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行加熱菸 衛福部:研擬修法管理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加熱菸最快於10月份就可合法開賣,對於拒菸團體怒批衛福部國健署在未公告禁止「加味加熱菸」前,就先違法放行,衛福部14日重申,有效管理須建立檢驗機制,若僅靠宣稱禁止實難以執法,正積極研擬修法管理加味加熱菸之配套措施。 國健署日前通過二家業者14品項加熱菸審查,國健署上週並完成其中一家業者的8菸草柱品項、3款載具,已完成上市前文件核定,最快可於10月11日上市販售,另1家業者6品項仍待資料完備及確認,上市時間尚未核定。 衛福部次長莊人祥面對加熱菸上市一事受訪指出,加熱菸的上市與是否含有加味成分是兩回事,目前「菸品禁止使用添加物」仍處於草案階段,未來正式公告禁止加味菸後,規定將適用於所有菸品,不僅是加熱菸,傳統紙菸也將一體適用。 莊人祥指出,加味菸相關法規還在草案階段,在預告期間就收到了數萬筆意見,國健署希望更審慎處理,更謹慎公告和檢驗方式,這部分討論需要時間討論與規劃。 莊人祥表示,有效管理就必須有相應的檢驗機制,若僅靠禁止宣稱,卻無法檢驗是否含有調味成分,執法就會出現漏洞。因此,加味菸相關修法仍在持續蒐集意見階段,並積極研議檢驗配套措施,以確保未來規定能有效執行。

Read More

月餅烤肉柚子莫過量 腸胃順/氣不脹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中秋佳節即將到來,應景的月餅、烤肉、柚子含高油脂、高糖分及高蛋白質,消化速度慢,常導致胃腸道消化不良症狀,想過個「腸胃順、氣不脹」的中秋佳節,中醫建議月餅淺嘗即止,烤肉搭配蔬菜減少上火,柚子性寒,脾胃虛寒者應酌量。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簡珮珊表示,月餅屬「厚味」、柚子性寒、烤肉多屬燥熱,若過量食用都容易損傷脾胃功能,進而出現脹氣、便秘、腹部悶脹等症狀,臨床上應根據病人實際情況給予辨證論治。 「食滯傷胃型」,常見患者腹脹,惡心嘔吐,反酸,便秘;宜健脾和中、消食開胃;藥用白朮、茯苓、神麴、雞內金、麥芽、炒萊菔子等。 「脾胃虛寒型」,食欲不振、嘔吐酸水,上腹隱隱作痛,遇寒加重,餓時疼痛加劇,進食後症狀稍減,大便稀溏,神疲乏力;宜補中益氣,健脾溫胃,藥用炙黃耆、黨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等。 「胃陰虧虛型」,症狀為胃脘灼熱疼痛,嘈雜不適,雖饑卻吃不下飯,口乾渴,大便艱澀;藥用沙參、玉竹、白芍、麥冬、天花粉等。 「肝郁犯胃型」,患者胃脘隱痛,兩側肋骨脹痛,噯氣頻頻,時有泛酸,食欲減退;藥用柴胡、白芍、香附、枳殼、佛手、蘇梗等。 「濕困脾胃型」,患者胃脘悶脹,食不多即感脹,口淡無味,渴而少飲水,腸鳴轆轆,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困倦懶動;藥用薏苡仁、蒼朮、茯苓、雞內金、藿香、佩蘭、白蔻仁、厚朴、菖蒲、半夏、陳皮、乾薑等。 飲食有節、作息規律,是養護腸胃的關鍵,餐後避免立刻躺下或劇烈運動,建議散步10~20分鐘,並且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減少腸胃壓力;過節期間也要心情放鬆,避免情緒緊張易引發腸胃不適。 若出現持續性腹脹、胃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等,應尋求專業診斷,避免延誤治療,特別是有胃潰瘍、膽結石或慢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更應謹慎過節。

