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爆48死……星國停用賽諾菲等2流感疫苗

韓國爆出接種流感疫苗死亡案例後,新加坡決暫停施打賽諾菲等2款流感疫苗。 (路透檔案照) 中央社/新加坡26日綜合外電報導  在韓國發生48起接種流感疫苗死亡的案例後,新加坡決定暫停使用包括賽諾菲在內的兩款流感疫苗,成為首批宣布暫停相關疫苗使用的國家之一。  路透社報導,韓國至24日為止共通報48人在打完流感疫苗後死亡,但在未發現打疫苗與死亡有直接關聯前,韓國仍將繼續實施這項國家的疫苗注射計畫。  新加坡衛生部與衛生科學局(HAS)昨夜發出聲明表示,目前為止星國境內並未發生和注射流感疫苗有關的死亡例,但仍決定採取預防措施,暫停使用SKYCellflu四價流感疫苗和VaxigripTetr疫苗。  由於韓國已在進行調查,盼釐清死亡是否與打流感疫苗有關;新加坡衛生科學局表示,他們已與韓國當局聯繫,以獲得進一步消息。  SKYCellflu四價疫苗是由韓國的SK生物科學公司製造,並由AJ生物公司在星國當地配送;VaxigripTetra則是賽諾菲生產,在星國當地由賽諾菲安萬特負責配送。  星國衛生當局指出,至於國內另兩款針對北半球2020/21年流感季所使用的疫苗,仍會繼續使用。

Read More

父子同髓 戰勝神經母細胞瘤

國際獅子會300-C1區募款30萬幫助癌症病童,昨日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舉行贈款儀式,幫助3名癌症病童的醫療費用。(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王小弟於2歲時因發現頭部腫塊至醫院求診,檢查後發現除了頭部腫塊外,還有腹部腫瘤,診斷為神經母細胞瘤第4期,經過多次的高劑量化療、手術切除腫瘤、自體骨髓移植與放射線治療,終於看不見癌細胞,不幸數個月後的正子追蹤異常,切片檢查證實癌症復發,但是樂觀的王小弟從來不出氣餒,勇敢再次接受高劑量化療挑戰,在6次高劑量化療後,癌細胞消失。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昨日舉行音樂會,病童表演唱歌,以歌聲分享心路歷程。(記者陳金龍攝)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翁德甫指出,由於再次復發的可能極大,王小弟的爸爸捐出半吻合的造血幹細胞,希望藉由爸爸血液中的免疫細胞,將癌細胞斬草除根,但第2次骨髓移植比第1次更辛苦和危險,王小弟經歷許多移植難受的併發症,如肝臟靜脈阻塞症候群引起的嚴重腹痛和腹脹,膀胱炎造成嚴重血尿及疼痛,幸而在醫護人員努力不懈引進許多新藥,與全家人一同守護之下,成功度過重重難關,如今逐漸康復,開朗的歌聲逗樂醫護人員。  翁德甫表示,神經母細胞瘤屬於極高惡性的腫瘤,因大多由肚子內腎上腺長出,很難早期發現,家長如發現小孩有腹脹,甚至摸到腫塊,一定要仔細檢查,以期早期發現。而第4期的神經母細胞瘤目前仍有一半會復發,而在疾病復發後,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巫康熙表示,一般骨髓移植和肝臟或腎臟移植的配對完全不同,配對要完成吻合才有較高的成功率,近年來由父母或手足提供造血幹細胞的半吻合骨髓移植,雖會遇到較多的併發症,但因捐者是父母或手足,所以不會有找不到捐贈者的問題,且可快速執行移植。王小弟接受由來自父親的血液幹細胞,完成半吻合移植,父親的細胞如今也在王小弟體內茁壯,希望藉由父親免疫細胞的力量,父子「同心同髓」,戰勝這惡性極高的病魔。  國際獅子會300-C1區秉持著熱心公益與無私奉獻的精神,募款30萬幫助癌症病童,除了幫助王小弟之外,也贊助另2名癌症病童的醫療費用,祝福3名病童在社會大眾的協助之下,戰勝病魔,恢復健康的人生。獅友們希望藉此捐助活動,讓愛的種子啟發萌芽,進而散播到各角落,把愛傳出去,影響更多有能力的人一起做公益,讓社會更和諧。

