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健康均壽僅六八.七歲

 中央社/台北電  中國正處於快速老齡化階段,但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中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68.7歲,且罹患一種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人。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解讀10月28日由國家發改委、教育部、民政部、財政部等8個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文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在會中作上述表示。  據國家衛健委官網,王海東指出,截至2018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億,且中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18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7.0歲;然而據研究,中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  他透露,中國罹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人,老年人對健康服務的需求非常迫切。  與會的國家老年醫學中心主任、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指出,除了多種慢性疾病,中國老年人還有老年綜合症,同時存在多重用藥問題;有一部分老年人存在精神心理問題,特別是失能和半失能的發生,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書記李志新表示,根據慢(性)病中心的全國死因監測系統顯示,造成65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的前3原因,分別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這3種疾病占老年人群死亡的70%以上。  李志新指出,按照數年前的中國慢性病和危險因素監測數據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高達58.3%,糖尿病患病率達19.4%,「新一輪的危險因素監測今年剛剛實施完,最新的數據有可能更高」。

Read More

延續生命 義消器捐遺愛手足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成醫移植團隊與社工部2日上午在成杏廳舉辦舉辦「傳愛無限」器官捐贈感恩音樂會,邀請捐贈者及移植者出席。自民國79年起計有475名大愛捐贈者,造福上千個病患、家庭。成醫院長沈孟儒也表示,期盼移植者都能在親友的遺愛下重生,讓生命的璀璨延續。  今年的捐贈者中有兩人十分特別,一為成大醫院近兩年來最年長的捐贈者;另一則將腎臟捐給長期洗腎的表哥表妹,親人的遺愛也讓三條生命得以繼續。捐贈者家屬吳世媛於會中致詞表示,先父吳信鴻個性開朗樂觀,很早就向家屬表示,若未來身故欲捐贈器官,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今年10月吳信鴻不幸因車禍送院、性命垂危,亡故後家屬也遵從父親心願,捐出心臟、肝臟、腎臟、眼角膜及皮膚等。吳世媛說,雖然生活中少了父親,但是多了一份傳承的責任,未來也期能像爸爸一般,把自己身體照顧好,即便離開,也能幫助更多因病煎熬的生命。  另外擔任救難隊義消的黃凱亮於今年3月在家中暈倒送醫,失去自主意識,生活全仰賴親姊姊黃麗華看護照料,無奈醫療有極限,黃凱亮的意識狀況也每況愈下。黃麗華經與父母討論後,決定讓黃遺愛人間,捐出心臟、肝臟及腎臟,兩枚腎臟更指定贈予長期洗腎的表妹及表哥。  黃凱亮的表妹莊麗美2日上午也出席與會,莊麗美指出,洗腎至今13年多,等待許久都沒有換腎的機會,好不容易人生出現一線曙光,卻是出於自己的表哥,也讓接受捐贈的表兄妹心情十分複雜。承諾一定會帶著表哥的遺愛,好好活下去。也特別敬佩姨丈夫婦能將失去兒子的痛苦,化成無私的大愛。

Read More

慢性肺阻塞 務必規律用藥戒菸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一種慢性和無法回復正常肺部功能的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台南市立醫院指出,治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規律用藥和戒菸是不變的黃金準則。  南市醫表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大多數為吸菸者,而且此疾病常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憂鬱、焦慮、代謝症候群甚至是肺癌。因為氣道發炎、氣流阻滯,所以常以呼吸困難、長期咳嗽或咳嗽有痰等症狀表現;此疾病的可能族群,包括吸菸及吸入二手菸者、具有職業性刺激物暴露史者(如廚師或汽修業)、長期咳嗽且愈來愈嚴重或咳嗽有痰者等等,建議作肺功能檢查,評估是否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  針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治療方式,南市醫提醒,規律用藥和戒菸是不變的黃金準則。在急性期時以抗發炎藥物為主,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減少住院天數和三十天內再入院比率;維持期以長效支氣管擴張劑為主,治療目標為緩解呼吸困難、減少緊急用藥(短效支氣管擴張劑)次數。  南市醫強調,不論口服藥物或外用吸入劑,規律用藥能有效改善呼吸道氣流阻滯問題,減緩慢性阻塞肺部疾病症狀,且可以降低急性惡化頻率和嚴重度,更可以改善健康狀態,也建議定期施打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