Read More

青壯世代心理支持 2百院所供遠距諮商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下班後就沒力氣再移動到諮商所。衛福部14日指出,15至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遠距諮商」服務,近4成的合作院所可透過通訊諮商,以提升資源之可近性。 衛福部統計113年10大死因統計,蓄意自我傷害(自殺)時隔14年重新進入10大死因,位居第10名。衛福部次長莊人祥14日出席「2025年世界自殺防治日」記者會時表示,15至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自113年8月1日起,衛福部編列4.1億元,提供15歲到45歲的青壯年,每人每年可享有3次免費心理諮商,鼓勵求助、提升自我能力,並建立正確的就醫觀念。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指出,遠距諮商服務是消弭地理區域限制,提升資源可近性,目前在全台超過600家合作院所中,有200多家提供遠距諮商服務,比率約為4成。 鄭淑心指出,由於是透過通訊方式提供心理諮商服務,所有合作院所都必須經過嚴格審查,並使用具備安全防護的諮商平台,讓心理健康資源不再受限於地理位置或時間安排,同時確保個案隱私與資訊安全。 鄭淑心表示,確實有發現對於居住在偏遠地區、當地諮商資源較少的民眾,透過遠距方式,也能跨縣市接受專業服務。此外,青壯年族群相對熟悉通訊工具,也更能接受遠距諮商的形式,希望透過多元的服務管道,擴大心理健康資源的可近性與便利性。 莊人祥指出,各縣市已有6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衛教宣導與心理健康服務;各縣市衛生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達到388處;1925安心專線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免付費心理支持服務。男性關懷專線於8月底起擴大服務範圍,不限特定議題,只要有心理困擾都能撥打專線,由專業人員提供協談並轉介資源。心理健康急救課程9月起,針對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人員,辦理心理急救課程,給予民眾適切協助。

Read More

公立醫院加給最高11.5% 追溯自1月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公立醫院為吸引醫護人員留任,衛福部14日表示,公立醫院醫事人員本俸今年配合整體公務人員調薪已調增3%,專業加給部分,行政院於4月22日核定調增7.5%到11.5%,已於5月1日公布實施,追溯自今年1月起算。 總統賴清德日前指出,今年的健保總額為9286億元,希望當健保點值增加到0.95以上,醫院或診所能適度幫護理人員與醫療機構人員加薪,最近替公立醫院的醫療人員提高加給7.5%至11.5%,包括醫師、護理師、醫檢師、放射師等,都提高加給,改善醫界的工作條件,解決人力不足問題。 衛福部指出,公務人員的薪資結構有本俸、專業加給及獎勵金,歷年來公務人員的調薪主要是調整本俸,並未調整專業加給。公立醫院醫事人員本俸於今年配合整體公務人員調薪已調增3%,在專業加給部分,行政院今年4月22日核定調增7%至11%,於5月1日實施並追溯自今年1月。 衛福部說明,今年1月1日起,將醫事人員的專業加給調整與其他各級政府機關非公立醫院醫事人員專業加給成一致,不再有差異,師一級調增7.5%、師二級調增7.8%、師三級調增11.5%。 面對護理人力的流失,衛福部所屬26家醫院也全力留任,衛福部統計,護理人員離職率已由111年13.19%下降至113年10.45%,護理人員總數已從111年底的7925人,穩定增加至114年7月的8076人。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分享成功經驗,關鍵在推動各項護理招募留任措施。 衛福指出,醫福會己推出5大護理招募留任措施,包括擴充醫院編制、增公職護理師員額,吸引人才在地深耕;改善薪資待遇;提升護理資訊系統,推動智能照護,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荷;多元招募策略;多元聘任方案,彈性聘任與班別調整,並鼓勵退休護理人員回任。

