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進入流行期 新冠低點波動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3日公布,上週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數已近11.6萬人次,較前一週上升13.1%,且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達11.5%,已進入流行期。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呼籲,由於緊接著將有3個連假,加上公費疫苗10月1日開打,預估只要民眾踴躍接種,流感疫情就可控。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計11萬5930人次,較前一週上升13.1%,近期呈上升趨勢,且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達11.5%,超過流行閾值,進入流感流行期。另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之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1N1為多,惟近期A型H3N2占比也在上升,疾管署將密切觀察。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流感正式進入流行期後,目前影響疫情的主要因素,除了連假效應,預估就醫個案數會少一些,但人潮聚集恐有傳播影響;所幸國內馬上要開打「左流右新」疫苗,而今年採購的流感疫苗株跟目前流行的病毒株均相符,有足夠保護力。 至於新冠疫情,曾淑慧表示,目前還低點波動,不過國際疫情已見升溫,加上日韓處於疫情高點,預估國內新冠疫情可能10月中、下旬才會開始上升。 曾淑慧表示,預防流感及新冠併發重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疫苗,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即將於10月1日分2階段開打,疫苗接種期程與對象與去年相同;新冠疫苗公費對象則由出生滿6個月以上民眾,調整為10類對象,並提供新冠莫德納LP.8.1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步分2階段開打,除50-64歲無高風險成人於11月1日開打外,其餘9類對象均自10月1日起開打。

Read More

早C晚A 孕婦、乾肌人不適合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維持健康肌膚是民眾關心的話題,食藥署指出,近年「早C晚A」保養概念迅速流行,是指早上使用具抗氧化特性的維生素C,搭配防曬產品,以抑制黑色素生成,晚上則使用維生素A衍生物幫助角質更新,讓皮膚維持健康狀態。 皮膚科醫師吳吉妮指出,「早C晚A」保養方式並非適合所有人,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敏感性或乾燥性肌膚者,以及剛接受雷射或化學換膚等療程者,都應暫緩使用。 食藥署指出,維生素C具抗氧化特性,可抑制黑色素生成,建議於白天搭配防曬產品使用,而維生素A及A酯、A醇、A醛等衍生物會在皮膚內依序轉化為A酸,有助於角質更新,然而因其在光照或與空氣接觸時,分子結構容易被破壞或氧化,導致其活性降低,甚至產生刺激性副產物,因此適合在夜間使用,以減少刺激與光敏反應。 吳吉妮指出,分時使用維生素C與A衍生物,可發揮各自特性又減少互相干擾,建議先從低濃度、低頻率開始,視膚況逐步調整,並搭配高保濕產品,維持角質屏障,降低刺激與乾燥風險,才能安心持續保養。 對於許多人擔心使用A醇會讓皮膚變薄,甚至導致肌膚暗沉蠟黃,吳吉妮指出,皮膚發黃多與老廢角質代謝加速有關,當A醇啟動老廢角質代謝更新時,過渡期內新舊角質層排列尚未趨於均勻,光線折射不一,會讓肌膚看似較為暗沉,但此為暫時性現象,待角質層恢復穩定後,肌膚即可重現透亮。

Read More

颱風挾強風豪雨 疾管署提醒防疫3步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樺加沙颱風襲台帶來強風豪雨,導致部分地區出現積水或淹水,恐造成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登革熱及腸胃炎等傳染病傳播風險增加,疾管署23日提醒民眾,颱風過後清理家園務必落實防疫三步驟。 疾管署表示,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2例類鼻疽本土病例、56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病例、12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其中類鼻疽為歷年同期第3高,低於2024年的88例及2005年的66例。 疾管署提醒民眾,落實「裝備要齊全、清除孳生源、飲食要注意」防疫三步驟,保障自身及家人健康安全。 裝備要齊全是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勿直接接觸汙水、汙泥,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避免感染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及破傷風。 疾管署指出,尤其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常為吸入性感染,慢性病患為感染後重症高風險族群,颱風天建議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 其次是落實「巡、倒、清、刷」,澈底清除孳生源,預防登革熱。疾管署表示,風災後1週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民眾雨後應主動巡檢居家環境,仔細巡視戶內外容器,將積水倒掉並澈底清除廢棄物,留下的器物也要刷洗去除蟲卵後,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 如有出現發燒、頭痛、腹瀉、噁心嘔吐、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活動史,以利醫師及早診斷及通報。 第三、飲食要注意環境清消及飲食清潔,食物飲水要煮熟煮沸,預防腸道傳染病。疾管署表示,水災地區蓄水池如遭汙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並將水澈底煮沸後再飲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請勿食用。 居家環境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並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注意手部清潔,依「濕、搓、沖、捧、擦」五步驟正確洗手,如無法取得肥皂和清水時,可使用酒精含量60%至95%的乾洗手液清潔雙手。

