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右大拇趾瘀黑 竟是罹癌

此個案的肢端黑色素瘤屬於惡性黑色素瘤的一種,好發於肢體末端的位置,外觀呈現邊緣不規則且顏色不均的黑色斑塊,癌細胞已破壞指甲造成指甲變形。(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76歲的林先生5個月前發現右腳大拇趾 有一小塊深黑色痕跡,原以為是先前兩次意外撞傷所致的瘀血,但一個月前黑色痕跡有擴大趨勢,至坊間診所求診也以為是瘀青未散。所幸林先生的女兒警覺,勸父親再去大醫院找皮膚科醫師尋求第二意見。在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廖澤源醫師門診,經皮膚鏡、皮膚切片病理檢查發現林先生患有肢端黑色素瘤,需透過廣泛切除病灶阻斷腫瘤生長以避免轉移,遂轉至整形外科進行截肢評估,術後林先生恢復良好,定期回診追蹤。 皮膚癌指的是由皮膚細胞異常增生所引發的惡性腫瘤。根據其來源細胞的不同,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以及黑色素瘤等類型。其中,基底細胞癌最為常見,常見於臉部、耳朵、脖子等陽光易曝曬處,生長緩慢、轉移風險低但可能會局部侵犯組織;鱗狀細胞癌次之,具一定轉移風險;而黑色素瘤雖然相對少見,卻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且可能迅速轉移至淋巴、肺部、肝臟及大腦等各個器官。 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資料,皮膚癌每年新增約2,000例,已列入十大癌症之一,發生率逐漸上升,廖澤源醫師說明:「若皮膚出現形狀不對稱黑色斑塊、顏色不均、邊界不規則、最大直徑超過6mm、潰爛不癒、容易出血、會癢會痛等情況就要小心是否為黑色素瘤。一般會透過理學檢查、皮膚鏡檢查與皮膚切片病理檢查進行診斷。」 肢端黑色素瘤屬於黑色素瘤的一種臨床分型,廖澤源醫師表示:「其發生原因與基因相關,發生位置主要在手、腳等四肢末端的位置,初期可能不會疼痛,容易被誤認為受壓迫或撞擊所致的瘀血而輕忽。」肢端黑色素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首選,醫師會評估需要截肢的範圍,目的在於根除病灶、避免遠端轉移,爭取存活機會,部分病人術後則會由醫師評估,進行免疫或標靶治療,清除可能殘存的癌細胞。病人術後應定期回診追蹤,並妥善進行傷口照護與肢體復健。 廖澤源提醒,民眾對於黑色素瘤需存有警覺心,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提高黑色素瘤的存活率。因此民眾平時應留意皮膚的異常變化,若有異常變化建議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診斷,把握治療黃金期。

Read More

義純玄米油檢出致癌物 日醬油防腐劑超標

自義大利進口的純玄米油被驗出縮水甘油脂肪酸酯超標,民眾食用恐會致癌並造成生育能力下降。(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8日公布本週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1批來自義大利的純玄米油,被檢出致癌物質之縮水甘油脂肪酸酯超標,這批792公升純玄米油已要求業者退運或銷毀。另外發現,自日本進口生魚片醬油防腐劑超標、自越南進口的鮮榴槤農藥超標。 食藥署指出,台灣哲光公司自義大利輸入的純玄米油,被檢出縮水甘油脂肪酸酯含量為1145 μg/kg超標,這是油脂食品加工過程中形成的汙染物,縮水甘油脂肪酸酯在人體內會水解成縮水甘油,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如高劑量攝入可能影響睾丸功能導致生育能力下降。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指出,這批792公升義大利的純玄米油,己要求業者全數退運或銷毀,該進口業者日後進口貨品也由一般抽批查驗調整為加強抽批查驗,抽驗比例為20%至50%。 食藥署指出,本週還有1批從越南進口的鮮榴槤也被發現不合格,輸入業者為泓匯國際有限公司,這批貨被檢出殘留農藥撲滅寧0.03ppm,依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殺菌劑撲滅寧的法規容許值為0.01ppm。這批越南的鮮榴槤共計1萬4850公斤,必須退運或銷毀。 自日本進口的生魚片醬油,檢出防腐劑雙十二烷基硫酸硫胺明標1倍。(食藥署提供) 同時,本週也發現裕毛屋企業公司自日本進口的生魚片醬油,檢出防腐劑雙十二烷基硫酸硫胺明0.02 g/kg,超過醬油容許防腐劑用量的1倍,食藥署也要求業者銷毀或退運這批6公斤日本醬油。

