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薪資特約制 醫管學會籲差異化設計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健保署研議修法,醫事薪資未達標擬不予特約;台灣醫務管理學會12日呼籲相關推動應採「分級、分區、分階段」,依醫院層級與地區資源差異,保留評估與例外申請機制,避免一刀切釀醫療斷層。 健保署盤點《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修改面向,未來若醫院專職醫事人員健保保額低於當年最低工資2倍、診所低於最低工資1.5倍,或醫事服務機構未每年公開各類醫事人員最低即平均健保投保金額,擬不予特約。 對此,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近年來醫療現場普遍面臨人力流失壓力,包含護理師、放射師、藥師等專業人員皆出現離職率升高、招募困難的情況,其背後因素之一即是長期薪資結構與工作強度失衡。因此,透過政策工具引導醫療機構重視人力投資,是具有正面意義的起點。 洪子仁提出4點建議,首先在推動模式上,應應採「分級、分區、分階段」,依照醫院層級與地區資源差異,設計具彈性的標準與過渡期,並保留評估與例外申請機制,避免一刀切造成醫療斷層。 其次,應同步盤點健保財務機制,設計調薪配套資源。健保總額應設置彈性基金或配套誘因,用以支持機構在達成薪資門檻的同時,維持人力穩定與營運平衡。 第3,建構更科學的評鑑與資訊揭露架構。未來若將薪資納入評鑑指標,應建立標準化計算基準,避免機構因行政操作不同而產生不必要的疑慮或誤解。 第4則建議政策討論應廣納基層聲音,強化跨部會整合。洪子仁強調,此項政策不僅牽涉健保制度,更涉及衛福部人力規劃、勞動部薪資結構與地方政府醫療資源配置,應跨單位協商整合,以確保制度具體可行並兼顧公平性。

Read More

BC肝篩檢放寬至40歲 拚7月上路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肝病為我國的國病,現行衛福部提供45~79歲民眾免費終身1次B、C肝篩檢,期達消除肝病目標。國健署長吳昭軍12日指出,未來篩檢將放寬至40歲,預計投入3億元經費,受惠至少百萬人,力拚7月上路。 世界衛生組織(WHO)以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台灣在2018年發布國家消除C肝政策白皮書,宣示2025年根除C肝,早於WHO設定的2030年。 吳昭軍表示,目前國健署提供45~79歲民眾(原住民提前至40歲)免費終身1次B、C肝篩檢。現階段C肝診斷率、治療率、輸血安全性、注射安全性均已達標,正依據WHO公布消除C肝認證項目等進行相關準備工作。 然而,B肝的部分仍待努力。吳昭軍說明,台灣自1986年起全面針對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換言之,這以前出生者屬於高風險族群。為能夠加速達到WHO在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儘早找出這些人是重中之重。 對此,國健署規劃把篩檢年紀下修到40歲,延伸到1986年前出生者。吳昭君表示,預計將有一百多萬人受惠,經費約3億多元。

Read More

<醫師專欄>早也痛晚也痛的肩夾擊症候群

■林敬為 幾個月前去剪頭髮的時候,美髮師突然跟我說,她最近開始有肩膀疼痛的情形,連晚上睡覺也會痛醒,也慢慢開始出現活動度受限的症狀。我請她撥空到門診來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常見的「肩夾擊症候群」。 人體的肩膀有許多肌肉,協助肩膀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包覆在肩關節外圍的袖口旋轉肌。袖口旋轉肌位於肩峰骨的下方的空間中,對一般人來說,做抬手、旋轉等動作的時候,袖口旋轉肌的肌腱可以在這個空間中自由活動;一但這個空間變小,就會造成肌腱無法良好的活動,進而造成活動度的限制。 造成肩峰骨下空間變小的原因,最常見的是袖口旋轉肌肌腱發炎,造成肌腱本身腫脹以及周邊保護肌腱的滑膜發炎。發炎腫脹的肌腱因為體積變大,造成本身可以移動的空間變小。 第2個原因為在肩膀抬高的過程中,有時候肌腱會碰撞到上方的肩峰骨;如果長時間的反覆碰撞,容易造成肩峰骨下方產生骨刺,進而占據原本肌腱可以活動的空間。這種情況常見於需要長時間抬手工作的族群,例如美髮師、老師等職業,因為要維持抬手剪頭髮或是寫板書的動作,是「肩夾擊症候群」的好發族群。另外,外傷撞擊或是勞力工作者,也常會造成肌腱發炎而產生此類症狀。 肩夾擊症候群的治療首要是以改善肌腱的發炎為主,透過藥物、冰敷及復健物理治療,大多數的病患都可得到良好的症狀改善;少部分病患在上述治療無效後,會考慮採取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清除發炎的組織以及肩峰下骨刺,重新建立出肩峰骨下肌腱能夠活動的空間,再搭配復健訓練恢復肩膀活動度,改善生活與睡眠品質。 跟美髮師解釋了肩夾擊症候群的成因及相關治療方式後,請復健師教導居家運動復健,再搭配藥物及冰敷使用。上週去剪頭髮時,美髮師笑容滿面地說,她的肩膀疼痛程度改善很多,活動度也恢復大部分,可以再繼續幫我剪頭髮20年。說完後我們2人相視大笑。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部醫師)

