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重創 連日雨影響捐血 南部拉警報

血液基金會指出,南部地區4型血液存量都呈黃色燈號,請民眾挽袖捐血。(血液基金會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血液基金會13日指出,丹娜絲颱風重創南部及連日降雨,影響民眾捐血意願,目前南部地區血庫存偏低,4型血液存量都呈黃色燈號,其中AB型僅能再撐5.1天,高雄捐血中心已發布嘉南、高屏、澎東地區缺血公告,呼籲民眾趁假日好天氣挽袖捐血。 血液安全庫存量為7至10天,4至7天為偏低,4天以下為急缺。台灣血液基金會統計,目前全台血庫存量為6.6天,若進一步分析各血型庫存狀況,僅有B型8.1天,安全庫存量狀態呈現正常,其餘皆偏低,分別為A型庫存6.7天、O型更只剩5.9天、AB型6.6天。 各地以高雄捐血中心血庫血液存量最低,總血庫僅夠用5.8天,A型剩6.7天、B型5.9天、O型5.3天、AB型5.1天,安全庫存量狀態皆顯示為偏低;台中捐血中心血庫同樣為5.8天,A型剩5.0天、B型8.6天、O型4.8天、AB型5.8天。 高雄捐血中心血庫在颱風丹娜絲過境,曾於9日發布缺血公告,指出颱風重創血量,嘉南、高屏、澎東地區血庫拉警報。 台灣血液基金會表示,風災後續連日降雨、民眾忙於整理家園等情況,皆影響捐血意願,造成血庫仍然偏低,呼籲民眾趁假日好天氣,挽袖捐熱血。 血液基金會指出,北部地區也有部分血型偏低,台北捐血中心血庫為6.9天,但A型剩6.8天、O型5.9天兩者仍屬黃色燈號,但B型血有8.7天、AB型8.2天庫存正常;新竹捐血中心血庫庫存可維持9.1天,僅AB型6.9天偏低,其餘A型剩9.0天、B型9.9天、O型8.9天皆正常。

Read More

72歲翁罹失智症 阿茲海默新藥上市 中部迎治療首例

  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啟動阿茲海默症新療法,迎來了首位接受治療的病患。(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2025年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醫界等待近20年的阿茲海默症新藥也在今年上市,隨著診斷與治療已正式邁入精準醫療的新紀元,6月底於北部有第1位病患施打後,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啟動新療法,迎來了首位接受治療的病患。 72歲的林姓患者原從事汽車零件銷售,近年感覺記憶力明顯衰退,常找不到物品或迷路,經臨床追蹤確認為不可逆的失智症。家屬得知有新藥問世後,主動詢問並希望透過完整評估了解治療可能性。 經正子攝影顯示其腦部已有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磁振造影亦未發現腦出血或其他禁忌情況,經醫病共享決策後,於日前完成首次單株抗體樂意保的輸注,目前狀況良好。雖然藥物需自費且每隔兩週需施打1次,但對於能改善病況,林男與家人都滿懷期待面對。 而中山附醫為了能有效且完整進行治療,除了引進新藥,也積極建置跨科別的診療團隊與標準化評估流程,順利於本週完成首位患者的治療啟動。 衛福部今年正式核准兩款針對輕度認知障礙及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樂意保與欣智樂,屬於「標定類澱粉蛋白的單株抗體」,能透過免疫作用清除腦中病理性類澱粉蛋白堆積,延緩疾病惡化,為神經退化疾病帶來歷史性的突破。 過去對失智症的診斷多仰賴臨床觀察與簡易量表,現在則強調「以生物標誌為核心的診斷與治療決策」結合基因型態、腦脊髓液或血液生化指標、及腦部影像,能更精準確認腦部病理並選擇合適時機介入。 中山附醫神經科主任辛裕隆表示,為了完整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網,去年即開始建置並同步啟動與基層診所合作的失智整合照護計畫,推動早期篩檢與轉介,並規劃後續治療與療效追蹤。辛裕隆強調,單株抗體療法雖非萬靈丹,但若能早期發現,在出現經常重複發問、失物、走錯路等相關症狀時,就能即時就醫,配合精準診斷並審慎介入,可為患者延長功能維持期,也能邁入「延緩、控制、預測」的時代,大幅降低照顧壓力與社會成本。

