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學生等待放榜壓力 勝過不及格打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中會考的分發結果將於7月初揭曉,學生正面臨人生中兩項重要考試的壓力高峰。根據一篇2024年12月發表於《情緒(Emotion)》的研究指出,學生在等待成績時所承受的壓力,比發現考試不及格後所感受到的壓力更大。 這項研究由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學者進行,對象為101名比利時大學心理學系學生,正在等待成績然後考慮是否可繼續攻讀學位,研究者在得知成績前進行2天半的調查,成績公布後持續6天半的追蹤,觀察其情緒變化。 結果發現,等待成績公布的期間,學生的焦慮指數明顯高於成績公布後,即使成績不如預期,當下情緒反應反而較為平穩。 成大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指出,面對如會考、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等關鍵性考試時,考生在等待結果期間的焦慮感確實會升高。焦慮程度與個人性格相關,傾向負面思考者,當可掌握的資訊越少,焦慮感往往越強;有人會選擇降低期待,避免結果不如理想時產生過大的失落感。 董旭英建議教師可多輔導學生進行志願規劃安排,同時加強傳遞一個重要觀念:考試結果並非就此決定終身,未來仍有機會扭轉局勢。鼓勵學生培養適宜紓壓方式,練習正向思考。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可透過3個步驟練習接納情緒:1是覺察與辨識感受,釐清這份情緒是有明確原因,還是沒來由的;2要充分體會這些感受的存在,就算是負面的情緒也不要壓抑或逃避;3是不要去批判情緒,理解這樣的感受是正常且合理的,避免將情緒擴大解讀,否則容易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 在孩子等候結果期間,葉雅馨提醒,最重要的是如常的陪伴,留意孩子情緒,適時引導轉移注意力,可一起去運動、逛街、吃美食、看電影,或主動詢問他想要做些什麼。即便是發呆、玩電動,可都給予他足夠的空間與自由。畢竟,等待結果期間及公布後可能會承受更多負面情緒,與其過度干預,不如依他所想要的,才是最好的陪伴方式。

Read More

對抗難纏乳癌 醫籲三箭齊發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乳癌為女性國人的頭號癌症。其中,HER2陽性乳癌因癌細胞增生快速、容易轉移並產生抗藥性,在治療上頗具挑戰性。醫師指出,現今「雙標靶皮下注射療法」已正式納入健保,不僅可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減輕治療經濟壓力,也大幅縮短治療時間。 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理事長葉顯堂表示,我國乳癌死亡率居高不下,即便治療成果顯著、存活率持續提升,但死亡總人數仍因母數擴大而增加。因此,乳癌防治成效必須從源頭開始做起,而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在於擴大早期篩檢、強化早期治療落實,以及推動精準醫療策略等「3支箭」。 在乳癌各類型中,HER2陽性乳癌雖僅占約兩成,但由於癌細胞增生快速、容易轉移與產生抗藥性,被臨床視為最具挑戰性的亞型。 葉顯堂說,過去這類患者缺乏有效的標靶藥物,常面臨反覆復發與惡化風險。然而,隨著近年來醫療科技進步,隨著標靶治療日益成熟,特別是皮下注射雙標靶療法的導入,不僅顯著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也有助於提高治療順從性,進而強化整體治療成效。 不過,他也坦言,即便藥物選擇增加,在臨床上仍有不少患者因治療週期長、費用高昂,在經濟壓力下難以完成全療程,影響療效與預後,健保支持能大幅提升患者的治療意願。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表示,HER2陽性乳癌治療過程繁複,常橫跨術前、手術、術後輔助及轉移期用藥。然而,在今年5月,「雙標靶皮下注射療法」正式納入健保,顯著提升可及性。早期患者最多可獲18個療程給付,轉移性病友則長達18個月(約26個療程),減輕120至180萬元藥費負擔,預估每年逾千名病友受惠。 除藥費壓力外,雙標靶皮下注射也大幅縮短治療時間,陳芳銘說,傳統靜脈注射需2至3小時,對職場女性與照顧者形成負擔;皮下注射則只需數分鐘,利用通勤或空檔即可就醫,顯著提升順從性與生活品質。  

