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藝研堂〉林宇晟畢業創作 文學設計對話

崑大視傳所林宇晟(右1 ),發表以書設計對話文本與視覺作品,指導教授鄭中義(右)及口試委員呂裕文教授,肯定其跨域創作。 (崑大提供) 崑山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畢業生林宇晟,在學期間關注文字、圖像與設計間的交互關係,畢業創作以個人書寫出發,結合書籍裝幀、排版結構與閱讀行為,進行跨越文學與設計的深度對話,展現豐沛創作能量與高度整合能力,獲得指導教授與口試委員一致肯定。 林宇晟的研究起源於反思過往商業設計經驗,重新思考創作初衷與自我書寫的價值。他以《路上有人》為總題,發展3本風格迥異的書籍,包含《路上有人》、《偏廢》、《漾蕩後》,分別對應個人記憶書寫、偶發影像記錄與文案轉譯創作。其中,《漾蕩後》透過將既有文案作品轉化為圖像,重新詮釋語言與設計的關係,凸顯設計在文本再生中的創造力與感知深度。 為深化設計脈絡與內容連結,林宇晟深入文獻探討文本生成、美學再製與設計符號學等理論,並參考國內外當代書籍設計案例。他以書籍為載體,嘗試以不同裝幀結構與閱讀介面回應各冊主題,例如《偏廢》結合手機誤拍影像與無標題文字,挑戰圖文界線;《漾蕩後》則運用切割與摺疊重塑主從結構,展現文案設計在純創作語境中的另一種可能。 林宇晟於7月上旬在高雄市鳳山區黃埔新村「烏狗文創」空間展出的創作成果,展場設計以「行走」、「遇見」為隱喻軸線,引導觀者以身體參與文本,觸發個人感知與記憶的共鳴。 展覽期間,指導的鄭中義助理教授與口試委員崑大視傳系助理教授呂裕文、樹德科大陳政昌助理教授也親臨現場,對作品展現的整合性與創作深度給予高度肯定,認為此創作兼具文本思辨與視覺實驗價值。 林宇晟感謝研究所3年來師長與同儕的支持與啟發,讓他在一次次創作實驗與反覆修正中累積經驗,逐步釐清創作方向與觀點。另亦感謝鄭中義老師在整個創作歷程中給予耐心指導與視野拓展,協助他在創作理念與設計實踐間找到平衡與連結。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佳興山野課程 挑戰雞籠山

  佳興國中推動登山健行,師生攀爬關仔嶺雞籠山,結合環境教育、山野教育課程,引領學生親訪山林,察覺山林中自然生態的野趣。 (記者盧萍珊攝) 佳里區佳興國中推動登山健行,師生攀爬關仔嶺雞籠山,結合環境教育、山野教育課程,引領學生親訪山林,察覺山林中自然生態的野趣,藉由互助合作,促進師生間情感,增進自我的體能耐力,感受生態之美,落實無痕山林生態保育觀念。 佳興國中校長潘能耀指出,關仔嶺雞籠山登山健行自然生態探索教育課程,配合學校發展的「戶外探索教育」及「健康」的願景,舉辦山野探索挑戰體驗,透過課程推動,讓學生親近山林,觀察山林,向山林學習,並結合在校所學的自然、健體、綜合、童軍等課程,讓知識學習與實際行動相結合,體會「五感」教育,落實「進山、淨山、敬山」的觀念。 教導主任葉又菁說,這次共有五十四位師生參與,多數學生都是第一次參加登山體驗,事前校方進行登山要領的指導與練習,藉由師生間的鼓勵、陪伴與互助,一起完成登山健行的教育探索體驗,「這不單是登山健行,更是學子們身心靈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學習體悟。」 參與的學生莊珮瑜表示,第一次爬雞籠山,沿途經過陡坡,走在混凝土、大石頭及木階梯上,真是一大挑戰,邊走邊叫,還好有老師、同學陪伴,最後登頂成功,真得很不容易。 學生黃柏惠說,爬雞籠山沿途挑戰爬坡,沒想到腳和膝蓋越走越沉重,走起來很不容易,感覺很累但很有成就感,不過下坡時借用登山杖輔助,減輕膝蓋的負擔,這一趟的登山體驗了解平時體能訓練的重要,期待未來有機會再挑戰不同的山嶺。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工交換生計畫 料理交朋友

