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新國際醫助癌末婦達成心願 見證女兒文定之喜

廖爸爸與廖媽媽50結婚周年金婚,以及女兒文定之喜溫馨登場,讓廖媽媽(中)達成心願。(圖/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聯新國際醫院尊爵病房上(4)月12日為一位肺癌末期患者廖媽媽舉辦與丈夫的結婚50周年派對,同時辦理小女兒的文定之喜。在家人與醫護祝福下,這場與眾不同的婚禮,廖媽媽在人生最後一哩路鋪上紅毯,在病房中完成她的心願,場面溫馨感人。 聯新國際醫院提到,廖媽媽咳嗽5個月,看遍住家鄰近診所仍不見好轉,今(2024)年2月底轉至該院醫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政昕安排正子電腦斷層等相關檢查後,診斷為轉移性肺癌,併多處轉移。廖媽媽在得知病情及預後不佳後,了解並可坦然面對,亦表達願意接受安寧緩和治療。 聯新國際醫院尊爵國際病房護理長吳慧勤(左起)、個管師童惠雯、廖家親友與廖爸爸、院長許詩典、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政昕。(圖/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聯新國際醫院表示,為了讓子女及病人放心,廖爸爸每日親自照料廖媽媽外,並委請居服員張姵柃協助照顧,常常煮愛吃的粥、菜瓜蛤蠣湯給廖媽媽,陪伴廖媽媽聽歌、唱歌,傾聽她的想法、心願。然而,讓廖媽媽最感到遺憾的,是小女兒與交往多年的男友尚未完成婚姻大事,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參加女兒的婚禮,但因身體狀況不佳,可能無法完成心願。經醫療團隊持續與家屬討論、策畫後,決定籌辦這場婚禮。 聯新國際醫院進一步提及,上月12日病房中傳出喜訊,廖爸為廖媽舉辦結婚50周年派對,以及神祕驚喜─小女兒文定之喜,廖媽媽身穿大紅衣,一整天精神特別好,聯新國際醫院院長許詩典也特別到場祝賀老夫妻金婚,陳政昕與醫療團隊、親朋好友共同見證訂婚,病房裡一日兩場婚禮,溫馨感人。 陳政昕表示,安寧緩和療護不應儘限於安寧病房,該院「安寧共同照護」即是以原醫療照護團隊與安寧緩和醫師、個管師攜手合作的模式,治療疾病本身帶給病人身體上的不適,減輕病人心靈上的壓力,並盡力協助病患圓滿心願,讓病人與家屬道謝、道歉、道愛及道別,減少餘生遺憾,也讓家屬體認生命意義與價值。

Read More

中壢「仁海宮」媽祖1065年聖誕 張善政:庇佑國泰民安

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天上聖母1065週年聖誕平安福宴」表彰仁海宮長期賑災捐款義行。(圖/市府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中壢區「大廟」仁海宮奉祀媽祖香火鼎盛,今天中午舉辦天上聖母1065週年聖誕平安福宴,市長張善政出席表彰仁海宮長期賑災捐款義行,張善政表示,仁海宮是中壢供奉媽祖重要廟宇,不遺餘力地推動各項公益慈善及文化活動,今天是媽祖1065年聖誕,祝福所有信眾都能得到庇佑,家庭幸福、身體健康。 今天農曆3月23日天上聖母1065週年聖誕千秋,張善政率市府民政、文化、客家局長及市議員多人,由仁海宮董事長王介禧陪同,出席仁海宮天上聖母1065週年聖誕平安福宴,向媽祖焚香參拜,王介禧表示,今天祝福天上聖母聖誕千秋,也感謝所有信眾長期的支持和協助該廟各項慈善活動。 桃園市長張善政表示,仁海宮長期投入公益;今年更是和故宮博物院合作,在文化推廣貢獻良多。(圖/市府提供) 張善政指出,仁海宮長期投入公益,今年0403花道地震、去年0922屏東火災爆炸及土耳其震災事件中,仁海宮賑災捐助善款,義行不落人後,此外,仁海宮去年邀請日本「東京高圓寺阿波舞」來台演出,今年更是和故宮博物院合作,以數位方式展示文物,在文化推廣貢獻良多。 仁海宮董事長王介禧說,今年仁海宮將邀請故宮博物院以3D數位攝影方式,展出古文物、山水畫及仁海宮建廟200年的歷史回顧,並將舉辦系列慶祝活動,歡迎信眾大家來共襄盛舉。 市府民政局表示,中壢仁海宮將宗教廟會轉型為文化慶典,並大力推廣教育、環保、客家文化,深受各界肯定,市政府積極與宗教團體合作,將歷史建物結合文創導覽、商圈活化及文創聚落概念,帶動觀光人潮。

Read More

大義覺迷》我字少了一撇,是「找」字!找甚麼呀!

