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瑞祥國小推廣生命教育 寵物日溫馨登場

瑞祥國小溫馨又充滿童趣的「寵物日—帶寵物來上課」活動。(圖/教育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教育局重視生命教育的推廣,鼓勵學校透過實際經驗,讓學生們領略生命的意義與可貴。以大溪區瑞祥國小為例,學校期末都會舉辦一場溫馨又充滿童趣的「寵物日—帶寵物來上課」活動,為學期畫下圓滿的句點。這不僅是一場孩子與寵物的歡樂聚會,更是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課程,引導學生學習愛、責任與尊重。 活動開始,由校長傅如瑛揭開序幕,展示一些動物的黑色剪影,讓學生玩起「動物猜猜樂」,果然引起學生高度關注,「犀牛。」、「水豚君。」,「狼?不對,我覺得是狗!」教室裡立刻響起此起彼落的歡呼聲與討論聲,活潑的互動不僅打破了初始的拘謹,也讓孩子們全神貫注、情緒高漲。 接著,傅如瑛翻開世一書局出版的繪本《忠狗貝克》,用溫柔且富感情的語調朗讀其中的故事。故事中狗狗對主人的忠誠與不離不棄,讓許多孩子紅了眼眶。有學生悄悄擦去眼角的淚水,也有孩子在故事結束後主動舉手,分享自己與家中毛孩之間的小故事。有一位五年級的孩子說,「我家的狗狗每天都會在門口等我回家,牠不會說話,但我知道牠很喜歡我,很愛我。」簡單一句話,道出人與動物之間深厚的情感連結,也為這場活動埋下了真情的基調。 布丁鼠巡迴受歡迎。(圖/教育局提供) 瑞祥國小提到,最令人期待的環節便是「寵物走秀」,孩子們帶著自己的寶貝站上舞台,小心翼翼又興奮滿滿。有學生牽著體型中等、毛色雪白的米克斯,狗狗搖著尾巴走在舞台上,彷彿知道今天是屬於牠的大日子;也有學生帶來一隻黑殼烏龜,端坐在裝飾過的小盒子裡,穩重登場;一位低年級男孩拿著透明滾球,裡頭的倉鼠來回穿梭,好奇地望著人群,引來一陣驚呼與掌聲;也有學生帶著一對色彩斑斕的日本雞「招財」與「進寶」,在台上小步慢行,深獲同學們喜愛;還有眼睛鮮紅的小白兔,溫順又可愛;校長也帶著奶油色的貴賓狗「優比」參與活動;現場雖然有雞有狗,卻沒有「雞飛狗跳」,雖然有青蛙、三線鼠、倉鼠和玉米蛇,卻沒有殘酷的食物鏈,只有歡笑聲不斷。 瑞祥國小表示,活動進展到下半場,孩子們依序介紹寵物的名字與習性,還細膩的說明飼養過程與日常互動。一位低年級的女生侃侃而談,「每天早上我都會幫牠換水、整理籠子,如果牠吃太多,我還會幫牠運動。」這些話語背後,是他們對生命的關懷與責任的實踐,台下的老師們也忍不住露出欣慰的微笑。 教育局表示,透過這場活動,孩子們在無形中練習了表達與自信。他們站在台前,眼神閃爍著光芒,勇敢分享著屬於自己的情感與故事。而這份愛與感動,正是生命教育中最真實且可貴的養分。有家長感性地對老師說,「我女兒好棒!平常她都不敢上台講話,但為了摯愛的寵物豹紋守宮─大橘,竟然能夠在全校師生面前大方分享。」充分體現了孩子們的成長,是父母最大的驕傲。 瑞祥國小強調,寵物日已落幕,但留下的記憶與感動,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孩子心中。從剪影猜謎到溫馨繪本,從走秀分享到情感交流,整場活動串起的不只是人與動物之間的連結,更是孩子們對生命的尊重、對自我表達的突破,和對世界的一份溫柔理解。相信這些種子,終將在他們成長的路上,悄悄發芽,成為他們心中溫暖而堅定的力量。