Read More

4歲童染伊科11型 急性下肢無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腸病毒疫情連續3週上升,疾管署24日公布,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6772人次,較前1週上升10.7%。新增重症個案是一名4歲女童,為7年來首例染伊科11型併發急性肢體無力麻痺症狀。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近期腸病毒出現「北升南降」趨勢,包括:台北、新北、基隆、宜蘭、桃園、新竹及苗栗等北部7縣市就診人次明顯上升,近期病例恐快速增加。預估至7月底均為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請家長和照顧新生兒的醫療機構要提高警戒。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指出,上週無新增新生兒腸病毒重症或死亡,今年累計8例腸病毒重症(含5死),重症病例數為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占5例(含4死)均為伊科病毒11型重症,另3例分別為1個月大嬰兒和4歲幼兒(均為伊科病毒11型重症已出院)、1歲幼兒(克沙奇B5重症死亡)。 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持續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通報重症病例,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上升。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為中部4歲女童,5月下旬陸續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雙腿痠痛、走路變慢、頭痛、無法正常蹲下等症狀,第4度就醫時住院,檢查疑似有橫斷性脊髓炎且有左手和右小腿神經異常,收住加護病房並通報急性下肢無力,糞便檢出伊科病毒11型,確診為腸病毒重症,經治療後已改善出院將持續復健,為今年年齡最大的腸病毒重症個案,家人和幼兒園同學均無疑似症狀。 羅一鈞表示,此重症個案也是繼2018年6月伊科病毒11型併急性肢體無力案例(北部4歲女童)後,國內7年來首見發生伊科病毒11型併急性肢體無力案例,屬於少見的伊科病毒併發症,但在伊科病毒流行年度可能零星發生於兒童,國內除2018年曾有1例外,2003年也曾有3例伊科病毒11型併急性肢體無力(年齡分別為2個月、1歲、7歲)。 羅一鈞提醒,預期暑假期間腸病毒將持續升溫,幼托機構、暑期班、夏令營請注意加強幼童洗手和環境清潔消毒。

Read More

冷氣病劇增 適度運動調節體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上班族黃小姐每天捷運通勤上下班,從捷運站出口走到公司僅10分鐘路程,在辦公室內冷氣房一待就是8小時以上,近期天熱便開始出現頭暈、頭痛的症狀,經診斷後即為典型的「陰暑」症狀的「冷氣病」。 TFC松仁中西醫診所中醫師李和蓁表示,上班族頻繁進出冷氣房,只要溫差5度以上,即使只是通勤在外10分鐘的路程,每天累積下來一樣會讓暑氣蓄積在體內,而長期待在冷氣房內無法出汗,導致中暑,也是所謂的「冷氣病」。 近期臨床上「中陰暑」的民眾明顯增加,這類患者容易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四肢無力、痠痛、食慾不振等看似感冒的症狀,卻沒有呼吸道症狀,即是因為身體調節溫度的機能出了問題。 「出汗能力較差的民眾要特別注意中暑。」李和蓁強調,流汗就是身體調節溫度的機制,民眾可以在傍晚下班後,到戶外運動30分鐘,一週3至5次即可,出汗可以調節身體,以習慣夏至較為炎熱的氣候環境;若在室內有空調的地方運動,流汗後建議趕緊沖澡,避免流汗後反而讓身體著涼。若平時就不太會流汗的民眾,更要特別注意,避免暑熱鬱積導致中暑。 夏至後天氣持續炎熱,民眾飲食起居也多可留意。李和蓁提醒,夏日手搖杯、冰品非常解暑,卻會導致「表熱裡虛」,讓腸胃道問題一一浮現,若要解暑,建議飲用青草茶、仙草茶或是西瓜汁,1天1杯為限,並且儘量在中午最炎熱時飲用。 傍晚後體溫已降,身體無法順利代謝寒涼的飲品,恐讓暑熱更加難消;且大量飲用恐「瀉火」過量,易導致體虛,已有腹瀉等腸胃道症狀者則先忌口,避免症狀加劇。 李和蓁指出,適量清涼飲品並非完全不可,選擇「滋陰降火」的方式調養更為穩當,例如苦瓜、蓮子心等可清熱,搭配烏梅、山楂、檸檬等微酸食材,不僅能瀉火,還有開胃、生津之效。

