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篩治療 可降2至4成乳癌死亡率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現代婦女生活型態改變,加上飲食西化、晚婚未生等因素影響,乳癌有年輕化趨勢。台南市衛生局統計,全市每年有500人新確診乳癌,集中40歲以上女性。研究指出,定期乳房X光攝影可降低2~4成的乳癌死亡率;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9成以上。 根據國健署統計,乳癌連續多年為我國女性發生率第1的癌症,每年約1.5萬女性確診,平均每天超過40人,篩檢防治工作刻不容緩。乳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若等到出現硬塊、疼痛或凹陷等明顯異常才就醫,往往已進入中晚期階段。乳房X光攝影可偵測乳腺中微小鈣化點或腫塊,是目前國際建議的乳癌篩檢工具,提醒善用免費乳房攝影,定期篩檢保健康。 台南現有17家合約醫療機構合作,提供便捷安全乳房X光攝影服務,政府補助40~74歲女性每2年1次免費檢查,若結果顯示異常時,再依醫師指示安排進一步乳房超音波或切片等確診檢查,及早爭取治療時機。

Read More

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給付提升至2萬

記者林中行、陳柏翰∕綜合報導 台灣滿7000名非親屬造血幹細胞捐贈,除了捐贈者,醫療團隊功不可沒;健保署通過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給付從2000元左右提升至2萬元,鼓勵從事移植工作醫療人員。 花蓮慈濟醫院32年前成立骨髓幹細胞中心,12日舉行「從0~7000的髓緣之愛」記者會,宣布台灣非親屬造血幹細胞捐贈達7000人。院長林欣榮說,該中心連續3次獲世界骨髓捐贈者協會進階認證,在亞洲、全球配對率具有關鍵地位與貢獻。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每年約1300人接受骨髓或周邊血幹細胞移植,費用超過百萬元;如果沒有善心人士捐贈骨髓,即使有再多的醫療預算也無法進行移植。在健保開辦之前,慈濟就已著手推動社會改革。 石崇良表示,過去健保對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的給付,比照捐血或輸血技術計價,每次僅給付約1000~2000元。近期健保共擬會已通過調整方案,預計將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的給付費用提高至與骨髓移植相當,整體療程給付可望提升至1萬~2萬元。新政策預計16日完成預告,最快9月1日生效,透過大幅調整給付金額,鼓勵從事移植工作的醫療人員,獲得合理報酬與支持。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說,未來周邊血幹細胞移植新制給付增加8~10倍,讓醫療團隊有感。血癌與其他血液疾病患者往往急需造血幹細胞移植,尤其非親屬成功配對機率極低,依人種在1/10萬~1/1000萬。 葉士芃認為,7000例代表7000個家庭重拾希望、迎向新生的真實見證。捐贈者多數不認識受贈者,卻願意為陌生人承擔捐贈時的不便,期盼年輕人加入建檔行列,讓更多等待的生命有機會重生。

Read More

意識突改變…翁染腦脊髓膜炎猝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2日公布,新增1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個案為南部70多歲男性,有癌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疾病史,無國外旅遊史,7月25日因呼吸喘住院治療,8月3日突然意識改變,血氧濃度降低,於當天死亡。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明,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6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已3例死亡。2016~2024年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1~12例,個案感染年齡以25~64歲占30%為多,其次為19~24歲及65歲以上各占23%,病例以感染腦膜炎雙球菌B型最常見。 疾管署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者或帶菌者之喉嚨及鼻腔分泌物或飛沫,須透過親密或長時間接觸方可有效傳播。健康者可能呈現無症狀鼻咽部位帶菌,僅少數帶菌者會發展成侵襲性疾病;免疫低下者較容易致病,其潛伏期約2~10天,主要症狀為發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直、惡心、嘔吐、出血性皮疹等,有時也會出現昏迷和譫妄等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肺炎、敗血症及腦膜炎甚至休克死亡,需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新增確定病例相關接觸者皆已安排衛教及健康監測,並由醫師評估是否採檢或預防性投藥。 疾管署提醒,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應避免長時間處於擁擠或是通風不良的環境,並應保持良好手部以及呼吸道衛生,以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Read More

