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2新藥「延後惡化」藥費恐達150萬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台灣的失智症患者,超過35萬人,而其中的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更是占了6成左右,不過食藥署已經核准,將有2款新藥物可以使用,症狀較輕的病患,使用藥物之後,可以延後病情惡化4到5年,但是每名患者要花費150萬元,恐怕對家屬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Read More

境外屈公病累計11例 創18年新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2日表示,今年累計11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病例,為2007年10月列入法定傳染病以來同期新高,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為多;另累計44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為近5年來次高。 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4月21日累計11例屈公病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國家以印尼9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上週另新增2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均為印尼;今年截至4月21日,累計44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為近5年同期次高,感染國家以印尼21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8例及越南5例。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屈公病與登革熱皆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感染。屈公病潛伏期2-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惡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7天。 與登革熱不同的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患者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數年。典型的登革熱則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

Read More

思覺失調藥物氯氮平 增肺炎風險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玉里醫院藥師黃輝慶與中國醫藥大學教授吳世欣合作,發現部分思覺失調症患者因為基因差異,使用特定藥物「氯氮平」後,罹患肺炎風險會大幅提升。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Schizophrenia Research》,為未來發展「個人化醫療」提供了新方向。 玉里醫院表示,黃輝慶與吳世欣分析2011~2020年之間、共30名長期使用「氯氮平」藥物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現某一類基因型的患者,罹患肺炎機率是他人的11倍,未來有機會作為肺炎風險預測指標,幫助醫師用藥前提早預防。 「氯氮平」是一種常用於治療嚴重思覺失調症的藥物,對症狀控制有明顯成效。但有些患者在使用後會出現副作用,如發燒、肺部感染等,甚至引發肺炎,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 黃輝慶說明,此研究特別關注人體內一種稱為「瘦素受體」的基因,它會影響身體免疫與發炎反應,若基因中出現特定變異,就可能導致身體對藥物反應不同,增加感染風險。過去藥物治療多為一體適用,但現在醫學發展邁向「個人化醫療」,也就是根據每個人基因差異,調整藥物種類與劑量,讓治療更有效、安全,也能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黃輝慶指出,這項研究是全球第一個針對「瘦素受體基因」與「氯氮平」副作用(如肺炎)之間關聯所做的探討,未來若能廣泛應用於臨床,可望在病患開始服藥前先行基因篩檢,找出高風險族群,提前防範,降低住院與死亡率。 玉里醫院院長簡以嘉表示,此研究是全球首次探討瘦素受體基因的多型性,與使用「氯氮平」病患發生肺炎風險之間的相關性,研究成果將有助於發展台灣本土的個體化醫療。未來醫院將持續強化與學術機構的合作,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照護策略,讓病患在偏鄉也能享有最佳的醫療保障。

