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不良反應 增3例接種後死亡 初判無關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30日在記者會中說明,這2天共新增112例接種疫苗後不良反應事件,並增3例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病例,專家針對3例個案進行討論,初步研判一致認為與疫苗無關。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國際屢傳流感疫苗致死事件,疫苗問題備受關注。指揮中心30日指出,近2日共新增112例接種疫苗後不良反應事件,且增3例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病例,3人均年逾70歲且多有其他疾病,專家初判與疫苗無關。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日於疫情說明會中表示,截至30日,全台流感疫苗接種量達457萬劑,去年同期為354萬劑。受到韓國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個案以及國內不良反應事件備受關注,國內通報數字也明顯增加。  根據統計,這2天共新增112件不良反應通報,累計192件,其中新增3例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案例。莊人祥說,其中一人為70多歲男性,5月確診肺癌三期,並未接受治療,10月8日接種流感疫苗、13日死亡,死因為急性心肺衰竭。  另一名70多歲男性,則是在10月7日接種感疫苗,17日出現胸悶症狀,收治住院後電腦斷層發現心肌梗塞、心包膜積液,不久後死亡。  還有一名個案為80多歲女性,有高血壓、腦動脈血管瘤病史,10月7日接種疫苗,10月11日出現叫喚不醒症狀,腦部電腦斷層發現是腦動脈血管瘤破裂,為主要死因。莊人祥指出,專家針對3例個案進行討論,初步研判死因與疫苗無關。  另外,由於韓國爆發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病例,新加坡、馬來西亞相繼停打賽諾菲疫苗,對於我國是否跟進相關政策,莊人祥說,有別星馬,台灣未使用韓國疫苗,也未見疫苗不安全訊號,因此不跟進停打。

Read More

嘉療將設精神病患長照中心

 南市衛生局今年委託嘉南療養院,於北區、新市設立精神病患長照中心據點,期幫助患者、減緩照護家屬壓力。(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南市本月連傳兩起逆倫血案,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患議題,再度引發討論。南市衛生局表示,相關案件引起民眾不安,也突顯精神病人長照服務重要性,為幫助照顧家屬與病患,衛生局已正式委託嘉南療養院承接設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  據統計,精神病患年齡平均約42-51歲,且屬於慢性疾病,病程達35-45年,若病人無病識感、反覆發病,更讓照顧者常心力交瘁。根據衛生局統計,南市今年追蹤關懷精神病患人數計9,782人;社會局統計全市持有慢性精神疾病(含併有)身心障礙證明人數計8,914人,其中男性4,523人,女性4,391人。  衛生局今年承接衛福部試辦計畫,正式委託嘉南療養院承接台南市「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設立長照據點照護服務模式,能讓慢性精神病人享有長照服務,家屬也能 有部分的喘息時間。目前規劃據點暫定為北區新北里活動中心及新市區永就里活動中心。  衛生局提供40處免費心理諮詢駐點服務,提供精神健康諮詢服務,也提供免費諮詢專線,適時提供心理支持。  預約諮詢電話(06)3352982,精神長照計畫諮詢專線(06)2795019轉1075

Read More

拿掉子宮 避孕器藏骨盆腔20年

黃煒軒醫師檢查發現王女已拿掉子宮,但子宮避孕器竟還留在骨盆腔內。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太平報導  台中市一名58歲王女士,半年來經常泌尿道感染,而且很容易頻尿,但去外院檢查卻沒有發現異狀,後經朋友介紹至長安醫院泌尿科做進一步檢查,透過驗尿及X光,才發現已拿掉子宮的她,子宮避孕器竟還留在骨盆腔內,並且穿過膀胱在內側長出一顆結石,造成她反覆泌尿道感染及發燒,經透過外科手術,順利將子宮避孕器及膀胱結石取出,終結她半年來的困擾。  泌尿科黃煒軒醫師表示,因為患者已經到了停經年齡,發現仍有子宮避孕器時,基於提醒病人的職責所在,告知她要去婦產科拿掉,沒想到病人竟回答「子宮20年前就因為疾病拿掉了」,於是立刻為她安排做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子宮避孕器還在骨盆腔內,且穿過膀胱在內側長出結石。萬幸是沒進入腹腔內,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利用病人20年前的傷口及X光指引,終於把這個藏在病人體內多年的子宮內避孕器取出。  黃煒軒醫師指出,照理說子宮拿掉,避孕器也應該跟著拿掉。留在體內的異物很容易因人體尿液在上面產生結石,而且愈長愈大顆,再加上它穿過膀胱造成不舒服,所以會一直造成她長期的頻尿。若是一直沒有發現,這個藏在她體內多年的子宮內避孕器,就會造成她一直反覆泌尿道感染及結石。  黃煒軒醫師表示,反覆泌尿道感染發生,醫師會視情況安排進一步檢查,例如腹部X光、膀胱腎臟超音波、膀胱內視鏡等,因為神經性膀胱、排尿障礙、結石,甚至泌尿腫瘤都可能以反覆泌尿道感染表現。像王女士這樣實屬罕見,呼籲一旦出現反覆泌尿道感染,一定要盡早至泌尿科檢查治療。

