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失智! 隱球菌腦膜炎惡化3週臥床

中榮感染科醫師陳永峻指出,透過通盤檢查判讀,確認病人並非失智,而是感染隱球菌腦膜炎。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88歲林姓退休教師原本頭腦清晰,今年1月起開始間歇性發燒、劇烈咳嗽,症狀持續2個月,然後病情急轉直下,短短3週從完全能自理生活突然退化到臥床,出現認知功能變差、失禁、反應遲鈍等症狀,家人以為是失智,帶他到台中榮總就醫。 醫師檢查發現並非失智或中風,而是隱球菌腦膜炎。經給予抗黴菌藥物治療後病況改善,但因為年紀大,陸續出現腎功能不全、偽膜性腸炎、菌血症、血球過低等病況。醫療團隊像闖關打怪一樣,把他從鬼門關搶救回來。住院2個月後病況穩定出院,現在門診追蹤,可說話走路,也認得家人了。 中榮內科部感染科醫師陳永峻說,隱球菌常出現在鳥類糞便和土壤中,常接觸鴿子、野鳥、流浪貓、潮濕土壤的人,可能吸入孢子潛伏體內,免疫力差時就會發病。隱球菌最愛攻擊腦部和肺部,其中腦膜炎最嚴重,全球10週內死亡率高達24%到47%。 隱球菌腦膜炎早期症狀不明顯,像頭痛、發燒、惡心、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或輕微意識改變等,很容易跟感冒、中風或失智搞混。如果沒有及早發現治療,可能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甚至死亡。中榮利用腦膜炎/腦炎病原體多標的核酸檢測及隱球菌抗原檢測搭配傳統培養方式增加診斷準確率。 中榮利用腦膜炎/腦炎病原體多標的核酸檢測以及隱球菌抗原檢測,搭配傳統培養方式增加診斷準確率。(記者陳金龍攝) 陳永峻說,高風險族群包括HIV感染者、器官移植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類固醇、癌症病人及高齡慢性病患者。就算治療成功,仍有10%到70%的患者可能有後遺症,要特別小心。 陳永峻提醒,免疫功能較差的人要避免接觸高風險環境,出現持續頭痛、發燒、視力模糊、走路不穩、日夜顛倒、記憶力變差或意識改變等神經症狀時,要提高警覺趕快就醫。早發現、早治療是降低死亡率和後遺症的關鍵。

Read More

西藥+中醫美顏針 顏面神經麻痺 中西合療改善

屏醫中醫科醫師林婉容說明以「美顏針」治療顏面神經麻痺的功效佳。(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52歲陳姓婦女清晨醒來時出現臉歪左斜等症狀,求醫確診為「顏面神經麻痺」,屏東醫院除施以西醫藥物,中醫師並合併以「美顏針」治療,讓患者重拾笑容。 屏醫表示,陳婦照鏡子時驚覺臉部明顯歪斜,不僅右眼無法閉合、無法皺眉,微笑時嘴角還不自覺往左偏斜,甚至口水不停從嘴角溢出,伴隨味覺異常與耳後疼痛,驚慌之下就醫,經診斷確診為「顏面神經麻痺」。 屏醫中醫科醫師林婉容指出,顏面神經麻痺又稱「貝爾氏麻痺」,常見於免疫力下降時,例如長期壓力、熬夜或過度疲勞後,病毒趁機侵犯顏面神經,造成發炎或損傷,導致單側臉部肌肉無力。 林婉容說,患者常見症狀包括閉眼困難、口水外溢、味覺改變及臉部或耳後疼痛。西醫治療多以類固醇為主,而中醫建議可合併「美顏針」治療,於黃金治療期內介入,預後效果更佳。美顏針結合西方生理解剖與中醫經絡理論,使用極細專用針刺激臉部肌肉與筋膜,不僅能改善臉部歪斜,還可促進氣血循環,加速神經修復。由於針具細如髮絲,疼痛感大幅降低,患者接受度也較高,對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尤其合適。 林婉容提醒患者,日常保養應注意保暖,避免冷風直吹,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飲食均衡並減少辛辣刺激食物,適度補充維生素B群,平時可配合臉部按摩及閉眼、抬眉、鼓氣等復健動作,促進局部循環;若眼睛無法完全閉合,則需使用人工淚液保濕,睡眠時戴眼罩保護;此外要注意口腔衛生,避免食用過硬食物。