4乳牙蛀成蜂窩性組織炎 忍痛拔除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一名5歲男童在幼兒園定期接受塗氟和口腔檢查均未察覺異狀,日前牙痛且臉頰腫脹,檢查發現嚴重齲齒並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拔除4顆已無法補救的乳牙。醫師表示,學校塗氟無法取代完整的牙科檢查與X光診斷,家長應自孩子長牙後定期帶至牙科門診檢查,勿等蛀牙惡化才就醫。 衛福部統計,1~2歲幼兒齲齒盛行率為2.31%,2~3歲上升至14.68%,3~4歲則驟增至42.7%。 台北慈濟醫院兒童牙科醫師陳默指出,蛀牙發生原因主要與飲食習慣和口腔衛生有關,如吃飯時間過長、進食後未即時潔牙、夜奶或半夜持續餵奶等。研究發現,吃飯時間超過30分鐘,蛀牙率提升達3倍。 陳默提供5個護齒關鍵: 1.由家長協助刷牙:許多學齡前兒童尚未具備良好口腔清潔技巧,建議家長每天早晚協助孩子正確刷牙,使用1000ppm以上的含氟牙膏,並配合牙線徹底清潔。 2.培養良好飲食習慣:控制進食時間,每餐不超過30分鐘,避免讓孩子養成含飯習慣。點心定時定量,避免含糖量過高零食飲料,降低齲齒風險。 3.定期塗氟:氟化物能強化牙齒表面琺瑯質,建議定期配合學校或至醫療院所塗氟服務。研究指出,定期塗氟漆可以下降37%的乳牙齲齒率及43%的恆牙齲齒率。 4.定期至牙科檢查:雖然學校會定期塗氟,但礙於環境及燈光,執行醫師未必每次都能清楚檢查牙齒狀況。即使孩子沒有牙痛或明顯異常,也應至少每半年至專業兒童牙科進行檢查。 5.配合額外氟化物使用:對於齲齒風險較高的孩子,可在牙醫師評估下適量補充氟錠或增加其他氟化物產品之使用,降低齲齒機率。

Read More

消基會抽測 市售黃耆多是紅耆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消基會發現,台灣中藥材主要來自境外,品項易混淆誤用;挑選4種食品用中藥材鑑定,結果黃耆多半疑似紅耆,五加皮很高比例是香加皮。 有鑑於消費者無法確認食品使用的中藥材品項是否正確,消基會挑選「陳皮、黃耆、苦杏仁及五加皮」4種較容易誤認或誤用的中藥材進行基原鑑別測試,提醒消費者購買時注意。 消基會3月中下旬~4月初,於雙北、台中及高雄市的中藥行或蔘藥行等地,告知店家購買陳皮、黃耆、苦杏仁及五加皮4種中藥材,每種藥材購買10件,共購得40件。 消基會鑑定結果,隨機抽樣4種中藥材,以黃耆與五加皮較容易被誤認。鑑定結果,10件黃耆中3件為黃耆,其餘7件疑似為紅耆;10件五加皮中,2件為五加皮,其餘8件疑似為香加皮。 消基會說明,依衛福部中醫藥司統計,去年黃耆及紅耆總進口量達1200公噸以上,這次抽驗發現市售容易以紅耆取代黃耆。紅耆雖也具補氣功效,但效果不如黃耆佳,味道除了較黃耆甜外,也沒有豆腥味,咀嚼後纖維較黃耆多,黃耆及紅耆應名符其實,才能確保療效。 消基會表示,五加皮主要作用為祛風濕、強筋骨及利尿消水腫;香加皮主要用於強心、利尿及止痛,除了功效與五加皮不相同外,香加皮還具有毒性,不可過量及長期服用,以免蓄積中毒。 消基會抽樣的陳皮與苦杏仁,經鑑別,結果都名符其實。 消基會建議消費者,購買中藥材時最好先告知用途,避免業者給予錯誤藥材。並建議主管機關不定期抽查市售藥材是否有遭誤用,特別是誤認比例較高藥材,才能保障消費者;另不定期教育業者,避免將錯誤藥材販賣給消費者,呼籲不定期安排課程輔導訓練中藥行從業人員,教導如何提高對藥材辨識能力,以減少誤用。

