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智白皮書》年底發布 40歲起預防失智黃金期

國衛院宣布年底前將公布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白皮書。(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衛院10日宣布,年底前將推出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並呼籲民眾自40歲起就要積極預防失智症,將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等列為護腦5大守則,努力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各項因子。 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楊淵韓指出,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去年最新報告指出,多達45%失智症病例可透過控制14項可改變因子來預防或延緩;中年期的肥胖與三高是最需關注的風險因子,肥胖與糖尿病不僅是多種慢性病與癌症的根源,更是隱形的失智推手。 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國際間已將失智預防視為公共健康核心策略,借鏡國際經驗並透過跨國合作,有助於台灣完善防治藍圖。芬蘭推出的預防認知障礙及失能的芬蘭老年人介入計畫(FINGER),就是透過慢性病代謝控制、運動、飲食、認知社交刺激等多面向介入手段,預防與延緩失智。 許惠恒表示,日本自2019年推動認知症施策推進綜合計畫,也是將糖尿病等生活習慣控管視為預防核心,以延後70歲長者發生失智症時間為目標。 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表示,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由40餘位國內權威醫學專家共同編著,全書以流行病學為基礎,系統性整理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涵蓋肥胖與糖尿病、代謝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中風後認知障礙及癲癇等共病,並延伸至空氣汙染、感官剝奪、心理社會因素與生活型態影響,並針對失智症防治提出政策建言。 衛福部調查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接近8%,即平均每13名長者就有1人失智,失智人口已達38萬人,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這個數字可能已被低估,實際上還有更多人正處於邁向失智的過程,預估往後10年台灣地區失智人口恐將達到70萬人。

Read More

放血、喝油…3成異膚病友試過偏方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花大錢用偏方得不償失,醫師呼籲「正規治療」才是長期解方。(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3歲的小琳 (化名)從小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經常紅腫、脫屑、潰爛,影響外觀及人際關係,甚至曾痛苦到想結束生命。為了「根治」,她試過無數偏方,包括中藥、算命和通靈祭改,還曾嘗試放血、喝油等偏方。然而,不僅病情未改善,還帶來巨大心理壓力與經濟負擔。 每年9月14日是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今年的國際主題訂為「Our Skin,Our Journey」(我們的肌膚,我們的旅程),強調全球病友在這條「異膚抗病之旅」的處境與心聲。 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針對418位病友進行治療調查,結果發現,雖然高達99.5%的病友都有使用正規治療,但仍有34.7%的人嘗試過另類療法,而這些另類療法,讓大部分病友都認為走了冤枉路,調查顯示近9成(86.2%)病友認為另類療法「無效」,有87.3%的病友更表示「不會推薦給他人」。 儘管如此,仍有68.4%的病友花費超過1萬元在另類治療上,25人投入超過10萬元,甚至有5人花費破百萬元,但最後幾乎全數認為無效且不推薦。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慢性疾病,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名譽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指出,異膚是無法「根治」的,治療的目標是長期控制與減少發作,「正規治療需要時間,但能真正改善病因,並逐步讓病情穩定。」 調查指出,使用生物製劑、口服標靶藥物的病友滿意度可達8成,而另類療法僅約7成,甚至低於僅使用乳液與藥膏等基礎治療。 朱家瑜提醒病友,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場長期抗戰,沒有捷徑。追求「根治」的偏方,往往只是徒增失望與經濟負擔。唯有回歸正規醫療,才能逐步改善病情,迎向更穩定與健康的生活。

Read More

醫界永續大作戰!豐原醫院低碳飲食 年減碳30公噸

豐原醫院每週三訂為全院「蔬食日」作為推動核心,員工餐廳全面提供無肉餐點。(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衛福部豐原醫院推動員工餐廳「低碳飲食」計畫,從食材選擇、供應流程到用餐行為,全面落實低碳生活。實行該計畫預估每年可減少約3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排放。 豐原醫院表示,計畫以每週三訂為全院「蔬食日」作為推動核心,當天員工餐廳全面提供無肉餐點,鼓勵院內同仁多元攝取植物性食材,減少動物性產品與加工食品的使用。餐點設計由營養師專業把關,平均提升12-15%植物性食材比例、減少8-10%的動物性食材使用,降低30%的加工品比例,兼顧營養均衡,實現碳足跡管理。餐廳使用的食材以當季、在地為優先,有效降低食材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 同步推動「減碳集點」活動,員工只需每日拍攝一餐符合低碳原則的餐食照片上傳,並由營養師審核,即可獲得集點參與抽獎。醫院推廣使用環保餐具,全院全面發放員工可重複使用的不銹鋼便當盒,取消免費提供一次性餐具,預估每月可減少約140公斤的廢棄物產生,綠色生活真正成為醫院文化的一部分。 豐原醫院並透過辦理低碳飲食講座、蔬食料理示範教學等活動,深化員工與病患對於環境保護與健康飲食的雙重認知。  

Read More

誤信網路偏方 翁喉痛吃左手香數年 慘了!