Read More

機車擦撞骨折 微創+高壓氧治療

42歲陳姓女子與姊妹淘相約到百貨公司購物途中遭遇車禍,就醫檢查發現右腿脛骨呈現「V字型」骨折(醫師周育名手指處)。(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2歲陳姓女子上月底原本跟姊妹淘約好喝下午茶後血拼購物,未料途中發生車禍,右腿脛骨骨折送醫,幸好經醫師以微創手術合併高壓氧治療,目前傷口恢復良好且開始復健,等完全康復到百貨公司購物沒問題。 陳小姐由老公騎車載她欲前往百貨公司跟姊妹淘會合,未料騎到一半遭突然轉彎機車擦撞,老公只有擦傷,她卻重摔骨折。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骨科醫師周育名說,患者到院時右腳脛骨骨折合併擦挫傷,送達急診室後6小時就幫她進行微創內固定手術,手術隔天下床以助行器自行走路上廁所,接著團隊安排10次高壓氧治療,協助患者傷口迅速復原,並進行復健治療,讓愛漂亮的她出院後穿裙子不怕有難看大傷疤,日後還可以跟姊妹繼續搶攻週年慶,不怕走動不便。 周育名指出,微創內固定手術是開約6公分的開口置入並鎖定鋼板,大大改善傳統骨折近18公分大切口,手術翻開皮瓣與骨膜易造成感染、出血量多、恢復期長等問題,術後傷口小恢復期短,搭配高壓氧治療,除了可減緩疼痛,還可因增加局部氧氣濃度,達到抑制傷口細菌、促進傷口癒合效果,讓患者可以邊養傷口邊復健,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周育名表示,骨折是骨頭因強烈外力(如跌倒、車禍)造成骨頭斷裂的創傷,常見症狀包括外觀變形、腫脹、劇烈疼痛等,提醒民眾如懷疑自己骨折,千萬不要隨意移動身體,更不要試圖自己推骨頭復位,而應以木板、書報等固定受傷部位上下關節,在不碰到患部的情況下盡速送醫,避免讓骨頭位移更嚴重影響治療與後續恢復狀況。

Read More

退化性關節炎 嬤右膝絆倒左膝才開刀

骨科醫師王芳英教82歲陳姓患者抬腳復健。(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82歲陳姓婦人,左膝蓋因退化性關節炎、受損嚴重導致膝蓋變形,半年前開始痛到不能再忍,後來因「右膝蓋會絆到左膝蓋」,走路會被自己絆倒,家人決定讓她開刀,術後隔天便能下床走路。婦人女兒說,雖然媽媽逾80歲且超會忍痛,但走路影響到生活,早知道讓媽媽早點開刀,才不會痛那麼久。 大甲李綜合醫院副院長、骨科主治醫師王芳英表示,患者左膝蓋有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合併外翻變形,變形已經超過30度,屬於最嚴重的外翻變形,在臨床上非常少見,詢問後得知患者膝蓋痛拖很久都沒治療,推斷至少10年前就開始退化,拖著不管也沒積極治療,膝關節變形情形才會愈來愈嚴重。 王芳英說,膝蓋外翻變形超過15度以上,可能會有併發症,包括腓神經的損傷、內側副韌帶的損傷,而且可能要更多的截骨手術。患者這次除了置換人工膝關節,同時做了膝蓋韌帶的平衡及膝蓋的矯正,患者術後復原良好,開刀後隔天便能下床走路,第2天也能爬樓梯進行復健。 「膝關節退化第4期損傷是不可逆的,一定要儘早治療或置換人工關節。」王芳英指出,如果患者有其中一隻腳的膝關節退化第4期,沒有及時開刀治療,從臨床上的經驗判斷,膝蓋每年會擴大變形角度,大約3至4年另一隻腳便會惡化到第3期或第4期,雙腳因無力而變形,造成腰椎也逐漸退化變形,往後行動會更加困難。

