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藝研堂〉崑大新春茶會 韓舞社炒熱氣氛

  崑大韓舞社團學生在新春團拜演出精彩舞蹈,場面熱鬧。 (記者汪惠松攝) 崑山科大舉行新春團拜暨茶會,除韓舞社學生精彩舞蹈表演,校長李天祥等多名主管與全校教職員工同樂,不僅加碼現金抽獎,更準備Iphone16、iPad、液晶電視及現金與禮券共計逾百項獎品提供教職員工摸彩,場面氣氛溫馨熱鬧。 崑大辦學績效佳,持續釋出最佳辦學優勢,除元月起四度調薪,全校教職員包含正職、約僱薪資,均比照軍公教加薪百分之三;《遠見雜誌》發布的「2025企業最愛實習生整體表現」調查結果,榮獲南部私立技專院校第二名,同時,在「金融業最愛大學生」排行榜中,該校排名為全國私立科大第三、南部第二,展現卓越教學成果與辦學能量。 崑大新春團拜,創辦人閔蓉蓉、董事長曾韋龍、校長李天祥、副校長鐘俊顏、侯順雄、講座教授蘇炎坤、戴謙及周煥銘、校務顧問陳藝昕等人皆出席與教職員工同歡,並準備Iphone16、iPad、液晶電視、冷凍櫃等多項家電,及現金與禮券等共百餘項獎品提供教職員工摸彩。 同時,特別邀請韓舞社學生進行歌舞表演,用舞蹈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涯;餐飲系師生團隊更用心準備多樣茶點供全體教職員工享用,場面溫馨。 董事長曾韋龍提到,近幾年少子化衝擊,崑大仍積極辦學,由校長李天祥領軍積極至各校招生,校方也持續透過教育部學海計畫及高教深耕計畫補助,培育高素質人才,更新教學設備,讓畢業生成為企業愛用人才。崑大今年創校60週年,期許校內全體教職員工上下團結一心,再創下一個輝煌的60年。 崑大新春團拜,創辦人閔蓉蓉、董事長曾韋龍、校長李天祥等人與全校教職員工同樂,並提供獎金與家電等逾百項獎品供摸彩。(記者汪惠松攝) 校長李天祥表示,崑大在面對少子化危機,仍維持辦學優勢,學雜費凍漲,維持雲嘉南區私立科大學雜費最低的招生優勢,在全校師生努力下建立成功的技職品牌。並視每位教職員工為學校的寶貴資產,亦感念教職員工平常的辛苦付出,因此去年度宣布四度調薪,讓全體一起共享經營成果,持續為培育技職人才努力。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工藝遶境展 展現現代美學

  台灣工藝中心和台南生活美學館合作,推出「工藝遶境」展覽,展出多位重量級工藝大師作品,精湛技藝,讓人嘆為觀止。 (記者林雪娟攝) 台南生活美學館和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舉辦「工藝遶境」展覽,帶領民眾認識工藝大師們的創作,另邀請新世代工藝創作者以當代設計語彙詮釋傳統工藝,展現工藝技法和現代美學交融,探索創新工藝的無限可能。 在人文與美學底蘊薰陶下,台南工藝獨具風格,從廟宇和傳統建築發展,包括粧佛、神明帽、神明衣,到華麗的彩繪、刺繡、剪粘、大小木作及鑿花等,展現藝師們精湛手藝。此次展出多位國家工藝成就獎及人間國寶得主作品,包括蘇世雄、陳啟村、葉經義、林洸沂及粧佛工藝林貞鐃等大師作品,完整呈現台灣傳統工藝的技藝與脈絡。如工藝大師顏水龍作品《彩繪盤》;廖慶章的《鬼將》,是其「百鬼系列」,特別的是將死亡加以具體化;人間國寶陳啟村展出《力士》,原是神尊踏在腳下的小鬼,將小鬼造型提升為力士並發展出版畫、金屬材質作品。   國家工藝獎得主陳三火的作品《獬豸》。 (記者林雪娟攝) 林洸沂的《文殊菩薩》交趾陶,是工藝中心典藏作品;蘇世雄的《雕釉黃庭菊花紋瓶》多色層的雕釉為其獨創;蔡德太以檜木雕琢的《天上聖母》,運用剔底雕和深浮鯛,強調立體感;林貞鐃的《齊天大聖》則是首度展示;王永源的《八角香爐》,器型穩重、彎度優美;國家工藝獎得主陳三火的《獬豸》等。除老將外,新世代的蘇小夢推出精工作品、劉進文運用茄苳入石柳技法等。 新生代設計師許正將工藝大師顏水龍的三層竹架家具手稿,加以具體化,同時展出,相輝映。 (記者林雪娟攝) 展覽另外還創新的推出「工藝占卜」等科技運用。在設計部分,也從源頭設計,以零廢棄思考,將咖啡豆袋、彰化社頭織襪廢棄物等,加以巧妙轉化,賦予新生命。在展場一端,搭配顏水龍的三層竹架家具手繪圖,由新生代設計師許正加以製作,將大師手稿實體化,盡現民眾眼前。展期至3月23日於台南生活美學館。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永仁創新獎勵 深度走讀府城

