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運動強度>修復力 加速老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位60多歲男性每天清晨跑步5公里,飲食清淡、不菸不酒,自認健康。但在功能醫學檢測中,卻發現氧化壓力指標異常,顯示體內自由基累積過多。深入了解後發現,他的運動強度超出修復能力,長期下來反而造成細胞損傷。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醫師指出,臨床上,常見一些健檢客戶表面看起來健康,也有規律運動的習慣,但實際上身體長期處於高壓與氧化壓力累積的狀態,導致運動後容易感到異常疲勞,甚至恢復速度比以往更慢。 這類情況不一定是訓練不足,而是身體「修復力」尚未恢復的情況下被持續運轉。氧化壓力雖然不像疼痛那樣明顯,卻可能已經悄悄破壞細胞機能,加速老化、引發慢性發炎與代謝失衡。 造成氧化壓力的關鍵之一,就是體內「自由基」的失衡。自由基是身體在能量代謝與免疫反應中自然產生的高活性分子,原本有助於調節細胞與防禦外來威脅。 但當自由基產量過多、超過身體清除能力時,就會形成「氧化壓力」,開始攻擊細胞膜、蛋白質與DNA,悄悄引發老化、慢性發炎與各類疾病。 除了劇烈運動外,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因素也會加劇氧化壓力,包括:長期睡眠不足會使身體失去修復窗口,讓自由基難以被有效清除;高糖、高脂與過度加工飲食會加速糖化反應與脂質氧化,提升氧化傷害風險;如空氣汙染、重金屬、塑化劑與某些不當使用的中草藥、藥物濫用等環境毒素,都會增加自由基生成。 此外,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刺激皮質醇與發炎因子升高,間接提升氧化指數;抽菸與過量飲酒則是體內氧化壓力急遽上升的催化劑,為最顯著的氧化來源之一。 預防氧化壓力,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減少自由基的生成,同時提升身體的抗氧化能力。抗氧化不能單靠一時衝刺補充幾種營養素,需以整體生活型態調整為重點。 顏佐樺表示,從功能醫學的角度看,預防老化應著眼於作息、營養、壓力與運動的整體平衡。身體的修復能力,正是衡量這些習慣是否有效的關鍵。透過飲食與睡眠的優化,加上科學檢測的調整依據,能將氧化壓力轉化為可掌握的健康指標,而非僅只是老化的推手。

Read More

改善代謝指標 有機會抽手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3成國人罹患代謝症候群!國健署10日舉辦「2025逆轉代謝 健康加值」活動,參加者只要改善任一代謝指標就有機會抽中手機好禮,鼓勵全民一起邁向健康生活。 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20歲以上民眾每10人有3人罹患代謝症候群,即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等5項符合3項以上。重要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肌梗塞、中風等,通常源自於代謝症候群。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藉由專業人員提供飲食、運動、戒菸等衛教指導,來協助民眾改善不健康生活習慣,執行近3年來,已收案約39萬人,在接受3次追蹤管理的10萬人中,有近1/5更是成功逆轉代謝症候群。 吳昭軍署長提醒,各類健康檢查(如勞工健檢、公教健檢、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等)多包含三高相關項目,做完檢查後要留意健檢報告數據,檢視自己是否已罹患代謝症候群;如果想更節省力氣,可讓醫療院所協助將健檢結果上傳至健保署健康存摺,協助民眾評估並及早察覺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及時因應;此外,健康存摺中的「代謝症候群專區」也可連結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資訊,方便民眾尋求專業協助。 為激勵被收案者積極改善致病危險因子,國健署已連續2年辦理「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今年活動由即日起至9月底止,可至活動網站報名,前3500名報名成功者,即可獲得參賽獎勵品。 報名成功且改善任1項代謝症候群異常指標的民眾,有機會抽中好禮,成功逆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更有機會獲得新型智慧手機,若再加入活動官方LINE帳號參加「健康互動任務」,完成指定任務後可累積點數,前500名累積點數最多者可獲得近千元的商品卡獎勵。

Read More

睡不好 恐致腸腦失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熬夜不只傷肝!醫師示警,睡不好,恐影響免疫力「腸腦失衡」。 根據《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2023年研究指出,連續3天、每晚只睡2小時這種短期極端睡眠剝奪,會顯著降低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另一項由《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發表的研究亦發現,睡眠與腸道菌相之間存在高度雙向關聯,作息紊亂將擾亂菌相平衡,反過來影響睡眠激素與情緒狀態,形成惡性循環。 美兆健檢診所醫師王浩恩指出,許多人經常「胃悶悶的、時常腹脹、容易胃食道逆流」,但檢查後卻未見器質性病變,追溯其生活作息,往往與長期失眠、工作壓力大、晚餐時間過晚或吃完即躺等行為有關。 「腸道菌相的平衡,是消化功能與免疫防線的關鍵。」王浩恩解釋,當腸道菌群失衡,除了引發便秘、腹瀉、脹氣等腸胃症狀,還可能透過「腸腦軸」干擾情緒與睡眠,影響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的分泌,進一步加劇失眠與情緒波動。不僅如此,腸道菌相失衡還會提高腸道通透性,讓有害物質更容易滲入血液,引起慢性發炎反應,甚至影響免疫力。 王浩恩說,腸道健康其實不只影響消化,更是整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許多被忽略的腸胃問題,背後其實反映的是「生活作息長期失衡」所造成的慢性影響。 面對現代人愈趨普遍的「睡不好+腸胃差」問題,王浩恩也提醒,腸道健康不能只靠保健食品,更應透過完整評估,找出個人最關鍵的調整重點,建立個人化健康管理計畫,從作息調整、飲食改善、情緒管理與腸胃功能平衡四大面向著手,有效降低腸胃問題反覆發作的風險。