賈伯斯有句名言:「如果你只想快走,獨行!但如果你想走遠,一起走吧!不要教育孩子致富,教育他們快樂。」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茲說:「我要與貧窮的人分享我的財富。」各位好朋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愛心照人間」,讓我們一起快快樂樂行大愛吧!(路透,資料照) 作者/王建煊 我們這一生都是圍繞這個「我」字在打轉,我要這樣,我要那樣。這樣,那樣是甚麼呢?再看「我」這個字,少了一撇就是個「找」字。所以我們一生都在找這個、找那個。這個、那個又是甚麼呢? 各人不同,但大體上離不開財富,就是錢。雖然人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在找,但如果找到了足夠的錢,大概其他要找的東西,也就八九不離十了。有人說,錢並不能買到健康長壽,但大體上說,財富夠,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比窮苦的人,能有更多健康長壽的機會,這在各國的統計數字中,皆是如此。 事實雖然如此,但也不能確保如此,許多家財萬貫而早死的人,大有人在。就以大家熟知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來說,2011年10月5日下午三點在美國加州寓所逝世,享年56歲;逝世時留有遺產250億美元,250億美元是多大的錢呢?台灣號稱首富的名企業家郭台銘財產75億美元,尚不及賈伯斯的三分之一。所以賈伯斯應該算得上是很有錢的人,但鉅額財富並不能使他多幾年壽命。 以我王老先生來說,我有兩戶房產,了不起新台幣二、三千萬吧!但我已活了86年,足足比賈伯斯多了30年,賈伯斯如有知,一定對我羨慕有加。可見得「我」字少了一撇的「找」字,不一定只是去找錢,可能還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愛。 有愛可以走遍天下,我和妻子創辦了六個慈善基金會,一生捐款早已超過新台幣一億多元,如果捐款皆買房地產,現在應該有三、四億元了。如果我們沒有捐款獻愛心,現在財產多了幾億元,那又怎樣呢?「我」字少了一撇的「找」字,如果大家都去找「愛」,你的一生都會像走在花園裡一樣的快樂。 賈伯斯遺產250億美元,七次登上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這在世界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但賈伯斯自己的感受是甚麼呢?他最後躺在病床上時說:我在商界中達到了成功的巔峰,在別人看來我是成功的縮影。但是除了工作,我沒有甚麼快樂,最後財富只是我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世人對我的恭維及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面前變得蒼白,變得毫無意義。 賈伯斯的遺孀勞倫(Laurene Powell Jobs)說,她要將賈伯斯留下的250億美元全部捐作公益之用。她說累積如此大量財富是不對的,這筆遺產相當數百萬貧民百姓財產的總和,一人擁有是不公平的,對社會來說也是危險的。她說:我繼承了我丈夫的財產,但我沒有興趣累積財富,我已經活得很好了,這筆財產將在我這裡結束。真是了不起,賈伯斯如果生前就能這樣做,他在世人的心目中,在自己的腦海裡,那又將是何等光景呢?「我」字少了一撇變成「找」字,他找到的是絕對讓自己喜樂在地上及天上,上帝會說:孩子!你做得很好,快來享受這天堂之福吧! 我和妻子蘇老師今年都86歲了,我攝護腺癌已六年,蘇老師失智,我們的日子應該不多了,廣傳愛心是我們心中最重要的工作。我很希望能有機會去鼓勵很多類似賈伯斯的人,想通「人去愛留」的偉大理念,去做許多偉大的愛心工作,使眾多的人受益,更使自己生前死後,都能走在花園裡。 我決不會遊說他們捐錢給我們的基金會,我會鼓勵他們自己成立慈善基金會行公益,當然如果他們願意跟我們合作,那更是榮幸。 現在不少富有的企業家,他們都有成立慈善基金會,但很多只是光宗耀祖,希獲社會美譽,形式多於實質的愛心慈善工作。我希望有能力的人,都能像曾是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茲,他在大學演講時曾說:「我要與貧窮的人分享我的財富。」而來自敘利亞阿拉伯人移民的賈伯斯,他也有句名言:「如果你只想快走,獨行!但如果你想走遠,一起走吧!不要教育孩子致富,教育他們快樂。」 各位好朋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愛心照人間」,讓我們一起快快樂樂行大愛吧! (作者為前監察院長,本文為「優傳媒」授權同步刊登) 前監察院長王建煊