Read More

假日急症中心最快11月上路 台北、桃園各設3據點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將推「假日急症中心(UCC)」,專收檢傷分類第4至第5級輕症患者。衛福部長石崇良23日說,估計最快11月實施,台北市、桃園市將各先開設3個點 為緩解假日急診壅塞,健保署參考日本將推動「假日急症中心」,初步鎖定在急診壅塞大醫院附近設立分流據點,藉由較低部分負擔及便利地點引導民眾就醫。 針對UCC試辦進度。石崇良23日表示,近期健保署共擬會議中將討論相關預算,通過之後還要經過公告等程序,原本說的10月已來不及,實施時間最快為11月。 石崇良指出,台北市、桃園市將先各自開設3個點。這2個縣市的衛生局局長都是急診背景,很清楚在急診壅塞背後有很多的因素需要處理,非常樂意配合UCC。 在服務的形式上,石崇良說明,與當初設計理念相近,主要在週日或連續假日的「早8到晚12」,提供內科、兒科跟外科服務,也可以做簡單的外傷縫合,另包括X光、抽血、藥物提供等服務都可以。 石崇良也透露地點都已擇定,台北市有2個點會開設在聯合醫院的院外門診中心,因空間大,設備上也符合需要;桃園市則是找原本不開設急診的地區型醫院,結合社區醫護人力協助提供服務。

Read More

醫美執刀限資格 醫界:可再嚴一點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醫美亂象頻傳,衛福部擬修法推動改革,除加嚴醫美分級管理,更限定不同醫美項目的施術醫師資格,讓醫界樂見其成,甚至認為還可以再嚴格一點。 面對近來發生多起醫美死亡事故,衛福部研擬修法,全面加嚴對醫美的分級管理,除擬禁止一畢業就從事醫美,且執刀醫師強制要求具備「大外科」資格,並將公開不良紀錄,防杜規避查詢,新制最快今年底上路。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王修含22日接受聯訪時表示,在過去,醫美都被認為是很簡單,沒有做一些嚴格的把關。因此,衛福部全面要求醫美的分級管理,包括危險性較低的光電、注射治療也要求畢業後PGY2年才能執行,這個作法非常好,對於提高醫美安全性確實具有很大的幫助。 王修含說,光電與注射治療看似危險性相對較低,事實上仍然需要執行醫師掌握重要專業技能,包含如何判斷病灶、選擇適當的波長;在進行注射時,應避免傷及重要血管,從而降低失明或中風等風險。 至於美容醫學中的手術治療,王修含認為可以更嚴格一點,因為像是手術治療時,手術房很多無菌操作,如果沒有經過大外科的訓練,有些基本步驟可能不熟悉,造成病人安全上的損失。

Read More

台灣丹麥瑞典跨國研究 精神疾病者較高機率相互婚娶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美國與丹麥跨國團隊研究夫妻間精神疾病相關性發現,即使各國文化有差異,但有精神疾病的人仍有較高的可能,與有精神疾病的人結婚,登上國際期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世亨指出,跨國團隊針對主要精神疾病,進行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配偶間相關性研究,分析台灣500萬對配偶、丹麥57萬對配偶、瑞典70萬對配偶資料,結果顯示,即使各國有文化差異,且醫療制度不同,同時經過長達半世紀的世代交替,但有精神疾病的人仍有較高的可能會跟有精神疾病的人結婚。 這項研究分析,這可能是來自於兩人因一些共通的特徵,互相吸引而結婚;或者精神疾病患者因世俗制約,在配偶選擇上受限,較可能跟同樣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結婚;此外,結婚後配偶共同生活,共享家庭生活環境,精神健康症狀可能因此愈來愈像,增加共同患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慶國指出,台灣民法禁止直系親屬與旁系6等親之內通婚,因此理論上在現代社會,配偶之間沒有親屬關係,應可排除基因影響,所以社會心理等因素所導致的精神疾病,與配偶間的相關性可能就比較高。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莊宜芳指出,台灣健保資料庫不包含每個人的詳細背景資訊,例如教育程度、職業、生活型態等,因此研究無法納入這些因子分析,也無法從數據中判斷,伴侶的精神疾病是在婚前還是婚後罹患,皆為此項研究的限制。 莊宜芳認為,不應將此研究解讀為自身精神疾病會導致伴侶得到相同的精神疾病。但這份研究仍提醒,未來在衛教或評估精神健康時,可以將配偶關係、伴侶精神健康等因子納入考量。 這項由台灣、美國、丹麥跨國團隊就夫妻間精神疾病相關性研究結果,日前已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

