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症生子補助3.0 每次最高15萬

記者戴淑芳、黃翠娟∕台北報導 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4週年,迎接3萬名寶寶,國健署表示,補助方案將於11月1日起再加碼,每次最高可獲15萬元。 國健署表示,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2.0自110年7月1日上路滿4年,截至114年8月31日,補助金額達74億204萬餘元,協助6萬3566對夫妻完成11萬392次試管嬰兒療程。 在成功生下3萬144名新生兒的2萬6014對夫妻當中,有1101對夫妻已運用補助迎來第2名新生兒,更有14對夫妻已申請獲得第3胎試管嬰兒療程補助。 為進一步減輕不孕夫妻接受試管嬰兒療程之經濟負擔與維護母嬰健康,國健署表示,自114年11月1日起實施「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首先是調高年輕夫妻補助額度,受補助者未滿39歲,首次申請之第1次補金額最高15萬元;39歲至未滿45歲,首次申請之第1次補助金額最高13萬元。 若一次不成,鼓勵再次嘗試,受補助者未滿39歲,各胎之第2、3次療程最高10萬元;39至未滿45歲,同一胎第2、3次療程最高8萬元。 而為鼓勵接續生第2、3胎,各胎的第1至第3次申請,補助金額比照第1胎方式調高,故受補助者未滿39歲第2胎之第1次療程,自6萬元提高至最高15萬元。 衛福部表示,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2.0之補助金額,大約可涵蓋接受試管嬰兒療程醫療費用的53%,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上路後,平均可涵蓋77%,其中受補助者年齡未滿39歲者,更可達到84%。 此外,為了進一步降低多胎妊娠的風險,順應單一胚胎植入之國際趨勢,參考相關實證並與相關醫學會及國內專家討論後,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將原規定受補助者未滿36歲,每次最多植入1個胚胎,調高至39歲;39至未滿45歲,則每次最多植入2個胚胎。

Read More

醫學中心藥師缺23% 籲增釋出處方箋率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部分醫學中心藥師人力缺口達23%,因而提出希望以不具藥師身分之「藥學技術員」辦理給藥業務,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18日指出,醫院藥師人力不足,就應提升慢性病處方箋釋出比率,讓醫院藥師專注於臨床業務,緩解缺人壓力。 台灣地區目前有3萬4000餘名藥師,且每年尚有1100名新血加入,但部分醫學中心的缺額率甚至高達23%,部分醫藥界認為人力缺空原因在於缺乏制度化的藥事輔助人力,使得藥師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機械式調劑給藥工作,限制了臨床藥事服務的拓展,建議醫院可用「藥學技術員」辦理給藥業務以解決問題。 沈采穎指出,醫學中心應以急、重、難症住院病人照顧為主,然而各家醫院卻仍以門診為主要業務,公立醫院如此、私立財團法人醫院情況更嚴重。她指出,部分醫學中心藥師人力出現缺口的問題,應讓藥師專注照顧住院病人,才能解決人力不足的瓶頸,而非增加藥學技術員。 沈采穎指出,由於醫院很少釋出慢性病處方箋,甚至有醫院要求病人所有慢箋都要回醫院領。慢性病人病況穩定,應可在基層藥局領藥,呼籲將慢性病處方箋釋出比率,列入醫學中心評鑑,她建議以每年5%比率成長,最終目標為釋出6、7成慢箋到一般藥局領藥。 沈采穎指出,衛福部公布病人安全事件統計,今年首季病人安全通報超過2萬件,近4成是給藥錯誤,這些給藥錯誤的案例,都是靠藥師把關才會被發現,足見藥師為把關民眾用藥關鍵,而所謂藥學技術員,只要經過數小時就可上工,民眾用藥還是要由有專業資格的藥師把關,才不會讓病人安全陷入危機。

