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不只皮膚!生物製劑助力「異位性皮膚炎」 改善共病找回自信

三分之一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及青少年屬於中至重度,嚴重影響生活、學業、身心發展。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九歲的小明(化名),從兩歲開始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白天上課除了因夜眠品質差而精神不濟外,更因劇烈癢感、持續搔抓而無法專心上課;長期睡不好與藥物使用更造成生長曲線落後,前期治療效果不彰後,經醫師建議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一個月後,小明的皮膚炎及夜眠品質明顯改善,三年追蹤也達到穩定狀態,身高百分位從43百分位躍升到78百分位!搔癢改善後的學習專注度提升,學業成績明顯進步,自己也重拾自信! 「中重度異膚兒」睡眠品質差十倍 長不高還有肥胖隱憂、身心發展受創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副主任暨皮膚科醫師鄭百珊指出,三分之一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及青少年屬於中至重度,嚴重影響生活、學業、身心發展;超過六成的兒童及家長都有因為皮膚狀況而影響睡眠的情形!根據研究統計,6至11歲中重度異膚兒童,一年中睡不好的天數是沒有異膚兒童的十倍,而家有中重度異膚兒的家長一年中睡不好的天數是沒有異膚兒家長的四倍!可見異膚不只嚴重影響病童本身,對家長也有明顯影響。 許多家長都擔心孩子身高長不高,尤其在長期以口服、針劑類固醇治療復發的族群!根據研究統計,異膚兒童之「骨密度」會比正常同年齡族群低,且「骨折」發生機會比正常族群高14%,目前推論造成之原因可能與搔癢影響睡眠、長期類固醇使用、全身性慢性發炎、飲食限制有關。另外,異膚兒童過重或肥胖問題的相對風險是一般同年齡族群的3倍以上,中重度異膚病人過重或肥胖問題的相對風險是輕度異膚的20倍以上,且BMI值與異膚嚴重度呈正相關。由此可見異膚不只影響皮膚、影響睡眠,更容易影響病童外觀的身高體重! 「生物製劑」改善癢感及睡眠品質 身高生長大躍進 鄭百珊強調,近幾年隨著免疫標的治療的進展,生物製劑與小分子標靶藥物為治療帶來新的曙光,許多以往令人束手無策的中重度異膚已能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達到最小疾病活性的狀態,皮膚紅疹改善、癢感大幅減少、睡眠品質大為提升。 不只異膚本身得到改善,研究更發現,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達到良好疾病控制之6至11歲中重度異膚兒童,其血液中的骨質特異性鹼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比對照組增加,骨質特異性鹼性磷酸酶可以促進骨生成的礦化作用,會影響骨密度與身高成長!另外,因癢感減少後睡眠品質改善,也較不會因為睡不好而影響兒童生長激素分泌!這些都是可能造成臨床上病人異膚改善後身高大幅成長的因素。 影響生理及心理疾病 需與醫師討論個人化治療改善 鄭百珊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個不只大大影響生理,更會影響心理的疾病,每個人的疾病嚴重程度也天差地別,需要由專業醫師依據不同的異膚表現與程度給予個人化的治療安排,改善膚況、終結癢感、促進生長曲線的進步,良好的治療與疾病控制才能許孩子們一個更好的未來!