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偉裕向患者說明服用左手香的後遺症。(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一名70歲的男子,在網路上看到吃草藥「左手香」能治療喉嚨痛,因此,每次喉嚨痛便摘葉子來吃,從新冠疫情起,連續吃了好幾年,沒想到,兩個月前他的雙腳開始無力、麻木,還出現大小便失禁,原本以為是脊椎壓迫到神經,後來上網查發現該藥草會損壞神經,才主動告訴醫師,醫師才對症下藥。他自嘲「我太相信網路了」同時以自身經歷挺身站出來,告訴其他人不要亂吃草藥、相信偏方。 大甲李綜合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偉裕表示,該患者脊椎曾經受傷手術,日前看診自述下肢突然沒力而且麻木,大小便失禁也沒知覺,一開始以為是之前手術的部位出現問題,進行檢查,從頸椎到胸椎全部檢查過,卻沒發現神經壓迫,跨科神經內科、泌尿科,也抽血化驗,也沒特別發現異狀。 李偉裕說,初步診治後,只知患者罹患神經炎,神經功能逐漸遭到破壞,先保守用藥治療,讓神經功能慢慢恢復。後來,患者再度回診,才自爆自己從網路上看到吃左手香能抗發炎,而且從新冠疫情期間起就開始服用,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該植物造成神經損壞,「在臨床上真的很少見,千萬不要把谷哥網路當作是醫師」對症下藥後,患者病症明顯逐漸改善。 患者透露,新冠疫情期網路流傳一篇文章,指出吃草藥左手香可以抗發炎、治療喉嚨痛。看了文章後,便開始吃左手香,吃了以後感覺還不錯,就從那時起,養成喉嚨痛就吃左手香的習慣,每次在晚上睡覺前吃兩、三片,一個禮拜至少吃兩次,直到現在身體出狀況找不出原因,再請小孩上網查左手香相關資料,才得知原來它含有神經毒,推測體內的毒素恐怕已經累積好幾年。 患者兒子說,家中門前至少栽種了5盆左手香,疫情當時網路文章說,吃了左手香後喉嚨比較舒緩,藉此「以毒攻毒」,沒想到量卻吃太多,反而造成健康損傷。 根據衛福部公布資料顯示,左手香有一定的神經毒性與皮膚毒性,而且只是民間草藥,沒有臨床驗證可以治療新冠的功效,也不是中醫師使用的中藥材。

Read More

青春不留陰影 白疤顏色再生術 揮別凸白疤

臉部凸白疤如夢魘,以《白疤顏色再生術》重生。(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青春陰影臉部凸白疤如夢魘,今年20多歲的小琪因車禍右下巴留下一塊明顯的白色凸疤,試過各種方法都無法消弭此疤痕,最近藉由《白疤顏色再生術》,採用凸白疤一次性全切除,合併全層補皮之第一階段手術醫治,術後恢復情形良好,帶來重生的喜悅。 家住北部的小琪,是在一場車禍中,因傷口處理不當,造成她的右下巴部位,留下一處1x2公分區塊狀的白色凸疤,由於位置十分明顯又難看,每次出門前,她都要在疤痕上塗上厚厚的遮瑕膏,又因凸疤難以全部隱藏,因而必須再戴上口罩才能遮掩,長期以來令她身心痛苦不堪。 她為去除這塊凸疤,一直尋遍各地醫師,嘗試過雷射、磨皮、注射消疤針、按摩、擦貼消疤藥膏、藥片等等方法,皆不見成效,直到近期她在網路上海搜,突然看見「國際白疤中心」可醫治白疤之訊息,讓她再重燃人生希望,線上諮詢後南下高雄看診。 「國際白疤中心」醫師曹賜斌仔細診查後,發現小琪的塊狀凸白疤不僅有夾雜創傷性刺青顏色,還因疤痕的長期攣縮,逐漸拉扯她的右嘴角往疤痕方向偏移,導致她的唇形呈現輕度右下偏斜不對稱。 經過綜合研判,製訂出治療方策,採取兩階段性治療:第一階段執行凸白疤全切除+全層植皮術,使凸白疤形狀變成平白疤,且同步改善唇形右下偏斜及去除創傷性刺青,等痊癒後,再進行第二階段之白疤顏色再生術,使白疤顏色轉呈正常膚色,可使凸白疤看不見,手術成功讓小琪開心的說,以後出門不用再遮遮掩掩了!