Read More

安寧居家療護 癌末患安度餘生

醫師林明賢說,癌末病人常選擇居家安寧療護,緩解疼痛及作身心照護。(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王先生因膀胱癌轉移至骨骼,致左側臀部劇痛以致無法行動,考量到現階段病情無需住院,且家庭溫馨與安全感對他而言是最佳的療養場所,決定選擇安寧居家療護,現疼痛控制良好,雖因體力退化但仍可坐輪椅行動,固定回診且有申請農保殘廢給付。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林明賢指出,目前臨床上膀胱癌治療方式有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基因治療等,惟仍有積極治療後復發案例;針對末期病人,醫院除了醫療上的協助外,病人和家屬身、心、靈也同步照護,減少痛苦。安寧療護是針對一個無法再治癒病人,提供整體性照護服務,使用疼痛控制方式來緩解身體不適症狀,過程中也會協助處理病人和家屬在心理、情緒與社會方面種種問題,以提供病人跟家屬全方位最佳照護品質。  林明賢說,安寧病房絕對不是等待死亡的地方,而是以病人的身心靈整體照護品質為重點,提供全人、全隊、全程、全家之照護模式,像王先生這類之末期病人提供症狀緩和治療,緩解疼痛不適感以達身體身心靈最佳舒服平衡狀態,亦會透過心理跟宗教支持方式給予病患及家屬心靈面關懷,達到安寧療護所強調之四全照顧。

Read More

自閉症畫家彩繪 香檬節增色

屏東縣府社會處長劉美淑(中)鼓勵自閉症青年畫家。(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香檬紅遍日本、自閉症青年畫家小方勇於追夢,香檬好喝節活動「讓畫說話」,由小方彩繪香檬外帶杯,並為香檬農民喝采!  自閉症孩子通常擁有驚人天賦,無論是繪畫、歌唱、算數或烘培等,屏東縣自閉症協進會為挖掘學員天賦,進行「星光工坊」培育計畫,擅長繪畫的小方受邀出席香檬好喝節活動,畫出「我香檬,我好喝」外帶杯。  這項活動在屏東縣府社會處長劉美淑與農糧署南區分署長姚志旺見證下,漫時光早午餐、屏東縣永信蔬果運銷合作社與街口支付,採購小方的畫作,支持小方的繪畫夢想!  到場加油的劉美淑說,分享的愛是加倍的,盼有更多企業像漫時光一樣,與屏東縣的身心障礙團體並肩同行,讓這群擁有天賦的學員站上舞台。  屏東縣自閉症協進會秘書陳秀美指出,當一般求職者都感到謀職不易時,自閉症者的就業機會就更稀缺,但小方仍透過繪畫自食其力,歡迎大眾到漫時光欣賞畫作,用行動支持。  黃峰昶則呼籲街口支付360萬用戶,力挺屏東香檬農與自閉症畫家,把小方熱衷繪畫及香檬好滋味,傳遞出去。

