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與默沙東簽合作備忘錄

庚醫療體系與美商默沙東簽署合作備忘錄,擴大多元治療領域臨床試驗規模,優化診療路徑提升病患醫療體驗。(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長庚醫院與美商默沙東藥廠(MSD)簽署合作備忘錄,擴大對各類新藥品之臨床試驗資源整合,強化長庚醫療在默沙東全球性臨床研究計畫中的參與,優化診療路徑提升病患醫療體驗。 長庚醫院指出,林口長庚醫院與默沙東藥廠於2013年簽署合作備忘錄後,已完成逾300項涵蓋多元疾病領域的臨床試驗計畫,協助超過20種新藥成功上市,帶給病人更多治療新選擇,未來,雙方合作範圍將擴展至基隆長庚、嘉義長庚、高雄長庚等長庚醫療體系醫院。 長庚醫院指出,與默沙東的合作將持續拓展至腫瘤醫學、疫苗與感染疾病、心血管代謝、免疫學、神經科學及眼科等多個治療領域,共同促進醫學研究再突破強化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在默沙東全球性臨床研究計畫中的參與,形成更緊密的網絡。 默沙東藥廠指出,默沙東長期投入新藥研發,2024年即挹注179.4億美元,是全球投入最高經費的藥廠之一。自1992年進入台灣以來,亦持續推動在地臨床試驗與藥物可及性,而長庚醫療體系是台灣臨床與醫學研究的標竿,默沙東與長庚建立合作關係,可為台灣醫療的永續發展注入更多動能。 長庚醫院表示,本次合作雙方也將共同推動「診療路徑優化計畫」,將檢視院內流程提升醫療服務效率,縮短病人等待時間,並有效避免醫療資源浪費。同時,也將秉持永續經營理念,在醫療人力有限的挑戰下,藉由創新的團隊協作與管理模式,將人力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為病患提供更智慧、更快速精準且貼近需求的醫療體驗。

Read More

總是覺得身體怪怪的?營養師解析3大亞健康警訊與改善關鍵

補充酵素是近期的熱門話題,梅菁與一般錠狀或膠囊型酵素產品在型態上有所不同。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周辰瑞報導 現代人生活忙碌、飲食習慣不佳,身體和心理常出現一些不適,但又不是真的生病的「亞健康」狀態,有什麼方式可以改善亞健康狀態呢?營養師洪孟琪指出,適當攝取天然發酵食品,可能是日常飲食上的一種補充選擇。 生活和飲食型態不佳 導致3大健康隱憂 上班忙碌、每天總是有忙不完的事,忙起來不僅沒時間運動,連吃都是麵包、乾麵吃兩口果腹。這樣的生活模式已悄悄威脅你的健康。 洪孟琪營養師表示,臨床上常碰到以下3個健康狀況: 慢性疲勞 腸胃不舒服 基礎代謝下降 由於生活壓力大、睡眠品質不佳,導致身體慢性疲倦,飲食習慣不佳,又沒有攝取足夠的水分、膳食纖維和微量元素,使得腸胃容易出問題、例如脹氣、拉肚子或總是「胃糟糟」;沒有運動習慣加上睡不好,基礎代謝下降也增加肥胖、水腫和血糖波動等等慢性問題。 這些健康狀態不到生病的地步,但身體總是有哪些地方不舒服,大大降低生活品質,洪孟琪營養師認為,這就是所謂的「亞健康」狀態,若長期忽略這些警訊,可能會對健康造成進一步影響,因此日常生活與飲食的調整仍值得關注。 不只要少吃還要懂吃 天然發酵食品可以當成日常飲食內容 即便現在飲食和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開始知道要少吃高糖高油的食物,但卻忽略了人體對營養素的需求。 洪孟琪營養師表示,很多人微量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群和礦物質鈣、鎂、鐵攝取不足,加上腸胃道處於亞健康狀態,就更不容易消化吸收食物的營養。 所以現在除了要少吃某些食物,更要懂吃,若有消化吸收不適的情況,也可考慮納入如梅菁這類天然發酵食品於日常飲食中,適量補充並搭配整體營養調整,對維持消化與代謝機能可能有所助益。 天然發酵食品營養價值高 營養師分享黃金吃法 為什麼梅菁這類天然發酵的食物,能幫助身體改善消化和代謝呢?洪孟琪營養師說,天然發酵食品例如梅菁經過長時間發酵,富含有機酸、乳酸菌、膳食纖維、多酚類抗氧化物質、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各種酵素,不僅能幫助對抗體內慢氧化,有助於維持腸道菌叢平衡,進而促進腸胃道環境穩定,支持日常的消化與代謝機能。 洪孟琪營養師提醒,這類天然發酵的食品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和酵素,可以幫助消化食物,所以可以在餐後或餐間服用,作為飲食中的補充,適量攝取可能有助於支持消化與吸收功能,「建議不要空腹吃,因為有機酸可能會刺激腸胃,如果有胃食道逆流或是胃潰瘍,更要避免。」 補充酵素成趨勢 天然發酵食品是日常飲食補充的選項之一 補充酵素是近期的熱門話題,梅菁與一般錠狀或膠囊型酵素產品在型態上有所不同。洪孟琪營養師說明,部分酵素屬於蛋白質結構,可能會受到高溫或胃酸影響,其在體內的作用與吸收情況會因個人體質與飲食習慣有所差異。天然發酵食品則可作為日常飲食的補充選擇之一,是否適合仍建議依個人需求與專業建議判斷。 梅菁含有多種有機酸與抗氧化成分,可作為日常健康飲食的一部份,適量補充有助於維持腸道環境平衡與整體健康。 洪孟琪營養師也提醒,食用前可參考產品建議使用方式,並視自身狀況詢問營養師或專科醫師,以了解較適合個人的攝取方式;同時搭配其他營養規劃與生活調整,對維持身體健康有正面助益。