Read More

醫美執刀須外科資格 最快年底實施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石崇良21日指出,近來連續發生醫學美容死亡重大事故,衛福部擬禁止醫師一畢業就從事醫美,以杜絕「直美」亂象,執刀醫師將強制要求具備外科資格,並將公開不良紀錄,防杜規避查詢,新制最快年底就可實施。 石崇良昨出席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感恩茶會時受訪指出,衛福部將將朝4方向修正「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包括依醫美風險分級,規定醫師執業資格,即使只是低風險的醫學美容療程,如針劑注射、雷射光電療程等,執行醫師須完成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2年,不能一畢業即投入醫美行為,以打擊「直美」亂象。 石崇良指出,在手術類醫美療程方面,根據現行制度,除最高風險醫美手術以外,其他手術並未限制執刀醫師資格,導致任何科別醫師都可以站在醫美手術台獨自完成手術。未來將規定所有手術型醫美療程,執刀醫師須具備大外科專科醫師資格與證書。 石崇良表示,針對高風險的療程,如抽脂達到一定的量、大面積拉皮,未來修訂特管辦法後,將會更加強管理,要求執行業務的醫美醫師,除了規定的醫師資格,還要完成特定的專科醫師訓練才能夠執行手術。 石崇良強調,為提升品質與加強管理,修法前已執行醫美業務的醫師,凡是不符合新制資格的醫師,其所屬醫美診所必須強制通過醫策會的醫學美容品質認證評鑑,通過後才可繼續執行醫美業務。 其次,「發生重大事故,啟動調查與監督」,石崇良指出,若醫美診所醫師發生重大醫療事故,衛生局將依醫療法第26條啟動調查,並要求限期完成改善事項;同時,該診所須強制接受為期4年的醫策會醫學美容品質認證評鑑。 第3,也將「公開不良紀錄,防杜規避查詢」,若醫美事故經查違反醫療法,並遭處以停業或廢止營業執照達3個月以上,或5年內累計達3個月以上者,將在公開平台揭露其資訊,資訊將以醫師證號為基礎,防止更名或轉換機構後難以查詢過去紀錄,確保資訊可追蹤。 第4,將明訂「醫美事故費用不再由健保全額負擔」,目前醫美事故後所衍生的醫療費用由健保全數負擔,顯然不公,未來將依健保法第95條的精神,若事故屬第三方責任,將啟動待位求償機制,避免全民健保資源被濫用。 石崇良強調,醫學美容不同於一般醫療,對象多為健康民眾,更應嚴格防止嚴重事故發生,修法草案預計將於10月進行60天預告期,並同步蒐集各界意見與整合,若順利,最快可於年底正式公告實施,以保障民眾就醫安全,並遏止醫美亂象。