Read More

國1內壢段5車連環撞 1乘客送醫

國道1號南向58.1公里處內壢路段發生5車連環撞,造成1人送醫。(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國道1號南向58.1公里處內壢路段,今(30)日上午11時36分許發生5車連環撞,造成1人送醫。國道警察表示,36歲游姓男子駕駛大貨車,疑似未保持安全距離先擦撞外側護欄後,先撞擊前方47歲吳姓男子駕駛的小客車、再波及36歲吳姓男子駕駛的小客車及52歲黃姓男子駕駛的小客貨車及44歲郭姓男子駕駛的1部營半聯結車而肇事,黃男駕駛的小客貨車車上35歲尤姓乘客頭暈身體不適,所幸送醫後無大礙。 國道警察提到,今日上午11時36分許接獲國道1號南向58.1公里處內壢路段有多部車事故,立刻調派巡邏車前往處理,並通知交控中心及119派消防車、救護車,警消到場後一一檢傷。所幸尤姓乘客送往聯新醫院就醫後無大礙。經警方實施酒測檢查,各車駕駛人酒測值均為零,詳細肇事原因尚待警方進一步調查釐清。事故現場已於中午12時42分許完全排除恢復通車。 各車駕駛人酒測值均為零,詳細肇事原因尚待警方進一步調查釐清。(圖/讀者提供) 警方呼籲,用路人應遵守交通安全規則,依速限行車,並保持安全距離,隨時注意前方動態,不要疲勞駕駛,不論駕駛或是前後座乘客均應繫妥安全帶,以維行車安全。

Read More

桃園就服處辦理校園劇團巡演 強化學子求職安全意識

桃園市就服處特別規劃30場次「求職安全校園劇團宣導活動」。(圖/就服處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每年暑假與畢業季是青少年打工、新鮮人求職的旺季,而不肖業者常利用青年朋友急切謀職與社會歷練不足等弱點,刊登不實徵才廣告,引誘其前往應徵,進而詐騙財物或使其淪為從事不法之工具。桃園市就業職訓服務處特別規劃30場次「求職安全校園劇團宣導活動」,於今(2024)年4月起,陸續在桃市轄內大專院校及高中職等學校巡迴演出。第1場今(30)日於開南大學起跑,現場同學反應熱烈,活動頗受好評。 就服處表示,今年特邀深耕藝文領域二十餘年的蘋果劇團,將求職打工階段常遇之詐騙手法及應變措施,以戲劇方式呈現。故事結合時下熱門「實境秀節目」的方式呈現求職詐騙案例,用趣味生動的表演,讓同學融入情境並從中瞭解求職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陷阱,活動中也辦理有獎徵答,透過實際互動方式,加強學生面對求職陷阱的應變能力及建立正確的就業安全認知。 用趣味生動的表演,讓同學融入情境並從中瞭解求職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陷阱。(圖/就服處提供) 就服處提到,隨著社群網路日趨發達,詐騙集團常利用 LINE、Facebook以及Instagram等社群軟體刊登求職詐騙廣告,以「短期打工」、「低勞動高報酬」、「時間彈性自由」、「業績獎金高」或「在家操作手機工作」等不實條件吸引求職者面試,並對其進行產品銷售,以及巧立各項名目索取費用等,求職人應再三注意。適逢五一勞動節,接著就是畢業打工求職旺季,就職處建議求職者可透過「各地公立就業服務站」及「人力銀行網站」尋找職缺,較有保障,也提醒於求職面試時,一定要特別留意徵才內容、勞動條件及報酬是否合理,不隨意繳費或簽署不了解之契約文件,同時保護好自己的求職安全及隱私。如有任何有關求職詐騙問題,可撥打求職防騙專線03-3334068洽詢。  