Read More

體外震波治療 揮別足底筋膜炎

苗栗醫院引進體外震波治療設備治療足疧筋模炎。 (記者葉蒼秀攝)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鑑於筋骨酸痛是現代人流行的通病,有不少民眾長期受筋膜炎、肌腱炎、五十肩、網球肘等疼痛問題所苦,衛福部苗栗醫院特別引進最新型體外震波治療設備,首例受惠鄉親為足底筋膜炎患者邱先生,他於每週進行一次震波治療,3週治療後,足底的疼痛感已完全消失,走起路來也不再痛了,回復正常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邱先生十分滿意治療結果。  苗栗市48歲的邱先生表示,多年來早上一下床踩地板,腳底就有強烈刺痛感,站立行走非常困難,必須勉強走30分鐘後,疼痛才會緩解,但仍持續有疼痛感;這種日復一日的晨起足底疼痛煎熬,一直困擾著他,雖然不斷尋求醫師治療,卻始終無法得到有效改善,如今非常感謝苗醫解決了他多年的苦惱。  部立苗醫骨科謝天傑主任指出,足底筋膜炎造成足跟疼痛,是常見的問題,患者的生活品質和活動力,常會因此受到影響。而造成的原因,大部分是長時間站立或走路、扁平足、運動傷害、體重過胖、穿著不合腳的鞋子,或是老年人因退化導致脂肪墊的萎縮。當發生足底筋膜炎時,觸診沿著足跟的內側向趾端探測,就會發現壓痛點,壓痛點或在足跟,或在足心,在足心時,則可能與足底的肌腱有關。

Read More

親子共讀 從出生起就可開始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昨日贈送台中醫院100份閱讀禮袋,期望寶寶在出生的第1個場域就能感受到豐盛美味的知識糧食。(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醫院是孩子呱呱落地的第1個場域,藉由聲音帶起父母與寶寶親密接觸與想法交流的開端,共讀,可以從出生開始!剛出生的寶寶視覺發展尚未成熟,但對於父母的聲音最是熟悉,抱著寶寶,輕柔的說話,就是最簡單共讀的開始。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劉仲成館長表示,昨日贈送台中醫院100份閱讀禮袋,期望寶寶在出生的第1個場域,就能感受到圖書館以豐盛美味的知識糧食迎接新生命到來,同時也轉贈教育部閱讀起步走手冊印尼文、越南文各480本以及童書繪本200本,鼓勵遠渡重洋來臺建立家庭的新住民,選擇幼兒適齡讀物共同享受親子共讀時光。  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詹怡璟說,在孩子不同成長時期,家長可以使用適合的繪本評估孩子認知或精細動作發展。透過親子共讀可以增加孩子語言認知的刺激與發展,建立親子互動習慣。日前首次展開親子閱讀的友善連結,在院內先培訓20名親子共讀故事志工,成員來自院內各專業領域的醫護人員,讓親子利用候診時刻,啟發孩子想像力及培養創造力。  台中醫院副院長林紹雯表示,從嬰兒室擴展至兒科門診推廣親子共讀予支持與肯定,期望家長陪伴孩子在人生學習的「第一哩路」,感受共讀魔力,孩子一定能夠獲得智慧、幸福健康快樂地成長。