永仁高中寒假府城走讀營隊參與學生走訪台灣文學館、武德殿等地,體驗府城藝術、歷史與文化。 (永仁高中提供) 永康區永仁高中寒假舉辦「台南城市生活Fun300」工作坊,為上學期班級榮譽競賽積分最高班級帶來充滿文化深度的專屬獎勵活動,跳脫傳統獎狀或飲料形式,改以深度體驗府城藝術、歷史與文化方式,鼓勵學生從走訪中感受台南土地的溫度與人文氣息。 永仁學務處創新學生獎勵規劃府城走讀營隊,以「探索台南建城歷史」為主軸,透過參訪重要場館與歷史地點,讓學生理解台南城市發展的脈絡與軸線,進一步體會台南作為歷史文化城市的深厚底蘊。 活動共吸引60多名師生參與,由資深講師蘇子翔帶領學生走訪台灣文學館、湯德章紀念公園、孔廟、武德殿及林百貨等地。行程中特別強調台南文化遺產與藝術發展,學生們於林百貨親身體驗日治時期台南商業的繁榮。在南美二館與司法博物館,深入了解台南的美術發展及現代法治社會的樣貌。此外,學生於南門公園參與府城建城主題靜思活動,透過學習單引導探討現代生活與歷史城市的連結。 永仁高中校長余月琴表示,此次活動不僅是學校首創的班級榮譽競賽積分獎勵,更是一次具有教育深度的文化體驗。她指出,將傳統的獎狀與飲料升級為文化深度之旅,鼓勵學生正向生活常規學習,取代傳統獎狀嘉獎一成不變,讓獲獎班級學生實地探索感受府城土地的溫度。 未來,學校將持續以創新的方式推動教育,為學生創造更多結合學習與成長的機會。此次活動讓學生在府城的一日旅程中,從藝術與歷史的視角,感受台南豐富的文化魅力與現代生活的交織。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德國柏林律克特中學參訪後壁高中

德國柏林律克特中學師生至後壁高中課程交流。(後壁高中提供) 記者翁聖權∕後壁報導 德國柏林律克特中學師生十九人最近來台,至後壁高中參觀推動課程交流。後壁高中師生也都盡地主之誼,熱情接待德國學生。 後壁高中指出,德國柏林律克特中學校長、兩位老師與十六名學生共十九人來台,進行為期兩個禮拜的國際交流。德國柏林律克特中學師生在台南女中校長洪慶的安排下,蒞臨後壁高中與該校高二普通科師生進行課程交流。 後壁高中秘書姚純貞說,兩校先進行相見歡,再由該校普通科二年級甲班兩位學生一起用英文,介紹後壁與學校特色。兩校校長互贈伴手禮後,就以「植物拓染」、「泥是彩色的~陶土實作」和「熱縮片實作」三個課程,讓兩國師生一起進行交流,這三種課程的作品都可以讓德國學生帶回去作紀念,其中陶土實作甚至可在離台前,由該校老師用電窯燒製完成,讓德國學生帶回德國留下紀念與難忘的回憶。 德國柏林律克特中學校長Balke六年前曾帶師生到後壁高中交流,這次能再度蒞校相當興奮,指定要再跟後壁高中軟網球隊打球,學校也特別安排一位國手讓Balke校長如願,校長與學生打得相當開心,還跟學生要簽名球紀念。 後壁高中校長黃彥鳴指出,德國柏林律克特中學參訪該校,可讓經濟上無法出國的學生有機會和外國學生交流,也可讓偏鄉孩子拓展視野。

Read More

〈中華學園〉海神之道

台南市家齊中學二年一班  ◎陳昕湉

Read More

〈中華學園〉書法賞析

Read More

〈中華學園〉毛公鼎

台中市梧南國小四年甲班  ◎陳蓉蓁

Read More

IEYI世界青少年創客發明展暨臺灣選拔賽 文山高中學生創意發光奪金

IEYI世界青少年創客發明展暨臺灣選拔賽,文山高中學生創意發光,勇奪一金三銀一銅與二佳作,成績相當傲人。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文山高中學生於二0二五年IEYI世界青少年創客發明展勇奪一金三銀一銅與二佳作,成績相當傲人;其中金牌作品「你我的未來」探討複製人、器官移植與科技假體所構成的世界,甚至呈現人體機械化與可更換器官的觀念,作品創新勾繪出未來世界人與科技相互影響,獲得評審青睞,奪得未來科技繪圖組的金牌。 文山高中在翁雅琦老師、鄭雅菁教官與前學務主任柯麗妃的帶領下,學生們共獲一面金牌、三面銀牌、一面銅牌及二件佳作,成績斐然,展現該校深耕創意教育的豐碩成果。 其中,陳怡安同學的作品「你我的未來」在未來科技繪圖組中脫穎而出,榮獲金牌,並將於今年八月代表台灣前往日本大阪參加世界賽,成為文山高中參賽的亮點之一;作品探討未來人類社會因科技發展而面臨的倫理與生存議題,發人深省,獲得評審一致好評,認為其視角獨特且具有深度思考價值。 陳怡安同學說,「我們的未來」是一幅探討科技與人類關係的作品,描繪了複製人、器官移植與科技假體所構成的未來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體不再受生物極限的束縛,生命得以延續,但同時,人類的本質與身份認同也變得模糊。 這幅畫呈現生物與機械交融的景象,不僅是對科技發展的想像,更是一種對未來倫理議題的反思。當技術能改變生命形態,我們應該如何定義「人」?科技帶來希望,卻也讓我們質疑,人類的未來究竟會走向何方? 陳建民校長強調,推動創客教育是啟發學生潛能的關鍵。透過創新課程與跨領域學習,學校不僅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與實作能力,更鼓勵他們運用科技解決現實問題,勇於挑戰未知,同時也期許金牌選手能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為台灣爭光。

