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慢性骨盆腔發炎

■陳俊銘 骨盆腔發炎是女性內生殖器官(子宮卵巢)及周圍結締組織,骨盆腔膜發生炎症時的統稱。正常狀況下子宮內部以及輸卵管是無菌的,子宮頸內會有黏稠的黏液防止細菌入侵,造成它們發炎最主要的原因是陰道的病菌先感染子宮頸,破壞了子宮頸的保護作用,進而往上跑到子宮。常見致病菌如披衣菌、淋病、大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其中披衣菌和淋病占一半以上。而這二種菌多半和性行為有關。 骨盆腔發炎的高危險群包括1.性生活很頻繁的年輕女性。2.性伴侶較多(一個月內有兩個以上的性伴侶)。3.先前曾有過骨盆腔感染,常有陰道感染,常沖洗陰道。4.最近四個月內有裝子宮避孕器。5.最近有做過流產手術或子宮手術。 常見症狀有下腹痛、陰道分泌物增加、畏寒或發燒、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小便疼痛、拉肚子等腸胃症狀。而且,常見後遺症如下:1.反覆發作;2.骨盆腔沾黏;3.慢性下腹痛;4.不孕;5.子宮外孕;6.性交疼痛。 中醫治療慢性骨盆腔發炎以清利下焦濕熱為主,肝經循行骨盆腔絡陰器,肝經濕熱加重骨盆腔發炎,臨床經驗以八味帶下方,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加減土茯芩、川萆薢、樁根白皮、白雞冠花、敗醬草、菌柏、蛇床子、苦參根等,可有效改善下焦濕熱帶來之下腹痛,陰道分泌物增加。小便疼痛可酌加番麥鬚、車前草、海金砂、金錢草。不正常陰道出血可酌加白茅根、藕節、仙鶴草、黃芩、黃連等。拉肚子可酌加山藥、防風、石榴皮、白朮、砂仁等,大黃牡丹皮湯對反覆骨盆腔發炎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骨盆腔沾黏常反射在小腹腹壁層的疼痛,若按壓有很明顯的條索狀,筋結點壓疼點,可以小針刀破除小腹避疼痛反射點,可有效緩解因骨盆腔沾黏帶來的小腹不適。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平常保養,中醫強調扶正袪邪,可以黃耆、西洋參、東洋參泡茶喝,提高抵抗力。睡眠充足,多休息,生活規律多運動,避免不乾淨的性生活,減少性生活次數,注意個人衛生。飲食避免油炸、太辣、太油膩、太刺激性及生冷冰涼的。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軟組織超音波檢查 揪關節發炎

關節內注射合併藥物 1週內改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0歲女性,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數年內已有多處關節變形,即便接受治療後,雙側手腕持續腫痛。有次就醫經軟組織超音波檢查發現,其雙側手腕顯現高度發炎訊號。後續在接受關節內注射、合併多重藥物調整下,1週內疼痛改善逾7成。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賴佩幸表示,軟組織超音波檢查搭配關節內注射是正規且安全的治療方式,既大幅降低藥物加量需求、減少不必要暴露的藥物副作用,更能及時顯著改善病人不適。此外,免疫相關皮膚疾病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範疇,搭配不同類型的抗組織胺藥物、外用局部免疫調節劑,並視病情輔以使用小分子藥物或單株抗體,協助病友快速穩定病情且兼顧生活品質。她分享,曾有一名20歲的學生,長年旅居國外,全身大面積乾癬合併異位性皮膚炎,長年深受其外觀紅疹與癢感困擾,使用免疫調節藥物、小分子藥物與外用藥膏後,1週內其大面積紅疹已有9成獲得改善,全身癢感也明顯消減。

