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出現副甲亢 男骨痛皮膚癢

彰醫一般外科醫師巫奕儒說明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的病況及手術治療過程。(彰化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55歲洗腎患者陳姓男子,近來全身骨頭痠痛、夜間難以入眠,皮膚又奇癢難耐,甚至抓到破皮。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科和外科確認是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切除副甲狀腺及部分胸腺,並進行部分副甲狀腺自體移植的複雜手術,一舉解除又痛又癢的折磨。 彰醫腎臟科醫師張淑鈺表示,該病患洗腎4年多,近來小腿皮膚抓到破皮,進一步詢問得知其全身骨頭也痠痛,抽血發現其血中副甲狀腺激素大幅超標,達到1000 pg/ml以上(正常值小於65 pg/ml),診斷為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用藥後不見好轉,與外科會診後,評估手術切除。 一般外科醫師巫奕儒說,副甲狀腺激素(PTH)過高會使鈣、磷代謝失調,造成骨質鬆動和軟組織鈣化,出現骨痛、皮膚搔癢或肌肉無力等症狀。高濃度的PTH還會讓鈣鎂離子在皮膚堆積並刺激組織胺釋放,造成搔癢。 巫奕儒指出,為了避免病患繼續遭受骨痛與搔癢折磨,決定採取雙側全副甲狀腺切除及胸腺切除,並進行部分副甲狀腺自體移植。他們使用高階超音波、核醫掃描及術中快速PTH監測,讓副甲狀腺手術更加安全。 張淑鈺表示,洗腎者比較容易引發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疏鬆,還可能造成鈣磷代謝異常,促進血管鈣化,增加心肌梗塞等心血管死亡風險。除了這個案的骨頭痠痛及搔癢症狀外,其他可能症狀還包括疲勞、腎結石、噁心、容易口渴、便秘、高血壓等。 巫奕儒強調,不只是洗腎者,非腎臟病者也可能發生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好發在50至60歲之間,女多於男,尤其是停經後婦女,容易被誤認為老化,一旦有疑慮,應該就醫檢查。

Read More

不到3週突破5個月困局 中風減壓頭骨難蓋回 腦水引流完成修補

紅圈處為患者顱骨缺損位置,腦部因水腫無法回到顱內。(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7歲楊姓男子今年初在朋友公司閒聊時,突發口齒不清、神情恍惚。朋友見狀立刻送醫,經診斷為急性腦中風。雖已在第一時間施打血栓溶解劑並取栓搶救,但隨後併發嚴重腦水腫,必須暫時取下頭骨降低腦壓。然而術後腦水始終未能自體吸收,導致頭骨無法蓋回及氣切管難以移除,甚至出現腦組織掉到頭蓋骨外的狀況。經轉院後,醫師施以「腦水引流+體位調整」術式,完成頭顱骨修補,以不到3週時間便突破5個月的困局。 楊姓男子轉院到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經陳子勇院長評估後發現,患者長時間腦積水滯留,使腦部組織無法回到原本位置,頭骨修補困難重重;延遲數月未覆合頭蓋骨,流失復原及復健時機外,也容易因長期臥床引發肺炎、尿道感染及褥瘡等併發症。 陳子勇院長說,腦殼是固定的空間,一旦腦腫或掉出原位,就必須創造條件復原腦組織。陳院長設計出「腦水引流+體位調整」的術式,先抽除腦水,再利用姿勢改變使腦組織滑回頭顱內,趁組織回到頭顱同時,趕緊進行頭顱骨修補。 陳子勇院長說明,患者轉入光田後不到2週就能拔除呼吸器自主呼吸。(記者陳金龍攝) 從楊男轉院到光田,到頭蓋骨覆合及氣切管順利移除,不到3週便突破5個月的困局。這段過程中,陳子勇展現專業外,也用行動支持家屬。楊男媽媽感動說到,住院期間院長忙完後,還會半夜12時多來巡房。如果沒空也會打電話來追蹤說明,真的很感謝他。 陳子勇指出,這次楊姓患者的手術是光田重症團隊的合力成果。加護病房醫師、護理師與呼吸治療師一起評估拔管可行性,病人帶了5個月呼吸器,不能說話非常痛苦,結果轉來10天就成功拔管,後由復健團隊立即接手。從原本只能躺在床上,到如今可倚靠自身力量坐著。雖然腦中風導致左側肢體無力,但在楊先生與家屬的努力復健下,已有明顯進步。 腦中風的治療與復健講求「搶時間」,如果病人因腦水腫需移除頭顱骨減壓,通常須腦壓穩定後3個月內放回,以免腦組織因受壓缺血。同時,復健的黃金期是發病後2週到半年內,如果錯過,恢復力將大幅下降。 陳子勇也強調,復健是所有治療的根本,越早開始,就越有機會恢復生活自理。復健是終生的事。急性期需要醫療團隊全力介入,後期則仰賴患者與家屬共同努力,才能逐步重建生活品質。他也提醒,如果發現親友出現中風徵兆,務必立即送醫,把握黃金治療期。

