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越、菲入境 高市境外登革熱+3

  高市府防疫團隊亦已針對確診個案住家、工作地及活動地進行緊急防治。(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20日公布新增3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其中1例為本國籍50多歲民眾,另2例均為菲律賓籍人,目前3例確診者都已安排住院,市府防疫團隊亦已針對個案住家、工作地及活動地進行緊急防治。 衛生局指出,本國籍50多歲民眾4至9日前往越南旅遊,15日出現症狀,隔天診所NS1快篩陰性,17日檢驗PCR陽性,另一例為來台旅遊30多歲菲律賓籍旅客,13日自北部入境,17日傍晚抵達高雄,隔日有症狀診所就醫快篩陽性,9月19日檢驗PCR陽性;第3名個案為30多歲菲律賓籍女性,為本市一家科技公司作業員,9日入境,16日有症狀,兩天後就醫快篩陽性,19日檢驗PCR陽性。 衛生局表示,截至19日,全國登革熱境外移入個案共171例,高雄市21例,其中9月迄今新增7例,顯示目前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仍嚴峻,正值暑假結束新的學期開始,自高風險國家入境的國際移工、學生、旅客增加,為落實登革熱「決戰境外」防疫策略,避免境外登革熱病毒進入社區擴散風險,衛生局特別提醒自高風險區入境1週內如有登革熱症狀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活動史,以利醫師早期診斷、早期防治。 衛生局亦提醒,民眾入境時若有發燒、頭痛、肌肉骨骼痠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於入境時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配合抽血、疫調,完成登革熱NS1快篩採檢,等待快篩結果,可獲得500元禮券。 另外,入境發燒配合採檢NS1快篩陰性者,同意入住指定醫院至PCR檢驗結果確認,可獲禮券1,000元,住院期間費用免費(不含伙食費及自費病房費)、機場至指定醫院計程車費用則核實支付,確診另獲2,500元通報獎金。

Read More

陪友乳房檢查 婦意外揪乳癌

  醫師李育嘉說,如能持之以恆定期檢查,很有機會在癌前病變或原位癌階段就發現問題,並且及時治療。(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0歲陳姓婦人因鄰居聽完乳癌防治講座後相約前往長安醫院乳房外科檢查,原本只是順道陪同,沒想到竟意外發現左側乳房腫瘤為惡性。所幸腫瘤發現時仍屬早期,順利接受保留乳房的腫瘤切除與淋巴結摘除術,目前恢復良好,也讓她對這場「意外的陪診」深感幸運與感激。 長安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李育嘉表示,日前受邀至社區長青學苑舉辦乳癌防治講座,現場反應熱烈。不久後,一位熱心的學員便邀請鄰居陳女士前來門診做乳房檢查。其主訴左側乳房腫塊去年曾在他院切片診斷為良性,之後並未持續追蹤。此次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腫塊邊界不清楚、形狀不規則,經再次切片後確診為乳癌。 「乳癌初期往往沒有症狀,因此良性診斷後仍須持續追蹤,才能避免遺漏惡性變化,因此定期追蹤與必要時的複檢格外重要。」李醫師說,如果能持之以恆定期檢查,其實很有機會在癌前病變或原位癌階段就發現問題,並且及時治療,達到完全痊癒的可能。以陳婦人為例,因腫瘤發現得早,不僅順利接受手術,術後亦無需化療,且未見明顯轉移跡象。 李育嘉呼籲,乳癌雖為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但若及早診斷與治療,第一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98%。他提醒,國健署目前已擴大乳房攝影篩檢補助年齡至40至74歲,民眾應善用資源,特別是有腫塊、乳頭內陷或分泌異常時,更不應輕忽,每一次定期檢查,都是與健康拉近距離的關鍵一步。

