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市攜手7家診所與心理諮商所推動外語心理諮商服務

  新竹市政府針對日益增加的外籍專業人士、新住民、國際學生與外籍移工等多元族群,整合七家診所與心理諮商所,提供外語心理諮商轉銜服務。(圖由新竹市政府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為提升民眾心理健康,新竹市政府針對日益增加的外籍專業人士、新住民、國際學生與外籍移工等多元族群,提供外語心理諮商轉銜服務,透過資源盤點並整合七家診所與心理諮商所,讓外籍人士在遭遇情緒困擾、文化適應挑戰或生活壓力時,能夠在熟悉的語言環境中,獲得即時、安心且專業的心理支持。期望藉由提供外語諮商服務,落實心理健康平權理念,打造一座更具包容力與安全感的國際友善城市。 衛生局表示,市府相當重視市民心理健康,市民朋友可於心理諮商的過程中,將情緒困擾、文化適應、職場與家庭壓力、跨國婚姻與親子溝通等議題,透過專業人員的協助,覺察自己狀態,提升心理韌性,以具備面對來自生活或工作中各式壓力之能力。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說明,有關「新竹市具備外語心理諮商能力精神/身心科診所、諮商所名單」已建置在竹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頁中,民眾如有外語心理諮商服務需求,可至中心網頁( https://gov.tw/KyV )進行查詢,或撥打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專線(0三)五三五五二七六,有專人提供服務。此外,若面臨生活上的壓力,想找人談談時,亦可撥打一九二五安心專線。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補充,為增進市民心理健康,並響應「世界自殺防治日」與「心理健康月」,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規劃辦理一系列的活動,包含「心光行動:點亮生明希望」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動發布會、心光電影院、聽見心光講座以及心光工作坊等活動,邀請市民朋友共同參與。