Read More

國中男生9月起可打公費HPV疫苗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與多種癌症相關,除子宮頸癌,也可能導致口咽癌、肛門癌、外生殖器癌等,影響不限於女性。國健署表示,公費HPV疫苗接種對象9月起由國中女生擴大加入男生,增加113年度入學的11萬名國中男生受惠。 國健署12日舉辦「男孩女孩齊接種,HPV遠離我」記者會,說明最新HPV疫苗接種政策,宣布9月起將提供113年入學國中男女接種,預計有男生11萬人、女生10.3萬人共21.3萬人受惠。 國健署長沈靜芬表示,目前國內已經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提消除子宮頸癌全球策略中,90%的15歲女孩於15歲前接種HPV疫苗的目標;男孩女孩齊接種是癌症防治重要里程碑,台灣更因此成為東亞第一個提供男生完整接種2劑HPV疫苗的國家。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常務監事黃玉成說明,HPV是最常見的生殖系統病毒感染,若感染頭部、頸部、口咽和肛門生殖器區,有可能發展成陰道癌、外陰癌、陰莖癌、肛門癌等癌症。近年來先進國家研究更發現,HPV造成的頭頸癌患者已高於子宮頸癌。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HPV病毒共有200多種,現行公費疫苗包含其中9種,可涵蓋90%子宮頸癌等相關癌症,保護效果超過一般疫苗的6~7成;且其為蛋白次單位疫苗,安全性很高,不良反應多為腫痛。過去在日本受到關注的「痛痛女孩」是嚴重暈針反應,因恐懼導致類似歇斯底里的反應,把恐懼表現成全身性痠痛症狀。 目前我國提供的公費9價HPV疫苗,涵蓋前述病毒型等9種型別保護,於15歲以下接種者需接種2劑較能達到完整保護力。

Read More

工研院×藥華藥 搶攻癌症免疫治療市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MIT抗癌新藥報佳音!工研院11日攜手藥華醫藥,搶攻癌症免疫治療市場,臨床前試驗療效優於國際藥廠,助台廠搶攻全球13兆元商機。 癌症已連續43年位居國人死因首位,為此總統賴清德「健康台灣」政策特別提出強化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目標2030年癌症死亡能減少1/3,並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促進新藥研發與可及性。 針對國內首創「抗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體酪氨酸抑制基序(TIGIT)免疫檢查點抗體新藥ITRI-501」,工研院宣布攜手藥華醫藥策略合作,推動創新技術從實驗室邁向臨床應用,加速新藥商品化進程。雙方將在臨床試驗、製程開發等緊密合作,促進免疫治療技術落地,帶動台灣生醫產業與國際接軌。 ITRI-501臨床前試驗中,對於實體腫瘤及高度表現TIGIT靶點的血癌,具有顯著治療潛力,療效優於國際同類藥物。此一成果不僅彰顯台灣在次世代免疫治療領域的研發實力,更協助台廠在發展自主創新藥物方面,打造完整產業供應鏈。 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表示,「抗TIGIT免疫檢查點抗體新藥」具備辨識TIGIT免疫檢查點、啟動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抗體毒殺作用等多重機制,僅需低劑量單一用藥,即能達到聯合用藥與活化T細胞的雙重抗腫瘤效果,有效抑制腫瘤生長、改善治療成果。此次攜手合作加速新藥臨床推進,提升台灣在全球免疫治療領域的研發能見度,為癌症治療帶來全新契機。 藥華醫藥表示,TIGIT抗體作為新一代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能透過多種機制增強抗腫瘤免疫力,工研院的抗TIGIT抗體臨床前數據已顯示卓越競爭力,為新一代癌症免疫療法帶來希望。藥華醫藥將憑專業創新研發,突破傳統框架,以嶄新方式推動新模態藥物開發。