Read More

小港醫研討會 聚焦智慧醫療

小港醫院舉辦「2025年高雄市市立醫院醫事聯合學術研討會」,會中聚焦數位賦能與永續醫療。(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與高雄市醫事暨醫務行政學會共同主辦的「2025年高雄市醫院醫事聯合學術研討會」20日在小港醫院舉行,研討會以「數位賦能永續醫療,共築健康台灣未來」為主題,展現南台灣醫療體系在智慧醫療、長照政策及ESG永續發展上的多元成果。 研討會邀請健保署長陳亮妤、高屏業務組組長林淑華、育英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長侯明鋒、員林基督教醫院院長李國維,以及高雄市多家醫院院長齊聚。 今年的研討會徵稿踴躍,內容涵蓋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醫務管理、ESG永續、智慧醫療、長期照護、健康促進、全人照護、友善職場等多元面向。經過專家審查,共29篇口頭報告與527篇海報論文脫穎而出並展出,充分展現醫界專業研究能量與實務創新的成果。 會中,員林基督教醫院李國維院長以「醫院現狀挑戰及各種因應方式—以AI醫療協作為例」專題演講;他指出,醫院正面臨高齡化、醫療人力不足與醫療需求快速增加的多重挑戰,傳統醫療模式難以同時兼顧效率與品質,為此,人工智慧的導入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醫療轉型的重要契機。他也提醒,醫院在推動AI醫療時,必須同時考量數據隱私、倫理規範才能真正發揮AI的價值。 陳亮妤以「高齡化的健保新政」為題發表專題演說,她強調,健保制度正面臨人口結構急遽老化與少子化的雙重挑戰,唯有積極改革、超前因應,方能同時確保健保財務穩健與醫療品質提升,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洪志興院長則以小港醫院的實際行動,分享醫院在ESG永續與智慧治理上的努力與成果,醫院正全力邁向「智慧醫院全機構認證」,這將是數位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Read More

生活失衡增失智風險 陪伴+藥物改善

醫師蔡育泰說,陪伴關心配合藥物治療可改善失智惡化。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媽媽最近怎麼老是忘東忘西?」88歲魏女士去年搬來與女兒同住後,女兒發現媽媽的記憶力明顯退化,不僅經常重複說過的話,還會忘記自己是否已經吃過藥,甚至好幾天沒有洗澡,需要她提醒與督促。隨著異常行為增加,母女間的爭執也愈來愈多,讓女兒在忙碌經營開店的同時,承受沉重壓力。 女兒擔心媽媽健康而尋求醫療協助,經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評估,確診為輕度失智症,並轉介至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由專業個管師介入服務。個管師評估後,發現魏女士因生活缺乏重心,渴望獲得家人關心,卻常以負面情緒表達,造成溝通困難。為改善狀況,個管師協助轉介長照資源,安排居家服務員陪伴。 「現在每天都期待有人來陪我聊天!」在居服員定期到訪後,魏女士情緒明顯穩定,與女兒的衝突也減少許多,讓女兒鬆了一口氣,終於能專心打理麵包店,減輕家庭照護壓力。 聖馬爾定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暨神經內科蔡育泰醫師指出,失智症的治療方式以藥物結合非藥物介入為主,再搭配生活照護與社會資源,幫助患者維持自理能力,減少焦慮與行為問題,而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正是扮演這個整合角色,協助患者與家屬連結醫療、長照與社區據點資源,並提供情緒支持與照護指導。 蔡育泰醫師呼籲,及早就醫、妥善運用資源,是守護失智患者與家屬的最佳策略,讓失智症不再是壓力來源,而是能夠被妥善管理的慢性疾病,幫助患者「活得久,更能活得好」。

Read More

長期乾咳 恐是菜瓜布肺警訊

豐原醫院胸腔科張孟祥醫師提醒,長期乾咳、走幾步就喘,恐非感冒或氣喘,而是俗稱「菜瓜布肺」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PF)。(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豐原醫院胸腔科醫師張孟祥19日說,長期乾咳、走幾步就喘,恐非感冒或氣喘,而是俗稱「菜瓜布肺」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根據研究,IPF患者平均5年存活率不到5成。若咳嗽超過兩週或出現不明原因呼吸困難,務必就醫檢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張孟祥醫師指出,特發性肺纖維化過去被視為「不可逆」的沉默殺手,患者一旦確診往往病程快速惡化,隨著專用藥物問世,若能及早診斷並配合規律治療,可延緩肺功能衰退,減少急性惡化次數並降低死亡風險。 一名七旬黃姓患者雖已戒菸多年,因反覆乾咳與呼吸困難就醫,經確診並接受藥物治療後,數月內病情穩定,呼吸困難明顯改善,從「爬幾階樓就喘」進步到能與太太散步,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張孟祥提醒,約3成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往往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藥物控制外,患者日常生活需做好管理,包括戒菸、避免接觸有害物質與規律運動,進一步改善預後。