Read More

腸病毒仍流行 高風險嬰暫緩哺母乳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8日公布,上週無新增腸病毒重症或死亡個案,腸病毒伊科11型疫情雖已在6月中達到最高點,但仍處高原期,預估不排除延至8月中才脫離流行,建議對具高風險因子(如早產等)之嬰兒,就醫與醫師討論最佳哺乳方案,可考慮暫緩哺餵母乳。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上週公布的新生兒腸病毒重症死亡個案(北部男嬰)檢驗確定為伊科病毒11型,今年累計仍維持9例腸病毒重症(含6死),重症病例數仍為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占6例(含5死)均為伊科病毒11型重症。 羅一鈞指出,伊科病毒從今年2月起成為主流病毒株,在6月8日至14日單週篩出20例陽性已為最高點,但由於占比未見下降,評估目前仍是流行期間,仍待觀察後續下降趨勢,不排除延長到8月再降溫。 此外,由於除了母子間的親密接觸可能傳染腸病毒之外,曾有少數病例報告提出於母乳中檢測出腸病毒,尤其是當母親感染腸病毒後處於病毒血症較高的時期,但是否為傳染途徑尚無明確定論。 因此,有關母親疑似感染腸病毒時的母乳哺餵建議,羅一鈞表示,疾管署依據6月19日專家會議結論,已修訂完成「新生兒腸病毒感染臨床處置建議」並於7月2日發函週知,建議對新生兒、未滿3個月具高風險因子(如早產等)之嬰兒,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之虞,建議就醫與醫師討論最佳哺乳方案,可考慮暫緩哺餵母乳,過程中協助母親維持泌乳,待疾病康復後可恢復母乳哺育。

Read More

翁走路很喘 心導管置入關閉器助改善

王美英醫師進行心導管置入關閉器手術後,改善病人走路會喘的情形。(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8歲楊先生是數十年老菸槍,有中風病史且行動不便,走幾步路就會喘。呼吸衰竭被送到大里仁愛醫院急診,檢查出有肺炎和肺水腫,轉入加護病房觀察治療,順利復原但仍然覺得很喘。心臟內科王美英醫師檢查發現,其左心房腫大,引發心房顫動,最嚴重可能造成右心衰竭死亡。王美英醫師進行心導管置入關閉器手術後,楊先生走路已經不會喘了。 王美英醫師指出,心臟左、右心房中膈發生破洞導致血液互相流通,即是心房中膈缺損,大部分原因不明。常見初發症狀包括:心悸、頭痛和體力衰退,嚴重時會因心臟衰竭及肺高壓,且併發呼吸困難、心律不整、肝脾腫大及四肢水腫等症狀。症狀嚴重程度是根據缺損面積大小、左右心流量以及肺動脈高壓程度而決定。若缺損面積小於5mm,並不會有症狀,90%以上會在一歲前關閉,一歲以上有20至50%會自行癒合;若缺損面積大於10mm,左、右心房壓力都不高時,在孩童時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可能直到成人甚至是中年過後才會被發現。 心房中膈缺損的治療方式,主要是接受心導管置入關閉器手術,利用心導管操作方式,關閉器置入心臟以關閉缺損,避免手術治療產生疤痕及併發症,縮短住院時間和減輕病痛,心導管置入關閉器手術後30天內死亡率為0.2%。大部分第二孔型心房中膈缺損,可以經由心導管放置關閉器治療,若不適合放置關閉器,手術治療的成功率同樣非常高。 王美英表示,大約20%成年人罹患心房中膈缺損會合併心房性快速心律不整,40歲之後開始明顯心臟衰竭。愈晚手術則心律不整(心房纖維顫動)機率愈高。如果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尤其是在診斷出週邊血塊後,應懷疑可能是心房中膈缺損。如果心房中隔缺損(大面積的缺損)不治療,會有長期的左向右分流導致肺血流量增加和右心室舒張負荷過重問題,當肺血管阻力改變時會產生肺動脈高壓,甚至分流逆轉產生「艾森門格症侯群」。「艾森曼格症候群」的女性應避免懷孕,因可能有加重肺動脈高壓風險以及增加心律不整發生率。 如果民眾有以上心臟異常症狀,建議到心臟內科門診接受心電圖、X光及心臟超音波等檢查。