Read More

嚴重氣喘反覆發作 生物製劑提供治療新選擇

陳家弘醫師表示,生物製劑的好處在於,不只是單純控制發炎反應,部分臨床經驗中,病患的肺功能指標有所改善。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蘇靖昀報導 嚴重氣喘若未控制良好,影響的不僅是日常生活,也會加速肺功能惡化,如今精準醫療進步,臨床治療上,除了口服類固醇,也有生物製劑提供選擇,尤其新一代生物製劑適用嚴重氣喘患者的範圍更為廣泛;中國醫藥大學內科部胸腔暨重症系陳家弘主治醫師指出,生物製劑能抑制發炎途徑,達到控制氣喘的目的,根據臨床研究顯示,部分患者在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後,有機會減少對類固醇的使用。 嚴重氣喘控制不佳 必要時得口服類固醇治療 治療嚴重氣喘,常見為吸入器類固醇搭配兩種不同長效型氣管擴張劑,若仍未控制良好,則需採以口服類固醇;陳家弘醫師表示,臨床上,約15至20%的嚴重氣喘患者透過吸入器類固醇仍無法控制良好,得透過口服類固醇治療,但類固醇無論使用短期或長期,依照每個人不同體質和情況,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潛在副作用。 口服類固醇仍難控制氣喘 醫:可評估是否需生物製劑治療 陳家弘醫師解釋,氣喘誘發原因在於接觸不同的過敏原,引起體內細胞激素產生發炎反應,刺激我們氣管、肺部等器官,或部分病患是因免疫出現問題,誘發嗜酸性白血球產生,造成氣喘症狀,在臨床診斷上,當患者每日早晚都得服用口服類固醇,且連續兩星期甚至一個月,就得評估患者是否有潛在的嚴重氣喘可能,甚至考量未來是否得使用到生物製劑治療。 生物製劑治療氣喘目的 醫:達到臨床氣喘緩解 事實上,生物製劑是針對特定發炎途徑進行抑制,臨床上會根據病人不同的生物標記,給予合適的生物製劑;陳家弘醫師提及,使用生物製劑的目的是希望能達到臨床氣喘緩解,換言之,是希望患者經治療後,氣喘症狀已能獲得控制,這也包括不再有急性發作、不需要口服類固醇,甚至不需住院及急診,而是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生物製劑治療嚴重氣喘 對於肺功能有正面影響 陳家弘醫師表示,生物製劑的好處在於,不只是單純控制發炎反應,部分臨床經驗中,病患的肺功能指標有所改善;且多年臨床經驗治療上,生物製劑通常耐受性良好,也能降低病患氣喘疾病負擔,對於未來治療嚴重氣喘患者,提供另一個選擇。不過每位病人的病程仍需依個人病況與治療配合情形調整。 不需特定生物標記 新一代生物製劑適用範圍廣泛 但氣喘發炎機制複雜,對於許多嚴重型氣喘者而言,光只阻斷其中一個發炎路徑,對於控制氣喘症狀可能有限;陳家弘醫師指出,目前也有所謂的新一代生物製劑可以選擇,相較過去生物製劑得確定生物標記對症下藥,新一代生物製劑藉由在上游位置拮抗發炎反應,不需特定生物標記,為嚴重氣喘患者提供更多可能的治療選擇。 39歲工程師嚴重氣喘難控制 新一代生物製劑找回生活品質 陳家弘醫師分享,一名39歲中科電機工程師,本身為嚴重型氣喘患者,曾接受抗IgE生物製劑長達兩三年時間,肺功能未獲得改善,只要天氣變化、不小心感冒等因素,就會誘發氣喘症狀,得靠口服類固醇治療,赴醫院就診,最初以三合一氣喘藥物搭配定期口服類固醇治療,也嘗試再透過抗IgE生物製劑治療,仍無法有效控制氣喘,經醫師評估後改用新一代生物製劑,患者氣喘症狀改善,肺功能數值也有進步,惟治療效果仍視個人狀況而定。生物製劑治療期間可能出現如過敏反應、注射部位不適或其他副作用,實際療效與副作用需依個人狀況由醫師綜合評估。 新一代生物製劑健保給付放寬 成為氣喘治療可考慮選項之一 目前新一代生物製劑也加入健保給付;陳家弘醫師提及,過去嚴重型氣喘患者在申請生物製劑健保給付得符合相關條件,像半年內曾兩次需大量全身性類固醇、急性發作住院1次以上等,不過新一代生物製劑不需配對到生物標記,只要過去半年內出現急性發作,其中需要急診及住院就可申請,也未針對口服類固醇使用去做限制,實際適用仍須由專業醫師依臨床評估後提出申請。 生物製劑治療嚴重氣喘 醫:找到適合的最重要 「找到適合生物製劑就能發揮最大功效,讓病患獲得最大幫助。」陳家弘醫師提及,生物製劑分成很多種,也無所謂好、壞,在臨床治療目的,應積極透過抽血、檢測等不同方式,找到適合病患的生物製劑,進而使氣喘獲得控制才是關鍵。

