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患者 交通事故風險增65%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罹患青光眼人數逐年增加,且初期幾乎無症狀。研究顯示,青光眼患者5年內發生交通事故禍的機會比無青光眼者高出65%,跌倒風險增加38%,骨折風險則高出31%。醫師表示,隨著青光眼導致的視野缺損範圍逐步擴大,患者行動與生活自主性恐受影響,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指出,多數人誤以為青光眼會導致視線出現黑影遮擋,但視野缺損往往不易察覺,因為大腦會透過「視覺填補機制」自動補足缺失的畫面,患者早期可能僅感覺影像略顯灰暗、對比度下降,難以察覺異狀,也難清楚向醫師描述視力變化。 另,眼壓控制眾所皆知,但這僅是基本,無法作為疾病分級依據。陳賢立指出,青光眼的嚴重程度應依賴視野檢查缺損的MD值進行診斷,當MD值介於0~-6時,患者處於輕度青光眼,視野變化不明顯,但視神經已開始萎縮;當MD值降至-6~-12,病程進入中度階段,視野邊緣出現缺損,影響日常生活;若MD值低於-12,則代表視神經嚴重受損,視野大幅縮小,甚至可能失明。 台大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蘇乾嘉表示,當青光眼視神經損傷達到40%時,才會導致明顯的視野缺損,因此定期進行視神經檢查,以透過神經纖維的變化掌握病情至關重要,若患者已有視野缺損,則應定期接受視野檢查,並透過視野缺損數值監測病情變化。 在青光眼治療上,應依病情進展採取個人化策略,初期多以眼藥水控制眼壓,若效果不佳,則可考慮雷射或手術。然而,許多患者對手術仍存有疑慮,因而遲遲不敢接受治療。 蘇乾嘉說,近年新興的微創手術技術相較於傳統手術已大幅提升安全性,不僅有效降低眼壓,且傷口小、恢復快,可做為進入傳統手術之前的選擇,協助中度青光眼患者提早接受手術,及早控制眼壓、延緩病程。現今青光眼治療方式多元化,患者可積極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Read More

罕病3等親 45%不只1人罹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罕見疾病基金會14日公布首份「罕病病友生活狀況及需求普查」結果,罕病家庭除病友本身外,三等親內有其他家人罹患罕病者,高達45.11%。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坦說,罕病防治有可加強之處,將努力檢討。 罕病基金會於2023年至2024年對直接服務病友進行調查,蒐集4418份有效問卷,調查面向涵蓋家戶基本資料、病友基本資料、生活照顧情形、醫療情形等8大面向。 其中,在家戶現有罹病人數調查,病友本身以外,三等親內血親無人罹患罕病者比率為54.89%。34.71%病家,除病友外還有1名家人罹患罕病,7.36%病家有2人,1.99%有3人,0.69%有4人,0.36%病家有5人罹患罕病。 罕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表示,罕病法通過後,家庭第1胎確診罕見疾病後,理論上第2胎開始,應透過各項防治措施應早期介入,避免風險複製,病友家人罹患罕病數據,應妥善監測分析,若家中有多名罕見疾病患者的病友年齡較輕,出生於罕病法立法以後,表示國內罕病防治做得不夠好。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健保給付罕病藥品,有助讓病友進入醫療體系,找到高風險家庭進行防治,孕前篩檢、產前篩檢、新生兒篩檢等措施,也是防治罕病重要手段,目前11罕見疾病類型產前篩檢,8成孕婦都願意自費檢測,國健署應全面檢討並增加高風險遺傳疾病各項篩檢,善用篩檢防治。 陳莉茵說,補助罕病篩檢可讓適婚、適孕族群放心生下小孩;擔心篩檢偽陽性問題,可透過遺傳諮詢、心理輔導等方式處理,不該以此作為擴大篩檢理由,罕見疾病是遺傳過程中最微小的隨機風險,「連如此微小的風險都無法照顧,年輕世代對生育只會更加害怕」。

