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牙膏/漱口水 重金屬抽驗全合格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5日公布兒童牙膏、漱口水檢測,25件抽樣的市售商品中,鉛、鎘、砷及汞均未達檢出量(定量極限為1ppm),符合規定。(消基會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5日公布兒童牙膏、漱口水檢測,有關重金屬含量的檢測結果,25件抽樣的市售商品全部合格。 消基會表示,目前市售兒童專用牙膏及漱口水品牌眾多,且是許多兒童每天使用的商品,品質攸關消費者口腔健康及使用安全,值得重視;衛福部亦於2021年起將牙膏及漱口水納入化粧品管理範圍。 在今年6月,消基會於台北市、新北市連鎖賣場、生活用品店、福利中心及網路購物平台購買檢測樣品,其中兒童專用牙膏19件、兒童漱口水6件,產地包括台灣、日本、義大利、中國大陸、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德國及斯洛伐克。 消基會指出,此次測試25件兒童專用牙膏及漱口水中的鉛、鎘、砷及汞,結果均未達檢出量(定量極限為1ppm),符合規定。 消基會表示,國外調查發現的牙膏重金屬殘留,主要來自配方中礦物研磨劑,若在開採與製程中未嚴格管控,就會夾帶殘留,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針對天然礦物背景研究與抽驗頻率;另建議業者對含天然礦物或萃取物商品,主動檢測是否含重金屬,提高通路信賴與消費者安心度。

Read More

孩子一頭撞上來 媽媽鼻骨骨折

員榮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宏銘提醒,顏面骨折治療有「黃金期」,應善加把握。 (員榮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一名30多歲母親陪孩子玩耍時,沒想到孩子頭部向前一撞,狠狠撞上她的鼻子。當下只覺得鼻梁一陣劇痛,鼻部出現瘀青,她覺得鼻子「怪怪的」,前往就醫檢查與X光片確認,她的鼻骨前端竟然骨折,所幸在黃金治療期內接受手術,才順利康復,恢復外貌。 員榮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宏銘指出,顏面骨骨折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但因骨頭隱藏在皮肉下,患者往往只注意到表面的擦傷或腫脹,忽略骨頭可能斷裂的風險。等到瘀腫逐漸消退,外觀上顯現變形時,往往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另一名20多歲外籍移工阿福,在工地作業時,遭鋼筋反彈擊中下巴。下巴只有一個約0.4公分細小撕裂傷,看似並不嚴重,但患者發現嘴巴張合困難,咬合也受到影響。做電腦斷層檢查後,才確診為下頷骨骨折,必須手術。 陳宏銘說,案例顯示,顏面骨折在外觀上不一定嚴重,卻可能隱藏深層危機。顏面骨折手術的重要性,不僅關乎外觀,更影響器官功能。例如鼻骨骨折若未手術矯正復位,鼻樑歪斜會壓迫鼻腔,造成長期呼吸困難;下頷骨骨折同樣關鍵,因其關乎進食與咀嚼,若未復位固定除無法正常咬合進食外,神經受壓迫,可能導致下唇感覺無法恢復。 他強調,顏面骨折治療是有「黃金期」的,大約在受傷後的第5至第7天。原因在於受傷後24小時內組織會腫脹,難以判斷骨折位置,也不適合立即手術。約3至5天後腫脹開始消退,到5至7天時外觀恢復,醫師能更準確評估與手術復位。 他說,若拖延至10至14天,年輕患者的骨骼癒合速度快,骨折處已開始形成牢固的骨痂,骨折處就固定在錯誤的位置。屆時若要矯正,就必須「重新打斷」骨頭進行大手術,風險與難度都大幅提高,甚至可能需要剝離大面積頭皮才能完成且復位程度不佳。若超過3週以上,手術不僅複雜,也會嚴重影響術後恢復與外觀。 陳宏銘提醒呼籲,不要僅憑表面瘀青或擦傷判斷傷勢,即使外觀不嚴重,也應由專科醫師進行檢查,以排除骨折的可能。若能把握黃金期接受手術,治療效果良好,不僅外觀恢復自然,功能上也能避免永久損傷。