Read More

兒童發展篩檢 6.2%疑似異常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11日公布,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截至今年3月底已超過27萬人次,其中約1萬7千名兒童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需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一步評估,因此今年擴大補助全國兒童發展聯評中心至88家,以利及早療育。 國健署表示,為了解兒童發展狀況,需要家長與專業人員通力合作,平日由家長進行「發展監測」,觀察記錄孩子發展情形,並依補助時程帶孩子接受「發展篩檢」,一旦經篩檢有疑似發展遲緩,就需要進一步接受「發展評估」。 為及早發現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國健署自113年7月起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截至114年3月底已篩檢逾27萬人次,其中6.2%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需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一步評估。 因應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需求增加,為幫助更多的孩子能及時獲得專業評估,國健署於今年擴大補助全國88家兒童發展聯評中心,包含補助全國17家重點中心,以提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量能,縮短等候評估時間,預計全年提供服務量可達4萬3957人次。 為有效利用聯合評估資源並減輕評估人力負荷,當孩子進入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後,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將依其專業進行初步判斷區分,若為「疑似單一遲緩兒童」,將由單一科別醫師進行單科或單項發展評估,並依評估結果開立發展遲緩證明書。 若經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判斷為「疑似多重發展遲緩兒童」,將儘速安排「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以及早銜接後續醫療處置、社會福利或特殊教育等早期療育相關服務。

Read More

擴大適用年輕族群 擴大適用年輕族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長照3.0將在明年上路,衛福部規劃擴大適用對象,納入50歲以下早發性失智症患者,及未滿65歲,但因中風等原因造成失能的年輕族群。 衛福部次長呂建德11日出席「2025養老長照法律論壇」致詞表示,長照3.0將在明年上路,其有4項重點,包含長照結合醫療、全力推動安寧療護、加強復能,與加強智慧照護與輔具補助。 國內目前長期照顧服務對象,包含65歲以上老人、55歲以上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患者,及失能身心障礙者。 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指出,長照3.0規劃擴大適用對象,納入50歲以下早發性失智症患者,及未滿65歲,但因中風等原因造成失能的年輕族群。 針對早發性失智症,將比照逾50歲失智者,若已經失能,即納入長照服務體系,若尚未有失能狀況,則建議到失智服務據點等接受服務。參考國際文獻,30-64歲失智症盛行率約為0.119%(但並未有針對30歲以下進行調查),因此推估2026年全台未滿65歲失智人數共1萬4601人,其中失智且失能人數為807人。 至於年輕中風族群,因仍是國家重要經濟力量,若透過政府投入資源,可以讓他們盡快回到職場,就應該優先考量這樣的資源運用。因此未來將不再看年齡,接受急性期整合照護(PAC)者,只要經評估確實有失能狀況,就會納入長照對象。 對於潛在受益對象,依據健保署統計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收案對象的各年度成長率,2019年至2024年平均成長率為3.85%,因此推估2026年新增64歲以下PAC服務人數為4767人。 而因應健保署將擴大PAC適應症、服務持續時間、後續資源轉介等3方向,預計2025年擴大辦理PAC計畫,故假設每年人數成長率從3.85%拉高至10%,推估2026年新增64歲以下PAC服務人數為5349人。

