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四肢麻木 中藥針灸改善

亞大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王崧替患者針灸治療。(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55歲楊先生罹患大腸癌1年,治療過程順利,但化療後卻造成手腳麻木,皮膚總是覺得刺痛,也因無法感受手指的感覺,連拿杯子、扣釦子都出現困難,所幸透過針灸與中藥治療,四肢感覺逐漸恢復,也讓癌後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王崧表示,門診遇到許多如楊先生相同處境的抗癌患者,雖然抗癌成功,但藥物的副作用使得生活品質不佳,即便他們嘗試各種方法,卻都不見效,往往抱持最後一絲希望尋求中醫協助。  王崧指出,化學治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是一種因化療的部分藥物引起的嚴重副作用,常見於乳癌、大腸癌、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部分病患會隨著時間推移,症狀逐漸減輕,卻也有很多人無法痊癒,造成肢體不間斷麻木、緊繃,甚至疼痛,進而影響睡眠、心情以及日常作息,讓他們相當困擾。  由於治療神經病變尚未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僅能藉由降低化療劑量或調整化療頻率,來降低神經病變發生率,或經由復健改善動作失能,加上僅有少數藥物能減輕不適感,使得嚴重病變的患者經常處於極度焦慮而絕望的心情當中。  王崧表示,目前有少部分的研究證實,針灸可以改善化療引發的神經病變,而且幾乎無副作用,使化學治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出現一道曙光,再搭配補益氣血、通經活絡並輔以清利濕熱的中藥治療,楊先生恢復罹癌前的生活品質,也相當珍惜重生後的生活。  王崧表示,抗癌成功的基本要素是吃得下、睡得著,生活作息能自主控制,並回歸正常生活,建議癌症患者應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經由西醫評估治療後,若合併出現周邊神經病變、體力差、疲倦、焦慮等症狀,可配合中醫治療,調理氣血、降低復發率,並減緩癌症治療相關症狀。

Read More

最輕洗腎小勇士 早產兒出院

台東馬偕首位體重最小的洗腎成功小勇士出院,小恩恩的媽媽喜極而泣。(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早產兒小恩恩出生後因肺炎引發敗血症,經台東馬偕早產兒團隊的努力,恩恩終於在出生6個月後出院,成為該院首位體重最小的洗腎成功小勇士。院方15日舉辦小恩恩出院慶祝會,恩恩的媽媽喜極而泣,她說,要出院了、超開心,希望恩恩和一般小孩一樣健康長大。 醫師沈上博說,小恩恩是23週加5天出生,還不到6個月的極度早產兒,體重只650公克,早產兒因腎臟功能較不全,身體免疫機制較不夠,一旦感染即容易產生敗血症,導致休克。 小恩恩因肺炎引起敗血症和感染,到了第6天中午,恩恩的狀況不斷地惡化。醫生評估如果再沒辦法尿出來,恩恩可能當天晚上就會死亡,可能需要進行「緊急腹膜透析術」。 但這麼小的早產兒,既沒有適合的透析管路,也沒有小兒外科醫師可以幫忙放置腹膜透析管。沈上博說,若沒處理好可能會穿破臟器,但救人如救火只好謹慎處理。 在跟家屬解釋風險並取得同意後,緊急腹膜透析便如火如荼地開始,3天過後感染的狀況和血壓獲得控制,開始排出源源不絕的尿尿,有尿就有希望,醫療團隊的成員都好興奮,也為東馬早產兒醫療再創歷史。 住院半年,幾經生死難關,小恩恩終於要出院,未來可能還有復健之路要走,但團隊和家人都會一直陪著他,期待他健康長大。