Read More

流鼻血紅斑又瘀青 童罹紫斑症

8歲女童罹患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小腿布滿不規則瘀青和紫紅色斑點。(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8歲女童小玲因為一連好幾天流鼻血,四肢突然布滿紅色斑點和局部不規則的瘀青,就醫檢查後發現血小板數目極低,確診為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因而住院接受治療及觀察,經服用類固醇後,症狀消失,血小板恢復到正常數值,目前平安出院,僅須定期回診追蹤。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蘇旻昱表示,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分為3個時期,即發作時間小於3個月為新診斷的ITP及血小板低下狀態維持3個月至1年為持續型ITP,還有血小板低下超過1年以上則屬慢性ITP。兒童個案多半為急性發作的新診斷,約有25%的病童會演變成慢性的ITP。 蘇旻昱指出,初次診斷時,醫生會根據臨床症狀選擇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來治療,或選擇繼續觀察不使用藥物;針對慢性ITP則會依照病人臨床狀況選擇不同的2線治療,例如免疫抑制劑、促血小板生成藥物、脾臟切除術等,以減少長期使用類固醇導致的副作用。患有紫斑症時,應避免劇烈運動及受傷、禁服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進行拔牙等侵入性治療時提前告知醫療人員,並定期回診追蹤。 蘇旻昱說,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簡稱ITP)是因人體的免疫系統誤將血小板辨識為外來物質,其所產生的抗體破壞血小板,影響血小板的生成使得數量低下(正常數量為15萬至40萬/UL),無法凝結紅血球從微血管滲漏出來,而造成皮膚或黏膜的出血症狀。 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一萬分之一,好發於2到6歲的幼童,很多情況都會引起紫斑症,約有80%找不出成因,屬於原發性ITP;另有20%屬於次發性,是由於病人本身的其他疾病造成,如紅斑性狼瘡、伊凡斯症候群、幽門桿菌感染等。血管壁脆弱(老年性紫斑,藥物性紫斑)、感染、過敏也會造成紫斑症,其中以血小板低下最為常見。 蘇旻昱說,血小板是身體裡參與凝血過程的先鋒,一旦血小板數目低下,就可能產生自發性出血,或容易出血且不容易止血,症狀是身上有瘀青、紫紅色斑點、牙齦出血不止、流鼻血、月經不止,更嚴重會導致胃腸道出血、肺出血、血尿、自發性顱內出血。

Read More

嫗解黑便 胃癌膽結石作祟

新營醫院外科醫師陳秉澤(圖左)與麻醉科醫師蔡明茜衛教黑便原因與手術麻醉。(記者翁聖權攝)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大便突然變黑要小心!一名80歲老婦因解黑大便至衛福部新營醫院求診,住院接受一系列檢查後,發現患者有胃部惡性腫瘤、乙狀結腸惡性腫瘤及5公分的膽結石,經醫師與家屬溝通施予胃部、乙狀結腸及膽囊切除,術後2週順利出院重獲新生。  衛福部新營醫院外科醫師陳秉澤表示,黑便在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出現,大部分黑便的產生原因,是因為吃了黑色食物或鐵質攝取,例如菠菜,鐵質補充品或其他含有鉍的藥物,或是其他像是食道或胃部有潰瘍出血而造成黑便。  最嚴重的情況就是腸胃道有惡性腫瘤造成出血,從一般抽血及理學檢查很難確定出血原因,大部分需要接受腸胃道鏡檢,去找出造成黑便的原因。民眾如果身體不適,大便突然變黑務必留意,最好是儘速至醫院請醫師診斷檢查。  另為了提供大台南地區民眾更優醫療品質與照護水準,新營醫院自11月起新加入麻醉科醫師蔡明茜。為什麼外科醫師做手術時,還需要1名麻醉醫師協助呢?蔡明茜說,當外科醫師開刀的時候,麻醉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與外科醫師的需要,評估選擇最適合的麻醉方式,保障病人的安全。換句話說,有麻醉醫師協助管理病人的心跳、血壓等等生理狀況,外科醫師才能更專注在開刀,減少病人手術危險。

Read More

永不放棄!癱瘓癌患靠復健站起來

吳欣宜醫師指出,復健透過物理、職能、語言等治療,有助改善身體疼痛或功能喪失問題。 (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癌症病人「亮亮」去年在醫學中心乳癌術後,被醫師宣判「下半輩子可能都要坐輪椅」,但她不放棄,返回台東基督教醫院努力復健,當時是癱著進醫院,沒想到竟能走著出去。復健科主任吳欣宜醫師29日表示,癌症病人進行復健,有助改善身體的疼痛或功能喪失的問題。  50歲婦女「亮亮」(化名)因乳癌骨轉移壓迫神經,最嚴重時只剩胸部以上能動,術後一度被醫師宣判「只有3分之1的治癒率、下半輩子可能都要坐輪椅」,但她不放棄,回東基復健治療,外加中醫針灸,一定要讓自己站起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從左腳趾頭開始動到雙腿可動,如今已能走路。  吳欣宜說,有的癌患因感覺自己「沒救了」,或偏鄉家庭支持系統降低而放棄復健。復健透過物理、職能、語言等治療,有助改善身體疼痛或功能喪失問題,逐漸回復正常生活。  目前東基術後復健癌患以乳癌為最大宗,其次是頭頸癌病人。吳欣宜表示,乳癌術後易有上肢疼痛問題,造成肩膀失能,術後接受肩部被動拉筋運動和漸進式阻力運動,和未接受運動組的比起來,關節活動度有明顯的增加。  頭頸癌則是常見肩頸痠痛、僵硬等不適,口腔吞嚥咀嚼問題也是不容忽視,只要發音困難、吃不好的頭頸癌病人,都建議到復健科看診。