Read More

聰明吃輕鬆動 助啟動代謝能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代謝差非中年人專利。專家提醒,當心營養失衡、壓力大,讓代謝力提前走下坡;建議聰明吃、輕鬆動,啟動身體代謝大門。 繁忙的生活壓力、外食族的高油鹽糖飲食、以及上班族久坐少動的狀況,都會讓代謝力下滑。營養師林世航提醒,18~25歲是人體基礎代謝率最高效的時期,自25歲後開始下降,每10年約下降5~10%。 身體的基礎代謝率隨年齡增長而下降,除了體重增加之外,疲勞嗜睡、皮膚乾燥、手腳冰冷、便祕4大症狀也是代謝變差的警訊。 林世航說明,新陳代謝主要幫助身體獲取能量、維持生理機能與活動。代謝不好可以分成2種類型,一種是身體囤積多餘熱量導致肥胖;另一種是身體能量、養分不足所導致。 面對代謝變差的情況,林世航提出「少吃多動」原則,減少高油鹽糖飲食、增加運動量。透過聰明吃、輕鬆動,不僅啟動身體代謝大門,也讓代謝力持續作用。

Read More

全球首款嬰幼瘧疾藥物 獲瑞士批准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國際製藥巨擘諾華集團(Novartis)第一款針對新生兒和嬰幼兒設計的瘧疾藥物已取得瑞士衛生監管機關的批准,8個非洲國家預計很快就會開始投藥。 瘧疾是非洲國家一大死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2023年全球有59.7萬人命喪瘧疾,非洲就占了95%。而上述死亡病例中,5歲以下兒童占約76%,也就是超過43.2萬人。 諾華嬰幼兒版的瘧疾治療藥物Coartem(也稱Riamet)是與專門研發抗瘧療法的日內瓦組織「瘧疾藥品創投」(MMV)合作研製而成。 諾華集團發布聲明說:「過去從未有針對體重4.5公斤以下嬰幼兒設計的瘧疾療法,如今終於改觀。」瑞士衛生監管機構這次批准的藥物,是為體重2~5公斤的嬰兒設計的劑量。 受瘧疾影響最重的非洲8個國家參與了瑞士這次的新藥批准流程,分別為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奈及利亞、坦尚尼亞和烏干達。

Read More

陸禁阿茲海默症頸深淋巴管手術

本報綜合報導 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9日發布通知,要求各地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並強調這項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醫學證據支撐。不過,各地衛健委可以指導醫療機構進行相關臨床研究,再進行應用論證。 阿茲海默症迄今未研發出有效藥物或療程可以治癒,腦內β-澱粉樣蛋白的異常堆積,是發病的重要原因。 「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原本是用於治療淋巴水腫的高精密微創手術。但大陸醫師意外發現,一些阿茲海默症患者術後認知出現改善。這兩年,大陸各大醫院積極發展應用這項手術。 而這項全球只有大陸在進行的阿茲海默症手術,如今卻遭到當局喊停。衛健委發布通知,禁止各地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 該通知說,為進一步加強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專家評估認為該技術處於「臨床研究早期探索階段」,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品質循證醫學證據支撐。根據有關規定,決定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 該通知也提到,在該技術具備充分相關臨床前研究證據後,指導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強臨床研究設計,在倫理委員會充分論證的前提下,科學、規範展開臨床研究。衛健委將根據臨床研究情況,適時對該技術臨床應用再次組織論證。

Read More

與喪屍煙彈近似 3項新興物質 列2級管制藥品

本報綜合報導 俗稱「喪屍煙彈」的新型毒品「依托咪酯」電子煙濫用問題頻傳。食藥署預告修正「管制藥品分級及品項」,新增與依托咪酯相近的丁托咪酯等3項新興物質,全列為第二級管制藥品。 依托咪酯在台灣原本僅視為管制藥物,去年6月通過列為三級毒品,毒品審議委員會11月更將依托咪酯調升為二級毒品。 食藥署今年7月4日預告修正「管制藥品分級及品項」,新增3項與依托咪酯相近的新興物質,分別為丁托咪酯及其異構物、三氟依托咪酯,與氟托咪酯及其異構物,全數列為第二級管制藥品,預告期14天。 食藥署管制藥品組副組長張志旭說明,新增列的新興物質已有被檢警調單位查獲並檢出案例,法務部已在5月29日經毒品審議委員會議決議增列為毒品,食藥署也配合增列為管制藥品。 張志旭表示,由於前述新興物質不具醫療用途,未來只准許科學用途;學術單位若想使用於醫藥教育研究試驗,不但必須領有管制藥品登記證,還必須設置簿冊,詳實登載管制藥品每日收支、銷毀、減損及結存情形,每年申報收支數量,違反規定者可依法開罰。