Read More

根除幽門桿菌 胃癌防治解方

台大醫院提出胃癌防治解方,訂立世界準則,獲選Gut雜誌60週年12月封面。 (圖取自Gut期刊網頁)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幽門桿菌是胃癌致病主因,台大醫院與跨院團隊合作,2004年起在馬祖地區推行全面根除法,幽門桿菌盛行率降到10%,進而提出胃癌防治解方,並訂立出世界準則,獲選《GUT》國際醫學雜誌60週年12月封面。  胃癌在全球癌症中,發生率與死亡率分居第5、第3名,聯合國國際癌症研究署估計,未來30年間因人口數增加且結構老化,罹患胃癌人數將持續增加。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1998年率團隊深入馬祖社區,2004年起由內科部主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宜家、劉志銘團隊執行,透過根除幽門桿菌做為胃癌解方。  李宜家表示,16年來透過全面根除法,在馬祖地區針對30歲以上民眾先進行碳13呼氣測驗;當幽門桿菌呈現陽性,就實施抗生素除菌治療並配合胃鏡檢查。到2018年,幽門桿菌感染率從64.2%降至15%,胃癌發生率與死亡率也分別下降53、25%。 台大醫院在馬祖推行的幽門桿菌全面根除法有成。  (記者戴淑芳攝) 根據馬祖成功經驗,台大醫院也提出客製化策略,在國健署支持下,2018年開始在偏鄉進行胃癌防治,提出「家戶篩檢法」,提升除菌效果,也避免交互感染;也於2014年在衛福部支持下,提出結合糞便潛血與幽門桿菌糞便抗原「二合一法」,不僅提供除菌的好處,也同步提升大腸癌與胃癌防治成效。  劉志銘表示,台大醫院團隊歷經14年追蹤結論顯示,接受除菌治療後,腸道菌相多數都能恢復,不會增加胃食道逆流或復發風險,也不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發生風險。  台大醫院在2019年9月於台北主辦亞太消化系醫學會會議中,進行全球共識會議,與全球頂尖學者研擬出26條共識,成為國際準則,成果躍登今年國際頂尖醫學期刊《GUT》封面。  李宜家表示,幽門桿菌通常來自長期家戶內口對口的感染,或被不潔食物、飲水所感染;感染後會寄宿人體並造成慢性發炎。若要接受幽門桿菌篩檢,最好全家一起篩檢、一起治療。

Read More

15年避孕器惹禍 卵巢輸卵管膿瘍

中年婦女左下腹痛病因係卵巢輸卵管膿瘍,李竑叡醫師以腹腔鏡手術治療,讓病患重拾健康。(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45歲女性15年前為節育放置子宮避孕器,因反覆左下腹痛併惡心嘔吐已1-2年,加上近日陰道局部有大量異常分泌物就醫。經北榮新竹分院婦產科醫師李竑叡內診後發現,避孕器留置且陰道有黃色分泌物疑似細菌感染,超音波顯示7.3公分大小左側卵巢輸卵管的膿瘍。因慢性反覆性腹痛,加上膿瘍超過7公分(文獻上指出小於7公分的膿瘍先以抗生素治療為主),經評估內科藥物療效不大,採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將其感染側的卵巢輸卵管切除。  李竑叡醫師表示,手術前因體重減輕,懷疑有惡性機率,不過腫瘤指數正常,排除此可能性。術後發現其營養狀況不佳,白蛋白極低,推測應此病患疼痛忍耐度極大,長期折騰使健康受影響因而造成體重下降,建議住院期間使用白蛋白補充,使其精神狀況恢復良多。  卵巢輸卵管膿瘍為女性急性或慢性下腹痛原因之一,也是骨盆腔發炎嚴重的症狀之一,一般常見於15-40歲的育齡婦女。較容易罹患膿瘍的風險因子為多重性伴侶、伴侶有性傳染疾病、曾骨盆腔發炎過、使用子宮避孕器、常陰道盥洗者、低社經地位者、15-25歲年輕女性、執行人工生殖技術等也有研究會增加膿瘍風險。  卵巢輸卵管膿瘍一般來說和骨盆腔發炎有類似症狀,輕微像是急性或慢性下腹痛、發燒、畏寒、陰道不正常分泌物、性交疼痛、甚至解尿疼痛等等,嚴重可能膿瘍破裂或休克等等。膿瘍常見的致病菌也和骨盆腔發炎類似,不過淋病雙球菌及砂眼披衣菌反而少見,常見有大腸桿菌、鬆脆類桿菌或其他厭氧菌。另外若因裝置子宮避孕器而造成感染,常見放射線菌。  至於子宮內避孕器放置後需多久取出?李竑叡醫師說,現行子宮避孕器有2種含銅金屬,只有避孕效果;含有女性荷爾蒙,有避孕和治療(子宮肌腺症)效果。  含銅金屬避孕器,像樂母麗、銅T、母體樂等,避孕效果長達10年。含女性荷爾蒙的避孕器,像蜜蕊娜、小蜜等的使用壽命不同,約3-5年,超過使用療效後應取出。  避孕器長期放置子宮,文獻雖指出並不會增加感染,但若懷疑子宮腔感染、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更年期、或置入3月內不適反應等,建議尋求婦產科醫師專業的意見。