Read More

駕車看紅綠燈竟變成五盞燈?醫揭「這眼疾」可能會害命

台中公益諾貝爾眼科羅育倫醫師說,白內障成因多元,年長者應及早檢查,避免視力惡化影響生活品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年近60歲的中年男性,長期出現視力模糊及嚴重眩光的問題,甚至在夜間開車時將紅綠燈看成五盞燈,差點出車禍,嚴重影響行車安全與生活品質。經眼科檢查確診為白內障後,醫療團隊評估其視力需求與生活型態,建議患者置換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並透過精準屈光度數計算,提升術後視覺清晰度與焦段覆蓋範圍。術後該男子在醫師追蹤下視力改善,夜間駕車的眩光困擾大幅減輕,生活安全感提升。 視力模糊、夜間眩光 白內障恐影響中老年人生活品質 台中公益諾貝爾眼科羅育倫醫師表示,白內障是眼睛水晶體逐漸混濁的疾病,就像相機鏡頭變得模糊,光線無法正常聚焦在視網膜上,導致視力下降。病患早期可能會感到視力模糊、顏色變得偏黃或淡,尤其在光線不足或夜間,眩光和光暈現象更明顯。此外,部分病患的近視甚至會快速加深,原本合適的眼鏡突然不再適用,需要頻繁更換;病程較嚴重者,視力可能大幅下降甚至喪失,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安全。隨著年齡增長,白內障的發生率也逐漸提高,醫師提醒,年長者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檢查,方能有效保護視力,避免視力惡化影響生活品質。 白內障成因多元 這些情況恐增加罹病風險 白內障的成因多元,除了與自然老化息息相關外,長期曝曬於紫外線下、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部外傷、遺傳因素,甚至是吸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會增加罹病風險。羅醫師指出,雖然早期可以透過防眩光眼鏡或控制慢性病來緩解症狀,但這些方法依舊無法讓混濁的水晶體恢復透明,臨床上主要以手術為治療方式,例如微創超音波乳化術搭配人工水晶體植入;必要時,術前也可使用飛秒雷射輔助,提升手術精準度與安全性,讓病患重拾日常生活便利與安全。 人工水晶體種類多樣 應依生活型態量身選擇 白內障手術中即是透過人工水晶體來替代混濁的水晶體,而目前人工水晶體在市場上的選擇相當多樣,像是單焦點水晶體可提供單一焦距清晰,其餘焦距仍需佩戴眼鏡;多焦點水晶體可同時改善遠、中、近距離視力,但夜間可能出現光暈;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則以遠、中距清晰為主,光暈減少,提升夜間駕駛視覺品質。人工水晶體沒有絕對的「最好」,重點在於是否有符合病患的生活型態與用眼需求,羅醫師建議,病患在術前可告知醫師自身用眼需求,由醫師依生活型態、電腦使用習慣及夜間駕車需求,量身推薦最適合的人工水晶體,術後可減少對眼鏡依賴,恢復日常生活便利。 新一代長焦段水晶體 兼顧夜間駕車安全、遠中近視力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採非繞射設計,希望能降低夜間光暈與眩光干擾,改善夜間駕駛時的視覺表現,它還能兼顧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中近距視力,例如使用電腦、平板或偶爾看手機的需求,減少對眼鏡的依賴。羅醫師補充,該水晶體還採用環繞式磨砂腳設計,臨床上觀察到能降低二次白內障的可能性,讓術後視力更加穩定清晰,特別適合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或夜間駕車的中老年病患,提供兼顧清晰度與舒適度的重拾新視界選擇。

Read More

不只酒駕!藥師示警「藥駕」同樣危險 9類藥物要小心

服用部分藥物後再上路,同樣可能引起疲勞、暈眩、嗜睡、視線模糊、專注力與判斷力下降,導致反應速度變慢,其危險程度不亞於酒駕。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奕寧報導 當酒精影響中樞神經時,駕駛者判斷力與反應力會下降,造成眾所皆知的「酒駕」危險。然而,服用部分藥物後再上路,同樣可能引起疲勞、暈眩、嗜睡、視線模糊、專注力與判斷力下降,導致反應速度變慢,其危險程度不亞於酒駕。 多類藥物恐影響反應 駕駛須特別留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藥劑科藥師郭奕宏指出,藥駕常被忽略,但發生率並不低,也可能與酒駕一樣引發嚴重交通事故,威脅駕駛人及其他用路人的生命安全。以下為部分可能影響駕駛安全的藥物類別: 抗精神病藥:如 aripiprazole、olanzapine,恐引起嗜睡、視力模糊、頭痛、眩暈。 安眠藥與 Z-藥物:如 triazolam、zolpidem,可能造成隔日嗜睡與反應遲緩。 抗焦慮藥:如 lorazepam,可能引起嗜睡與困倦。 肌肉鬆弛劑:如 carisoprodol、baclofen,可能導致嗜睡、頭暈、肌力減弱。 第一代抗組織胺藥:如 diphenhydramine、chlorpheniramine,常用於感冒及過敏,但嗜睡副作用明顯。 鴉片類止痛藥:如 morphine、codeine,會降低專注與判斷能力。 部分降血糖藥:如胰島素、sulfonylurea,低血糖副作用恐引起暈眩或昏厥。 降血壓藥:如 propranolol,可能導致頭暈、頭痛、視力模糊、倦怠、肌肉無力。 眼科散瞳劑眼藥水:如 tropicamide、atropine,用於檢查或治療時會造成瞳孔放大、畏光與視力模糊,嚴重影響駕駛視覺安全。 服藥後上路前應確認 紅字警語助提醒 郭奕宏藥師強調,即使藥物副作用輕微,也可能在緊急狀況下影響判斷與反應,進而造成交通事故。為加強民眾用藥期間的行車安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科自今年 8 月起,已將藥袋上「小心開車」警語改為紅字,提醒駕駛用藥後須注意安全,共同營造更安全的交通環境。

