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CT肺癌篩檢早治療 死亡率連9年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肺癌是國人10大癌症死亡率第1位,每年奪命超過萬人。國健署8日指出,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有助早期發現,肺癌標準化死亡率連續9年下降。 國健署自111年7月1日起開辦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今年起擴大篩檢服務對象。截至去年12月31日已有15萬8937位民眾接受檢查,並找出1957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83%。 國健署分析,國內111年確診肺癌個案當中,有6.2%診斷為0期、32.3%為1期、3.7%為2期、10.4%為3期、47.7%為4期。 目前第1期肺癌的5年存活率約9成、第2期接近6成以上,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如果延遲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僅剩1成。如何及早發現肺癌?成為提升存活率關鍵。 國健署強調,LDCT僅能早期發現肺癌,並不能降低肺癌發生率,最重要預防方法仍是戒菸。戒菸10-15年肺癌發生率可減半。建議吸菸民眾善用戒菸服務資源,同時遠離二、三手菸,有效保護自己免受肺癌威脅。

Read More

英國首例 接受子宮移植 罕病婦產女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倫敦一間醫院表示,一名女嬰透過子宮移植出生,創下英國首例。她的媽媽兩年前接受手術,移植了姊姊的子宮。這位新手媽媽說:「我們收到迄今為止想要的最棒的禮物。」希望「未來這能成為一個美好的現實,為那些沒有其他辦法生育的女性提供多一個選擇」。 醫院在聲明中表示,這名36歲的媽媽患有一種名為「苗勒管發育不全症候群」的罕見疾病,天生沒有功能正常的子宮。她成為英國首名接受子宮移植的女性,子宮是由她42歲、已有分別為10歲與6歲兩個女兒的姊姊所捐贈。 這項移植手術於2023年2月在牛津大學醫院基金會旗下的牛津移植中心進行。英國活體捐贈計畫共同負責人、婦科顧問醫生史密斯表示,這名女嬰的出生是「超過25年研究的成果」。 自2013年瑞典率先進行子宮移植手術以來,全球已累積超過100起案例,約有50名健康嬰兒出生。

Read More

月減15kg復胖變更重 生理期大亂

本報綜合報導 一名35歲女性上班族1個月內狂減15公斤,後續不但復胖變更重,還出現生理期大亂、經痛加劇等狀況;檢查發現已有中度脂肪肝,且胰島素阻抗高、血糖數值也位於糖尿病前期。經調整飲食習慣,搭配適當藥物與運動計畫,3個月後體脂下降8%,糖化血色素回到正常範圍,不僅瘦身有成,也順利逆轉糖尿病前期,身體狀況大幅改善。 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許芷瑜指出,健康的減重速度約2~3個月內減少初始體重的5~10%。如果1個月內掉超過初始體重的5%,可能會導致基礎代謝下降、免疫力變差、掉髮、經期不規律,甚至腸胃不適等問題。 根據一篇2024年發表於JAMA Network期刊的研究指出,頻繁的BMI波動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風險因子,可能使發生風險增加8~16%。 許芷瑜強調:「減重應該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衝刺比賽。」以極端方法快速減重後造成體重反彈所形成的「溜溜球效應」。以適當的速度減重,不僅能有效減脂,還能維持身體健康,避免極端錯誤方式反而對健康帶來危害。

Read More

〈邊境檢驗〉日本羊栖菜、水雲 含砷超標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8日公布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由裕毛屋企業進口、日本生產的葡萄子油被檢出縮水甘油脂肪酸酯達1578μg/kg,超過我食品中汙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限量1000μg/kg。該業者因連2週違規,將從加強抽批查驗調整為逐批查驗,100%檢驗縮水甘油脂肪酸酯合格後才可輸入。該批10.66公斤商品也要求業者退運或銷毀。 食藥署公布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包括自日本進口的羊栖菜、水雲、葡萄籽油等多項產品,以及南韓進口的雪花起士粉甜味劑含量不符規定,大陸進口的美耐皿餐具則無通過溶出試驗。 食藥署指出,桃園富山國際貿易自日本進口的羊栖菜,被驗出重金屬無機砷達62.6mg/kg,遠高於法規限量值1.0mg/kg,該批2.88公斤羊栖菜已要求銷毀或退運;新北市大鬍子公司自日本進口的水雲,也驗出無機砷2.8mg/kg,該批1公斤已要求銷毀或退運。將針對進口業者由一般抽批查驗調整為加強抽批查驗,抽驗比率為20~50%。 另自南韓進口的雪花起士粉則檢出甜味劑甜菊醣苷0.17g/kg,違反我不得使用規定,該批100公斤已要求退運或銷毀。自陸進口的塑膠刮板、美耐皿餐具等則因溶出試驗不符規定,也要求業者退運或銷毀。