Read More

高階心律治療 宜蘭首例脈衝場導管電燒成功

宜蘭陽明交大醫院引進最先進脈衝場導管電燒術。(陽交大提供)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宜蘭縣首例脈衝場導管電燒手術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順利完成,病患術後恢復良好、無明顯併發症並成功出院,為宜蘭地區心臟節律治療寫下新頁。此項技術具備縮短手術時間、提升安全性與降低風險的優勢,讓在地民眾免於長途奔波,即能享有與國際同步的高階醫療。 此次手術對象為47歲數位創作者ELI,他因長期心悸與心律不整困擾,就醫檢查後確診為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若未治療恐導致血栓、中風或心臟衰竭。經曹玄明副院長、黃嵩豪主任及鄭文涵醫師團隊評估後,決定採用PFA進行治療。該技術利用高壓短脈衝電場,能選擇性破壞異常心肌細胞,並降低對周邊食道、膈神經與肺靜脈的傷害,手術時間僅約1小時,負擔大幅減輕。 病人術後恢復迅速,僅住院觀察兩日即返家,並幽默形容過程「像被外星人抓走做研究」,對醫療團隊的專業與細心深表感謝。曹玄明副院長表示,過去宜蘭複雜性心律不整患者多需北上治療,如今引進脈衝場導管電燒手術,不僅縮短等待,也讓在地民眾獲得國際級醫療照護。他同時提醒,心律不整非老年專屬疾病,若出現心悸、胸悶或暈眩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Read More

大林慈濟醫院舉辦「健康風險早知道」 呼籲慢性病防治從生活做起

  健身俱樂部教練帶領大家快樂健身,有氧動起來。(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為推廣慢性病防治觀念,大林慈濟醫院十日於院內大廳舉辦「健康風險早知道」活動,吸引眾多民眾與同仁參與。活動結合健康體驗、風險評估、有氧運動及抽獎互動,期望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提醒大眾認識並預防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守護健康久久。 活動中,曾國枝副院長致詞指出,臨床常見許多病人合併脂肪肝與三高問題,若未妥善控制,容易引發心血管與腎臟疾病。他提醒,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是預防慢性病的最佳方法,尤其應少吃高脂肪肉類食品,多攝取蔬菜水果,並將運動視為每日生活的優先選項。 老年醫學科主任張舜欽醫師受訪時進一步強調,許多民眾因三高初期沒有症狀,容易輕忽,導致長期累積風險。他呼籲大家養成在家量血壓的習慣,透過「七二二」方法,連續7天、每天早晚各測二次,每次間隔一分鐘量二次取平均,更能掌握真實血壓數據,避免僅靠診間單次測量而低估健康風險。 護理部暨社區醫療部副主任廖慧燕除擔任活動主持人外,也分享大林慈濟醫院參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舉辦「一一四年醫起預防三高創意行動挑戰賽」,以「科學算慢病,有算有保庇」及「醫起量血壓,護心美一天」兩項創新方案,鼓勵同仁重視高血壓防治,並強化自我健康管理意識。 大林慈濟醫院表示,慢性病防治應從日常生活做起,除了定期檢查與自我監測外,更要落實「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心情管理」三大守則。醫院也將持續舉辦各類健康促進活動,陪伴社區民眾早一步掌握風險,邁向幸福長壽的人生。