Read More

新竹台大創新療程 救回60%燒燙傷男

患者(圖左1)感謝新竹台大分院醫師江卓衡(右3)及醫療團隊的守護,成功協助轉危為安,兩週內順利轉出加護病房。 (新竹台大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一名40歲男性因工作意外事件,造成超過60%體表面積深2度至3度燒燙傷,並合併吸入性灼傷,死亡風險高達7成,被送至新竹台大分院燒燙傷中心,醫療團隊在黃金治療期內積極進行創新療程,成功協助病人轉危為安,兩週內順利轉出加護病房。 由於病人受傷面積廣泛,新竹台大分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江卓衡在黃金治療期執行6次清創與植皮手術,過程中引進「人工真皮植皮」及「自體皮膚多次取皮法」,不僅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也降低取皮傷口的面積與疼痛。透過新技術與病人的堅強意志,將外觀與四肢功能的損害降到最低。 江卓衡指出,大面積燒燙傷的治療就像與死神拔河,人工真皮可在急性期快速穩定病人狀況,爭取寶貴時間。自體皮膚多次取皮法則能解決健康皮膚不足的困境,並減少術後換藥與疼痛,提升病人的耐受度與生活品質。   新竹台大分院醫師江卓衡表示,大面積燒燙傷除了急性期的搶救,更要重視後續復健與生活品質。(台大新竹分院提供) 江卓衡說,本次治療將「術後加速恢復療程(ERAS)」理念引進燒燙傷加護治療。透過多團隊合作,包含早期復健介入、術後止痛、呼吸支持、藥物與營養精準調整,協助病人迅速恢復體力,順利接受後續手術,並縮短加護病房住院時間,同時降低燒燙傷對關節活動與臉部外觀的影響。 江卓衡提醒,大面積燒燙傷除了急性期的搶救,更要重視後續復健與生活品質。病人、家屬與醫療團隊的密切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Read More

夜半驚醒難眠 中醫調理睡飽飽

神門穴、內關穴有助於放鬆身心、幫助入眠。(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2歲王先生飽受失眠困擾長達10年,近3年雖持續服用安眠藥,仍常常半夜兩點驚醒、輾轉難眠,每晚都睡不到4小時,白天精神不濟。轉求助中醫針對個人體質進行中藥調理2個多月後,終於能夠連續入睡6小時以上,即使夜間醒來也能快速再入眠、夢境減少,王先生說,「已經很久沒睡得這麼安穩」。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江驊修指出,失眠常見症狀包括入睡困難、夜間頻繁醒來、多夢、清晨提早醒,以及白天疲倦無力。現代醫學治療失眠多仰賴安眠藥,但藥物易引起白天嗜睡、頭暈、步態不穩、認知功能下降等副作用,且具有依賴性,長期使用恐影響生活品質。中醫治療失眠透過「辨證論治」,從望聞問切診斷體質,運用清熱、滋陰、疏肝、化痰等方式調和陰陽,改善睡眠品質。常用藥材包括夜交藤、柴胡、熟地黃、黃連、黨參、茯神、蓮子等。臨床研究也證實,中藥治療失眠療效佳且副作用少。 他說,除了中藥,針灸對改善失眠亦有顯著效果,能促進入睡、延長睡眠時間,提升睡眠品質。常用穴位如神門、內關、百會、足三里等,有助放鬆身心、幫助入眠。 江驊修提醒,想要改善睡眠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中午過後避免咖啡、濃茶、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食物,而且白天避免過度午睡並規律運動;睡前少用3C產品、避免激烈運動及吃宵夜,並減少水分攝取以降低夜尿干擾,才能事半功倍,提升睡眠品質。