Read More

香港腳惡化 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傷口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細菌已侵入鼠蹊部淋巴結。(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在台灣罹患香港腳(足癬)至少有200萬人,看起來好像不是嚴重的疾病,很多人都「與它同行」,如果嚴重到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因細菌容易侵入血液,可能引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主任柯偉立表示,1名45歲的建築工人,差一點因而影響生命。  這名建築工人因工作關係經常穿著短統膠鞋,即使膠鞋進了髒水也只好忍受,頂多利用工作空檔脫鞋沖水,又穿回膠鞋繼續工作,剛開始右腳趾縫間出現白色小小裂縫,以為是泡水造成皮膚發白,沒想到竟然演變成疼痛紅腫,實在難以忍受,只好向工地請假看皮膚科。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主任柯偉立提醒,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不是很好,若有香港腳卻未好好治療,常併發蜂窩性組織炎。 (記者陳金龍攝) 柯偉立表示,該建築工人早已長期罹患香港腳未好好治療,加上天氣炎熱與腳部衛生不佳,香港腳進一步惡化,使得腳趾縫處的皮膚出現破損,讓細菌有可趁之機,侵入傷口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嚴重的是他的右鼠蹊部淋巴結已腫大疼痛,顯示細菌侵犯至淋巴組織,這樣的蜂窩性組織炎,如再延誤就醫,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  蜂窩性組織炎是一種皮膚傷口的細菌感染,當細菌感染已經侵犯到皮膚皮下脂肪層,因為皮下脂肪本身的排列方式有點像蜂窩,所以這類的症狀又稱為蜂窩性組織炎。  柯偉立指出,台灣氣候高溫溼熱,黴菌無所不在,很多人都有香港腳的經驗,常見的症狀除了癢、足部脫皮、生出小水泡,由於皮屑會掉到沙發、床舖或洗澡間,很容易感染給家人。感染香港腳的人,即使治好了,也很容易復發,因為很容易再從環境中感染到黴菌,這也是香港腳被認為較頑強的原因,必須耐心接受藥物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香港腳出現小傷口,不處理任其惡化,是有可能引起其他細菌的感染,而引發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  該建築工人的蜂窩性組織炎,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後順利治癒,其嚴重足癬也在口服抗黴菌藥物數周後明顯改善。柯主任提醒,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不是很好,若有香港腳卻未好好治療,常因此併發蜂窩性組織炎,對於這個常見的疾病,仍不可不慎。

Read More

頭痛欲裂竟是青光眼作祟

眼科專家提醒,亞洲人罹患青光眼後失明風險可達25%,呼籲民眾注意徵兆。(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70多歲女性,20多年前因頭痛、肩胛痛和胸悶就醫,結果被當成心臟病治療3個多月,依舊頭痛欲裂,醫師甚至懷疑她長腦瘤,最後輾轉至眼科就診,才發現是青光眼所致。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醫師陳賢立表示,青光眼位居失明原因的第二名,亞洲人罹患青光眼後失明風險達25%。該疾病其實就是眼壓太高壓迫視神經,進而造成視力和視野不同程度的傷害。  他指出,一般人眼的水晶體前方與角膜中間,充滿了房水液,提供眼睛組織營養,在正常情況下,48~90%的房水液會從小樑網膜排出、剩下的則由葡萄鞏膜排出。若排出管道出問題,房水液排不出去,眼壓就會增高,形成青光眼。  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針對青光眼治療,降低眼壓是唯一可以改善青光眼視野喪失的有效方法,初期患者要避免惡化,末期患者則要維持視覺功能。  研究發現,每降低1毫米汞柱的眼內壓,可以減少10~19%青光眼引起視野喪失的風險;而將眼內壓控制小於或等於18毫米汞柱、或降低20~30%眼內壓,都可以減少視野喪失的發生率。  過去臨床上降眼壓的藥物主要作用分為減少房水產生、以及促進房水排出。然而,市面上促進房水液排出的藥物都是針對次要排水通道(葡萄鞏膜)作用,主要排水通道(小樑網)反而沒有藥物可用。因此部分患者雖長期使用藥物,降眼壓的效果仍不理想。  所幸, 一款針對葡萄鞏膜和小樑網雙管齊下的雙效眼藥水近年問世,台灣也在今年獲得衛福部通過,成為亞太區第一個上市的國家。  呂大文說,這款雙效合一藥物只要1天1次,使用第2週就可以良好降壓,跟傳統青光眼藥物比較,可以增加3成降壓效果,而且可持續穩定降壓超過1年、效果持久;此外,此款新藥物對心血管影響較小,不用擔心心血管的副作用和性功能障礙,提供青光眼患者一項新選擇。  陳賢立提醒,青光眼患者要依照醫囑使用藥物,並定期接受眼科醫師檢查,包括眼壓、視神經與視野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另,眼壓值較高、年齡超過40歲、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加白內障患者,以及血壓偏低且手腳冰冷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有虹彩炎、眼內腫瘤和眼內出血病史者,都是高危險群,要特別小心青光眼。