Read More

中醫治五十肩 針灸小針刀改善

張維麟醫師透過針灸與小針刀的複合式治療,讓患者右肩疼痛度降低、靈活度提升。(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69歲葉阿姨近半年飽受右肩劇痛之苦,手臂僵硬程度像被「冰凍」住,疼痛日漸加劇,連梳頭髮、穿衣服簡單動作,都因疼痛而難以完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高雄秀傳醫院中醫部張維麟醫師研判患者是「五十肩」症狀,透過針灸與小針刀的複合式治療,療程不到一個月就讓右肩疼痛度降低、靈活度提升,感謝中醫治療方式幫她找回生活品質。 張維麟醫師說,「五十肩」的醫學名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是因肩關節周圍的關節囊及軟組織發炎,導致組織增厚、纖維化,進而造成關節腔空間變小,活動度嚴重受限;從中醫觀點分析,此症屬於「痺症」範疇,與年老體虛、氣血不足,或外傷、勞損導致經絡阻滯、氣血瘀阻有關,若延誤治療,關節沾黏將日益嚴重,恢復期也會更長,建議可選擇具有顯著成效、副作用低等優點的中醫治療方式。 張維麟針對葉阿姨的症狀,採用「針灸」與「小針刀」雙管齊下的治療策略。首先,透過針灸肩部周圍的穴位,如肩三針,來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先為緊繃的肩部肌肉筋膜「鬆綁」;接著,再運用「小針刀」微創治療,針對肩關節周圍沾黏或纖維化組織進行鬆解剝離,直接解除關節囊的束縛,擴大關節活動空間,並提醒患者平時可多按壓「肩三針」等穴位來保養減輕發炎及疼痛。 張維麟醫師提醒民眾平時應注意肩部保健,留意下列事項遠離五十肩的困擾,包括:「保持動態生活,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適度伸展運動,每日進行和緩的肩關節伸展操」、「注意肩部保暖」、「避免過度使用,提重物或進行重複勞動應量力而為」、「若出現肩部不明原因的悶痛或活動角度受限,應及早治療。」