Read More

藥師公會上街抗議剝奪執業權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藥師公會全聯會22日發動上百人赴衛福部,抗議傳統中藥行可繼續經營中藥販售。中醫公會全聯會表示,支持衛福部同意中藥行可繼續販售中藥材。衛福部強調,販售藥材並不涉及中藥調劑,中藥商在供應藥材及民眾食補上都有其重要性,這個行業不能消失。 衛福部3月18日公告,領有經營中藥證明文件之中藥從業人員,並開放中藥或藥學相關科系畢業生修畢中藥核心課程,且實習1年以上即可登記為中藥商。藥師公會質疑,開放修幾門課就能賣藥,相關人員不需通過藥師國考,也無需接受完整專業訓練,將使藥師之專業門檻蕩然無存。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衛福部的命令是為違法者量身打造的合法化通道,摧毀政府與藥界多年來共同守護的用藥安全機制,讓中藥販售淪為「買藥像買菜」,完全無需藥師專業把關。這不只是剝奪藥的執業權,也是對全民健康的嚴重威脅。 衛福部中藥司指出,台灣地區列冊中藥商94~108年從1萬0585家降到7771家、少了26.58%,去年更只剩7478家,期間聘用藥師擔任管理人之中藥商雖逐步成長;惟全國之執業藥師僅3.97%投入中藥販賣業,無法減緩中藥商凋零之趨勢,恐影響民眾飲食文化及保健藥膳中藥材之基本需求。 衛福部表示,為延續中藥行存在之傳統價值及緩解中藥商凋零問題,同意中藥商繼續販售中藥材,且中藥從業人員僅得執行中藥材之輸入、輸出及批發,不涉及中藥調劑業務。且中藥商業務涉及供應食品、藥品使用中藥材之基原辨識、加工、儲藏等專業知能,非藥師能全程處理。 中醫公會指出,預估未來10年中藥行恐減少到不足3000家,將造成藥材之技術傳承斷層與專業人才的流失,對整體中醫藥產業的永續發展構成潛在威脅。透過衛福部本次明確規範從業人員資格,將有助於吸引更多具備大學專業背景與實務訓練人才投入,促進專業分工與技術傳承。 中醫公會認為,隨著多元專才的加入,不僅可強化中藥材的品質控管,也將為整體產業注入創新與活力,提升供應鏈的穩定性,並保障國民使用中藥的權益,促使中醫藥產業長遠發展。

Read More

男童1年沒長高 治療後抽高20公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男童自幼稚園起就明顯比同齡孩童矮小,媽媽對此十分憂心,嘗試各種方式幫助孩子長高;然而,直到男童升上小學二年級後,媽媽發現他整整1年都沒有明顯長高,才決定帶到兒童成長門診求專業協助。 經檢查後,發現男童身高落在同齡兒童的第3百分位以下,這是臨床上判定生長遲緩的重要指標,進一步透過抽血檢查,確診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童成長門診主治醫師凌儀芝表示,這名孩童若未在生長板閉合前接受治療,預估成年後身高僅為158公分,可能會對自信心、人際互動及未來的職業選擇造成影響。所幸在完整的診斷與治療規劃下,再搭配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調整,最終身高達到178公分,比原本預估高出整整20公分。 許多家長以為孩子只是「晚熟」、「會慢慢長上來」,但其實上,身高停滯往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凌儀芝表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不單只有影響身高,還可能影響肌肉合成下降,進而影響運動表現,增加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甚至因肌肉量長期偏低,引發膽固醇異常,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由於從外觀無法分辨孩子是「晚長」還是需要治療,凌儀芝建議家長可從兩個面向初步評估:第一是孩子與同性別、同年齡族群相比是否落在第3百分位以下;第二,1年內是否至少長高4公分。 凌儀芝提醒,許多家長在不了解發育警訊的情況下,誤以為只是「長得慢」,轉而投入大量補品,但實際上孩子長不高的原因,可能與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或睡眠品質不佳等因素有關。 除了醫療介入外,凌儀芝也強調,日常飲食、睡眠與運動也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長高的關鍵不在於「吃得多」,而是「吃得對、睡得好、動得夠」。

Read More

關稅衝擊恐缺藥 加速藥品審查最快120天完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因應美國擬調高藥品關稅,食藥署21日指出,已與健保署啟動因應機制,強化預警、藥價彈性調整、加速藥品審查機制至最短120天完成,確保臨床用藥無虞,保障民眾醫療權益。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食藥署已建立藥品短缺處理機制、制定必要藥品清單等,當發現藥品有短缺之虞,即啟動調查與評估,必要時請替代藥品廠商增產、公開徵求專案進口或製造等。針對美國生產藥品,食藥署目前已完成盤點,並函請相關許可證持有商確實掌握國外供應情形及提升國內藥品庫存。 此外,對於罕藥、抗腫瘤藥、生物製劑等重要藥品,食藥署會加強主動追蹤,確保民眾用藥無虞,且為降低藥品對單一來源原料藥的依賴,食藥署持續鼓勵藥廠增加原料藥來源並強化原料儲備,並透過專案輔導與加速審查機制,協助業者加快取得藥品許可證。 食藥署表示,加速藥品審查縮短至最快120天內完成,相較標準模式需等待360天,可更快取得藥品許可證,而影響小兒族群或盛行率在萬分之5以下嚴重疾病,則可縮短至240天內完成,維持藥品供給韌性。 食藥署指出,為確保藥價合理,也將鼓勵在地製造與替代使用,短期已針對可能受影響之藥品進行清單盤點,如因全球供應鏈生態改變致生產成本遽增,廠商可依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之規定,向健保署提出價格調整建議,以維持合理價格與市場穩定。 食藥署表示,長期則將持續推動學名藥與生物相似性藥品之使用,並支持新藥於國內在地製造,以提升我國製藥產業之自給能力,確保藥品穩定供應。

