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篩檢率99% 近9成異常為蠶豆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難以察覺,若未及時發現,恐造成不可逆之損害。國健署10日表示,113年新生兒篩檢率逾99%,發現3340名異常個案,其中近9成為蠶豆症,呼籲家長應於寶寶出生滿48小時盡早檢查,勿因保險投保考量延後或拒絕新生兒篩檢,以免錯失黃金診斷與治療時機。 為了幫剛出生的寶寶買保險,國內常見有新手爸媽被誤導「待成功於私人保險納保再進行公費或自費新生兒篩檢」的針誤觀念,殊不知,這可能賠上孩子一生,害人不淺,更是嚴重違規行為。 國健署指出,衛福部已再度發文給金管會,金管會3月28日也再次周知各保險公會,保險業辦理新生兒投保業務時,契約條款應明訂衛福部公告之遺傳性疾病之新生兒篩檢項目之相關疾病排除等待期規範。 國健署表示,不允許保險業務員再有「建議家長延後新生兒出生48小時應進行的新生兒篩檢」的不正確說法,以免錯失黃金診斷與治療時機。 國健署最新統計,113年新生兒篩檢率已逾99%,發現3340名異常個案,其中近9成(有2958人)為蠶豆症,是台灣地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患有此病症的寶寶在接觸某些食物或藥物時,如:吃蠶豆、接觸萘丸(臭丸)、擦紫藥水,服用磺胺劑及解熱鎮痛劑等,常容易造成急性溶血性貧血,如未及時處理會導致核黃疸、智能障礙等狀況,甚至有生命危險。 由於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症狀通常不明顯,在嬰兒階段很難從外表察覺,一旦出現症狀時,可能已經對神經與身體造成永久的損害。國健署呼籲,,即使對於完全沒有任何遺傳疾病家族史的家庭而言,及時接受篩檢,仍是寶寶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國健署提醒,政府補助21項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簡稱新生兒篩檢),只要出生滿2天(48小時),由醫院內專業人員採取微量腳跟血,就可以完成21項疾病篩檢。若篩檢結果為陽性,並不等於罹患該項疾病,必須在接獲通知時,盡早讓寶寶至確診醫院做進一步確認檢查,才能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

Read More

健康食品骨質保健評估 刪除動物實驗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0日公告修正健康食品之骨質保健功效評估方法,考量動物保護及福祉,將刪除動物實驗,並修訂人體試驗條件,提高統計可信度和安全。 食藥署指出,健康食品本質上仍屬食品,目前只開放健康食品宣傳13項功效,包括骨質保健、調節血脂、調整胃腸功能改善、免疫調節、牙齒保健、護肝、調節血糖、延緩衰老、抗疲勞、輔助調節血鐵、輔助調節血壓、不易形成體脂肪、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等。 食藥署強調,健康食品並沒有等同藥品的效果,亦無治療疾病的作用,若身體有任何不良狀況仍應循正常醫療管道診治,切勿自行食用誇大功效或宣稱療效的產品,以免花錢又傷身。 食藥署表示,為使健康食品保健功效評估試驗之實驗方法與實驗執行相關規範更臻明確與周全,所以公告修正健康食品之骨質保健功效評估方法。因考量動物福祉,排除動物實驗是國際趨勢本次修正中刪除了動物實驗。 食藥署指出,也修訂受試對象條件、受試人數及安全性監測項目,調整人體實驗相關條件,例如人數從15人調整成30人,讓人體實驗的數據更科學化、更符合統計方式。同時也修訂數據統計分析方法與結果判定之規範及保健功效敘述。 食藥署表示,目前有13項公告的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其中5項已刪除動物實驗,另外4項為抗疲勞、輔助調節血壓、牙齒保健、輔助調節血鐵,剩餘項目已做整體盤點,評估是否適合以人體實驗取代動物實驗,包括安全性、效能等,都會邀集專家學者持續討論,並逐一公告修正。