Read More

右眼有異物感 刺刺癢癢 山泉水洗臉 鼻蛭寄生眼球

花蓮慈濟醫院在秀林鄉部落巡迴醫療中,一位部落長者在求診時,在右眼驚見眼球內竟寄生一隻活體鼻蛭。(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炎炎夏日,許多人喜歡到溪流戲水,或在山區使用山泉水洗臉消暑享受沁涼,但看似清澈的水源,可能藏有致病風險。花蓮慈濟醫院13日表示,在秀林鄉部落巡迴醫療中,一位61歲的部落長者Y先生,在求診時反應自己的右眼有異物感及搔癢感,經檢查驚見眼球內竟寄生一隻活體鼻蛭,後續轉介眼科診所醫師處理,才順利取出蟲體讓病情得以改善。 花蓮慈院家庭醫學部醫師陳志強表示,這位Y先生每個月都會固定到巡迴醫療展就醫領藥,日前他在就醫時,反映自己右眼刺刺癢癢的,好像有東西卡在眼睛,而且已經一個禮拜了,檢查後發現,Y先生的右側眼皮內有1個米粒大小的黑色物體。擁有豐富野外活動經驗的醫師陳志強,當下就懷疑可能是「水蛭」吸附在Y先生的眼球上。 慈濟醫院指出,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認,這個黑色物體是捲縮在一起的活動蟲體,為求謹慎,陳志強醫師安排Y先生至眼科診所,由眼科醫師以專科設備進行處理,才順利夾出約2公分長的蟲體,Y先生眼睛的不適感隨之解除,後續追蹤也沒有出現發炎或影響視力問題。 慈濟醫院表示,由於Y先生平常行動不便,近期也沒有到郊外戲水的行程,但是長期仰賴山區部落中共用的山泉水,推測可能是鼻蛭幼體沿著水管進入家中用水,進而在洗臉時誤入眼球寄生。這種鼻蛭幼體肉眼難辨,僅如芝麻般大小,但在短短數天吸血後即可快速增長數倍,造成不適與流血。 陳志強強調,鼻蛭屬水生螞蟥的一種,常見於潮濕山區溪流中,過去多見於寄生鼻腔引起流血,此次寄生眼球的案例相當罕見。民眾在野外活動後若有眼、鼻搔癢或異物感,應警覺是否遭寄生,並主動告知醫師,及早檢查治療。此外,近期颱風過後環境潮濕、山區水源混濁,家中若仍使用未經淨化處理的山泉水,應避免直接接觸口鼻與眼睛,建議可加裝過濾設備,或使用煮沸水洗臉清潔,降低感染風險。

Read More

妥瑞兒搖頭聳肩 中醫針藥改善

妥瑞兒透過中藥與針灸的調理治療改善症狀。 (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11歲張姓少年平日不時出現搖頭、點頭、聳肩等動作,甚至還會不自覺發出怪聲音,不僅讓他在學校遭遇同儕嘲笑與排擠,也影響學習表現與自信心。經精神科診斷為「妥瑞氏症」,透過中藥與針灸的調理治療,症狀明顯改善,重新找回學習動力與開朗笑容。 門諾醫院表示,妥瑞氏症是一種好發於兒童的神經系統疾病,約9成病童在10歲前發病,男孩比例高於女孩。症狀包括頻繁的眨眼、聳肩、搖頭、清喉嚨、發出怪聲等動作或聲音,對患者的生活、學習與社交皆造成極大困擾;也往往因為他人的誤解與排擠,讓病童感到自卑與壓力。 楊成湛指出,從中醫角度來看,妥瑞氏症屬於像「驚風」或「肝風內動」這類因腦部神經不穩定所引發的狀況。《黃帝內經》指出:「所有風的症狀,多與肝有關。」中醫認為妥瑞氏症是「肝風」擾動所引起的腦部疾病。 楊成湛強調,針灸可刺激大腦特定穴位,如百會、上星、四神聰、神庭、頭維等頭皮穴,不僅能改善抽動頻率、降低焦躁與衝動行為,也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與情緒穩定。許多家長對於孩童頭部針灸有所疑慮,實際上頭皮針的位置僅在頭皮表層,且頭蓋骨保護腦部,針感相對溫和,是安全又適合兒童的治療方式。 楊成湛提醒,妥瑞症兒童應避免油炸、甜食、巧克力、含糖飲料與人工色素食物等刺激性食物,並少食辛辣與燥熱食物;規律且適量的運動,有助於抒發體內壓力,促進氣血運行;充足的睡眠則可修復大腦細胞、穩定神經系統。3者相輔相成,有助提升整體療效。