Read More

<醫師專欄>踝關節扭傷在NBA

 ■吳重達  踝關節扭是任何骨科門診或急診的常見傷害。 患者以年輕族群居多,運動則以籃球、羽毛球、排球…,牽涉到跳躍、扭轉的運動占多數。愛穿高跟鞋的女性也較容易發生。  NBA籃球員的運動傷害中踝關節扭也是第一名的傷害。可是,真正的發生率卻沒有真正的報告。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針對此議題做了研究,其結果可以投射到一般的籃球運動族群。  自2013球季起至2017共四年,他們追蹤389位NBA球員,紀錄受傷時間、受傷機轉、受傷場合、傷害分類與因傷損失的比賽時間。當然,他們也清楚交代所使用的傷害相關定義與結果分析的定義和使用方法。  四個球季共2341場合(季前、球季中與季後賽),389名球員共發生了796次踝關節扭傷。計算起來,單一球季發生率是26%。大部分傷害發生在比賽時,71%。受傷機轉以接觸性傷害居冠,71.2%。 80.2%傷在踝關節外側,就是俗稱的 “翻船”。以前有扭傷的球員發生傷害率是從未受過傷者的1.41倍。56%的傷不影響球員參與比賽。 因傷無法比賽平均場數是2場,四個球季共造成1467場比賽缺席。年輕球員較易發生這個傷害。  由上述的數據,可以理解為何門、急診會經常看到踝關節扭傷的年輕病人。四個運動者就有一個有機會扭傷呢!受傷造成的生、心理影響不說,對工作或學業也會衝擊。有形、無形的損失加總起來可以是巨大的。更不必提嚴重扭傷造成的併發症與可能的長期後遺症。  因此,發展傷害預防的策略與方法,由學校、社區、球隊做推廣;教育方面,運動員必需具備急性傷害的自我處理方式,再找合格的醫療機構做適當處理與治療。扭傷常被認為是小傷,反正骨頭沒斷,自己或找人‘喬一喬‘或敷敷藥即可。殊不知韌帶傷害與忽略治療產生的後遺症才叫可怕。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運動傷害科主任)

Read More

新光醫院爆流感群聚 7護1嬰中鏢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新光醫院兒科加護病房傳出流感群聚疫情,對此,衛福部疾管制2日指出,該病房有9名護理師與1名新生兒出現類流感症狀,經快篩包含新生兒在內共8人確診感染A型流感,整起疫情需監測至11月9日。  新光醫院上月24日至本月1日間,陸續出現流感案例,包括9名護理師、1名新生兒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症狀。  疾管署表示,在感染的10人當中,包含新生兒在內的8人經篩檢確認為A型流感。另外2人因症狀減緩,未進行篩檢。根據新光醫院通報紀錄,25日及27日院內各出現1名流感案例、29日出現2例、30日出現4例、31日及1日各出現1例。  疾管署指出,感染的護理師當中,4人體溫已恢復正常,其餘5人仍有發燒症狀,目前正請假休養。另名新生兒目前仍在發燒,已送往隔離室觀察。該案將持續監測至11月9日。  此外,該院已針對所有工作人員每天監測有無發燒或上呼吸道症狀,所有家屬、醫護同仁落實配戴外科口罩,宣導洗手及有生病症狀家屬勿探病。疾管署將與台北市衛生局持續監測疫情發展並督導落實相關防治措施。  新光醫院表示,感染流感的10人,均未接種流感疫苗,推估為院內同仁在外感染後,返回工作崗位時,因密集接觸導致群聚。已針對50多名醫護人員預防性投藥,並討論是否在下週先為高風險單位的工作人員接種自費疫苗。  