Read More

不只家族史!未生育、停經晚也是乳癌危險因子 公費篩檢擴大助早期發現

自今年1月1日起,乳癌篩檢擴大至40-74歲婦女,符合資格者每2年可接受一次檢查。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是111年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死亡率第2位的癌症,新發乳癌個案共有17,366名,並有2,834人死於乳癌。除了具有家族史的民眾以外,乳癌還有許多危險因子,為幫助民眾及早發現乳癌,國健署表示,自今(2025)年元旦起政府已擴大公費乳癌篩檢對象,鼓勵符合資格的國人定期接受乳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乳癌7危險因子 初經時間、有無生育都有關聯 不是只有具乳癌家族史的民眾才需要注意風險,國健署表示,乳癌包括以下危險因子,自今年1月1日起,政府已將乳癌篩檢補助對象從原本的45-69歲女性擴大至40-74歲婦女,每2年可接受1次免費篩檢,鼓勵40-74歲女性民眾應定期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具有乳癌家族史者 初經早 停經晚 未曾生育 30歲後才生第1胎 未曾哺乳 曾罹患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 公費篩檢工具為乳房X光攝影 為何不用乳房超音波? 目前,政府提供的公費乳癌篩檢是採用「乳房X光攝影」作為篩檢工具,國健署提到,有些民眾可能會因為擔心疼痛而使用「乳房超音波」檢查,但它偵測鈣化點的敏感度較低,而且容易受到不同操作者所影響,可是「乳房X光攝影」能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因此採用乳房X光攝影進行篩檢,而乳房超音波則作為後續診斷的輔助工具。 國際研究證實,乳房X光攝影檢查有助於乳癌早期偵測,進而降低死亡率。國健署也指出,國內研究顯示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的乳癌死亡率。 民眾若篩檢結果疑似陽性,應儘速回診並接受進一步檢查,由專業醫師作出適當的處置。國健署表示,根據107-111年資料顯示,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可達99%以上,但若延誤病情致晚期發現5年存活率僅有約39.2%,呼籲民眾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Read More

胃癌約9成是「幽門桿菌」所致!護胃健康有5招 今年篩檢擴大試辦17縣市

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重要風險因子之一,114年幽門桿菌篩檢試辦擴大,共17縣市參與。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胃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位居第5名,每年有超過4千人新診斷胃癌,更有超過2千人死於胃癌。國健署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重要風險因子之一,約8-9成胃癌是因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的,今(114)年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擴大試辦,建議民眾早期檢測並透過5招預防,減少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機率,以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 幽門桿菌增加胃癌風險 「這些」方法可檢測有無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在1994年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物。國健署表示,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比未感染者高出6-10倍,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會導致胃部發炎、潰瘍,長期慢性發炎會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胃黏膜腸化生癌前病變,最後進而產生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會「經口傳染」,如果共同生活者中有幽門桿菌感染者,可能會因為共食、共用餐具等而感染。國健署表示,如果民眾想要了解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透過碳13呼氣檢測、糞便抗原檢測與胃鏡檢查等方法進行檢測。 幽門桿菌篩檢試辦擴大 善用5招讓「胃」來更健康 自113年8月起,國健署依國內外實證研究並考量民眾檢測可近性,於9個縣市試辦終身1次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以糞便抗原檢測進行檢查。而今年篩檢服務試辦將擴大,國健署表示,共有17個縣市參與試辦,民眾符合45-74歲篩檢資格,可先洽詢所在地衛生局。 如果胃幽門螺旋桿菌檢測結果為陽性,國健署提醒,應依醫師指示回診,並遵循醫囑使用除菌藥物或接受進一步檢查等,只要及早發現並進行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都可大幅降低胃癌的發生機率。 除了接受檢測與治療外,民眾也要注意生活習慣才能遠離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威脅。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民眾應透過保「胃」5招保持胃部健康: 健康飲食 良好飲食習慣 規律運動 遠離菸檳酒 出現腸胃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