Read More

「移居城市—朋友你從哪裡來」展覽桃兒美館八德館登場 探索多元族群風貌

桃美館八德館推出「移居城市—朋友你從哪裡來」。(圖/桃美館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位於青埔特區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開館首展「探險未來!」熱鬧開幕後,接續平行展區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八德館接力於今(30)日推出「移居城市—朋友你從哪裡來」,呈現了與青埔展區不同的性格與風貌。「移居城市」回應了桃園作為多元的住民城市,試圖探索多元族群,包括原住民與新住民族群,在桃園的移居路徑,並以「共藝(議)共製」為方法,透過藝術計畫連結社群,媒合社區、學校、民間組織,邀請學童共同參與藝術計畫,形成永續、無牆美術館式的兒童藝術教育環境,歡迎多元族群與背景的兒少進入美術館,開展對藝術與環境觀察的好奇心,更進一步鼓勵說出自己感受的自信。 桃美館表示,「移居城市—朋友你從哪裡來」邀請4位藝術家發展長時間和參與性的藝術計畫,部分創作計畫從開館展覽的前導計畫「外掛學校」便開始啟動。如Alie Tamapima金陳怡蒨的〈一半一半〉, 回應自身布農族與漢族後代的身分經驗,與原鄉的花蓮卓溪鄉「太平國小」以及在都會的桃園中壢區「中原國小」合作,以藝術陪伴與工作坊形式和孩子們共同觀察環境與創作,將共創作品轉化為織品裝置展出。盧建銘的共築作品〈在羽翼下〉與基隆市八斗高中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專班師生、中原大學建築系學生共同工作,將原本從部落傳統鄰里工班組織sakafiyaw以及在都會地區學來的快速建築工法,拆解成多個共築步驟,落實在「外掛學校」與「移居城市」中,進一步與小草書屋大溪分部合作,以一系列的工作坊讓孩童學習容易入手的構築技巧,形成共築裡重要的團隊合作及分工組織的精神與方法。 盧建銘〈在羽翼下〉造屋計畫,與基隆八斗高中、中原大學建築系學生共同工作。(圖/桃美館提供) 桃美館提到,王秀茹的作品〈小世界〉回應了桃園大溪與八德一帶交織豐富的原住民族群移居路徑的都會紋理,藝術家與桃園僑愛國小、復興鄉的義盛國小合作,以長達半年的藝術陪伴的形式,帶著孩子們以畫筆認識自然與環境文化,透過共製地圖打開對環境的觀察與想像。簡子倫著迷於植物,認為它具有跨越世代與族群的文化溝通功能,試圖從「植物」切入移居、共融的概念,藝術計畫〈這是我的家〉與東南亞藝文書店SEAi望見書間合作,以「香愁工作坊」串聯來自印尼、越南、泰國等地的新住民姊妹們,透過分享植物的故事,共植香料菜圃、收集歌謠,轉化工作坊素材為聲音與香料裝置,讓觀展的大小朋友,以聲音和氣味來感知熟悉或陌生的聲調與香氣,進而引發對環境的好奇與探索。 桃美館表示,除了精彩的藝術計畫展出之外,在展覽期間也有豐富的工作坊、手作與走讀活動,邀請藝術家及望見書間 SEAMi 東南亞藝文教育創新暨研究協會共同規劃,歡迎大小朋友與親子家庭以手動經驗認識多元環境,藉由藝術的介面探索環境,開創想像,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Read More

