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酒免疫反而異常? 醫揭「關鍵機轉」神秘面紗

專家提醒,若停酒過程中出現發抖、幻覺、心跳快速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2020 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飲酒每年奪走約207萬名男性及37.4萬名女性生命,是25至49歲族群首要死亡與疾病風險。2019年世界心理健康調查指出,全球約80%成人曾飲酒,酒精使用障礙症終身盛行率達8.6%,其中43.9%患者合併其他精神疾病。酒精亦為第一類致癌物,與食道癌、肝癌、大腸癌等相關,突顯其對肝臟、精神健康及免疫系統的長期傷害。 戒斷症狀多變 震顫性譫妄恐奪命 長期飲酒者突然停酒時,可能出現手抖、噁心、嘔吐、失眠、焦慮等戒斷症狀;嚴重者更會感覺「有蟲在身上爬」、不停盜汗發抖、心臟狂跳,甚至幻聽幻視,稱為「震顫性譫妄(Delirium Tremens,DT)」。此症狀進展迅速,伴隨意識混亂、焦躁不安、心率與體溫異常,恐危及生命。 免疫發炎指標 首度臨床證實與 DT 相關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黃名琪院長與成癮防治科許書豪主治醫師、國衛院劉玉麗研究員合作,發現免疫發炎指標 TNF-α 及其受體 TNFR1、TNFR2 在停酒時顯著升高。許書豪醫師指出,TNF-α 是免疫細胞釋放的「警報分子」,與受體同時升高時,代表免疫系統過度活化,恐反向傷害自身。 該研究納入住院的嚴重酒精使用障礙症患者及健康對照組,結果顯示:停酒後甚至兩週,患者發炎指標仍高於健康組,且曾發生震顫性譫妄者濃度異常升高,兩週後依舊無法恢復正常值。這是全球首度臨床證實 TNF-α、TNFR1、TNFR2 與震顫性譫妄密切相關的研究。 科學監測助早期介入 降低重症與死亡 研究成果已刊登於《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未來有望透過血液檢測免疫指標,協助醫師辨識高風險患者,提前監控與治療,避免重症或死亡。專家提醒,若停酒過程中出現發抖、幻覺、心跳快速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Read More

創世台東院首次攜手家屬 帶植物人走進美術館體驗視覺與聲音感官饗宴

創世台東院首次攜手家屬,帶植物人走進美術館,體驗視覺與聲音感官饗宴。(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創世基金會台東院的植物人,十日在院方與家屬的陪伴下,首次走進台東美術館,參觀藝術家張徐展的紙偶動畫個展「老鼠、白蟻、兔子狐狸鼠鹿與蒼蠅的生靈馬戲」。看到無法言語的植物人,透過眼神及肢體反應,展現出對藝術的感知,家人相當感動和開心。 在展場中,家屬與照護員推著輪椅,讓植物人們穿在一幅幅生動奇幻的藝術作品前,體驗視覺與聲音的感官饗宴。對多數家庭而言,這樣的出遊曾是奢望。 「看到弟弟的眼睛隨著動畫睜大,頭也轉向聲音的方向,真的好感動。」一位邱姓家屬說,她的弟弟因病成為植物人,入住創世台東院已有一年多,這次的出遊對她來說,像是一場久違的家人連結。 家屬和植物人一起走進美術館,讓他們重新找回「一起生活」的感覺。(記者鄭錦晴攝) 許多家屬坦言,這樣的活動不僅為植物人帶來刺激與希望,更讓他們重新找回「一起生活」的感覺,也希望能趕快好起來。 創世台東院職能治療師蕭納德表示,藉由感官的刺激再去誘發植物人的動作和反應,有助於腦部整合,也是重要的復健方式之一。只要家屬願意,院方會努力創造機會,讓植物人多與外界互動,延續可能的希望。 院長王玉鳳表示,台東院目前安養五十位植物人,今年受到關稅、物價上漲等因素,累計至今年八月專案捐款已較去年減少一成,邀請大家隨喜或每月一六五0元幫助植物人。