Read More

7月新制 術後加速康復計畫上路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23日公布將於7月1日起實施之新制度,包括全民健保術後加速康復推廣計畫,挹注預算6千萬元,希望減少2600名患者住院天數;食藥署則推動,眼唇部化粧品等應建置產品資訊檔案,保障民眾使用化粧品安全。 健保署於7月1日將推全民健康保險術後加速康復推廣計畫,這是為加速病人術後恢復及早出院,並鼓勵院所提供整合性照護,要求醫院強化術前準備,提升手術照護品質並控制醫療成本,計畫將從骨科膝關節與髖關節置換手術開始實施,挹注預算6千萬元,估計將有2600人受惠。 健保署指出,術後加速康復推廣計畫核心概念是融入護理人員、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於患者在術前門診就開始評估整合性照顧,甚至胃排空時間僅須2小時左右,就不用再禁食12小時,這個計畫將由70歲以上且麻醉風險高的患者率先實施,未來將逐步推廣至更多科別,以縮短住院天數,加速病房使用效率。 另外,食藥署則於7月1日推出嬰兒用、唇用、眼部用與非藥用牙膏、漱口水之化粧品應建置產品資訊檔案,要求製造及輸入業者須建立嬰兒用、唇用、眼部用與非藥用牙膏、漱口水之化粧品產品資訊檔案,以提升產品品質及衛生安全。 食藥署表示,業者於產品上市前應建立化粧品產品資訊檔案資料,需經過安全資料簽署人員評估確認後,確保產品之安全性,保障民眾使用化粧品安全。

Read More

夜間磨牙 咀嚼肌肥大變國字臉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陳姓女子至牙醫診所洗牙時,意外發現自己「夜間磨牙」情況嚴重。醫師指出,人類最強肌肉是在臉上的咀嚼肌,夜間磨牙會使咬肌長期過度使用,不僅導致導致牙齒磨損,更會讓肌肉逐漸肥大,產生俗稱的「國字臉」,建議施打肉毒桿菌素改善。 淨妍醫美診所醫師栢添瀧表示,咀嚼肌肥大除了影響外觀之外,更可能產生脖子的肌肉代償與緊繃,造成肩頸痠痛與緊張型頭痛。咬肌肥大可能連帶影響其他肌肉及系統功能。當咀嚼肌過度活躍,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等頸部肌肉會代償性緊繃,引發肩頸不適;也可能牽連顳肌,引起顳顎關節疼痛與頭痛。肌肉緊繃還可能壓迫臉部的血液與淋巴循環,導致浮腫、水腫或僵硬感。 栢添瀧表示,肉毒桿菌素可放鬆咬肌,讓肌肉體積逐漸縮小。肉毒桿菌素的作用是暫時放鬆目標肌肉,若停止施打肌肉會逐漸恢復原狀,並不會造成生理上的老化加速。目前並無科學證據顯示肉毒會造成細胞老化或肌膚鬆弛,僅是效果不再延續所帶來的主觀感受。