Read More

弟出櫃姊須生? 「子宮是家族的」惹議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立委陳菁徽13日指出,一位41歲女性因胞弟「出櫃」,為了家族傳承在連續流產3次後,終於透過人工生殖順利懷孕,此案中的一家人感情很親密,姊弟感情也很好,姊姊是在生育自主下,做了心中很想做的事。 陳菁徽日前在網路分享一位41歲女性成功植入試管胚胎之案例,這位女性已結婚16年,和先生享受兩人世界,在她39歲那年弟弟「出櫃」,使傳統大家族生育壓力落在這名女性身上,這名女性在連續流產3次後,終於透過人工生殖順利懷孕。 這個事件果然在網路上被熱議,婦女團體藉此抨擊台灣性平意識不夠成熟,還有各種「子宮是家族的子宮」等批評。 陳菁徽表示,台灣最需要的是推廣多元包容觀念,她與這位懷孕的姐姐聊了好久,這位姊姊說不受任何外界的批評所影響,懷孕就是自已的決定,是做真實的自己。 陳菁徽指出,這是全家人感情非常親密的故事,不僅包容兒子性向,家人看到個案多次流產,也沒有硬逼這位姊姊懷孕,完全尊重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令人非常感動,相信孩子是在兒童最佳利益之下誕生,因為所有的人都準備好迎接寶寶。 陳菁徽表示,台灣已邁向多元社會,有男同志家庭,也有女同志家庭,未來或許會有單身女生家庭,希望將多元包容的觀念推廣出去。近期人工生殖法修法未見進度,期待衛生福利部盡快完成上個會期有共識的脫鉤代理孕母版,讓台灣想生的人就生,不想生的人就不要生。

Read More

全人工心臟存活100天 澳洲男創紀錄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澳洲一名患有心臟衰竭的40多歲男子,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仰賴全人工心臟存活100天,創下此技術迄今最長存活紀錄。專家指出,這個技術將改變全球心臟衰竭治療方式。 這名澳洲患者去年11月22日在雪梨聖文森醫院接受植入全人工心臟,手術歷時6小時;2月帶著全人工心臟出院,存活超過100天後,3月接受心臟移植,重獲新生。負責這場手術的澳洲研究人員和醫生12日宣布,此次人工心臟移植是「不折不扣的臨床成功」。 聖文森醫院心臟病學家海華德表示,BiVACOR的全人工心臟會在全球改變心臟衰竭治療方式。他說:「未來10年內,我們將看見人工心臟成為無法等待捐贈心臟,或等不到捐贈心臟患者的另一種選擇。」 醫療設備製造商BiVACOR的全人工心臟(TAH)由昆士蘭出生的醫師提姆斯發明,是世界上第一個植入式旋轉血泵,能完全取代人類心臟,利用磁懸浮技術模擬健康心臟的自然血流。 據澳洲政府數據,全球每年有超過2300萬人患有心臟衰竭,其中僅6000人能接受到心臟捐贈。澳洲政府提供5000萬美元資金研發和商業化BiVACOR裝置,作為人工心臟前沿計畫一環。 這個植入物的設計理念是要為患者爭取更多時間,直到能夠接受心臟移植手術,但BiVACOR的長期目標是讓接受植入的患者可以靠著這個裝置生存,而不需要接受人類心臟移植。 這名40多歲的男性患者患有嚴重心臟衰竭,他自願成為澳洲第1位、全球第6位接受全人工心臟的人。前5次全人工心臟植入去年在美國進行,所有患者在出院前都接受了心臟移植,植入與移植之間最長間隔為27天。

Read More

腎友皮蛇上身 機率高1.4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據衛福部統計,慢性腎臟病(CKD)盛行率近15%,等同每7位成年人就有1位罹腎臟病,醫師提醒,腎友免疫力較低,當心「皮蛇」(帶狀疱疹) 上身! 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許永和醫師說明,慢性腎臟病患者免疫力較低,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且多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本就易受感染,若皮蛇上身,不僅可能引發長期的疱疹後神經痛,還可能影響腎功能與心血管健康,使病情更加難以控制。 依據疾管署調查,90%成人體內存在帶狀疱疹水痘病毒 ,一旦免疫力低下就可能引發問題;除了會依生長部位不同,造成患者如遭電擊、火燒般的疼痛,嚴重恐可能導致中風、失聰或失明危機,痊癒後還可能產生延續數月的疱疹後神經痛,使患者身心俱疲、生活大受影響。 腎臟病患本身免疫功能較弱,帶狀疱疹病毒更容易趁虛而入,研究指出,腎友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比無腎臟病者高出1.4倍,若合併其他共病,罹患風險更增加至1.65倍,經過腎臟移植的患者,風險更高達9.13倍。腎臟病患者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若再受到額外免疫刺激,如感染帶狀疱疹,可能進一步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不僅可能影響腎功能,還可能影響食慾、睡眠,對整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Read More