Read More

水蒸氣消融術 攝護腺手術新選擇

醫師王彰德說,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安全有效、優點多,是近幾年治療攝護腺肥大新熱門選項。(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7歲許先生因攝護腺肥大長期解尿困難,服用藥物數年僅些微改善症狀,選擇採用較新術式「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由於是經尿道手術因此身上沒有傷口,手術時間過程僅10分鐘,手術完當天即帶尿管尿袋出院。術後一週回診移除尿管,一個月後解尿順暢再無過去的阻塞感覺,重新享受「噓噓樂」,且不必再吃攝護腺藥。 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泌尿科醫師王彰德指出,「攝護腺水蒸氣消融手術」是近幾年治療攝護腺肥大的新潮流,強調的是微創、省時與安全。適用於高齡、不適合長時間麻醉或麻醉風險高的患者,同時也可以保留性功能、降低傳統手術所產生的逆行性射精等副作用,對於存在生育或是性功能是否受影響之疑慮的患者而言較為有益。 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原理主要是利用手術設備產生高溫、高壓的水蒸氣,水蒸氣被精確導入病變組織區域,因其高溫與潛熱特性,能迅速傳遞大量熱能。水蒸氣在接觸組織時,產生微小氣泡,形成氣泡膨脹並破壞細胞膜,使病變組織細胞凝固死亡。經破壞的組織隨著身體的自然修復機制,逐步癒合並恢復正常組織結構。研究顯示,大多數患者會在半年內達到令人滿意的排尿效果。 他說,個案許先生去年七月就診時,超音波顯示個案攝護腺肥大100ml(標準範圍為30-80ml),尿路動力學檢查下有明顯的阻塞性流速,表明想接受攝護腺手術又怕手術麻醉風險,打聽到台南醫院剛好有引進新術式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可大大縮短手術時間和減少麻醉風險,才來求醫。 王彰德說,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的多項優點,包括手術時間短、麻醉風險低、有效改善下尿路症狀、術後出血風險低、無明顯性功能相關副作用,及5年內接受再次手術治療機率僅為4.4%,相較於其他攝護腺微創手術效果佳。另外,其缺點則有,攝護腺體積非常大的患者可能不適合,及尿道解剖構造異常患者,其治療效果與安全可能受影響等等。

Read More

基因揭祕 南高屏埃及斑蚊出現差異

國衛院對埃及斑蚊進行基金定序研究,發現台南與高雄兩地埃及斑蚊已出現族群分化情況。(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衛院11日公布台灣地區埃及斑蚊基因定序研究發現,台南與高雄兩地的埃及斑蚊已出現族群分化,其飛行、擴散距離亦有不同,故病媒蚊防治需視地區而異,而高雄發現登革熱疫案例後,其環境噴藥範圍應是台南的2倍。 國衛院指出,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影響,登革熱疫情於全球快速攀升,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登革熱已於超過100個國家中流行,每年約有1億至4億人感染。政府自民國88年將登革熱訂為法定傳染病並積極進行防治,透過提高民眾對清除病媒蚊孳生源的觀念,來降低環境中病媒蚊密度。 國衛院表示,然而持續依賴化學防治會造成病媒蚊對化學藥劑產生抗藥性,過去研究發現,抗藥性擴散速度與範圍,取決於病媒蚊族群間的基因交流(gene flow)程度,了解病媒蚊的散佈因子及擴散距離,對制定有效病媒蚊防治策略以及界定防治範圍有重要影響。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專案技術助研究員黃旌集與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王弘毅團隊投入研究,採集台灣南部地區埃及斑蚊蚊卵並孵化為成蚊,以基因定序方式,分析不同地點埃及斑蚊間的親緣關係,建立基因關係圖譜。 黃旌集指出,台灣埃及斑蚊大致分成高屏、台南與東港等3大族群,不同群體在飛行、擴散距離上也不一樣,研究發現中位數為154公尺,台灣現行戶外化學防治範圍,是以病例周圍戶外半徑200公尺為主,高雄市更會擴大至400公尺,這次研究也以科學證據支持防治策略。 黃旌集指出,埃及斑蚊族群分化明顯受到地方行政區劃分影響,是因不同行政區之「孳生源清除」與「化學防治(噴藥)」作為,存在不同的防治週期與策略差異,因此造成「人擇」效果,而使埃及斑蚊出現族群分化。 黃旌集指出,都市內高密度建築與狹窄道路為蚊子提供了遮蔽與孳生地點,同時降低了地形對其移動的阻力,反而促進蚊子擴散,建議未來加強跨區協調與資源整合,在防治藥劑選擇有限情況下,應該要更側重於平時的孳生源清除,把藥劑留到疫情時再用,減少篩選出「超級蚊子」風險。 黃旌集表示,建立台灣南高屏地區的埃及斑蚊基因圖譜後,面對氣候變遷、人為活動造成的病媒蚊擴散,以後可透過蚊子本身的基因檢測,判斷其來源地,精準選擇有效的防治藥劑,達到快速防治效果。

