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國中疑食物中毒案 後續觀察2重點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食物中毒去年通報逾1700件,其中校園通報數最多,近期又發生北投國中疑食物中毒事件。毒物專家提醒,這次不太像常見食物中毒案,學生症狀後續是否變化、檢驗結果是2大重點。 食物中毒時有所聞。衛福部統計,去年全台共通報1750件,累計9045人受影響,又以學校通報件數最多,全年共發生74起校園食物中毒案件,影響學生達1186人。 台北市北投國中女子壘球隊日前集訓過程中,多名學生陸續出現身體不適,儘管就醫後都已經返家休息,詳細肇因仍有待釐清。衛生局掌握學生共食內容包括午餐(茄子、滷肉、飯、蔥蛋)及晚餐(茄子、滷肉、飯)、下午點心(菠蘿麵包或西多士、凍奶茶),午晚餐由愛心媽媽烹煮,下午點心則由外籍老師自行帶來。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食物中毒成因多,可能來自細菌、病毒、天然毒素、化學物質汙染等,也有不少案件最終無法查明病因。 顏宗海解釋,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食物中毒通常會以急性腸胃炎表現,比方說腹瀉等。但從這起案件中的個案以發癢最多,其他還有手腳麻、胸悶、寒顫等症狀來看,並不像細菌或病毒造成。 至於是否為過敏反應?顏宗海直言,不太可能多名學生同時對同一成分發作,這種情況在臨床上非常罕見。 另,有說法點名可能是茄子作祟。顏宗海說,茄子屬茄科植物,確實含有微量的天然毒素「龍葵鹼」,但濃度極低,且多數會在烹煮過程中分解。查閱醫學文獻,茄子導致中毒的案例幾乎沒有,機率極低。 他認為,目前學生皆已返家休息,後續應密切追蹤2項重點,一是學生檢體與症狀變化,二是剩餘食材的檢驗結果是否異常。

Read More

台越國際論壇 交流癌症照護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醫攜手台北榮民總醫院、彰化秀傳體系及越南胡志明市最大醫學中心大水鑊醫院共同舉辦「台越國際論壇」12日在越南登場,匯聚超過40位來自台灣與越南的醫學權威,針對「癌症照護」深入交流,現場氣氛熱烈。其中,高醫院長王照元率領團隊,分享高醫在癌症治療的前瞻布局與成果,引發廣大回響。 王照元主講「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應用」,分析國際醫界對精準醫療的高度期待。NGS是傳統定序的升級版本,具備高通量、及時且精準的特性,可有效偵測癌細胞內基因變異,協助臨床醫師為病患量身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讓治療對「人」而非僅對「疾病」,及時為病人選擇最有效的藥物與治療方案,不僅能顯著提升治療效果與存活率,更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與資源浪費,為罹患基因突變型癌症患者帶來轉機。 王照元強調,精準醫療是未來癌症治療的主流,高醫深耕臨床實務外,積極融合創新研究與智慧科技。 此次論壇主題為「2025年國際癌症照護研討會:傳統與現代」,高醫作為主力發表醫院之一,不僅由王照元分享癌症治療新趨勢,外科部副主任蔡祥麟亦針對「癌末病人營養支持」發表專題。 論壇涵蓋「非侵入性癌症治療的突破」、「現代癌症手術」、「智慧醫療與新趨勢」3大主軸。高醫副院長、肝膽胰內科醫師戴嘉言剖析「台灣肝癌治療現況」,機械手臂手術中心主任黃敬文探討「大腸直腸癌的精準手術治療」,副院長、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林宗憲則聚焦「智慧醫療在整合型照護中的應用」。越南與會醫療專家表示,希望前往高醫參訪與交流。