Read More

祭品置室溫逾2小時 細菌繁殖加快

  農曆7月是普度時節,營養師提醒,祭品安全食用與妥善保存同樣重要。(中央社檔案照) 記者張瑞惠∕草屯報導 農曆7月是傳統的普度時節,家家戶戶會準備豐盛的祭品供奉祖先與神明,並供養「好兄弟」表達敬意與祈求平安;祭品種類多樣,包括水果、糕點、米飯、肉類與海鮮等,然而祭品若保存或食用方式不當,容易成為細菌滋生源,造成腸胃不適甚至食物中毒,衛福部草屯療養院營養師柯秋凉提醒民眾,祭品安全食用與妥善保存同樣重要,尤其在高溫環境下,更需特別注意。 食用前的注意事項,草屯療養院營養師柯秋凉提供3大撇步,祭品在食用前應先徹底清洗,去除灰塵、紙灰或可能殘留的農藥。熟食、糕點或肉類、蛋類、海鮮等容易滋生細菌的食物,建議再次加熱,以確保安全,祭品若置於室溫超過2小時,細菌繁殖速度加快,應盡快食用或妥善冷藏;保存與處理技巧易腐壞的祭品如蛋、肉、海鮮等應立即冷藏或冷凍,避免高溫加速變質;祭品食用應以安全、衛生為優先,不必過量或追求形式,幼兒、長者及免疫力較低族群,更特別需要注意食用安全。 草屯療養院院長丁碩彥表示,農曆7月是民眾敬祖祈福的重要時節,但衛生安全不可忽視,特別提醒祭拜後的祭品若處理不當,容易成為細菌滋生源,增加腸胃不適或食物中毒的風險,他強調,透過妥善處理與安全食用,不僅能保護家人的健康,也能讓節日活動在平安、衛生、健康的環境中圓滿完成,讓民眾安心過好每一個農曆7月的傳統習俗。

Read More

有流汗就會瘦嗎?專家解析真相

蒼藍鴿(吳其穎醫師)解釋,流汗只是排熱調節體溫,並不等於燃燒脂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周啟辰報導 「流汗就會瘦?」這個問題相信許多人在運動或高溫環境下都有過疑惑。很多人認為只要流汗多,就能有效減重或燃燒脂肪,這樣的觀念是否正確呢?專家指出,單純流汗並不等於脂肪被消耗。蒼藍鴿(吳其穎醫師)表示,流汗與減重之間的關聯並非那麼簡單,流汗主要是身體調節體溫的自然反應,而非直接的脂肪消耗。 流汗與減重的關聯 吳其穎醫師解釋,流汗的主要功能是幫助人體調節體溫。當身體進行運動、處於高溫環境中,或者在情緒激動或緊張時,汗腺會分泌汗水來達到散熱作用,這樣有助於保持身體溫度穩定。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流汗多就等於減少脂肪。許多人在運動時因為大量流汗而短暫減輕體重,但這實際上只是水分的流失,而非脂肪的燃燒。 如何有效減重? 要有效減重,最關鍵的還是在於結合運動和均衡飲食。吳其穎醫師強調,減少體脂肪的真正關鍵在於持續的運動和科學的飲食安排,並不是單純依賴流汗。長期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騎車等,能提高心跳頻率,幫助能量消耗,進而有助於體重控制。同時,搭配肌力訓練可以增加肌肉量,進一步提升基礎代謝率,讓身體在日常生活中能消耗更多能量。 此外,健康的飲食也至關重要。吳醫師提醒,減少高糖高脂的食物,增加高纖維、低卡路里的食物攝入,並適量攝取蛋白質,有助於脂肪的減少和肌肉的維護。更重要的是,保持合理的熱量攝入和消耗平衡,才能長期穩定地減少脂肪。 結論:流汗不等於瘦身 總結來說,流汗並不等於瘦身,流汗更多的是身體調節體溫的一種反應,並不直接代表脂肪的燃燒。要有效減重,最重要的還是規律的運動與合理的飲食。專家建議,通過持續的運動和科學的飲食安排,才能在保持健康的同時,達到理想的減重效果。