Read More

居家睡眠檢測 揪共眠煞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0多歲女性主管,長期失眠讓她白天精神不濟、記憶力下降,影響工作效率。由於沒有明顯打呼,她始終被診斷為「單純失眠」,不斷更換安眠藥。直到接受居家睡眠檢測,才發現她夜間反覆發生「呼吸暫停」與「血氧下降」,屬於典型的共眠煞(COMISA)。 依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至少有200萬人有慢性失眠困擾,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研究顯示,高達約30-50%的失眠患者同時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稱為共眠煞(COMISA),此類患者往往沒有明顯打呼聲,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治療。 收治個案的亞東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洪偉誠表示,打呼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但有人、尤其女性不打呼或聲音不大,因此難以被診斷出睡眠呼吸中止症。 共眠煞患者以女性較多,根據衛福部統計,60歲以上女性超過5成有共眠煞情況,睡不好、易焦慮、影響白天生活,也容易因荷爾蒙變化而加重病情。睡不好的共眠煞病患罹患慢性病、心血管疾病、失智、腦部退化的風險都高於一般人。 相較單純睡眠呼吸中止症,共眠煞患者因已苦於失眠,部分初期可能會排斥配戴正壓呼吸器,洪偉誠建議,保持開放的心態,並依照個人習慣和睡姿挑選正壓呼吸器機種和面罩,同時建立規律的睡眠模式,提升睡眠和生活品質。 在921國際失智症日的前夕,洪偉誠特別提醒,如有輾轉難眠、頻繁醒來、睡醒後仍十分疲倦以及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即使沒有打呼,也要立即至耳鼻喉科或胸腔科就診。

Read More

ADHD兒童 僅1%接受完整治療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三總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17日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約有50%會出現對立反抗症狀,而且成長後濫用酒精、毒品的風險也更高,然而這些孩子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僅約1%,研究顯示藥物合併行為治療具有相當之療效,呼籲家長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並治療。 李嵩濤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常被誤解為單純的好動或不聽話,但是,這其實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腦部的功能,台灣約有9%的兒童受到ADHD影響,但僅有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更僅約1%。這意味著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 二年級男童小明因上課坐不住、專注力不足,經常被老師責罵、同學排斥,在家中更常與父母爭吵甚至情緒失控,發脾氣撕掉作業摔東西。李嵩濤表示,經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與家長行為策略的介入後,他逐漸能專心完成課業,課業成績進步,也交到了朋友,自信心重新建立。 李嵩濤強調,帶孩子前來就診並不是否定能力,而是希望透過完整評估與理解,讓孩子少一些困難,多一些成功,開始相信自己也能辦得到。 李嵩濤指出,臨床上常用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在醫師處方劑量下並不會造成依賴或成癮。相反地,規律治療能改善專注力與情緒控制,還能降低未來抽菸、飲酒或濫用毒品風險。 李嵩濤強調,研究顯示,藥物治療的有效率可達8-9成,若再搭配行為治療,效果更佳,能顯著提升學習與生活品質。除了藥物,家長角色也至關重要,透過集點獎勵制度、冷靜區(Time-out)、正向讚美等親職教育方式,能協助孩子累積正向經驗,改善親子互動。 李嵩濤表示,ADHD孩子的治療,是醫學、教育、家庭與社會的合作,應破除「長大就會好」或「只是教養問題」的迷思,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讓孩子更順利的成長。

Read More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推動無家者街頭醫療守護計畫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無家者的處境與需求,需要更多社會的同理與接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透過「無家者街頭醫療守護計畫」,具體實踐尊重生命、照顧弱勢族群,為無家者建立起完整守護網。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無家者街頭醫療守護計畫」榮獲南山醫務社工獎團體組特色服務類—卓越獎最高殊榮,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與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共同設立「南山醫務社工獎」。此為全國唯一專為醫務社工設立的獎項,今年邁入第8屆,由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親自頒獎,肯定中興院區多年來致力無家者健康照護的努力。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社會工作課課長蔡宗達表示,醫務社工在醫療現場既要展現同理,也要發揮專業,協助無家者在醫病關係間找到立足點。 蔡宗達說,社工常與無家者站在同一陣線,說出內心無奈,也給予正面支持,並協助醫療團隊打破標籤與偏見,以平等之心對待無家者,這就是樸實而動人的工作日常。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指出,因為社工的付出,一點一滴打開無家者的心防,串聯社區網絡,才有機會讓他們享有尊嚴與健康照護服務。

Read More

男嬰出生8天不治 腸病毒再奪命 10月迎流行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又奪命!疾管署1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北部男嬰,出生僅8天就因感染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宣告不治。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國內整體腸病毒疫情緩升,預估將於10月上旬進入流行期。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週新增的腸病毒死亡個案,為北部一名男嬰,沒有先天病史,8月底出生後入住護理之家,7天大時就出現體溫偏低、臉色蒼白,轉到急診就醫,發現黃疸、茶色尿,抽血發現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收治到加護病房治療。 但男嬰隔天陸續出現凝血功能異常,多重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檢查有發現有顱內出血,心臟功能受損,經過治療沒有改善,不幸過世,死因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併發心衰竭。經通報檢驗後確認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林詠青表示,根據疫情調查發現,該男嬰出生的診所、嬰兒室、以及周遭接觸者都沒有症狀,但媽媽生產前發燒感冒,爸爸沒有症狀,因此推測,是媽媽周產期腸病毒感染而造成傳染。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今年累計16例(含8例死亡),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累計13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7例死亡。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伊科病毒11型及克沙奇A6型。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計8313人次,較前一週上升6.8%,近期呈緩升趨勢,儘管還沒有達到流行閾值,但包括桃園、新竹、嘉義、台東、屏東等部分縣市,已達到當地閾值的8成以上,加上已經開學,評估傳染風險增高,且可能在10月上旬突破每週1.1萬人次,正式進入流行期。 曾淑慧表示,伊科病毒11型仍持續於社區流行,新生兒感染併發重症風險持續,加上開學後腸病毒傳播風險增加,家長、教托育及醫療照護機構與產後護理之家仍須加強留意,準媽媽產前儘量避免出入人多擁擠或通風不良處所,並避免接觸有症狀人士,產前14天若出現疑似症狀,如發燒、呼吸道症狀及腹瀉等,則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