  成大南工綜合職能科連續10年來,均有外籍生與本地生一起上餐飲課程、學習中文,打造跨文化與友誼的交流舞台。 (記者汪惠松攝) 成大南工連續10年透過國際扶輪青少年交換計畫(RYE)」,每年均有不同國家的外籍生與本地生一同上課學習知識,同時也與綜合職能科學生一起上基礎速食餐飲課程,學習烹飪、中文,打造一場場跨文化與友誼的交流舞台。 成大南工職能科這門餐飲基礎速食課,由許妤姍與吳怡惠兩名老師共同指導,課程安排在每週的上、下午各三小時的教學時段,內容從漢堡、義大利麵、壽司,到飯糰、蚵仔煎、虱目魚粥等道地台灣小吃,每堂課都是一場全感官的文化體驗。 外籍生與本地學生一起上課中,認真學習,不僅學會實作,更從料理中認識台灣飲食文化的多元與深度。對於外籍生而言,飲食就是最直接且最有溫度的文化入門方式。 為讓外籍生快速融入課堂,老師們創意設計當天「中文三詞」重點詞彙的學習方式,例如「高麗菜」、「豬肉」、「水餃」,並進行快速中文小考測驗,外籍生的中文也因頻繁互動進步神速,一問一答中彼此學習、彼此成長。在這個充滿香氣與笑聲的廚房裡,每一顆水餃、每一片蔥花,都是文化的縮影。 讓人感動的是,職能科的學生原本較為內向,因為教外籍生認字、念句子,變得熱情開朗,甚至跟外籍同學互動變得自然,變身「小小外語教練」。老師們說,這些改變,遠比料理本身更值得驕傲。 外籍生在成大南工職能科老師指導下,學習烹飪料理,認識台灣飲食文化。  (記者汪惠松攝) 許妤姍老師說,這場廚房裡的國際交流,不只是一次文化體驗,更是一段青春回憶的交織。在這裡,語言與國籍不再是距離,一起做菜、一起犯錯、一起大笑,才是最真實的學習與成長。 成大南工職能科餐飲廚房10年來,外籍生與本地生透過料理交朋友,用笑聲寫回憶,他們證明了世界就在教室裡,文化可以在每一道料理中發酵,友情也能在每一次的烘焙中悄悄發酵,香氣撲鼻,久久不散。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新營社大秋季班 認識地方感

  新營社大課程認識地方,學員踏勘柳營區「過溪到小腳腿」。 (社大提供) 為支持溪北地區返鄉與新移入的青年認識在地,新營社區大學9月份的秋季班規劃「認識地方感」系列課程,範圍涵蓋後壁、鹽水、柳營3大地區。3個地區都有在地化規劃的6堂課程,讓在地青年能循序漸進地認識地方,歡迎學員上新營社區大學官網認識秋季班課程。 新營社大指出,「認識地方感」系列課程由新營社區大學組織講師群規劃活動,範圍涵蓋人物、民俗、產業、文資等範疇。課程包含從水文的角度認識柳營,踏查德元埤、龜重溪,在後壁從民俗、宗族切入,了解安溪寮林氏宗族、下茄苳泰安宮與八掌溪畔的地方發展史。鹽水則重新追尋鹽水城牆遺跡、走訪岸內影視文化園區等。 此外秋季班還有其他認識地方的在地課程,包含由著有《台灣糖鐵攬勝》的許乃懿老師開設在週二晚上的「糖鐵巡禮」,這門課程在週末還會移地到戶外實際巡禮鐵道路線,這學期主題包含烏樹林糖廠路線,以及岸內糖廠與義竹糖業路徑,透過這些在地路徑來認識溪北地區的糖鐵與聚落發展史。 社大資深咖啡、下午茶課程講師湯淑慧的「下午茶-玩很大:療育學咖啡、開心玩手作∕點心∕花藝」課程,亮點是會拜訪東山在地的咖啡農,認識咖啡的土壤、氣候、在地發展。      (記者翁聖權)