Read More

DXA骨密檢測儀 更精準掌握數據

恩主公醫院最新引進的全新一代DXA骨密度儀啟用,並新增體脂率、內臟脂肪與肌肉量數據。(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為提供民眾最優質的醫療服務,恩主公醫院近日啟用全新升級的「全身扇形光束雙能量骨質密度測量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骨質密度儀),院長楊純豪指出,此次引進的骨密度檢測設備升級,不僅強化骨質檢測,更納入肌肉量、體脂率,及內臟脂肪等全方位數據,讓醫師能更全面掌控病人狀況。 楊純豪指出,骨質疏鬆逐年威脅國人健康,據國健署推估每7人就有1人有骨鬆問題,常在出現骨折後才被發現,造成生活品質與醫療負擔的雙重打擊。醫院的目標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預防先行,透過檢測協助民眾提早發現隱藏風險,避免進展至骨折、洗腎或心血管疾病的後期治療階段。 骨質疏鬆若忽視,容易導致骨折,進而造成長期臥床、失能甚至死亡;楊純豪表示,骨鬆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停經後婦女、70歲以上長者、體重過輕者、缺乏運動日曬者、有家族骨折史或慢性病患者。 他指出,現代人外觀或許「不胖」,身體質量指數 (BMI)也不高,但若內臟脂肪過高、肌肉量不足,就可能陷入「隱形肥胖」危機;這類族群常見於中年人、久坐少運動、飲食偏高糖高脂,或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者。內臟脂肪堆積在肝臟、胰臟、腸繫膜等器官周圍,不僅容易造成腹部突出、腰圍過粗,更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 放射科主任陳志彥指出,最新一代的DXA骨密度儀最大的特色是,一台掃描、多重數據,並具備「骨質密度+體組成」雙功能,其誤差率通常低於1-2 %,不僅能協助骨質疏鬆早期發現,也能針對肌少症、肥胖、代謝風險進行完整評估,提供臨床治療與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據。 陳志彥表示,其具備多項新功能包括骨折風險評估、全身組成分析、肌少症判讀、兒童與骨科專用模組,及臨床檢測時間可由過去數十分鐘縮短至數分鐘,檢測效率提升;且儀器內建大量數據比對系統,可進行趨勢追蹤,幫助醫師掌握病人的變化,提升診斷與治療的精確度。 醫療團隊提醒,若有三高、肥胖、家族骨折病史,或長期缺乏運動者,應定期進行骨質密度與體組成檢測。

Read More

喝酒會加重酒糟鼻的症狀嗎?

蒼藍鴿(吳其穎醫師)指出,酒糟鼻不一定因喝酒引起,但酒精會擴張血管、加劇紅腫,恐使症狀惡化。建議避開誘發因子,搭配專業治療調整膚況。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周啟辰報導 酒糟鼻,或稱為玫瑰痤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通常會出現在臉部,尤其是鼻部、兩頰、額頭等地方,並伴隨著紅腫、發炎及皮膚過敏等症狀。許多人會聯想到,喝酒是否會引發或加重酒糟鼻的症狀?這樣的觀點到底正確嗎?蒼藍鴿(吳其穎醫師)為大家解答這個常見的疑問,並解析酒糟鼻的成因與處理方式。 酒糟鼻與酒精的關聯 酒糟鼻的症狀通常會隨著環境變化而加劇,尤其在攝取酒精後,許多患者會發現自己的皮膚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事實上,酒精的攝取並非酒糟鼻的直接成因,但它確實會對皮膚狀況產生不良影響。當我們喝酒時,酒精會擴張血管,使血流加速,從而導致臉部的紅腫、發熱感加劇,這對於本身患有酒糟鼻的人來說,可能會引發症狀惡化。 酒糟鼻的其他原因 酒糟鼻的發作並非單一因素造成的。除了酒精,其他因素也可能引發酒糟鼻的症狀,包括遺傳、環境因素(如紫外線、寒冷天氣)及生活壓力等。臉部皮膚的油脂分泌過多、炎症反應、或是微血管的脆弱,也可能成為酒糟鼻的加重因素。因此,即使不喝酒,這些因素也可能導致酒糟鼻的出現或惡化。 如何有效處理酒糟鼻? 對於酒糟鼻患者來說,最好的方法是找到並避免那些可能引發或加重症狀的觸發因素。首先,應避免過度攝取酒精,特別是對酒精敏感的人,減少酒精的攝入有助於控制症狀的發作。 其次,專業的護膚療程,如生長因子注射、口服藥物或外用藥膏,部分醫師會視個別情況採用,並認為可能有助於舒緩紅腫或不適,但實際效果會因人而異,仍需經由專業評估後選擇合適的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強烈陽光下,及使用無刺激的護膚品,對於預防酒糟鼻的惡化也非常重要。 結論:酒糟鼻與喝酒的關聯 總結來說,酒糟鼻與喝酒之間並非直接因果關係,但喝酒確實可能會加重現有症狀。對於有酒糟鼻困擾的人,適量控制酒精攝入,並配合專業的治療方法,能夠有助改善症狀。吳其穎醫師強調,酒糟鼻的管理需要綜合考量各種因素,及早處理,並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調整,才能讓症狀獲得較佳的控制。