Read More

視茫茫 竟是破孔性視網膜剝離

  一名婦人視力模糊誤以為白內障復發,轉診到童醫院檢查竟是破孔性視網膜剝離,經手術後才逐漸恢復視力(受檢者非個案本人)。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4歲李姓婦人去年完成白內障手術,今年5月又出現視力模糊,親友以為是續發性白內障。1個月後婦人卻被評估出慢性破孔性視網膜剝離,安排玻璃體切除併增生膜移除手術,術後才逐漸恢復視力。 童綜合醫院眼科醫師楊啟蘭表示,破孔性視網膜剝離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通常發生1至2週內進行玻璃體切除手術,網膜貼合成功率超過9成,視力多能良好恢復。 楊啟蘭說,如果疾病發生超過2週,瀰漫的視網膜色素細胞就會在視網膜前形成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增生膜),使視網膜產生皺縮。此時僅做玻璃體切除手術,大多無法使視網膜完全貼回,需合併增生膜移除手術。 楊啟蘭指出,坊間謠傳視網膜剝離手術後,必須保持趴臥3個月,造成許多病患畏懼手術,錯失黃金治療時間。臨床上很多病患的破孔是在正上方或側邊,術後保持側臥或正立的效果更好。 他表示,醫療技術進步,也無需長期保持一定姿勢,可進行灌注矽油代替氣體,減少保持特定姿勢的時間。對於不容易長期保持特定姿勢的老年族群,或是無法請長假休養的上班族,都是最佳的治療選擇。

Read More

代謝症候群防治 高市收案全國第二

國健署長沈靜芬(左2)頒獎予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有成的高雄市衛生局人員及獲獎績優診所王宏育診所(左1)及晶品診所(右2)。(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為降低糖尿病、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衛福部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鼓勵診所醫療人員透過疾病管理及個案追蹤,協助患者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開辦至今年8月屆滿3年。高雄市衛生局指出,全市已有400家以上診所參與,累計收案超過6萬人,為全國第2,較去年同期成長近2倍,日前更有19家診所獲國健署績優表揚,顯見這項防治計畫在高雄推動有成,協助市民預防延緩慢性病發生。 本身為家醫科專科醫師的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的前哨站,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但卻會讓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增加2到6倍,透過早期發現與生活型態調整,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就是結合疾病前期危險因子防治,由醫療人員指導增進病人自我健康管理識能,不僅防治慢性疾病,亦能減輕後續健保醫療資源負擔。 衛生局指出,目前全市參與這項防治計畫的診所已超過400家,累積收案人數超過6萬人,且個案危險因子完整指導率超過9成,亦優於全國平均;此外川宏、吉田兩家診所的多名個案,經治療或生活型態改變後不再符合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緩解率達40%,幫助在疾病前期控制及防治危險因子,做好個人健康管理。 深耕社區的王宏育診所院長王宏育,身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推手之一,高度參與實踐與支持,親自規劃設計表單與衛教工具,運用社群及專業學會倡議,帶動同儕參與,也獲國健署「推動貢獻獎」肯定。 他分享指出,有位患者是因到診所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時發現他成人健檢、癌篩都沒做,經建議檢查發現數值紅字,符合計畫標準收案,經衛教、飲食管控成效顯著,結果太太、鄰居、親友都跟著來,帶動建立自我健康管理習慣。

