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小分子藥生物製劑 防異膚炎復發提升療效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疾病,皮膚乾燥、紅腫、劇烈搔癢及脫屑等反覆發作的症狀,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也對心理健康造成壓力。醫師表示,隨著醫學進步,治療方式不再侷限於緩解症狀,更能有效降低發炎與搔癢;其中,新型口服小分子藥物與生物製劑不僅提升療效,也讓病人得以擺脫反覆發作的困擾。 萬芳醫院皮膚科醫師沈孟暵指出,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期管理,傳統治療方式包括外用與口服藥物。其中,類固醇藥膏為最常見的第一線治療,可迅速減少發炎並舒緩搔癢,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皮膚變薄或色素沉著,適合短期症狀控制。 非類固醇藥膏如普特皮與適健膚能減輕皮膚發炎,且副作用較少,適用於敏感部位;抗組胺藥則可以幫助減少搔癢,提升睡眠品質,但部分病人可能會感到嗜睡。 沈孟暵指出,目前新型口服小分子藥物的應用帶來顯著的治療效果,包括JAK抑制劑、銳虎、喜繽果等。JAK抑制劑透過抑制發炎細胞的活性,能迅速緩解症狀;臨床研究顯示,治療12週後,約70%的病人皮膚改善超過75%。銳虎治療約16週後,有71%的病人皮膚症狀顯著改善,甚至28%的病人皮膚完全恢復正常;喜繽果的療效亦相近,治療16週後則有71%的病人皮膚改善達75%。整體而言,JAK抑制劑的起效速度較快,數天內即能明顯降低肌膚問題不適症狀,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另外,新型杜避炎針劑型藥物也成為治療選擇之一,透過抑制IL-4和IL-13兩種發炎因子來減少發炎反應。研究顯示,使用16週後,約40%的病人手部與腳部濕疹幾乎完全消失,瘙癢症狀也明顯減輕。 沈孟暵提醒,除了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日常護理也是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建議每天至少塗抹保濕乳液2次,尤其在洗澡後趁皮膚仍濕潤時使用,以減少水分流失;同時避免接觸可能引發過敏的物質,如花粉、塵蟎、羊毛及刺激性化學成分,有助於降低皮膚發炎反應。

Read More

〈醫師專欄〉老年健康重要議題─骨質疏鬆症

■林敬為 台灣總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5歲,65歲以上占總人口20%,台灣進入了超高齡社會。人體的健康與年紀有著絕對的關係,身體的骨質密度在20~40歲之間達到穩定的巔峰;40歲之後骨質密度逐漸流失,隨著年紀越大,骨質密度會慢慢進入所謂的骨質流失期,然後更進一步邁入「骨質疏鬆」期。而老年人口的增加,也意味有骨質疏鬆症的民眾數量日益增長。 骨質疏鬆指人體的骨骼強度不足,雖然平時並不會什麼明顯的症狀;但一旦遭受到意外受傷,即使只是個小碰撞或跌坐,都有很高的可能產生骨折。另外,許多長輩也常因為關節退化或脊椎退化,需要接受人工關節及脊椎手術;而骨質密度不足,也容易導致人工關節或脊椎的植入物有鬆脫不穩定的情況發生。如何維持骨質密度的健康,在高齡化社會中更顯重要。 這幾年,歐美國家一直在推廣「骨骼健康優化」的觀念;也就是在一些年紀較大、或有一些慢性疾病、或是骨折病史的高風險病人,接受骨科手術之前先接受骨質密度檢查,確認是否有骨質密度不足的情形。如果確認有骨質疏鬆,在接受沒有急迫性的常規手術前,先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3~6個月後,再接受常規的骨科手術;若需要接受較緊急的手術,如骨折手術等,在術後1個月內要開始接受骨質疏鬆症的治療。如此一來,可以大幅改善手術的成功率,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台灣在健保規範下,過去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只有特定部位骨折的病患合併有骨質疏鬆時,才得以健保使用。順應「骨骼健康優化」的潮流,3月開始也允許在一些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使用骨質疏鬆症的特定藥物,鞏固骨骼健康,降低初次骨折的發生率。同時,也放寬過去特定部位的規定,讓更多骨折病患能夠使用這些藥物,降低再次骨折的風險。 骨質疏鬆是每個人在變老的過程中,一定要面對的健康議題。透過適當的藥物治療、飲食習慣,以及阻力運動,還是可以保有骨骼健康,遠離骨折風險。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HPV風險達8成 男女均應打疫苗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人類乳突病毒(HPV)傳染性高,無論男女皆有高達8成以上的感染風險,若持續感染可能引發癌症等多種疾病。由於HPV病毒並非只透過性行為傳染,皮膚接觸、接觸受汙染的物品等都可能感染;在防治上除了安全性行為外,不分男女全民接種HPV疫苗,才能更全面有效預防。 泌尿科醫師蘇信豪表示,HPV是一種與人類相關且具備高度傳染性的病毒,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明顯症狀,但有多種癌症與HPV感染相關,例如頭頸癌(喉癌、口咽癌、口腔癌)、子宮頸癌等,復發機率極高的生殖器疣(俗稱菜花)也高度相關。另有研究顯示,男性感染HPV可能導致精蟲品質下降,造成受孕較為困難。 蘇信豪指出,目前已知的預防手段除了安全性行為外,仍以施打疫苗的效益最佳,尤其越年輕接種疫苗,在尚未接觸HPV前就能產生最佳保護力,預防效果更佳。其中,男性自然產生抗體的比例不到1成,也不像女性有抹片等常規篩檢的手段,更是HPV預防中更須關注的一環。 過去因將HPV疫苗稱為子宮頸癌疫苗,部分男性可能認為與自己無關。國健署宣布,HPV防癌疫苗政策將從9月開始,統一提供全國國中男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