Read More

高溫恐讓男性「精」力衰退 醫師建議「生活養成6大習慣」

高溫不只讓人熱中暑,還可能讓男性生殖系統「全面當機」!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高溫不只讓人熱中暑,還可能讓男性生殖系統「全面當機」!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與醫學研究部腦心血管研究室教授張菁萍共同合作,透過動物實驗證實,長期處於高溫環境或從事高強度產熱活動,可能因睪丸無法有效散熱,導致賀爾蒙系統的改變及相關生殖組織破壞,導致精蟲品質與數量急劇下降,甚至引發性功能障礙。 高溫讓睪丸無法冷靜 精蟲品質直線下滑 精蟲生成的最佳溫度約在攝氏34℃,因此製造精蟲的「工廠」睪丸會創造出比核心體溫低2℃至4℃的「涼爽」環境。為了維持這個「黃金溫度」,人體演化出一套精密的「天然冷氣系統」,包括會收縮放鬆的提睪肌、能調節散熱面積的陰囊皮膚,以及扮演「熱交換器」的蔓狀靜脈叢。但當男性處於高溫環境或進行高產熱活動時,這套系統就可能失靈。 研究團隊利用動物實驗,模擬人類在炎熱環境中進行高強度運動所產生的「運動型熱中暑」,分析熱壓力對動物各生理系統的影響。結果發現,高溫會抑制大腦向睪丸發出的賀爾蒙指令,使得精蟲工廠睪丸無法順利運作,同時也造成睪固酮分泌減少。 此外,睪丸、副睪丸及攝護腺等相關器官的組織也有不等程度的破壞,這些連鎖反應不僅會讓精蟲生成效率大幅降低,甚至會影響雄性動物的勃起硬度,造成「性能力」與「生育能力」雙雙受損。研究已經發表於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2021)和分子與細胞內分泌學《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中。 5大族群要注意高溫傷害 6大生活習慣保護男性生殖健康 若把研究結果應用到生活層面,以下5大族群要特別注意高溫帶來的生殖危機: 謝昆霖醫師也提醒,這些高風險族群要特別落實以下6個生活習慣,降低高溫對人體和生殖系統的危害: 避免高溫曝曬:盡量避開減少在中午時段長時間待在戶外,並避免待在悶熱、通風不良的場所。 穿著透氣舒適:選擇寬鬆、排汗的內褲與衣物,讓陰囊保持通風,避免長時間穿著緊身褲。 遠離局部熱源:避免筆電直接放在大腿上,並減少泡溫泉或蒸氣室的頻率與時間。 維持健康生活:保持理想體重,規律作息並有效管理壓力,增強身體抵抗力。 善用降溫設備: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或運動時,可利用冷氣、電扇或降溫背心輔助。 主動健康檢查:若有不孕、性功能異常等狀況,應及早就醫,並主動告知是否有高溫暴露史。

Read More

拇趾外翻下班喊腳痛 微創截骨矯正

患者拇趾外翻(圖右)問題嚴重,尋求骨科診斷,採微創截骨手術進行矯正(圖左)。(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25歲女子高中時穿鞋常摩擦到拇趾造成不適,工作又須長時站立走動,腳部疼痛加劇;醫師指出,若出現穿鞋卡腳、紅腫疼痛或走路不穩,多與拇趾外翻有關,及早就醫,避免中足壓力集中、腳趾變形、關節炎。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洪煒竣表示,診間中出現許多年輕患者抱怨「鞋子穿不下」、「腳趾卡卡很難受」,這些小毛病多與拇趾外翻惡化有關,拇趾外翻與體質、足部結構異常相關。 洪煒竣指出,曾接診2名患有拇趾外翻患者,年僅25歲女性患者,在高中時發現穿鞋常摩擦到拇趾,紅腫與不適,近年從事物流理貨工作,長時間站立、搬運與走動,腳部負擔大增,疼痛狀況逐漸加劇;下班後常喊腳痛,為改善工作不適,決定接受微創截骨手術進行矯正。患者母親也有拇趾外翻問題,但因職業性質可穿拖鞋,雖有變形,卻不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尚未考慮手術治療。 另名76歲婦人則多年來拇趾持續變形,腳掌側邊不僅長出厚繭,腳趾間也出現擠壓與重疊,走路久了便會疼痛,步態明顯不穩。長年忍耐下來,不僅嚴重影響行走能力,也導致中足結構變形,最終甚至需仰賴輪椅代步,家屬擔心再拖恐影響生活自理,陪同就醫後,醫師確認病況已不適合保守治療,安排進行微創手術矯正。 洪煒竣指出說,拇趾外翻因年齡、職業與個人接受程度不同,導致發現與治療的時間點差異極大,愈年輕發現、愈早處理,對足部結構保護就愈完整,拖太久才治療,常常已經造成中足壓力集中、其他腳趾變形,甚至關節炎風險。 拇趾外翻的嚴重程度可透過X光判定,當拇趾外翻的角度變大且合併紅腫疼痛、行走不穩或穿鞋困難,就應考慮手術介入,目前常見的微創截骨手術僅需4個小孔完成骨頭切割與鋼釘固定,手術時間約1小時,術後住院1至3天,約2至3個月可恢復正常步態。 拇趾外翻不只是外觀問題,當影響到行走與生活品質時就不應再拖延。腳掌是身體的地基,長期歪斜不補救,早晚會出問題,呼籲民眾若出現穿鞋卡腳、紅腫疼痛或走路不穩,應及早尋求骨科診斷。