Read More

3C症候群 科技眼眼酸頭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隨著南科園區發展,許多高科技人才進駐,位於南科周邊的安南醫院發現「科技眼」患者越來越多。患者大多每天長時間近距離盯坐在電腦螢幕前,或是長時間、近距離使用手機。醫師提醒,有眼睛疲勞相關困擾民眾,應儘快尋求眼科專業團隊的諮詢與協助。 台灣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民眾使用電子設備時間也越來越長。安南醫院副院長、眼科醫師洪純玲表示,近來眼科門診患者越來越多,多數出現3C症候群或視覺失調綜合症的眼睛疲勞問題。 醫師洪純玲與驗光師魏嘉萱統計分析,發現患者大多數有長時間用眼、沒有適度補充水分、乾眼眨眼不夠等問題;其中,不乏眼鏡度數不合適近距離長期使用3C造成眼睛調節疲勞,甚至會伴隨短時間的視力模糊、酸及脹感。 洪純玲指出,民眾可先行評估自身眼睛疲勞症狀,如有眼睛感覺乾澀或不自主流淚、視力模糊或難以聚焦、疲勞、疼痛或酸;近距離用眼後睜不開眼睛、眼痛後頭痛、對螢幕光線不適、注意力或視力模糊影響閱讀準確性等,可能是眼睛在發送疲勞的訊號,除注意放鬆眼部外,也應儘快尋求眼科專業團隊的諮詢與協助。 針對眼睛疲勞治療,一般以舒緩眼睛肌肉及乾燥的眼藥水為主。患者可以熱敷緩解眼周圍肌肉的緊張及增加血液循環;如有必要也建議矯正眼鏡度數,將安排眼科驗光師和患者討論作息距離、做合適檢查及鏡片度數調整。如無法矯正或有視物歪斜情形,須進一步做白內障或視網膜等的檢查。

Read More

小孩突歪脖子 頸椎旋轉脫位別當落枕

■李易儒 「我小孩早上起床脖子歪一邊,說很痛,一動就哭,是不是落枕?」這是許多家長帶孩子來門診常見的場景。原以為只是睡姿不良、休息幾天就好;但孩子的脖子卻越來越僵硬,甚至轉頭明顯活動度受限。其實,這有可能是第一第二頸椎旋轉脫位,又名「寰樞椎旋轉半脫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Subluxation, AARS)所造成頸椎錯位現象。 AARS常見於兒童與青少年族群,尤其在受傷或感染之後,頸椎第一節寰椎(C1)與第二節樞椎(C2)出現旋轉滑脫情況,導致孩子呈現固定歪頭、脖子僵硬與劇烈疼痛的姿勢。頭頸部會偏向脫位側,下巴則朝向對側,在醫學上形容這樣的外觀上好像知更鳥歪著頭的樣子。這種頸椎脫位來的突然,不像斜頸症是出生就有屬於天生問題,也不像一般落枕造成的肌腱炎能很快的痊癒;一旦發生頸椎脫位,若未即時復位處理,可能影響神經或導致長期不對稱姿勢,因此早期識別與治療相當關鍵。 寰椎與樞椎在結構上非常特殊,寰椎無椎體與棘突,長得像環狀構造,圍繞樞椎向上突起的齒突結構(dens),共同構成「寰樞椎關節」。此關節主要提供頭部旋轉的主動軸線,約占頭頸旋轉幅度的50%。寰樞椎關節由韌帶(如橫韌帶、翼狀韌帶)穩定,結構鬆緊之間平衡著活動度與穩定性,兒童因韌帶較鬆與骨骼未成熟,更容易發生問題。成因除了先天性疾病導致韌帶過鬆,或是頸椎結構異常外,最常見的原因是外傷,像是玩耍時甩脖、突然轉向或翻身、或是拉扯頭頸部導致;另外,曾經有上呼吸道感染,導致附近發炎腫脹,頸椎穩定性下降,更容易因輕微外傷導致脫位。 AARS的治療方式通常建議先採取保守治療,住院中使用頭頸牽引方式,配合使用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慢慢的把脫位處復位,所需恢復時間介於1週~1個月不等,脫位時間越久復位越困難,家長需有耐心。成功復位後小孩的頭頸旋轉活動度就能大幅改善,出院後第1個月通常仍需整日穿戴頸圈,避免復發;後續則回診使用X光觀察頸椎位置是否恢復正常。若無法牽引成功復位,或是先天性頸椎不穩定,必要時需使用手術方式固定。 頸椎寰樞椎滑脫雖然不常見,若一旦發生家長必須提高警覺,如果出現明顯的疼痛與頭頸活動度受限,須盡快就醫尋求兒童骨科醫師評估,安排影像檢查並決定後續治療方式。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通常可以得到良好的預後,不要輕率地以為歪脖子都是落枕而延誤治療。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新生兒染腸病毒易重症 速就醫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出現多起新生兒感染腸病毒案例。醫師指出,新生兒感染可能短期內轉變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提醒家長當寶寶出現心跳過快、不明瘀青、抽搐等疑似症狀時,應盡速就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鄭彥辰表示,年齡較大孩童感染腸病毒,常見口腔潰瘍(疱疹性咽峽炎)或併手腳掌水泡(手足口病)等表現;新生兒常為輕微症狀或無症狀,若有症狀表現也較為不典型或不明顯,多半為體溫異常(發燒或體溫過低)、奶量減少、嗜睡、活動力下降等。 鄭彥辰指出,新生兒腸病毒併發重症的表現多樣,病情可在數小時內急遽惡化,當出現心搏過速、皮膚蒼白或呈現大理石斑,不明皮膚出血點或瘀血、紫斑,抽搐、囟門膨出、肌肉張力異常等症狀,家長務必須即時辨識並就醫處置。 他強調,預防腸病毒,家長或是照顧者應注意的防疫要點,首先是孕婦於產前2週至分娩前後若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須主動告知醫師。此外,也要避免接觸感染源,勤洗手與環境清潔。 鄭彥辰說,哺乳期間媽媽如有不適或疑似腸病毒症狀,應與醫師討論是否繼續哺餵母乳,並評估是否暫時與寶寶隔離,以避免傳染。