常腹脹、打嗝小心潛藏癌症風險 研究:國人感染盛行率為3成

幽門螺旋桿菌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於胃及十二指腸內。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年約60歲左右的男性,有高血壓的疾病史,平常都有正常服藥,但看似健康的他,近一兩個禮拜都覺得胃悶悶的,有股灼熱感,並常有腹脹、打嗝,有時候在飯後會有噁心感;此外,食量也比平常少,很容易有飽足感。後續在門診接受了胃鏡的切片檢查,確定有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飲食造成腸胃道功能問題多 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盛行 柳營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王彥中醫師表示,現代社會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所承受的壓力都很大,加上近代飲食受歐美文化的影響,因此許多人都有腸胃道功能方面的問題。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發生相當常見,全世界預估約有50%的人感染過此症,在北美洲10歲以前相當罕見,但是在18~30歲的人群增加到10%,在60歲以上的人群增加到50%,而未開發的國家越容易感染且年齡也越低;而國內的研究資料指出,國人胃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為3成,其中原住民族高風險地區盛行率可達6成,並好發於50歲以上成人,而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6倍。 注意感染症狀 多項檢測判定 幽門螺旋桿菌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於胃及十二指腸內。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超過80%感染者無症狀,而有些人因感染會導致胃粘膜發炎,約有2成患者進展成慢性胃發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進而出現腹痛、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體重減輕、打嗝、黑色糞便等症狀。 若感染而未治療,未來發生胃癌及胃淋巴癌的風險會大幅提升,因此早期診斷並早期治療應可避免病變的產生。診斷方面可分為侵入法及非侵入法。侵入法是經由內視鏡切片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或組織學檢查來得知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非侵入性檢查有三種,分別為「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血清抗體測定法」、「糞便抗原測定法」。 透過專業治療 早發現早治療 根除胃幽門螺旋桿菌,目前第一線治療建議使用10∼14天之鉍劑四合一或14天之非鉍劑四合一治療,而針對克拉黴素抗藥性較低的地區,則可使用14天之三合一治療作為替代療法,可達83~90%以上的療效。少數病人在服用這些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後,會有頭暈、腹瀉、口中金屬味覺、過敏等副作用;但在停藥之後,這些不適現象也都會隨即消失。 在治療完成4週後,通常會以呼氣試驗來確定是否仍存在;倘若第一線治療失敗,使用其他種類之抗生素進行第二線治療,亦即為含鉍劑的四合一療法以及含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的四合一療法,可分別達到93%以及90%的根除率。

Read More

糖尿病年輕化 專家:均衡飲食搭配適度營養補充 助糖友穩糖保健

除了每日均衡飲食,提醒糖友好好準備三餐飲食外,目前市售的糖尿病營養補充品,也可提供外食族糖友做為點心或忙碌無暇備餐時的代餐選擇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根據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破250萬人,每3名患者中,就有1人未滿60歲,顯示台灣糖尿病人口年輕化,由於糖尿病年輕化,糖友如何做好每日飲食管理格外重要。專家指出,除了均衡飲食外,適當營養補充,有助血糖穩定。針對糖尿病病友的需求,有業者研發出糖尿病專用營養素,協助糖友穩定管理血糖及日常預防保健,適度營養介入提供糖友健康管理對策。 糖友營養管理關鍵 營養師:飲食管理搭配營養補充效果最佳 根據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統計,目前全台灣約有 500 萬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的階段,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成為「糖友」預備軍,由於糖尿病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容易讓糖友或照護者忽略;一旦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引起的全身健康風險便會悄悄增加。 由於血糖控制與飲食息息相關,病友該如何注意營養?營養師王玟茵建議:「先做好飲食管理,再搭配適當營養補充,才能事半功倍」。除了每日均衡飲食外,糖友需注意每日醣類攝取量,遵守定時、定量、低升醣指數原則,並多攝取好的油脂如Omega-3、GLA(γ次亞麻油酸)、膳食纖維、優質蛋白質等,這些營養素都可以幫助穩定、調節生理機能、增加體力,在飲食上建立預防保健的觀念,是糖尿病友的重要課題。 糖尿病專用營養素 協助糖友全方位管理 除了每日均衡飲食,提醒糖友好好準備三餐飲食外,目前市售的糖尿病營養補充品,也可提供外食族糖友做為點心或忙碌無暇備餐時的代餐選擇。 其中符合糖尿病飲食原則──低升糖指數,膳食纖維、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比例,也符合2022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的糖尿病專用營養素,是衛福部核可的糖尿病專用營養品;糖友們在固定每日醣量攝取的前提下,於運動前或下午茶期間,可以糖尿病專用營養素取代部分正餐、早餐飲品,讓飲食管理更加輕鬆無負擔。 另外,國健署也建議糖友在飲食之外,要做好從「頭」到「腳」的定期檢查,不只定期血糖監測,經常性血脂、血壓、體重量測,每年也要至少一次檢查眼睛、牙齒、足部、心血管等,如發現異常,可及早就醫治療,預防糖尿病引發的併發症。 專家建議,廣大糖友應妥善做好飲食控制、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並適時搭配糖尿病專用營養素,以全方位的營養補充,協助糖友穩定管理健康與預防保健,一起遠離糖尿病併發症。