Read More

慢性腎病警訊 泡泡尿水腫高血壓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台灣洗腎人口占總人口比率位居全球之冠。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鄭俊山表示,當腎臟因長期發炎、慢性疾病影響或尿路阻塞受到破壞,導致腎臟結構或功能產生永久性的病變,無法回復正常時,就稱為慢性腎臟病。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慢性病史(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痛風)、肥胖、年老、抽菸、家族史、濫用消炎止痛藥物等。 罹患慢性腎臟病時,身體會有5大警訊:1.泡:尿液中泡沫增多且持續不散,可能是蛋白尿的徵兆,代表腎臟功能受損。2.水:身體水腫,特別是腳踝、腿部及眼皮浮腫,可能表示腎臟排水功能受損。3.高:高血壓是腎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長期高血壓會加速腎功能惡化。4.貧:腎臟負責製造紅血球生成素,當腎功能下降時,可能導致貧血,出現臉色蒼白、頭暈等症狀。5.倦:體內毒素無法正常排出,會使人感到疲倦無力,甚至影響睡眠品質。 要預防慢性腎臟病發生,穩定控制三高疾病(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避免暴飲暴食、不可長期自行濫用藥物(止痛劑、抗生素、利尿劑或其他偏方)、避免腎結石與泌尿道重複感染或阻塞等,都是重要的關鍵。 針對飲食部分,營養師江仕峰強調,可掌握4少(少鹽、少糖、少磷、少動物性油脂)、3多(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1適量(每公斤體重攝取0.8~1.0克優質蛋白質)原則。另,保持不菸、不酒、適當運動與充足睡眠的良好生活習慣。

Read More

育齡婦女一成缺葉酸 恐影響胎兒成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攝取足夠的葉酸對幫助胎兒正常發育、成長及神經系統發展非常重要。國健署最新調查顯示,20-49歲育齡婦女中有超過1成缺乏葉酸,提醒婦女在備孕期間需多注意葉酸攝取,必要時可洽詢營養師給予飲食評估及建議。 依據國健署108~112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我國20~49歲育齡婦女中有10.29%缺乏葉酸(血清葉酸濃度<6ng/ml)。國外研究指出,懷孕初期需攝取足夠的葉酸,若攝取不足,可能導致胎兒腦及脊髓先天性神經管缺陷,同時準媽咪也容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貧血等情形。 國健署表示,準媽咪最好從孕前開始預備,打下母嬰健康基礎,並提供葉酸攝取4要訣: 1.平時攝取要充足: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系統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建議育齡婦女每日攝取400微克的葉酸,備孕中的婦女在孕前1個月至懷孕期間每日攝取600微克的葉酸,以供母體及胎兒所需。 2.深綠蔬菜要多吃:如菠菜、紅莧菜、空心菜等含有豐富的葉酸,建議每日至少需攝取1至2碗(2個拳頭大)深綠色蔬菜,或是其他包括肝臟、蛋黃、豆類(如黑豆、黃豆)、芭樂等,也是良好的葉酸來源。 3.高溫烹調要避免:葉酸是水溶性維生素B群的一種,容易在水中流失或在高溫下被破壞,所以在烹調時要避免煮太久或用太高的溫度烹煮,以避免食物中的葉酸流失。 4.額外補充要諮詢:葉酸並非攝取越多越好,充足且適量的攝取才是對健康最有益的作法,若在日常飲食中有攝取不足情形,必要時可洽詢營養師給予飲食評估及建議,或在醫師處方指導下,補充孕婦專用的營養補充品。

