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治療膽結石

■陳俊銘 東方人的膽結石以總膽管結石和肝內結石較多,西方人以膽囊結石居多。據統計肝內結石的發生率約占所有膽石症的30-50%。 總膽管結石發生在肝管以下到十二指腸乳頭開口之間的膽管,肝內結石則發生於左右肝管以上的肝內膽管,發生的原因通常和細菌感染有關。通常,膽色素的排泄是在肝細胞中和葡萄糖結合成為水溶性的抱合體後,由膽汁經腸道排出;如果膽管遭細菌感染,細菌分泌的一種酵素增加,便會分解這種抱合體,游離出膽色素。總膽管和肝內結石便是游離的膽色素和鈣離子結合沉澱的結果。 在臨床上,這類結石病人常有先天性肝內膽管彎曲,或細菌感染後導致組織萎縮,使肝內膽管狹窄,增加結石沈澱的機會。如果胃腸常發炎,細菌可經門脈系統進入肝內或直接進入肝內膽管,容易形成膽管感染結石。膽囊和膽管的位置雖然相近,兩種結石的成分、發生率及預後卻迥然不同。膽囊通常以膽固醇結石為主,40歲以上,肥胖,生活富裕,女性較易發生。總膽管和肝內結石的成分主要是膽色素鈣,病人以鄉鎮及貧窮落後地區較多,男女無顯著差異。 總膽管及肝內結石的主要症狀是疼痛,發燒和黃膽。膽囊結石的疼痛雖較嚴重,但很少發燒,黃膽也很輕微。不論總膽管或肝內結石,倘若膽管發生阻塞而未加以治療,很容易引起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嚴重則造成菌血症,急症須開刀和引流。 中醫治療膽結石以疏利肝膽氣機,清利濕熱,通竅活血,軟堅散結為主,方以紫胡疏肝湯,龍膽瀉干湯合菌陳蒿湯為主,加減化石草、黃芩,黃連,車前草,金錢草,佛手,乙金,丹參,赤芍,夏枯草,生白芍,甘草等。可時保養以加味逍遙散,通竅活血湯,茵陳五苓散加減化石草,陳皮等。 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保持肝內膽管及總膽管通暢,膽汁排泄疏暢,就不會形成總膽管或肝內結石。控制飲食的質與量,避免攝取過多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可預防膽囊結石的產生。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高工時/高壓力 逾3成消防員睡眠不足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消防員作為災害現場的先鋒,背負高度風險及責任,卻長期處在高工時、高壓力的環境,因為輪班制度、日夜顛倒的作息干擾生理規律,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研究發現,透過輪班小睡策略,勤務休息時間進行10至15分鐘短暫小睡,避免睡眠不足累積。 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攜手台灣職業衛生學會日前發表「特殊職業類別身心健康與食安問題計畫」顯示,逾3成消防員長期處於睡眠不足與心理壓力中,需要被關心和傾聽。 該計畫總主持人暨台大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所長蔡詩偉指表示,消防員「高工時、高壓力」的工作情境、輪班制度的作息,嚴重干擾生理節律,導致慢性疲勞與睡眠品質下降,影響值勤時的專注力、判斷力與認知功能。此外,子計畫主持人暨國立聯合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教授林澤聖指出,消防員睡眠障礙相當普遍,盛行率介於13.7%至73%。研究顯示,19.1%消防員曾因壓力與疲勞導致執勤瑕疵。 林澤聖表示,減輕消防員壓力的4大關鍵因子包含:勤務時間、突發任務、睡眠問題、情緒支持。其中,尤以輪班制度與待命壓力最為顯著。若消防員每週有2至4天能於待命期間安穩小睡1小時以上,工作壓力風險可顯著下降56%;若能達到5天以上,工作壓力風險更可降至64%。