Read More

小孩生氣動手別再只說「怎麼可以打人」 心理師授5招接住孩子情緒!

當家長試著用身體的感受與理解的語言,陪伴孩子面對自己還無法消化的攻擊情緒時,也同時在教孩子認識、照顧自己,學習同理他人,讓孩子從混亂走向整合,從情緒衝突中探索成長的機會。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有時只是想阻止孩子做某些事,孩子卻突然大哭、情緒失控,甚至動手打人,讓家長和幼稚園老師感到震驚、難過,或怒斥孩子「怎麼可以打人!」蘇鈺茹心理師指出,孩子動手打人不只是行為問題,其實也是面對情緒壓力時的表達,理解孩子的感受,才能引導他們學會消化情緒、逐步成長。 理解孩子的情緒表達 別只糾正行為卻忘了「這步」 蘇鈺茹心理師表示,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學派的梅蘭妮.克萊茵認為,孩子的內心世界很早就充滿各種情緒,包括愛、恨、依附、焦慮與不滿,這些情緒常常混雜在一起,使得孩子無法分辨「自己」與「別人」。當他們面臨情緒壓力,例如被拒絕、被限制、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時,可能會用「投射」這種心理防衛方式,把內心的混亂或難以承受的情緒丟出,而設限的家長或老師作為不舒服情緒的來源,就可能成為孩子眼中的「壞人」。 從舞蹈治療的角度來看,孩子打人更像是身體在表達困惑、失望與無助。當孩子還在學習說出自己很生氣、難過時,會先用手、腳、身體表達情緒。如果家長只糾正動手行為,卻沒有協助孩子整理或調節內在感受,孩子可能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是「壞孩子」,或者更用力靠「打」來試圖表達。 小孩又失控該怎麼辦?5招先穩住自己再穩住他 面對孩子情緒爆發甚至動手的情況,蘇鈺茹心理師建議家長可以嘗試以下5種方法: 1. 先穩住自己的身體與情緒: 當孩子失控時,家長可先深呼吸、站穩腳步,給自己一個「不立刻反應」的空間。可圈住、拿開孩子的手,溫和卻堅定地說:「我不讓你打人,但我知道你好生氣,我會在這邊陪你。」 2. 用身體讓情緒具象化: 邀請孩子用動作表達情緒,例如「你現在變身成暴龍了嗎?」、「我們一起做『超級大暴龍』,生氣時手和腳會怎麼動?」透過身體動作,讓孩子將情緒具象化表達,轉化攻擊能量,而不是真的去傷人。 3. 當孩子的情緒「翻譯員」: 告訴孩子「你是不是很想要那個玩具,但不能玩,好氣喔?」、「你剛剛是不是想我抱你,但我在講電話,你覺得好孤單?」這種情緒的翻譯有助孩子建立「感受→表達→說出來」的能力。 4. 用身體遊戲安全釋放情緒: 未理解和表達的情緒會藏在身體。可以跟孩子玩「憤怒怪獸舞」或,讓孩子用腳踩地板、大聲吼叫,或用「枕頭仗」安全地釋放衝動,也能不傷害自己與他人。 5. 穩定後再一起理性回顧與整理: 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可一起回顧剛剛發生的事:「你剛剛打我,是不是希望我立刻聽你說話?那你說說看,怎麼做你會覺得比較聽得懂呢?」透過這些對話,幫助孩子收回投射的情緒,慢慢學會「原來我不是壞孩子,只是太失望、生氣、難過,需要被理解」。 孩子不會一直都乖巧懂事 家長陪伴助身心成長 蘇鈺茹心理師強調,孩子不是天生就會調節情緒,也不可能總是乖巧懂事。生氣、失望、用身體表達感受,是孩子身心成長的過程。當家長試著用身體的感受與理解的語言,陪伴孩子面對自己還無法消化的攻擊情緒時,也同時在教孩子認識、照顧自己,學習同理他人,讓孩子從混亂走向整合,從情緒衝突中探索成長的機會。 資料來源: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 - 蘇鈺茹心理師