Read More

背上跳舞的金手指…廖崇淵觸診抓脊椎側彎

部東兒科醫師廖崇淵用兩根手指觸診,初步篩檢脊椎側彎,被譽為「在背上跳舞的金手指」。(記者鄭錦晴翻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學童過度使用3C產品、加上姿勢不良,可能導致脊椎異常,衛福部台東醫院兒科醫師廖崇淵到東海岸學校幫學童健康時,總會用兩根手指觸診初步篩檢脊椎側彎,被譽為「在背上跳舞的金手指」,初篩疑似的學童,要再到醫院照X光確診。  「來,身體向前傾,雙手盡量向下垂喔」,廖崇淵首先引導國中小學童做「亞當前彎」,向前彎腰至90度,兩手平肩下垂,讓脊椎呈現一條直線,再用目視上背有無左右高低不一或明顯凸起,然後再伸出左手食指和中指,用指腹輕輕地順著脊椎往下滑,靠著敏銳的手感和經驗初步判斷脊椎有無異常。  廖崇淵說,學童健檢都在學校健康中心進行,沒有科學儀器輔助,一場學童健檢可能有近百位學童,觸診成為初步評估最實際的方式。  初篩的疑似學童,要再回醫院照X光,才能真正確診,如果不回來,只能追蹤提醒。隨行的護理師形容,廖崇淵的手指「好像在背上跳舞」,尤其各種校隊運動量大,動作也激烈,平常難以發現的上背和下背異常,健檢也能早期發現。  部東健檢團隊發現近年來手機人手一支,的確影響到學童視力和脊椎發展,如躺在床上低頭滑手機等,往往慢性受害卻不自知。該院社區健康中心護理長陳美玲提醒,盡量用運動取代手機不離眼的習慣。

Read More

心房顫動 梗塞性腦中風前兆

花蓮慈濟醫院舉辦「預防中風、從心開始」健康講座,現場提供民眾做心房顫動篩檢體驗。(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心臟會突然噗通亂跳、又快又亂…還會胸悶、顫抖、喘不過氣。」小心,這可能就是心房顫動的徵兆!而梗塞性腦中風病友中有1/4的人患有心房顫動。  10月29日為世界腦中風日,花蓮慈濟醫院昨日舉辦「預防中風、從心開始」健康講座,由心臟內科蔡文欽醫師與高齡整合照護科許晉譯醫師分享,讓民眾認識心房顫動與腦中風的關係以及如何發現、照顧這兩種疾病。現場還提供一百名,年滿65歲以上長者做心房顫動篩檢體驗,僅需30秒就能完成新型單導極心電圖篩檢。   心律不整就是心臟跳動不規律,太快、太慢,或忽快忽慢,都是不好的現象;其中又以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顫動較常見。蔡文欽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心房顫動在臺灣成年人的盛行率約1%,即約有23萬名患者,年齡愈大,風險愈高,有7成的患者是65歲以上長者,且男性大於女性。  蔡文欽指出,目前治療方式主要以藥物控制及電氣燒灼術兩大類。而花蓮慈院最新引進的冷凍氣囊消融術與電氣燒灼術在原理上略有不同,但目的都在消除肺靜脈中不正常的電氣反應。冷凍氣囊消融術就是利用冷凍的原理,在肺靜脈與心房的交界點,用冷凍低溫的手法畫出阻絕線,將肺靜脈內不正常的傳導線路截斷,將近90%的人可以治癒。  他也提醒,心房顫動的病友除了按時服藥外,保持充足睡眠、規律生活、心情愉快,也得避免過量的茶及咖啡;也提醒眾人,天氣漸涼,尤其長輩得記得多帶件外套,注意身體保暖,避免溫差大引起心血管疾病。  心房顫動和腦中風息息相關,心房顫動的患者中風機率比常人多五倍,且心衰竭和死亡率也較高。許晉譯醫師表示,腦中風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兩種,其中有8成病人屬於梗塞性腦中風。心房顫動佔梗塞性腦中風總數的1/4,屬於嚴重度高的中風原因。這些患者中,有半數患者是中風發生後才發現有心房顫動。因為心臟亂放電,心房無法排空血液,導致血液沉澱,進而形成血塊,血塊隨著血液流進腦部引起梗塞性中風。  保守估計65歲以上高齡者,至少4%有潛在性心房顫動問題,80歲以上更攀升到1成。許晉譯提醒心房顫動的病友,除了避免中風發生外,注意心房顫動控制,以及心血管疾病之預防包括危險因子控制與共病照護。目前治療藥物有新型抗凝血劑,能降低中風、重大出血的風險,且安全性高。