Read More

蔬菜是配角 要長肌肉 蛋白質才是主力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蔬菜熱量低,但為什麼牛吃草還可以長那麼壯?難道人類也可以靠吃青菜長肌肉?醫師表示,想變強壯,菜只能當配角,蛋白質才是主力! 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明劭表示,有時候門診會遇到病人笑著問:「醫師~蔬菜不是說熱量超低嗎?可是牛每天吃草,怎麼還可以長那麼壯?難道我也可以靠吃青菜長肌肉?」蔡明劭說,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深度喔,這背後牽涉到人類跟牛在「消化系統上的重大差異」。 蔡明劭說,根據營養學,所謂的「甲類蔬菜」像是菠菜、空心菜、青江菜─每100克大約只含10到25大卡,可以說幾乎沒什麼熱量來源。因為人類的腸胃系統無法消化植物的纖維素,大部分的纖維會「直接通過」腸胃,被當作膳食纖維排出去,幾乎不會轉換成能量。所以,如果人,單靠吃菜真的很難變壯。 那牛怎麼靠吃草變壯的?蔡明劭說,牛是「反芻動物」,牠們的胃分成4個室,最大的「瘤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發酵槽,裡面住著數十億隻專門吃纖維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分解牧草的纖維,產生一種叫「揮發性脂肪酸(VFA)」的物質,供牛吸收變成能量。更厲害的是,這些微生物自己也會繁殖,成為牛的蛋白質來源!因此,簡單說,牛不是直接靠草壯起來,而是靠「胃裡的小幫手」微生物幫牠把草變成營養,然後自己再吃掉那些微生物。 蔡明劭說,菜還是很重要,它能提供你:1.高纖維,幫助腸道健康;2.維生素與礦物質,維持身體機能;3.體積大、熱量低,有助減重。蔡明劭強調,如果真的想變強壯,要記得菜只能當配角,蛋白質才是主力!

Read More

中醫治療皮肌炎

■陳俊銘 「皮肌炎」是一種主要影響皮膚和肌肉的結締組織疾病,肌肉組織產了發炎的現象,進而導致肌肉纖維的損傷,合併有皮膚的表癥。這些患者體內存在著一些較具特異性的抗體,被認為是有別於其他自體免疫疾病,而自成一類,估計每年每1百萬人口當中,有7個案例,好發在青春期之前及40歲左右,在年輕成人性比男性多,40歲以後才發病的病人中有1成會合併惡性腫瘤,大部分是肺癌和乳癌。 致病機轉並不十分清楚,有些學者認為可能和環境和遺傳因素有關,這類疾病多半發生在冬天和春天的季節,因此咸認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有關;就遺傳的角度而言,由同卵雙胞胎和第一代親屬關係中,皮肌炎的發生率調查顯示,遺傳基因可能扮演一部分的角色。這些因素導致免疫系統失調,發炎細胞攻擊肌肉組織而造成肌肉細胞的壞死及功能的喪失。 皮肌炎的症狀,最初是皮膚和肌肉同時侵犯,紅疹可能比肌肉無力早幾個星期出現,但不會有單獨肌肉無力。紅疹發生在臉上,鼻子及臉頰呈蝴蝶狀分布。水腫及紅斑出現,紅斑好發生於眼瞼,指甲周圍的皮膚、指節、手肘、膝蓋的伸側面及上胸部。 開始的發紅被棕色的色素沈著所取代,皮膚纖維化和皮膚變厚造成硬皮的外觀。接下來皮下組織及肌膜可能會鈣化,肌肉痠痛,近端肢體無力造成難以把手舉高過頭,爬樓梯困難,甚至走路困難,無力一出現,經過幾週就達到最無力的程度。全身症狀少見,偶有發燒及倦怠感,可能會有明顯的關節痛,但不會有關節變形或腎衰竭。 皮肌炎臨床型證有:1.熱毒型:多見於急性期,症見皮膚紫紅腫脹、身熱、肌痛無力,舌質紅或紅絳、苔黃厚、脈數等,宜清熱解毒,涼血活血。 2.脾虛症:多見慢性期和緩解期,證見肌瘦無力,皮膚暗紅,色素沈著,舌淡胖,苔少,脈沈細,宜健脾益氣。 3.腎虛型:多見於慢性期及遷延日久者,證見皮膚紫黯,形寒肢冷,腰膝痠軟,體倦乏力,舌淡、脈沈細和微弱,宜溫陽補腎。 4.風寒濕症:肌肉關節疼痛,屈伸不利,肌膚麻木、手足沈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治宜除濕通絡,袪風散寒。前述各依不同型證施以藥方對治。 皮肌炎的發病前,通常經歷一段勞累、壓力大的生活過程,正氣虧損,外邪入侵,誘發自體免疫失調,攻擊自己。發病後若未能好好休養調理,舒緩壓力,往往併發癌症,病情惡化,因此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使皮肌炎穩定下來,扶正、袪邪、艱生、保健、調好精、氣、神為預防和調理皮肌炎的不二法門。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扎根困難科別 林靜芸籲協助年輕醫師