Read More

新竹臺大分院完成第500台達文西手術 深化在地高難度外科實力

新竹臺大分院完成第五百台達文西手術,深化在地高難度外科實力,手術團隊見證歷史時刻。(新竹臺大分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臺大分院自2020年引進達文西Si手術系統,2023年升級為最新Xi系統,至今已完成500台達文西手術,展現持續提升大新竹地區外科醫療實力的成果。 新竹臺大分院達文西手術中心召集人廖御佐醫師指出,達文西系統的發展正在重新定義手術模式,讓手術精準度與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從傳統開腹手術、微創腹腔鏡手術到達文西系統,見證手術技術近二十年的快速演進。達文西系統能減少醫師操作疲勞,提高手術精度,也讓病人傷口更小、恢復更快。他強調,未來將持續發展智慧醫療、個人化醫療與精準醫學,讓大新竹地區病人享有與國際接軌的醫療選擇。 新竹臺大分院外科部主任何明志表示,達文西系統最大優勢在於機械手腕的高靈活度與操作精細度,能在極小空間完成複雜動作,對深部腫瘤或器官周邊的精密操作特別有助益。不僅要熟練成熟的術式,更要挑戰高難度與創新應用,發揮達文西系統最大價值,為病人帶來更安全有效的治療。 新竹臺大分院表示,醫院的達文西Xi手術系統配備4K 3D沉浸式高畫質光學系統、靈巧機械手臂與多功能器械,結合多科專科認證醫師,如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胸腔外科、泌尿科、婦產科、耳鼻喉科,可因應高複雜度手術治療需求,為病人提供與國際同步的精準手術選擇。未來,新竹臺大分院將持續秉持「投入創新研究」的使命,深化在地醫療能量,銜接國際技術,推動達文西手術多元應用,為大新竹民眾健康把關。

Read More

「夜尿、尿急又怕影響性能力?」男性必知攝護腺治療指南

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沒有直接關聯,但兩者可能同時存在,症狀也容易混淆。不少男性以為只是「尿不順」,誤以為是老化現象,卻忽略潛在癌症風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趙正瑋報導 才40多歲,半夜總被尿意吵醒,白天開會、開車也得不停找廁所,連長途旅行都不敢?小心,這可能是「攝護腺」在悄悄提醒你! 專訪國內泌尿科權威、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志賢教授,他分享男性朋友最常遇到的攝護腺肥大(BPH)問題,幫助大家了解早期就醫的重要性。 Q1:攝護腺肥大(BPH)是什麼?只有年長男性才會嗎? 攝護腺位於膀胱出口,包住尿道,是泌尿與生殖系統的重要器官。隨著年紀增長,雄性荷爾蒙會讓攝護腺細胞代謝失衡,進而變大。黃志賢教授指出,近年來,攝護腺肥大有年輕化趨勢,有些男性從35歲就開始變化,只是初期症狀不明顯。 Q2:有哪些症狀?會造成哪些生活困擾? 平常可以透過「跑廁所的頻率」來觀察自己。攝護腺變大壓迫尿道,尿流變細、變慢,常覺得尿不乾淨,還會頻尿、急尿,常常想跑廁所時就該留意。 常見困擾 每隔 1–2 小時就想上廁所 一餐飯需上廁所兩次 晚上需起床兩次以上 急尿來不及跑廁所,甚至尿褲子 出遠門或搭遊覽車旅行不便 開始有使用尿布的需求 尿不出來需要導尿管 長期殘尿可能導致膀胱結石、鼠蹊部疝氣等併發症 若這些情況影響生活或睡眠,建議及早就醫。 Q3:攝護腺肥大可以自我評估嗎? 可以透過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表(IPSS)了解症狀嚴重度: 總分判斷 0–7 分:輕度 8–19 分:中度 20–35 分:重度 若總分超過 8 分或影響生活品質,建議盡快就醫,由醫師進一步評估。 Q4:攝護腺肥大引起攝護腺癌?初期有明顯徵兆嗎? 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沒有直接關聯,但兩者可能同時存在,症狀也容易混淆。不少男性以為只是「尿不順」,誤以為是老化現象,卻忽略潛在癌症風險。 常見迷思 根據統計,攝護腺癌已躍升台灣男性第三大癌症,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許多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影響治療效果。目前健保尚未將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血液檢查納入常規篩檢,但醫界建議男性應定期檢查,以提高早期發現率並延長生命,同時也倡議早期發現策略,將攝護腺癌納入「第六癌」篩檢,共同守護國人健康。 鼓勵健檢時程 有家族病史:45 歲開始 PSA 檢查…

