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後口腔黏膜炎 營養醫學來救

奇美醫院麻醉部長陳貞吟表示,病人化療後嘴破別硬撐,精準補充微營養素調理,可緩解口腔黏膜炎。(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一名56歲男子罹患第3期大腸癌手術後預計進行6至8次化療,前2次化療後均出現口腔黏膜炎且無食慾,醫師評估與微量營養素檢測發現嚴重缺乏維他命C和鋅,安排靜脈點滴補充並搭配口服微營養素,順利完成化療療程,總體重減少約10公斤,無其他併發症。 奇美醫院麻醉部長陳貞吟指出,不少癌友化療、放療後會出現口腔潰瘍、破皮痛到吃不下,影響營養吸收、體重直直落,甚至撐不到療程結束。其實這些併發症不只是「撐過去」或「忍耐」那麼簡單,除基本的口腔護理,也可透過營養醫學的微營養素補充,有機會縮短恢復時間、維持體力,順利走完療程。 有鑑於此,奇美醫114年7月起開設「營養醫學自費門診」,經由醫師對病人的營養狀況評估,並透過抽血檢驗確認病人微營養素情況,給予精準且適當的營養補充,改善整體的營養狀態,協助病人擺脫營養不良惡性循環,促進傷口癒合和身體的恢復。 陳貞吟說,化療引起的口腔黏膜炎是一種化療或化學放療病人常見的併發症,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的紅腫、水腫和潰瘍,常見於接受頭頸部放療、化療或化學放療的病人。某些化療藥物,例如抗代謝和其他細胞毒藥物,會增加口腔黏膜炎的風險,而頭頸部的放療則會直接損傷口腔黏膜,導致細胞發炎和死亡。 陳貞吟說,化療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看似是嘴破、吃不下的小問題,但其實是歷經五個階段的「連鎖反應」由於癒合過程需要時間,若營養補給不足會讓潰瘍惡化、癒合變慢,甚至反覆發作。因此,越早透過營養醫學補充正確微量元素,就越有機會阻斷惡性循環。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多種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D、鋅、鐵、胺基酸等與傷口癒合相關。其中維生素C不僅是合成膠原蛋白的關鍵成分,有助於組織修復和傷口癒合。

Read More

6旬婦背痛 主動脈剝離開刀救命

員榮醫院急診處醫師翁聖富提醒,最近天氣炎熱會提高主動脈剝離風險。(員榮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一名65歲婦人日前因背部疼痛,送到員榮醫院急救,醫師研判是主動脈剝離,經電腦斷層掃描確定後,隨即送往台中榮總手術救回一命。醫師呼籲,夏天天氣炎熱,會增加主動脈剝離風險,呼籲民眾多注意。 員榮醫院急診處醫師翁聖富說,病患被送到急診時描述背部劇烈疼痛,且疼痛感還會往上跑,跟一般肌肉痠痛或拉傷造成的背痛不太一樣。翁聖富指出,單純肌肉筋膜發炎,不會有疼痛往上跑的情形,患者還說痛得像肌肉被撕裂,此外患者血壓相對較高,高血壓也是主動脈剝離常見誘因。先安排患者做超音波檢查,但沒有看到明顯的主動脈剝離,隨即進行電腦斷層掃描。 翁聖富表示,電腦斷層看到主動脈血管壁的微血管破裂,造成一個血腫,是主動脈剝離的一個變異型,如果發病後48小時內沒有處理,死亡率可能高達50%,立即將患者送往與員榮合作的台中榮總緊急手術,成功救回一命。翁聖富表示,患者有高血壓病史,研判是因血壓控制不良導致。 翁聖富提醒最近天氣炎熱,會提高主動脈剝離風險,夏天主動脈剝離好發因素有3點,包括1、高溫引發血壓波動:高溫環境下,人體為了散熱,血管表面會擴張,但若是室內外溫差過大(如從冷氣房突然到高溫室外),自律神經調節跟不上,容易出現血壓劇烈波動。有些人夏天大量出汗,脫水後補水不足,導致血液濃稠、血壓不穩。 2、中暑與心血管壓力:嚴重中暑會引起心血管系統負荷加重,心跳加快、血壓不穩,對血管壁的壓力升高,若本身有高血壓、動脈硬化、主動脈瘤,更容易出問題。 3、情緒與勞累影響:夏天戶外活動增加,若高溫下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容易刺激血壓升高,增加主動脈剝離風險。 翁聖富呼籲民眾,避免在中午到下午2點的高溫時段外出,多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如是高血壓患者務必規律服藥、監控血壓,如果有胸痛、背痛、心悸或不適時,要及早就醫。 翁聖富指出,主動脈剝離的高危族群除高血壓外,曾有主動脈瘤病史、有家族性馬凡氏症候群或其他結締組織病變、50歲以上男性、吸菸、過度肥胖者都要注意。