Read More

打破大隻雞慢啼迷思 屏縣府籲把握發展遲緩兒改善黃金期

屏東縣衛生局長張秀君(左四)呼籲家長們,若能透過早期篩檢及早期療育,可為發展遲緩兒的健康成長護航。(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縣今年迄至八月,通報及轉介近一千兩百名疑似發展遲緩兒童;衛生局長張秀君呼籲家長們,打破「大隻雞慢啼」迷思,若能透過早期篩檢及早期療育,把握孩子的黃金發展期,可改善遲緩現象,共同為兒童健康成長護航。 張秀君指出,屏東縣自一一三年起推動零至六歲「學齡前兒童入園篩檢」,結合醫療團隊主動進入幼兒園、托嬰中心與親子館巡迴服務,讓孩童在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檢查,不僅減輕雙薪家庭的育兒壓力,也提升早期發現率。 屏東縣府積極守護幼兒成長,一一三年共通報一千八百多名疑似發展遲緩兒童,經由縣內屏基、屏榮、屏東及安泰醫院等四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專業評估後,有一千一百多名兒童被確診,其中,以語言九百一十人最多,其次為認知及知覺動作。 張秀君說,篩檢內容涵蓋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行為等面向,今年一至八月已辦理兩百五十四場次,通報及轉介一千一百多名疑似遲緩兒童;同時,縣內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服務量能也提升,確保診斷與療育不中斷。 屏基醫師黃富槻分享,一名兩歲女童原本因腸胃炎就診,卻在檢查中發現生長矮小及退縮表現,轉介早療團隊介入一年後,自閉特質及人際互動逐漸改善,顯示「把握黃金期」的重要性。 張秀君強調,過往許多家庭因為「大隻雞慢啼」等傳統觀念,誤以為孩子只是發展比較慢,容易忽略潛在發展遲緩徵兆,等到問題明顯時,已錯過寶貴的黃金治療期,呼籲家長們善用政府提供的七次健檢與六次發展篩檢,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轉介專業治療,共同為兒童健康成長護航。

Read More

不菸男咳嗽喘 竟罹晚期肺腺癌

奇美醫呼吸治療科主任鄭舒帆表示,國人肺癌晚期確診比例偏高,健保署擴大第一線健保給付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讓病人有藥可用、有效能治。(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65歲許姓男子不抽菸保持運動,因持續咳嗽走路喘不過氣,CT檢查切片確診晚期肺腺癌。因癌細胞已擴散肝臟,且基因檢測無特定的EGFR或ALK突變,無法使用標靶藥物,經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和血管新生製劑,腫瘤縮小改善咳嗽等症狀,目前配合治療中。 衛生福利部公布113年國人10大死因,癌症已連續43年高居國人死因首位,其中肺癌多年蟬聯癌症榜首,死亡人數也超過1萬人。且根據衛福部公布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肺癌發生人數已突破1.7萬例,穩坐國人癌症發生率與死亡人數的雙冠王。 奇美醫院呼吸治療科主任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舒帆指出,國人肺癌晚期確診比例偏高,為補足過去無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等基因突變病人的用藥缺口,健保署自114年6月1日起擴大第一線給付「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與「化學治療合併免疫與血管新生抑制劑」,估計每年將有1600名病人受惠,每人可望年省約200萬元藥費。 鄭舒帆說,肺癌是一個變化快速、治療需要精準判斷的疾病。過去有基因突變的病人能用標靶藥物,若缺乏EGFR、ALK等基因突變病人選擇相對少,往往只能單靠化療;而肺癌治療中單用免疫治療藥物提供病人新的治療選擇,但合併其他藥物的治療證實能進一步加強治療的效果。 免疫治療就像是喚醒體內的「抗癌部隊」,讓免疫系統能辨識並攻擊癌細胞。而當它與化學治療結合使用時,更是展現出強大的協同作用。多項大型國際試驗證實能延長存活期、提升疾病控制率。而結合血管新生抑制劑對臨床上部分病人族群,例如肝轉移或臨床預後較差者,可讓腫瘤惡化機會減少。 鄭舒帆表示,奇美醫院多年來投入肺癌臨床治療照護,累積豐富經驗,也持續參與國際研究,見證免疫治療的進步與轉變。