Read More

陽明交大研發毫秒級無線控制腦波

  博士候選人鄭兆鈞指出,應用黑色磁性奈米碟可以將磁場轉換為機械力,白色壓電奈米粒子可以把機械力轉換為電力,可在極短時間內無線精準控制腦波。 (陽明交大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陽明交大學研發「毫秒級無線腦神經調控技術」取得突破,在動物實驗中已能夠在極短時間內無線精準控制腦波,對於發展腦神經疾病的治療技術,如帕金森氏症有極大發展潛力。 陽明交大教授江柏翰及第一作者博士候選人鄭兆鈞表示,科幻電影《X戰警》中X教授戴上腦波增幅器,立即強化腦部活動甚至改變行為的情節,令人印象深刻,這個研究雖然不像電影情節誇張到可以操控他人思維和行動,但在動物實驗中已能夠在極短時間內無線精準控制腦波。 江柏翰指出,這是應用「磁驅扭矩誘發電刺激」(MagTIES)的技術,傳統磁電刺激技術雖能穿透顱骨刺激腦區,但受限於需要高功率磁場,以及反應時間往往需數秒到10數秒,難以即時對應腦部神經活動。MagTIES結合磁奈米碟與壓電奈米顆粒,首創利用「磁驅扭矩」機制,在低頻、低強度磁場下就能於毫秒內誘發神經元活動,比世界上其他的磁電奈米技術快100到1000倍。 江柏翰表示,更令人振奮的是在小鼠實驗中發現,「磁驅扭矩誘發電刺激」不僅能無線刺激深層腦區如杏仁核,還能依照磁場頻率,精準地將腦波調控到特定頻段,例如與情緒與專注度相關的貝他波,這在過去其他技術中前所未見。 博士候選人鄭兆鈞指出,團隊所設計的「磁驅扭矩誘發電刺激」材料製作簡單,同時具良好生物相容性,對於發展腦神經疾病的治療技術,如帕金森氏症有極大發展潛力。江柏翰表示,無線深腦刺激能大幅降低侵入性手術需求,對全球腦疾病治療具有重大影響。 陽明交大表示,此研究發表於頂尖國際期刊「先進醫療材料」,同時也已獲得發明專利。

Read More

物理治療師精挑輔具 助障友走出門

伊甸物理治療師鍾宜芳為惠芬阿姨調整電動輪椅踏板高度。(伊甸基金會新竹區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由國際物理治療師協會訂定的9月8日「世界物理治療日」,在台灣亦訂為物理治療師節。物理治療師不只是運動或復健的專家,更是陪伴身障、長者或受傷患者,重新找回行動自主與生活品質的守護者。今年伊甸基金會特別致敬服務於社福領域的物理治療師,邀請竹市府委託伊甸辦理之新竹市輔具資源中心的物理治療師鍾宜芳,與大家分享12年陪伴民眾自立生活的故事,感謝他們守護身障者的尊嚴與自由。 鍾宜芳從高中護理科起步,大學轉入物理治療,本希望投身醫療領域,但發現自己更期待支持更多使用者的日常需求。鍾宜芳說,「初衷很簡單,就是希望能直接看到需要,提供適切的建議,而且自己以後也可能會用到。」 談到最深刻的經歷,鍾宜芳提起服務多年的惠芬阿姨。今年68歲的惠芬阿姨,因罹患小兒麻痺,且因身體變化,無法使用枴杖行走,曾經長時間待在家中,心情低落,經鍾宜芳細心評估後,發現只要有合適的電動輪椅,阿姨便能重回社區。於是她協助申請補助、安排試坐,並耐心教導操作,終於讓惠芬阿姨擁有專屬的電動輪椅。從買菜、逛街到出國旅行,她逐步走出家門,也在伊甸邀請下嘗試地板滾球,透過運動結交許多新朋友。 惠芬阿姨(右)感謝伊甸物理治療師鍾宜芳(左),讓她認識許多合適的輔具,協助提升生活品質,鍾宜芳為惠芬阿姨調整電動輪椅踏板高度,雙方感謝彼此、相擁而笑。(伊甸基金會新竹區提供) 鍾宜芳說,剛進入輔具中心時,對身心障礙者生活細節不熟悉,惠芬阿姨的分享讓她逐漸理解移位、出門、維修等挑戰。其實身障者才是老師,他們讓我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需求。透過陪伴,她深刻體會身障者的不便,也更加珍惜這份專業背後的深刻學習。 伊甸基金會新竹區區長黃聖文表示,多年來,伊甸以服務使用者為本,致力打造尊重差異、促進自立生活的輔具服務系統。在服務過程中,亦結合輔具評估、社工、維修與行政等多元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讓使用者能順利取得所需資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