Read More

肝功能異常 應儘速就醫檢查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食慾不振、體重減輕、黃疸…往往已是晚期肝癌,義大癌治療醫院癌症醫療副院長饒坤銘表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不易察覺,當出現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發燒、腹部腫脹、肌膚和眼睛變黃(黃疸)等症狀時,往往已是晚期肝癌。 義大癌治療醫院癌症醫療副院長饒坤銘進一步表示,晚期肝癌在過去的治療面臨5大困境:(一)8-9成肝癌病友合併肝硬化,肝功能不佳,影響用藥的選擇;(二)容易產生手足症候群和皮疹等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三)反應率相較於乳癌或肺癌超過一半有效,明顯較低;(四)易產生抗藥性,半年就失效的病人約有一半,整體存活期僅1年左右;(五)部分藥物沒有健保,對許多肝癌病友和家庭是一大負擔。

Read More

23萬台人有中風突變基因

北榮神經基因疾病研究團隊發現台灣人特有腦中風基因突變。(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現年70歲陳先生,繼母親及弟弟中風,自己也於4年前突然右側手腳無力、顏面麻痺、說話聲音模糊,確診為小血管性腦中風。經基因檢測顯示,原來是帶有NOTCH3基因的R544C突變,也是家族腦中風致病原因。  腦中風是造成國人死亡與殘障的重要病因,1/6的民眾終其一生內可能會發生至少1次的中風。如果能夠預測自己是否具有容易中風的體質,就有機會遵從醫師建議,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台北榮總神經基因疾病研究團隊由李宜中主任、廖翊筑醫師以及鍾芷萍醫師經過10年努力,終於找到台灣民眾腦中風致病重要病因:NOTCH3基因上R544C突變,且約1%即23萬的台灣民眾帶有此基因突變,造成反覆缺血性腦中風及腦出血,如無適當處置及早預防,可能導致殘障、失智或危及生命。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周邊神經科主任李宜中以模型說明灣民眾腦中風致病重要基因突變,可供高風險族群及早預防。 (記者戴淑芳攝) 李宜中表示,NOTCH3基因突變會造成遺傳性的腦部小動脈血管病變,進而演變為腦部廣泛的白質病變、腦組織梗塞壞死以及腦部微小出血,這些病變最終都會影響到腦部功能。  在北榮過去所診斷近200例因NOTCH3基因突變所造成腦血管疾病的病友中,平均發病年齡是56.8歲,但範圍可以從20歲年輕人發病到86歲都有可能。  在疾病確診時,近8成的病友已發生阻塞性腦中風,46%的病友已有智能缺損,近兩成的病人有情緒精神變化,16%的病友已發生腦出血。值得注意的是,2/3的病友具有腦中風或失智症的家族病史。  李宜中指出,為了進一步了解NOTCH3基因R544C突變對於台灣民眾發生腦中風的影響,研究團隊,檢測7千餘例各年齡層一般成人民眾,與800例腦中風病友的NOTCH3基因R544C突變,發現約1%的台灣民眾帶有此基因突變。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攜帶有NOTCH3 R544C突變會增加11倍發生腦部小血管阻塞性中風的機會。研究成果已於今年1月7日發表在神經醫學界頂尖學術期刊「Neurology」,並被台灣腦中風學會評定為年度優秀論文獎特優。  李宜中指出,藉由基因檢測NOTCH3 R544C突變,可以在20-30歲還沒有發生中風時,就可以知道是否帶有致病基因,可及早與醫師配合,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來提早預防腦中風。

