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口腔血管瘤 冷凍槍治癒

台北長庚口腔外科研究團隊將「冷凍槍治療」用於良性口腔血管病變,證實可以有效消除病灶、復發率極低。(長庚醫院提供/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長庚醫院16日發布研究成果,口腔內良性血管瘤可以使用「冷凍槍治療」,經長期追蹤證實可有效消除病灶、復發率極低,且恢復快、副作用低,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 一名67歲女性因牙周病前往長庚就醫,經檢查左下唇有約2.5公分的藍紫色腫塊,診斷為良性口腔血管異常,於是轉診口腔外科治療,長庚口腔外科醫師陳志魁指出,患者這個血管瘤已存在20年,並已造成左臉輕度腫脹變形,經採冷凍槍進行冰凍治療,進行3次療程後病灶明顯縮小,最終完全消失,經半年追蹤期間也未見復發。 陳志魁表示,經追蹤33名病患達5至51個月,研究結果32名患者病灶完全消退,僅1例無明顯改善,僅有8人出現輕微副作用,在目前有限的資料中觀察到病灶復發率極低,再次證實冷凍槍治療的穩定性與長期療效。 陳志魁指出,冷凍治療屬非侵入性療法,是透過極低溫使異常血管組織凍結壞死,同時保留周圍正常組織,具有傷口小、恢復快、副作用低等優點。相較於傳統手術與雷射治療,冷凍治療可大幅減少患者的疼痛與復原期,提升病患整體就醫經驗與滿意度。 長庚醫院口腔病理暨診斷科醫師蔣孟玲指出,發現口腔內有不明的紅紫色或藍紫色腫塊時,應盡早就醫檢查,早期診斷與治療將可大幅降低併發風險,保障口腔健康。 長庚醫院表示,這項研究建立了冷凍槍治療的標準流程,更為全球類似病患提供一項具科學實證的新選擇。

Read More

微創手術免開胸 他重啟心生

53歲林姓男子接受全台首例NeoChord心臟不停跳人工鍵索修補術結合PCI冠狀動脈介入術,免除開胸與心臟停跳風險。(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3歲林姓男子有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飽受心悸、胸悶困擾,檢查發現罹患重度二尖瓣脫垂逆流與冠狀動脈嚴重阻塞,經接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執行的全台首例NeoChord心臟不停跳人工鍵索修補術結合PCI冠狀動脈介入術,免除開胸與心臟停跳風險,以微創手術解決兩大病變,術後3天即順利出院。 林男術後感動表示,原本以為要開胸,甚至住院10天,沒想到只做個小傷口就處理好了。像做了1次心臟保養,現在走路都不喘了。 林男無先天性心臟病史,卻長期受高血壓與高血脂影響,近2年反覆出現心悸、胸悶、呼吸急促與體力下滑等症狀,經就醫檢查顯示,其二尖瓣因脫垂合併甩動(flail)導致重度逆流,且冠狀動脈前降支中段幾乎完全阻塞,若不及時處理,恐導致心衰竭或心肌梗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林有騫指出,這類合併瓣膜與血管病變病人,過去往往需接受傳統開胸手術與心臟繞道術,手術風險與恢復期都相當高。其中,傳統手術傷口約25至30公分,住院約7至10天,恢復期約1-2個月。 林有騫表示,林男接受NeoChord技術,透過左心尖3-5公分小切口,在心臟持續跳動下,以3D經食道心臟超音波導航,精準植入人工鍵索,修補二尖瓣脫垂處;冠狀動脈前降支以PCI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打通阻塞血管,達成「雙病一解」。 林有騫說,林男為典型的後葉脫垂個案,瓣膜條件良好、左心室功能保留,為NeoChord技術的理想適應者。此次手術結合超音波團隊全力支援,在術中即時提供導航影像與結構量測,是手術順利完成的重要關鍵。林男手術結束當日至普通病房即能下床行走,第三日即返家休養,術後恢復快速。 林有騫說,NeoChord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於歐洲與美國,成為結構性心臟病治療的主流之一;他提醒,若出現心悸、喘氣、胸悶、體力驟降或聽診出現心雜音等症狀,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家族心臟病史,務必盡早就醫。