Read More

每年逾6萬人死於三高 明年起 中醫納三高防治網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消基會21日指出,慢性疾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中都有顯著效果。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指出,統計有7萬人只依靠中藥治療慢性病,中醫明年起將正式納入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防治計畫,有助實現健康台灣目標。 消基會舉辦中醫藥保健論壇,詹永兆致詞表示,台灣地區每年超過600萬人次使用中醫藥,放眼全球,我國不僅是傳統醫學使用率最高的國家,也是最支持傳統醫學的國家之一,而清冠一號就充分展現中醫在照顧民眾健康方面的實力。 詹永兆表示,明年中醫將正式參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防治計畫,目前全台約有7萬人僅使用中藥治療,這將有助於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更快速地達成目標。 衛福部次長莊人祥指出,根據實證文獻,中醫藥對改善高血壓與高血脂有正面效果,健保資料也顯示,使用中藥治療的糖尿病患者,罹患腎臟病風險下降31%,中風風險則下降33%。提供民眾涵蓋中醫的社區與居家醫療照護網絡,及中醫長期照護服務,已成為當務之急。 莊人祥表示,三高問題是慢性病、心血管疾病與腎臟病等重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子,更是影響台灣民眾健康的首要大敵。每年約有6.2萬人因此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約30%。慢性病的健保支出高達每年新台幣3600億元,占整體健保支出4成,醫療負擔正逐年攀升。 莊人祥說,政府全力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改善現況,目標是讓80%三高患者納入照護網絡,其中80%能接受生活習慣改變諮詢、80%患者病情獲得良好控制。整體目標是2030年將三高慢性病的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在代謝症候群防治方面,計畫已初步展現成效。 莊人祥表示,目前至少追蹤3次以上的三高個案達12萬人,其中近4成的個案減少代謝症候群異常指標,近2成則已緩解、脫離代謝症候群診斷。未來將擴大照護規模,目標是從目前6成三高患者納入照護網提升至8成,整體目標管理人數為38.5萬人。 莊人祥說,目前已建立6區中醫社區照護模式,累計服務人次超過27萬人,並推動中醫居家醫療,服務範圍涵蓋失智症、中風、糖尿病等病症,已有2.7萬人接受治療;在中醫長照服務方面,照護對象包括中風後遺症與末期腎病患者,總照護人數超過1.3萬人。

Read More

流感疫情活躍 中秋烤肉注意手部衛生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中秋連假及雙十連假將至,國內流感疫情也日趨活躍,台北榮總藥學部藥師許嘉露、朱珮欣指出,流感疫苗接種後的保護效果會在6個月後減弱,建議每年定期接種一次疫苗,才能降低感染風險。 許嘉露指出,流感疫情日趨活躍,民眾在連續假期民烤肉或外出旅遊時,應要多注意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發燒、肌肉痠痛等類流感症狀,目前已有許多抗病毒藥品可用來治療流感,可縮短病程並降低併發症風險,但應於症狀出現48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故應儘速就醫以免耽誤治療。 朱珮欣表示,接種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有效方法。由於流感病毒變異迅速,接種後的保護效果會在4到6個月後減弱,保護力一般不超過一年,因此對於65歲以上長者、5歲以下幼童、懷孕婦女、慢性病患者等流感的高風險族群,建議每年定期接種一次疫苗,降低感染風險。 北榮藥學部指出,目前抗流感藥品主要分為3類,包括M2蛋白抑制劑,但此種藥器僅對A型流感有效,但因抗藥性高,現已不建議常規使用。神經胺酸酶抑制劑可治療A型與B型流感,抑制病毒釋出,是目前最常使用之藥品。帽依賴性核酸內切酶抑制劑,則為新型抗流感藥品,只需單次口服,能快速抑制病毒複製。 許嘉露表示,而良好的衛生習慣仍是防疫重點,入秋後天氣轉涼,請民眾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建議民眾外出皆配戴口罩、勤加洗手,降低感染風險,落實防疫、及早就醫,才能一起安心過節。

Read More

中藥針灸緩解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

■陳俊銘 「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一種身體出現慢性疲勞症狀的病症,具體定義是長期間連續6個月以上,原因不明的強度疲勞感覺或身體不適。引起的原因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免疫系統問題,神經系統問題,精神疾病等多重因子造成。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之定義,慢性疲勞症候群診斷須符合下列2項:一,超過6個月以上,無法解釋的持續或反覆發作的嚴重疲勞,而且疲勞並非因過度勞動所致,疲勞無法經過休息改善,導致明顯下降的活動水平。二,下列4項或以上之情況:1.記憶力或注意力缺損。 2.勞動後,極度疲憊。3.睡眠仍無法改善疲勞。4.肌肉痠痛。5.非發炎性之多發關節痛。6.與以往不同型態或嚴重度之頭痛。7.重複發生的喉嚨痛。8.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 慢性疲勞症候群在傳統醫學歸納到「虛勞」,主要病因為氣血虧耗,肝腎不足夾濕熱。治療以補氣養血,滋養肝腎,清利濕熱為主,方以補中益氣湯合四物湯調補氣血,獨活寄生湯合杞菊地黃丸滋養肝腎,甘露消毒飲合銀翹散清利濕熱,單味藥如紅景天、絞股藍、刺五加、黃耆、西洋參、靈芝等都有很好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作用。 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改善疲勞,減輕肌肉痠痛、頭痛、喉嚨痛、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另外,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可調節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自體免疫系統三大系統,對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緩解改善有很好的助益。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