Read More

阿茲海默單株抗體療法 北醫附醫首例完成

北醫附醫最新導入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藥物治療。 (北醫附醫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已超過35萬人,其中7成是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北醫附醫引進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療法,本週率北市大型醫院之先,為首位病人完成治療,開啟早期診斷、早期介入新篇章。 為首位病人治療的北醫大醫學院院長暨北醫附醫神經內科醫師胡朝榮指出,失智不等於失望,新世代的治療方法,讓醫療團隊得以在疾病初期介入,病人與家屬也能有更多選擇與希望。單株抗體的出現象徵預防性治療邁出重要一步。 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李薰華指出,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藥物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新核可失智症治療藥物,專為早期病人設計,可藉由清除腦中累積的類澱粉蛋白斑塊,延緩神經退化進程,提升病人生活品質與自理能力。 過去病人若想接受此項療法,常需遠赴日本或其他國家,台灣於上月引進後,病人可於台灣完成治療,節省時間與金錢成本,而相較鄰近國家,台灣的治療更注重基因檢查的結果,提升藥物安全性。 惟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藥物治療並非適用於所有失智症病人,需經過一系列完整的神經影像、基因檢測與正子攝影檢查,才能判斷是否適合施打。 近期診間有多位病人詢問相關療程,部分病人因疾病已進展至中重度、或未檢出明顯類澱粉蛋白累積,無法符合施打標準;也有病人因基因檢測顯示有APOE4型別,可能增加腦出血風險,建議尋求其他治療方法。

Read More

168斷食法 吃對食物+運動才有效

醫師安欣瑜強調,168斷食只是減重工具,不是萬靈丹。(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近年「168斷食法」即每天禁食16小時、進食8小時成為流行減重方式,許多人以為只要少吃、縮短進食時間就能瘦,但事實並非如此。醫學研究指出,168斷食的效果,取決於「吃什麼」、「吃多少」,以及是否搭配健康的生活習慣。 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表示,168斷食的潛在好處: 1.提升胰島素敏感性,穩定血糖,對糖尿病前期者有所幫助。 2.促進脂肪代謝,禁食時身體會動用脂肪當能量。 3.符合生理時鐘,白天進食、夜間休息,有助代謝平衡。 4.可能降低慢性發炎,有益整體健康與體重管理。 但安欣瑜說,只做168就想瘦下來,效果有限!不少人雖縮短進食時間,但仍攝取過多熱量、加工食物、精緻澱粉,結果體重不降甚至反彈;且造成肌肉量流失、代謝變慢、體脂沒減,反而虛弱。 事實上,研究發現,當攝取熱量相同時,間歇性斷食與傳統控制飲食的減重效果「並無顯著差異」。關鍵不在吃幾餐,而在「吃得對不對、有沒有運動」。 安欣瑜指出,讓168發揮最大效益的3個關鍵: 1.吃對食物:每公斤體重攝取約1.2–1.5克蛋白質。2.採地中海飲食,多蔬果、豆類、好油,少加工。3.控制總熱量,避免暴飲暴食。 此外,培養運動習慣:每週2–3次阻力訓練,維持肌肉、提升代謝,搭配有氧運動,促進脂肪燃燒與心肺功能。 固定進食時間也很重要,建議早上或中午前吃完最後一餐,因晚餐過晚或宵夜型斷食,反而易影響睡眠與代謝。 安欣瑜強調,168斷食只是減重工具,不是萬靈丹。若未搭配正確飲食與運動,不僅難瘦,還可能掉肌肉、代謝變差。真正的健康體態,來自於「長期吃對、動對、睡好、減壓」,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真正受益。