Read More

高雄市觀光局與樹人醫專簽署合作備忘錄 開啟觀光與醫護專業跨域整合新篇章

高雄市觀光局與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開啟觀光與醫護專業跨域整合的新篇章。(記者吳文欽攝)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高雄市觀光局與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開啟觀光與醫護專業跨域整合的新篇章。這也是高雄首度由觀光局攜手醫護類學校,共同推展動物福祉與教育應用,極具指標性意義。 樹人醫專上週在壽山動物園舉辦動物牙齒擴香DIY體驗活動,運用牙體3D掃描技術,賦予動物標本更多教育推廣的可能性。為在動物保育教育有更緊密的合作,觀光局長高閔琳特別拜會樹人醫專林品瑄校長並簽署合作備忘錄,期盼未來攜手牙體技術科及口腔衛生科辦理動物義齒及口腔保健工作坊。 高閔琳亦歡迎應用英語科及應用日語科學生於高雄冬日遊樂園、燈會等大型活動擔任志工協助接待外籍旅客及貴賓,更期盼樹人醫專師生到壽山動物園參訪交流,一起為提升園區動物福祉而努力。 觀光局表示,這項合作的契機,源自壽山動物園明星臺灣黑熊周邊文創開發。壽山動物園特別邀請樹人牙體技術科協助製作棕熊與黑熊牙齒造型的擴香石,由師生一同完成掃描、開模至成型流程,不僅展現專業技術,更引發「若未來臺灣黑熊需要假牙,是否能由我們製作?」如此充滿想像力與專業挑戰的提問,成為促成此次合作的起點。 樹人醫專校長林品瑄指出,牙體技術不僅應用於人類假牙製作,也能服務於動物牙齒健康。讓學生有機會將所學實踐於動物保育,不僅是難得的學習歷程,更具深遠教育意義。

Read More

後生可畏 甲中黑客松奪金

  第五屆中學生黑客松競賽成績揭曉,臺南市後甲國中吳彥勳、陳品澂同學奪下金獎。(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台南市後甲國中吳彥勳、陳品澂在高雄女中主辦的全國「第五屆中學生黑客松」競賽,歷經長達二月的海選與決賽,奪下金獎,高雄女中也榮獲銀獎與銅獎。 這項競賽吸引全國十三個縣市一百二十七隊近四百名國中與高中同學參與,於五月進行海選,計選拔出二十一隊七十一名參賽者共同競技切磋,賽事與現今AI浪潮結合,競賽內容多元有趣。 決賽最終由臺南市立後甲國中吳彥勳、陳品澂同學組成的「後生可畏」隊,以「VibeScan情緒及人際改善系統」獲得評審青睞拿下金獎;主辦單位表示,作品發想自同學們想解決人際溝通之間的問題,希望能幫助青少年解決人際溝通障礙及提升自我表達能力,從日常聊天紀錄由AI存取對話,並學習分辨使用者心理狀態,依提示詞生成婉拒對話或進而提供情境所需之溝通文句,化解詞窮窘境,培養學生同理心並建立人際溝通能力,化解青少年煩惱。 高雄女中在第五屆中學生黑客松競賽榮獲銀獎與銅獎。 (記者王正平翻攝) 銀獎分別由高雄女中「高中生新聞學習平台–素素看新聞」、新北市立清水高中「打造新世代校園暴力的防禦罩–校園智慧安全系統app」榮獲;另銅獎則由高雄女中「AI收納顧問」、國立羅東國中「你的眼Your Eyes為視障者打造會說話的智慧眼睛」、臺中市私立衛道高中附設國中與國立竹北高中「AI光構師─美感教育AI來協助」、臺北市私立延平高中「回收小幫手」分別榮獲。

Read More

深耕閱讀素養 7校獲典範殊榮

  後壁國中參與未來素養學堂計畫並獲頒楷模典範學校。(教育局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市多所學校與教師主動參與台灣素養教育協會辦理的「未來素養學堂-偏鄉閱讀素養典範學校計畫」,今年度共有七所學校在此計畫中表現亮眼,樹林國小、松林國小、塭內國小、北勢國小、後壁國中等校獲楷模典範學校;菁寮國小獲傑出實踐學校;紀安國小獲啟航新星學校獎。 教育局長鄭新輝指出,透過PaGamO素養品學堂線上學習平台,學生能在趣味化的遊戲任務中學習,不僅提升閱讀理解與思辨能力,更能藉由主題式的跨領域文本,呈現真實情境中的重要議題拓展國際視野。平台提供即時反饋與詳盡解說,讓學生立即了解錯誤並加以修正,有效強化學習成效。 松林國小校長顏素麗表示,松林國小四到六年級參與「未來素養學堂計畫」,連續兩年獲選為「閱讀素養典範學校」,今年更榮獲第五屆「楷模典範學校」殊榮;教師林湘晴則榮獲PaGamO教學星級獎。