Read More

暴怒傷心 發病風險增逾8倍

醫師吳柏青提醒,易怒會提高心臟病以及中風的風險。(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生氣不只會影響情緒,還可能直接傷害心臟!醫師表示,根據研究指出,人在暴怒後的短時間內,急性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大幅上升,比平時高出8倍以上。 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吳柏青表示,許多人以為心血管疾病主要來自「三高」和飲食不均、運動不足,其實情緒也是非常關鍵的危險因子。當一個人憤怒時,身體會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例如腎上腺素與皮質醇,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還可能造成心律不整、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度增加,進一步提升心臟負擔,誘發心絞痛或心肌缺血。 他指出,長期處在易怒、緊張或壓抑的狀態,會讓交感神經長期過度活化,影響睡眠與血糖控制,使心血管系統無法獲得充分休息,甚至降低身體修復血管的能力,加速動脈硬化,進一步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研究顯示,長期愛生氣不僅會造成血壓飆升、心跳加快,還可能引發免疫力下降、自律神經失調,出現胃食道逆流、失眠、心悸等症狀,更會大幅提高心臟病與中風風險。 規律運動、深呼吸、正念減壓等方式,有助守護心臟健康。(南市醫提供) 吳柏青提醒,若出現胸悶、心悸、呼吸急促等不適,應立即就醫,並配合心理師協助,避免陷入惡性循環。情緒管理不僅能減少急性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更是維持長期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方法,建議透過規律運動、深呼吸、冥想、傾訴等方式學習紓壓,讓身心都能獲得放鬆,守護自己的心臟健康。

Read More

婦陪夫健檢發現腸癌 達文西切除

孔婦接受微創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切除腫瘤,在肚皮上開數個約1公分的小孔洞(藍圈處),切除腫瘤、腸子及附屬血管淋巴組織,最後將腸道吻合。(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3歲程姓婦人日前陪丈夫到醫院健檢,等待時在癌篩櫃台發現糞便潛血檢查,離開時順手領了糞便篩檢管,沒想到糞便潛血檢查是「陽性」,經大腸鏡檢查,在乙狀結腸發現一個疑似早期癌症病灶,切片證實為大腸癌,後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切除腫瘤,由自然孔順利取出檢體,重拾健康生活。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以立指出,大腸癌的致癌機轉與環境因素(如抽菸)、基因(家族史)、遺傳變異以及生活方式(飲食等)都有關連。大腸的息肉也有轉化為癌症的風險,現行的糞便潛血檢查能幫助找出風險較高的病人來接受大腸鏡檢查,迅速診斷並治療。 賴以立表示,程婦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大腸癌仍在局部,還沒有轉移,首選的第一線治療是切除手術。早期大腸癌傳統剖腹手術已被微創腹腔鏡手術取代,但微創手術仍需要一個比較大的傷口以取出檢體。 賴以立說,因患者健康狀況、腫瘤位置與身體結構特徵適合,為她進行微創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切除腫瘤,在肚皮上開數個約1公分的小孔洞,切除腫瘤、腸子、附屬血管淋巴組織,最後將腸道吻合,手術費用可由健保給付,病人需自付手術耗材費用。 賴以立提醒,隨著年齡增長、大腸黏膜長出息肉仍是演變為大腸癌的主因之一,衛福部補助的糞便潛血檢查已由50歲降為45歲以上補助篩檢,若能早期發現並治療,就能有較理想的結果。