Read More

醫療介入 ADHD童學習提升變自信

醫師黃鈺蘋說,研究顯示ADHD藥物是最有效治療方式,可改善注意力與衝動控制。(陽明交大醫院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在台灣的教室裡,總有一些孩子被誤認為「坐不住」、「太好動」、「老是忘東忘西」,但其實,他們的行為可能是大腦發出的求救訊號。這些孩子,很可能罹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一種常被誤解的神經發展障礙。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台灣ADHD盛行率約為9.02%,但實際接受診斷與治療的患者卻僅約1.62%。也就是說,台灣約有超過22萬名兒童與青少年,正默默承受學業、人際與自我認同的多重壓力,卻未被及時辨識與協助。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黃鈺蘋醫師指出,ADHD不是「不守規矩」,而是大腦發展的節奏不同所致。研究顯示,ADHD患者的大腦部分區域發育比同齡孩子平均延後約3年,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衝動、過度活躍等表現。其成因與基因遺傳、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及環境因素息息相關。 黃鈺蘋在臨床中,曾接觸一名國小一年級的孩子。這名孩子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無法專心聽講,寫聯絡簿時總是漏東漏西。雖然聰明伶俐,但無法有效學習,影響了成績,也讓老師和家長感到困擾。在詳細評估與討論後,黃鈺蘋與家長共同規劃出一套包含藥物治療、親職教養調整、生活規律建立及學校合作的多元介入方案。幾個月後,孩子明顯進步,不僅學習效率大幅提升,還開心地分享自己第一次當選模範生,也更能與同儕建立友誼。「我不會那麼愛生氣了,朋友變多了,爸爸媽媽也常誇我。」孩子臉上自信的笑容,是醫療介入最有力的證明。

Read More

心衰藥預防癌症治療心毒症

成醫跨科癌心團隊完成全球首項以新一代心衰竭藥物預防癌症治療誘發心臟毒性之第二期臨床試驗,獲得國際學術肯定。(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標靶治療時,可能因心臟毒性導致治療中斷,降低生活品質甚至治療預後。成大醫院心臟內科、腫瘤醫學部與乳房外科3團隊經跨科合作,完成全球首項以新一代心衰竭藥物預防癌症治療誘發心毒症第2期臨床試驗,獲得國際學術肯定,將成為癌心共病整合照護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成醫團隊以「血管張力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進行臨床試驗,將100名平均年齡50歲初次接受乳癌輔助性化療的接受試驗,其中男女比2比98。受試病患自化療前3日接受低劑量ARNI治療,經1年追蹤,受試者無任何病患出現心臟功能惡化。而一般標準照護有約2成6患者出現心毒症,證實ARNI具有明顯心臟保護效果,可應用於癌症相關心臟毒性預防的臨床研究。 此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在歐洲心臟學會年會發表;研究論文於2025年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歐洲心臟衰竭雜誌 》,成果獲得國際學術肯定。 本次研究由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劉秉彥主導,整合心臟內科主任蔡惟全、醫師劉嚴文、李文煌、許毓軨;腫瘤醫學部醫師鍾為邦、李純慧、蔡瑞鴻、楊舜如,及乳房外科主任李國鼎、醫師徐慧萍、羅竹君等跨科專家,建構從乳癌診斷、化療、心臟保護到長期追蹤的整合性臨床照護模式。 成醫4年前即於癌症中心設立全台首創的「癌症心臟特別門診」,由心臟科醫師進駐癌症病房區,主動介入化療前後的心臟功能評估與追蹤,提供個體化、即時的整合醫療服務,對於乳癌、胰臟癌病患助益顯著。另本次研究也特別導入心臟亮點追蹤超音波,更精準掌握偵測心臟毒性,強化臨床決策依據。 成醫癌心團隊強調,未來也將啟動更大規模的第3期臨床試驗,持續推進癌症與心臟共病照護的臨床應用與研究發展,致力為患者打造更安全、全面的治療選擇。