Read More

頭戴式光刺激tPBM設備 有益憂鬱症睡眠

穿戴式腦刺激技術可讓使用者居家自我操作,兼具安全性與可行性。(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良好的睡眠是精神與身體健康關鍵,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前指導國際研究團隊,將穿戴式經顱光生物調節(tPBM)治療導入憂鬱症個案治療,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品質,相關研究成果也在日前登上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tPBM具有自行操作的安全性與可行性,研究也為非藥物、非侵入性的精神醫療模式開創新局面。 tPBM裝置為頭戴式設備,透過850奈米近紅外光LED對前額葉進行光刺激,安南醫院表示,本項研究由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谷大為醫師擔任台灣計畫主持人,與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等國際團隊合作,針對重度憂鬱症患者進行隨機臨床試驗,研究顯示使用穿戴式tPBM裝置兩週起,睡眠障礙即有明顯改善,且治療效果可持續至治療後四週,具有成為輔助治療的高度潛力。 tPBM裝置可由患者或家人協助操作,每次治療約廿至四十分鐘、每日一至二次,提升治療可近性同時,裝置亦展現良好的安全性與耐受性,受試者中僅少數輕微不適,治療依從性高。 本研究中也納入十二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三位血液透析病患,研究結果顯示,該技術同樣適用於生理較脆弱族群,未見重大副作用,未來也具有廣泛應用潛力。 安南醫院指出,睡眠障礙是憂鬱症常見且棘手的共病症狀,雖在本項研究的光照劑量下,抗憂鬱效果尚未顯著超越安慰劑組,但睡眠品質改善也有助整體病情穩定與預後改善。 蘇冠賓強調,非藥物、居家治療模式對於高齡者或慢性病患者特別友善,可望降低依賴藥物的需求與副作用風險。本項穿戴式腦刺激技術研究,是實現精準、個人化、可規模化精神照護的關鍵一步,讓更多個案即使不出門,也能接受到高品質的輔助性治療。

Read More

聯合國寶寶 6對國際夫妻來台獲生機

  6對國際夫妻分享求子過程感人生命故事,開心見證台灣生殖醫療實力。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Ally媽媽經常來回台灣、美國兩地,面臨卵巢早衰不易受孕、高齡壓力,曾經取卵6次,在台灣歷經其它機構就醫失敗經驗,最終選擇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TFC)進行試管療程,雖當時AMH僅剩1,但醫療團隊陪伴她積極與時間賽跑,重新取卵,植入一次即成功懷孕,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生育奇蹟。 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TFC)18日舉辦「生命無國界,TFC聯合國寶寶大集合!」國際醫療成果發表記者會,公布自2020年成立以來優異的國際醫療成果,邀請跨越萬里6對國際夫妻、分享感人生命故事,見證台灣生殖醫療實力。 TFC創辦人、「台灣試管嬰兒之父」曾啟瑞醫師表示,TFC試管嬰兒療程,38歲以下擁有平均70%的高成功率,5年來累積接待來自49國,共2300位國際家庭案例。 來自日本的Keiko與法國籍夫婿43歲結婚時,Keiko當時的生理週期已經很不穩定,擔心自己可能快要進入更年期了,因日本法規無法借卵,決定到台灣求子。 2019年原先在其它生殖機構借卵,獲得6至7顆胚胎,前後植入2次有著床,但終究以流產終結,最後轉往TFC尋求協助,借卵1次獲得3顆胚胎,第1次植入失敗,期間經歷喪母之痛,轉化為繼續努力、要懷抱新生命的動力,第2次植入時共同參與觀看超音波畫面,最終成功誕下健康寶寶。 曾小姐是兩名試管寶寶的媽咪、高齡卵少,在42歲自然懷孕迎來第3胎,過去她與先生長期旅居香港,考量香港人工生殖費用高,台灣試管療程成功率高,選擇在台TFC就醫時,曾小姐的AMH僅0.6,希望用她的故事鼓勵難孕家庭,及早跨出第一步。   見證台灣生殖醫療實力的國際夫妻逐年增加,Ally媽媽抱著沈睡中的金牛寶寶,一家三口幸福洋溢。 (記者戴淑芳攝) 曾啟瑞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不孕症盛行率約為17.5%,換句話說,每6人就有1人受到影響。而亞太地區的盛行率更高達23.2%,顯示國際生殖醫療需求日益殷切。台灣擁有健全的醫療法規、優秀專業的醫療團隊與合理的價格費用,成為全球跨境生殖醫療的新選擇。 官方統計顯示,來台進行生殖醫療的比例,已由2022年的2.09%,成長至2024年的7.86% ,呈現穩健上升趨勢。