Read More

他3天未排便 竟是腫瘤阻腸道 確診大腸癌第3期

  三天未排便的蘇姓患者,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降結腸處有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造成腸阻塞。(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向來健康的45歲蘇先生,日前長達三天都無排氣、排便,因而腹脹無法進食,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就醫。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他降結腸處有一顆5公分的大腫瘤,導致腸道完全阻塞。醫療團隊高度懷疑大腸癌,在與病人討論後,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昱廷為他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周圍腸段及淋巴節,術後病理報告確定為已有淋巴轉移的大腸癌第三期,進一步安排後續化學治療。 國健署資料統計,大腸癌連續多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過去以50歲以上族群為主,但近年臨床明顯觀察到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其中不良的生活型態是主要原因,包括攝取過多紅肉、加工肉品,以及缺乏蔬果、膳食纖維、運動習慣,此外,肥胖、糖尿病、吸菸飲酒及慢性發炎等因素,都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陳昱廷指出,大腸癌初期多無明顯症狀,但隨腫瘤長大可能出現腹痛、血便、排便型態改變、糞便變細等表現。 若腫瘤逐漸堵塞腸道管徑,則可能導致腸阻塞,發生率約20%,屆時將有無法排氣排便或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的情形,一旦拖延治療,腫瘤侵犯腸壁就會導致腸壁穿孔破裂,引發腹膜炎或敗血症,死亡風險極高。 臨床上,大腸癌以大腸鏡檢查搭配病理切片判定為主,但會搭配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甚至是正子攝影等影像檢查,確認是否有侵犯、阻塞或轉移,進而決定手術方式。陳昱廷說明,目前大腸癌手術已非常成熟,常見方式包含開腹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單孔微創手術與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等。其中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但對於腸道嚴重阻塞或腹腔沾黏嚴重的個案,仍以開腹方式較為安全,除了切除腫瘤外,也會同步切除前後腸段作為安全距離,並清除病灶周圍的淋巴,以根除癌細胞。術後則會視病人癌別與以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輔助治療;但若已經是第四期的病人,會以其他治療為主,手術為其二線選擇。整體來看,隨著醫療進步,即使是第三期大腸癌,手術切除後的五年存活率有五至六成,早期發現更可達九成以上。

Read More

背部頻繁痠痛 婦骨鬆 服藥/改變生活習慣改善

  預防骨質疏鬆,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簡子軒建議民眾可從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三方面入手。(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65歲林奶奶兩年來背部頻繁痠痛,只能依賴服用肌肉鬆弛、止痛藥物,家人陪伴至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簡子軒門診,經檢查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在使用抑制骨質流失之口服藥物,並改善生活習慣後,疼痛明顯減少,目前定期於門診追蹤骨密度變化。 據國民健康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65歲以上長者中,有骨質疏鬆者占比達14.1%,每7人就有1人受影響,且女性明顯高於男性。常見症狀包括背部痠痛、身高變矮或駝背,嚴重甚至容易出現壓迫性骨折。 簡子軒說明,造成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可分為不可控制與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制的部分包括女性、年齡超過70歲、有家族或身材特別矮小者;可控制的因素則包括鈣質攝取不足、缺乏運動、攝取過量咖啡、吸菸及飲酒過量等生活習慣。 骨質疏鬆主要治療分為兩大策略,首先是抑制骨質流失,其次是促進骨質生成,有口服及針劑二種形式。 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簡子軒建議,民眾可從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三方面入手。 在飲食方面,建議每天飲用牛奶、攝取深綠色蔬菜和豆製品。運動方面,建議進行慢跑、快走等負重運動,這些運動能有效刺激骨質生成,同時每天曬10-20分鐘太陽以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