Read More

分科測驗落幕 關心過度NG

  分科測驗落幕,諮商心理師提醒家長,當孩子情緒低落或自我否定超過2週,建議諮詢專業。 (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分科測驗落幕,諮商心理師提醒家長,勿劈頭就問「你覺得考怎樣?」其他NG行為還有「我就跟你說了吧!」等責備;當孩子情緒低落或自我否定超過2週,建議諮詢專業。 12日是114學年分科測驗最後1天,考試結果難免幾家歡樂幾家愁,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藍挹丰提醒,此時孩子還正處在焦慮與放鬆兩種情緒交織下,不見得會把壓力表現出來。 家長如果想關心狀況,她強烈建議千萬不要直接問「考得怎樣」,可能讓孩子陷入不知道怎麼回答的困境;可以考慮「辛苦了」、「好不容易考完,有沒有什麼想跟爸媽分享?」等較正向問法。 「重點是要讓孩子感受到支持與關心。」藍挹丰說,有些家長很沉得住氣,乾脆不提考試相關話題,但務必要讓孩子知道,就算爸媽不問,不代表不能討論,展現出「只要想談,我都會聽」的態度,有助孩子安心。 藍挹丰表示,聽到孩子自述表現不如預期,家長可能一急就脫口「我早跟你說了吧!」等帶有責備、數落意味的語氣,對狀況沒有幫助外,恐怕只會讓孩子因此更加內疚。 考不好的孩子可能面臨情緒低落,影響到生活作息,她提醒警訊如睡眠或食慾改變,包括吃太多、吃太少、睡太多、睡太少等,或影響自身人際互動,變得退縮。有些孩子甚至嚴重到會出現較為負面想法與言詞,例如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考不好就徹底失敗等。 藍挹丰強調,面對挫折的能力是靠經驗累積、鍛鍊而來,人生很長,不會因為一兩次考試不如意,後面就會過不下去,需要的是給孩子們時間跟空間,讓他們能夠慢慢地安頓自己的身心;如果負面憂鬱的情緒持續超過2週,建議應該尋求專業如諮商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協助。

Read More

狼醫查詢平台 最快8月上線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狼醫查詢平台」最快8月上路。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狼醫事件層出不窮,民眾憂心看診宛如開盲盒,「狼醫查詢平台」至今卻沒下文。衛福部12日表示,正等司法院回覆,將與醫事人員查詢系統整合,最快8月提供判決確定性平案件資訊。 前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鄭文芳涉嫌下藥性侵3女棄保潛逃,衛福部挨轟設置「狼醫查詢平台」進度一再跳票。衛福部長邱泰源曾表示,未判決前依法須無罪推定,資訊揭露須有法源依據。 「最快8月一定會上路!」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強調,資料來源為判決書,已發文向司法院爭取自動串接,最慢7月23日前回覆,「就算不行,我們也會手動上傳」。 劉越萍指出,判決書屬公開資訊,不涉及個資問題,會先從這部分著手,並以性平案件為主;至於起訴或由學校、醫院等工作單位認定的性騷事件等,由於尚未經司法判決,仍需與相關部會進一步釐清法源依據。 在平台的設計上,她說,考慮現行已有醫事人員查詢系統,規劃於同一個頁面設計不同欄位,換言之入口網站相同,但會導向不同系統,資料會出現在另一個資料庫中。 就算醫事人員擁醫事人員查詢系統「退出權」,也不用擔心查不到。劉越萍解釋,過去曾有醫事人員因資料公開而遭跟騷,所以才會設計退出機制,只要司法判決確定,資料仍會被揭露。 此外,劉越萍說,民眾就醫時可透過醫院的職業登記資訊,確認醫師是否合法執業,避免密醫問題,這部分與是否涉案無關。