Read More

中醫大新竹附醫攜手清大 腦波診斷助揪早期阿茲海默症

陳睿正(左)醫師說,腦波診斷模型工具已應用於研究與臨床測試,未來有望成為台灣社區型失智早篩的重要技術。(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我才58歲,怎麼會得失智症?」一位竹科企業CEO,長年帶領上百人團隊的許先生,在一次簡報中突然忘詞,連公司基本財報數字都說不出來。起初他以為是壓力太大,但幾個月內狀況愈來愈明顯,甚至在高鐵上忘了該在哪一站下車。 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科醫師陳睿正,經由腦波診斷模型與電腦化心理評估,發現其認知功能下降,進一步Aβ PET檢查,顯示他腦中出現大量β類澱粉蛋白沉積,確診為早期阿茲海默症。 陳睿正表示,阿茲海默症發生的原因,目前無法完全明瞭,但主要與腦部蛋白質異常、基因遺傳、生活習慣和環境等多重因素有關。臨床經驗顯示,阿茲海默症越來越為大家所熟知,有早期就醫的趨勢,但學歷較高的患者做基本的神經心理評估,對他們來說太簡單,因此,可能出現測試正常,但其實是是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情況。 中醫大新竹附醫與清華大學教育學院許慧玉教授、姚在府教授與丁志堅教授團隊合作,開發早期診斷系統「腦波診斷模型」,透過非侵入性腦波儀分析記憶相關電位變化,找出尚未出現臨床症狀的早期阿茲海默症徵兆。 陳睿正指出,亞健康的人如果想確認是否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可以先透過腦波診斷模型。腦波診斷模型工具已應用於研究與臨床測試,未來有望成為台灣社區型失智早篩的重要技術。 陳睿正說,「腦波診斷模型」比失智症檢測題目更深入,像是在玩遊戲打電動一樣,測試者認識圖像回答答案,接上腦波儀偵測測試者在空間上是否有缺損,經由腦波去偵測他的腦波有沒有異常。 陳睿正提醒,阿茲海默初期的病人,可能會出現短期記憶力的喪失,比如說昨天吃什麼東西可能會想不起來,有些人會有空間感的喪失,比如說迷路,常去的地方會忘記怎麼走,建議即早就醫即早治療。 陳睿正表示,傳統失智症藥物只能暫時改善記憶,但無法阻止病程惡化。新一代單株抗體藥物,如 Lecanemab 和 Donanemab,是針對「阿茲海默症真正的病因」──β類澱粉蛋白沉積,進行免疫清除的標靶治療。研究顯示,這類藥物可顯著減少腦內病理蛋白,延緩認知惡化約30%以上,成為全球首批獲FDA核准、針對病因設計的阿茲海默症藥物。不過,這些藥物也需謹慎使用。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腦部局部水腫或出血,大多輕微可逆,但需定期MRI監測。