Read More

中醫針藥治療兒童癲癇 減緩發作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癲癇一再發作可能造成腦組織損傷而影響智能,在兒童身上常影響認知功能及動作發展,進而造成學習障礙。針灸是中醫治療癲癇的常見首選方式,中藥搭配針灸對於治療癲癇具實證療效。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蘇泓文指出,癲癇病因可源於腦部傷害,包括產傷、熱痙攣、頭部外傷、腦膜炎、中風、先天腦部發育異常、腦血管畸形、腦瘤等,以及一些引起大腦退化的疾病或全身性代謝障礙(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缺氧等)等。症狀表現多樣且複雜,局部發作一般出現感覺異常與動作異常,或有局部肌肉或肢體抽搐;全面發作則是癲癇較嚴重症狀,包括失神發作(即小發作)、肌肉強直性發作(即大發作)等。 針灸治療癲癇,臨床上常用的穴道以百會、四神聰、額三針、率谷、風池為主。兒童若對於針灸有恐懼感,剛開始可從少量穴位開始治療,使兒童能逐漸適應,降低恐懼感;或可以使用「雷射針灸」,透過非侵入性的方式以能量刺激穴位達成治療效果。 奇美中醫部團隊最新研究,中藥搭配針灸對於治療癲癇有實證療效,透過針灸搭配中藥治療,長期追蹤可發現能有效降低癲癇的發作次數,對於腦波的穩定亦有顯著幫助。常用的藥物有天麻、半夏、石菖蒲、甘草、茯苓、鉤藤、陳皮、龍骨、牡蠣等。 蘇泓文提醒,平時已在服用抗癲癇西藥的患者不可貿然停藥,以免產生危險。中醫對癲癇的照護是以輔助西藥來協同控制癲癇症狀,並非在急性發作時使用,著重在緩解期利用針灸或中藥來調整腦部與各臟腑的功能,減少癲癇發作的次數以及減緩症狀發作強度,降低癲癇對大腦的傷害,保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醫事薪資特約制 醫管學會籲差異化設計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健保署研議修法,醫事薪資未達標擬不予特約;台灣醫務管理學會12日呼籲相關推動應採「分級、分區、分階段」,依醫院層級與地區資源差異,保留評估與例外申請機制,避免一刀切釀醫療斷層。 健保署盤點《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修改面向,未來若醫院專職醫事人員健保保額低於當年最低工資2倍、診所低於最低工資1.5倍,或醫事服務機構未每年公開各類醫事人員最低即平均健保投保金額,擬不予特約。 對此,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近年來醫療現場普遍面臨人力流失壓力,包含護理師、放射師、藥師等專業人員皆出現離職率升高、招募困難的情況,其背後因素之一即是長期薪資結構與工作強度失衡。因此,透過政策工具引導醫療機構重視人力投資,是具有正面意義的起點。 洪子仁提出4點建議,首先在推動模式上,應應採「分級、分區、分階段」,依照醫院層級與地區資源差異,設計具彈性的標準與過渡期,並保留評估與例外申請機制,避免一刀切造成醫療斷層。 其次,應同步盤點健保財務機制,設計調薪配套資源。健保總額應設置彈性基金或配套誘因,用以支持機構在達成薪資門檻的同時,維持人力穩定與營運平衡。 第3,建構更科學的評鑑與資訊揭露架構。未來若將薪資納入評鑑指標,應建立標準化計算基準,避免機構因行政操作不同而產生不必要的疑慮或誤解。 第4則建議政策討論應廣納基層聲音,強化跨部會整合。洪子仁強調,此項政策不僅牽涉健保制度,更涉及衛福部人力規劃、勞動部薪資結構與地方政府醫療資源配置,應跨單位協商整合,以確保制度具體可行並兼顧公平性。

Read More

BC肝篩檢放寬至40歲 拚7月上路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肝病為我國的國病,現行衛福部提供45~79歲民眾免費終身1次B、C肝篩檢,期達消除肝病目標。國健署長吳昭軍12日指出,未來篩檢將放寬至40歲,預計投入3億元經費,受惠至少百萬人,力拚7月上路。 世界衛生組織(WHO)以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台灣在2018年發布國家消除C肝政策白皮書,宣示2025年根除C肝,早於WHO設定的2030年。 吳昭軍表示,目前國健署提供45~79歲民眾(原住民提前至40歲)免費終身1次B、C肝篩檢。現階段C肝診斷率、治療率、輸血安全性、注射安全性均已達標,正依據WHO公布消除C肝認證項目等進行相關準備工作。 然而,B肝的部分仍待努力。吳昭軍說明,台灣自1986年起全面針對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換言之,這以前出生者屬於高風險族群。為能夠加速達到WHO在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儘早找出這些人是重中之重。 對此,國健署規劃把篩檢年紀下修到40歲,延伸到1986年前出生者。吳昭君表示,預計將有一百多萬人受惠,經費約3億多元。