Read More

孕期糖尿病 子女自閉症風險增25%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一項匯整202項先前研究、涵蓋超過5600萬對母子數據的分析結果,母親在妊娠期間患有糖尿病,子女日後被診斷罹患自閉症等有關腦部及神經系統發展障礙的機率高出28%。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的報告中指出,與孕期才出現、產後通常可恢復健康的妊娠糖尿病相比,若在孕前診斷出糖尿病,子女罹患一項或多項神經發展障礙的風險則高出39%。 與孕期未患糖尿病的母親相比,孕期患有糖尿病的母親子女罹患自閉症風險高出25%、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則高出30%、智能障礙高出32%;此外,語言溝通障礙風險高出20%、動作障礙高出17%、學習障礙高出16%。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數據,糖尿病影響多達9%的美國孕婦,且發生率持續上升。 有7項先前研究將受影響的孩子與他們的手足作比較。研究報告作者指出,這些分析並未發現母親罹患糖尿病的影響,意味共同的遺傳或家族因素可能是導致風險增加的原因。這項研究凸顯為糖尿病高風險婦女提供醫療協助,以及對其子女持續追蹤觀察的重要性。 專注於研究孕期與兒童發展關聯的紐約大學葛羅斯曼醫學院賈內卡博士說,母親糖尿病與子女自閉症之間的關聯已廣為人知。 未參與這項新研究的賈內卡指出,像這樣的大型「統合分析」可以針對特定子群進行比較,例如既有糖尿病與妊娠糖尿病的母親,或自閉症兒童與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動作障礙的兒童,但無法證實因果關係。

Read More

本土麻疹+1 恐足跡重疊待釐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麻疹疫情創6年新高。疾管署8日公布,上週新增3例,包括2例境外移入及1例國內感染;其中,北部2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其友人曾為麻疹境外移入個案之就醫接觸者,可能有足跡重疊,感染源待釐清。 另外,20多歲女性及30多歲男性均為越南移入,返國後出現發燒、出疹、喉嚨痛、咳嗽等症狀,經就醫通報檢驗確診。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國內感染個案為北部20多歲男性,1日開始發燒、喉嚨痛,3日臉部出疹至急診就醫通報,7日檢驗陽性確診,感染源調查中。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強調,該個案僅有臉部出疹,沒有像其他個案的出疹擴散到全身。 該個案在兒童時期打過麻疹疫苗。羅一鈞表示,國內20~30歲麻疹個案小時候通常接種過疫苗,少數接種後會有免疫力衰退情形。 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4月7日累計22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60多歲,其中8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均自越南移入。兩者同為6年同期新高。 羅一鈞呼籲,目前自費麻疹疫苗有限,由於國內群體免疫保護足夠,前往流行地區不用特別打疫苗,留給高風險醫護等人接種。目前列麻疹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第二級警示國家包括印度、泰國、越南、吉爾吉斯、摩洛哥等5國,如欲前往麻疹流行區應做好自我防護,勤洗手、不觸摸口鼻、適時佩戴口罩;返國3週內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應戴口罩盡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

Read More

外食族恐吃出7大隱形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調查,台灣有超過60%的上班族每週至少5天以上外食,午餐便當、晚餐燒烤、深夜炸物,早已成為生活習慣。醫師提醒,看似方便的飲食選擇,卻隱藏著健康風險,許多人自認健康,卻沒發現身體早已發出警訊。 外食族吃下的隱形風險,可能在幾年後成為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甚至心血管疾病的導火線。美兆健檢診所顧問醫師陳俊光指出,這些外食高鈉高油,容易導致血壓升高、心血管負擔增加。而精緻澱粉、含糖飲料攝取過量,也會造成血糖波動、胰島素阻抗,提高糖尿病風險。缺乏纖維與蔬果使腸胃蠕動變差,導致腸道菌相失衡、便秘、慢性發炎。且過多加工食品與食品添加物:增加肝臟負擔,影響代謝健康。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分析近300萬筆受檢數據,發現許多「自認健康」的人,其實已經出現慢性發炎、內臟脂肪超標、糖尿病前期等問題。 1.脂肪肝與肝功能異常:外食油膩、應酬喝酒,肝指數飆升卻毫無自覺。 2.高血糖與糖尿病前期:高碳水、含糖飲料,讓年輕人血糖問題提前找上門。 3.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隱形的「血管老化」,可能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 4.腸道菌相失衡與腸胃問題:食品添加物多,腸道慢性發炎,腸躁症、胃食道逆流找上門。 5.骨密度下降與骨質疏鬆:外食少攝取鈣質,加上久坐,骨質流失速度超乎想像。 6.內臟脂肪超標與代謝症候群:體重正常不等於健康,脂肪囤積在內臟更危險。 7.慢性發炎與癌症風險:外食、高壓力、熬夜,這些習慣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提高癌症機率。 陳俊光特別提醒,健康不只是沒生病,而是內外都保持平衡。許多疾病或疾病前期在早期發現時,只要透過適當的介入,就能順利逆轉甚至痊癒。外食族、上班族、久坐族的隱形健康風險,都是許多慢性疾病甚至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根源,只有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狀態。

