易忽視為了消暑而過度飲冰、生食造成的結果(陰暑),通常西醫多診斷為腸胃型感冒。現代陰暑病因多為大汗後,喝大量冰水、空調直吹或沖洗冷水澡,導致原先散熱的皮膚毛孔和周邊小血管急遽收縮,難以出汗造成熱無法排除。此種陰暑體溫反不高(37度左右),以出汗少、精神倦怠、惡寒怕冷為主,甚至部分挾濕的患者會出現腸胃道症狀,表現類似寒濕,如清水狀腹瀉、惡心嘔吐、關節痠痛、頭昏頭暈等等。 蔡秉融說,陰暑治療上多以辛溫解表法,以解表散寒濕,汗出後身體機能自然恢復,代表方劑如新加香薷飲。而對於出現寒濕腹瀉的陰暑患者,治療則多以溫中散寒、化濕除穢等,重用芳香、理氣、除濕之藥材,代表方劑如藿香正氣散;若寒重則合理中湯;濕重則以藿朴夏苓湯。另外,按摩太陽穴通絡除煩、內關穴解除胸悶惡心、風池穴改善頭暈眼花。

Read More

〈中華副刊〉石頭教堂典藏記憶

玉環天主堂 文‧攝影 /潘憲榮 蔚藍天空、石頭教堂與純樸的農村鋪陳出秀麗景致。 造訪屏東新埤鄉玉環天主堂,古樸建築由石塊堆疊而成,散發著寧靜而優雅的氛圍;因其交融歷史與建築美學,已登錄為歷史建築。 在動盪的時代,常有漂泊流離的故事。1956年政府將來自浙江省的大陳義胞安置於新埤「玉環新村」,在困頓的年代,最需要的是心靈寄託;當時來此宣教的天主教道明會神職人員,不但帶給流落異鄉者心靈上的慰藉,亦提供各種民生救濟物資,雪中送炭的精神讓人頗感溫馨。 宗教潛藏凝聚族群情感的能量。歲月流轉,1965年當地教友漸多,因應需要,規畫興建教堂,所需經費由貝滿神父回德國募集,並設計藍圖;建築工程由大陳義胞與鄰近馬卡道族人齊心合力興建,以誠摯的血汗營造心靈殿堂。 來自大自然的建材讓人感到格外親切,建築用石材取自在地的來義溪,將大小、形狀不一的石頭堆疊在一起,著實不容易;最特別的是,教堂外觀設計為圓錐形,六角形的屋頂,融入大衛之星的概念,別具特色;而取名「耶穌善牧堂」,寓意悲憫、慈愛,照顧弱小、找回迷失,永不放棄的精神。 時代變遷,古樸農村隨著人口日益老化,年輕人外移,教友驟減,玉環天主堂荒廢了30餘年,直至2016年這處隱身於新埤鄉185縣道旁的典雅教堂,被屏東縣政府發掘,並經專家學者履勘給予歷史定位,並積極修復;翌年,讓絕美教堂在復活節前夕重新「復活」,與世人見面;在地方宗教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頁,重修的不僅是一座教堂,更是找回歷史文化的記憶。 走進教堂內,挑高的白色天花板呈現放射狀,宛如蒼穹;正前方的牆面掛有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像,自然流露一份難以言喻的悲憫情懷,環繞教堂四周掛有耶穌走苦路的圖像,在石頭牆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顯眼。一幅幅圖像呈現耶穌背十字架、跌倒、遇見母親……等景況,堅忍精神展現大愛風範;抬頭仰望,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木造祭台前方裝置有聖體聖事的圖樣,由聖杯、麵餅和小麥交織而成,小麥隱約勾勒出耶穌曾言:「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的確,有形的生命會腐朽,只有智慧與愛會留下永恆;整體教堂的擺設,十分莊嚴優雅。 教堂外有一處小公園,園內設置一座融入東西建築概念的涼亭,名為「怡心亭」。我和內人靜坐亭內,清幽環境依稀讓人忘卻紅塵擾攘。周邊圍牆上有數面大型彩繪,有民眾從溪中齊心合作搬石頭來蓋教堂的情景;有以善牧為主題,呈現聖經的故事,耶穌曾言:「我是善牧,善牧為羊捨掉自己的性命;傭工,因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一看見狼來,便棄羊逃跑,狼就抓住羊,把羊趕散了,因為他是傭工,對羊漠不關心。」隱喻愛、關懷與責任的重要性。 時代不斷向前演展,歷史文化與宗教藝術建構出美麗的心靈地標,玉環教堂宛如鬱藍空中的小星星綻放光芒,在曠野中照耀與溫暖人心。