Read More

國手異膚炎 生物製劑助穩控

女壘國手黃小姐(左)與台大醫院皮膚部教授朱家瑜擊出抗「異」全壘打。(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21歲的病友黃小姐曾是中華女壘隊的亞運培訓國手之一,經常擔任中心打者,但卻從小飽受異位性皮膚炎搔癢、腫痛與流湯流水之苦,遍嘗各種治療與偏方,始終未見改善後,最後使用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治療3年後疾病維持穩定,停藥迄今2年未見復發,可以繼續在球場上發揮才能,為國爭光。 收治黃小姐的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教授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體質有關、反覆發作的慢性發炎疾病,正確觀念應是追求長期穩定控制,而非短期治愈。 面對病友的迷思,朱家瑜打破3大流言表示,對「看幾次醫生才會好」的問題,要知道異位性皮膚炎不是感冒,並非吃感冒藥就能痊癒,而是一種和體質有關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慢性病」。面對異膚,就像對其他慢性病一樣,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控制。 其次是「有症狀才要治療?」朱家瑜指出,若只在症狀嚴重時才治療,反而會讓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讓病情愈來愈難控制,治療異膚就像調整體質,需要時間和耐心,除了基礎保濕與局部治療,更需要系統性控制免疫反應。因此治療必須從免疫機轉根本調整,幫助達到長期穩控的效果。 對於第3個流言「異膚一定要長期吃藥?」朱家瑜指出,異膚治療選項已與時俱進,除了口服藥物,還有多種針劑藥物,及不同作用機轉的新型藥物可供選擇,都具良好效果。

Read More

邊境攔檢 越南地瓜法國芥末醬不合格

自法國進口的芥末醬被驗出漂白劑二氧化硫含量偏高,總重超過3公噸貨品已要求業者銷毀或退運。 (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5日公布本週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自越南進口之超過22公噸栗香地瓜殘留農藥檢驗不符規定,而自法國進口芥末醬也被檢驗出含有漂白劑二氧化硫,相關不合格產品食藥署已要求業者銷毀或退運。 食藥署指出,方將行國際有限公司自越南進口的4批栗香地瓜,總重達2萬2800公斤,在邊境檢出殘留農藥MCPA濃度介於0.01 ppm至0.08 ppm之間;依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殺草劑MCPA為不得檢出項目,我國則是以檢測方法的定量極限0.01ppm為法規值。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指出,已要求方將行國際有限公司將這些地瓜退運或銷毀,該公司未來進口貨品在邊境也將由一般抽批查驗調整為加強抽批查驗,抽驗比率為20%~50%。 另外,河洛企業自法國進口之芥末醬,被檢出二氧化硫濃度介於0.041g/kg至0.106g/kg,依據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其他加工食品漂白劑偏亞硫酸氫鉀用量以二氧化硫殘留量計算為0.030g/kg以下。這2批總重超3公噸的不合格法國芥末醬應在邊境退運或銷毀。 鄭維智表示,食藥署已針對河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未來進口貨品在邊境維持逐批查驗,抽驗比例為100%。

Read More

童高燒草莓舌 竟罹猩紅熱

  病人出現典型的草莓舌。 (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9歲奇奇連續多日發燒,家人陸續帶至診所就醫,卻遲未見改善,且他的身體開始出現粗糙紅疹、手指脫皮,合併有咽喉疼痛、扁桃腺紅腫並化膿及「草莓舌」症狀。台北慈濟醫院安排咽喉培養檢查,發現感染A群溶血性鏈球菌,確診為猩紅熱。給予抗生素治療後,奇奇3天退燒,紅疹也逐漸退卻,恢復情況良好。 院方表示,猩紅熱是一種由A群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細菌性疾病,好發於5至15歲的學齡兒童,常見於冬末春初。由於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如喉嚨痛、發燒、頭痛、嘔吐與腹痛等,因此容易被忽視。 兒科部醫師李致任指出,猩紅熱的特徵性表現包括舌頭表面呈紅色並有凹凸不平的「草莓舌」、砂紙般的粗糙紅疹與指尖脫皮,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可能導致中耳炎、肺炎、腎絲球腎炎、風濕性心臟病甚至罕見的中毒性休克等併發症,後果不容小覷。 診斷上,醫師會根據臨床症狀判斷,必要時採咽喉分泌物作細菌培養確定病因。李致任表示,治療主要以盤尼西林或安莫西林等抗生素和退燒藥為主,療程需10天,即便症狀改善也必須完成療程,避免細菌殘留造成復發。若病人對此類藥物過敏,則可使用其他替代藥物治療。猩紅熱多數在正確治療下可順利痊癒,除藥物外,病人須多休息並補充水分,才有助於症狀緩解與康復。 由於目前無疫苗可預防猩紅熱,因此日常預防措施格外重要。李致任提醒家長,應教導孩子勤洗手、佩戴口罩、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或毛巾等物品,並在孩子出現不尋常的皮膚變化、紅疹或發燒時,及早就醫檢查。若已確診猩紅熱,則應在服藥滿24小時且退燒後再恢復上學或外出,以降低傳染風險,避免疾病反覆或擴散。