護師跨科支援將提2版本 工會罵爆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邱泰源13日指出,衛福部將提出2種版本的護理師跨科支援指引,並邀集各個護理師團體協調,於達成共識後執行,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同一天大罵衛福部,跨科支援違反勞基法,更無視病人之住院安全,請反對跨科支援的所有護理人員ㄧ人ㄧ信灌爆衛福部。 邱泰源表示,在跨科支援議題方面,過去希望院方可以調配人力,而院方也應會尊重護理專業和各病房科別,不要讓護理人員承受不必要的壓力。 邱泰源指出,衛福部與各醫療工會的會談時,也有資深護理同仁提出基層護理師的聲音,衛部希望在跨科支援指引研議出來後,請各醫院盡量配合,指引應是會由從基層護理師角度提出,並尊重護理專業及各病房科別需求。 護師工會強力譴責衛福部部為迎合醫院雇主利益,與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訂定跨科支援調動指引。 護師工會指出,衛福部貴為衛生主管機關,為醫院雇主之利益而定跨科支援調動指引顯係助紂為虐,令基層護理人員深惡痛絕。 護師工會強調,把護理人員調往非其專長之科別,護理人員於高壓且不熟悉作業流程之樣態下,不僅大幅提升異常事件之機率,亦增加護理人員之執業風險及法律風險。

Read More

健康的分水嶺 女性40+ 注意荷爾蒙/代謝/骨質/心血管

黃金健康公式:營養/運動/睡眠/定檢 不是等停經才開始保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年來女性健康檢查數據顯示,40歲以上女性的健康風險正悄悄上升!婦產科醫師蔡美莉提醒,停經前5-10年,荷爾蒙波動會開始影響女性健康。女性應從40歲開始關注身體變化,透過「40+黃金健康公式」,可以掌握健康關鍵,幫助延緩身體機能老化! 很多人以為,衰老是50歲以後才需要擔心的事,但事實上,醫學研究與健檢數據顯示,40歲就是健康的分水嶺!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統計發現,女性健檢異常的前3名項目分別為甲狀腺、乳房、婦科,皆有超過一半比例出現異常警示;與更年期健康息息相關的雌二醇數值,異常比例也高達46.02%;此外,40+女性的血壓與血脂異常比例皆大幅增加,顯示身體老化遠比外表更早開始。 蔡美莉解釋,女性進入40歲後,新陳代謝率開始下降,並伴隨雌激素減少,荷爾蒙失衡,影響範圍涵蓋骨骼、心血管、皮膚彈性,甚至情緒穩定。許多女性自覺生理期還算正常,但當進一步檢查時,會發現雌激素水平已開始下降,這不僅影響生理期,還會波及整體健康狀態。 蔡美莉進一步指出,40歲後的健康關鍵在於掌握荷爾蒙、代謝、骨質、心血管4大面向。透過調整生活方式,可以幫助延緩身體老化,維持健康年限。 「40+黃金健康公式」包括:營養、運動、睡眠和定期檢查4大部分,在營養上,要吃對食物,養出年輕身體,建議要高蛋白飲食維持肌肉量,減少基礎代謝下降,並補充Omega-3、鈣與維生素D。 運動方面,每週150分鐘,提升代謝、穩定荷爾蒙,可以肌力訓練增加肌肉,降低體脂率,瑜珈或皮拉提斯可改善核心穩定性、提升柔軟度。 睡眠每天至少7小時,讓身體真正修復,建議睡前 2小時不滑手機,避免藍光影響褪黑激素分泌,並改善睡眠環境。 此外,40+必做4大健康檢測包括:子宮頸抹片、婦科超音波、骨密度檢測、心血管健康檢查。