Read More

中醫治痘 不同類型不同藥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青春痘是青少年及成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一旦沒有好好處理,可能會留下永久疤痕,甚至影響病人的自信以及社交狀況。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啟光說,中醫治療青春痘強調辨證論治,針對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藥物,並提醒不要熬夜、要有充足的睡眠,避免吃油炸食物。 李啟光表示,西醫認為造成青春痘的原因常常是荷爾蒙、飲食造成皮脂腺過度分泌油脂,或是皮膚的角質代謝異常所引起;由於過度分泌的油脂、代謝異常的角質阻塞毛孔,使得毛囊變成有利於痤瘡桿菌生長的溫床,於是形成皮膚的紅疹、膿包與結節。西醫治療上,常使用外用或口服的抗生素及A酸以抑菌、殺菌來促使皮膚的角質代謝正常。  中醫認為青春痘發生的部位與臟腑有相對應的關係;額頭、左臉頰、右臉頰與嘴唇附近,對應於人體的心、肝、肺、脾胃,也就是說,若造成青春痘的病因侵襲了人體的心、肝、肺、脾胃,則會使相應的額頭、左臉頰、右臉頰與嘴唇附近產生紅疹、膿包與結節。 他表示,中醫治療青春痘,強調辨證論治,針對不同的證型,給予不同的藥物。以下為中醫常見的證型與藥物治療: 心火上盛型:額頭出現青春痘,失眠多夢,面赤心悸,口舌生瘡,小便疼痛,舌尖紅,脈數而有力。治療宜清心安神,可用導赤散加減。 肝火上炎型:左臉頰出現青春痘,煩躁易怒,胸脅滿悶,口渴口苦,舌紅,脈弦數而有力。治療宜清肝瀉火,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肺經風熱型:右臉頰出現青春痘,鼻塞流濁涕,咽喉腫痛,微惡風寒,大便乾燥,舌淡紅,苔黃薄,脈浮數。治療宜疏風清熱,可用銀翹散加減。 脾胃溼熱型:嘴唇附近出現青春痘,頭身重著,噁心嘔吐,胃脹悶,大便黏膩,舌淡紅,苔膩,脈滑數。治療宜清熱化濕,可用甘露消毒丹治。 李啟光表示,治療青春痘除施以藥物外,要注意不要熬夜,要有充足的睡眠,因為生活起居的不正常易使青春痘惡化。同時,應養成每天以中性肥皂及溫水洗臉的習慣,保持皮膚的清潔。  飲食方面儘量避免食用燒烤油炸類的食物,因為此類食物是皮脂腺分泌物的原料,減少此類食物的攝取,就能減少皮膚油脂的分泌,對於青春痘的防治有很大的幫助。

Read More

疑受汙染下架 美宣稱服用善胃得不會致癌

 中央社/紐約1日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今天淡化已下架知名胃藥「善胃得」含汙染物N-亞硝基二甲胺(NDMA)構成的風險,聲稱檢測結果顯示,患者服用善胃得後不會在體內形成致癌物。  路透社報導,FDA藥品評估暨研究中心主任伍考克在聲明中表示,在胃藥善胃得主成分雷尼替丁(ranitidine)發現的可能致癌物N-亞硝基二甲胺濃度,「跟吃燒烤或煙燻肉品等一般食物會暴露到的濃度類似」。  不過,FDA對含雷尼替丁成分的原廠藥與學名藥進行檢測,發現這種非處方藥有些廠牌的NDMA濃度,是FDA「容許量」的9倍。  FDA說,為了模擬善胃得如何在使用者胃部與小腸發揮作用,FDA展開的試驗顯示,善胃得不會導致體內形成NDMA。FDA表示,仍計劃在人類患者身上進行藥物試驗,以全面了解藥物被人體吸收後是否會形成NDMA。  善胃得是法國製藥公司賽諾菲集團在美國銷售的藥物,由於可能汙染到NDMA,善胃得和一些學名藥已經回收。FDA今年10月表示,在含有雷尼替丁成分的藥物中發現的NDMA含量令人無法接受。  美國線上藥品零售商Valisure先前曾提出雷尼替丁會導致病患體內形成NDMA的說法,當初是向FDA警告藥物可能受到汙染。  Valisure執行長賴特在聲明中批評FDA的檢測方法,稱「條件過於簡化,沒有適當評估真實的胃部狀況」,敦促FDA全面回收雷尼替丁與類似藥物尼扎替丁。