Read More

膝蓋不適護膝怎麼選?復健醫解析6大類型 但做好「這點」才是根本!

李炎諭醫師強調,護膝只是「輔助」,要真正保護膝蓋,減少退化與受傷,還需仰賴平時的肌力訓練、運動與體重管理。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膝蓋不適想要穿戴護膝保護,但市面上琳瑯滿目的護膝產品,讓人不知從何下手。復健科李炎諭醫師日前在fb粉絲團分享,診間遇到一位大姐,反映自己做復健後膝蓋狀況有所改善,不過擔心之後出國旅遊又會復發。李醫師建議她可以選擇簡單的「陽春型護膝」,他也為大家分享常見的護膝類型,民眾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挑選。 護膝可保護膝蓋 「陽春款」這些人適用 李炎諭醫師說明,美國風濕醫學會與美國骨科醫學會皆同意,護膝在膝蓋退化的保護上具有重要作用。他也列出以下常見的6大類護膝: 陽春護膝:最普遍、最輕便的選擇,彈性包覆整個膝蓋,雖然支撐性相對較低,但能幫助調節神經肌肉控制,同時可能減少膝蓋積水,適合輕度退化性關節炎或輕微膝蓋不適的民眾使用。 有邊條護膝:適合內/外側副韌帶、軟骨或肌腱受傷後穿戴。 髕骨開洞護膝:常用於較高強度活動,或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患者,醫學上認為能改善髕骨的滑動路徑。 髕韌帶束帶:適合跑者膝或跳躍膝的個案穿戴。 髂脛束束帶:適用於髂脛束症候群。 絞鍊式護膝:重量較重,可限制關節活動角度。適用於韌帶、軟骨受傷,以及手術後保護使用。 醫:護膝只是輔助 保護膝蓋免受傷要做3件事 李炎諭醫師表示,市面上以袖套類型的護膝最為常見,也提醒民眾在選擇時可考慮自身的需求,如果不確定自己適合哪一類護膝,建議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的意見。他也強調,護膝只是「輔助」,要真正保護膝蓋,減少退化與受傷,還需仰賴平時的肌力訓練、運動與體重管理。 針對網友詢問跑跳運動時的護膝選擇,李炎諭醫師回應指出,對於膝蓋沒受過傷的民眾,運動時「使用護膝預防傷害」的醫學實證其實相當有限。他建議民眾應重視充分的熱身,以及適量增加運動量,平時加強訓練股四頭肌與髖鉸鏈,可預防受傷。若民眾還是想配戴護膝,選擇基本的陽春型護膝即可。 資料來源:李炎諭醫師的復健聊天室