Read More

飯後脹氣悶痛 結石引發膽管炎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年近6旬、患有高血壓與糖尿病的女性,近幾個月來飯後就脹氣且上腹悶痛,之後更出現黃疸、伴隨深色尿液、反覆高燒及畏寒等症狀,就醫經診斷確認為「膽結石導致膽管阻塞」進而引發膽管炎,所幸在接受腹腔鏡手術後,病況逐漸穩定。 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一般外科主任王俞傑表示,膽囊炎患者有8成是膽結石阻塞造成,門診上常看到病人自述胃痛,吃胃藥仍沒有辦法緩解疼痛,照胃鏡看起來也好好的,因而易與其他疾病搞混,延誤就醫治療時機。 王俞傑指出,膽囊功能為儲存肝臟製造的膽汁,當身體需要消化脂肪時,膽囊會收縮,將膽汁經由膽管送入腸道。長期下來,若膽囊內膽汁濃縮或流動不順,可能因體質關係而逐漸形成膽結石。這些結石隨膽汁流動至不同位置,可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阻塞膽囊出口造成急性膽囊炎;若卡在膽管中,則可能導致黃疸或急性膽管炎。更嚴重者,若細菌上行感染至肝臟而未受控制,便可能發展為敗血症。 膽結石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肥胖、女性、40歲以上及有生育經驗者為較常見高危險群。

Read More

中醫治療視網膜剝離

■陳俊銘 眼睛是靈魂之窗,像是一台頂級的攝影機,構造非常精細,任何一個部位出問題都會影響攝影的品質,無論是角膜、水晶體、玻璃體或視網膜都非常重要。而視網膜是眼睛的中樞,它是薄薄、透明的神經感纖維和細胞;附著於眼睛內部的壁上,就如同房間牆上的壁紙。視網膜的功能就如同照相機上的底片;光線從水晶體穿過,聚焦於視網膜上,視網膜上光感纖維負責照相,然後經由視神經傳達到大腦,一旦產生視網膜剝離,便有失明的可能。 造成視網膜剝離的原因很多,其中8成以上的病人有6百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此外網膜剝離也很容易發生於眼部外傷、眼手術後,以及糖尿病人的身上。 網膜剝離是指司感覺的網膜與色素上皮分開,落入玻璃體腔的一種疾病。在正常人的眼球內,網膜與色素上皮通常都貼在一起,包裹住玻璃體液。兩者之間有潛在的空間,當網膜發生裂孔,玻璃體液會經由裂孔,滲入潛在的空間,這時,網膜會像壁紙滲水後由牆上脫落一樣,脫離開色素上皮,就形成網膜剝離。 由於網膜本身並沒有感覺神經,因此,剝離時不會產生疼痛,病人通常感覺有飛蚊症,眼前有線閃動,每次持續數秒,以及視野缺損等症。當剝離的網膜已波及眼中的黃斑部,則會進一步引起視力降低、視物扭曲、視小症等症狀。不過仍有20%的病人毫無症狀,這是學生幾乎都是在配鏡時才偶然發現!網膜剝離後,必須要在數天之內治療,如果未經適當治療,一般在2-6個月後,網膜會萎縮而無法再復位,導致失明。 視網膜剝離治療以手術為主,手術治療之後,視網膜復位,如視力不進步或視網膜下積液不吸收時,可用中藥調理保養。 視網膜剝離初期,或因炎症而引起,或視網膜下有積液而無裂孔者,亦可用中藥調理。 臨床上以養肝血補腎水,活血化瘀,淡滲利濕為主,方以杞菊地黃丸合通竅活血湯合苓桂朮甘湯,加減穀精,密蒙花,茺蔚子,車前子,丹參,川芎,紅花等。