Read More

〈中華學園〉圖畫及書法欣賞

花朵派對  ◎張辰右 新竹縣上智國小一年A班

Read More

南方人才永續展 多國參與

首屆南方人才永續展在大台南會展中心登場。(台南市政府提供) 記者黃文記∕歸仁報導 延續「二0二四南方半導體論壇—南方矽島.人才永續」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與宏碁執行長陳俊聖世紀對談的主題,首屆「南方人才永續展X節能智慧轉型」十八日於大台南會展中心盛大舉行。展會以「人資賦能」、「淨零節能」、「智慧轉型」為三大主軸,這不僅是南台灣第一個以人才為主軸的重要展會,現場更集結中央與地方政府、產官學研各界推動產業轉型與永續發展的智慧成果展示。 展覽期間從十八日到二十日,安排超過四十場專業論壇,並邀集群創光電、工研院等超過一百家優質企業及法人單位共同參與展出,從ESG到 AI解決方案,從人才培育到數位轉型,廣泛涵蓋未來經濟的核心命題。這樣的規模與內容,展現出南部城市在人才能量、創新資源及產業鏈整合方面的巨大潛力。 此外,來自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越南、印尼等多國的代表與投資者也共襄盛舉,不僅展現出「大南方新矽谷」的國際吸引力,也證明「越在地,越國際」的台南精神,正逐步在世界舞台上發光。 市長黃偉哲指出,隨著「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的啟動,台南市作為南方創新發展的核心,已然成為AI與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基地。市府除了為市民打造更安全、韌性的智慧永續宜居環境外,更將AI科技與數位治理深度結合,透過跨局處協力,來強化台南多樣城市治理策略。 市府經發局長張婷媛表示,這次「台南智慧城市館」展出多項局處亮點成果,包括經發局在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推動「交通行動服務」,環保局導入本土自主研發AI影像辨識技術,交通局推動智慧停車柱設置,衛生局的「台南市政府健康共照雲」應用服務,智慧發展中心的「SOA城市數據交換整合平台」。

Read More

崑大盃時尚新星大賽 華岡藝校英家綺掄元

  崑大盃時尚新星大賽,來自北中南學生展現才華,接受表揚。(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時尚展演事業系舉辦首屆「崑大盃時尚新星大賽」,共有來自雙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地共計逾百位師生共襄盛舉,在激烈競爭中,由來自華岡藝校表演藝術科英家綺憑著動人歌聲奪下第一名。 此次比賽現場精彩紛呈,特別安排崑大時尚系學長姐的舞蹈與走秀表演,從整體造型設計到走秀畫面及影音效果,全由學生一手操刀。 奪得第一名的華岡藝校表演藝術科英家綺分享,這次比賽讓她第一次走在真正的伸展台上,穿自己喜歡的服裝,走在舞台上表現真正的自己,能得到第一名真的給她很大的自信心,讓她很確定可以努力繼續往這條路走下去。 第二名由華岡藝校舞蹈科張育瑄獲得,比賽過程雖讓她感到緊張,但仍發揮實力,以充滿力量的舞蹈動作獲得評審青睞,展現專業舞者的沉穩與爆發力;第三名則由高雄高商康誠以獨特的饒舌音樂創作獲獎。

Read More

橫渡黑水溝創紀錄 成大台大聯軍 澎湖島帆船週4冠王

  成大、台大兩校學生不僅在「澎湖島帆船週」的賽事中斬獲佳績,贏得包括競賽B組四冠王與競賽運動組季軍,更成功創下全台首支大學生自駕船隊橫渡黑水溝的紀錄。(成大帆船社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成功大學與台灣大學帆船社學生日前駕駛三艘J80帆船及一艘Dehler 34帆船,從安平出發橫渡黑水溝,前往澎湖參加全台最大規模帆船賽事─「澎湖島帆船週系列賽。兩校學生不僅平安往返超過百海里的遠航,成功創下全台首支大學生自駕船隊橫渡黑水溝的挑戰紀錄,更在激烈的賽事中斬獲佳績,贏得包括競賽B組四冠王與競賽運動組季軍。 第十三屆「澎湖島帆船週系列賽」共吸引來自台灣、澳門、香港、中國、加拿大、澳洲、德國、美國、日本與法國等十國、共二十六支船隊、超過兩百名的選手參與。 其中,由江柏志教練率領台大與成大學生共同組成的Dehler 34船隊,在競賽B組中勇奪繞標賽、繞島賽、系列賽總成績與環北海挑戰賽冠軍,成為四冠王,表現備受矚目。 同時,由成大帆船社社長詹雅淇領軍、全數由學生自主籌組與操作的J80帆船隊伍,亦於競賽運動組中展現堅強實力,榮獲繞標賽與繞島賽雙項第三名。 學生團隊表示,此次參賽,跨校學生船隊與國際好手同場切磋,收穫滿載,也驗證成大、台大兩校學生社團投入帆船運動的亮眼成果。賽事期間,學生船隊亦利用空檔駕船跳島觀光、欣賞澎湖花火節,並與在地帆船好手進行友誼賽交流,拓展國內海洋運動人脈,深化跨校連結。