Read More

深耕嘉義 11醫療院所聯盟簽署MOU

嘉義市11家醫療院所聯盟簽署MOU深耕嘉義。(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為因應高齡化社會挑戰、強化區域整合照護網絡,嘉義基督教醫院八日偕同嘉義市其他十家醫院簽署「健康台灣深耕計畫合作意向書」,共同承諾攜手深耕嘉義,齊心打造「健康台灣」的醫療典範城市。 由嘉義基督教醫院發起,聯合嘉榮等十一家醫療院所,成立「嘉義市醫療聯盟」,以「國際交流」、「品管教學分享」、「定期會議」及「運動紓壓活動」建構一個具彈性、互補與共榮的醫療服務平台,提升嘉義市整體醫療服務能量與凝聚力。 嘉義基督教醫院陳煒院長表示,「醫院聯盟合作意向書的簽署,不僅是透過組織上的整合,更代表著一種價值共識與社會責任的實踐。我們相信,只有各醫療單位打破界線、攜手合作,才能真正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模式,打造有溫度且具專業的健康城市。」 嘉義市衛生局廖育瑋局長肯定聯盟成立後,對嘉義市整體醫療資源整合的重要意義。她表示,「這是嘉義地區公私協力、醫療整合的一大突破,也是實踐『健康城市』願景的重要一步。今日的合作簽署更能促進醫院聯盟在政府政策、公共衛生行動與民間醫療力量之間,形成更緊密的協作,未來無論是在疾病防治、災害應變或高齡社會的挑戰上,都能發揮更大功效。」會中,陽明醫院院長謝景祥針對長照的困境與挑戰分享經驗與提出建議解方。

Read More

染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女童高燒氣喘

醫師林愛惜說,hHMP患者發燒逾三天或高燒(逾攝氏40度),出現呼吸困難及皮膚、嘴唇或指甲發紺症狀,趕快就醫。(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歲女童反覆高燒,又出現喉嚨痛、流鼻水、咳嗽及氣喘發作,經送急診就醫,脈搏竟飆至每分鐘140下,檢查確診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經住院治療後,症狀緩解。郭綜合醫院小兒科部長林愛惜說,是一種很常見的呼吸道病毒,主要是飛沫和接觸傳染,可引起輕微感冒到嚴重肺炎,目前無特效藥及疫苗,治療為支持性療法,預防措施以感染控制為主。 林愛惜指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是一種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毒,為單股負鏈RNA病毒,2001年在荷蘭首度被發現,多數人5歲以前有得過,一生中可能多次感染。小於5歲幼兒(尤其早產兒)、大於65歲長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有哮喘或是慢性阻塞性疾病。其症狀和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相似,包括咳嗽、流鼻水、發燒、呼吸困難、皮疹;嚴重的如細支氣管炎、哮吼、加重氣喘、肺炎、中耳炎等。 她說,據《柳葉刀全球健康》2021年發布的研究顯示,2018年5歲以下兒童約有1420萬人感染hHPV病毒,其中60多萬人住院,超過1.6萬人死亡。治療hHMP方面,目前無特效藥及疫苗,以支持療法為主,如休息、水份補充、退燒藥、止咳化痰藥等。若病情嚴重需住院治療,可提供:氧氣治療,靜脈注射液體,皮質類固醇。抗病毒藥物無效所以不建議使用。 林愛惜說,hHMP患者發燒超過三天或高燒(超過攝氏40度)、呼吸困難,及皮膚、嘴唇或指甲發紺,必須趕快就醫,症狀在幾天內沒改善,健康問題惡化,可能增加重症機率,甚至嚴重須住院者須數週才會痊癒。