Read More

越來越難以集中?小心變「爆米花腦」!醫授4招放下手機 重拾專注力

雖然爆米花腦不是正式的診斷,但在現今已經越來越普遍。大腦習慣了持續不斷地接收資訊,讓人們更難移開視線、放下各種電子裝置,也無法做到放慢思考速度和完全不上網。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放下手機沒多久就忍不住拿起,時不時就漫無目的地瀏覽社群媒體、查看訊息,卻發現注意力越來越難集中?根據CNBC報導,這種注意力渙散的現象有一個專屬的名詞,也就是「爆米花腦」。哈佛醫學院公共衛生專家Aditi Nerurkar醫師也針對這個現代人的通病,提出4個改善方法,幫助大家逐步放下手機,找回專注力。 注意力持續時間下降 資訊轟炸讓大腦變「爆米花腦」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天天都被大量的內容轟炸,對注意力也帶來負面影響。心理學家Gloria Mark的研究發現,人們在看螢幕時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從2004年的平均2分半鐘,下降到2016年的平均47秒,大約就是一則短影音的長度。2024年數據分析公司Domo發布的「數據永不眠」報告也顯示,每1分鐘就有1億3890萬則Instagram和Facebook的短影音正在播放。 Nerurkar醫師在她的著作中提到,深入探討資訊超載所帶來的「爆米花腦」現象。她解釋,爆米花腦是指大腦習慣了持續不斷地接收資訊,讓人們更難移開視線、放下各種電子裝置,也無法做到放慢思考速度和完全不上網。 爆米花腦的概念最初由David Levy研究員於2011年提出,人們會頻繁查看社群媒體,關注最新資訊和確認有誰在看自己分享的內容。這種資訊超載不僅會降低工作效率、影響記憶力,還會讓人感到壓力更大。雖然爆米花腦不是正式的診斷,但在現今已經越來越普遍。 「擺脫爆米花腦」有4方法 別再每隔幾分鐘就拿起手機! Nerurkar醫師也列出4個策略,讓大家改變每隔幾分鐘就拿起手機的壞習慣,擺脫爆米花腦: 將每天使用手機瀏覽的時間限制在兩次,每次不超過20分鐘。在其他時間,手機只能在必要時用於接聽電話和回覆簡訊、電子郵件。為了確實執行,建議在開始滑手機時設定倒計時。 關閉所有推播通知。 將手機放在距離工作區至少3公尺的地方,以便能專心工作。醫師建議,在家中也可以採用同樣的做法,特別是與家人相處的時候。 睡覺時不要將手機放在床頭櫃上,避免自己在睡前或早上一醒來就立即查看手機。可以事先告知親友在緊急情況下要直接打電話,並把手機的靜音模式關掉。