Read More

8月蛇吻高峰 逾45歲男被咬最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多溼,適合蛇類繁殖,加以近年戶外活動風行,人遭蛇咬傷事件時有所聞。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分析健保資料,以8月為毒蛇咬傷使用血清平均用量最高峰,提醒民眾注意防範,若被蛇咬勿驚慌,記下毒蛇外觀並盡速就醫。 羅一鈞表示,疾管署分析健保資料庫2017-2021年抗蛇毒血清使用資料,發現每年平均979人因毒蛇咬傷使用血清救治,5年期間共9人毒蛇咬傷後死亡(致死率0.18%)。 其中以僅使用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811人(占82.9%)最多,其次為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110人(占11.3%)。主要使用者為45歲以上男性,咬傷高峰期為5至10月,其中8月用量最高,平均使用人數112人,約占全年使用人數的11.4%,其次為10月平均109人(占11.1%)、11月平均103人(占10.5%)。 至於南部、東部地區主要使用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中部則以抗飯匙倩及雨傘節蛇毒血清為主,東部地區每十萬人口使用率最高。 羅一鈞提醒,民眾前往山區、郊外活動時,如遭遇野生蛇類,避免主動接近或碰觸,也勿讓家中寵物玩弄攻擊蛇類,如不慎被毒蛇咬傷,請保持鎮定,牢記「5要5不」原則: 5要: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住毒蛇外觀特徵、要脫掉飾品避免腫脹、要包紮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儘速就醫。 5不:不割開傷口、不用嘴吸出毒液、不冰敷、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不延誤就醫。

Read More

因應豪雨 應變中心一級開設

台南市災害應變中心召開第四次工作會報暨情資研判會議,賴清德總統與市長黃偉哲視訊了解地方災情。(市府提供)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受大豪雨侵襲,台南市災害應變中心升級為一級開設,二十九日召開第四次工作會報暨情資研判會議,賴清德總統與市長黃偉哲視訊了解地方災情,同時責成行政院成立「雲嘉南前進指揮所」,預計今日上午將在台南召開第一次會議。 賴清德表示,為加速雲嘉南地區的災後復原工作,已責成行政院成立「雲嘉南前進指揮所」召集經濟部、農業部及工程會等相關部會進駐,期許大家發揮創意提高能量,例如工程單位可先調度承攬廠商之人力協助民眾,中央政府也會提供經費支持。 黃偉哲表示,本次大豪雨集中在後壁、白河等區域,且相較以往的颱風雨勢更為集中,導致排水系統無法負荷,淹水總面積二十一公頃,市府第一時間進行避難收容安置,並啟動抽水站及移動式抽水機排水,目前淹水地區都已完成退水。 針對這兩日降雨所累積的淤沙,也立即啟動清淤作業,並直接運往各營建工地供後續使用,無須另尋他處堆置,後續護岸修整及橋梁改建也正在規劃中。此外,有關淹水補助及商家營業損失補助,相關單位正展開清查,後續將配合中央補助政策辦理。 針對總統特別關心的災區通訊,黃偉哲指出,自丹娜絲風災修復後,各區目前通訊皆暢通,惟沿海地區的行動通訊車因訊號涵蓋範圍仍不及固定基地台,有時信號略不穩定,感謝NCC協助協調三家電信業者支援,各區公所也會與各里長保持聯繫,一旦出現訊號不穩情形將立即上報請求支援。 賴清德表示,感謝中央與地方各應變單位的同仁通力合作,迅速應對務求讓傷害降到最低。

Read More

議會下月召開臨時會 邀市長專案報告風災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市議會八月六日至十五日於新營民治議事廳召開臨時會,四十三件提案列入議程提請大會審議。有鑑於日前丹娜絲颱風為大新營、大北門、大曾文地區帶來嚴重災情,將邀請市長黃偉哲針對風災因應對策及處理情形進行專案報告說明。 議會表示,臨時會首日將安排市長專案報告「丹娜絲颱風天然災害市府因應對策及處理情形」,為使議員有充分時間與市府團隊溝通討論,程委會調整部分議程,八月七日全日繼續進行上述專案報告,八月八日上午為聽取審計部台南市審計處總決算審核報告,接著直至十一日上午議程皆為聯席審查一一三年度台南市總決算暨附屬單位決算及綜計表審核報告,十一日下午聯席審查墊付款案,十五日閉幕。 本次程委會共討論四十四件提案,其中四十一案為墊付款案,一般提案一案,總決算審核報告一案,及一案議提市法規案,墊付預算總計四億五千二百六十五萬一千元。其中,市法規案已先行撤案,其餘四十三案全部列入議程,提請大會審議。