Read More

女童染A流無法行走 竟是橫紋肌溶解症

9歲黃姓女童感染A型流感,小腿持續疼痛,7天後竟痛到無法行走,檢查發現竟是橫紋肌溶解症。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呼籲民眾感染流感後還是要多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彰化醫院提供 )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9歲黃姓女童感染A型流感,小腿持續疼痛,7天後竟痛到無法行走,轉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小兒科就醫,檢查發現竟是橫紋肌溶解症。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感染A流時肌肉痠痛很常見,併發橫紋肌溶解症卻很少見,可能是感染A流後仍然劇烈運動,引發大量肌肉細胞壞死,他呼籲民眾感染流感後還是要多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馬瑞杉說,女童到院時,已經無法行走,她在1週前因咳嗽、喉嚨痛、發燒、流鼻水、肌肉痠痛等症狀前往就醫,驗出A型流感病毒,服藥幾天後症狀減輕,燒也退了,但小腿還是痛,以為沒什麼大礙,回校上課,卻在病發1週後因小腿痛到無法行走而轉到彰化醫院診療。馬瑞杉表示,女童的肌酸磷化酶(CPK)值高達1萬多,正常應小於300U/L,確認是橫紋肌溶解症,住院治療5天後康復出院。 橫紋肌溶解症指的是橫紋肌急速損傷,導致肌肉細胞的壞死及細胞膜的破壞,最常見的情況是運動或勞動過度,其他如肌肉壓迫、酒精成癮、某些藥物與毒性物質或者感染等也可能引發。 馬瑞杉指出,感染A流常見肌肉痠痛,但併發橫紋肌溶解症很少見,研判女童還沒痊癒就上體育課,超出負荷的運動量引發橫紋肌溶解症。 另一方面,女童在確認感染A流後並沒有服用克流感等抗病毒藥物,也可能讓復原療程變慢,再加上劇烈運動導致橫紋肌溶解症。 馬瑞杉強調,目前尚未進入流感的流行期,預計冬天感染情況會大增,10月起公費流感疫苗將開打,民眾總會思考會不會大流行?要不要施打?對此,還是建議符合資格的民眾盡早施打,其他民眾評估自身狀況自費施打,可降低感染後引發重症的風險;另一方面,如確定感染流感,即使不符合健保給付規定,最好還是自費使用克流感等抗病毒藥物,以降低併發症的產生。

Read More

乾癬合併關節痛恐為免疫疾病 醫師籲及早就醫避免換關節

乾癬性關節炎,嚴重者甚至需置換人工關節,黃奕帆籲及早就醫對症治療。(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乾癬不只是皮膚病,約有 15% 至 30% 的乾癬患者會進一步發展為乾癬性關節炎,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奕帆指出,若未及早治療,嚴重者甚至可能需要置換人工關節。 黃奕帆分享門診一案例,郭姓患者長年皮膚紅腫脫屑,誤以為是濕疹,自行塗抹藥膏多年未果,後來逐漸出現關節腫痛與僵硬,到醫院詳細檢查後,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開始接受照光與免疫調節藥物治療,病情逐步獲得控制,重拾健康與信心。 很多民眾把皮膚疹當濕疹、把關節痛當勞動過度,導致延誤就醫,直到全身皮屑滿地才來求診,黃醫師說,乾癬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引發的慢性發炎疾病,不具傳染性,但若未及時診斷,長期下來可能導致關節永久變形,甚至出現「香腸指」與「杯中鉛筆」等畸形症狀。 此病最常在30至50歲發病,男女比例相近,常見症狀包括關節腫脹、晨間僵硬、下背痛、指甲病變等,除皮膚與關節,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及糖尿病等風險。 目前台東地區有九成以上免疫風濕疾病患者集中在馬偕醫院治療。對於嚴重病例,醫院提供新一代生物製劑與小分子藥物,通常在2至3個月內即可獲明顯改善。 黃奕帆呼籲,若出現不明皮疹與關節不適,切勿自行購買成藥治療,應及早就醫,找出病因對症治療,才能有效避免併發症與不可逆的關節損傷。