Read More

嘉藥越南招生 日吸2萬人

  嘉藥參加胡志明市「招生諮詢日」,教學資源豐沛,吸引越南學生主動諮詢。(嘉藥提供)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在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安排下,嘉南藥理大學日前由校長張翊峰親自率團前進越南年度教育盛事─「招生諮詢日」,向當地學子推廣赴台升學資源與優勢。現場人潮洶湧,吸引超過兩萬人熱情參與,氣氛熱烈。 「招生諮詢日」由越南教育培訓部與越南青年報社聯合主辦,每年舉辦二至三場,為當地學生提供第一手的升學與職涯規劃資訊,堪稱越南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教育博覽活動之一。 這次在胡志明市登場的場次,嘉南藥理大學在活動現場設攤介紹學校特色、熱門學系、獎學金資訊及多元友善的學習環境,吸引眾多越南學生及家長主動前來諮詢,展現對赴台就學的高度興趣與認同。此次活動不僅提升嘉藥在國際招生市場的能見度,也彰顯越南學生對台灣高等教育品質的肯定與期待,展現極具潛力的招生前景。

Read More

重障者AI求助系統通過專利

  崑大機器人所黃士展(中)致力為重障者設計緊急救助系統,並完成畢業論文,與指導教授合影。(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智慧機器人研究所畢業生黃士展,大學時期參與專題與科技部專案,發表畢業論文〈為重障者設計一套以人工智慧為基礎之主動式緊急救助系統〉,更另發表兩篇相關領域學術論文,申請通過專利,將所學與實務結合,發揮專業實力。 黃士展從小熱愛動手,高工就讀成大南工電機科,並考取工業配線丙級證照,大學就讀崑大機器人系,除考取電腦軟體應用丙級,並在副教授郭晉魁帶領下與同學李奕頡組隊製作專題「ART-NET DMX協定之WiFi無線傳輸器」,入選二0二0萬潤創新創意競賽。他更參與科技部輔助科技研究專案計畫「專為重度殘疾患者設計的非接觸式輔助溝通、控制和保護系統」,累積實務經驗。 在教授王建仁與勤益科大副教授吳崇民共同指導下,黃士展畢業論文以〈為重障者設計一套以人工智慧為基礎之主動式緊急救助系統〉為主題,為重度肢體障礙者設計一套非接觸式的緊急救助系統,利用影像及AI,讓受測者透過嘴或眼部動作進行緊急救助呼叫操作,由於該設備成本低、系統穩定性高,加上不須照顧者協助穿戴,因此大力節省照護人力與時間。

Read More

中原大學結合產官學界資源與實務經驗 為企業打造「ESG評估機制」

中原大學培養學生具備全球視野與在地行動力,希望未來能成為推動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圖/中原大學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因應全球對永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高度關注,中原大學啟動雙軸佈局,全面推動企業永續實踐與綠領人才培育。除了透過「淨零轉型永續力中心」研發全台首創專為企業量身打造的「ESG評估機制」;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也將開設「綠領人才與永續發展」跨領域學分學程,鼓勵學生參與永續行動,打造多元進路的綠色職涯發展。 中原大學永續處表示,現行多數ESG評鑑機制多針對大型企業,資訊門檻高、操作成本高,往往讓中小企業望之卻步。許多中小企業面對永續壓力時,既不了解自身現況,也不清楚該如何開始揭露永續資訊。為了回應這樣的需求,中原大學永續力中心從「全人教育」理念出發,並呼應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議程》中「不遺漏任何人」的精神,設計出一套兼具健檢、輔導與揭露功能的全人導向永續評估工具,協助企業踏上從0到1的永續實踐之路。 中原大學結合產官學界資源與實務經驗,推出「ESG評估機制」。中原永續力中心與天正國際合作之起始會議。(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說明,此ESG評估機制架構涵蓋四大構面、十六項子構面,並參照國際GRI通用準則設計,揭露項目對應率高達91.7%。評估問卷經由焦點團體討論、專家諮詢與企業實測反覆修訂,確保語意清楚、題項合宜。目前該評估機制已與天正國際精密機械等企業合作導入,下半年亦將擴大應用至其他合作企業。 中原大學持續發揮教育與研究影響力,協助企業在永續轉型的浪潮中找到具有優勢的發展方向。(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永續長王玉純表示,「我們打造的不只是工具,而是一個系統性方案,希望協助企業在清楚的架構下啟動永續行動,從理解現況到採取具體作法,都有脈絡可循。」永續治理辦公室主任周文瓊則補充,「我們一直在思考,大學的專業能為中小企業在永續轉型之路上解決什麼問題?能給予什麼具體的支持與陪伴?」正是基於這樣的問題意識與實務需求,團隊研發出中原大學ESG評估機制。 中原大學培育「綠領人才」不遺餘力,教職員工生積極參加各項環保專業證照考試。(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提到,該校淨零轉型永續力中心整合了校內具備ESG、溫室氣體管理、碳中和、綠建築等多項國內外專業證照的師資與研究人員,包含ISO 14064溫室氣體盤查、iPAS淨零碳規劃管理師、LEED綠建築師等,累積豐富的產學與輔導經驗。團隊近年已陸續協助醫療機構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也與企業合作撰寫永續報告書,從醫療產業到科技產業皆有實績。 中原大學指出,除了推動企業永續轉型,該校也重視綠領人才培育。企管系將於114學年度第二學期開設「綠領人才與永續發展」跨領域學分學程,課程內容涵蓋綠色金融管理、企業永續發展策略、環境政策與氣候調適,並透過社會實踐與企業合作專案,讓學生在真實世界中應用所學,直接參與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實踐,預期可為非理工背景學生開啟綠色職涯發展的機會。 企管系主任李明彥表示,此學程融合企業管理、環境科學、社會責任等跨領域知識,並培養學生具備如企業永續管理師、經濟部iPAS淨零碳規劃管理師等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期望透過實習與專題計畫,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企業如何平衡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並能在實際工作中推動綠色變革,成為真正企業永續管理領域的綠領人才。 中原大學校長李英明表示,中原大學教育理念第一條即明示「我們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尋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以智慧慎用科技與人文的專業知識,造福人群。」這與聯合國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不謀而合。未來,期盼藉由ESG評估機制的推動與學程培育人才的結合,建立「知識+實踐」的雙軌模式,協助企業與人才同步邁向永續。同時,也將持續深化與地方政府與產業界的合作,共同建構具韌性與責任感的社會發展藍圖。