Read More

【遠離腦中風生活指南】養成良好飲食及運動習慣 遠離高血脂誘發腦中風危機

腦中風危險因子包括心血管疾病、抽菸、肥胖等,其中一個常見危險因子正是高血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蘇靖昀報導 「三高」慢性病長期危害國人健康,根據衛福部112年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位居國人死因第2及第4位,其中國人死於三高人數共計6萬8000人,已超越癌症死亡人數的5萬3000人,尤其又以高血脂最容易被忽略,小心埋下誘發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劉濟弘指出,高血脂即便抽血數據較高,也可能不會有症狀,除非已產生一定程度的血管狹窄因而誘發症狀,因此大部分病患多藉由常規性血液檢測才發現病症。 遠離腦中風的關鍵 先注意是否血脂異常 腦中風危險因子包括心血管疾病、抽菸、肥胖等,其中一個常見危險因子正是高血脂;劉濟弘醫師解釋,當脂肪堆積在血管裡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時,會使血流量下降,導致管腔變小,往顱內的血流量相對也會減少,使得大腦區域血流不足,誘發腦中風,而另個機轉則是血管內壁逐漸累積脂肪斑塊,當堆積速度快時,斑塊就容易剝落,形成血栓因而阻塞血管,導致腦中風。 高血脂族群年輕化 醫:與飲食西化有關 一旦誘發腦中風,儘管輕重程度不同,但對於病患以及家庭而言,身心靈都是負擔,然而,隨著飲食、生活習慣改變,高血脂有逐漸年輕化趨勢;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提及,飲食西化是造成國人膽固醇變高的原因之一,尤其攝取過多蛋糕等甜食,也會促使三酸甘油酯的形成,不僅高血脂年輕化,臨床上這幾年誘發腦中風的年齡層也逐漸下降,包括30歲至50歲的族群都很常見。 40歲男反覆中風因吞嚥障礙喪命 醫:未控制好高血脂 傅維仁主任分享,臨床曾有一名約40歲男性,本身有高血脂及糖尿病,某次意外中風急診就醫,因後續恢復不錯,讓患者並未良好控制相關危險因子,因此期間再次復發急診,最後一次雖順利出院,但因反覆中風導致吞嚥障礙,不幸嗆咳致命。 健檢血脂異常應提高警覺 避免埋下腦中風危機 高血脂是隱形殺手,最重要關鍵還是得定期健康檢查,且若被告知數值有異時,民眾自己就得提高警覺,避免埋下日後誘發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劉濟弘醫師指出,過去文獻指出,血脂控制不佳時,引發中風機率也會提高,尤其高血脂不會馬上產生症狀,但若日常未將危險因子控制良好,血管狹窄速度也會持續惡化,若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就較難以逆轉。 血脂異常應積極正視 必要時藥物治療助控制 事實上,在健康檢查中,若發現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俗稱壞的膽固醇過高時,就得進一步檢視是否有其他血管共病、動脈粥狀硬化等問題,以積極介入飲食及藥物的調整與協助;劉濟弘醫師指出,若透過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後續追蹤數值仍未有所進步,就可以考慮以藥物治療,值得注意是,病患即便接受藥物治療時,包括飲食、運動也得同步調整,才能真正降低誘發腦中風的危險因子。 揪腦中風病兆 頸動脈超音波助一把 傅維仁主任補充,近幾年政府推動成人健康檢查,的確讓越來越多民眾正視健康,不過建議若超過50歲的民眾,可再接受頸動脈超音波,屬於非侵入性檢查且能很快發現是否有血管粥狀硬化等問題,揪出疑似腦中風相關症狀,及早介入治療。 如何降低血脂?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是關鍵 預防勝於治療,要遠離高血脂,避免腦中風找上門,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起,尤其飲食最為關鍵;劉濟弘醫師提及,雖每個人因體質不同,膽固醇代謝能力也有所差異,但過去文獻指出,良好的飲食及運動,能降低20%膽固醇數值,因此建議像內臟類、帶殼海鮮類等食物應減少食用,並養成良好運動習慣,對於降低血脂肪都有一定程度幫助。 預防腦中風衛教資源和平台 現今網路資源非常多,民眾可自行上網查詢預防腦中風的相關訊息,例如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等,也可參與定期健康講座,認識更多腦中風相關衛教知識。 良好的血脂對於中風的控制相當重要,更多中風相關資訊可至台灣腦中風學會民眾衛教專區了解 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