Read More

高燒4天喘鳴 童黴漿菌感染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11歲許小弟日前因高燒4天、咳嗽等不適前往診所就醫,雖然日常生活及上課都未受影響,但症狀不僅沒有好轉,更出現胸悶、活力及食慾下降等情況。家長緊急帶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抽血及胸部X光檢查發現,許小弟C反應蛋白(一種發炎指數)偏高且右下肺葉有感染情形,聽診也發現有囉音及喘鳴,診斷為社區性肺炎,因黴漿菌急性抗體呈現陽性,懷疑為肺炎黴漿菌感染,考量情況較為嚴重,由小兒科醫師收治住院觀察。 但病情萬變,經抗生素治療後許小弟仍然高燒未退甚至出現肺炎擴散及肋膜積水的情形,照會小兒感染科醫師吳秉昇,透過黴漿菌抗生素的調整,當晚許小弟即逐漸退燒,一週後平安出院,後續胸部X光追蹤亦發現右下肺炎及肋膜積水已改善。 肺炎黴漿菌是社區性肺炎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因為常侵犯肺部導致「肺炎黴漿菌肺炎」,所以又簡稱「黴漿菌肺炎」。吳秉昇說明:「黴漿菌肺炎通常好發於5歲以上的幼童及青少年,初期以長期咳嗽、喉嚨痛、發燒等症狀表現,之後慢慢出現胸痛及呼吸喘。由於症狀與一般肺炎病菌、流感及新冠病毒感染相似,不容易辨別,需要藉由聽診、抗體篩檢或核酸檢測確認,並配合胸部影像學檢查,由於症狀通常輕微,所以又被稱作『會走路的肺炎』。」若沒有及時診治,除了造成肺部感染及氣喘惡化外,也有可能引發免疫反應,出現肺外症狀如蕁麻疹、多型性紅斑、口腔及眼結膜潰瘍、甚至併發腦炎。 黴漿菌肺炎以抗生素治療為主,過往多半使用紅黴素,但疾管署《感染控制雜誌》研究曾指出,台灣兒童感染的黴漿菌已對紅黴素產生6成以上的抗藥性,必要時須改以其他抗生素,如四環黴素或喹諾酮類抗生素治療。以許小弟為例,醫療團隊評估其症狀較為嚴重,且之前曾使用紅黴素治療,可能有紅黴素抗藥的情形,因此先後使用口服四環黴素及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治療,發燒才逐漸改善,4天後肺部積水也明顯減少,病況穩定。 吳秉昇提醒,黴漿菌肺炎在校園及家庭的傳播力不可小覷,且目前尚無黴漿菌疫苗可接種,戴口罩、勤洗手仍是最直接的預防。家長若發現孩童出現咳嗽、咳痰、呼吸喘、持續高燒不退、食慾活力下降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Read More

應主動接種疫苗 9成男性無法自然產生HPV抗體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人類乳突病毒 (HPV)被廣泛認為主要影響女性,然而此沉默殺手也正悄悄威脅男性,成為致命危機的元凶。 台北產業醫診所院長謝怡君醫師表示,人類乳突病毒(HPV)是現今潛藏在生活中易被忽視的致病因子,其影響範圍不侷限於性別或年齡。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HPV的風險都值得高度重視。 尤其是男性沒有常規篩檢工具,而且有9成的人無法自然產生抗體,進一步加大了面對病毒的風險,應該主動接種HPV疫苗來完善預防的手段。 今年國健署放寬國中男學生也享有公費施打HPV疫苗的福利,藉以完善國中男女學童的癌病保護力,由此可知,專家對於HPV疫苗可降低HPV相關癌病的效益有相當共識。 謝怡君進一步說明:9價指的是9種不同的HPV型別,包括6、11會造成生殖器疣的低致癌型別以及16、18、31、33、45、52、58等高致癌型別。 研究顯示,就HPV相關的癌前病變而言,相較於2價和4價疫苗所涵蓋型別所造成的癌前病變,9價疫苗的高致癌型別則多出75%。 在男女的肛門癌及女性子宮頸癌的整合數據中,9價疫苗所涵蓋型別則多出19%。對此,謝怡君強調,無論先前是使用公費或自費接種過2價或4價疫苗的民眾,只要健康狀況允許,應再次接種9價疫苗以達到更全面的保護。