Read More

早睡養肝 菊花枸杞茶清熱滋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知名主持人沈玉琳近日因猛爆性肝炎緊急送醫,才發現白血球數異常增高,最終確診為血癌,也引發外界對於肝病的高度關注。崇學馬光中醫診所院長黃千瑞從中醫角度,傳授養肝關鍵。 黃千瑞表示,中醫的肝,指的是「臟腑」,是以功能劃分。《黃帝內經》提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中醫的肝,就像是軍中統帥,負責謀劃思考,並且影響或管理其他臟腑的功能。 例如「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表示肝喜歡心情開朗,而不是鬱鬱寡歡。這裡的肝,包含了情緒與心理層面的調節,類似西醫的自律神經系統。 「肝氣鬱結、肝鬱化火」,當肝氣無法正常舒暢,則容易產出現煩躁易怒、脅肋脹痛、頭痛頭脹、面紅耳赤、口苦口臭症狀。另外也會間接影響生殖內分泌功能,例如月經不調、肌瘤囊腫、乳房結節、甲狀腺異常等。 要養肝,黃千瑞指出,從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來考證,「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藏,肝主血海故也。」原來是肝膽互為表裡經,也就是說如果可以早點就寢,那中醫的肝與膽就會得到休息,避免過於勞累影響身體。 其次,黃千瑞表示,可以常按摩肝經太衝穴,太衝穴位於足大腳趾跟與第二腳趾跟交界處1公分,可以沿第1第2趾間橫紋向足背上推到有一凹陷處即是。太衝穴可以降肝氣,舒緩因肝氣旺盛而導致的血壓上升、頭暈頭痛、排便不順。 另「肝開竅於目」,壓力大時候眼睛容易疲憊,加上本身情緒緊繃,很容易肝氣不疏,出現眼睛酸澀、眼壓高、流眼油,伴隨肩頸緊繃頭痛頭暈,這時候就可以沖泡一杯菊花枸杞茶飲用,菊花清熱明目,枸杞滋陰補肝。 此外,黃千瑞表示,也可以絞股藍顧肝續健康。絞股藍,味甘、無毒,其皂甘的化學結構與人參類似,因此有「南方人參」之譽,在日本被稱作「福音草」。有五葉或七葉之分,七葉就是俗稱的七葉膽。絞股藍偏涼,有助於清熱去濕,適合熬夜過多、容易疲倦、口苦口臭的溼熱體質民眾。另外也有文獻記載可以搭配山楂沖泡飲用,可以減少血脂問題。