Read More

醫療科技x運動指導 助血友攜手邁向健康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潘昱僑報導 血友病在許多人心中等同於「脆弱」與「受限」的疾病,過去由於治療藥物的不足與出血風險的恐懼,血友病患往往被教導「盡量不動」以避免受傷,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周聖傑主治醫師分享,過去血友病的治療效果有限,藥物也幾乎沒有健保給付,所以血友病病友只能在出血才治療,隨著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以及運動科學的介入,血友病患的生活已不再是被動地等待出血,而是主動地追求健康的身體,運動教練施孟毅也提到,有醫師在訓練現場提供評估與心靈支持,更能讓血友們安心運動。 從「出血才治療」到「預防性治療」 回溯至二、三十年前,血友病的治療狀況與今日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的藥物製劑效果不佳且不易取得,導致病患多半只能在出血事件發生後,才進行靜脈注射止血,這種被動的「出血才治療」(On-demand Treatment)模式,讓病患長年處於高風險中。每一次的出血,特別是關節與肌肉內的出血,都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這些反覆的出血不僅導致慢性關節病變、疼痛與行動不便,更深植了「血友病患不該運動」的觀念。 在那個時空背景下,醫師與家屬的衛教核心,都是圍繞著如何避免受傷,「運動」這個對一般人而言是維持健康的必要習慣,對血友病患來說卻是危險的代名詞,病患被叮囑要遠離任何可能造成跌倒、碰撞的活動,甚至被禁止進行體育課,這種長期以來的觀念教育,雖然出於保護,卻也剝奪了病患成長與發展的機會,使得許多病患身體孱弱、關節受損,更因缺乏運動而產生肥胖等次級健康問題。 近十年來,長效型凝血因子製劑的問世,改變了血友病的治療模式。現今的治療核心已轉為「預防性治療」(Prophylactic Treatment)。病患只需定期注射凝血因子,就能將體內的凝血因子濃度維持在相對安全的水平,有效降低自發性出血的機率,這種積極主動的治療策略,讓過去被視為禁忌的「運動」重新回到血友病患的生命中。 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周聖傑醫師說道:預防性治療讓血友病患的關節與肌肉得以在較少出血的環境中發展,為後續的運動訓練打下堅實基礎。這場觀念的革命,不僅是治療方式的改變,更是生活模式的再造,它讓血友病患從被動的「患者」轉變為主動的「健康管理者」。 強化關節肌肉,打造身體防護罩 血友病患的運動,並非指鼓勵他們從事高衝擊性的籃球或足球,而是學習正確的運動,恢復生活功能以及強化保護關節的肌肉,從而減少出血的風險。 想像一下,一個長期缺乏運動的血友病患,其肌肉量不足、關節缺乏支撐。當他輕微扭到或碰撞時,沒有強健肌肉的保護,關節就容易受到衝擊而發生出血。相反地,如果透過適當的運動訓練,強化了關節周圍的肌肉,這些肌肉能發揮緩衝與穩定的作用,即使遇到輕微的外力,也能有效保護關節,降低出血的可能性。 運動的好處遠不止於此。它不僅能增強肌肉、保護關節,還能改善心肺功能,維持健康的體重,減少肥胖帶來的額外關節負擔。更重要的是,運動能提升病患的自信心與生活品質。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身體不再是脆弱的,而是充滿力量和活力的,那種正向的心理轉變,對於長期與疾病共存的病患來說,是無價的資產。 然而,從「完全不動」到「開始運動」,這段路並非一蹴可幾,許多病友因為過去的恐懼與觀念,對運動抱持著高度的戒心,有些人則可能因為一時熱衷而過度運動,反而造成受傷。這凸顯了專業運動指導的重要性。 運動教練施孟毅提到,許多從未運動的血友病患,一開始熱血地投入,結果因姿勢不當或強度過高而拉傷,這類經驗往往反而會讓他們退縮,甚至回到過去的「不運動」狀態。因此,循序漸進、量力而為,並且在專業指導下進行,才是血友病患運動的最佳策略。 精準掌握身體數據,量身打造運動計畫 在血友病的運動指導中,醫師只能憑藉經驗與病患口述來判斷其身體狀況;如今,精密的儀器與數據分析,能為運動計畫提供更科學、更個人化的依據。 在臺大醫院血友病中心與運動教練合作的課程中,每次運動前,教練都會獲得一份詳細的病友名單,上面清楚標示著病患的「易出血部位」與「容易不適的地方」。這份名單不僅是醫師與教練溝通的橋樑,更是為病患量身打造專屬運動計畫的藍圖。 以關節為例,如果一位病患的膝關節曾反覆出血,那麼在設計運動時,教練會特別注意避免對膝蓋造成過大壓力,並專注於強化周邊的股四頭肌與小腿肌,透過科技輔助的動作分析,教練也能即時糾正病患的不良姿勢,避免因代償性動作而造成額外的傷害。 此外,心理層面的引導同樣重要,許多血友病患身上出現皮膚表層下有微小出血,即便沒有腫脹或疼痛感,仍會對病患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醫師在現場提供判斷以及評估,讓患者能夠安心運動,讓他們理解這些微小出血在是可控的,並不會影響運動的安全性。 跨領域合作由醫師負責醫療診斷與治療,運動教練負責運動指導與動作修正,兩者各司其職,卻又緊密合作,共同為病患的健康保駕護航。 跨領域合作的力量:血友病照護的未來新模式 這種模式也賦予了病患更大的自主權。他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治療,而是成為自己健康的主導者,學習如何監控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選擇適合的運動,如何與醫療團隊溝通。讓病患從生理與心理上都變得更強大。 施孟毅教練表示:「醫師很有想要把一些可以幫助到這些病友們的專業給帶進來,然後把它做整合,於是才有了現在這個課程。」 這種跨界的合作,正是新一代血友病照護的核心精神。它打破了傳統醫學的界限,將健康的概念從醫院延伸到生活,從治療延伸到預防與照護,幫助血友病患得以擺脫疾病的束縛,重新掌控自己的身體。