Read More

〈 醫藥頻道 〉 B肝帶原者 肝癌高危險群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傳出「肝病如果沒有明顯症狀,不需接受治療就會沒事」言論,對此,衛福部國健署指出,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成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2成為C肝帶原者。呼籲民眾若發現有肝病,應盡快治療;而定期篩檢有以利及早發現病灶。  國健署表示,肝癌高居我國癌症死因第二位, 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  國健署指出,在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20%為C肝帶原者。其中,B型肝炎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的發作,易增加肝癌的發生率;而C肝帶原者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5%會變成肝癌。  目前健保給付C肝口服新藥之治療成功率達97%,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可避免演變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另外,國健署提供民國55年次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民眾,原住民則為40至60歲,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服務。  如果非上述年齡、且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者,則可利用健康署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進行肝功能之GPT、GOT等項目的檢查,檢查結果肝功能異常者,則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的病毒性肝炎檢驗、追蹤及治療。  國健署指出,目前全國有6千家醫療院所提供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符合資格民眾可至醫療院所接受檢查,並事先向醫療院所洽詢服務時間及掛號費等事宜。

Read More

過動症服藥 8成患者可改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在服藥後,有8成患者病情獲得改善,同時也能降低意外發生、毒品使用,以及自殺等風險。在接受治療後,除了規律服藥以外,也建議可和醫師討論藥物治療模式想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蔣立德表示,以往對於ADHD的藥物治療,有所謂「藥物假期」這樣的選項,也就是可以考慮在放假期間停用藥物觀察看看。  蔣立德指出,曾收治過一名男性個案,據他的家人陳述,案例再服藥病情確實改善很多,但在去年因為看到個案吃了藥以後,正餐都不好好吃,想說是會不會是藥物副作用,便讓他週末停藥的。但沒想到他吃藥習慣越來越鬆散,也沒好好吃飯。  近年來發現,ADHD已經被明確認定是先天的神經發展疾病,除了大腦多巴胺的傳導異常以外,這幾年的研究也都發現在腦部發展上也有明顯落後。若病患能越早評估並接受規律治療,其實都有不錯的預後。  此外,有研究顯示,藥物治療除了改善症狀以外,也同時降低了車禍與其他意外發生率、毒品使用率、甚至自殺風險等。  因此,蔣立德強調,除非有特殊狀況,如飲食型態、食慾嚴重受影響等,否則藥物假期的治療模式是越來越不被建議了。畢竟ADHD的症狀在日常生活的行為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擾。

Read More

研究發現 麻疹病毒恐造成免疫失憶

 中央社/倫敦31日綜合外電報導  參與相關研究的科學家今天表示,麻疹的危險性比醫學界目前普遍所認知為高,因為病毒可造成免疫系統「失憶」,破壞人體對其他疾病的抵抗力。  兩項同時發表的研究結果首度揭露,作為傳染性最強的疾病之一,麻疹如何「重新設定」人體免疫系統,使其恢復到嬰幼兒般的不成熟狀態,對感染僅具有限免疫能力。  此外,相關研究結果有助說明,為何孩童得過麻疹後,往往容易感染其他疾病,也凸顯有些國家日益抗拒幼兒接種疫苗的危險性。  路透社報導,各地民眾對疫苗的信任感降低進而使接種人數減少,已導致麻疹疫情出現,這又可能使得流行性感冒、白喉及結核病等其他危險的疾病重現。  英國維康桑格研究院和劍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佩特洛娃是其中一項研究的負責人之一,她指出,麻疹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包括「免疫失憶」,也就是說,「免疫系統忘了以往如何應對感染」。  美國霍華休斯醫學中心研究員艾勒吉是另一項研究的負責人之一。他表示,研究結果「非常強有力地證明,麻疹病毒實際上會摧毀人體免疫系統」。  麻疹病毒會引發咳嗽、出疹和高燒,也可能引起具有潛在致命性的肺炎和腦炎等併發症。  有兩劑自1960年代即被使用,且已證實安全有效的疫苗可對抗麻疹,但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約3週前警告,全球各地有許多未曾接種的民眾,且人數有上升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全球未接種麻疹疫苗的人數是去年同期的4倍。  為了解麻疹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影響,兩組科學家在荷蘭觀察研究了一群未接種麻疹疫苗的孩童。  在其中一項研究,科學家給源自26名孩童的抗體作基因測序,時間是在他們感染麻疹病毒前及感染後約40至50天內。研究和驗血結果顯示,感染後,這些孩童先前所擁有對其他疾病的抵抗力消失。  根據另一項研究結果,麻疹足以摧毀存在於孩童體內11%至73%的保護性抗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