Read More

怕大腸癌不能吃漢堡或牛排嗎?專家:「怎麼吃」是關鍵

一天能吃多少紅肉?吃草飼精瘦牛排有比較健康嗎?專家表示,遵循食用份量,使用健康的烹調方式,或是食用替代性植物蛋白質,都是不錯的選擇。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多汁的漢堡肉讓人食指大動,但許多研究指出,經常食用紅肉可能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大腸癌的風險。一天到底能吃多少紅肉?吃草飼精瘦牛排有比較健康嗎?澳大利亞國家衛生及醫學研究委員會(NHMRC)新興領導力研究員凱瑟琳利文斯頓(Katherine Livingstone)表示,遵循食用份量,使用健康的烹調方式,或是食用替代性植物蛋白質,都是不錯的選擇。 紅肉的種類 紅肉是指所有哺乳動物的肌肉,包括牛肉、豬肉、羊肉。進一步又可根據動物的飼養方式和肉類加工方式來區分紅肉類型。 傳統肉類 傳統肉類又稱為穀飼肉,是指動物一生中部分時間以草飼飼養,其餘時間則以穀物為主的肉類。大型超市販售的紅肉大多是穀物飼養。 草飼肉 草飼肉來自一生都在牧場吃草的動物,比傳統肉類含有更高含量的不飽和脂肪,有研究顯示草飼肉較傳統肉類更健康[i],因此草飼肉的價格也可能更高。 有機肉 必須符合政府對有機產品的標準,被視為優質產品。例如,標記為有機的肉類不能使用合成殺蟲劑或使用荷爾蒙或抗生素來刺激生長。 加工肉品 指的是透過煙燻、醃漬、鹽醃或添加化學防腐劑製成的肉品,包括香腸、火腿、培根與熱狗等。 紅肉的營養價值 紅肉含有豐富的營養,對健康相當重要,例如蛋白質、維生素B12、鐵、鋅等。尤其紅肉是優質的鐵鋅來源,因為比起植物,肉類更容易被人體所吸收。 紅肉的飽和脂肪含量通常很高,但含量範圍很廣,從不到1%到超過25%都有可能,取決於切法以及是否去除脂肪。碎肉的飽和脂肪含量通常為2%至9%,依據碎肉是超瘦肉還是普通肉而定。 若想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量,可選擇較瘦的碎肉和肉塊,例如豬里肌肉或去除脂肪的牛排。 和牛被譽為傳統紅肉的健康替代品,因為它的不飽和脂肪含量較高。但目前針對和牛的研究有限,而且和牛仍含有飽和脂肪。 加工肉品如培根和香腸,固然有其營養,但也有較高的飽和脂肪、鈉和防腐劑。 紅肉對身體有害嗎?哪種紅肉比較好? 凱瑟琳表示,許多研究指出,吃過多紅肉不益健康,因為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大腸癌等風險。但大部分的證據來自觀察性研究,無法明確肯定攝取紅肉會導致上述疾病。而且大多數研究要求受試者多年每天吃大量肉類,來觀察是否會罹患癌症,這樣的研究並不道德,也不切實際。 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 在37項回溯性研究中[ii],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食用未加工紅肉和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之間的關聯,證據微弱。 但對於加工肉品,近期一項研究顯示,每天額外食用50克加工肉品,會增加26%心血管疾病風險和44%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iii]。 大腸癌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指出,強烈證據顯示,食用紅肉和加工肉類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iv]。 舉例來說,一項研究測試將近50萬位受試者,每天多食用50克紅肉,發現增加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額外食用50克加工肉品(相當於一片火腿),會增加19%罹患大腸癌的風險[v]。 另有研究顯示,食用紅肉和加工肉類會增加肺癌、胰臟癌和乳癌等其他類型癌症的風險,但證據並不一致[vi]。 紅肉如何烹調也很關鍵,例如用高溫烹調牛排,尤其是明火,會導致外部燒焦,形成化合物[vii],高劑量化合物在動物實驗中已證實會導致癌症,在人體實驗也發現與增加罹癌風險相關[viii]。 吃多少紅肉才適量? 為了維護心血管健康,美國國家心臟基金會建議每週攝取少於350克煮熟、未加工的紅肉(或每天少於50克)[ix]。 出於環境保護原因,世界各地的許多飲食指南也建議限制紅肉的消費。為了優化人類營養和地球健康,EAT-Lancet委員會建議每週攝取不超過98克紅肉,加工肉類也最好極少攝取[x]。 若不過度攝取,紅肉仍然可以做為健康飲食的選項之一。建議食用未加工的瘦肉,並且避免以燒烤的方式烹調,也可以考慮以雞肉或魚類取代。 若因健康或環保因素尋求替代肉品,還可以考慮最低限度的加工類素食,例如豆腐、豆類,都是很好的食材。 原文出處:Is red meat bad for you? And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if it's a processed burger or a lean steak? [i]https://reurl.cc/LWbgLL [ii]https://reurl.cc/mML249 [iii]https://reurl.cc/Wx3gV9 [iv]https://reurl.cc/Wx3gVy [v]https://reurl.cc/Rq0gEx [vi]https://reurl.cc/8v3R8y [vii]https://reurl.cc/5vrQzv [viii]https://reurl.cc/jW82op [ix]https://reurl.cc/Wx3ggL [x]https://reurl.cc/z1eLL6