Read More

年紀輕輕就中獎!41歲男例行健檢異常 PHI揪出早期攝護腺癌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董世祥主治醫師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41歲男性在例行健康檢查時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輕微升高至4.28 ng/mL,雖然病患年齡尚輕,但由於家族中已有多位成員罹患攝護腺癌,因此對自身健康格外謹慎。在醫師建議下,他進一步接受攝護腺健康指數(PHI)檢測,結果顯示數值高達49,屬於高風險族群,後續透過核磁共振影像確認腫瘤存在,最終診斷為早期攝護腺癌,所幸發現及時,該名男子方能及早接受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PSA指標缺乏特異性 難以單獨判斷確診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董世祥主治醫師指出,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一種由攝護腺細胞分泌進入血液的蛋白質,長期以來被廣泛用作攝護腺疾病檢測的重要指標。臨床上,PSA 低於 4 ng/mL被視為正常範圍,但其數值容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發炎、泌尿道感染,甚至是性行為後,都有可能短暫升高。儘管PSA 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協助醫師及早發覺許多異常情況,但其特異性不足,無法單憑數值判斷患者是否罹患癌症,若僅依PSA 做決策,可能導致誤判或進行不必要的檢查。 PHI指標進一步綜合評估 提升診斷準確度 前列腺健康指數(Prostate Health Index,PHI)僅需透過抽血完成檢驗,且其檢測範圍更細緻,不僅檢測總PSA,還會同時分析游離PSA 以及PSA 前驅物,並透過特定公式計算出一個綜合分數。董醫師說明,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罹患攝護腺癌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數值偏低則意味著風險相對較小,特別是在PSA 落於 4 至 10 ng/mL的「灰色地帶」時,單靠PSA 難以作出明確判斷,PHI 便能作為進一步的輔助參考,協助醫師更完整地掌握患者的風險狀況,並判斷是否需要安排後續檢查。 PHI檢測納入健保 符合條件者可申請補助 在過去,PHI 檢測需由病人自費,費用約需數千元不等,但隨著日前健保已有條件納入後,符合條件的病患可以由健保補助,包括:一、PSA 指數介於 4 至 10 ng/mL;二、臨床上已排除泌尿道感染或發炎反應;三、肛門指診未見異常腫塊;四、年齡達 50 歲以上,或具攝護腺癌家族病史。董醫師表示,健保給付後,能提供更多病患在診斷過程中獲得完整的檢測資訊,醫師也能依據檢測數據,進一步評估病情與治療方向。 醫院導入PSA與PHI檢測 協助男性健康管理 汐止國泰醫院長期致力於男性攝護腺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除傳統PSA 檢測外,也導入PHI 檢測,協助醫師在臨床上獲得更多依據,作為分層評估的重要參考。董醫師也提醒,若男性出現相關症狀時,除了進行PSA 檢測外,也可考慮搭配PHI 檢測,以利後續追蹤與病程判斷。