Read More

阻塞型呼吸中止症 吵到太座睡不著

醫師陳柏呈提醒,呼吸道出問題,透過正確的診斷與個別化治療,可以改善打呼。(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近日,一名30多歲的男性因「吵到太太無法入眠」,經檢查後發現他罹患了「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提醒,呼吸道出問題,透過正確的診斷與個別化治療,打呼真的可以改善,不只是自己能睡得好,也能讓家庭健康又安心。 慈濟醫院表示,打呼不僅影響身邊的人,也是身體在發出求救的訊號,呼吸中止造成的缺氧,是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甚至失智等慢性病的重要病源,及早找到原因就可及早重拾神清氣爽的健康生活。 花蓮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柏呈指出,呼吸有聲音代表氣道不順,不順就表示有阻礙,而阻塞的地方就可能會有呼吸中止發生。當氣道反覆塌陷導致呼吸中斷,體內氧氣濃度會快速下降,進而造成器官慢性缺氧,對心血管、腦部、身體器官等都是長期威脅。 陳柏呈提醒,如果自覺睡到一半呼吸中斷驚醒、悶氣感,白天容易疲倦、精神不濟,或是醒來頭痛、口乾,情緒不穩,甚至枕邊人頻頻反映被吵得睡不著,都建議趕快就醫。 陳柏呈表示,目前配戴持續性正壓呼吸器可以有效維持睡眠時氣道通暢,改善日間嗜睡及長期心血管風險,是成人治療首選。當然不只有呼吸器可以幫助病人,生活作息的改善包括飲食控制與減重也很重要。 陳柏呈表示,人體的各項機能環環相扣,呼吸中止對身體最大的危害即是「缺氧」,長期讓身體處於缺氧的狀態,造成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情緒波動和憂鬱,進而造成器官慢性的衰竭,引起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或失智等等,嚴重甚至會引起猝死,千萬不能大意。

Read More

「器官捐贈宣導日」 向民眾傳遞「一人捐贈,多人重生」的理念

「器官捐贈宣導日」活動,向民眾傳遞「一人捐贈,多人重生」的理念。(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台灣每天約有3.3人因等待不到合適的器官而不幸離世。衛福部豐原醫院副院長曹承榮11日指出,目前等待人數最多的器官,腎臟、眼角膜、肝等。豐原醫院一位58歲肝癌末期的阿夆(化名),決定捐出眼角膜,希望能讓他人「看見希望」,延續生命的美好。 豐原醫院11日舉辦「器官捐贈宣導日」活動,向民眾傳遞「一人捐贈,多人重生」的理念,與知名劇團「橘子泥教育劇場」攜手合作,院區大廳舉辦「那一年的時光」公益演出。 透過戲劇演出溫馨呈現懷舊樂齡生活樣貌,以及推廣高齡友善理念,呼籲社會正視長者防暴與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橘子泥劇團現場表演者由在學學生組成,生動活潑的演出,一首首懷舊老歌及舞蹈演出,豐原醫院護理之家及失智中心的長輩樂開懷。 帶領橘子泥教育劇場徐銘偉老師表示,帶給長輩歡笑,讓學生成長,這是一個良性互動,醫院有更多的溫暖。 曹承榮說,在高齡化社會,醫療不僅是身體照護,更需關注長者的心理與社會支持,透過戲劇柔性的感染力,長輩能更有尊嚴的生活,得到全人的照護。 依內政部統計顯示,台灣65歲以上人口近20%,長照服務需求日益殷切。現場設有衛教攤位,社工師與護理人員提供器官捐贈諮詢與長者保護資源介紹,鼓勵民眾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