Read More

健忘、失眠、專注力下降?中醫教:肝腎調理+芳香精油助健腦

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更年期後,肝腎功能逐漸衰退,容易出現健忘、智力下降的情況。賴睿昕醫師分享,依中醫理論,腎藏志、肝主謀慮,兩者直接影響大腦的思維與智力。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靖安報導 大腦是人體最複雜卻仍未被完全理解的器官,24小時不間斷地運作,掌管著記憶、語言、睡眠、智力與生命徵象。然而,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癲癇引起的震顫、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或外傷造成的腦部損害,治療上都極具挑戰,也對家庭造成沉重負擔。 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同時也是專業植物芳療理療師的賴睿昕中醫師指出,臨床上除了治療患者本身,對家屬的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常見的失眠、健忘、心神不寧或老人癡呆,往往被歸類為自律神經失調。中醫強調「治未病」,平時做好健腦保健,才能避免陷入困境。 臟腑調養與腦部健康息息相關 賴睿昕醫師認為:心藏神(主喜)、肝藏魂(主怒)、脾藏意(主思)、肺藏魄(主悲)、腎藏志(主恐)。神、魂、思、魄、志是精神活動在臟腑的內在反映,而喜、怒、思、悲、恐則是臟腑功能的外在表現。 因此,調養臟腑是健腦的重要方式。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許多藥物難以直接作用於大腦,目前能穿透血腦屏障的中藥僅約200多種,約占常用中藥的20%。因此,臨床上除了直接用中藥補腦外,更多會透過調理臟腑,安神健腦,並透過藥食兩用的方式補充營養,幫助大腦功能正常發揮。 肝腎虛損與健忘有關 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更年期後,肝腎功能逐漸衰退,容易出現健忘、智力下降的情況。賴睿昕醫師分享,依中醫理論,腎藏志、肝主謀慮,兩者直接影響大腦的思維與智力。 透過補益肝腎,可維持腦髓正常運作,讓聽覺、視覺、語言等功能保持良好。中藥補腎填精、充養骨髓,對益智健腦效果顯著。 精油助攻!活化大腦循環 如果不敢嘗試中藥,也能藉由芳療精油輔助,幫助促進腦部循環。常見有效的精油包括: 迷迭香(Rosemary):促進血液循環,提升記憶力與警覺性。 檸檬(Lemon):讓頭腦清晰,改善專注與微循環。 薄荷(Peppermint):使思考更清楚,快速提神醒腦。 尤加利(Eucalyptus):幫助淨化大腦、促進供氧,提升專注力與記憶。 天竺葵(Geranium):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增強神經細胞活性,有助延緩退化。 薑(Ginger):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症。 精油使用建議 香薰吸入:將精油滴入棉球或擴香機,放在辦公桌或床頭,隨空氣揮發。 按摩:將精油以甜杏仁油等基底油稀釋(濃度2%–3%),再塗抹於額頭、太陽穴、頸部與肩頸。 泡澡/泡腳:將精油與基底油混合後加入浴水中,達到安神與促進循環的效果。 賴睿昕醫師提醒:家中若有5歲以下幼童,建議避免精油按摩,可改採芳香浴方式。

Read More

擦防曬乳還是照樣變黑?營養師:「熱」也會讓人變黑!