Read More

彰醫52週年院慶 愛心義賣溫馨

 彰化醫院舉行52週年院慶暨愛心義賣活動。(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衛福部彰化醫院14日舉行52週年院慶,院長曾孔彥與來賓一起切蛋糕賀生日快樂,現場還有濟貧愛心義賣,外籍看護搶買文具和玩具,準備寄回故鄉給兒女,整個會場熱鬧又溫馨。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因疫情之故,院慶從簡,與會者全部戴口罩,埔心鄉長張乘瑜、溪湖鎮長黃瑞珠、永靖鄉長詹木根及縣議員張春洋等人到場祝賀。  院長曾孔彥指出,彰化醫院做了很好的防疫措施,也為鄉親準備好妥善服務,包括兒童早療和安寧病床都是南彰化唯一;急診室也經過精英計畫和空間改建;中醫團隊成形,結合中西醫為患者打造最合適的療程,骨鬆特診就是中西合作;高壓氧中心今年7月再添購2台治療艙;放射腫瘤中心今年引進1.5億元最新的高精準度放射治療儀器;其他如皮膚科暨整形外科、二水記憶門診、長照服務、無障礙牙科都陸續完備。  現場還有每年歲末舉行的濟助貧病愛心義賣會,社工室人員及志工拉大嗓門吆喝,民眾翻箱尋寶,灌注愛心。

Read More

父兼母職 單親爸自嘲雙面人

 新北市鼓勵單親家庭勇於向外求助舉辦成果展,邀i聽聽有聲內容平台的主持人尼奧媽(中)及單爸Blue爸藍聖傑(左)分享單親的生命故事及座談。(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單親家庭約有6萬多戶,其中男性戶長(單爸)有2萬7千多戶(41%);但單爸比較不會向外界求助,市府社會局特別委託湧泉社會服務協會設置單親爸爸關懷諮詢專線0800-581-958,希望單爸勇於向外求助。單爸插畫家Blue爸藍聖傑說,他必須父兼母職,分飾黑白臉,簡直就是個雙面人。  新北市府社會局委託社團法人新北市湧泉社會服務協會辦理單親家庭培力支持服務方案,在歲末之際邀請培力的家庭在國立空中大學創生園區參加成果展,希望透過展覽及聯誼,給這群單親家庭更多的支持。  成果展中並邀請i聽聽有聲平台主持人尼奧媽和插畫家Blue爸藍聖傑分享單親生命故事及座談。尼奧媽說,曾遭遇外人不理解,甚至被標籤成婚姻失敗女人,但她為了兒子尼奧仍選擇更自由的人生。她表示,單親家長必需先穩定與安頓好自己,才有辦法看到孩子的需要。  單爸Blue爸藍聖傑分享,3年前離婚帶著兒子生活,一肩扛起雙親的責任,最大的困境是「時間」的分配,幾乎沒有自己的社交生活,但他透過臉書將與兒子相處的日常互動畫成插畫,呈現單親奶爸帶孩子甘苦談,引起社會的共鳴,也幫忙社會局設計單親爸爸關懷諮詢專線的文宣,提供單親爸爸專屬的求助管道。