Read More

跌坐地上 恥骨骨折

深部恥骨骨折治療新選擇,醫師建議以水介質震波治療,聚焦高能量加速骨癒合。(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名55歲中年婦人爬樓梯不慎跌倒,意外讓臀部著地後一走動就疼痛不已,只好被迫以輪椅代步,隔天她馬上就醫接受X光檢查,經診斷為右恥骨骨折,醫師建議她接受水介質震波治療,患者在接受3次高能量骨震波治療後,不僅大幅降低疼痛,連輪椅都不用坐,顯示深部骨折正加速癒合中。  醫師楊椒喬指出,患者跌倒後先在家休息,但一直無法改善疼痛,趕緊就醫接受X光檢查,顯示右恥骨骨折。由於患者很快就醫,確認骨折處暫時沒有位移情形,經評估後建議患者不需要手術治療,先適當休息一段時間,待骨折自行癒合即可。  楊椒喬進一步指出,由於患者只要一走動就疼痛不已,已影響到她的日常生活活動,況且她還需要上班工作,因此建議患者接受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治療,透過高能量震波,加速骨折的癒合。  因恥骨所在位置有一定的深度,一般震波效能可能無法施打到骨折處的深度,但因為水介質震波是聚焦式探頭,有足夠高的施打能量可以到達深處組織,以高能量的聲波來撞擊組織,使患部產生發炎反應,促進生長因子,進而達到加速復原的目標。並使能量集中於小範圍,對骨折處精準的施打。  楊椒喬指出,患者每週接受一次4000發高能量水介質震波治療,在接受3次震波治療後,疼痛已改善很多。原本在骨折後只要走動就疼痛,只好被迫用輪椅代步,在3次震波治療後,已不需使用助行器,病人對治療效果很滿意。建議她持續每週接受1次治療,整個療程預估為4-6次,在不需手術的情形下,以達充分骨癒合的效果。

Read More

敬老不虐老 老人受虐 10年飆升3.5倍

新北市紫絲帶達人深入社區利用各種活動場合宣導要敬老不要虐老。(新北市府社會局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昨日(25日)農曆9月9日適逢重陽節,新北市府社會局指出,據統計,近10年來全國老人受虐通報人數已飆升3.5倍,且男性老人受虐比例隨著年齡有升高趨勢,呼籲希望社會大眾「敬老不虐老」,多多尊重老人、關懷老人。  新北市府家防中心主任許芝綺表示,據衛福部統計,全國老人受虐人數通報近10年來飆升3.5倍;而新北市去年老人遭受家暴通報為1557人,其中女性為1039人(占66.73%);男性為518人,顯示女性是男性的2倍,較一般家庭暴力案件,受暴女性平均是男性的4倍減少一半,相對顯示男性老人受虐比例升高。 許芝綺表示,以105年新北市家暴通報案件男女比約為20比80,但65歲以上卻是34比66;今年1至9月統計,同樣呈現男性長輩受暴隨著年齡而增高。  社會局分析,男性長輩受暴比例已隨年齡增長而升高,主因之一是「暴力有循環性」,女性長期受暴後,到老時可能就從昔日的被害人轉成加害人,且暴力會被學習及模仿,造成「代間傳遞」,卑親屬對尊親屬的施暴約占60%,大部分原因就是受到上述影響。  許芝綺舉例說,阿龍伯(化名)年輕時動輒酒後毆打妻子阿香姨(化名)和子女,他年老後中風臥床須由家人照顧,阿香姨因照顧身心負荷,加上阿龍伯有時不願配合復健,而開始有了情緒辱罵,甚至動手捏掐阿龍伯的手臂和大腿內側;直到阿龍伯第2次中風送醫時,醫護人員發現他傷痕累累,才通報家防中心介入協助。  社會局長張錦麗呼籲,年輕時經營家庭要學會非暴力的溝通與對待,到老時才會有善待以及陪伴,男性受暴更要去除面子主義,勇於求助,重新調整家庭關係。她也呼籲社會大眾要「敬老不虐老」,多多尊重老人、關懷老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