Read More

部桃為婦女健康把關!乳房攝影車前進遠東百貨免費篩檢

乳癌是女性腫瘤發生率第一名,是每位女性都該關注的議題。(示意圖/截自freepik)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近年來癌症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為降低國人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自114年起,國民健康署放寬癌症篩檢年齡補助。而乳癌是女性腫瘤發生率第一名,是每位女性都該關注的議題。婦女節前夕,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與遠東百貨桃園店一起關心婦女朋友舉辦「38婦女節 乳此重要」特別企劃,讓忙碌的櫃姐與享受購物的民眾,都能同時為自己的健康把關。部桃乳房攝影車於今日上午11時到下午16時在遠東百貨桃園店1樓廣場現場提供服務,並由專業的醫護團隊提供健康諮詢與衛教,完成篩檢還可獲得精美禮物。 現場林姓櫃姐表示,因為有鄰居罹患乳癌,自己也很擔心,但礙於過去未符合補助資格未能執行,今天剛好看到遠東百貨官網公告的訊息,得知國健署今年擴大篩檢下修篩檢年齡,所以立即邀約同事一起來檢查,檢查過程由女性放攝師溫柔操作及引導,雖然有些疼痛,但執行完後讓自己安心許多。 部桃社區副護理長陳佳渼提到,乳房攝影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的篩檢工具。現代儀器多採用新型乳房攝影儀,不適感已大大降低,大部分僅會有緊壓的感覺,疼痛也是多數人可接受的範圍,忍受短時間的不適感,可提早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免於罹癌險是很值得的。希望婦女朋友忙碌上班或是開心逛街,都要記得多關心自己。 陳佳渼指出,癌症發生真的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故自今(114)年開始,國健署擴大五項癌症篩檢之年齡層及項目如下,乳癌,40到74歲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癌,25歲至29歲婦女,每3年1次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至少做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婦女人類乳突病毒檢測服務35歲、45歲、65歲婦女,當年齡1次。 大腸癌,45到74歲,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40到44歲有家族史,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大腸癌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肺癌,45到74歲男性及40到74歲女性,有家族史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50到74歲重度吸菸者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陳佳渼提醒民眾,若符合上列免費篩檢資格,皆可持健保卡前往部桃二樓癌症篩檢櫃台,免掛號費並有專人協助現場安排篩檢,鼓勵大家關注自己的健康,及早發現、及早安心。

Read More

慶祝38婦女節 桃警長吳坤旭贈禮盒感謝女力

吳坤旭率各副局長、主任秘書與督察長獻上精緻的面膜禮盒。(圖/警方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市長張善政自上任以來極力推展性平政策,要求市府團隊戮力打造「性別友善、性別平權、保護母性、培養女力」環境,全力提升「女性勞動力參與、教育機會、人身安全及環境友善」等性別指標的表現。因此在婦女節這天,桃園市警察局由局長吳坤旭率各副局長、主任秘書與督察長獻上精緻的面膜禮盒,並向在警政工作上無私奉獻與全力付出的女性員工們說聲「婦女節快樂」,不少女性員工在看到特別的紀念禮盒時,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備感溫馨,更展現桃警團隊大家長鐵漢柔情、體貼細緻的一面。 吳坤旭表示,近年來女性同仁在職場上巾幗不讓鬚眉的優良表現,絲毫不輸其他男性同仁,是女力崛起的證明。此外,女性貼心與溫柔的特質,對被害人有安撫作用,特別是婦女、幼童或家庭暴力案件,除了擔任執法者的角色外,更必須發揮保護者的作用,讓被害人有安心感,充分相信警察。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除了祝福各位女性同仁平安健康外,亦勉勵每位同仁繼續為桃園的治安、交通、為民服務工作努力,一如往常堅毅地守護著每一個家庭、每一位善良市民,使警政工作剛柔並濟、品質精進,共同打造樂活宜居的城市。 警方表示,在警察職場女性比例不斷增加之下,警察局也逐年建構並持續改善女性同仁友善工作環境,使性別關係更加和諧融洽,讓性別無障礙,具體實踐張善政打造桃園成為性別平權及性別友善城市的願景。 在警察職場女性比例不斷增加之下,警察局也逐年建構並持續改善女性同仁友善工作環境。(圖/警方提供)