Read More

<醫師專欄>兒童也會出現板機指

■李易儒 對於「板機指」大家的印象都是因工作或勞動,手部重複性出力抓、握、捏、持等動作導致肌腱發炎,患者會有疼痛、無力,甚至嚴重時造成活動不良,手指好像板機一樣無法順利地彎曲或伸直。至於小孩子沒有工作或勞動,為何也會有板機指問題呢? 診間常見較為小心謹慎的家長,會注意到自己家的寶貝好像常常拇指都彎曲著,不論是拿東西或是揮手,拇指都是沒辦法伸直。家長試著去扳直,過一陣子或睡一晚起來又會恢復彎曲的情形,常常扳還會造成疼痛,造成小孩心裡抗拒,因此帶來小兒骨科診間詢問。理學檢查會發現幾乎都是單側或雙側的拇指為主,在掌指關節的掌側可以明顯摸到一顆硬化結節 (Notta’s node),手指伸直時有「彈回」或「喀噠」聲音,甚至有些年紀較大的小孩已經完全無法伸直,無須額外的影像檢查便可診斷。 小兒板機指的盛行率不高,約占小兒手部問題的2%以下,好發於1-4歲,研究顯示又以1-2歲的幼童最常見,且超過90%的病例發生在單側的拇指,與成人的板機指常見於多指、小指或無名指,有所不同。此外,小兒板機指的病因與成人也有顯著不同,成人多與過度使用、慢性發炎、糖尿病或腎臟病有關,屬於後天性疾病;小兒則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異常,是因在胎兒期或出生後,拇指屈肌腱的大小與其通過的腱鞘(尤其是A1 pulley)比例不協調,導致腱鞘過緊或肌腱結節形成,使肌腱滑動困難,造成屈曲後無法自然伸直。兒童漸長,彎曲拇指會更加明顯,雖然大部分不影響日常活動,但家長總是擔心會影響未來精細動作或是寫字的訓練。 1歲以下的孩童有較高機會可以保守治療成功,可搭配熱敷或按摩,輕柔慢慢地將手指伸直,並使用指套或小板子固定讓手指維持伸直狀態,尤其是晚上睡覺時間穿戴。隨著年紀越大,保守治療成功率會下降,若保守治療無效,或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即建議手術治療。手術一般會將過緊的A1 pulley腱鞘切開放鬆,必要時甚至需切掉一些過大過硬的腱鞘或結節。手術後使用小板子將手指固定在伸直狀態約1-2週,待傷口癒合即可開始正常活動,避免肌腱攣縮或傷口附近組織沾黏反而影響後續活動。一般來說手術快速、傷口小、不用住院,成功率極高,約95%以上可完全恢復正常功能,過去僅有少數個案因其他腱鞘(如A3 pulley)亦過緊或肌腱本身已經變性硬化無彈性,需再次手術處理。 需要注意的罕見情況,是小兒的板機指若發生在拇指以外其他手指,可能與創傷或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黏多醣儲積症)有關,因此治療也有差異,非拇指的板機指若合併其他異常需更進一步檢查。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藥品關稅擬徵250% 衛福部祭4策略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美國總統川普擬調高進口藥品至250%,衛福部長邱泰源8日說,食藥署與健保署已啟動4大策略,從強化預警、提升儲備、確保藥價合理到鼓勵在地製造,將全力確保用藥無虞。 因應川普擬調高藥品關稅至250%,邱泰源表示衛福部已啟動4大策略,在強化供應預警部分,食藥署已建立藥品短缺處理機制、制定必要藥品清單等,當發現藥品有短缺之虞,即啟動調查與評估,必要時請替代藥品廠商增產、公開徵求專案進口或製造等。 至於美國生產藥品,邱泰源說,食藥署已完成盤點,並函請相關許可證持有商確實掌握國外供應情形,特別是罕藥、抗腫瘤藥、生物製劑等重要藥品,食藥署將加強主動追蹤,確保民眾用藥無虞。 針對可能受影響的輸入藥品,已請業者提升國內安全庫存量,另為降低藥品對單一來源原料藥的依賴,持續鼓勵藥廠增加原料藥來源,強化原料儲備。 在價格政策上,邱泰源坦言「短期內藥品價格可能會受影響」,因此若是全球供應鏈生態改變,導致生產成本遽增,廠商可依健保相關規定,向健保署提出價格調整建議,以維持合理價格與市場穩定。 邱泰源強調,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策略是鼓勵在地製造。健保署將持續推動學名藥與生物相似性藥品使用,支持新藥於國內在地製造,同時食藥署透過專案輔導與加速審查機制,協助業者更快取得藥品許可證,提升台灣製藥產業的韌性與自給能力。