Read More

長輩跌不得!北榮桃園分院教你強化下肢肌力

踮腳尖運動一開始需要找到一個穩固的平台讓手部可以稍微扶著,預防運動過程中跌倒。(圖/北榮桃園分院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療技術的提升,人們的平均壽命不斷增加,台灣老年人口也在不斷增長。然而,隨之而來的是老年人肌少症的問題日益嚴重。下肢肌肉無力,平衡感太差,也是造成老人家跌倒的重要原因之一。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結果,「事故傷害」居國人死因第8位,死亡人數為6953人,較110年增加178人,其中跌倒致死人數1667人,亦較110年增加185人,占率則由21.9%上升為24%,增加2.1%。想預防跌倒,就得從「腳」開始。 北榮桃園分院指出,跌倒是造成65歲以上長者受傷住院和急診的最主要原因,其發生率亦隨年齡增加而隨之提高。這不僅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也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醫療和經濟負擔。因此,預防老年人跌倒成為了當今社會的重要課題之一。 踮腳尖運動注意膝蓋需要打直,除了踮起腳尖之外,也可以把腳尖抬高。(圖/北榮桃園分院提供) 北榮桃園分院物理治療師許嘉元提到,對於老年人來說,下肢肌力訓練尤其重要。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逐漸萎縮、力量下降,這使得老年人的平衡感和肢體協調性大大降低,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跌倒。因此,透過下肢肌力訓練,老年人可增強肌肉力量、改善平衡感,從而有效預防跌倒。 單腳站立運動一開始需要找到一個穩固的平台讓手部可以稍微扶著,預防運動過程中跌倒。注意站著的那隻腳膝蓋需要打直,單腳站立依照自己能力維持數秒後再換腳站。(圖/北榮桃園分院提供) 下肢肌力訓練的方法多種多樣,許嘉元列舉介紹幾項,並為大家做示範。他表示,首先是「踮腳尖運動」,可以有效鍛煉小腿肌肉,提高平衡感;接著是「單腳站立運動」,可以提高單腳支撐能力,進而增加平衡感;再來是「深蹲運動」,可以強化大腿和臀部肌肉,增加下肢的穩定性。另外,「步行訓練」雖然不能算是肌力訓練的一種,但有研究指出每周進行3次30分鐘的快走運動,有助於提升心肺能力,且可以保持下肢肌肉的活力和協調性。上面介紹的這些運動訓練不僅可以有效強化下肢肌肉,還可以提高身體的平衡感和協調性,提供給大家參考。 椅子版深蹲運動要先找一張跟膝蓋等高的椅子,坐下後不能靠往椅背,雙手抱在胸前、雙腳打開的寬度略大於肩寬,然後將重心往前、快快站起。(圖/北榮桃園分院提供) 許嘉元也進一步提醒,要想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老年人在進行下肢肌力訓練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選擇合適的運動強度和時間,不要過度負荷,以免造成肌肉拉傷或其他不適。其次,適應個人的身體狀況,如果有慢性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應該在醫生或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運動訓練。最後,保持堅持和耐心,下肢肌力訓練需要持之以恆的堅持,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堅持下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椅子版深蹲運動起立時,背部仍保持直線,不能彎腰駝背,重心落在腳掌中心至腳跟間區域,過程中屁股要夾緊(圖/北榮桃園分院提供) 北榮桃園分院院長王智弘表示,下肢肌力訓練作為預防老年人跌倒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透過持續的訓練,老年人可以增強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協調性,提高平衡感和步行能力,從而有效預防跌倒,創造健康、穩定的老年生活。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為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努力。 椅子版深蹲運動站立後,保持身體平衡,屁股持續夾緊,然後往後慢慢坐下,再回到坐姿;訣竅就是站起身的時候速度要快,坐下。(圖/北榮桃園分院提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