Read More

龍華科大培育專業人才有成 學子AI競賽勇奪Kaggle銀獎

龍華科技大學於113學年第1學期獲選教育部25所台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學校。(圖/龍華科大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龍華科技大學於113學年第1學期獲選教育部25所台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學校。日前工程學院智慧機器人技優領航專班學生匡立恆,跨校選修聯盟學校清大《資料探勘與應用》課程,並於期末專案中參加Kaggle平台上的「問題性網路使用」AI競賽,從全球3559支隊伍中,以排序前5%,第150名,榮獲Kaggle銀獎,表現值得肯定。 龍華科大說明,Kaggle成立於2010年,是一個進行資料探勘和預測競賽的在線平台,其宗旨是鼓勵來自全世界的大專院校師生、企業與社會人士從事AI實務設計,培養AI創新跨域整合人才。美國孩童心智研究機構於2024年9月透過Kaggle平台舉辦PIU競賽,期能運用AI分析與預測兒童和青少年在網路使用上的成癮程度,此次PIU競賽計有來自全球3559隊報名參加,前10名最佳隊伍獲頒金獎、排序在前5%的隊伍獲頒銀獎、排序前10%的隊伍則頒發銅獎。 匡立恆最終在競賽中以隊名「VictorKuang_lhu」取得銀獎的好成績。(圖/龍華科大提供) 聯盟課程輔導老師、龍華科大資訊網路工程系教授林學億表示,現今社會中各產業及領域皆大量導入AI相關應用,而Kaggle是全世界公認最大的資料科學社群與競賽平台。透過廣泛討論與實作資源分享,可讓技專校院學生快速累積豐富的AI學習經驗,並得以發揮技專校院實作能力來解決實務上的問題。 匡立恆同學指出,對於如何從大量資料中提取有價值的資訊深感興趣,因此選修了TAICA提供的《資料探勘與應用》課程,希望能深入了解資料探勘的理論與實務操作。而透過聯盟課程與期末專案的Kaggle競賽,學習到從資料預處理到特徵工程,再到AI模型的選擇與調整等AI與資料探勘的各項技術。 學習過程中,授課老師將資料處理及探勘的理論觀念深入淺出講解,並提供實際案例讓學子了解這些方法如何應用於真實世界。課程作業和考試也非常具挑戰性,而期末的Kaggle競賽則要求修課學子獨立完成資料探勘的各項工作,除了應用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外,匡立恆還參考許多Kaggle討論區上的優秀作法,最終在競賽中以隊名「VictorKuang_lhu」取得銀獎的好成績。 匡立恆更特別感謝龍華科大提供許多支持與資源,讓他受益良多。尤其是與輔導老師一對一的諮詢,讓他在作業或專案中每每遇到困難時,輔導老師總會提供寶貴的建議,幫助釐清思路,並引導其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這樣的協助不僅讓匡立恆更有信心完成課業,也讓他感受到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有著真誠的用心與關懷。 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強調,因應生成式AI衝擊並為企業加速培育AI領域人才,龍華科大除獲選教育部首批25所「台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學校,鼓勵學子跨校選修人工智慧學程,並積極培養學子在工程、管理、人文暨設計等領域嫻熟運用AI解決問題能力,除透過統整教學資源開設AI課程外,並運用AI、雲端等數位科技輔助教學創新,打造智慧校園;學習內涵深耕智慧製造、AI、IoT、雲端計算、大數據、AR、VR、MR等應用科技與服務,強化學子AI賦能。