Read More

《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 新冠死亡風險比流感高2.2倍

醫界提醒民眾勿讓錯誤資訊成為健康絆腳石,呼籲高風險族群10月1日起積極接種「左流右新」疫苗。(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顯示,高風險族群疫苗因輕忽疾病與擔心疫苗副作用,猶豫比例仍高。醫界專家10日共同破解迷思,強調新冠死亡風險是流感的2.2倍,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積極接種疫苗來保護自己。 疾管署署長羅一鈞坦言,去年公費疫苗「左流右新」接種率未達40%原訂目標。今年秋冬同樣採「左流右新」,同步自10月1日起分階段開打。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根據疾管署統計,新冠併發重症患者中幾乎都是長者或慢性病患者,每5人就有1人死亡,但台灣65歲以上長者新冠疫苗接種率僅20.4%,遠落後英美韓等國。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輯陳偉婷表示,《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結果顯示,新冠疫苗的猶豫族群中,對新冠疫情的擔心程度平均為4.1分(7分為很擔心、1分為不擔心),僅不到4成民眾對疫情較為擔心,而主因是認為「確診後症狀變輕」以及「重症比例降低」。 台灣病毒暨疫苗學會理事長盛望徽強調,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引發嚴重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研究也指出,感染新冠的死亡風險是流感的2.22倍,不容輕忽。 至於調查也發現,疫苗猶豫族群中,4成對疫苗安全性沒有完全放心,近8成(75%)擔心接種後的副作用,另近5成擔心疫苗會導致潛在的長期後遺症,甚至有4成擔心mRNA疫苗可能會改變人體DNA。 對此,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邱南昌召集人分享,隨著新冠疫苗整體安全性已大幅提升,目前台灣新冠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率每10萬人約僅3件,在mRNA疫苗與蛋白質疫苗間也未見顯著差異,也與流感疫苗的每10萬人2件相近。 台大醫院特聘教授黃立民也澄清,mRNA技術已有超過20年研究基礎,mRNA疫苗不會進入細胞核,在體內會於數小時至數天內自然代謝,不會殘留,不會改變DNA或造成基因突變。 隨著秋冬流感與新冠疫情的雙重威脅即將來襲,專家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式,高風險族群10月1日起應積極接種「左流右新」,切莫因自身對新冠疫苗存在錯誤認知而不接種,對疾病預防有疑慮應諮詢專業醫師或查證資訊真偽,勿讓錯誤認知成為健康絆腳石。

Read More

頸椎弧度消失 女大生整天滑手機 手機頸上身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提醒民眾避免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員榮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一名20歲女大學生到員榮醫院神經內科就診,主訴長期頭痛、頸部痠痛僵硬。經神經學檢查並無明顯異常,但X光檢查後,卻發現她的頸椎弧度消失,呈現「僵硬直線」甚至有滑脫情況,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說,這就是俗稱的「手機頸」,顯示頸椎正提前退化。 葉宗勳指出,健康的頸椎應有自然的「C字形」弧度,能分散頭顱重量與活動壓力,猶如天然避震器。然而,該患者平時習慣長時間滑手機、追劇,甚至常常手拿手機躺在床上邊看邊睡著,睡姿不良,導致頸椎長期承受過大壓力,出現變形與退化。 葉宗勳說,許多人低估低頭姿勢的危害,其實人的頭顱重量約3-4公斤,當頭部前傾時,頸椎承受的壓力會倍數上升,低頭15度時,頸椎承重約12公斤;低頭30度,頸椎承重約18公斤;低頭60度(常見滑手機姿勢),頸椎承重高達27公斤,等於脖子掛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孩。長期下來,不僅造成肌肉與韌帶負荷過大,還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骨刺增生,讓年輕人提前面對老年人才有的骨骼問題 葉宗勳表示,頸椎變直會帶來一連串後果,如頑固性頭痛、頭暈,頸椎錯位影響腦部血流;上肢麻痛:壓迫臂叢神經,導致肩膀、手臂、手指麻木刺痛;加速退化:提前數十年面臨椎間盤突出、骨刺問題。 他指出,長期不良姿勢會對頸椎及周圍肌群造成慢性壓力,進而影響頸部神經傳導功能,引發頭痛、手麻、眩暈等症狀。頸椎退化或椎間盤突出亦可能因姿勢問題加速惡化,導致脊髓或神經根壓迫。建議日常應維持頸椎自然曲度,避免長時間低頭或駝背,並定期進行頸肩伸展運動,以減輕神經系統負荷,預防相關疾病的發生。 葉宗勳指出,現代人幾乎天天離不開手機,但可以透過正確習慣減少傷害,一是視線平行法,將手機、電腦螢幕抬高至與視線平行,避免長時間低頭。二是30分鐘法則,每低頭30分鐘就休息5分鐘,站起來活動肩頸並望向遠方。三是靠牆縮下巴,全身靠牆站立,下巴水平向後收,讓後腦勺輕貼牆面,維持10秒,重複數次,可強化頸部深層肌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