Read More

中醫埋線減重 34歲女成功受孕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34歲女性有肥胖問題且患有多囊性卵巢,一直難以懷孕。因曾不當節食減重導致體重攀升,經中醫埋線治療及針灸並接受醫師衛教正確減重方式,1個月減去3公斤,持續半年後減去14公斤,成功自然懷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家琳表示,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達50.3%,並以每年4.1%幅度攀升。中醫埋線改善肥胖及降低體脂,對於許多慢性疾病的控制也有幫助,搭配正確飲食及生活習慣,能帶來長期健康。 中醫埋線透過在特定經絡穴位的刺激,達到長效地提升代謝、調節食慾、減少脂肪堆積、改善體質,同時也有局部雕塑、改善便秘的效果。此種低侵入性的治療方式,方便且副作用低,一次療程只需15~20分鐘,不需麻醉、亦無恢復期。一般患者2週進行1次治療,視情況搭配藥粉或湯包,同時建立患者正確飲食及生活習慣,4週後即可看到療效。 林家琳也提醒,埋線減重非所有人都適合,例如有蟹足腫體質、肝腎功能不全、孕婦、哺乳期婦女、凝血功能疾病等皆不適宜,民眾務必留意並向醫師充分告知。埋線後仍要遵從醫囑與注意事項,結合適當的飲食與運動,才能享瘦同時維持良好健康的身體狀態。

Read More

技師:全台50%假牙恐非法來源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牙體技術師公會全國聯合會14日指出,全台約有50%假牙可能來自非法來源,除了刮傷口腔,更有導致癌症、生殖系統損害風險,呼籲社會大眾關注非法假牙氾濫問題,陪同召開記者會立委林月琴則期待牙技師全聯會能夠與衛福部合作,在各大醫療院所發行「假牙諮詢卡」並隨提供民眾假牙諮詢服務。 牙體技術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杜絕非法黑心假牙!!小心買到淘寶貨!!」記者會指出,全台約有50%的假牙可能來自非法來源,不但影響患者健康,也暴露出台灣醫療器材監管上的漏洞。 牙體技術師公會全聯會表示,進口假牙原須經食藥署查驗與登記,但食藥署進口假牙查驗登記的海外製造商是不是由合法的牙醫師與牙體技術師製作,並未作嚴格把關;2010年食藥署再作第2次制度性破壞,當年頒布「客製化醫療器材規範」,醫生專為病人訂製的客製化假牙可以向國內任一家廠商訂製,不須經過查驗登記,為法律漏洞。 據指出,被害者們接受網路廣告之後,被介紹到牙醫診所檢查,診所將齒模數據傳到中國大陸,再由陸方製作隱形齒套,第1次由牙醫師親自幫患者配戴,爾後每隔幾週被害人便回診領取齒套自行配戴。這種不法模式清晰可見,食藥署卻不好好監管。 林月琴說,台灣非法假牙危害事件一直在發生,上月爆發的中國大陸製隱形牙套事件,被害人自救會已增到400人,被害人集體控訴,業者持有原料進口證非法販售中國製牙套成品逃避監管;並搭配牙醫師的診治,疑似「客製化醫療器材」名義,免查驗登記,繞過牙體技術師法,引進大陸製隱形牙套。 林月琴說,請食藥署請立即找出問題漏洞,並積極向民眾宣導,要主動索取「假牙產品資訊卡」,掌握假牙的來源。她表示,期待牙技師全聯會能夠與衛福部積極合作,在各大醫療院所發行「假牙諮詢卡」並隨提供民眾假牙諮詢服務。 對於牙體技術師公會全國聯合指控的內容,靠北牙技2.0在臉書反諷,假牙?牙套?全聯會可以再誇張一點,假牙何時可以進口查驗登記了?你這樣讓大家誤會送中國製作假牙的技工所這樣對嗎,不過有推假牙產品資訊卡,代表進步了。