Read More

乳房潰爛出血才就醫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CDK4/6抑制劑治療兩週腫瘤縮小

沈陳石銘教授說明,局部晚期與轉移性乳癌,首要治療目標為有效及快速控制疾病,延長患者生命,同時也須兼顧病人生活品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迎接38國際婦女節,女孩、女人,妳有沒有好好愛自己?一名47歲女性發現乳房有異,但因保守與逃避心理,長達三年未就醫,直到左側乳房潰爛出血、呼吸困難才前往醫院接受檢查。除確診晚期乳癌外,也發現肺部已有積水,經切片確認癌細胞女性荷爾蒙接收器為陽性,HER2為陰性。以CDK4/6抑制劑治療,兩週後腫瘤開始縮小,肺部積水一個月後消失。現已持續治療超過2年,狀況穩定且已回歸職場,生活品質良好。 晚期乳癌發現率佔整體15% 延長生命與生活品質是治療最大目標 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沈陳石銘教授表示,根據國健署最新發佈癌症登記數據中顯示,民國111年確診乳癌患者高達19,756人,其中於確診時已是第四期乳癌患者為1,470人,約佔整體7.44%,確診時為第三期乳癌患者也佔整體7.99%。第三期局部晚期與轉移性晚期乳癌患者,需把握時間控制疾病,教授表示晚期乳癌病人治療重點在於控制疾病與穩定生活品質。 沈陳石銘教授說明,局部晚期與轉移性乳癌,首要治療目標為有效及快速控制疾病,延長患者生命,同時也須兼顧病人生活品質;治療副作用太嚴重且惡化生活品質將失去治療意義。另外給藥便利性也是臨床醫師考量的重點之一,藉由口服藥物,免除高頻率來往醫院,給予患者最大便利性並降低影響正常生活。 口服CDK4/6抑制劑有效控制癌細胞 達疾病不惡化2年以上、延長存活期5年 沈陳石銘教授解釋,CDK4和CDK6為促使乳癌細胞快速分裂的關鍵,尤其是荷爾蒙陽性乳癌。使用CDK4/6抑制劑去阻斷乳癌細胞接收CDK4和CDK6進而抑制癌細胞成長,可謂近年來乳癌治療一大成就。荷爾蒙接收器陽性、HER2陰性乳癌晚期病患大部分使用CDK4/6抑制劑做為第一線治療,相較於傳統化療,CDK4/6抑制劑副作用大幅降低,乳癌患者耐受性相對提高。 ▲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沈陳石銘教授 沈陳石銘教授強調,CDK4/6抑制劑合併荷爾蒙藥物,在晚期荷爾蒙接受器陽性、HER2陰性乳癌治療中,能有效延後化療時機,替乳癌晚期患者爭取時間。在國際臨床實驗已證實,CDK4/6抑制劑能控制半數乳癌晚期病患的疾病達2年以上,透過專業醫療照顧與妥善用藥,存活期可達5年以上,也能延後接受化療時間超過1年,在對抗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晚期乳癌可謂一大助力。 不同屬性乳癌都有治療方式 遵循醫囑穩定用藥 穩固治療成果 沈陳石銘教授分析,目前針對晚期與轉移性晚期乳癌治療,會根據類型不同,臨床醫師給予不同治療方式,藉由切片及基因檢測,量身擬定治療策略。針對治療晚期乳癌,最重要就是保持穩定醫治。當判定癌細胞受到控制,更應遵循醫囑,規律就醫及追蹤,把握機會乘勝追擊,不建議自行中斷治療。 目前精準醫療持續進步,患者可以安心與醫療團隊配合,一起努力對抗癌細胞,有效治療並控制乳癌,在抗癌路上一起勇敢向前。隨著新藥陸續研發上市,健保給付也逐年放寬,不放棄就能有生命希望,當遇到問題與困難,持續與醫療團隊保持溝通,也有機會參加新治療臨床試驗。 乳癌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 40至75歲應保持規律篩檢習慣 依據國健署發佈統計,比對111年與110年癌症個案增加人數,乳房是所有癌症中,新增患者數量最多,也是女性癌症發生率最高癌症並且死亡率排名第二位。乳癌發生高峰在45至69年齡區間,同時也有年輕化趨勢,因此在2025年開始,放寬乳癌篩檢年紀,擴大至40歲以上未滿75歲女性。 國健署提醒女性把握三個及早,首先及早預防,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規律運動、飲食均衡、保持健康體重。其次是及早發現,符合資格女性應定期接受篩檢,越早發現病變組織,對治療就越有利。最後是及早治療,愈早治療愈能把握最佳治療時機與成效。