Read More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恢復健康 但「這些事」才是康復的關鍵

建議心臟病友,在術後持續建立健康的生活與飲食習慣,配合醫囑持服藥、傷口照護、復健,也要定期回診追蹤。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70歲的王奶奶某次出遊返家後,出現胸悶與活動易喘的症狀,經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後經心臟外科林伯翰醫師確診為冠狀動脈嚴重狹窄。評估後,安排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順利康復出院。但返家後卻出現口傷口搔癢、局部麻木及睡眠品質下降等問題,王奶奶擔心是否術後出現異常,甚至一度不敢翻身或外出活動。到門診追蹤後,確認是正常的神經修復現象。 心臟手術後的修養更重要 醫師提供術後飲食、運動建議 林伯翰醫師表示,心臟手術只是治療的開始,真正影響預後的關鍵,術後能否持續配合醫療照護與建立正確觀念。術後常見的傷口搔癢與麻木,多為神經修復過程中的正常反應,通常會隨時間緩解。但如果傷口出現紅腫、突起或小膿泡,可能與體內縫線未完全吸收有關,要盡速返院處理,不要拖延或自行處置,以免感染變嚴重。 另外飲食和運動上也要特別注意: 飲食:以高營養食物為主,幫助體力恢復;後續則應轉為低脂、低膽固醇、富含纖維的飲食型態,避免食用豬油、內臟、蛋黃與魚卵等高膽固醇食物。另外要減少酒精、濃茶與咖啡等刺激性飲品,降低心血管負擔。 運動:採取漸進式復健,避免提重物、彎腰使力或劇烈運動,尤其胸骨未完全癒合期間更要注意。 術後建議可以先從輕度的散步、伸展等運動開始,步訓練體能與胸部肌群。 手術後4天內別淋浴 戒菸非常重要 手術後日常生活的部分,要特別注意洗澡和戒菸。洗澡建議於拆線後3至4天,確認傷口無滲液或感染再淋浴。「戒菸」則是對術後心臟病人來說非常重要,因吸菸會造成血壓上升與血管收縮,不僅延緩恢復,更大幅增加再次發病風險。性生活方面,如果快步行走或爬樓梯都沒有不舒服,通常代表體能已回復,可以逐步恢復。 林伯翰醫師強調,心臟手術的成功並不僅止於手術順利完成,更有賴術後嚴謹的醫療照護與病患的積極配合,建議心臟病友,在術後持續建立健康的生活與飲食習慣,配合醫囑持服藥、傷口照護、復健,也要定期回診追蹤,讓醫師能掌握恢復進度、排除潛在風險,降低感染或復發的風險,盡快找回健康,恢復生活品質。

Read More

中風竟是心臟腫瘤作怪 婦微創手術化險為夷

一旦出現不明原因中風症狀,應即時接受詳細檢查,避免錯過治療時機。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靖安報導 一名60多歲婦人突然右側癱軟,家人以為她中風,緊急送至台中慈濟醫院。醫療團隊進行神經影像與心臟血管檢查後驚覺,真正的病因並非一般中風,而是一顆長在左心房、超過五公分的「心臟黏液瘤」。心臟外科醫師鄭伊佐以微創開心手術成功切除腫瘤,婦人順利康復出院。 果凍狀腫瘤隨心跳 恐釀致命血栓中風 鄭伊佐醫師指出,心臟黏液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良性心腫瘤,約八成位於左心房,質地如果凍般柔軟,隨心跳擺動。一旦阻塞瓣膜出口,便會影響心臟血流,形成血栓並流至腦部,引發缺血性中風。婦人正是因腫瘤造成腦部血管堵塞,才出現癱軟症狀。 微創手術切除腫瘤 恢復迅速重拾行動力 婦人起初對手術感到猶豫,甚至考慮轉診,但在鄭醫師堅定、自信的說明下選擇信任原團隊。手術從右側胸肋進入心臟,建立體外循環後切開左心房,完整移除腫瘤與根部,並以心包膜補片修補。由於採用微創技術,傷口小、恢復快,婦人手術隔天即脫離呼吸器,右側肢體功能明顯改善。 良性腫瘤如炸彈 及早發現是關鍵 鄭伊佐醫師提醒,雖為良性腫瘤,但心臟黏液瘤位置特殊,若未及早處理,恐致命。一旦出現不明原因中風症狀,應即時接受詳細檢查,避免錯過治療時機。 婦人感謝醫療團隊全程陪伴,「如果當時沒信任醫師,恐怕不會有現在的我。」她也盼自身經歷能提醒更多人,面對突發中風症狀,需保持警覺,信任專業、把握治療契機,才能遠離隱形殺手。