Read More

新北市2025長照創新國際研討會 探索「在地安養」新願景

新北市長照創新國際研討會十一日接續展開,就高齡住宅與照護政策的創新發展深入探討。(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新北市政府積極打造高齡友善與全齡共融的生活環境,昨(10)日開始辦理長照創新國際研討會,首日以「創新照護」與「智慧科技」為主軸引發熱烈迴響。今(11)日進入第二天議題舉辦「在地安養」專場,深入探討高齡住宅與照護政策的創新發展,從空間設計、社區營造到跨世代共融,全面思索高齡友善城市的未來方向。 本場次由新北市副市長朱惕之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共同主持,邀集國內外政策制定者、建築實務者與社福創新者跨域對話,分享政策規劃與場域經驗,現場座無虛席、交流熱絡。 會中,新北市城鄉發展局主任秘書謝登武以「新北市社會住宅推動經驗分享」為題,說明市府如何透過社會住宅政策深化在地安養理念,結合高齡照護與社區支持系統,逐步打造具備可近性、可負擔性與可持續性的友善居住環境。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品牌長謝偉士分享臺灣高齡住宅的設計趨勢與理念,強調住宅空間不僅是居住的容器,更應是促進社會參與與鄰里互助的平台。他指出,通用設計、社交動線與自然融合應成為住宅規劃的基本構成,有助於延緩失能、促進自立生活。 來自日本的社會福祉法人樂天堂理事長名內敏裕以「生涯活躍之都、未來旭市的推動實踐」為題,分享如何透過地方創生的策略結合長照產業,活化高齡人口資源。他提到,未來的高齡城市不應只是提供照顧服務,更應鼓勵長者持續參與社會,透過在地就業、互助支持與空間再生,打造兼具照顧、生活與生產功能的「活躍高齡城市」。 副市長朱惕之與講者及貴賓合照。(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好好園館創辦人紀金山則以「好好活、好好老」為主題,分享其推動青銀共居的實踐經驗。他強調,「讓長者參與設計自己的生活,是建立有尊嚴安老空間的關鍵」。透過社會企業營運、參與式設計與社群互助機制,建構兼具情感連結與社會價值的居住環境。 新北市政府表示,將持續由衛生局與城鄉發展局跨局合作,推動「銀新未來城」計畫。本案以「只租不售」附服務住宅為核心,整合日照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多科別連攜診所,導入社區營造與通用設計概念,打造一座能回應高齡者多元需求、支持在地安養的「全齡友善醫動養園區」。為臺灣高齡社會提供具體可行、永續發展的政策藍圖。

Read More

產後出血1萬cc 光田18小時救命

  陳穎中醫師說,婦產科不只是接生與治療,產婦經歷的所有恐懼與希望,都有醫療團隊的陪伴。(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光田綜合醫院近期接連處理兩起嚴重的產後大出血個案!1名20多歲產婦自然產後出現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出血量達10000毫升,血壓驟降到30至50 mmHg,凝血功能幾乎喪失,需大量輸血並安排血管栓塞手術。這場急救從凌晨2點持續到晚上8點,醫師及護理團隊全程陪伴近18小時,直到產婦的血壓、呼吸穩定,才放下擔憂。 另1名30多歲高齡產婦,於剖腹產後子宮收縮不良,出血約5000到6000毫升。在初步止血後仍無法控制,與家屬溝通後緊急進行子宮切除,住進加護病房3到9小時後才穩定。 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陳穎中表示,高齡產婦、試管嬰兒孕婦,以及患有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族群,都是「產後出血」的高風險對象,應留意生產時的出血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27%的產婦死亡與產後出血有關,是最常見的致命產科急症之一。產後出血通常發生於生產後24小時內,自然產出血量超過500毫升、剖腹產出血量超過1000毫升,即屬異常,不論何種生產方式皆可能發生。 1名體重50公斤的產婦,體內約有3500毫升血液,如果出血達500至1000毫升,相當於流失近7分之1至3分之1的血量,嚴重恐危及生命。而產後出血主因包括子宮收縮不良、胎盤剝離異常等,多數為無法預測的突發狀況。因此,產婦應按時產檢,並依醫囑規劃生產過程,才能降低風險、守護安全。 陳穎中說,這位準媽媽曾輾轉3家醫院,每位醫師都建議她放棄孩子,不過他認為,身為婦產科醫師,雖無法為產婦做任何決定,但我們仍能提供資訊與支持,讓產婦知道自己不孤單。後來,產婦堅定選擇生下孩子,他也為寶寶安排後續整形手術與治療,至今母子均安。 陳穎中指出,生產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我們比誰都不希望意外發生,但問題發生時,我們會站在最前面,成為產婦與家屬最強而有力的後盾。婦產科不只是接生與治療,從寶寶的第一聲心跳到哭啼、產婦經歷的所有恐懼與希望,都有醫療團隊的陪伴。