Read More

醫院頻傳被駭 衛福部推動AI應用 強化資安防護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21日指出,將推動AI應用並強化信賴機制,打造以病人權益為中心的AI醫療生態系,並加速輔導各醫療機構與廠商落實既定資安措施與落實指引,強化整體資安防護能力。 由於,近日頻傳醫院資訊系統遭駭客入侵事件,包括桃園市中壢的長慎醫院被駭,造成電腦系統異常,無法進行線上同步掛號,只能改為現場叫號看診,醫師並需以手寫開立處方。 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對於醫院遭駭頻傳,衛福部資訊處第一時間已提出多項指引,未來也會輔導相關廠商盡快落實資安指引,完善安全防護以避免駭客攻擊。 李建璋指出,隨著人工智慧AI在醫療領域蓬勃發展,從協助判讀影像到自動生成病歷,已有許多工程師、醫師投入其中,台灣AI醫療展現出高度技術創新與原創力。然而,醫院資安問題已成為常態性挑戰,尤其當醫院導入AI系統後,資安將成為更加關鍵的攻防焦點。 李建璋表示,衛福部自113年啟動負責任AI執行中心補助計畫,推動醫療AI治理架構與制度建置。過去半年已完成10家醫院認證制度的建立,將以制度化的標章認證機制為核心,強化AI產品的審查、評估與信賴基礎,協助業界導入具透明度與安全性的AI應用,將人工智慧應用的倫理與治理機制結合,打造一個真正以病人權益為中心的AI醫療生態系。 衛福部指出,在醫療AI治理上包括醫院認證制度的建置、負責任AI標章的推動,以及結合食藥署導入智慧醫材上市後監測機制等,以為後續政策與產業布局奠定基礎。

Read More

憂鬱兒少大增 高中自傷高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423世界嬰兒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日,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1日公布「全台兒少心理健康大調查」,發現兒少憂鬱症、焦慮症等快速成長,且隨年齡增長,伴隨更高的自我傷害風險,在高中時期達到高峰;另網路不當行為是增加兒少自傷風險的重要關鍵。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表示,調查針對全台300名兒童心智科醫師發出線上問卷,最後回收100份有效問卷,透過100名兒心科醫師第一線的門診觀察,發現近3年,憂鬱症是兒心科門診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同時指出,憂鬱症與焦慮症在國高中階段最為常見;隨年齡增長,伴隨更高的自我傷害風險,在高中時期達到高峰。除了常見的注意力問題,憂鬱與自傷也是就診的主要原因。 同時,調查發現,國中小時期憂鬱症的表現除了易怒煩躁外,也常以頭痛、腹痛等身體不適的狀況表現。而到了高中期階段,常常已出現了自傷意念和行為。而拒學和懼學也是中小學憂鬱症可能的徵兆。 且國小憂鬱症患者已偶爾或經常出現自傷行為,65%的醫師表示,國小憂鬱症患者「曾有」過自殺、自傷行為。70%的醫師表示,國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自傷行為;高達90%的醫師表示,高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或「總是出現」自傷行為。 另一項由國衛院群體健康科研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2022年進行的《青少年網路不當行為與自傷風險關聯》,針對全台灣及離島10-18歲青少年的大型網路行為調查,發現性私密影像外流、網路霸凌及霸凌加害者、網路遊戲成癮問題,是增加兒少自傷風險的重要關鍵,而這些網路不當行為在台灣兒童及青少年族群盛行率都很高。研究已發表在國際《情緒疾患期刊》。 林煜軒指出,性私密影像外流是自傷最嚴重的危險因子,自傷風險增5.16倍,且這三大危險因素通常非單獨存在,而是彼此交錯形成多重壓力,讓風險更高。 林健禾指出,從兒童轉換到大人的青少年階段,身體快速成長,腦神經連結成熟定型也是在這時,若能早一步重視兒少心理上的困難,將可大幅降低日後合併物質濫用或人格疾患,以及成年後失能的風險。