Read More

內分泌外科新時代:精準醫療與個人化治療的全面進化

內分泌外科的新時代充滿挑戰,也蘊藏機會。從標靶藥物到基因檢測,從消融技術到手術創新,這些進步不僅提升了疾病的治療效果,還為患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選擇。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內分泌外科正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儘管傳統手術依然是內分泌外科的重要基石,但隨著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推進,結合基因檢測、標靶治療與新發展的手術技術,內分泌外科的治療策略已逐步邁向個人化與多元化。從甲狀腺癌、副甲狀腺疾病到腎上腺腫瘤,臨床醫師正積極運用先進技術,提升治療效果,同時維護患者的生活品質。 標靶藥物治療在內分泌腫瘤中的發展 甲狀腺癌中,對於放射性碘治療失效或手術後復發的難治性病例,一直是臨床上棘手的問題。標靶藥物的出現,為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針對放射性碘抵抗性分化型甲狀腺癌(RAIR-DTC)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如Lenvatinib和Sorafenib已經在臨床應用多年,並納入健保核准範圍。這些藥物在延緩疾病進展和控制腫瘤生長方面展現了顯著治療效果,並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預後。然而,在使用這類標靶藥物期間,患者可能出現手足皮膚反應,高血壓及蛋白尿等副作用,這對醫師在患者的長期治療中帶來了很多的挑戰。 近年來,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選擇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劑(Selective TKI)的應用,進一步推動了精準醫療的實現,也帶來很好的療效。 此外,癌症多專科團隊(MDT)及遵循治療準則的治療模式,為標靶治療提供了有效的整合平臺。在MDT團隊中,內分泌外科醫師與相關的各領域專家通力合作,根據患者的基因突變特徵和疾病分期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這不僅提高了治療效率,也為患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選擇。 基因檢測改變甲狀腺腫瘤的治療策略 腫瘤的基因檢測是精準醫療的基石,它的應用正在改變甲狀腺腫瘤的治療模式。以BRAF和RET基因為例,這些基因突變在分化型甲狀腺癌(DTC)和甲狀腺髓質癌(MTC)中具有重要的診斷和治療價值。 甲狀腺乳突癌患者的腫瘤常帶有BRAF基因突變,這為早期診斷提供了可靠依據。針對BRAF基因突變的雙標靶藥物如Dabrafenib和Trametinib,在放射性碘抵抗性分化型甲狀腺癌(RAIR-DTC)患者中展現了顯著的治療效果。此外,針對RET融合或突變型甲狀腺癌患者,選擇性標靶藥物Selpercatinib和Pralsetinib的應用同樣表現出良好的療效。近期,針對帶有NTRK基因突變的病患,相關的選擇性標靶藥物也已通過健保核准,為更多患者提供了精準治療的可能。 通過基因檢測,醫師能針對不同患者進行更加精準的風險分層,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個人化治療計劃,進一步推動甲狀腺腫瘤治療從傳統模式轉型為個人化醫療。 內分泌腫瘤的消融技術進展 以往對於產生壓迫症狀、影響美觀或直徑大於4公分以上的甲狀腺良性結節,通常建議進行手術切除治療。近年來,對於不願接受手術或屬於高風險手術患者,提供了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及微波消融術(Microwave ablation)作為可以經皮微創治療的選擇。不需進行傳統手術,這些技術透過超音波導引下實施,具有定位準確、操作簡便、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併發症少的特點。成功的消融術可使結節體積縮小百分之五十以上,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 外科手術技術的創新 甲狀腺手術的發展可追溯至西元十世紀,在頸部劃開傷口,使用外科器械摘除甲狀腺或腫瘤。頸部的手術切口有相當多種,目前外科醫師常採用下頸部手術切口(lower cervical collar incision),這是由甲狀腺手術之父Theodor Kocher (1841–1917)所發展出來。初期的傷口長度約為10公分,隨著手術技術及器械的進步,現在的傷口長度已縮短至約5至6公分。但頸部仍會留下一道疤痕。 甲狀腺手術從傳統的頸部切口手術,發展為更小傷口的內視鏡輔助甲狀腺切除手術(Minimal Invasive Video-assisted Thyroidectomy, MIVAT),進一步實現無頸部傷口的手術方式,包括經腋下(Transaxillary Approach)及經乳暈與腋下(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如今,幾乎無痕的自然孔道甲狀腺手術,例如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術(Transoral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Vestibular Approach, TOETVA),也為患者提供美觀與治療效果兼顧的理想選擇。 此外甲狀腺手術(包括經腋下、經乳暈與腋下、經口等方式)結合機器人手臂系統進行,具有10倍3D視野放大效果,並結合ICG螢光技術進行副甲狀腺的定位,能保留副甲狀腺及返喉神經,而將甲狀腺病灶切除,進一步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準確性。 結語 內分泌外科的新時代充滿挑戰,也蘊藏機會。從標靶藥物到基因檢測,從消融技術到手術創新,這些進步不僅提升了疾病的治療效果,還為患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選擇。內分泌外科醫師作為推動這一領域發展的核心力量,將承擔起發展的責任,並為內分泌外科的未來開創更加輝煌的篇章。 文章來源:台灣內分泌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瑞裕/秘書長郭栢仲