中央社∕台北22日電 「直美潮」成為醫界難以忽視的現象,看在國內首名女外科醫師、整形名醫林靜芸眼中滿是感慨,呼籲企業與民間力量積極參與,協助年輕醫師扎根困難科別,共同守住醫療防線。 「直美潮」指的是醫師完成學士後醫學訓練(PGY)後,放棄專科醫師訓練,直接至醫美診所任職。 林靜芸22日在「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成立儀式說,這在當年是難以想像的事,當年想留在醫學中心卻因懷孕而離開,現在應該改善現狀,不能僅仰賴健保制度,應鼓勵企業民間投身。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說,醫院資源在分配上必須非常公平,要把錢用在刀口上,外科、小兒科,以及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和急診科等,確實都相對弱勢。以外科為例,每年100多名住院醫師僅10人可出國進修,其餘只能繼續在醫院辛勤工作、累積經驗。 林靜芸說,當初林芳郁任職台大醫院急診科主任,她出席活動被一群急診醫師圍住感謝師母捐款,才知道林芳郁時常拿私房錢貼補。 林靜芸表示,林芳郁任職榮總院長期間,夫妻倆灌醉企業家尹衍樑,微醺的尹衍樑得知醫界神鵰俠侶只是希望獲得一筆捐款,鼓勵年輕醫師出國進修。尹衍樑當下直呼,「為了這種事,你們不用特地灌醉我」,一口氣答應捐出新台幣2億多。 從亞東醫院院長退休之後,林芳郁的心願是替母校台大外科做相同的事情。雖然他生病了,但「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將會幫助他圓夢。

Read More

失智症2新藥 研議健保給付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健保署長石崇良22日指出,我國已核准使用2款失智症治藥物,而一個療程的藥費高達100萬元以上,其中1款藥品已提出給付申請,可望在年底前完成醫療科技評估,研議納入健保。 失智症是當今全球的嚴重問題,不單單是影響醫療與照護,更深深的損害國家生產力。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8%的65歲以上老人患有失智症,其中極輕度失智症為3.2%,輕度及輕度以上約占4.8%,推估人數高達30萬;若再加上年輕型失智症約有1到2萬名,台灣的失智症人口超過32萬人。預估至民國120年失智人口將超過46萬人,屆時每百位台灣人就有2位失智者;150年失智人口更高達85萬人,平均每100位台灣人就有近5位失智者。 目前醫學界已開發治療失智症藥品,可清除腦部堆積之澱粉蛋白質,我國也同意美國與日本合作研發的「樂意保(LEQEMBI)」與美國禮來藥廠研發的「欣智樂(KISUNLA)」2款針劑之使用,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需連續注射1年以上才有成效,藥品自費超過100萬元,23日亞東醫院將施打第1針治療失智症針劑。 石崇良表示,2款針劑中的1款已向健保署提出給付申請,一般來說,醫療科技評估約需45天,但實際時間仍取決於藥廠所提供資料的完整性,評估內容包括臨床試驗結果、真實世界療效數據、成本效益分析,及藥廠提出的價格對健保財務的影響;完成醫療科技評估後,還須經過專家會議討論,最終進入共擬會議程序,最快年底前完成相關評估程序。 石崇良表示,整體而言,整個醫療科技評估、審查與研議納保等程序,大約需要半年時間,若進展順利,阿茲海默症新藥今年年底有機會進入討論階段;據了解,另1款藥物也有意願申請,由於現在仍進行醫療科技評估階段,目前無法確定納保之時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