Read More

新北攜手銘傳大學打造AI行銷傳播基地  引領高中職涯探索未來

教育局長張明文表示,本次課程整合銘傳大學六大學院資源,共開設八門跨域課程。(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為培養高中生多元適性發展、強化生涯探索與實作能力,新北市教育局今(21)日攜手銘傳大學合作開設AI新世代「行銷傳播」等跨域實作課程,結合大學頂尖師資、XR智能攝影棚、銘傳廣播電臺等專業設備,並導入生成式AI與智慧機器人實作,引導學生從「用影音說好故事」出發,進一步探索「未來品牌」概念,開啟跨域學習與應用無限可能。 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表示,本次課程整合銘傳大學傳播、設計、管理、電機資訊、法律及金融科技等六大學院資源,共開設八門跨域課程,內容涵蓋「行動短影音創作探究」、「假面創客:EVA泡棉手作設計」、「AI潮牌時代:打造你的未來品牌力」、「Unity程式設計」、「物聯網與感測應用」、「法律與生活」、「Buy? No Buy?」及「創新科技與永續金融」。課程重視實作導向與素養導入,協助學生從創意設計、科技應用至法商思維,實踐跨域整合的學習,更提早接軌未來職涯。 新北市與銘傳大學攜手培育AI新世代行銷傳播人才課程啟動記者會大合影(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銘傳大學校長李選士表示,此次與新北市教育局合作是銘傳大學首次與縣市政府展開全面性課程串連,將大學端研究能量與實作設備延伸至高中現場。例如「假面創客」課程以EVA泡棉為材料,引導學生從2D設計發展至3D創作;「法律與生活」則透過智慧實習法庭與自然語言辨識系統,協助學生模擬國民法官審理過程,拓展法治與公民素養。各類多元課程讓新北學子提前接軌職涯領域、強化學習歷程檔案,更促進高中與大學之間的雙向鏈結與合作。 新北高中高三學生鄒芷昕分享指出,實際進入XR攝影棚實作後,更堅定了自己未來想投入傳播產業的志向。鄭稟燁同學則提到希望透過設計課程的實作累積經驗,增進商品開發與行銷整合的專業知能。 銘傳大學校長李選士表示此次與新北市教育局合作是銘傳大學首次與縣市政府展開全面性(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新北市教育局指出,新北市自107年首創「高中與大學共創學習媒合平臺」以來,已與超過30所大專校院締結合作備忘錄,提供新北市高中生超過250門免費課程,完整涵蓋18學群、橫跨線上與實體學習,並邀集全國67所大專院校共同辦理全國高中教育博覽會,打造「適性揚才、跨域共學」的優質學習網絡。本次透過與銘傳大學合作,除建構無縫銜接機制,更讓學生在大學模擬場域中體驗前瞻技術與跨域整合,為未來進路打下紮實基礎。「行銷傳播」課程預計於114年10月至12月開課,歡迎新北市高中學生自9月起至「新北市高中與大學共創學習媒合平臺」網站(https://learningcollaboration.org/)報名參加,提前布局未來,探索潛能。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林宇晟畢業創作 文學設計對話