Read More

桃園住宅處舉辦10周年特展 聚焦社宅興辦、都市更新歷程

桃園市住宅發展處成立10周年,特別在中原文創園區舉辦成果展。(圖/住宅處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住宅發展處成立10周年,今(6)日起至3月16日特別在中原文創園區舉辦成果展,市長張善政今日出席成果展時表示,住宅政策是城市發展的基石,從系統性地規劃、興建社宅,至推動都市更新,都至關重要,住宅處從摸索階段,到這兩年站穩腳步,期許住宅處在下一個10年,以更宏觀的住宅政策推動宜居桃園的工作。 住宅處說明, 10周年展包含今天的「當代居住需求與多元住宅供給模式論壇」,以及為期10天的特展。開場論壇邀集國內知名建築師、學者等,討論桃園近年住宅市場行為、未來多元住宅方案,以及如何降低社會住宅興建成本等課題。處長邱英哲亦分享「桃園社會住宅設計手冊」,包含淨零指引、基地綠化、公共空間設計及住宅單元設計等模組化設計準則。 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成果展。(圖/住宅處提供) 住宅處進一步提到,成果展除了回顧住宅處在社宅興辦、都市更新上的努力歷程,也介紹未來社會住宅規劃、城市再生等理念,歡迎民眾來展間寫下對桃園住宅政策的展望。 邱英哲表示,目前已完成14處社會住宅4374戶,明(115)年至119年預計再提供4298戶,同時也與中央住都中心合作,預計於119年全桃園可提供1萬5000戶社會住宅。今年也研修都市計畫桃園市施行細則,在整體開發區納入可負擔住宅的規劃,以提供青年可負擔住宅的選項。 邱英哲也提到,住宅處除了興辦社宅,也致力於舊市區的居住品質提升,積極展開都市更新工作,整頓桃園、中壢兩個舊城區市容,讓舊市區居住公安、環境都有所提升,去年已先成立都市更新辦公室,4月初桃園住都中心也將掛牌上路。這次特別透過展覽的方式,希望更多民眾可以認識桃園住宅政策,展期至3月16日下午為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