Read More

300公斤鋼梁重壓 男4次手術救回

  胡先生左手粉碎性骨折一度面臨截肢,醫療團隊搶救成功保留手部功能。 (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2歲胡先生今年3月在工地遭300公斤鋼梁重壓、全身重創,一度命危。台中慈濟醫院動員14個醫療科別、19位醫師及護理團隊接力搶救,經4次手術、輸血超過24,000c.c.,治療72天康復出院。台中慈濟醫院15日為胡先生舉辦重生慶祝會,見證醫療團隊與病人共同奮戰的奇蹟。 胡先生送抵醫院急診出現休克、意識不清等危急症狀,檢查發現肋骨多處骨折併發氣胸與血胸、肝臟左葉撕裂、大腸挫傷潰爛,骨盆與左手粉碎性骨折,全身創傷遍及胸腹腔與四肢。外傷嚴重度分數(ISS)高達54分,換算年紀的致死率幾乎生還渺茫。 醫療團隊啟動重大外傷處置,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整形外科與骨科團隊進行多次手術,包括肝葉切除、大腸修補、骨折固定與膀胱止血。治療期間,胡先生因橫紋肌溶解導致急性腎衰竭,腎臟科介入支持性治療;合併肺部感染,由感染科與胸腔內科團隊接續照護。棘手的是,胡先生有主動脈剝離病史,在重壓與大量出血衝擊,原本局部穩定的剝離情況惡化,延伸至胸主動脈與腹主動脈;心臟外科團隊密切評估後,採保守治療用藥物控制血壓,避免進一步破裂。 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左)與胡先生夫婦一同品嘗象徵重生的蛋糕,場面溫馨感人。(記者徐義雄攝) 胡先生歷經4次重大手術與嚴密照護,從加護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到一般病房輾轉度過72天,輸血總量累計超過24,000c.c.後,穩定康復出院。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說,胡先生的康復過程展現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醫療整合能力與人文關懷,共創生命奇蹟。   台中慈濟醫院為胡先生舉辦重生會,院長簡守信(左4)率領醫療團隊與胡先生、胡太太切下象徵重生的蛋糕。 (記者徐義雄攝) 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表示,所有醫療科別緊密配合、日夜守護,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 胡太太與胡先生向醫療團隊致謝。胡太太回憶當時幾度以為要失去丈夫,甚至被告知可能需要截肢的忐忑與慌張,看見醫療團隊堅持到底的努力,她跟先生度過一關又一關的考驗。胡先生與醫護團隊切下象徵重生的蛋糕,見證生命的堅韌,呈現醫病之間,互相感恩的情誼。