Read More

<醫師專欄>早也痛晚也痛的肩夾擊症候群

■林敬為 幾個月前去剪頭髮的時候,美髮師突然跟我說,她最近開始有肩膀疼痛的情形,連晚上睡覺也會痛醒,也慢慢開始出現活動度受限的症狀。我請她撥空到門診來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常見的「肩夾擊症候群」。 人體的肩膀有許多肌肉,協助肩膀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包覆在肩關節外圍的袖口旋轉肌。袖口旋轉肌位於肩峰骨的下方的空間中,對一般人來說,做抬手、旋轉等動作的時候,袖口旋轉肌的肌腱可以在這個空間中自由活動;一但這個空間變小,就會造成肌腱無法良好的活動,進而造成活動度的限制。 造成肩峰骨下空間變小的原因,最常見的是袖口旋轉肌肌腱發炎,造成肌腱本身腫脹以及周邊保護肌腱的滑膜發炎。發炎腫脹的肌腱因為體積變大,造成本身可以移動的空間變小。 第2個原因為在肩膀抬高的過程中,有時候肌腱會碰撞到上方的肩峰骨;如果長時間的反覆碰撞,容易造成肩峰骨下方產生骨刺,進而占據原本肌腱可以活動的空間。這種情況常見於需要長時間抬手工作的族群,例如美髮師、老師等職業,因為要維持抬手剪頭髮或是寫板書的動作,是「肩夾擊症候群」的好發族群。另外,外傷撞擊或是勞力工作者,也常會造成肌腱發炎而產生此類症狀。 肩夾擊症候群的治療首要是以改善肌腱的發炎為主,透過藥物、冰敷及復健物理治療,大多數的病患都可得到良好的症狀改善;少部分病患在上述治療無效後,會考慮採取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清除發炎的組織以及肩峰下骨刺,重新建立出肩峰骨下肌腱能夠活動的空間,再搭配復健訓練恢復肩膀活動度,改善生活與睡眠品質。 跟美髮師解釋了肩夾擊症候群的成因及相關治療方式後,請復健師教導居家運動復健,再搭配藥物及冰敷使用。上週去剪頭髮時,美髮師笑容滿面地說,她的肩膀疼痛程度改善很多,活動度也恢復大部分,可以再繼續幫我剪頭髮20年。說完後我們2人相視大笑。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部醫師)

Read More

兒童發展篩檢 6.2%疑似異常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11日公布,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截至今年3月底已超過27萬人次,其中約1萬7千名兒童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需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一步評估,因此今年擴大補助全國兒童發展聯評中心至88家,以利及早療育。 國健署表示,為了解兒童發展狀況,需要家長與專業人員通力合作,平日由家長進行「發展監測」,觀察記錄孩子發展情形,並依補助時程帶孩子接受「發展篩檢」,一旦經篩檢有疑似發展遲緩,就需要進一步接受「發展評估」。 為及早發現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國健署自113年7月起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截至114年3月底已篩檢逾27萬人次,其中6.2%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需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一步評估。 因應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需求增加,為幫助更多的孩子能及時獲得專業評估,國健署於今年擴大補助全國88家兒童發展聯評中心,包含補助全國17家重點中心,以提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量能,縮短等候評估時間,預計全年提供服務量可達4萬3957人次。 為有效利用聯合評估資源並減輕評估人力負荷,當孩子進入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後,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將依其專業進行初步判斷區分,若為「疑似單一遲緩兒童」,將由單一科別醫師進行單科或單項發展評估,並依評估結果開立發展遲緩證明書。 若經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判斷為「疑似多重發展遲緩兒童」,將儘速安排「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以及早銜接後續醫療處置、社會福利或特殊教育等早期療育相關服務。

Read More

擴大適用年輕族群 擴大適用年輕族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長照3.0將在明年上路,衛福部規劃擴大適用對象,納入50歲以下早發性失智症患者,及未滿65歲,但因中風等原因造成失能的年輕族群。 衛福部次長呂建德11日出席「2025養老長照法律論壇」致詞表示,長照3.0將在明年上路,其有4項重點,包含長照結合醫療、全力推動安寧療護、加強復能,與加強智慧照護與輔具補助。 國內目前長期照顧服務對象,包含65歲以上老人、55歲以上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患者,及失能身心障礙者。 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指出,長照3.0規劃擴大適用對象,納入50歲以下早發性失智症患者,及未滿65歲,但因中風等原因造成失能的年輕族群。 針對早發性失智症,將比照逾50歲失智者,若已經失能,即納入長照服務體系,若尚未有失能狀況,則建議到失智服務據點等接受服務。參考國際文獻,30-64歲失智症盛行率約為0.119%(但並未有針對30歲以下進行調查),因此推估2026年全台未滿65歲失智人數共1萬4601人,其中失智且失能人數為807人。 至於年輕中風族群,因仍是國家重要經濟力量,若透過政府投入資源,可以讓他們盡快回到職場,就應該優先考量這樣的資源運用。因此未來將不再看年齡,接受急性期整合照護(PAC)者,只要經評估確實有失能狀況,就會納入長照對象。 對於潛在受益對象,依據健保署統計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收案對象的各年度成長率,2019年至2024年平均成長率為3.85%,因此推估2026年新增64歲以下PAC服務人數為4767人。 而因應健保署將擴大PAC適應症、服務持續時間、後續資源轉介等3方向,預計2025年擴大辦理PAC計畫,故假設每年人數成長率從3.85%拉高至10%,推估2026年新增64歲以下PAC服務人數為5349人。