高溫環境下,人體出汗量大增。當汗水長時間堆積於皮膚表面,若未及時清潔,便會導致毛孔阻塞與角質層受損。角質屏障功能一旦減弱,皮膚更容易產生色素沉積。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趙正瑋報導 許多人在夏季雖然勤擦防曬、撐傘遮陽,卻仍發現膚色逐漸加深、臉部顯得蠟黃或暗沉。營養師陳珮淳表示,這種情況並非單純的「曬黑」,而是一種因體溫上升與環境高熱所引發的「熱黑」現象。當氣候持續炎熱,肌膚的代謝與色素活性會受到明顯影響,進而使膚色逐漸偏暗。 體溫升高酪胺酸酶更活躍 促使黑色素生成 在夏季高溫下,人體容易因流汗或活動而導致體溫上升。陳珮淳營養師指出,當體溫升高時,皮膚內的黑色素相關酵素:酪胺酸酶會更為活躍。該酵素是黑色素生成的關鍵因素,因此在炎熱天氣中,即使紫外線曝曬並不強烈,體溫升高也足以讓黑色素產量增加,使人看起來更黑。 高溫與發炎反應 干擾新陳代謝導致暗沉 陳珮淳營養師提醒,除了體溫影響外,長期熬夜、精神壓力過大或過度流汗,皆可能引發皮膚的慢性發炎反應。當肌膚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會干擾正常的新陳代謝,造成膚色蠟黃、質感粗糙,甚至出現局部色素斑點。這類「熱黑」不僅與紫外線有關,也和發炎反應密切相關。 且在高溫環境下,人體出汗量大增。當汗水長時間堆積於皮膚表面,若未及時清潔,便會導致毛孔阻塞與角質層受損。陳珮淳營養師補充,角質屏障功能一旦減弱,皮膚更容易產生色素沉積。即使有做好防曬,若忽略了汗水與油脂帶來的影響,膚色依舊容易變得暗沉。 植化素食材幫助肌膚透亮 降低黑色素活性 陳珮淳營養師提到,飲食可選擇富含植化素的水果能有效抵禦自由基與高溫造成的細胞壓力。像是莓果、紅石榴、葡萄與奇異果,含有花青素、多酚與鞣花酸等成分,不僅能降低酪胺酸酶活性,還能幫助肌膚維持透亮。這些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在日常飲食中發揮穩定膚色的作用。 此外,菠菜、青花菜、地瓜葉等深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葉綠素、維生素 A、鎂與鉀,有助於肝臟解毒與代謝廢物。陳珮淳營養師表示,肝臟功能穩定,皮膚較不易因代謝不良而暗沉。此外,這些蔬菜中的營養素還能幫助修復因日曬或高溫造成的肌膚損傷,讓膚色更均勻。 維生素C與多酚飲品 抗發炎維持亮白 維生素C具備促進膠原蛋白生成與抑制黑色素形成的效果,而多酚則能有效抗氧化並降低發炎反應。陳珮淳營養師指出,將兩者結合,能提升膚色穩定度,避免因環境壓力導致的蠟黃。日常中可選擇檸檬水、洛神花茶或紅石榴醋等飲品,作為保養肌膚的輔助方式。 補水與礦物質 維持代謝平衡 陳珮淳營養師提醒,在酷熱天氣中人體會隨汗水流失大量礦物質,特別是鎂與鉀。這些元素不足時,會影響角質代謝與膚況。適度補充椰子水、香蕉、黑豆與堅果,不僅能補足礦物質,還能幫助肌膚降溫與維持彈性,避免乾燥與暗沉。 生活習慣調整 減少發炎與乾燥 除了飲食,日常習慣的調整也至關重要。首先,冷氣溫度不宜過低,以避免肌膚乾燥敏感。其次,流汗後應及時以溫和清潔方式去除髒污,減少毛孔阻塞。陳珮淳營養師建議,外出時應正確使用並補擦防曬產品,同時注意防藍光的保護。良好的睡眠也不可或缺,避免熬夜有助降低發炎反應。 綜合來看,「熱黑」並非單純的紫外線問題,而是體溫升高、慢性發炎、角質受損與營養失衡共同作用的結果。陳珮淳營養師呼籲,要有效避免,不僅需要外在防護,更需從體內抗氧化、抗發炎、維持代謝平衡著手。唯有同時兼顧飲食、保養與生活作息,才能在炎熱夏季維持肌膚的穩定與亮澤。

Read More

青少年沉迷線上遊戲 醫:暑假後「網路成癮」就醫增一成!