Read More

高血脂恐埋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藥物控制成關鍵

臨床在高血脂用藥上,針對不同病患的症狀與身體狀況也有不同的治療選擇。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蘇靖昀報導 高血脂初期症狀不明顯,常因此埋下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危險因子,尤其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現象,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盛行率達3成,事實上,經檢查確定有血脂異常,必要時可透過藥物控制血脂,如今也有新一代降血脂藥物提供病患更多治療選擇;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恆指出,當高血脂出現症狀時,往往已對血管甚至心臟造成損傷,因此早期發現介入治療是關鍵,如今血脂藥物多元選擇,讓病患更有機會將低密度膽固醇(LDL)控制更理想,達到治療目標。 心肌梗塞有年輕化趨勢 壞膽固醇成危險因子 血脂異常時往往都沒有臨床症狀,必須透過抽血檢查才能發現異狀,而血脂異常關鍵指標之一就在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就是俗稱的壞膽固醇;李貽恆醫師表示,低密度膽固醇升高時,容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在心臟表現上則會因血管阻塞引發心肌梗塞,尤其近幾年國內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現象,最重要的兩個危險因子,除了吸菸,另一個就是低密度膽固醇的升高。 血脂高風險罹病風險高 藥物控制成關鍵 李貽恆醫師指出,礙於血脂數值評估較為複雜,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聯合國內其他九家醫學會也提出血脂臨床共識,針對曾發生血管阻塞、心肌梗塞等病患,建議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小於70mg/dL,若為多重血管阻塞等更嚴重病患,低密度膽固醇則應控制55mg/dL以下,至於未發生疾病但已是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患者,低密度膽固醇則建議控制100mg/dL以下,基本上,若屬於高風險的患者都應透過藥物幫助控制血脂。 血脂控制不佳 新一代藥物提供治療新選擇 臨床在高血脂用藥上,針對不同病患的症狀與身體狀況也有不同的治療選擇;李貽恆醫師說明,最常見的第一線口服降血脂藥物為他汀類(statin)藥物,主要機轉是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過程的其中一個步驟,若單純使用仍無法達到治療目標,則可加上第二線口服降血脂藥物,藉由抑制膽固醇於腸胃道吸收達到控制血脂目的,不過第一線口服降血脂藥物對於少數病患可能會引起肌肉酸痛的副作用,目前也有新一代降血脂藥物可以選擇。 依據病患不同風險程度 選擇適合藥物有效控制血脂 李貽恆醫師解釋,新一代降血脂藥物與他汀類藥物的機轉相似,同樣是從肝臟抑制膽固醇合成,但卻是從更源頭開始抑制,較不會有肌肉痠痛的副作用,因此根據過去臨床經驗,當少數病患在使用他汀類藥物後出現肌肉酸痛時,若已無法耐受,就可考慮以新一代口服降血脂藥物替代原本藥物,或當他汀類藥物已使用到最大劑量,且使用第二線降血脂藥物後,仍無法有效控制低密度膽固醇,則可考慮合併新一代降血脂藥物,以更有效達到治療目標。 降血脂藥物擅自停藥 醫:增加心臟病風險 不同降血脂藥物的使用還是得依據病患的血脂風險程度來做調整,最重要是病患一旦開始接受藥物治療,就不能擅自降低劑量甚至停藥,以免反危及健康;李貽恆醫師表示,這是台灣病患最常見的問題,尤其屬於高風險病患,原本低密度膽固醇控制有加,卻突然停藥造成升高,促使血中變異性,也會埋下誘發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因此有任何問題出現時,都先應經醫師評估,再討論是否得調整用藥。 低密度膽固醇理想數值?依據病人血脂風險來決定 李貽恆醫師也表示,臨床上得根據病人臨床風險來決定低密度膽固醇的理想數值,包括年紀、抽菸、高血壓等都屬於危險因子的評估條件,原則上,若為血脂中低風險者,建議可先透過飲食、運動等生活型態的改善,經三至六個月後重新檢測是否達到建議目標,若仍無法改善,則再與醫師討論長期藥物治療,最重要想要遠離高血脂,早期發現治療才是關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