Read More

痔瘡血便下腹痛 揪高位直腸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7歲女性長期患有痔瘡,過去偶爾出現微量血便,已習以為常。然而某日,她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下腹疼痛,長達兩週,並發現血便的顏色與以往不同,出血方式也有所改變,就醫進行大腸鏡檢查,結果確診為高位直腸癌,且伴隨小區域肝臟轉移。 收治個案的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李營東表示,高位直腸癌是指發生於直腸近端的腫瘤,小區域肝臟轉移則指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的局部區域,根據醫學定義,當直腸癌出現遠端轉移,即屬於第4期。 由於病人的肝臟轉移範圍較小,採用燒灼治療方式處理,而直腸腫瘤則透過微創手術完全清除,術後病人只有輕微排便習慣改變,無需使用人工肛門,也未有長期後遺症。所幸病人發現得早,在此情況下,5年存活率仍可達7成以上,目前病人持續接受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尚未發現復發跡象。 大腸直腸癌多年來高居國人10大癌症之一,近年更呈現年輕化趨勢,許多患者在50歲前即確診,醫界稱之為「早發型大腸癌」。 約16%至25%的早發型病人與遺傳有關;此外,生活型態也是關鍵因素,包括長期攝取高脂飲食、過量紅肉、缺乏纖維等,皆可能改變腸道菌相,使腸道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提高癌變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時期若有肥胖情形,亦可能因代謝、荷爾蒙與腸道菌相變化,增加罹癌機率。 李營東表示,多數早發型病人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該名病人因長期患有內痔,對血便變化較為敏感,才能及時察覺異常。

Read More

反對中藥行新規 藥師公會擬上街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為讓傳統中藥行得以繼續營運,衛福部開放中藥行經營者修習中藥學分後得繼續經營中藥販賣。藥師公會9日指出,中藥、西藥都是藥,都屬藥師執業範圍,反對讓沒有專業藥事背景者得以經營中藥販賣業務,揚言將走上街頭抗議。 藥師公會表示,根據《藥師法》及《藥事法》,無論中藥還是西藥都屬於藥師的專業執業範疇。然而衛福部增加現行中藥販售人員繼續執業,不僅違反法律條文之立法意旨,更對經過多年專業訓練、通過國家考試的藥師極度不公。 藥師公會指出,中藥產業事實上並沒有逐漸萎縮,聘請中醫師、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之藥師或藥劑生駐店管理之中藥販賣業由514家成長至1417家,較10年前成長將近3倍。證明國內具備專業中藥知識的藥事人員供應穩定、甚至持續增加,也顯示中藥販賣早已具備全面專業化的條件,無需為少數不具專業背景者開後門。 藥師公會表示,為全民健康把關,當藥品可由非專業人員直接提供時,民眾將面臨錯誤劑量、不當藥材混用等風險。公會重申,中西藥都是藥,需高度辨識與專業知識,絕不容許誰都能賣的現象發生,否則民眾恐付出錯誤用藥的代價。

Read More

嫗腦出血 微創內視鏡除血塊救回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一名7旬婦人有高血壓病史,日前因劇烈頭痛後意識不清緊急送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腦出血。由於出血部位較深,血腫已對周圍腦組織造成壓迫,考量傳統開顱手術風險較高;安排微創內視鏡手術,迅速清除血塊,救回一命。 春天乍暖還寒,早晚溫差大,忽冷忽熱血管容易受到氣溫變化波動且劇烈收縮,導致腦出血或腦梗塞。 衛福部南投醫院表示,112年衛福部國人10大死因統計,腦中風排名第4位,每年有上萬人因腦中風死亡。由於腦中風的發生猝不及防,還有很高的機率造成失能,須把握黃金治療時間,盡力保留器官功能,減少嚴重後遺症風險 神經外科主任葉國球指出,微創內視鏡腦出血清除手術與傳統開顱手術相比,有傷口小、術後恢復較快、併發症較少等優勢。微創內視鏡手術僅需約2公分的傷口,而腦本體也僅有約0.7公分的傷口,可減少腦組織損傷,恢復速度較快,縮短住院時間。 葉國球提醒,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膽固醇等慢性病皆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建議民眾定期健康檢查,控制好血壓、血脂與膽固醇。尤其在天氣不穩定的時候,應特別注意保暖,適量補充水分,降低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發生。