Read More

心情低落…竟是糖尿病作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科技業主管最近總覺得提不起勁,工作壓力大到連咖啡都無法提神,原以為只是職場壓力導致心情低落。健康檢查發現血糖過高、糖化血色素已進入糖尿病前期,心理評估也顯示明顯憂鬱傾向。 身心科醫師鄭佳益指出,根據研究,糖尿病患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一般人2倍以上;而長期憂鬱者,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60%。 心情會影響血糖,關鍵之一是壓力荷爾蒙與慢性發炎反應;當長期處於壓力或憂鬱狀態時,皮質醇濃度會升高,使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性,進而提高血糖。同時,糖尿病與憂鬱症都與「低度慢性發炎」有關,影響腦部與代謝機制。 此外,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會構成惡性循環。憂鬱症會降低人對飲食控制、運動與服藥的動力,使糖尿病控制變得更加困難。反之,糖尿病帶來的生活負擔,如血糖監測、飲食限制、對併發症的恐懼,又可能進一步加重情緒壓力。 除了藥物治療,生活習慣的調整是「雙向照顧」的重要基礎。鄭佳益分享,飲食方面,以蔬菜、水果、豆類、全穀、堅果為主的植物性飲食,不僅有助於穩定血糖、降低體內發炎,也能正向影響情緒「腸道好、心情好」。 規律運動則有助於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減少發炎因子,對改善情緒與血糖控制同有效。鄭佳益指出,即使時間有限,每週3次、1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也比完全不懂更有幫助。此外,建立良好作息、改善睡眠品質,並持續與內科、身心科醫師合作追蹤,也是關鍵步驟。

Read More

ApoE基因定序 早揪失智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衛福部去年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100人就有8人可能已經罹患失智症。醫師指出,從功能醫學的角度來看,有一部分失智風險,是可以透過檢測與生活調整提早發現並介入,就是與最多失智類型的阿茲海默症有高度關聯的ApoE基因。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指出,ApoE是一種與脂肪與膽固醇代謝有關的基因,有3種常見型式─ε2、ε3和ε4,每個人會遺傳2個型式。 若ApoE基因帶有ε4,統計發現,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可能比同齡一般人高出3~15倍。原因在於ApoEε4會讓膽固醇代謝變差、血管彈性降低,進而導致大腦慢性發炎與血流不足,這些都是加速認知退化的重要因子。 若欲預先了解自身失智風險,目前可藉由「阿茲海默症ApoE基因檢測」評估,顏佐樺表示,ApoE是少數具備臨床介入建議的基因之一。若檢測為高風險型,與其感到焦慮,不如及早調整生活、主動因應。雖然基因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影響力其實更大。 除了年齡與遺傳因素,像是三高、肥胖、缺乏運動與睡眠不足等問題,都會加重大腦發炎、提高失智風險。 此外,目前還可以透過全基因定序(WGS)更全面評估與失智相關的其他基因變異;也能藉由腦部年齡檢測(全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了解大腦的實際生理年齡與退化程度。 顏佐樺表示,如果檢測結果顯示腦齡明顯高於實際年齡,或已出現局部退化跡象,就表示大腦可能正在悄悄老化。此時搭配基因資訊與生活型態評估,更能及早制定個人化的預防與保健策略。

Read More

消基會查驗 1/4亞麻籽鎘超標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消基會9日公布市售奇亞籽、亞麻籽及藜麥調查檢測結果,24件樣品中,8件亞麻籽類樣品有2件鎘含量超標;8件藜麥樣品中有1件鉛含量超標。消基會表示,檢驗結果仍須由主管機關判定。 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指出,奇亞籽、亞麻籽及藜麥為近年新興起的食品,市面上已經有許多品牌,建議主管機關加強進行抽驗把關。對於所謂「超級食物」的食用安全,主管單位應有相應的管理及食用安全宣導,幫助消費者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 鄧惟中提到,歐盟曾發出「關於食品營養與健康聲明」規範使用超級食物這類詞彙,認為需有精確的醫學宣稱且有可靠的科學研究支持,才能得到「超級食物」。目前國內並無主管單位對何謂「超級食物」有認證或科學標準,建議消費者對於商品廣告標榜內容有需求,還是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勿對單一食品過量食用,以免造成身體的負擔,飲食還是應以均衡為主。 消基會指出,消費者對奇亞籽、亞麻籽及藜麥這類商品可能比較不熟悉,為避免消費者僅憑標榜內容過量食用或食用方法錯誤等,建議這類商品應該清楚標示食用方法及份量、保存方式、食用注意事項或警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