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等關稅衝擊 新藥在地製造修法 月底公告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美國發布對等關稅政策,下一波將鎖定醫藥品,恐衝擊我國藥品供應穩定。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16日說,衛福部已列出「必要藥品」清單,並設有缺藥通報平台,廠商也可檢具成本資料申請提高藥價;健保署長石崇良則指出,健保署已修法支持新藥在地製造,以加強台灣製藥韌性,新法預計4月底公告。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16日安排衛福部長邱泰源專題報告面對國際經貿情勢瞬變,我國如何因應並確保醫藥品供應正常。邱泰源在會前受訪指出,衛福部已超前部署,盤點藥品、醫材、輔具等,建立可能受到衝擊的名單。 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3月,國內有效的藥品許可證共1萬1454張,國產許可證有8315張、占73%、輸入許可證為3139張、占27%,而輸入許可證的製造廠為美國者有214張、占1.86%,前3大類為人體血液製劑、抗腫瘤藥品、神經系統用藥。 邱泰源表示,衛福部已建立藥品短缺通報處理機制,當接獲藥品短缺通報即調查評估,必要時啟動公開徵求專案輸入或製造,也制定「必要藥品」清單,強化藥商6個月內預先通報的責任與因應機制,並建立原料藥加速審查機制,也會持續主動監控國外藥品短缺警訊及國內臨床需求,預先盤點及整備相關藥品及其原物料庫存,以確保藥品穩定供應。 為確保藥價合理,邱泰源說,廠商可依法提交成本資料申請調高支付價格,健保署必要時將爭取額外預算支應。政府也將支持新藥在地製造,加強我國製藥韌性。

Read More

痠痛大不同! 台灣首創痠覺精準醫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是「痠」還是「痛」?中研院生醫所陳志成團隊發現「痠」和「痛」,其實是不同的感覺(症狀),由台灣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領域首創Sngception名詞,有望讓台灣成為這個新興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主導者,享有絕對的話語權。 在台灣,肌肉骨骼痠痛是醫療支出第一名,但這類慢性痠痛往往難以有效被治療。為找出痠痛真正原因對症下藥,中研院陳志成團隊在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計畫及中研院深耕計畫支持下,發現「痠」和「痛」,其實是不同的感覺(症狀)。 誘發痠的神經並非痛覺神經,而是「本體感覺神經」;痠覺神經的過度活化,才是組織酸化、造成慢性痠痛的主因。此一系列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陳志成表示,過往西方醫學將所有體感不舒服皆叫「痛」,但漢藏語系則有「痠」的概念。這個結果顛覆過去50年來醫學界觀念,且用台語的痠(sng)首創Sngception痠覺名詞,並重新建構痠覺醫學領域,有助未來止痠藥開發,避免止痛藥無效使用,開啟神經醫學精準治療新時代。 台灣健保藥物支出一年超過2000億,使用人數最多的就是止痛藥物,痠覺神經的發現,為不同的臨床症狀提供神經學的基礎,開啟痠覺醫學的新紀元。陳志成說,團隊也將在近期制定「痠覺詞彙」,重新建構痠覺醫學與痛覺醫學,開啟全球「痠」、「痛」精準醫學新時代。 目前北醫、萬芳、雙和醫院的門診醫令系統已導入痠覺量表,未來將繼續推廣至其他醫療院所,藉由確認痠和痛為不同的感覺,有助臨床進行精準診斷對症下藥,可避免無科學依據的無效止痛處置,也可避免止痛藥浪費,預期可減少鉅額無效止痛的醫療支出。