Read More

單週破10萬人次就醫 流感提早到 本週進流行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流感季節提早報到,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16日表示,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本週已經超過10萬人,就診病例百分比達10.9%,已近11%的流行閾值,預估正式進入流行期,流行趨勢需持續觀察,提醒民眾10月1日公費流感、新冠疫苗開打,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依疾管署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的呼吸道病原體不但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還以A型H1N1為多。 曾淑慧表示,上週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共計10萬909人次,較前一週的9萬1365人次,上升幅度達到10.4%,且近期出現上升趨勢,根據疾管署疫情中心最新預測,本週就會正式進入流行期。 曾淑慧分析,相對於往年多在10月後進入流行期,近幾年的確都較提早,與新冠疫情之前的狀況,已經不大相同,背後原因可能與免疫負債效應有關聯。 接種疫苗為預防流感,避免重症與死亡最好的方法,曾淑慧提醒民眾,因每年流行病毒株有所不同,公費流感疫苗將自10月1日開打,請接種當年度疫苗,才能獲得最佳免疫保護。 今年流感疫苗共計採購國內外5家廠牌、686萬4910劑的三價流感疫苗,10月將與新冠疫苗同步開打「左流右新」,先提供11類高風險對象優先接種。

Read More

瘧疾境外移入+4 創19年新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6日公布新增4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具印尼及1例具印度旅遊史,均感染間日瘧;另1例具非洲東部多國旅遊史,感染惡性瘧,研判感染地分別為印尼、印度及其他(非洲東部多國)。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國內新增4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多歲男性。其中3例7月中旬至9月上旬間均有國外旅遊史,且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 其中,2例旅遊國家為印尼,均感染間日瘧;1例曾至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肯亞等多國旅遊,感染惡性瘧(又稱熱帶瘧);另1例長期居住印度,8月下旬抵台,感染間日瘧。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感染惡性瘧的北部60多歲外國籍男性,是7到8月至東非多國旅遊,期間就確診,在當地吃了4天藥,但返國之後,9月上旬又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就醫發現血小板偏低,且血液檢出有瘧原蟲,研判是在東非被蚊子叮咬感染,所幸住院1週後順利出院。 印尼移入個案分別是北部60多歲及中部40多歲本國籍男性,兩人是在7月、8月曾赴印尼,返台後出現發燒、畏寒等症狀,確診感染間日瘧,分別在住院後1至2週出院。 另還有一名中部的50多歲外國籍男性,長期居住在印度,8月來台,9月上旬出現發燒、倦怠等症狀,期間2次就醫,症狀未改善,9月中第3度就醫,醫師發現其血小板低下,血液亦發現疑似瘧原蟲而確診,目前已住院5天,生命徵象穩定。 李佳琳指出,今年瘧疾病例數已累計20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為近19年同期最高,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感染地以非洲國家占13例為主,其餘分別為亞洲5例及大洋洲2例。  