Read More

疾管署長上任/羅一鈞:擬派防疫醫師赴非歷練

新上任疾管署長羅一鈞9日接受媒體聯訪。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9日辦理卸任、新任署長交接暨宣誓典禮,由衛福部長石崇良親自監交,新任署長由該署現任副署長羅一鈞升任。 石崇良感謝莊人祥次長自112年就任疾管署署長以來,督導疾管署推動多項前瞻且具體的防疫政策,包括興建國家級防疫中心、啟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推動健康台灣國家疫苗產業政策、強化流感與新冠疫苗接種策略等各項防治作為,展現防疫工作的高度整合與全面性。 石崇良也指出,羅一鈞學經歷俱佳,十年磨一劍,升任署長實至名歸,期許在羅一鈞的領導下,疾管署除落實並精進防疫工作外,更可與大眾及媒體建立強大的溝通與信賴關係。 羅一鈞則表示,感謝國家對他的栽培,一路養成讓他「像小雞一般長成母雞」,他也體會到人才培育對於公衛重要,需要留住更多人才,因此規畫讓3位防疫醫師至非洲歷練、脫胎換骨。 羅一鈞也感謝爸媽到場觀禮,打趣表示,在艱困防疫期間「三過家門而不入」,還沒時間洗衣服,爸爸買了洗脫烘洗衣機,就不需要拜託媽媽了。現在他47歲,離退休還有17年,未來的路還長,會秉持「人才為防疫根本」的信念,持續精進努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南韓疾管廳近期宣布將「立百病毒感染症」列為第一級傳染病。對此,新任疾管署長羅一鈞9日表示,雖然目前立百病毒在台灣的感染風險低,但若後續觀察到國際疫情有所變化,也不排除列為法定傳染病。 關於立百病毒部分,羅一鈞表示,立百病毒已經算是熟知的病毒,國際疫情目前仍集中在印度、孟加拉一帶,雖然有零星出現在馬來西亞的病例,但整體評估來講,國際疫情和流行病學表現並沒有明顯改變,會持續觀察國際疫情的變化。

Read More

南區11院所領袖交流在宅醫療

南區11間核心醫療院所領袖暢談數位創新、在宅急症照護、偏鄉醫療平權三大面向,討論醫療與居家照護轉型,展現台灣醫療體系在國際趨勢下的決心與能量。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高醫與台灣阿斯特捷利康共同邀請南區11間核心醫療院所領袖,齊聚一堂共同剖析在宅醫療的未來藍圖,從數位創新、在宅急症照護、偏鄉醫療平權3大面向切入,展現台灣醫療體系在國際趨勢下的決心與能量。 高醫王照元院長分享,高醫近年積極推動在宅醫療,醫療團隊至病人家中執行抗生素注射治療與症狀緩解等照護,並結合虛擬健保卡推動遠距視訊醫療;透過床邊生命徵象監測設備,病人數據即時傳送至高醫遠距健康照護中心,讓居家照護的品質與安全都大幅提升,今年更投入居家靜脈營養照護,為需長期靜脈營養支持的患者設計個別化照護方案,協助他們在醫療團隊的守護下安全返家。 王照元強調,這些努力不僅展現了高醫在跨域的整合,更凸顯在宅醫療的最大價值─讓病人能留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仍獲得完整且連續的醫療照護,真正實現「跨域攜手、共善照護、在宅醫療新未來」的核心精神。 高雄榮總陳金順院長指出,台灣正面臨快速高齡化與複合式疾病挑戰,未來醫院必須以智慧醫療為核心,建構全方位照護網;高榮成立研創暨智慧醫療中心,導入多項數位應用,包括急診早期警示系統、胸部X光智慧判讀、智能排班系統及免疫療法導航平台。 他強調,這些創新都以病患為中心,最終目標是打造全人整合照護平台,讓醫療不只是治病,更能預防與陪伴。 奇美醫院率先推動在宅急症照護,採用穿戴式裝置與遠距監控技術,使輕症感染病人在家中安全接受治療,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同時緩解醫院住院壓力;林宏榮院長分享,奇美團隊積極赴日、新加坡交流,汲取在宅醫療及智慧醫療轉型經驗,並結合健保署、衛福部政策,持續推動社區整合型長照與醫療聯繫。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馬惠明院長強調,智慧醫療讓偏鄉也能享有醫學中心級高品質照護,真正落實醫療平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明哲院長指出,偏鄉醫療不能僅靠提升考照率解決人力問題,真正關鍵在於「在地共學共好」;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李偉強理事長指出,醫療進展並非僅仰賴醫學中心,而是必須結合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及政府支持,共同確保病人與醫護人員的安全福祉。