Read More

台大門診限號80人 去年就開始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16日指出,健保實施各別醫院總額制度後,擔心在月底或今年底就會出現醫療人球情況,台大醫院並沒有因各別總額制而限制醫師看診人數,醫師每日門診診察費限額80名患者之制度,早在去年就已實施。 吳明賢表示,健保實施30週年,卻因為一個政策、口號就要改變民眾就醫習慣著實很困難,其他醫院都陸續傳出護理師不足而關病房的情況,此時實施個別醫院個別總額,很擔心在月底或年底就會出現「醫療人球」問題。 吳明賢表示,政府將健保改革問題之責任都嫁接在醫院身上並不合理,以香港為例,在公醫制度下基礎的檢查是免費的,但包括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則是要另外收費的。 吳明賢表示,台大醫院的患者以急重難罕為主,門診患者有非常高的比例為出院後的回診追蹤,而健保署要求醫學中心門診不得超過55%,但門診之成本比住院低,醫院以門診盈餘補住院不足是現況,如硬要減少醫院門診,應該要給負責急重難罕患者的醫學中心補償措施。 吳明賢指出,台大醫院並沒有因各別總額制而限制醫師看診人數,目前每日門診看60名患者之後診察費打折,超過80人後就不發給診察費制度,是去年就實施的績效改革,原是希望名教授們不要超時工作,也希望轉移部分患者給年輕的主治醫師,讓他們累積經驗。 吳明賢強調,看診80人以上雖不發給醫師診察費,但醫師仍可開放民眾掛號看診,並未限制看診總人數。民眾擔心未來會有掛不上號的問題,也請大家多利用預約掛號及轉診制度,只要是持轉診單來台大就診,就一定不會掛不到號的。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16日指出,台灣的醫師的醫術與醫德都非常高,尤其台灣在法規、道德、倫理都已建立非常好的制度,發生在大陸的器官移植問題,不會發生在台灣。 外傳,大陸地區發生早產嬰兒血壓尚未低到濱死就摘取器官的事情,而歌手Tank赴中國大陸成功完成心肝移植手術,網路上也傳出是「活摘國有器官」的說法。 吳明賢表示,台灣醫學方面且不論是法規、道德、倫理上都是優等生,器官移植行之有年,並沒有傳出問題。而台灣醫師不僅是醫術高,醫德的部分也是要符合道德、倫理、法律之規範。 台大醫院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陳益祥表示,移植之器官來源很重要,一定要有正當性,否則就淪為器官買賣,有些國家或地區卻沒有那麼正規,但台灣非常穩定,衛生福利部對器官移植有所規範,台大醫院倫理委員會也會為器官移植把關。

Read More

老花眼年輕化 老花近視雷射夯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閱讀簡報或手機時,不自覺地將螢幕拉遠又拉近,可能並非眼睛疲勞,而是「老花眼」,也是視覺功能開始退化的警訊。醫師臨床觀察,近視雷射矯正民眾已有逾5成選擇老花近視雷射,可一次解決老花、近視及散光的困擾。 根據衛福部及內政部統計,去年台灣40歲以上人口達1300萬人,大部分人在40歲左右開始出現「近距離閱讀困難」現象。這種由身體機能老化帶來的自然現象俗稱「老花眼」,約占總人口數的1/2。 大學眼科院長葉威毅表示,老花眼的發生年齡逐年下降,臨床上已有愈來愈多35~42歲病患提早出現老花症狀,如視覺疲勞、閱讀吃力、頻繁調焦、依賴閱讀眼鏡等現象。 葉威毅指出,「i精準老花近視雷射術前特別檢查」為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手術方案,可同時矯正近視、老花與散光,採用一眼看近、一眼看遠的雙眼「融像」功能,再由大腦「腦補」整合後呈現自然、穩定、延展景深的視覺效果,大幅提升日常生活便利。 葉威毅表示,現今的雷射手術結合AI導航,提升手術精準度外,更大幅縮短雷射時間,傷口也較以往更小,術後恢復期更快。

Read More

邊境查驗 日本美國進口柑橘 農藥超標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5日公布本週邊境檢查不合格名單,日本及美國進口的柑橘農藥超標;而由荷蘭商報驗進口的陶瓷碗,被檢出重金屬鉛超標,相關產品已要求業者退運或銷毀,皆未進入國內市場。 食藥署指出,上佳水果公司自日本愛媛縣進口的一批40公斤鮮柑橘檢出殘留農藥普硫松0.07ppm、MCPA0.02pm含量不符規定;自美國進口的1萬9841公斤鮮橙也被檢出殘留施得圃0.02ppm超過容許值,都已要求退運或銷毀。 另外,荷商愛特思台灣分公司自大陸進口ZARA HOME的陶瓷碗,檢出重金屬鉛10ppm,超過限量的1倍,這1批3點29公斤貨品已依規定退運或銷毀;城市綠洲自大陸進口之摺疊餐具1批,經進行水、4%醋酸及20%乙醇等溶出試驗,蒸發殘渣值全部超標,這批68點09公斤貨品已遭邊境攔截。