Read More

受傷喬出後遺症 跛腳30餘年

50歲男子年少時運動受傷,在錯誤醫療下,過著30多年的「跛腳人生」,在大甲李綜合醫院副院長王芳英治療下,已能慢爬樓梯。 (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大甲報導 大甲區50歲的黃姓男子,因年輕時運動受傷,到國術館請人「喬喬看」,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出現高燒及全身癱瘓,花了大筆鈔票卻不見改善,以致過著30多年的「跛腳人生」,迄今體力急遽下滑,走1小時要休息1天,關節持續痠痛而感難承受,一跛一跛到大甲李綜合醫院接受骨科王芳英副院長的診治,期望脫離這長久的病痛。 王芳英副院長說,第一次看到黃某跛腳走進診間,經安排X光及斷層掃描檢查,黃某左髖關節處的股骨頭除發育不良外,也已經嚴重壞損,導致他左側關節上移3公分,造成他有長短腳及肌肉萎縮狀況。針對黃的情形,原先的髖臼因長期磨損變形已不堪使用須重新鑿過,並填補骨骼缺損部位,又因骨骼及肌肉長期萎縮達3至4公分,必須將其萎縮處的神經及骨骼拉至與右腳等長,同時實施人工髖關節置換及矯正術,正是手術複雜且困難之處,需由經驗豐富的醫師執行,才能免除必須分兩次手術的風險。 黃某表示,他相當滿意手術結果,第2天下床復健,到第4天可以上下樓梯,去痛又能正常走路,早知道10幾年前就找王副院長動手術治療。 王副院長說,在骨科門診中因運動而受傷是常見的案例,但有許多人卻未及時尋求專業的骨科或運動醫學科治療,往往因為時間上的耽誤,使得小問題衍生成大病痛,得不償失。致建議不論任何年齡層,若發現髖關節活動時會出現不適感或不正常的聲響,兩側大腿外張的範圍不對,兩腳長短不齊,或走路一跛一跛等,皆應儘快至醫院尋求專業骨科醫師檢查及診斷。

Read More

乳癌切除2年 驚見8處骨轉移

澄清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楊朝瑋說,正子電腦斷層造影具有高靈敏性,幫患者全身找一遍,揪出早期癌細胞活動與位置,讓「癌蹤」無所遁形。(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48歲女子2年前左乳乳癌完成手術,雖然持續做門診追蹤,卻在正子電腦斷層造影(PET-CT)發現至少8處的骨骼有蝕骨性骨轉移。澄清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楊朝瑋表示,癌細胞是狡猾多變的,它在哪裡?它去了哪裡?PET-CT可以找到它的蹤跡,有助於醫師訂立更精準的治療策略。  這名女子自從完成手術後,就定期在門診接受追蹤檢查,在1次抽血檢查發現癌指數(CA-153)偏高,但無法明確是乳癌復發或有遠端轉移,雖然做了超音波、核醫骨骼掃瞄等檢查,卻未有明顯的跡象,再次接受全身的正子電腦斷層造影,結果令人驚訝。  箭頭所指為正子電腦斷層造影,顯示蝕骨性的癌細胞轉移之處。(記者陳金龍攝) 楊朝瑋表示,在正子電腦斷層造影中清晰看見該患者的左鎖骨、胸骨、左肋骨、右肩胛骨、腰椎、骨盆腔兩側、左大腿等,有蝕骨性的癌細胞轉移。蝕骨性的情形就是癌細胞已「啃蝕」骨骼,其癌細胞並非源自於骨頭,而是從其他部位隨著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轉移而來;蝕骨性的骨轉移,在傳統的骨骼掃瞄不容易被查覺,但在正子電腦斷層造影中可發現病灶因呈現高代謝而可被觀察到。  另一名51歲男子因肺癌第四期合併淋巴、肋膜等多處轉移而無法開刀治療,在服用標靶藥物8個月後,經電腦斷層(CT)追蹤仍無法判斷其轉移部位的治療效果,後來接受了正子電腦斷層造影,判斷他的淋巴和肋膜已沒有癌細胞存在,而右肺原來6公分的腫瘤也已縮小到3公分。 楊朝瑋指出,在標靶藥物的治療後,該患者僅存一顆縮小的肺腫瘤,經醫療團隊的評估後,將僅存的腫瘤手術切除;藉由正子電腦斷層造影的結果,提供了患者和醫療團隊做更多的治療選擇。  有民眾在接受癌症指數健檢後,如果發現癌症指數偏高,但又不易確定腫瘤的部位,往往造成患者的恐懼和不安,楊朝瑋說,正子電腦斷層造影具有高靈敏性,幫患者全身找一遍,揪出早期癌細胞活動與位置,讓「癌蹤」無所遁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