Read More

台大北護院慶 續推永續發展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12日舉辦21週年院慶研討會。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12日舉辦21週年院慶研討會。院長詹鼎正說,該院去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預計今年出版第一本永續報告書;在ESG環境方面,則減少1%電能使用。 詹鼎正表示,ESG為國際共通的永續發展架構,涵蓋環境保護、社會責任、醫院治理3大面向。北護分院去年12月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全面盤點醫院在醫院治理、卓越醫療、幸福職場、社會公益與環境永續等5大面向ESG指標;並規劃於今年完成「永續報告書」,做為未來推動醫院永續發展的重要藍圖。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北護分院是台大總院「走出常德街」開設的第1家分院,20多年來早已「轉大人」,成為「社區好醫院、厝邊好醫師」。總院派赴北護分院的醫師,「都不是二軍,而是一軍」,該院著重社區醫學、復健醫學等,成果顯著。詹鼎正院長任內,北護分院第二醫療大樓正式核可興建,「象徵北護不只建立好的服務,還要擴充量能」。 即將接任台大總院院長、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北護分院從前院長黃國晉任內開始推動高齡醫學、社區醫學;詹鼎正接手後進入永續醫療推動。台大醫療體系各分院積極進行永續、淨零碳排事務推動,盼政府多加支持。

Read More

化療後口腔黏膜炎 營養醫學來救

奇美醫院麻醉部長陳貞吟表示,病人化療後嘴破別硬撐,精準補充微營養素調理,可緩解口腔黏膜炎。(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一名56歲男子罹患第3期大腸癌手術後預計進行6至8次化療,前2次化療後均出現口腔黏膜炎且無食慾,醫師評估與微量營養素檢測發現嚴重缺乏維他命C和鋅,安排靜脈點滴補充並搭配口服微營養素,順利完成化療療程,總體重減少約10公斤,無其他併發症。 奇美醫院麻醉部長陳貞吟指出,不少癌友化療、放療後會出現口腔潰瘍、破皮痛到吃不下,影響營養吸收、體重直直落,甚至撐不到療程結束。其實這些併發症不只是「撐過去」或「忍耐」那麼簡單,除基本的口腔護理,也可透過營養醫學的微營養素補充,有機會縮短恢復時間、維持體力,順利走完療程。 有鑑於此,奇美醫114年7月起開設「營養醫學自費門診」,經由醫師對病人的營養狀況評估,並透過抽血檢驗確認病人微營養素情況,給予精準且適當的營養補充,改善整體的營養狀態,協助病人擺脫營養不良惡性循環,促進傷口癒合和身體的恢復。 陳貞吟說,化療引起的口腔黏膜炎是一種化療或化學放療病人常見的併發症,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的紅腫、水腫和潰瘍,常見於接受頭頸部放療、化療或化學放療的病人。某些化療藥物,例如抗代謝和其他細胞毒藥物,會增加口腔黏膜炎的風險,而頭頸部的放療則會直接損傷口腔黏膜,導致細胞發炎和死亡。 陳貞吟說,化療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看似是嘴破、吃不下的小問題,但其實是歷經五個階段的「連鎖反應」由於癒合過程需要時間,若營養補給不足會讓潰瘍惡化、癒合變慢,甚至反覆發作。因此,越早透過營養醫學補充正確微量元素,就越有機會阻斷惡性循環。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多種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D、鋅、鐵、胺基酸等與傷口癒合相關。其中維生素C不僅是合成膠原蛋白的關鍵成分,有助於組織修復和傷口癒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