Read More

青光眼患者 交通事故風險增65%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罹患青光眼人數逐年增加,且初期幾乎無症狀。研究顯示,青光眼患者5年內發生交通事故禍的機會比無青光眼者高出65%,跌倒風險增加38%,骨折風險則高出31%。醫師表示,隨著青光眼導致的視野缺損範圍逐步擴大,患者行動與生活自主性恐受影響,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指出,多數人誤以為青光眼會導致視線出現黑影遮擋,但視野缺損往往不易察覺,因為大腦會透過「視覺填補機制」自動補足缺失的畫面,患者早期可能僅感覺影像略顯灰暗、對比度下降,難以察覺異狀,也難清楚向醫師描述視力變化。 另,眼壓控制眾所皆知,但這僅是基本,無法作為疾病分級依據。陳賢立指出,青光眼的嚴重程度應依賴視野檢查缺損的MD值進行診斷,當MD值介於0~-6時,患者處於輕度青光眼,視野變化不明顯,但視神經已開始萎縮;當MD值降至-6~-12,病程進入中度階段,視野邊緣出現缺損,影響日常生活;若MD值低於-12,則代表視神經嚴重受損,視野大幅縮小,甚至可能失明。 台大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蘇乾嘉表示,當青光眼視神經損傷達到40%時,才會導致明顯的視野缺損,因此定期進行視神經檢查,以透過神經纖維的變化掌握病情至關重要,若患者已有視野缺損,則應定期接受視野檢查,並透過視野缺損數值監測病情變化。 在青光眼治療上,應依病情進展採取個人化策略,初期多以眼藥水控制眼壓,若效果不佳,則可考慮雷射或手術。然而,許多患者對手術仍存有疑慮,因而遲遲不敢接受治療。 蘇乾嘉說,近年新興的微創手術技術相較於傳統手術已大幅提升安全性,不僅有效降低眼壓,且傷口小、恢復快,可做為進入傳統手術之前的選擇,協助中度青光眼患者提早接受手術,及早控制眼壓、延緩病程。現今青光眼治療方式多元化,患者可積極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Read More

罕病3等親 45%不只1人罹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罕見疾病基金會14日公布首份「罕病病友生活狀況及需求普查」結果,罕病家庭除病友本身外,三等親內有其他家人罹患罕病者,高達45.11%。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坦說,罕病防治有可加強之處,將努力檢討。 罕病基金會於2023年至2024年對直接服務病友進行調查,蒐集4418份有效問卷,調查面向涵蓋家戶基本資料、病友基本資料、生活照顧情形、醫療情形等8大面向。 其中,在家戶現有罹病人數調查,病友本身以外,三等親內血親無人罹患罕病者比率為54.89%。34.71%病家,除病友外還有1名家人罹患罕病,7.36%病家有2人,1.99%有3人,0.69%有4人,0.36%病家有5人罹患罕病。 罕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表示,罕病法通過後,家庭第1胎確診罕見疾病後,理論上第2胎開始,應透過各項防治措施應早期介入,避免風險複製,病友家人罹患罕病數據,應妥善監測分析,若家中有多名罕見疾病患者的病友年齡較輕,出生於罕病法立法以後,表示國內罕病防治做得不夠好。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健保給付罕病藥品,有助讓病友進入醫療體系,找到高風險家庭進行防治,孕前篩檢、產前篩檢、新生兒篩檢等措施,也是防治罕病重要手段,目前11罕見疾病類型產前篩檢,8成孕婦都願意自費檢測,國健署應全面檢討並增加高風險遺傳疾病各項篩檢,善用篩檢防治。 陳莉茵說,補助罕病篩檢可讓適婚、適孕族群放心生下小孩;擔心篩檢偽陽性問題,可透過遺傳諮詢、心理輔導等方式處理,不該以此作為擴大篩檢理由,罕見疾病是遺傳過程中最微小的隨機風險,「連如此微小的風險都無法照顧,年輕世代對生育只會更加害怕」。

Read More

弟出櫃姊須生? 「子宮是家族的」惹議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立委陳菁徽13日指出,一位41歲女性因胞弟「出櫃」,為了家族傳承在連續流產3次後,終於透過人工生殖順利懷孕,此案中的一家人感情很親密,姊弟感情也很好,姊姊是在生育自主下,做了心中很想做的事。 陳菁徽日前在網路分享一位41歲女性成功植入試管胚胎之案例,這位女性已結婚16年,和先生享受兩人世界,在她39歲那年弟弟「出櫃」,使傳統大家族生育壓力落在這名女性身上,這名女性在連續流產3次後,終於透過人工生殖順利懷孕。 這個事件果然在網路上被熱議,婦女團體藉此抨擊台灣性平意識不夠成熟,還有各種「子宮是家族的子宮」等批評。 陳菁徽表示,台灣最需要的是推廣多元包容觀念,她與這位懷孕的姐姐聊了好久,這位姊姊說不受任何外界的批評所影響,懷孕就是自已的決定,是做真實的自己。 陳菁徽指出,這是全家人感情非常親密的故事,不僅包容兒子性向,家人看到個案多次流產,也沒有硬逼這位姊姊懷孕,完全尊重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令人非常感動,相信孩子是在兒童最佳利益之下誕生,因為所有的人都準備好迎接寶寶。 陳菁徽表示,台灣已邁向多元社會,有男同志家庭,也有女同志家庭,未來或許會有單身女生家庭,希望將多元包容的觀念推廣出去。近期人工生殖法修法未見進度,期待衛生福利部盡快完成上個會期有共識的脫鉤代理孕母版,讓台灣想生的人就生,不想生的人就不要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