Read More

醫源性肉毒中毒 6年累計8例

本報綜合報導 想要消除皺紋、國字臉,肉毒桿菌是熱門選項之一,但若貪小便宜恐怕賠了荷包又傷身。醫源性「肉毒中毒」6年累積8例,其中5例跟地下醫美有關。有醫師曾遇過「打壞了」的患者來求救,才知道是在同鄉「吃好道相報」沙龍做美容失敗,產品不明,更涉違法醫療行為。 肉毒桿菌素屬於神經肌肉阻斷劑,目前台灣核准7張藥品許可證,皆為醫師處方藥品。過去曾發生越南籍逃逸女移工開設醫美工作室,進行注射肉毒桿菌消除皺紋等多項醫美行為;如今又有人打網購美容針中毒,已是2019年來第8例醫源性肉毒桿菌中毒個案。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8例中有5例都與非法地下醫美有關。針對賣家可能涉及觸犯《藥事法》中的非法輸入、販售,賣家非藥商身分提供藥品;另到府施打為醫療行為,非醫師執行也會觸犯《醫師法》。 除了「到府施打」本身就可能觸法,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來路不明的產品無法把關品質,連單位數是否正確標示都是問題。若依舊按照建議施打標準注射,就可能會產生過量而中毒的風險。 廖怡華還有遇過「打壞了」來求救的移工患者,細問才知道是在同鄉「吃好道相報」的沙龍做美容,開刀取出來都是奇怪顆粒,明顯是用到成分不清不楚的劣質品。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提醒,這些藥品如果是未經核准而擅自輸入的藥品,屬於禁藥;輸入禁藥涉違反《藥事法》,可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億元以下罰金。此外,若明知為禁藥,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者,同樣涉違反《藥事法》,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5000萬元以下罰金。

Read More

醫事保障薪資 有共識才會實施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方才釋出醫事薪資未達標的醫療院所將被踢出健保特約醫療機構,民進黨立委立即出面反對,衛福部長邱泰源14日指出,已了解各界不同聲音,醫事人員最低薪資保障制度,如無共識就不會倉促實施。 民進黨立委指出,衛福部沒有兼顧城鄉差異與診所實務運作,全台約有2萬4000家醫療院所,其中過半數為診所,如以勞保或健呆投保金額作為續約條件,恐會造成大批診所不能達到門檻,政策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動搖基層醫療穩定。 邱泰源表示,健保署推動修改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是為了改善醫療環境,而各方的不同意見衛福部聽到了,而健保特約管理辦法已十多年未曾改革,將與各相關團體進行深入溝通,面對未來挑戰,醫療體系與健保改革勢在必行,遵照維繫民眾最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提供醫療人員尊嚴與醫療院所順暢運作等3大原則。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特約管理辦法尚未進入預告程序,未來將分階段與醫院及各界醫療人員溝通。修訂重點包括特約條件、新設或擴充醫院規模等,並會根據地區需求,進行必要或優先的修改。 石崇良指出,主要改革重點包括保障醫療人員薪資,特約條款新增條文,特別針對特約機構人員連動最低工資以保障基本待遇;以及過去大型診所缺乏品質管控機制,這次修法將品質確保納入規範;並嚴禁診所無故拒收病患或任意將健保病人轉為自費,以保障民眾就醫權益。 石崇良表示,健保總額成長率史上最高,還有公務預算挹注,單就醫院部門的總額就約為6437億,比去年成長近400億元,西醫基層診所有總額達1750億元,較去年成長約100億元,強調健保改革會與各界持續溝通,取得最大共識後再推動實施。