Read More

藥物+行為治療 38年菸槍戒菸

醫師廖健男說,戒菸僅靠意志力成功比例不到5%,必須藉助專業醫療提高成功率。(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3歲林先生菸齡38年,長期治療追蹤高血壓及高血脂,經醫師多次勸誡終於下定決心戒菸,並在藥物及行為治療半年後,完全戒除抽菸習慣,原本的心血管用藥也減少三分之一劑量。他也覺得戒菸後,身體和精神更健康。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醫師廖健男指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合作研究,公布台灣人健康危害因子排行榜,前5名分別是高血糖、抽菸、高血壓、細懸浮微粒(PM2.5)、以及飲食相關危險因子;研究顯示,戒菸對預防或延緩死亡,較降低膽固醇或降低血壓更為有效。有明確證據顯示,吸菸是導致發生心血管、呼吸系統、生殖系統、癌症以及其他許多重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而在美國,因吸煙而導致死亡的疾病,前3名為肺癌、缺血性心臟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 他說,香菸內的尼古丁有提高專注的效果,卻會讓人上癮,其本身雖無致癌性,而抽菸的行為卻讓自已及周遭的人暴露於超過250種有毒物質或致癌化學物之中。目前台灣吸菸人口約為500萬人,門診病人中約有30-50%需戒菸。吸菸人口年輕化,每日吸菸量平均比十年前增加約14%,吸外國菸(電子菸)者大幅增加。 廖健男說,菸癮戒斷症狀包括煩燥、挫折及易怒、焦慮、坐立不安或失去耐心、失眠或睡眠混亂、食慾增加或體重上升,煩燥不安或憂鬱,合併生理與心理上的症狀,讓戒菸更為困難。戒菸不能僅靠意志力,統計用意志力戒菸的成功比例不到5%,必須藉助專業醫療協助,目前戒菸藥物有非尼古丁及尼古丁類藥物。以郭綜合醫院為例,有口服持續藥效錠及經皮吸收戒菸貼片可使用,協助門診及住院患者戒菸醫療服務,今年1至9月戒菸門診人數128人,戒菸3個月成功率約為21%。

Read More

健保署長陳亮妤 聚焦4議題

  健保署長布達典禮,由衛福部長石崇良(中)監交,代理署長龐一鳴(左)將印信交給新任署長陳亮妤(右)。(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年僅40多歲的陳亮妤9日接掌健保署新任署長。她指出,將優先推動健保財務多元挹注、改善醫療工作環境、強化慢性病與癌症治療及持續推動數位轉型等4大議題。 健保署9日舉行新任、代理署長交接典禮。陳亮妤表示,今年是健保30週年,是安身立命的「三十而立」,更是自我砥礪的「三十而礪」,台灣民眾不再因病而窮、因窮而病,但近幾年醫事人員人力出走、護理人員流失,健保改革的確是政府無可迴避的責任。 陳亮妤說,將在上任後立即投入4大面向推動,第1點是健保財務多元挹注,包含補充保費改革等,台灣今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再加上少子化的人口結構改變,對健保財務造成不小的挑戰;第2點為改善醫療人員工作環境,健保制度永續,仰賴第一線醫護,將持續以支付制度留才。 第3點是強化慢性病與癌症治療,未來將持續推動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減輕癌友家庭負擔,持續推動慢性病888計畫,融合健康促進,落實全人照護;第4點是持續推動健保數位轉型,未來將投入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創造智慧安全就醫環境,推動更貼切民眾健康方案。