崑大視傳所林宇晟(右1 ),發表以書設計對話文本與視覺作品,指導教授鄭中義(右)及口試委員呂裕文教授,肯定其跨域創作。 (崑大提供) 崑山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畢業生林宇晟,在學期間關注文字、圖像與設計間的交互關係,畢業創作以個人書寫出發,結合書籍裝幀、排版結構與閱讀行為,進行跨越文學與設計的深度對話,展現豐沛創作能量與高度整合能力,獲得指導教授與口試委員一致肯定。 林宇晟的研究起源於反思過往商業設計經驗,重新思考創作初衷與自我書寫的價值。他以《路上有人》為總題,發展3本風格迥異的書籍,包含《路上有人》、《偏廢》、《漾蕩後》,分別對應個人記憶書寫、偶發影像記錄與文案轉譯創作。其中,《漾蕩後》透過將既有文案作品轉化為圖像,重新詮釋語言與設計的關係,凸顯設計在文本再生中的創造力與感知深度。 為深化設計脈絡與內容連結,林宇晟深入文獻探討文本生成、美學再製與設計符號學等理論,並參考國內外當代書籍設計案例。他以書籍為載體,嘗試以不同裝幀結構與閱讀介面回應各冊主題,例如《偏廢》結合手機誤拍影像與無標題文字,挑戰圖文界線;《漾蕩後》則運用切割與摺疊重塑主從結構,展現文案設計在純創作語境中的另一種可能。 林宇晟於7月上旬在高雄市鳳山區黃埔新村「烏狗文創」空間展出的創作成果,展場設計以「行走」、「遇見」為隱喻軸線,引導觀者以身體參與文本,觸發個人感知與記憶的共鳴。 展覽期間,指導的鄭中義助理教授與口試委員崑大視傳系助理教授呂裕文、樹德科大陳政昌助理教授也親臨現場,對作品展現的整合性與創作深度給予高度肯定,認為此創作兼具文本思辨與視覺實驗價值。 林宇晟感謝研究所3年來師長與同儕的支持與啟發,讓他在一次次創作實驗與反覆修正中累積經驗,逐步釐清創作方向與觀點。另亦感謝鄭中義老師在整個創作歷程中給予耐心指導與視野拓展,協助他在創作理念與設計實踐間找到平衡與連結。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佳興山野課程 挑戰雞籠山

  佳興國中推動登山健行,師生攀爬關仔嶺雞籠山,結合環境教育、山野教育課程,引領學生親訪山林,察覺山林中自然生態的野趣。 (記者盧萍珊攝) 佳里區佳興國中推動登山健行,師生攀爬關仔嶺雞籠山,結合環境教育、山野教育課程,引領學生親訪山林,察覺山林中自然生態的野趣,藉由互助合作,促進師生間情感,增進自我的體能耐力,感受生態之美,落實無痕山林生態保育觀念。 佳興國中校長潘能耀指出,關仔嶺雞籠山登山健行自然生態探索教育課程,配合學校發展的「戶外探索教育」及「健康」的願景,舉辦山野探索挑戰體驗,透過課程推動,讓學生親近山林,觀察山林,向山林學習,並結合在校所學的自然、健體、綜合、童軍等課程,讓知識學習與實際行動相結合,體會「五感」教育,落實「進山、淨山、敬山」的觀念。 教導主任葉又菁說,這次共有五十四位師生參與,多數學生都是第一次參加登山體驗,事前校方進行登山要領的指導與練習,藉由師生間的鼓勵、陪伴與互助,一起完成登山健行的教育探索體驗,「這不單是登山健行,更是學子們身心靈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學習體悟。」 參與的學生莊珮瑜表示,第一次爬雞籠山,沿途經過陡坡,走在混凝土、大石頭及木階梯上,真是一大挑戰,邊走邊叫,還好有老師、同學陪伴,最後登頂成功,真得很不容易。 學生黃柏惠說,爬雞籠山沿途挑戰爬坡,沒想到腳和膝蓋越走越沉重,走起來很不容易,感覺很累但很有成就感,不過下坡時借用登山杖輔助,減輕膝蓋的負擔,這一趟的登山體驗了解平時體能訓練的重要,期待未來有機會再挑戰不同的山嶺。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