Read More

吸菸者平均短命10年 3招戒菸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8日引用國際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吸菸者死亡風險是不吸菸族群的大約3倍,且平均統計,終身吸菸會使壽命縮短至少10年,呼籲透過「設定、支持、行動」3招啟動戒菸。 國健署表示,國際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分別指出,吸菸男女在80歲和75歲以前的死亡風險,是不吸菸族群的大約3倍。 且全台近3成家庭受二手菸危害,而二手菸含有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其中至少93種為致癌物,殘留在衣物、家具上的三手菸更會持續釋放毒素,等於每10個孩子,就有3個每天在家吸進不是自己點燃的菸,長期吸入會導致肺癌、心臟病,甚至中風的風險都跟著升高。 更可怕的是「三手菸」:即使菸熄滅後,殘留的有害物質還是會附著在衣物、沙發和牆壁上,持續釋放毒素,當孩子被爸媽抱著或只是坐在沙發上時,也可能默默吸進體內。 國健署強調,戒菸永遠不嫌晚,無論何時戒菸,都能有助減少早死風險,且戒菸需要人幫,透過「設定、支持、行動」3招啟動戒菸。 國健署呼籲,首先設定父親節為「戒菸日」全家人共同約定,不僅是個人承諾,更是家族儀式感,增加成功率;二是家人互相支持,彼此提醒與陪伴,想抽菸時互相打電話或傳訊,或改用運動、喝水等轉移注意力;最後用行動影響下一代,父母用實際行動一步一腳印的達到戒菸目標,讓孩子了解做出改變永遠不嫌晚。 戒菸不必單打獨鬥,國健署目前提供多元的戒菸服務,全台約2700家的合約醫院、診所、衛生所及藥局,都有提供專業戒菸衛教與給藥措施,約有30種戒菸輔助用藥,由戒菸專業醫事人員提供服務。以去年為例,服務約11.6萬多名民眾,6個月點戒菸成功率達30%以上,每3人至少有1人戒菸。

Read More

糖尿病藥二甲雙胍 助降失智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年來人口老化與失智症議題備受關注,台北醫學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常用於糖尿病治療用藥「二甲雙胍(Metformin)」,不僅有助於血糖控制,對於肥胖病人而言,長期使用更可望顯著降低罹患失智症與整體死亡率的風險。 這項突破性發現已發表於國際期刊《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並獲美國醫學新聞網站 News Medical 報導。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提升台灣學術界的國際能見度,也為全球面對失智浪潮提供了嶄新思維與可能性。 過往已有研究證實,糖尿病病人本身即為失智高風險族群,肥胖又是影響失智發展的另一大因子。二甲雙胍具有抗發炎與抗氧化作用,或可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代謝機制,從而減少神經退化現象。 北醫大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陳杰峰教授團隊利用全球醫療資料平台「TriNetX」進行回溯性大數據分析,納入超過45萬名具有不同體重指數(BMI)之成人,分析其長達10年的健康紀錄。 結果發現,相較於未使用二甲雙胍的對照組,使用該藥的病人在所有BMI組別中,其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皆顯著下降(風險比介於0.875至0.917之間),整體死亡率亦同步降低(風險比約為0.717至0.743)。 陳杰峰表示,這是首度以全球規模數據,探討二甲雙胍對肥胖病人認知健康影響的重要研究。未來若能進一步釐清作用機轉,將有機會推進此藥物於認知功能保護方面的應用。 不過,研究團隊也提醒,雖然二甲雙胍已在糖尿病控制上有明確療效,若欲拓展至失智症預防領域,仍須進一步針對非糖尿病病人進行長期臨床試驗,以確保安全性與適應性。

Read More

取卵10次 42歲女終得一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2歲胡小姐生育補助次數從6降低為3次,為了求子,她一共取卵10次,取出85顆卵,最終成功生下一名健康寶寶。醫師呼籲,要真正的幫助生育,政策應將「取卵」、「植入」脫鉤補助。 少子化一直是台灣面臨的嚴峻現況,中央、地方政府不斷推出生育刺激政策,希望挽救低生育率的窘境。 TFC台北生殖中心副院長何彥秉表示,高齡女性求子就是在跟時間賽跑,目前政府的補助邏輯,是取卵一次就要植入一次才能獲得完整的補助金額,這與臨床現況背道而馳,也對高齡女性相當不友善。 何彥秉指出,胡小姐在到TFC前已懷孕過1次,但不幸在第8週胎停,檢查結果為染色體異常,而在40歲以上的女性中,染色體異常的機率並不低,因此通常會在植入前先進行PGS(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檢查,而胡小姐當時已42歲,卵子品質一天比一天下降,跟「時間」賽跑,成為醫病共同的目標。 「根據國際論文研究顯示,42歲以上女性胚胎只有1/10的正常機率。」何彥秉表示,胡小姐取85顆卵,形成囊胚11顆,最終通過PGS檢測僅1顆,然而中間療程超過1年,取卵10次,終於在今年生下一位健康的寶寶,這一路上並不簡單,而政府的補助對於真心想要求子的患者來說,真的不太充足。 何彥秉說,高齡不孕症患者補助次數不僅從6次減至3次,首次補助金額雖為10萬元,但明確拆分為僅取卵7萬或僅植入3萬;第2次申請則降為6萬(僅取卵4萬、僅植入2萬)。補助邏輯等同預設「每次取卵就應進行植入」,忽略高齡婦女需先集中時間與資源,反覆取卵、累積可用胚胎,再擇優植入的醫療策略。 何彥秉建議,政府應調整補助制度,將「取卵」與「植入」的補助費用脫鉤,例如提供每胎6次取卵與6次植入的彈性上限,允許未用完補助額度在取卵與植入階段間轉移使用。他強調,「把資源集中到取卵階段,高齡婦女才能在有限時間內累積足夠的供選胚胎,而不是被迫跟時間賽跑。」