Read More

新生兒篩檢率99% 近9成異常為蠶豆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難以察覺,若未及時發現,恐造成不可逆之損害。國健署10日表示,113年新生兒篩檢率逾99%,發現3340名異常個案,其中近9成為蠶豆症,呼籲家長應於寶寶出生滿48小時盡早檢查,勿因保險投保考量延後或拒絕新生兒篩檢,以免錯失黃金診斷與治療時機。 為了幫剛出生的寶寶買保險,國內常見有新手爸媽被誤導「待成功於私人保險納保再進行公費或自費新生兒篩檢」的針誤觀念,殊不知,這可能賠上孩子一生,害人不淺,更是嚴重違規行為。 國健署指出,衛福部已再度發文給金管會,金管會3月28日也再次周知各保險公會,保險業辦理新生兒投保業務時,契約條款應明訂衛福部公告之遺傳性疾病之新生兒篩檢項目之相關疾病排除等待期規範。 國健署表示,不允許保險業務員再有「建議家長延後新生兒出生48小時應進行的新生兒篩檢」的不正確說法,以免錯失黃金診斷與治療時機。 國健署最新統計,113年新生兒篩檢率已逾99%,發現3340名異常個案,其中近9成(有2958人)為蠶豆症,是台灣地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患有此病症的寶寶在接觸某些食物或藥物時,如:吃蠶豆、接觸萘丸(臭丸)、擦紫藥水,服用磺胺劑及解熱鎮痛劑等,常容易造成急性溶血性貧血,如未及時處理會導致核黃疸、智能障礙等狀況,甚至有生命危險。 由於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症狀通常不明顯,在嬰兒階段很難從外表察覺,一旦出現症狀時,可能已經對神經與身體造成永久的損害。國健署呼籲,,即使對於完全沒有任何遺傳疾病家族史的家庭而言,及時接受篩檢,仍是寶寶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國健署提醒,政府補助21項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簡稱新生兒篩檢),只要出生滿2天(48小時),由醫院內專業人員採取微量腳跟血,就可以完成21項疾病篩檢。若篩檢結果為陽性,並不等於罹患該項疾病,必須在接獲通知時,盡早讓寶寶至確診醫院做進一步確認檢查,才能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

Read More

健康食品骨質保健評估 刪除動物實驗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0日公告修正健康食品之骨質保健功效評估方法,考量動物保護及福祉,將刪除動物實驗,並修訂人體試驗條件,提高統計可信度和安全。 食藥署指出,健康食品本質上仍屬食品,目前只開放健康食品宣傳13項功效,包括骨質保健、調節血脂、調整胃腸功能改善、免疫調節、牙齒保健、護肝、調節血糖、延緩衰老、抗疲勞、輔助調節血鐵、輔助調節血壓、不易形成體脂肪、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等。 食藥署強調,健康食品並沒有等同藥品的效果,亦無治療疾病的作用,若身體有任何不良狀況仍應循正常醫療管道診治,切勿自行食用誇大功效或宣稱療效的產品,以免花錢又傷身。 食藥署表示,為使健康食品保健功效評估試驗之實驗方法與實驗執行相關規範更臻明確與周全,所以公告修正健康食品之骨質保健功效評估方法。因考量動物福祉,排除動物實驗是國際趨勢本次修正中刪除了動物實驗。 食藥署指出,也修訂受試對象條件、受試人數及安全性監測項目,調整人體實驗相關條件,例如人數從15人調整成30人,讓人體實驗的數據更科學化、更符合統計方式。同時也修訂數據統計分析方法與結果判定之規範及保健功效敘述。 食藥署表示,目前有13項公告的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其中5項已刪除動物實驗,另外4項為抗疲勞、輔助調節血壓、牙齒保健、輔助調節血鐵,剩餘項目已做整體盤點,評估是否適合以人體實驗取代動物實驗,包括安全性、效能等,都會邀集專家學者持續討論,並逐一公告修正。

Read More

痔瘡血便下腹痛 揪高位直腸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7歲女性長期患有痔瘡,過去偶爾出現微量血便,已習以為常。然而某日,她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下腹疼痛,長達兩週,並發現血便的顏色與以往不同,出血方式也有所改變,就醫進行大腸鏡檢查,結果確診為高位直腸癌,且伴隨小區域肝臟轉移。 收治個案的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李營東表示,高位直腸癌是指發生於直腸近端的腫瘤,小區域肝臟轉移則指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的局部區域,根據醫學定義,當直腸癌出現遠端轉移,即屬於第4期。 由於病人的肝臟轉移範圍較小,採用燒灼治療方式處理,而直腸腫瘤則透過微創手術完全清除,術後病人只有輕微排便習慣改變,無需使用人工肛門,也未有長期後遺症。所幸病人發現得早,在此情況下,5年存活率仍可達7成以上,目前病人持續接受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尚未發現復發跡象。 大腸直腸癌多年來高居國人10大癌症之一,近年更呈現年輕化趨勢,許多患者在50歲前即確診,醫界稱之為「早發型大腸癌」。 約16%至25%的早發型病人與遺傳有關;此外,生活型態也是關鍵因素,包括長期攝取高脂飲食、過量紅肉、缺乏纖維等,皆可能改變腸道菌相,使腸道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提高癌變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時期若有肥胖情形,亦可能因代謝、荷爾蒙與腸道菌相變化,增加罹癌機率。 李營東表示,多數早發型病人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該名病人因長期患有內痔,對血便變化較為敏感,才能及時察覺異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