Read More

打造自主防災韌性社區 歸仁全部里長都有防災士證照

為強化社區防災意識與災害應變能力,歸仁區公所積極舉辦防災士訓練,二十一位里長均參加培訓課程並取得證書。(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歸仁報導 為強化社區防災意識與災害應變能力,歸仁區公所近幾年積極舉辦防災士訓練,從區長、主秘、各課室主管、災害業務編組同仁(含里幹事)及二十一位里長共計七十四人,均參加防災士培訓課程並取得防災士證書,社區民眾也有一百多人受訓成為防災士,轄內各社區致力成為自主防災韌性社區。 市府災害防救辦公室執行秘書王雅禾參議說,歸仁區由區長帶頭與同仁一同成為防災士,也積極輔導七甲社區,去年榮獲內政部消防署「韌性社區維運評鑑計畫~全國特優獎」及連續兩年皆辦理防災士培訓專班,里內超過百名防災士成為韌性社區標竿。 歸仁區長朱雅宏表示,今年以來,南市遭受「楠西地震」、「丹娜絲颱風」災害肆虐及「大豪雨」等災害事件,顯示我們正面臨強颱、地震及強降雨等極端氣候影響,隨著災害發生頻率及規模的增大,我們更應該隨時提高警覺。 歸仁區為提升災害防救應變效能,積極鼓勵參加防災士培訓並強調「自助、互助、公助」的必要性,以自助互助精神降低災害損害及影響,強化防災觀念與自主應變能力。 歸仁所除積極配合市府推薦同仁、韌性社區成員、民間機構負責人前往培訓,另公所與七甲韌性社區自一一三年起亦主動自辦三場次防災士培訓,為社區培育百名防災士,並於近兩週邀請尚未取得防災士的里長一同參訓,並取得防災士認證,使得全區里長全部具備防災士證書,得以厚實因應各項災害衝擊的防災整備量能,共同提升社區抗災韌性。

Read More

助丹娜絲災後復原 三金融單位免慰助金匯款費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丹娜絲颱風重創溪北,市府財稅局表示,行政院補助「丹娜絲風災家園復原慰助金專案」到位,透過由臺灣銀行與第一銀行等公股銀行以及票據交換所即時、免手續費的匯款協助,加速災後重建復原速度。 財稅局說,本次颱風丹娜絲重創台南,多處地區家戶停水、停電、房屋破損及淹水,許多民眾財產、家園及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亟需政府相關救扶助措施。市府秉持從寬、從優、從速原則辦理「災害救助金」、「住屋毀損慰助金」及「車輛泡水或外力毀損慰助金」等相關救助慰助金之申請與租稅之主動減免,讓受災戶免於往返奔波。 上述救助慰助金獲行政院以「丹娜絲風災家園復原慰助金專案」補助後,市府已於二十八日第一時間即時撥款六億元至各區公所,各區公所將盡速撥款予受災戶,並獲臺灣銀行、第一銀行及票據交換所以「免匯款手續費」具體行動,全力支持災後復原,除減輕受災戶之負擔外,並讓受災戶能加速重建家園的速度。

Read More

災後防治登革熱 強化科技巡檢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颱風加上豪雨,市府二十九日召開市政會議,就「災後傳染病及登革熱防治」進行專案報告,針對近期丹娜絲颱風後防疫需求,提出整體應對作為與後續強化策略。 黃偉哲首先提到台南過去十年來,兩次的登革熱流行對市府行政方面造成沉重負擔,對於公共衛生及市民健康更是帶來重大威脅。他強調要牢記過去的經驗,以更謹慎的態度積極防疫。 黃偉哲指出,雖今年尚無登革熱本土案例,但近來高溫多雨溼熱,再加上這幾天西南氣流帶來強降雨,他要求市府團隊除了持續推動丹娜絲颱風災後復原工作,也必須特別注意水災後各種疫病的發生。 衛生局指出,風災後已全面恢復急救責任醫院與診所服務,衛生所也重新開設行動醫院服務,確保災區醫療不中斷。針對傳染病防治,截至目前尚無鉤端螺旋體病、破傷風與本土登革熱病例。 衛生局也提出警示,近期誘卵桶監測陽性率升高,病媒蚊密度上升,目前除了已動員社區防疫志工加強環境巡查與衛教,並規劃無人機巡檢帆布與屋頂積水處,強化高風險區監測。 此外,市府與南台科技大學合作,研發AI智慧眼鏡即時辨識誘卵桶卵粒位置,提升監測精度與效率。後續也將導入LINE@志工巡檢平台,降低通報門檻並設立獎勵機制,強化社區參與。衛生局亦規劃問卷系統,透過民眾自填TOCC資料,協助掌握潛在風險與快速啟動疫調。

Read More

石綿瓦致癌 拆除注意防護

衛生局提醒,風災區部分屋頂為石綿瓦或石綿浪板(紅圈處),破損或拆除過程,可能釋出致癌性石綿粉塵,必須防護。(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石綿為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一級致癌物,石綿粉塵吸入後可能導致石綿肺、肺癌及間皮細胞瘤等疾病,且潛伏期長達廿至四十年,即使短期接觸,也可能對身體造成長期影響。衛生局提醒災區民眾與拆除作業人員做好呼吸道防護。 衛生局說,丹娜絲颱風造成受災區屋頂受損、建物破裂等災情,部分民眾於災後自行拆除損壞的屋瓦修繕,有一部分屋頂材料為石綿瓦或石綿浪板,在破損或拆除過程中,可能釋出致癌性石綿粉塵,吸入後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災後修繕是重建生活的重要一環,但健康風險更不可忽視,尤其石綿隱含長期危害,必須防護。 衛生局提供「拆除石綿瓦安全指引」:一,保持瓦片完整,避免破碎與敲擊。二,若需拆除疑似石綿材料,應穿戴N95等級以上口罩,搭配護目鏡、防護衣及防塵手套等裝備。三,作業結束後應更換衣物並徹底清潔,避免二次暴露。四,石綿廢材應依據環保法規妥善清運處理,不可隨意棄置或焚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