四物湯養肝血,有助視網膜保養;藿山石斛有助滋養視網膜與黃斑部。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有助視力提升。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舌下減敏療法 擺脫過敏性鼻炎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過敏性鼻炎好發於兒童、青少年,容易造成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症狀,易影響孩子生活品質。醫師指出,傳統藥物僅能用於短期緩解症狀;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成為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利器,適合塵蟎過敏者,使免疫系統產生耐受力,有助擺脫過敏性鼻炎。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姚宗杰表示,我國最常見的過敏類型就是過敏性鼻炎,而塵蟎則是最主要的過敏原,幾乎無所不在於室內環境中,約占過敏原比例的一半以上。 根據統計,台灣20歲以下過敏性鼻炎盛行率高達37.8%,是全年齡的1.4倍,平均每5人中就有2人罹病。亞洲回顧性研究也顯示,約40%病患在6歲前發病,30%於青春期發病,且盛行率仍持續攀升,可見此疾病對兒童與青少年的衝擊不容小覷。 5-11歲不僅是過敏性鼻炎好發年齡,更是重塑免疫的關鍵時期。若能透過科學方式訓練免疫系統冷靜應對過敏原,將有望更有效地控制病情,甚至長期控制的可能。 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呂克桓說明,自2020年起,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成為我國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新利器。然而,過往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仍無法用於兒童病患,臨床上僅能透過抗組織胺、鼻噴類固醇等藥物控制症狀,儘管已經調高了劑量、給藥頻率,治療成效難以滿足中重度病患的需求。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醫師王敬瑜指出,鑒於兒童、青少年的中重度過敏性鼻炎可能因為症狀,導致睡眠品質、課業表現受到影響,迫切需要新的治療選擇,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適應症已新增5至11歲的病患,只要確認過敏原為塵蟎就有機會用藥,透過每日服用一次藥物,達到長期接觸少量塵蟎萃取物的效果,此療法透過重塑免疫、訓練免疫系統以沉穩面對過敏原。 王敬瑜也提醒,重塑免疫的過程如同馬拉松,需要長期且穩定的訓練,治療前期可能會出現副作用。由於免疫重塑需時較長,目前建議至少治療1.5年,約在8-14週時會看見症狀減輕;完成1.5年治療,有望迎來長期控制疾病,甚至達到穩定控制的目標。