Read More

立秋治未病 養肺清熱蔬果淡補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時節到達立秋,中醫師指出,立秋後早晚氣溫變化增大,人體容易出現免疫力下降的情況,民眾應開始要養肺清熱,尤其老人、小孩等體質較弱者更應多加注意。 中醫認為,秋天是養肺的季節,入秋後日夜溫差加大,且不似夏日般濕熱,民眾要應開始注意要養肺清熱,中醫師曾雴瑜建議,適合多吃具有健脾祛濕、清熱解毒功能的食物,如玉米、胡蘿蔔、南瓜、薏仁、冬瓜等,此時節的蔬菜、水果淡補功效要更為突出。 中醫強調,進補養氣就是為了「治未病」,立秋飲食應以清熱祛濕為主,玉米具補中健脾,除濕利水之效;胡蘿蔔可補肝益肺、健脾利濕;南瓜有補脾養胃、利水解毒之功;薏仁可祛濕健脾,清熱排膿;冬瓜則是清熱解毒、利水消痰的利器。 另外,在肉類方面,建議民眾應以鯽魚等河鮮為主。 中醫師指出,夏季瓜果如西瓜的在立秋後依然盛產,雖然有止渴潤燥的功效,但性味都偏於寒涼,吃多了反而增加濕邪之氣,尤其脾胃虛寒者在立秋後不宜再大量食用。 中醫認為,立秋是轉變的節點,要從生活中微調,養好脾胃、潤養肺氣、穩定情緒以保養身體,曾雴瑜表示,立秋養生不在大補,而應以順應節氣,以潤燥、養肺、健脾為原則。

Read More

年底前 我將向WHO申請消除C肝認證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衛福部7日於行政院會報告指出,台灣在消除C肝的計畫性指標已達成世界衛生組織(WHO)2030年的目標,在45歲至84歲族群中,診斷率、治療率均達9成以上,而注射及輸血血品安全也皆已達到WHO設定的百分之百的目標,今年年底前就向WHO西太平洋地區遞交消除C肝認證申請。 衛福部表示,台灣自2017年開始,健保開始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DAA),並逐步擴大給付範圍,從最初限定肝纖維化程度,到2019年全面放寬,讓所有慢性C肝病人都能接受治療;2022年,擴大C肝篩檢年齡至45歲至79歲(原住民為40歲至79歲),並於今年8月起下修篩檢年齡為39歲,以找出更多潛在的感染者。 衛福部表示,目前正遵循WHO2023年公告病毒性肝炎消除認證及消除路徑指引,進行國家消除C肝認證報告的編寫。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衛福部指出,台灣在消除C肝的計畫性指標已達成WHO的2030年目標,在45歲至84歲中,診斷率、治療率均達9成以上,而在預防方面,安全的醫療注射及輸血血品安全也皆已達到WHO設定的百分之百的目標,上述成果已獲得亞太地區肝病聯盟的肯定,將台灣在國家行動計畫、資金挹注、政策承諾及消除行動執行等4個層面,評為最高等級的標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