Read More

季節交替 嬰幼當心RSV威脅

本報綜合報導 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大,是孩童呼吸道疾病的好發期,不少小孩咳嗽、流鼻水。兒科醫師提醒,除了常見的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全年都可能發生,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感染後,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籲家長當心。 亞東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醫師郭子敏表示,RSV近年也成為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因之一。RSV為單股RNA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由於病毒可在物體表面存活一段時間,容易在月子中心、托嬰中心、幼兒園等密閉場所引發群聚感染。 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RSV感染全年皆有機會發生,並非僅限冬季。人類是RSV的唯一宿主,所有年齡層皆可能感染,但以年紀越小的嬰幼兒風險最高。1歲以下嬰兒的呼吸道尚未發育完全,感染RSV後容易因分泌物阻塞細支氣管,進一步引發細支氣管炎、呼吸困難等危險症狀。 郭子敏指出,RSV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如流鼻水、咳嗽、輕微發燒等,通常1-2週可自行痊癒。對於早產兒、免疫力低下或有慢性疾病孩童,感染後恐引發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甚至須住院治療。 RSV高風險族群包括早產兒、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免疫不全疾病、染色體異常疾病、神經肌肉疾病患童,以及家庭中有多名兒童、托嬰環境、哺乳期過短、暴露於二手菸者(包含孕期吸菸),或家族有氣喘、過敏病史者,其感染風險也相對提高。 郭子敏強調,預防RSV應從日常生活做起。養成勤洗手、佩戴口罩、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者,盡量減少出入人多、通風不良的密閉空間。  

Read More

誤食姑婆芋根莖 婦舌麻中毒

本報綜合報導 苗栗縣63歲婦人食用友人送的野菜後,出現喉嚨灼痛、口舌麻木及惡心想吐等症狀,送醫急診。醫師發現婦人誤將姑婆芋根莖當一般芋頭食用,導致姑婆芋中毒症狀。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廖宏強表示,姑婆芋全株含草酸鈣及生物鹼,不會因烹煮而降低毒性;誤食後會刺激口腔和消化道,出現的症狀包含嘴唇、舌頭及喉嚨刺痛腫脹、惡心、嘔吐、腹痛。 廖宏強提醒,姑婆芋毒性可能導致呼吸道阻塞,嚴重甚至影響呼吸危及生命。誤食要立即漱口並飲用大量水分,切忌催吐,盡速就醫。 大千醫院指出,姑婆芋與食用芋頭同屬天南星科,外觀相似、容易混淆,可透過葉面水滴、葉脈、地下根等特徵進行區分。姑婆芋葉面水分不易形成,芋頭葉面水分則會形成水珠;姑婆芋葉脈明顯且葉子是廣卵形、基部成心狀箭形,芋頭葉脈較不明顯且葉形是盾形。此外,姑婆芋的地下根偏黃,芋頭則有紫色斑點。 醫師強調,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野菜、植物;若不小心誤食有毒植物而出現不適症狀,務必帶著剩餘植物盡速就醫,才能正確診斷與治療。

Read More

製藥公會籲鼓勵多用國產學名藥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擬對輸美藥品加徵關稅。台灣製藥工業同業公會9日指出,藥品屬於國防工業,應以穩定國內藥品供應鏈為首要之務;藥品外銷是國家整體問題,建議政府藉此機會鼓勵多使用國產學名藥。 製藥公會指出,藥品是國防工業,「攘外必須安內」,穩定國內藥品供應鏈是首要之務。我國藥品的原料很多來自國外,若他國因關稅問題造成原物料短缺時,萬不得已必須更換原物料來源時,要求食藥署應有彈性因應機制。 製藥公會表示,健保藥價是政府單一給付價,且市售價不能高於健保價,無法反映通膨帶來的成本上漲。雖然健保每年有藥價調整機制,但若整體的通膨導致成本變高,呼籲健保署反映藥價成本,讓廠商穩定生產,才不會發生大量缺藥的情況。 製藥公會強調,藥品是人命關天的事情,藥品外銷也是國家整體問題,在掌控品質和價格之下,建議政府鼓勵多使用國產學名藥。國內製藥業希望和政府一起建立穩定的機制,達成藥品國造國用的穩定供應鏈,維護國人健康。