Read More

內褲血跡點點 竟是「陰蝨」寄生下體!醫:性伴侶也要一起治療

感染陰蝨後,陰部或感染區域可能出現輕至中度的搔癢,尤其夜間更明顯。當陰蝨吸血後,若蟲體被擠壓或抓傷,就會在內褲或衛生紙上看到血跡。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內褲突然見血難免讓人驚慌,臺大醫院皮膚部烏惟新醫師日前就在fb粉絲團分享,近期一位患者表示這兩個月內褲都有血,進行膀胱鏡檢查也確認不是血尿。烏醫師透過皮膚鏡,看到患者陰毛上附著陰蝨,內褲血跡斑斑正是因為陰蝨吸了患者的血,又被擠壓導致。性接觸是最常見的傳播方式,因此建議性伴侶也要一起接受檢查和治療,以防交叉感染。 陰蝨常透過性接觸傳播 可導致搔癢、皮膚感染 烏惟新醫師進一步說明,陰蝨形似螃蟹,俗稱「蟹蝨」,是一種寄生於人體毛髮,特別是陰毛的微小寄生蟲,體型約1至2毫米。除了性接觸,共用物品,如毛巾、內衣、床單等,以及與感染者的直接接觸都有可能傳播。 感染陰蝨後,陰部或感染區域可能出現輕至中度的搔癢,尤其夜間更明顯。當陰蝨吸血後,若蟲體被擠壓或抓傷,就會在內褲或衛生紙上看到血跡。此外,在毛髮上可見微小的灰白色蟲卵(卵鞘)或活動的成蟲,而長期抓撓可能導致皮膚紅腫或繼發性感染。 醫揭診斷方式 治療須剃毛配合外用藥 烏醫師表示,醫師可透過放大鏡或皮膚鏡觀察陰毛,確認蟲體或蟲卵的存在,同時會詢問病史,了解症狀持續時間、接觸史及相關症狀,以協助診斷。治療陰蝨則必須將陰毛,以及其他受影響區域如腋毛的毛髮剃除,達到去除蟲卵,剃毛後應妥善清理,避免蟲卵掉落於環境中,也可使用外用驅蟲藥物治療。 治療注意環境清潔 醫籲「固定性伴侶」預防 治療中的環境清潔也非常重要,烏惟新醫師提醒,所有可能接觸的衣物、床單和毛巾都必須清洗,使用熱水(至少60°C)清洗並高溫烘乾。無法清洗的物品則密封於塑膠袋中2週,以確保蟲體死亡。 陰蝨治療雖然相對簡單,但需徹底執行,治療後1至2週需要復查,確保無殘留蟲卵或復發。陰蝨該如何預防?烏惟新醫師建議,應避免與感染者共用個人物品,性行為時使用保護措施可降低傳播風險,並儘量維持固定性伴侶關係。

Read More

桃園醫院響應國際失智症月 衛教講座結合警方指紋建檔守護長輩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失智照護中心舉辦系列活動,結合醫療、社福與警政等跨域資源,設計兼具教育與互動的體驗內容。(圖/部桃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每年九月是「國際失智症月」,提醒社會正視失智症議題與長者尊嚴。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失智照護中心今(19)日舉辦系列活動,結合醫療、社福與警政等跨域資源,設計兼具教育與互動的體驗內容,誠摯邀請市民一同參與,共同守護長者的記憶與安全。 部桃表示,活動內容包括失智症衛教講座、指紋建檔服務及芳香療法體驗,期盼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參與者獲得正確知識,同時學習防走失與日常照護技巧。該院神經內科醫師王韋翔提醒,失智症患者走失並非單純健忘,而是因記憶力、定向感與情緒調控能力退化所致,常見原因包括忘記回家的路、環境辨識困難,甚至因焦慮或幻覺而突然外出。他建議家屬應加強居家安全設計,使用防走失配件,並建立規律生活與定期回診,以降低風險。 部桃失智照護中心也提醒,若長者不慎走失,家屬應立即報案並提供照片,並可善用協尋單位或社群平台加速尋回。在日常預防上,家屬可協助長輩定期拍照記錄,於衣物縫製聯絡方式,穿著鮮豔衣物,或配戴愛心手鍊與GPS定位器,並完成指紋建檔,為安全再添一層保障。 部桃提到,除了安全守護,生活品質的提升同樣重要。失智照護中心個管師陳至潔指出,運用簡單的DIY精油可協助提振精神與專注度。白天可選用迷迭香與檸檬,夜晚則建議薰衣草搭配甜橙,達到舒眠放鬆效果。透過芳香療法,不僅能逐漸喚回失智長輩的嗅覺體驗,也讓家庭互動更有溫度,生活中多一些笑容與安心。 部桃失智照護中心強調,當專業醫療結合社區支持,便能建構起溫暖而堅實的照護網絡。這場活動不僅是對失智症的認識,更是一次凝聚社會關懷的行動,期盼能讓每位長者自在且有尊嚴地生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