Read More

「這樣教我就懂」國教署科普競賽 南大附中奪銀獎

  南大附中學生團隊在「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科普競賽,囊括技高組銀獎及兩項優選,獲得國教署長彭富源(中)讚賞。(南大附中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南大附中學生團隊參加教育部國教署二0二五「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科普競賽,三組隊伍在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一舉囊括技高組銀獎及兩項優選,充分彰顯學校在科學探究與實作教育的豐碩成果。 南大附中參賽隊伍在競賽中,以其獨到的研究視角和嚴謹科學方法獲獎,其中技高組銀獎「減碳有感 永續不難」作品,由營建學程主任沈佳龍與組長歐怡指導學生張致愷、陳棠宏、吳泓頤、張宸瑜完成。團隊面對水泥工業高碳排問題,利用蚵殼炭、菱角殼炭、椰殼炭、稻殼炭及竹炭等農林廢棄物製成生物炭,及部分取代水泥或砂,研發負碳環保新建材。此研究為廢棄物再利用、降低污染、提升室內空氣品質及提供綠色建材方案。 兩項優選之一作品「時間暫停現象!?原來原因是這樣」,由老師李炫皞指導資訊應用學生葉儀盷、黃子晴、高榆涵、王馨嫻共同探究,實驗目的為解釋利用專業相機拍攝電風扇時,葉片看似靜止或緩慢移動的現象。 另組優選「建築柱體設計對結構抗震與力學行為之影響評估」,則由老師汪煒傑指導營建學程卓育丞、吳沂蕎、陳姵箐完成,此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柱徑與斷面結構對建築抗震性能的影響。 校長陳森杰表示,學校對學生們展現的卓越科學探究能力和對社會議題的深刻關懷感到驕傲。這些得獎作品不僅解決實際問題,更體現科學教育的核心價值—啟發思辨,獨立發現與解決問題。該校將持續支持師生投入科學探究,培養具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未來人才。

Read More

各界捐贈送暖 安慶國小棒球隊新交通車啟用

獲各界支持,安慶國小棒球隊有了全新的交通車。(安慶國小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為讓安慶國小棒球隊成員安全前往各地參賽,安慶國小家長會發起購置交通車的募資行動,在三個月內獲得各界熱烈響應,順利購入全新交通車。校方十八日上午舉行捐贈儀式,感謝這份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持。 台南市長黃偉哲今日出席安慶國小棒球隊交通車捐贈儀式,他表示,源於社會大眾對棒球的熱愛與支持,而促成本次交通車的募資成功,未來也讓學童們能安心、安全的出賽,進而打造一支有愛、超棒的球隊。 安慶國小校長羅智韋表示,本次的募資活動由安慶國小家長會發起,號召各界齊心投入,在民眾的熱情參與下,總共募得一百九十四萬餘萬元,值得一提的是,席揚建設董事長郭建良個人就慷慨捐贈一百三十萬元,是推動募資成功的關鍵。所募得的所有經費,除購買交通車外,其餘款項將全數用於棒球隊訓練經費。 羅智韋表示,少棒隊是安慶的驕傲,新交通車的到來對孩子們意義非凡,不僅能提供選手們更安全的交通工具,也能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專注於訓練與比賽,進一步實現他們的棒球夢。席揚建設董事長郭建良也表示,支持基層體育是企業責任的一環,希望透過實際行動為孩子們加油。 安慶國小表示,要特別感謝永成企業社鄭樫峯會長與家長會副會長王清源、蔡連博、陳昶文常委、退休校長黃俊傑、李南翰顧問、傅有銅顧問等熱心人士,以及全球教育機構、三葉冷氣、建隆便當、順成起重工程行、溪頂寮箔仔寮代天宮吳墴堬主委等單位支持,集眾人的力量促成這樁美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