Read More

男胃痛3年 幽門螺旋桿菌作祟

  黃詮博(左)醫師向病人詳細說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部位及治療方式,協助其充分了解病情。(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沒想到困擾我三年的胃痛,竟然是細菌感染造成的!」40歲張先生長期受間歇性上腹悶痛困擾,前往新竹台大分院就醫,由胃腸肝膽科黃詮博醫師安排胃鏡與切片檢查,確診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併有慢性胃炎與十二指腸潰瘍。經鉍劑四合一療法治療後順利痊癒,不僅菌體成功根除,潰瘍與疼痛也大幅改善,擺脫多年不適,重回健康穩定生活。 黃詮博表示,幽門螺旋桿菌透過螺旋結構與鞭毛,可深入胃黏液層並黏附於胃黏膜,藉由分泌尿素?將胃內尿素分解為氨與二氧化碳,進而中和胃酸、保護自身,使其能長期寄生於胃部,導致慢性發炎,甚至誘發潰瘍與癌前病變。 黃詮博提醒,若有長期上腹不適、胃痛、食慾不振等症狀,不應自行購藥緩解,應及早就醫,透過正確檢查與治療根除病因,不僅能改善生活品質,更可有效預防胃癌發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是守護胃部健康、防止胃癌的重要一步。 根據研究統計,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病人中,超過五成會出現慢性胃炎,同時是九成以上十二指腸潰瘍與高達八成胃潰瘍的主因。更值得警覺的是,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一般人的六至十倍,並可能導致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不可輕忽。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症狀多樣,常見包括腹部灼熱感、空腹時胃痛、脹氣、噯氣、噁心、食慾不振等;如果造成慢性胃炎,更會造成長期的間歇性胃痛。確認感染後,黃詮博為病患規劃四合一鉍劑療法,該療法結合兩種抗生素、鉍劑與制酸劑,治療成功率高達94%。因台灣地區抗生素使用普遍,幽門螺旋桿菌的抗藥性逐年上升,傳統三合一療法效果漸漸不如以往,四合一療法已成為臨床的有效新選擇。 黃詮博指出,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方式包含胃鏡切片檢查(快篩、染色、培養)、尿素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測等,皆具有超過九成的準確率。檢查前則須停用質子幫浦抑制劑兩週、抗生素四週,以免出現偽陰性,影響診斷與後續療效評估。 治療完成後,若菌體成功根除,再感染率極低(低於1%)。但由於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透過「糞口傳染」,家庭成員間容易互相感染,因此建議病人家屬可一同接受篩檢,以減少潛在傳播風險。

Read More

達文西手術+口咽肌訓練 改善打呼

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醫師及睡眠呼吸障礙照護中心副主任王勁傑(左)說明,舌底組織肥厚塌陷及呼吸道肌肉鬆弛致呼吸道阻塞。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9歲周姓男子長期受打呼困擾,「忽大忽小」的打呼聲,引起妻子的注意,甚至多次半夜伸手確認他是否還有呼吸,更擔心他「睡一睡就沒氣了」,男子一度接受陽壓呼吸器治療,但因無法適應機器聲響反而睡得更差,決定向台中榮總尋求專業協助。 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睡眠呼吸障礙照護中心副主任王勁傑說,周姓患者在接受「睡眠內視鏡檢查」,發現其舌底組織肥厚向後塌陷及睡眠呼吸道肌肉鬆弛,造成嚴重呼吸道阻塞。經綜合評估,適合採用達文西手術系統。 術後,周姓患者積極配合口咽肌力訓練,並減重8公斤。睡眠檢查顯示打呼指數改善達96.4%,睡眠呼吸中止與淺呼吸指數也改善62%。他笑說:「我有運動習慣,也不算胖,沒想到嘴巴裡的肌肉也要鍛鍊!」他更開心分享:「太太不再為我的打呼問題擔心了。」 周姓患者(左2)因配戴陽壓呼吸器治療打呼無效後轉至台中榮總,經睡眠內視鏡檢查、達文西止鼾手術,術後配合口咽肌訓練及減重,有效解決睡眠呼吸中止問題。(記者陳金龍攝) 王勁傑指出,超過5成國人有打呼問題,近年發現3%至4%可能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且比例恐逐年上升。嚴重打呼與肥胖、睡姿、疲勞工作、抽菸飲酒及安眠藥物使用等因素有關。男性、年紀增加、肥胖、下巴後縮、脖子短粗或高血壓者也屬高風險群。 王勁傑表示,若嚴重打呼合併睡眠呼吸中止,陽壓呼吸器是目前公認的首選治療方式。然而,若配戴失敗,手術調整呼吸道結構可為有效替代方案,成功率約6至7成,多數個案術後打呼頻率與音量皆顯著改善。 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呼吸治療團隊指導周姓患者(左)做口咽肌訓練。(記者陳金龍攝) 王勁傑說,透過達文西手術系統,醫師可突破手腕轉動的角度限制,精準處理傳統手術難以到達的咽喉部病灶。手術仍有出血、疼痛、味覺異常等風險,須由專業醫師評估可行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