網路盛行讓很多人與人的互動大幅降低,也讓親子關係亮紅燈,建議家長多跟孩子擁抱、聊天,讓孩子感受真實世界的人際溫度,避免沈迷虛擬網路世界無法自拔。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靖安報導 台中市日前發生一對小兄弟,因為想嘗試新型的線上抓寶遊戲,深夜未返家急壞爸媽報警協尋,警方最後在新型遊戲機台的超商尋獲兩兄弟,也引起各界對青少年「網路成癮」議題的重視。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身心精神科主任章秉純也提到,暑假過後因為「網路成癮」症狀就醫小朋友增加1 成左右,他提醒家長加強與孩子實體親子互動,關心孩子課後生活型態,避免影響功課與親子關係。 青少年「網路成癮」 暑假後增加一成 章秉純主任表示,抓寶跟玩線上遊戲一樣,因為業者不斷推出新型的遊戲方式跟挑戰,會吸引民眾不知不覺沉迷於遊戲之中,一旦出現不抓寶、停止玩遊戲就感到渾身不自在、焦慮緊張不舒服,可能已經出現「網路成癮」的情況,這些青少年患者在每年寒暑假過後都會增加一成。 重新分配親子時間 擺脫網路控制 臨床上「網路成癮」患者年紀從小學到高中都有,其中更不乏明星高中資優生,這些原本學業頂尖的學生因為沈迷遊戲荒廢學業案例。門診上就曾碰到一名明星高中高一生,因為想要挑戰線上遊戲,下課後整晚瘋遊戲,導致白天上課打瞌睡,成績吊車尾,父母親氣到直接斷網路、沒收手機,但卻讓正值叛逆期的孩子更不開心,堅持「不給手機不給網路也不碰書」,親子關係緊繃,最後才在學校輔導老師建議下親子一起就醫。 章秉純主任以「尋找人生意義」跟少年分析,提醒他遊戲推陳出新,但「最後是你在玩遊戲,還是你被遊戲玩?」驚醒沉迷遊戲的少年。他跟爸媽聽從醫師建議,親子開始一起玩桌遊、下圍棋,假日也到戶外郊遊踏青、出國旅遊,將原本被線上遊戲佔滿的時間重新分配,一學期過去果然逐漸擺脫網路控制,成績也逐漸恢復,朝大學之路邁進。 脫離網路出現焦慮不安、失眠 應尋求醫療及專業協助 章秉純主任提醒,網路盛行讓很多人與人的互動大幅降低,也讓親子關係亮紅燈,建議家長多跟孩子擁抱、聊天,讓孩子感受真實世界的人際溫度,避免沈迷虛擬網路世界無法自拔。萬一發現孩子脫離網路世界就出現焦慮不安、失眠等成癮症狀,建議找學校輔導老師或專業精神科醫師,提供協助。

Read More

新生兒死亡逾日韓 醫籲雙篩檢把關

  國內4大學會攜手3大篩檢中心共同呼籲新手爸媽,48小時及時進行新生兒篩檢,加選必選一步到位,一滴血守護寶寶健康。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連續20年超過日韓,其中逾百位死於先天性疾病。醫界與醫檢界17日共同呼籲新手爸媽,48小時及時進行新生兒篩檢,加選必選一步到位雙把關,一滴血守護寶寶健康。 台灣每年超過600名寶寶死亡,即每15小時就有超過1個寶寶失去生命。進一步探究死亡原因可以發現,有逾百位寶寶死於先天性畸形、變形與染色體異常等先天疾病。 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秘書長暨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指出,新生兒篩檢為守護寶寶的第一道防線,但許多新手爸媽卻因新生兒保險疑慮,或對篩檢項目認知不足,而延後或不進行加選項目的篩檢。 自2019年開始,國健署全面擴大新生兒篩檢項目,目前已有約21項疾病被列入公費項目當中,篩檢率目前已高達99.6%。然而,許多影響神經或肌肉,致死率極高的遺傳疾病,卻仍屬加選項目。例如嬰兒死亡率第一高的遺傳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以及,若未及時治療,兩歲前死亡率接近100%的龐貝氏症。 簡穎秀指出,許多遺傳性或先天異常疾病在寶寶出生時不會有明顯症狀,以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加選篩檢率而言,台灣近5年間持續下降,從9成3下降至不到7成5。依照台灣盛行率與出生人數推估,每年約有1-2位寶寶因此延誤就醫、危及生命。 高醫大附設中和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鐘育志教授表示,目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與龐貝氏症均不再是絕症,也都有健保給付治療。多項研究表明,透過新生兒篩檢,在症狀出現前及早治療的患者,生存率與恢復狀況都有顯著提升。 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台灣母胎醫學會攜手台大醫院新生兒篩檢中心、台北病理中心臨床病理部新生兒篩檢組、中華民國衛生保健基金會附設醫事檢驗所新生兒篩檢中心,共同呼籲新手爸媽,若想保障寶寶的健康發育,及早於寶寶出生48小時後進行新生兒篩檢,搭配加選項目,能更全面守護孩子的健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