Read More

癌藥給付限縮多 逼出癌症弱勢患者

  癌症希望基金會偕醫師與病友共同呼籲,弱勢癌症的治療平權刻不容緩。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弱勢癌症的治療竟只看得到,卻用不到?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4日提及收治一名44歲口腔癌患者賴先生的治療困境,不禁哽咽表示,因受健保給付限縮,賴先生只得每月自費約新台幣10至12萬元,就為了讓3歲的女兒能有爸爸的記憶,令人不捨。 羅盛典表示,癌症希望基金會去年調查發現,近5年納入健保的新癌藥有高達67%設有限縮條件,與國際臨床指引不符,迫使許多病人只能自費求生。也直言,仍有為數不少的病人身陷「藥少又被限縮」的雙重障礙,有些甚至連基礎化療都沒有健保給付,成為缺乏關注的「弱勢癌症」,因為「資源弱勢(藥品選擇少)」、「發聲弱勢」、「經濟弱勢」,恐在健保預算分配上被邊緣化,導致成為「用藥弱勢」。 無獨有偶,今年54歲的愛麗斯面對來勢洶洶的子宮內膜癌第3期,醫師建議她合併使用化療與免疫藥物,卻發現有健保給付的化療藥物,竟也要自費;56歲的小香確診卵巢癌3期,然而針劑標靶藥只給付4期的病人,3期病人必須自費,目前已經自費百萬元。 台大醫學院教授黃韻如形容:「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是爹不疼娘不愛。」近年發生率都在逐年上升,且死亡率不降反升。其中卵巢癌雖然終於有新藥,但可能因健保財務考量關係,給付期別條件遲遲沒有跟上國際指引。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也指出,轉移性胃癌可用的治療武器本來就不多,但台灣健保有給付的藥物種類給付條件嚴格,宛如「天龍八不」。導致台灣4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僅4.8%,與日本4期胃癌10年存活率差不多。 羅盛典呼籲,健保署應搭配前瞻式預算、癌症新藥基金機制等,寬列新醫療科技及給付規定改變預算,健保會給予足夠的新藥預算貼近真實需求,以改善醫療自費偏高的現況,把弱勢癌症拉出被遺忘角落,同時也能幫助乳癌、大腸癌、肺癌等用藥仍被限縮或未照顧到的病人,提升治療可近,才能回應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的2030年降低癌症標準化死亡率1/3的願景。

Read More

酸化罐頭稽查 揪違規即食粉圓、胜肽飲

  食藥食對酸化罐頭食品業者進行專案稽查,抽驗54件產品及原料皆符合規定。(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4日公布酸化罐頭食品製造業稽查結果,新北市鼎珍食品生產的即食粉圓之營養添加劑菸鹼醯胺用量超標,台南市三皇生技聘用的專職人員未於作業期間執行職務,違規業者已由各地衛生局依法處罰。 酸化罐頭食品(現稱酸化食品)製造業稽查專案,共完成查核32家酸化食品製造業者,並抽查52件產品標示及抽驗54件產品或原料,其中3家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複查不合格、1家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複查不合格、4件產品標示不符規定、2家專門職業人員不合格,及1家使用食品添加物使用量不符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 食藥署指出,新北市鼎珍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樹林廠的即食粉圓,是這次稽查不合格名單之一,產品為軟袋包裝、拆開即食,允許使用的營養添加劑菸鹼醯胺用量超標,裁處3萬元罰鍰。這家工廠不只是即食粉圓不合格,稽查人員在3月19日初查,發現工廠天花板有隙縫,要求改進,但4月25日GHP複查仍不合格,已開罰6萬元,且生物性危害分析有缺漏需提供矯正措施,但HACCP複查不合格,矯正措施不完整,再開罰12萬元。 食藥署表示,台中市得力興生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AQUA ABLE膠原蛋白胜肽飲」,其殺菌條件未控制在允許之界限內,而這家工廠屬於必須二級評管對象,理應做得比一般業者更好,但卻限期不改正,所以加重開罰12萬元。台南市三皇生技聘用的專職人員未於作業期間執行職務,則被處以5萬元罰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