Read More

《台北好好學-跨域學》玩轉學習! 溪山實小捏陶創藝窯烤披薩樂趣多

參與民眾大合照。(台北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北好好學-跨域學》系列活動持續推動創新學習模式,讓學習變得更有趣。溪山實小於二月份推出三場次體驗課程,總計四十六組親子參加,「捏出奇蹟—創造屬於你的陶藝故事」帶領民眾細心觀察自然生態,將靈感化為獨一無二的陶藝作品;「成為披薩大師之路—動手做窯烤披薩」則透過親手製作披薩,並在實作中感受跨領域學習的樂趣。 台北市教育局二十八日表示,在溪山實小綠意盎然的校園中,溪山實小何榮值及陳盈伶老師帶領家長與孩子們透過觀察校園小田園的植物形態與紋理,發掘創作靈感,並運用雙手將這些自然元素轉化為陶藝作品。從葉片的紋理到花朵的形態,每個細節都成為創作的靈感來源,讓民眾在動手實作中感受陶藝的樂趣與藝術的無限可能。 結合實驗教育課程與食農實作,無論是團隊合作還是個人創作,每一份披薩都蘊含著民眾的熱情與創意,從發酵麵糰到高溫窯烤,風味的變化令人驚喜。活動現場瀰漫的香氣,讓人迫不及待品嚐自己的手作成果,享受食農教育帶來的深刻體驗。透過豐富的五感體驗,讓孩子不只是「上課」,而是在「生活」中學習,這正是「十大好學-跨域學習」中最精髓的呈現。 教育局指出,透過《台北好好學-跨域學》系列活動,打開平日鮮少開放的學習場域,讓民眾透過實作探索不同學習領域。未來將持續推動多元學習計畫,提供更多豐富且具啟發性的學習體驗,讓民眾在探索與體驗中發現學習的樂趣。

Read More

興大柳婉郁團隊都市森林研究助力綠色未來獲國際肯定

柳教授呼籲都市森林的重要性,期望打造更安全、綠色且永續的城市環境。(興大提供)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都市森林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關注。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憑藉多年專注於森林碳匯與都市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的專業,其論文近日榮登國際頂級期刊《Urban Climate》,該研究不僅強調都市林的多元效益,也呼籲社會正視極端氣候對都市林生態系統的衝擊,為台灣的學術研究再添亮點。 柳婉郁教授提到都市森林的重要性,「都市森林不僅能吸收二氧化碳以減緩溫室效應,還能提供遮蔭、改善空氣品質,並有效調節城市微氣候。」近年來,都市林生態系統服務受到廣泛關注,其對社會文化、經濟、健康與環境的貢獻已被國際研究廣泛認可。柳教授進一步提出,都市林的效益與損害並存,兩者不可偏廢。例如行道樹在提供遮蔭、美化環境與減輕心理壓力方面的貢獻顯著,但颱風等極端氣候事件也可能導致樹木倒塌、道路損壞及其他安全隱患,進一步增加公共維護成本。 台灣地處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熱帶氣旋最頻繁的地區之一,每年約有一至六個颱風登陸。柳教授團隊的研究聚焦於極端氣候如何影響都市林生態系統,特別是颱風所造成的樹木倒塌問題,對都市居民的交通、財產與生命安全構成的風險。透過台中市的都市林實地調查,研究發現:「都市林提供遮蔭」、「都市林提升景觀美學」及「都市林有助於心理放鬆」為居民認可的主要效益。然而,維護成本的增加、颱風引發的樹木倒塌危害、樹根破壞路面等問題,則是都市林發展面臨的挑戰。 為提升都市森林的效益並降低極端氣候帶來的損害,柳教授建議政府應強化都市林管理策略,如:選擇更具適應性的本土樹種、推進電纜地下化以降低樹木倒塌造成的風險,以及增加修剪維護經費等,確保樹木健康與公共安全。柳教授進一步強調,都市林的規劃不僅應考慮生態系統效益,更須評估潛在風險,以制定更完善的管理政策。透過專業研究與政策引導,都市森林能夠成為氣候變遷下的重要環境韌性機制,同時保障居民安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