Read More

你想怎麼走完最後一程?居家安寧:深刻思考「放下」與「陪伴」人生課題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趙正瑋、吳榮禹報導 隨著台灣人口逐漸高齡化,安寧療護的需求日益增加。許多人開始思考,當疾病進入末期,是否一定要在醫院中接受強化醫療,還是能選擇回到熟悉的家中,在親人陪伴下走完最後一段路。 前台大醫院葉克膜小組組長蔡壁如與台大醫院外科部特聘兼任主治醫師黃勝堅,針對「居家安寧」的議題,分享了他們在臨床經驗與制度觀察上的看法,並提出一個需深刻思考的課題:人生的最後一程你想怎麼走? 慢慢理解「有尊嚴」離開 居家安寧接受度轉變 蔡壁如護理師指出,近年來民眾對「居家安寧」的接受度確實逐漸提升。過去大多數人習慣將生命末期交由醫院處理,認為「醫院才安全」,但隨著社會觀念轉變與資訊普及,愈來愈多家庭開始願意讓病人回家。 同時,蔡壁如護理師觀察到,特別是年輕一輩的子女,比起單純延長生命,更重視父母「有尊嚴」的離開,因此對居家安寧持開放態度。這樣的改變,代表社會逐漸理解「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而非必須迴避的議題。 制度與資源上限制 現實與理想仍存落差 然而,黃勝堅醫師提醒,理想與現實之間仍存在落差。居家安寧照護涉及醫療、護理與社會資源的串聯,但目前台灣的制度仍有不足。第一,健保給付仍以醫院醫療為主,對於居家醫療與安寧的支持相對有限。第二,醫療人力不足,尤其是居家護理師與安寧專科醫師的數量,遠遠不及需求。第三,社會支援系統尚不健全,許多家屬因缺乏照護知識與支援,往往在壓力下難以堅持。這些結構性問題,使得「想回家」與「能回家」之間有明顯差距。 居家安寧非單打獨鬥 需建立跨專業團隊 如何改善這些限制?黃勝堅醫師提出幾個具體建議:首先,健保制度應更重視「病人導向」,增加對居家安寧的給付與支持。其次,須建立完整的跨專業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心理師與社工,共同支援家庭。 最後,政府與社區應加強教育與宣導,讓更多人了解居家安寧的選項與照護方式。蔡壁如護理師則強調,除了制度改革,醫療人員也要學會「退一步」,理解病人真正的需求,才能讓「善終」成為可能。 家屬心態調整 從「拯救生命」轉向「守護尊嚴」 當家人走到人生末期,對家屬而言,常常比病人更難面對。在臨床上常遇到「家屬比病人更害怕」的情況。蔡壁如護理師建議,家屬要學會「放下」與「陪伴」,理解治療已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如何陪病人走過最後的時光。 此外,黃勝堅醫師則補充,家屬需要調整心態,從「拯救生命」轉向「守護尊嚴」。這樣的轉念,能減少不必要的醫療介入,讓病人回歸生活的本質,也讓家屬在事後少一分遺憾。 溫柔放手最困難 在加護病房最難忘回憶 回顧30多年的臨床生涯,蔡壁如護理師提到一段特別深刻的經歷,一位40多歲肺纖維化病人,為等肺移植,他裝上葉克膜在加護病房撐了4個月;隨著移植機會逐漸渺茫,他太太的身心也接近崩潰。 蔡壁如護理師推動三次跨科倫理與安寧會談,邀請全部家屬共同面對,並由眾人連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意書,減輕配偶壓力。確定方向後,家屬與醫院替病人換上最愛衣物、依習俗擇時、讓兩個孩子進房道別;撤除維生後,細緻清潔縫合,讓他體面的走完最後一程。蔡壁如護理師認為,當治癒已不可能時,醫療的責任是守護尊嚴與家人的悲傷復原。 人生最後一段路 自己可以選擇 談到「自己希望怎麼走」,蔡壁如護理師和黃勝堅醫師給出一致的答案:希望能在家中、在家人陪伴下安靜離開。黃勝堅醫師表示,作為外科醫師,他深知醫院的各種急救手段,但那並不是他對人生最後的期待。 黃勝堅醫師希望,當自己走到那一步,能有尊嚴、不受折磨的在熟悉環境中道別。蔡壁如護理師也表示,自己多年來陪伴無數病人,也更加確信「家」是最溫暖的地方。她盼望最後能與親人坐在一起,聊聊人生,靜靜走完旅程。 居家安寧照護 是學習陪伴與放下課題 居家安寧照護不只是醫療議題,更是人生課題。從醫療的專業觀察到個人的生命體驗,觀察到「醫療」的角色正在轉變:從延長生命,走向守護尊嚴。台灣社會雖仍面臨制度與資源的挑戰,但隨著觀念的改變與專業的努力,愈來愈多人開始理解「善終」的重要。 蔡壁如護理師與黃勝堅醫師都認為,死亡不是終點,而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如何陪伴」與「如何放下」,是大家應該共同學習的課題。 想更了解如何讓人生最後一程更有尊嚴與品質,歡迎參加 9 月 20 日於台南舉辦的公益講座「善終是給有準備的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