Read More

健保砸42億 解決急診壅塞

本報綜合報導 為解決急診壅塞,健保署提出增加急診及重症支付標準、給急診護理人員加薪、強化離島急救責任醫院等4招解方。醫院總額研商會12日通過,最快5月上路,年挹注42.35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這次還附帶任務指標,共同指標是醫院必須落實醫護人員加薪,其他還有急診壅塞指標改善、加護病房開床率等。 針對健保署7日開會與醫界未達成共識的急性一般病床護理費調整,確定醫學中心第1天住院急性一般病床護理費調幅12.4%,1027點調至1154點;區域醫院調幅14%,905點調至1032點;地區醫院調14.9%,從850點調至977點。 醫學中心第2天住院急性一般病床護理費調幅12.3%,從790點調至888點;區域醫院調幅14.1%,696點調至794點;地區醫院調15%,從654點調至752點,挹注24.97億元,盼改善護理薪資環境,留住護理人力,避免關床,以利解決急診患者排隊等住院。 石崇良表示,未來將新增離島一般急救責任醫院給付調升標準,所有急診案件皆按照表定點數加給10%,離島中度急救責任醫院所有急診案件給付增加30%、離島重度急救責任醫院調升50%,鼓勵離島醫院提升緊急醫療能力。 另外,急診醫師診察費和護理費確定拆分,按照檢傷級數差異各調增10%,最嚴重的檢傷分類1級診察費由1223點調到1345點,護理費從577點調到635點;觀察床診察費調至468點,護理費調升6成。留觀第1天自571點調升至914點、第2天從175點調至703點,增預算11億元。 急救責任醫院加護病房給付,若是全重度級的急救責任醫院,加護病房給付比照醫學中心;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則比照區域醫院。盼52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中26家區域醫院,能協助分擔重症病人收治,健保預估新增約5.87億元支出。

Read More

台灣病歷資料將統一格式 最快2年內上路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12日宣布啟動台灣醫療資訊標準大平台,推動智慧醫療與醫療數據標準化,齊一各醫院之病歷資料格式。最快2年內民眾到各大醫學中心看病,就不用再申請病歷帶著跑了。 衛福部表示,隨著數位醫療技術的進步,醫療資訊標準化已成為醫療創新與人工智慧(AI)發展的關鍵;但如缺乏統一的數據平台,醫療機構間的資訊交換將面臨重大挑戰。推動醫療資訊標準大平台,透過資料統一、規則統一、應用程式統一等3大核心策略,打造完善的醫療數據生態系統,確保數據順暢交換,提升醫療決策的準確性與行政效率。 在資料統一方面,導入FHIR標準確保醫療數據互通,目標是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病歷(EHR)標準,確保各醫療機構能夠無縫整合數據格式,並與國際接軌。因應國情,每個國家都要制定FHIR實作指引(IG)統一格式。 在規則統一方面,導入CQL技術提升醫療品質與行政效率,統一健保申報、醫療品質評估與診療準則,透過CQL醫療機構可自動檢查診斷與處方是否符合規範,確保醫療決策標準化,減少錯誤並提升行政與醫療服務效率與病患照護。

Read More

啤酒解渴愛吃重口味 驚腎病2期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一名5旬男子長年忙於耕作,經常以啤酒和含糖飲料解渴,且飲食重口味,3年前開始出現疲倦、腳腫等症狀,因為沒有明顯疼痛並未重視,直到去年健康檢查才驚覺已罹患慢性腎臟病第2期。經調整生活,少鹽少油、戒掉含糖飲料,並養成每日運動和充足飲水的習慣,半年後腎功能已穩定。 南投縣衛生局表示,慢性腎臟疾病包括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居台灣10大死因第10位;三高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主因,也是慢性腎臟病的併發症。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的民眾應該依照醫師處方正確用藥、妥善治療,才不會因為長期血壓、血糖過高嚴重傷害腎臟,走上血液透析之路。 衛生局長陳南松呼籲民眾做好「護腎黃金8守則」:多喝水,每日約2000cc;健康飲食,每日應至少攝取5蔬果及多選用未精製全榖雜糧類食物;規律運動,每週5天、每次30~60分鐘;定期檢查腎功能;三高控制;體重控制;不抽菸、不酗酒及不熬夜;避免服用不當藥物,自行停藥或調藥。提醒民眾多加利用免費成人健檢,30歲以上、未滿40歲者每5年補助1次,40歲以上、未滿65歲者每3年1次,65歲以上者每年1次,早期發現與治療,避免腎病造成健康的威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