Read More

藥師:日常飲食補鈣 優於額外補充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不少民眾存有疑問,鈣是透過飲食攝取還是額外補充比較好?台南市立醫院藥師表示,一般而言,藉由日常飲食攝取高鈣食物是較好的鈣來源,主要是取得容易且來源廣泛。 南市醫藥劑科藥師許杏如表示,女性19-50歲、男性19-70歲,飲食建議鈣的攝取量為每日1千毫克;女性年齡超過50歲、男性超過70歲,則建議每日飲食攝取1千2百毫克。也要避免過量攝取鈣,每日不建議超過2千5百毫克。日常飲食攝取高鈣食物是較好的鈣來源,主要是乳製品,包括牛奶(每240cc含約240-300毫克的鈣)、起司及優格等。 蔬菜類含有豐富的鈣且「草酸」及「植酸」含量較低者,包括羽衣甘藍、小白菜、綠色花椰菜等;草酸及植酸會與鈣結合,使鈣不易被人體吸收,所以攝取高鈣食物,也要將草酸及植酸的含量納入考量。小型魚類整隻吃或帶骨的魚罐頭也是高鈣飲食來源。 過去有觀察性研究建議,每日鈣的攝取量若少於700-800毫克,有可能增加骨質流失和骨折的風險。相對地,不缺鈣的人,再額外補充鈣,對骨質流失的預防並不明確,可能效果微乎其微。再者,針對更年期或年齡相關的骨質流失,後續伴隨骨折風險的增加,主要是因為骨頭重塑的失衡(蝕骨大於造骨),導致骨頭鈣的淨流失。這部分並非單純能藉由補充鈣以改善,必需配合骨質疏鬆藥物的治療。 在飲食攝取鈣明顯不足的情形下服用鈣補充產品,需了解每日攝取了多少量的元素鈣,避免過量,若一日的量超過500毫克,則建議分次服用,以增加吸收並降低腸胃道的副作用。

Read More

健保撥補三讀 我藥品供應韌性優先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對立法院11日三讀通過的特別條例明定健保基金撥補預算不得低於各期特別預算總數之12%,並附帶決議將健保基金優先用於增進我國藥品供應韌性案,台灣醫務管理學會晚間表達高度支持與由衷感謝。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當前全球政經局勢不穩、美中科技與關稅角力升溫,美國川普總統推動最惠國藥價政策,台灣健保制度又面臨沉重壓力,若不及時強化健保基金的財務體質與藥品供應韌性,將難以因應多重挑戰。 洪子仁表示,台灣每年自美進口藥品超過250億元,面對原料藥成本高漲、供應鏈中斷風險加劇,將健保撥補資源優先用於強化在地製藥、原料藥自主、必需藥品儲備及新藥臨床等,正是確保國家健康安全的前瞻關鍵。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特別肯定立法院國民黨團推動此附帶決議,反映民意、關懷民生,也落實從源頭穩定藥品供應的政策理性。此外,本次條例亦明定各期特別預算對健保基金之挹注比例不得低於12%,對於當前健保總額不足、醫療體系人力吃緊、病床壅塞情形,將提供關鍵緩衝與支撐資源。這不僅有助於強化全民健康保障,更能推動智慧醫療、長照整合與照護體系轉型升級,回應高齡社會與多元健康需求。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亦呼籲行政部門儘速啟動相關規劃,落實藥品韌性指標、擬定預算分配機制,並與產官學研攜手,厚植本土製藥產業能量,打造自主、安全的用藥及優化醫護人員執業環境。