Read More

前十字韌帶重建後再斷裂之原因與治療

■林敬為 「林醫師,我3年前在其他醫院開過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但是2個月前打排球時,突然膝蓋一軟,接下來這段時間,只要嘗試慢跑就覺得膝蓋不穩,是不是我的韌帶又斷了?」上週五,一個看起來活潑好動的大學生來到診間詢問,憂心顯露於表。 前十字韌帶斷裂是運動員以及熱愛運動族群最害怕的傷害之一。當韌帶受傷造成膝蓋不穩定,許多患者會選擇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以重拾運動生活。然而,臨床上仍有部分病患在術後數月甚至數年後,發生「重建韌帶再次斷裂」的情況。 一般而言,根據不同的韌帶選擇,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韌帶再斷裂的機率約在5-15%之間。而造成韌帶再斷裂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1.外力因素:常見的情況是術後再次遭遇高能量撞擊或落地不穩,如籃球、排球或滑雪等劇烈運動,或是過早回到場上,導致未完全成熟的重建韌帶因負荷過大而再次斷裂。2.復健不足:若復健不足,肌力與協調性無法恢復,膝蓋穩定度不佳,也容易在再次運動時受傷。3.手術相關因素:手術中移植物的固定角度、位置不理想,或選用的移植肌腱強度不足,都是再斷裂的潛在風險。4.病人自身條件:若病人先天下肢排列異常(如膝外翻、膝過伸),或是膝關節本身血液循環較差,都會提高韌帶再斷裂的機率。 對於這一類前十字韌帶再斷裂的病患,治療策略需依患者年齡、運動需求與關節狀況而決定。對於年紀較大、運動需求不高,或是已經有明顯關節炎的患者,可以選擇保守治療。透過護具、肌力強化及日常生活調整,維持基本生活品質。 而對於年輕、仍渴望回到運動場的患者,二次重建手術是主要選擇。而二次重建手術的過程中,除了使用自體其他部位韌帶或是用異體韌帶進行前十字韌帶重建外,近年也會建議加上膝前外側韌帶增強固定手術,來增加膝關節抵抗旋轉的能力,降低後續再斷裂的風險。 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再次斷裂雖然令人遺憾,但只要找出原因並選擇適當治療,好好搭配術後的復健與循序漸進的運動恢復,仍有機會回到原本的運動生活。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夜半常驚醒 藏5大健康警訊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你是否常常半夜驚醒,伴隨心跳加快、滿身大汗,卻又找不到原因?許多人以為只是壓力過大或作夢干擾,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博士在社群網頁貼文提醒,夜間驚醒往往是身體在「暗暗求救」,必須重視。 黃軒指出,正常的睡眠應該經歷淺眠、熟睡到快速動眼期(做夢)等循環。如果在夜間經常被喚醒,代表大腦或身體受到了干擾,其中常見的原因是「交感神經過度活化」。這種現象不僅影響睡眠品質,更可能暗示潛在疾病。 他進一步分析,夜間驚醒可能與以下5大健康問題有關: 1.睡眠呼吸中止症(OSA):典型症狀包括打呼、呼吸暫停與晨間頭痛。大腦因缺氧而強迫喚醒,患者往往渾然不覺。 2.心臟疾病:若伴隨胸悶、心悸或呼吸困難,可能與心律不整或心絞痛相關。 3.胃食道逆流(GERD):半夜「火燒心」驚醒,尤其在平躺時更容易發作。 4.焦慮與憂鬱症:淺眠、多夢、夜醒後難再入睡,都是常見表現。 5.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特別要注意,半夜出冷汗、心悸或因飢餓驚醒,可能與血糖過低有關。 黃軒提醒,夜間驚醒並非單純失眠,背後可能潛藏心臟、呼吸、腸胃或情緒等問題。如果僅依靠安眠藥「硬撐」,不但治標不治本,還可能延誤治療時機。他強調:「身體在夜裡的吶喊,往往比白天更真實。」 醫師呼籲,若經常半夜驚醒並伴隨不適,應及早就醫檢查,找出真正的病因,才能從根本改善。唯有正視問題、對症治療,才能讓夜晚恢復安穩,白天也能精力充沛。

Read More

雙酚A規範 台灣逾十年未調整

本報綜合報導 PC塑膠原料常見「雙酚A」,廣泛運用在食品容器、感熱紙等,卻可能影響生殖及發育,尤以嬰幼兒最易受影響。專家表示,歐盟近年已大幅下修雙酚A每日耐受量,台灣的規範卻仍停留在10多年前;食藥署表示,已委託研究,將作為未來修訂標準依據。 一個由27名公衛專家組成的團隊日前在國際期刊「刺胳針」發表報告指出,「塑膠在其生命週期的每一階段、以及人類生命的每一階段」都會引發各種疾病,尤其以嬰幼兒最易受到影響。他們提出警告說,塑膠汙染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日益惡化且被低估的危險」。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雙酚A是一種環境荷爾蒙,流行病學指出,雙酚A的暴露與心臟血管疾病、肥胖、胰島素抗性、生殖障礙、慢性腎臟病、出生缺陷與發展障礙、呼吸道疾病、肝臟疾病、孩童行為和執行障礙、癌症等有關。 顏宗海解釋,雙酚A於人體內半衰期只有6小時,因此不容易於體內累積。他建議,少吃有環氧樹脂內襯的罐頭食品、飲料及高湯,避免使用聚碳酸酯的水壺及奶瓶裝熱水,且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 含有雙酚A的塑膠食品器具容器,因使用不當導致刮痕、磨損,於後續高溫加熱、酸鹼、酒精、微波處理或強力清潔劑等作用下,即可能導致雙酚A釋出,而間接隨著食物或飲料進入人體。 食藥署說明,現行「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已優先針對嬰幼兒奶瓶,從嚴規範不得使用含雙酚A材質,另使用雙酚A為原料的聚碳酸酯(PC)材質,訂有溶出限量0.6ppm規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