Read More

醫院個別總額衝擊 邱泰源:台大未規劃漲掛號費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達到健保健保點值「1點1元」,健保署今年陸續推動「醫院個別總額」新制,卻傳出台大醫院考慮調漲掛號費,門診減量。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14日強調,台大醫院沒有要漲掛號費的規劃。 立法委員賴惠員、王正旭、郭昱晴、林月琴14日在立法院呼籲,健保特約管理辦法暫緩修訂。衛福部隨後召開臨時記者會,部長邱泰源在會中承諾,在尚未取得共識前,絕不倉促上路,有共識部分優先推動。 對因應醫院個別總額影響,台大醫院研擬第3季起調漲掛號費一說,邱泰源也強調,據了解,台大醫院目前沒有調漲掛號費的規劃。強調相信台大醫院即使明知前路艱難,仍會「知其不可而為之」,為國家發展與健保永續,全力配合政策、努力推動改革。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台北區是全國醫療資源最豐沛的地方,不至於會出現醫療不足問題,大型醫院應保留量能給急重難罕症等有需要的患者,尤其是醫學中心,有合理門診量,讓醫師有充足看診時間,落實分級醫療是共同努力的目標。 石崇良說,過去醫院診察費不論患者病情輕重均一價的狀況需隨之改革,未來將分為一般診察費與複雜診察費,複雜診察費金額還在討論階段,預計下半年實施。

Read More

自體免疫病患 肺纖維化高風險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資深女星馬妞去年曾公開分享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多個自體免疫疾病,多年前更曾咳嗽到無法入睡,檢查後才發現肺部已纖維化,近日馬妞上節目更新近況再次引發關注。 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除了常聽到的不明原因的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併發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 然而,由於大部分的病人對於肺部症狀的警覺性仍偏低,倘若急性惡化導致肺功能急遽下降,恐有致命風險,也是自體免疫族群死亡主因之一。 李信興說明,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症、皮肌炎等)由於體內免疫系統叛變,會對身體內外器官發動無差別攻擊進而引發多種併發症,其中肺部纖維化是一種常見且不可逆的嚴重共病。 根據統計,每10名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中,就有1人併發肺部纖維化,一旦免疫系統異常侵害肺部,將讓原本柔軟的肺部組織逐步硬化像菜瓜布一般,由於削弱氧氣交換的能力,最終導致呼吸衰竭,其死亡風險不亞於癌症。 李信興提醒,自體免疫族群病友無論是否出現「喘、咳、累」等症狀,皆可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安排第1次肺功能檢測的必要性,才能積極掌握自身肺部健康狀況及爭取黃金治療期。 經臨床試驗證實,及早使用抗肺纖維化藥物可有效緩解症狀、降低57%的肺功能受損速度,更能減少74%急性惡化發生與死亡風險。 李信興提醒,目前相關藥物已有健保給付,唯獨要特別留意的是,藥物申請皆須檢附「過去1年內可證明疾病進展之病歷及相關檢查報告」,倘若從未有過肺功能檢測紀錄的病人,建議可與醫師討論並安排第1次肺功能檢測的必要性,了解自己目前的肺部健康現況外,並為日後因疾病變化可能發生的治療,事前先做好準備,避免延誤黃金治療期。

Read More

學習障礙≠低智力 應助建立自信

記者張瑞惠∕草屯報導 學習障礙的孩子就是智力有問題嗎?大錯特錯!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簡慧雯表示,這類的孩子其實智力能力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個別學習領域,反應較同儕緩慢,需要專業的教學方法,除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自閉症類群障礙外,學習障礙的孩子也漸漸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出現。 草療醫師張介信表示,學習障礙並不代表智力低下,而是大腦在處理資訊時的方式不同。因此,許多學習障礙者在某些領域可能有挑戰,但在其他方面卻擁有獨特的優勢;建議家長接納讓學習障礙孩童的發展特質,關注他們的強項,而不是只看到學習上的困難,幫助建立自信心,家長和教師合作,觀察何種多元學習方式:透過視覺、聽覺、動作等不同方式學習,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法。 張介信鼓勵家長,當發現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或是一再出現某種困難時,可以積極的跟老師討論,有需要的話再做進一步的評估。學習障礙者並非無法學習,而是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發展方向;透過家長的陪伴、正確的教導,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自信,也能幫助他們在適合的領域中發光發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