Read More

北投國中女壘隊食物中毒 初判非病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台北市北投國中女子壘球隊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多人陸續出現嘴唇發癢等過敏症狀及身體不適。台北市衛生局指出,11日已勒令業者停業;疾管署昨天表示,初步研判不像病毒或細菌性中毒,比較像天然毒或化學性中毒。 北投國中女壘隊將在月底赴美參加國際賽事,10日在集訓過程中卻陸續有學生出現身體不適症狀,還有人發生嘴唇發癢、手腳發麻等過敏症狀,校方為慎重起見,安排17名學生全數就醫。 北市教育局11日說明,就醫學生除1人仍在留院觀察,其餘皆已返回宿舍休息。北市衛生局表示,經調查,北投國中女壘隊共食內容為午餐(茄子、滷肉、飯、蔥蛋)及晚餐(茄子、滷肉、飯)、下午點心(菠蘿麵包或西多士、凍奶茶),午晚餐由愛心媽媽烹煮,下午點心則由外籍老師自行帶來。 北市衛生局已命點心業者暫停作業,派員前往稽查,同步採集食品、食材、人員手部與環境檢體送驗。 衛生局表示,由於此案涉及多餐共食,且為進一步釐清可能的病因物質與原因食品,將向疾管署申請流行病學調查支援,以利後續判定,若確認為食物中毒將開罰原因食品供應者新台幣6萬元至2億元。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昨下午說明最新進度,他指出,目前單從症狀看起來,個案症狀以發癢最多,其他還有手腳麻、胸悶、嘔吐、寒顫等,初步研判不像細菌性或病毒性的食品中毒,因為沒有腹瀉、腹痛等典型症狀。 羅一鈞表示,比較懷疑是天然毒或化學性食品中毒,疾管署已回覆衛生局,不會支援啟動流行病學調查,建議衛生局應諮詢毒物專家意見。 根據CNEWS匯流新聞網、ETtoday等媒體報導,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科長林冠蓁曾表示,初步懷疑可能是午餐、晚餐的茄子,因茄子中的茄鹼,與馬鈴薯中的龍葵鹼是同一種天然存在的植物毒素。 對於茄子被點名,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部主任楊振昌則認為,一般來說,茄子煮熟後並沒什麼特別的問題,且茄鹼、龍葵鹼只有在沒有成熟的茄子才有可能,國內過去沒有因此中毒案例,不能排除可能是其他食物保存不佳,畢竟大家都有症狀。

Read More

食藥署說明 維他命A眼藥膏 有同劑型藥品替代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治療嚴重乾眼症、綠洲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處方用「維他命A眼藥膏」因原料問題通報短缺,食藥署11日說,仍有同成分同含量同劑型藥品可替代,臨床也有其他選擇。 食藥署7月8日公告,綠洲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的「”綠洲”維他命A眼藥膏」,因原料藥問題導致短缺,無法預計恢復正常供應時程。 對此,食藥署藥品組研究員祁若鳳11日說明,「維他命A眼藥膏」藥品核准適應症為「瀰漫性表層角膜炎、角膜上皮剝離症、皰疹性角膜疾患、小泡性角膜炎、角膜實質炎及其他各種角膜炎等症」,日前接獲廠商通報,目前暫時停產。 祁若鳳指出,現在國內還有1款同成分同含量同劑型藥品可供應,為「“溫士頓”維他命A眼藥膏Vitamin A Eye Ointment “Winston”」(衛部藥製字第059018號)。 她強調,除了同成分同含量同劑型藥品可替代,加上其他可以用於治療角膜炎的眼藥水、眼膏十分眾多,不至於影響臨床用藥。

Read More

大腸癌篩檢擴大 半年逾103萬人受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定期接受篩檢是及早發現大腸癌最重要的方法。國健署自今年起擴大大腸癌篩檢對象為45歲至74歲民眾,及4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實施半年受檢人數突破103萬,較去年同期成長26%,其中女性占6成較男性多。 依據癌症登記資料及死因統計顯示,111年大腸癌發生病例計1萬7643人,位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113年大腸癌死亡人數計7千人,位居10大癌症死亡人數第3名。 根據癌症篩檢的分析顯示,今年截至7月2日大腸癌篩檢人數為103.7萬人,較去年同期82.2萬人提升26.24%;其中,女性篩檢人數高於男性,男性篩檢人數為40.2萬人,女性為63.5萬人,國健署特別提醒男性民眾,努力工作打拼之餘,也請多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是守護健康的最佳方式。 依實證顯示,每2年定期以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35%死亡率。若篩檢結果顯示疑似異常,民眾勿驚慌,應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發現息肉,經切除可有效阻斷癌症發生或惡化,掌握治療黃金期,而早期大腸癌經過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達90%以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