Read More

「能醒‧能走」 見證白袍初衷

《能醒‧能走》書中主角之一小穎(中)送上感謝卡,感恩林欣榮院長(左))和醫療團隊讓她重獲新生。 (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與「能醒‧能走」中西醫合療團隊昨日在門診大廳分25個真實故事,書裡有醫療團隊一路陪伴病人走過病痛的點點滴滴,也收錄林院長行醫40年的腦醫學救命筆記及寶貴經驗;書中主角之一「小穎」蒞臨分享她從發生意外,到如今回工作單位「復健」的歷程。  「用案例分析專業、用實例講述醫療、用細心看見用心」是《能醒‧能走》這本書的特色。深刻體會病人的生命沒有「等待」二字的林欣榮表示,在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團隊的努力下,已翻轉過去「後山」醫療落後的刻板印象,常有重症病人慕名自外縣市,甚至自海外來到花蓮求治。  「病人不能醒要能醒,不能走要能走!」代表醫療團隊的中醫副院長何宗融表示,為了讓病人能醒、能走,醫療團隊包含中醫部、復健部、影像醫學部、麻醉部、神經內外科、護理部、創新研發團隊、志工等跨科別的團隊,聯手讓病人接受最完善的治療及照顧。而中醫運用望、聞、問、切,以及中藥、針灸等療法配合西醫雙管齊下的治療,都能幫助病人「能醒、能走」。  《能醒‧能走》除了收集了林欣榮院長與神經外科團隊的25個故事,並以病人受傷或病變的部位來分篇章,從醫療團隊與病人之間,讓讀者不僅可以閱讀腦瘤、腦中風、腦傷……等難症、重症的醫治過程,同時可以瞭解大腦各部位的功能。  《能醒‧能走》書裡的故事主角全是腦神經外科的重症、難症病人。林欣榮指出,找出真正的病因對治,再加上中西醫合療團隊鍥而不捨為病人量身打造治療計畫,無論是搭配內生性幹細胞療法的相輔相成,制定復健課程的訓練,在在都可見團隊的用心與專業,也因而陪伴病人在復建的道路上不斷地寫下新頁。  林欣榮強調,讓不能醒的病人醒過來,讓不能站的病人站起來,讓不能走的病人邁出步伐,醫療團隊只有一個心念以及目標,就是幫助病人找回活著的尊嚴。

Read More

罕見 ! 自然受孕4胎生7子

高雄27歲何姓護理師26日剖腹產下三胞胎,包含前3胎的單雙胞胎,5年內成為7名男孩的媽。 (高雄市柏仁醫院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高雄29日電  高雄27歲何姓護理師第4胎26日剖腹產下三胞胎,包含前3胎的單雙胞胎,5年內成為7名男孩的媽。柏仁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孫德基說,連續自然受孕產多胞胎,又是單一性別,機率很低,紀錄難得。  何女與26歲陳姓丈夫結婚5年,26日誕下3名男嬰,她在5年懷孕4次,並生下7名男嬰,晉升7寶媽。她頭胎及第2胎是單胞胎,第3胎懷雙胞胎,這次第4胎為三胞胎,一口氣生下3名男嬰,體重分別是1700克、2000克及2250克,共可獲高雄市政府生育津貼補助9萬元。  由於前3胎都生下男嬰,丈夫本來期待能有個女兒,但沒能如願,被追問是否要再拚個女兒,夫妻倆皆笑著表示,「先休息,喘口氣吧!」  高雄市柏仁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表示,何小姐4次生產都由柏仁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孫德基接生,其中第3次懷孕生出雙胞胎,第4次懷孕更誕下只有萬分之一機率會懷上的三胞胎,連續自然受孕還誕下單一性別的7名兒子非常少見,實屬難得。  孫德基說,懷上雙胞胎的機率約1%~2%,三胞胎的機率約為萬分之一左右;何女難得不單單只是產下多胞胎,更難得的是全都自然受孕;而且多胞胎因容易早產,何小姐這次還撐到第36週才生,產後也沒有大出血、妊娠毒血症,十分健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