Read More

男高球場昏倒 竟罹血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剛滿50歲的許先生愛運動,但過去1個月,卻常有疲倦、骨骼疼痛等狀況發生,感冒發燒的頻次也明顯增加。原以為是工作繁忙的後遺症而不以為意,直到某次在高爾夫球場上暈眩昏倒送醫,才檢查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醫生提醒此為成人最常見血癌,症狀不典型但惡化快,且近年國內研究發現,中壯年患者增加。 經過NGS檢測後,透過標靶合併化學藥物治療控制病情,並順利進行幹細胞移植。讓他得以重回職場,繼續創造事業高峰。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ML) 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人病患,由於症狀不典型,且病情惡化快速,若延遲治療,恐引起嚴重感染或大量出血等併發症,可說是最惡名昭彰的癌症之一。 收治個案的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工作組」召集人、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教授侯信安醫師指出,伴隨高齡化趨勢,國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生率逐年攀升。且過去認為此疾病好發於年長者,但台灣一項回溯性研究顯示,50歲至59歲中壯齡患者增加幅度顯著,呼籲中年民眾不應輕忽。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醫師柯博升說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常見4大症狀為「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因不具特異性,易被民眾誤認為貧血、感冒,延誤就醫時機,導致多數患者就診時有生命危險。提醒如有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進行抽血檢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柯博升指出,目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多款標靶藥物能延長患者存活率,也有相當的可能痊癒。呼籲患者即使確診也勿放棄希望。健保自去年5月起部分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可幫助患者找到個人化最佳治療方案,增加存活率並延長存活期。 適逢4月21日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血液病學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攜手,除呼籲各界正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挑戰,在檢測與治療上持續接軌國際,達成個人化精準醫療目標;並期盼透過《血癌全攻略》專書及《血癌攻略》LINE數位衛教工具的推廣,引導癌友一步步認識治療方式、藥物副作用及日常照護等,降低焦慮感,配合醫療團隊積極抗癌。

Read More

總額新制兒科限號 醫:保障重症資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4月份起健保才全面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制,就已傳出有醫學中心開始限制兒科門診人數,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21日表示,大醫院減少小兒科初級診療門診,將患者轉移到診所等醫療機構,在方向上是正確的,也希望兒科急重症醫療資源可獲得保障。 健保署自4月分起全面實施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即預先每家醫院年度健保點數預設上限,當醫院看診達到上限後,就算再增加治療患者也不能再增加分配任何健保經費,各界擔心此舉將造成醫院在達到總額額即不再收病患,甚至會產生「醫療人球」問題。 近日就傳出有醫學中心限制兒科門診人數,並將就診名額轉給其他的成人科別。洪子仁表示,實施醫院個別總額本來就是希望能夠落實分級醫療,因此讓小兒科等初級診療的一些科別,能落實在基層診所就醫,也是符合健保署希望大型醫學中心能夠減少門診比率的一個做法。 洪子仁指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少子化趨勢下,大型醫院更應確保兒科急重症病患的就醫權益,建議可在醫院個別總額制度設計相關剛性保障機制,不僅保障兒科醫療資源,也有助於吸引兒科醫師投身至大型醫院服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