Read More

婦2樓墜落地 嚴重骨折險癱

  烏日林新醫院骨科主任謝博欽緊急施行「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經45分鐘,成功解除脊髓壓迫,恢復神經功能,讓患者在手術3個月內恢復行走能力。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1歲劉姓婦人不慎從自家2樓、約6公尺高墜落重摔地面,當下不覺得明顯疼痛,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全身多處嚴重骨折,導致下半身麻痺,雙膝無力無法彎曲,僅剩腳趾還能活動,同時出現大小便無法自主控制等神經功能障礙,如果沒有及時處置,將造成終生下半身癱瘓。所幸由骨科醫師緊急施行「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經45分鐘成功解除脊髓壓迫,恢復神經功能,讓患者在手術3個月內恢復行走能力。 烏日林新醫院骨科主任謝博欽表示,劉姓婦人第2及第4腰椎出現爆炸性骨折,椎骨碎片擠壓脊椎孔僅剩10%的空間,另外合併有右手腕橈骨骨折、左手肘脫臼合併橈骨頭骨折、左跟骨骨折、左骨盆恥骨骨折,傷勢極為嚴重。 此外更有銳物插入右臀部深達15公分的穿透傷,所幸未傷及肛門與膀胱。當下只剩腳趾還能活動,臨床上呈現「脊髓圓錐症候群合併馬尾症候群」,屬於不完全脊髓損傷,情況相當危及,如果沒有把握黃金時間盡快進行手術,極有可能演變為永久性癱瘓。 謝博欽說,劉姓婦人如使用傳統脊椎骨折復位手術,需在上下椎節於第1至第5腰椎植入鋼釘,但考慮此舉將使患者整段腰椎僵直,且需要2次手術移除鋼釘,不僅恢復期長,更會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經評估後,建議改採新式「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千斤頂藉由兩片葉片撐開塌陷的椎體並灌入骨水泥,不僅可強力支撐塌陷椎體,並間接將壓迫神經的骨頭碎片復位,相較於傳統鋼釘固定手術,脊椎千斤頂不僅保留脊椎及腰部的活動度,也大幅減少術後疼痛與康復時間。 劉姓婦人日前不慎從自家2樓、約6公尺高墜落重摔地面,全身多處嚴重骨折,導致下半身麻痺,雙膝無力無法彎曲,僅剩腳趾還能活動。(記者陳金龍攝) 謝博欽指出,手術過程於每節脊椎置放2支千斤頂,單支可有100公斤的支撐力,千斤頂單支手術傷口僅1公分,出血量不到10C.C.,每節椎體放置2支便具有高達200公斤向上撐開的力量。同時也接續進行右腕,左肘骨折及臀部傷口手術,術後疼痛極其輕微,隔天就能立即進行復健訓練。患者積極復健,術後1個月就能使用助行器練習走路,且能正常大小便,3個月後完全恢復,開心重拾正常生活。

Read More

老人受暴案件 逾半來自子孫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提醒,老人保護案件已成為威脅銀髮族晚年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風險因子。 (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老人受暴案件日益增加,去年統計達2萬4千件,其中55%的案件為子孫對老年長輩施暴,高雄醫學大學法醫病理科醫師尹莘玲提醒,老人受暴多集中頭頸部及上肢,如發現有異狀應立即處理,唯有「及早避免」與「及早求助」才能解除危機。 衛福部統計,近5年來老人保護通報案件逐年增加,由每年近1萬7千件增加到近2萬4千件,施暴者以孫子或子女對祖父母或父母暴力為大宗,占整體通報案件55%,顯示家內世代間的暴力衝突亟需關注。 在受暴類型方面,以精神暴力最多占53%、肢體暴力次之占37%、第3為騷擾占30%、經濟暴力占2%。這些衝突情境多圍繞在親子互動不良、孫子與子女身心狀態不穩定,以及家內金錢爭執等,凸顯及早改善子女與老年父母之親子互動關係、引進資源穩定孫子與子女身心狀況,並妥適處理家內財務糾紛的重要性。 尹莘玲指出,長者受虐待與其他虐待不同,受虐者常會說是自己跌倒、是意外,以為子孫掩飾。事實上,跌倒與被打的位置不同,虐待身體常會是瘀傷、皮下出血,像是長輩會有黑眼圈等,尤其要留意頸部傷痕,當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瘀傷、骨折、營養不良、手腕和腳踝部位有擦傷或約束傷時,就要非常警覺。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指出,老年父母面對成年子女的剝削與暴力,應勇於尋求外部協助,維護自身權益,活出自信且獨立的晚年生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