Read More

高燒4天喘鳴 童黴漿菌感染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11歲許小弟日前因高燒4天、咳嗽等不適前往診所就醫,雖然日常生活及上課都未受影響,但症狀不僅沒有好轉,更出現胸悶、活力及食慾下降等情況。家長緊急帶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抽血及胸部X光檢查發現,許小弟C反應蛋白(一種發炎指數)偏高且右下肺葉有感染情形,聽診也發現有囉音及喘鳴,診斷為社區性肺炎,因黴漿菌急性抗體呈現陽性,懷疑為肺炎黴漿菌感染,考量情況較為嚴重,由小兒科醫師收治住院觀察。 但病情萬變,經抗生素治療後許小弟仍然高燒未退甚至出現肺炎擴散及肋膜積水的情形,照會小兒感染科醫師吳秉昇,透過黴漿菌抗生素的調整,當晚許小弟即逐漸退燒,一週後平安出院,後續胸部X光追蹤亦發現右下肺炎及肋膜積水已改善。 肺炎黴漿菌是社區性肺炎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因為常侵犯肺部導致「肺炎黴漿菌肺炎」,所以又簡稱「黴漿菌肺炎」。吳秉昇說明:「黴漿菌肺炎通常好發於5歲以上的幼童及青少年,初期以長期咳嗽、喉嚨痛、發燒等症狀表現,之後慢慢出現胸痛及呼吸喘。由於症狀與一般肺炎病菌、流感及新冠病毒感染相似,不容易辨別,需要藉由聽診、抗體篩檢或核酸檢測確認,並配合胸部影像學檢查,由於症狀通常輕微,所以又被稱作『會走路的肺炎』。」若沒有及時診治,除了造成肺部感染及氣喘惡化外,也有可能引發免疫反應,出現肺外症狀如蕁麻疹、多型性紅斑、口腔及眼結膜潰瘍、甚至併發腦炎。 黴漿菌肺炎以抗生素治療為主,過往多半使用紅黴素,但疾管署《感染控制雜誌》研究曾指出,台灣兒童感染的黴漿菌已對紅黴素產生6成以上的抗藥性,必要時須改以其他抗生素,如四環黴素或喹諾酮類抗生素治療。以許小弟為例,醫療團隊評估其症狀較為嚴重,且之前曾使用紅黴素治療,可能有紅黴素抗藥的情形,因此先後使用口服四環黴素及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治療,發燒才逐漸改善,4天後肺部積水也明顯減少,病況穩定。 吳秉昇提醒,黴漿菌肺炎在校園及家庭的傳播力不可小覷,且目前尚無黴漿菌疫苗可接種,戴口罩、勤洗手仍是最直接的預防。家長若發現孩童出現咳嗽、咳痰、呼吸喘、持續高燒不退、食慾活力下降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Read More

應主動接種疫苗 9成男性無法自然產生HPV抗體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人類乳突病毒 (HPV)被廣泛認為主要影響女性,然而此沉默殺手也正悄悄威脅男性,成為致命危機的元凶。 台北產業醫診所院長謝怡君醫師表示,人類乳突病毒(HPV)是現今潛藏在生活中易被忽視的致病因子,其影響範圍不侷限於性別或年齡。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HPV的風險都值得高度重視。 尤其是男性沒有常規篩檢工具,而且有9成的人無法自然產生抗體,進一步加大了面對病毒的風險,應該主動接種HPV疫苗來完善預防的手段。 今年國健署放寬國中男學生也享有公費施打HPV疫苗的福利,藉以完善國中男女學童的癌病保護力,由此可知,專家對於HPV疫苗可降低HPV相關癌病的效益有相當共識。 謝怡君進一步說明:9價指的是9種不同的HPV型別,包括6、11會造成生殖器疣的低致癌型別以及16、18、31、33、45、52、58等高致癌型別。 研究顯示,就HPV相關的癌前病變而言,相較於2價和4價疫苗所涵蓋型別所造成的癌前病變,9價疫苗的高致癌型別則多出75%。 在男女的肛門癌及女性子宮頸癌的整合數據中,9價疫苗所涵蓋型別則多出19%。對此,謝怡君強調,無論先前是使用公費或自費接種過2價或4價疫苗的民眾,只要健康狀況允許,應再次接種9價疫苗以達到更全面的保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