Read More

新任國健署長:嚴禁加味菸 加強通路查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國健署宣布有條件通過加熱菸將合法上市,引發熱議,新任國健署長沈靜芬11日回應,允諾強化查緝網路與實體通路,保護青少年;若禁止菸品添加物草案上路,將嚴禁加味加熱菸。 沈靜芬是兒童感染科醫師出身,首度接受媒體聯訪,形容自己是在地台南人、成大土生土長的孩子,過去長期投入預防醫學,後來接觸到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後,發現這是一個不同層次的健康促進工作,這也是她從第一線醫師轉換到公部門的契機。為避免身分衝突,她已向總統府請辭。 外界質疑她對於菸害防制經驗較少,她回應,加熱菸的問題不是今天才開始處理,對個人來說當然會有挑戰,但對國健署堅強的團隊來說,不會是很大的問題。 對於加熱菸上市後的監視及管控機制,網路通路勢必是保護青少年與未成年族群的決戰關鍵。沈靜芬強調,一直積極透過關鍵字搜尋,查緝網路平台非法菸品販售行為,若查到違法情形,依法要求平台下架,處分開罰。 在實體通路方面,部分直轄市透過地方自治法規,採取學校附近不可有任何據點販售加熱菸,以保護青少年。沈靜芬說,需考量各地狀況、法律依據及管理方式適用性,會持續追蹤與研究,謹慎研議未來是否全國推行。 至於國健署兩度預告禁止加味菸,但目前尚未公告,民團呼籲全面禁止「加味的加熱菸」。沈靜芬強調,加味的加熱菸對於青少年而言更有吸引力,也比較會容易引誘他們去吸菸。國健署去年8月已經有公告菸品禁止添加物草案,各界有很多意見回饋,國健署也召開了幾次專家會議,後續會按照程序走完行政流程才會正式公告,但不會跟加熱菸脫鉤,如經公告不可添加品項,就適用於所有的菸品,包含加熱菸在內。

Read More

兒童預防保健服務 擬增至9次 最快115年上路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少子化時代,每個孩子都是寶,新任國健署長沈靜芬11日表示,希望能爭取新台幣上億元預算,將現行7次的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增加2次,初步規劃4至10個月、3歲到7歲者,各增加1次檢查,最快有望115年上路。 兒童感染科出身的沈靜芬,對於孩童照顧也格外留心。她說,長期對於預防、預防醫學及疫苗注射有相當大的興趣。未來包括癌症標準死亡率的下降、三高慢性病的防治及菸害防制等業務。另,在婦幼相關包含生育、育兒等支持,及兒童預防保健也預計爭取至9次。 副署長魏璽倫說明,目前研議兒童預防保健次數增加,出生4到10個月大者增加1次篩檢;另現行3歲到7歲者的篩檢只有1次,也希望再增加1次,有助於縮短篩檢間隔時間。預計所需預算可能會高達上億元,還需要爭取預算支持,如果預算到位,希望明年全面推出。

Read More

暑假症候群 頸椎小病號增加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振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鐘子超11日指出,頸椎椎間盤病變人數逐年上升,與電子產品的普及與重度使用有關,如果出現手腳無力、感覺喪失或食慾不振,就必須盡快就醫。 鐘子超表示,臨床上發現每年暑假過後,就會有一波年輕學生因頸部疼痛前來就醫,幾乎都暑假期間長時間姿勢不良玩手遊、看漫畫所致,甚至不小比例的患者其外觀明顯呈現駝背坐姿、頭前傾,像極「烏龜頸」的姿勢,體態完全走樣,甚至會影響出社會後的自信心與人際關係。 鐘子超指出,長時間「低頭」造成頸椎椎間盤壓力過大,頸椎椎間盤病變成了現代社會的文明病,除了導致劇烈疼痛外,甚至連日常活動都可能受限,雖然大多數頸部疼痛會自動緩解,但全球卻有超過1/3的人面臨持續3個月以上的頸部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鐘子超表示,急性頸部疼痛通常由肌肉扭傷或肌腱損傷造成,可能源自於外力衝擊或不當姿勢,而輕微拉傷應可在數天內自癒,但如若疼痛持續超過2週,就屬於慢性頸部疼痛,如出現頸部合併肩膀或手臂疼痛,晨起或夜間疼痛,合併肢體不適甚至疼痛延伸至上臂造成活動不便,就得需進一步檢查找出病因。 對於頸椎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首選熱敷、止痛藥和物理治療,若經3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神經症狀或持續性神經功能喪失,甚至疼痛明顯加劇,則建議進行手術治療。長時間伏案的上班族、使用電腦螢幕、繪圖工作者等頸椎問題高危險的工作族群,都特別留意頸部的健康保養。 鐘子超提醒民眾,雖然慢性頸部疼痛多數會逐漸緩解,但若頸部疼痛出現神經學症狀,如手腳無力、感覺喪失或持續疼痛伴隨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惡心等,請盡快就醫諮詢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以釐清疼痛原因並正確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避免不可逆的傷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