Read More

思緒卡、話斷續…她罹年輕型失智症

羅東博愛醫院醫師劉競雄提醒,早年失智有新藥可減緩。(羅東博愛醫院提供)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患者逐年攀升,其中以退化型阿茲海默症為主,但65歲以下發病的「年輕型失智症」比例亦不可忽視,羅東愛醫院有一名50多歲婦女因為無法清楚表達,常出現說到一半突然卡住、說不下去的狀況,最後發現就是年輕型失智症。 「中年危機」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的症狀,因為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可能不僅是記憶衰退,還包括方向感喪失、語言障礙、情緒不穩和工作判斷力下降等,這些症狀可能會被誤認為是「中年危機」。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指出,長輩年齡越大則失智的比例越高,失智照顧是高齡社會必需面對的議題。(記者傅希堯攝) 博愛醫院近來就有一位58歲何女士前來求診,她表示近年經常思緒不順、言語斷續,甚至表達與心中想法不符,長期覺得不對勁。經羅東博愛醫院以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確診為年輕型失智症,消息令她與家人難以接受。 雖然失智症仍無法完全治癒,但治療已有新突破。羅東博愛醫院率先在宜花東地區引進衛福部核准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新藥」,能針對病因進行清除性治療。臨床數據顯示,治療18個月可延緩3至5成認知退化,並爭取約7.5個月自主生活時間,為患者帶來希望。 院方表示,照護不僅依賴藥物,還需整合生活型態醫學與社會資源,強化醫療與生活的結合。醫師提醒,「及早診斷、積極治療、全期照護」,才能替病人與家屬爭取最寶貴的時間與品質。

Read More

女童頸部反覆流膿 竟是鰓裂囊腫

8歲女童患有第2對鰓裂囊腫,因感染化膿流出黃色及帶有異味的膿液。(萬芳醫院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8歲女童自小右側頸部就有一個小洞,偶爾流出分泌物。家長帶孩子至診所治療,卻未見改善。近日分泌物轉為黃濁並散發惡臭,伴隨疼痛,才緊急轉診至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外科,檢查確診為「第2對鰓裂囊腫」,隨即安排住院手術,成功切除病灶。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定期追蹤未見復發。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黃振盛指出,「鰓裂囊腫」是胚胎發育過程中鰓裂組織未完全退化所致,其中以第2對鰓裂最為常見,占比高達95%。 此類疾病多出現在頸部側邊,尤其是胸鎖乳突肌前緣,臨床上常見皮膚表面出現小洞,平時流出透明黏液,若感染則會產生黃白色膿汁並伴隨腫脹疼痛。 由於嬰幼兒期症狀不明顯,往往要到學齡期因反覆感染或分泌物異常,才被家長察覺。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反覆發炎,甚至在成年後發生惡性變化。 黃振盛提醒,許多家長容易將鰓裂囊腫誤認為皮膚膿包或淋巴腫大,延誤就醫。單靠抗生素僅能暫時壓制發炎,無法根治。若發現孩子頸部側邊固定位置反覆腫脹,並伴隨分泌物,應及早就醫,以免反覆感染,影響外觀與生活品質。

Read More

憂鬱症治療無效 竟是PTSD

全台約200萬人因情緒疾病就醫,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教授尼古列斯庫(左)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特聘教授楊延光(右)分享最新檢驗技術。(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常春藤名校生因受虎爸虎媽的教養,精神狀況不佳,改轉到一般的專科學校,也接受憂鬱症治療但未見改善,經血液檢測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改變用藥後獲得改善,成績恢復變得積極上進,立志當精神科醫師。 衛福部統計,國人憂鬱症盛行率為8.9%,全台近200萬人具有憂鬱傾向,其中重度憂鬱症患者則占5.2%,人數約12萬多人。 「透過基因檢測達到精準用藥,這對精神醫學來說,這條路仍在開發、摸索中。」成大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特聘教授楊延光15日表示,大部分精神科醫師仍處於傳統的「症狀指標」,臨床上也常會發現,許多患者承受「試藥、換藥」的考驗及煎熬。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教授暨精準精神醫學中心主任尼古列斯庫亦回應楊延光,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已開發一種血液檢測技術,可研判受測者患焦慮症的風險,並深入了解其嚴重程度及建議治療方案。若能透過檢測,有助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將可大幅提升治療效果。 像這名常春藤名校學生,尼古列斯庫表示,直到接受完整檢測,才發現其實他是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剛好跟治療憂鬱症的方法不同,經醫療團隊調整治療策略,改針對PTSD方式治療,只保留少量抗憂鬱劑量,果然療效顯著。 對於基因篩檢在神經醫學領域的運用,楊延光認為可達到3大目標,首先是協助精神科醫師精準用藥;再者是精準預測病友心理韌性高低,掌握病友自殺風險;第3則是確診憂鬱症類型,甚至是其他精神疾病。 不過,這套精神疾病血液檢測系統仍有其侷限之處,因為除了先天基因遺傳,仍需考慮「心理韌性」、「外在重大突發事件」等因素,楊延光指出,「憂鬱症絕非全由基因決定」,臨床發現,即使規律用藥,病情穩定,但如果遭遇巨變,如伴侶背叛、住家火災等事故,仍可能病發。 楊延光表示,這種新型血液檢測建議可作為未來定期健康檢查的一部分,從而幫助評估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預防任何未來的困擾;從長遠來看,預防是好的,所以研究人員的目標就是利用簡單的一管血來為患者和其臨床醫生提供一份全面的檢測報告。