Read More

賞櫻疲勞症 營養師授飲食攻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賞櫻活動蔚為風潮。部分民眾在賞櫻後身體出現不適狀況,包括長時間在戶外,如果進食高油高鹽食物,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忘了確保充足水分,同時又攝取鈉含量較高食物,容易引發水腫。此外,春季花粉濃度高,易誘發過敏症狀;而長時間戶外活動也可能導致疲勞,影響身體代謝與能量補充。 營養師徐子雅表示,對於「賞櫻後的疲勞症」,建議櫻花野餐盒6攻略,精選6大類健康食材。 1.選擇低負擔、高纖維食物,如燕麥、全麥麵包或糙米,不僅能幫助消化,還有助於維持腸胃健康;搭配優格或發酵食品,不僅能維持腸道菌相平衡,也能減少脹氣。注意醃漬食品的鈉含量較高,建議多補充水分幫助身體促進代謝,避免水腫發生。 2.減少水腫與促進循環的低鈉高鉀飲食,可搭配綠色沙拉,選擇地瓜葉、空心菜、菠菜、白莧菜等,也可搭配香蕉或奇異果。 3.保護肌膚健康的抗氧化食物,如番茄、莓果和堅果富含抗氧化成分,如茄紅素、花青素和維生素E,有助維持肌膚健康。莓果優格杯搭配堅果既能補充營養,也能讓肌膚維持水潤彈性。 4.飲食中的Omega-3脂肪酸以及有益菌群,抗發炎效果可以緩解花粉過敏。主要來源有深海魚(鮭魚、鯖魚)、堅果、亞麻籽、優格與發酵食品,能夠減少體內的促發炎物質,降低因花粉刺激引起的發炎反應。 此外,類黃酮(槲皮素)具有天然抗組織胺作用,能夠改善過敏症狀;洋蔥、蘋果與莓果富含槲皮素,可準備洋蔥與鷹嘴豆泥全麥卷餅,搭配堅果與藍莓優格作為點心,不僅能提供豐富的益生菌,也能維持腸道健康、穩定免疫系統。 5.補充富含鉀與維生素B群的食材,如雞肉、堅果、全穀類、地瓜、香蕉、糙米和燕麥,幫助肌肉放鬆並提升能量代謝,緩解因長時間步行的疲憊。 6.推薦無糖茶飲,如綠茶或薄荷茶,有助於促進消化與血液循環;且綠茶含有多酚,可降低組織胺濃度、減輕過敏反應。檸檬水則能補充維生素C,幫助提升免疫力;還可選擇無糖氣泡水來取代含糖飲料,保持清爽口感。此外,可適量選擇櫻花香檳或清啤酒低糖低卡的酒品,讓賞櫻更具儀式感,又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Read More

防M痘疫情 6類人可皮下注射疫苗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際M痘疫情延燒,英國甚至出現不明感染源個案。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9日表示,已放寬梅毒、淋病、HIV感染等6類人接種M痘疫苗可改「皮下注射」,希望更方便接種,也比較不痛。 國內111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自112年2月出現本土疫情以來,迄今累計確診456例病例。疾管署提供高風險族群公費接種M痘疫苗,出國有需求者也可自費接種。 羅一鈞表示,M痘疫苗皮內注射劑量僅0.1毫升,是皮下注射0.5毫升劑量的1/5。過去因疫苗庫存有限,為了最大化利用,接種原則以皮內注射為主;但這種方式需要醫護人員接受技術訓練,不是每間診所都能提供,接種民眾的感受比較痛。 為提升疫苗接種便利性,疾管署已通知醫療院所可以放寬通報梅毒、淋病、急性A、 B、C型病毒性肝炎或HIV感染者等6類對象,可以改採皮下注射。 羅一鈞說,國內目前雖尚無檢驗到新型變種M痘病毒(第一型Ia或Ib)個案,但WHO於7日才公布英國首起本土Ib型M痘隱性傳播個案,為20多歲男性,正居家隔離中,儘管評估社區及國際傳播風險低,但不排除可能出現同感染源相關的小型群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