Read More

局部紅腫發炎 早期沖洗保住義乳

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魏林瑰看診示意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新增文章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58歲黃女士因罹患乳癌接受右側乳房切除手術,並在同次術中以矽膠重建乳房,術後初期恢復相當好,但兩個多月後,義乳部分出現局部疼痛與灼熱感,回診檢查發現局部紅腫,但口服抗生素治療效果不彰且紅腫範圍擴大。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魏林瑰將黃女士收入院,以手術方式在病人乳房位置放上兩個微小導管進行每天兩次的義乳沖洗,三天即順利消腫,一週後出院,不用將義乳移除。 乳房被認為是女性的重要象徵,美國研究顯示,乳癌切除的病人有高達77.9%出現社交減低情形;另15.7%-46.5%的病人有憂鬱傾向,甚至診斷為憂鬱症。醫師魏林瑰指出:「乳房重建是一段重建身體也重建心理的過程許多病人以為重建後只剩癌症治療,但義乳仍有部分併發症如因電療導致變形,以及極少數術後傷口長不好導致皮膚壞死,而較常見的為皮膚炎,其中美國統計濕疹發生率約2-3%,感染的發生率則為2.54%至3.91%。」 魏林瑰說明,過往若植體被認為細菌感染就必須開刀移除,以免造成周圍組織壞死,但病人必須再次面對外型改變的衝擊,且不是所有紅腫、熱感都是細菌感染,臨床經驗,部分病人無法從義乳的病灶培養出細菌,但卻有明顯炎症反應,可能原因為癌症病人接受治療後,身體對義乳等外來物產生反應,加上免疫系統尚未穩定的緣故。因此針對此類併發症,當抗生素治療無效時,魏林瑰改以生理食鹽水沖洗,先以手術在義乳上下各放一微小約0.5-1公分的導管,病人即可回病房,用500ML生理食鹽水完整沖洗義乳植體,一天沖洗兩次,平均3天能有所改善,觀察1週可以出院。 魏林瑰提醒,一定要遵照醫囑回診,畢竟有些問題只有醫師能判斷嚴重程度。他也提到,盡早恢復規律生活與健康習慣,是預防發炎與促進復原的關鍵。

Read More

不是靈異現象!眼皮跳恐是眼瞼痙攣 過勞警訊

眼皮直跳?黃軒醫師提醒:不是靈異,而是過勞警訊。(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農曆七月常聽到「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博士提醒,眼皮亂跳其實與靈異無關,醫學上稱為「眼瞼痙攣」(blepharospasm),是身體在警告你「太累了」。 黃軒指出,眼瞼痙攣多半表現為單側上眼皮不由自主的重複抽動,女性較常見,好發於50至59歲族群。雖然通常屬於良性,但卻反映了日常生活中過度用眼與壓力累積。 造成眼皮跳的三大常見原因包括:睡眠不足、壓力過大與長時間使用3C產品。研究顯示,眼皮跳患者平均每日盯螢幕長達6.9小時,比一般人多出近兩小時,螢幕時間愈長,症狀愈持久。 要改善眼皮跳,最重要的是讓身體獲得充電。黃軒建議,應放鬆減壓並補足睡眠,睡前可做伸展運動以放鬆眼周肌肉,並減少咖啡因、酒精與尼古丁攝取,同時降低螢幕使用時間。多數人的症狀會在幾秒至幾分鐘內自行緩解,不必過度擔心。 不過,若眼皮跳動持續數週,或伴隨臉部及身體其他部位抽動,甚至出現神經症狀如眼皮下垂、複視或說話含糊,應立即就醫。 「眼皮跳不是靈異徵兆,而是身體的SOS信號。」黃軒強調,最好的解方是休息與放鬆,就像手機快沒電需要插電一樣,當眼皮不斷跳動時,就是提醒自己該適時停下腳步,給身體喘口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