Read More

收假症候群 孩子頭痛焦躁賴床

暑假收假症候群上身,桃園衛生局籲從「不適應」走向「心安定」。(衛生局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開學兩週,不少學生從暑假模式切換到課業日常時,出現頭痛、焦躁、賴床等不適情況,這些都是常見的「收假症候群」。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提醒,若情緒起伏過大或失眠持續影響日常生活,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以免壓力累積成為心理健康隱憂。 桃園市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15日表示,學生在開學時常見的適應狀況包括: 1.心情面向:如出現煩躁、生氣、憂鬱、懶散;2.身體反應:如出現頭痛、腸胃不適、失眠、疲累;3.行為表現:如出現翹課、專注力差、人際退縮以;4.思考模式:如出現害怕課業壓力、擔心交不到朋友、自我否定。臨床心理師提醒,孩子面對開學焦慮是正常的過程,若能及時被理解與支持,通常能在1至2週逐漸適應。家長若觀察到孩子持續失眠、情緒低落,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 衛生局建議家長協助孩子適應新學期,把握3大原則,1.調整作息:避免熬夜、少滑手機,幫助孩子早睡早起;2.理解焦慮:主動討論課業與人際壓力,給予情緒支持;3.陪伴取代責備:減少批評,以鼓勵和陪伴取代指責。 心理師也提出具體方法,維持固定睡眠與飲食,建立規律生活;規律運動,幫助情緒放鬆;設定小目標,逐步克服壓力;勇於表達感受,並善用校園輔導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資源;透過腹式呼吸、與同儕分享,舒緩不安情緒。 衛生局呼籲,若壓力過大,學生與家長可善用多元心理健康資源,包括1925安心專線、校內輔導與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另衛生福利部提供的「15-45歲青壯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每年最高可享3次公費部分補助的心理諮商服務。

Read More

屏基完成全台首例冠狀動脈置生物適應架

屏東基督教醫院率先完成全台首例「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植入治療。(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今年5月屏東基督教醫院率先完成全台首例「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治療,並在3個月內已累積完成24例病人植入,後續追蹤情況均良好,標誌著心導管介入治療邁向新階段。 屏基心導管團隊致力於心臟照護26年,推動新醫材治療不遺餘力,因而屏東縣成為全台灣新一代心臟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最早正式上線的縣市。 65歲的黃先生在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運動心電圖異常,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冠狀動脈左前降支狹窄,屬於穩定型狹心症,屏基副院長黃偉春隨即為他植入生物適應架,成功解除潛在致命風險。 黃偉春表示,生物適應架在設計上融合了藥物塗層與可分解結構,植入後能立即撐開血管並釋放藥物,降低再狹窄風險;約6個月後,可吸收的連結材質分解,特殊釋放結構鬆開,讓動脈恢復自然的位置與曲度,血管得以順應心臟搏動而自然收縮,藉此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 屏基說,生物適應架臨床數據顯示成效亮眼,根據歐洲研究指出,植入1年後治療失敗率僅2.35%;日本試驗也證實,3年治療失敗率僅2.7%,優於塗藥支架7.3%,伴隨更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該系統已通過衛福部食藥署審查,為病人帶來新選擇。 屏基院長吳榮州強調,屏基心導管團隊積極推動新型醫材應用,這次能率先導入「生物適應架」,不僅是醫院的里程碑,更是全台心臟病患者的福音。 屏基心臟內科主任張雲德指出,屏基除了引進新醫材,同時也率全國之先將生物適應架及傳統塗藥支架、裸金屬支架納入「心導管介入治療醫病共享決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