Read More

苗栗醫院推腎友中秋飲食四大原則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衛福部苗栗醫院腎臟照護團隊特別於中秋節前夕舉辦「腎利方程式病友會」,邀請營養師鍾宜君於9月16日主講「飲食報馬仔─中秋節」健康講座。透過實用的飲食指導,協助病友與家屬掌握關鍵原則,安心品嘗中秋美味。 苗栗醫院腎臟科主任吳文中醫師表示,節慶如果不遵守飲食禁忌,攝入過量蛋白質、油脂、鹽分及糖分,會增加腎臟負擔、加速腎功能惡化。對於長期與疾病共處的腎臟病友來說,適當的飲食控制不僅關乎個人健康,更需要家屬的支持與配合,才能一起守護病友的生活品質。 鍾宜君提醒,腎友在中秋飲食上只要掌握以下四大原則,就能安心享受節慶美食好滋味。首先是「低磷」,中秋常見的月餅糕點看似美味,但內餡可能含有食品添加物,當中隱藏無機磷。建議腎友每日最好不超過半顆月餅;而烤肉食材如香腸、甜不辣、貢丸、鑫鑫腸等加工製品,以及內臟類食物,均為高磷、高鹽又高脂,應盡量避免。選擇新鮮、無加工的食材,才能大幅減輕腎臟負擔。 其次是「低鈉」,依據國健署建議,每人每日鈉攝取量應控制在6克以下,但市售一罐烤肉醬的鹽分卻高達14至20克,遠遠超出建議攝取量。建議腎友可自行調製醬料,使用少許醬油、白醋與天然辛香料,例如蔥、薑、蒜、辣椒、洋蔥等,不僅能提升風味,也能有效減少鈉攝取。 第三是 「低鉀」,蔬菜雖然健康,但鉀離子含量高,過量攝取恐引發心律不整。建議將蔬菜先行川燙或浸泡,再進行烤製,降低鉀離子含量。中秋必備的柚子同樣屬於高鉀水果,每日攝取以2至3瓣為宜。此外,柚子含有(口夫)喃香豆素,可能與降血壓、降血脂、抗憂鬱及心律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增加副作用或毒性風險,因此食用時應與藥物間隔至少2小時。 最後是「適量蛋白質」,建議每餐攝取量以手掌心大小為原則,避免過量。烤肉時,可優先選擇新鮮無加工的食材,如瘦豬肉、去皮雞肉及豆包等,不僅能滿足口腹之慾,也能兼顧腎臟保健。 吳文中補充說明,中秋節是家庭團圓的重要時刻,雖然腎友必須面臨許多飲食限制,但透過健康講座,期盼能幫助病友與家屬建立正確觀念,只要遵守原則,注意鉀、磷、蛋白質和鹽分的攝取,在佳節團圓的歡樂氛圍中,仍能吃得健康又盡興。

Read More

肩頸痠痛 中醫教3招式緩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許多民眾覺得肩頸好緊,擔心是不是快中風,對此,中醫師表示,對於改善肩頸痠痛,除了在門診會藉由專業評估後,訂定適合患者的治療計劃,日常保養也能改善肩頸痠痛。 五甲馬光中醫診所醫師王維瀚表示,肩頸痠痛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除了急性肌肉損傷,如落枕、運動傷害或搬重物時施力不當,還是頸椎退化,皆可能造成肌肉急性發炎,造成疼痛與活動受限。 還有許多人因為長時間使用手機平板、坐辦公室用電腦,或是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或是枕頭過高或過低,無法支撐頸椎,或是長期趴睡、側睡,都也會導致肩頸肌肉無法放鬆,從偶爾的痠脹發展成持續的緊繃疼痛,甚至頻繁引起頭暈和頭痛,並且影響睡眠品質。 王維瀚表示,中醫對於改善肩頸痠痛有許多方式,包括:針灸、刮痧、拔罐、推拿、熱敷和內服中藥等等,在門診會藉由專業評估後,訂定適合患者的治療計畫。 在日常保養上,按摩風池穴、肩井穴、天宗穴等3個穴位,可幫助舒緩肩頸痠痛,平時可以早晚按壓這些穴位各一次,每次15~30秒,按壓至有痠脹感即可。 也可常做拉筋伸展舒緩肩頸不適,如上斜方肌伸展:坐在椅子上,一手抓住椅子穩定身體,另一手繞過頭部上方扶著對側頭,往肩膀方向拉至緊繃感後停留15-30秒。 另縮下巴運動,先保持頭部水平,輕輕將下巴向內收,停留5至10秒,頭部再回到原本位置,早晚各做10次。加上Y to W運動:雙手向上抬起,形成Y字型,接著雙手向後內收,形成W型,感受前側胸肌拉伸和後方背部肌肉收緊感,早晚各做10次。 再加上透過伸展、瑜珈等適度運動,放鬆肩頸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或熱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按摩可以舒緩肌肉,但應注意力度,避免過度刺激。 此外,像是調整睡姿,選擇合適的枕頭高度,避免頸部過度彎曲或伸展,還有選擇合適的床墊,避免過軟或過硬的床墊導致肩頸不適。 王維瀚也表示,長期壓力、緊張等情緒也可能導致肩頸僵硬,適當放鬆心情,有助於改善睡眠和肩頸不適。惟若症狀嚴重或持續不改善,應尋求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協助,進行專業診斷和治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