Read More

專款專用 林靜儀:罕病藥費 不受醫院總額限制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4月份起全國將比照南區實施醫院各別總額制度,外界擔憂將會造成罕病患者醫療權益受損,衛福部次長林靜儀7日指出,罕病患者之藥費屬於專款專用,不會受總額制度影響。 健保署推動之醫院各別總額制度,即設定每家醫院年度健保點數預設上限,當醫院達到可申領之總額後,即使再治療更多的患者,也不能再申請更多的健保支付,外界質疑在個別總額制度之下,不賺錢的醫療項目,包括罕病患者用藥權益將會被犧牲。 林靜儀透過臉書澄清指出,罕病藥費是專款友用,不列在個別醫院總額裡面,健保制度可以討論和調整,但要基於正確資訊,一起落實分級醫療制度,才能真正保障急重難罕。 林靜儀表示,健保總額分項非常多,罕病用藥是獨立項目,屬於專款專用,用本來計畫從健保費用移出,改採取公務預算支付,但擔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申請不到足夠預算,保持健保專款專用,甚至爭取更多的公務預算挹注。 健保署指出,分娩、ICU重症個案、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1歲以下幼童疾病、癌症治療等,給付都在醫院個別總額外的疾病,醫院沒有理由不接這些患者。林靜儀指出,醫院小總額目的是讓大醫院調整,讓輕症或病情穩定的患者轉至基層診所看診,不要小病就往大醫院跑,才能確保醫護人員能更專心照顧急重難罕症個案。

Read More

少加工低紅肉 養齡飲食延緩老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最新研究顯示,健康飲食能在短時間內改變腸道菌相,進而影響發炎反應與細胞老化速度。醫師指出,以植物為主的原型食物、少加工、低紅肉攝取的「養齡飲食」是延緩老化的關鍵之一。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所謂的「養齡飲食」或者可以從「藍區」裡找到答案。「藍區(Blue Zones)」指的是全球幾個擁有最多百歲人瑞的地區,包含日本沖繩、義大利薩丁尼亞、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半島、希臘伊卡利亞島、美國加州羅馬琳達。 雖地理環境不同,飲食文化各異,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植物為主的原型食物。蔬菜、豆類、地瓜、全穀物是日常飲食的主角,紅肉則是偶爾才出現的配角。他們喝茶,有些地區也適量飲酒,但核心始終是:天然、簡單、少加工。 除了「吃得好」,生活習慣也不可忽略。藍區居民有3個共通特徵:1.維持身體活動:不是刻意健身,而是透過日常活動,如走路、做家務、勞動。2.強調社交連結:與家人共餐、與社區互動,建立情感支持系統。3.擁有生活目標:無論是信仰、志業或興趣,都讓他們保持心理健康。 根據《Nature》的研究,飲食模式的改變在短短3天內便可顯著影響腸道微生態。研究顯示,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與多樣化的植物性食物,能增加腸道內的「益生性短鏈脂肪酸」,進而降低發炎並維持腸道健康。 相反地,高紅肉與加工食品的攝取則會增加「腐敗性短鏈脂肪酸」,影響腸道菌相與新陳代謝。換句話說,健康的飲食不僅影響生理年齡,也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 顏佐樺強調,老化無法避免,但可以決定「怎麼老」。從每一餐開始,選擇對的食物,透過科學化的檢測來掌握個人腸道健康狀況,讓時間走得更慢一點,真正實踐延緩老化的目標。

Read More

成人預防保健升級 三十歲開啟健康檢查新里程

記者張瑞惠/草屯報導 元月起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再升級,篩檢增加三十至三十九歲民眾每五年可接受一次免費健康檢查並提供健康生活衛教,衛六部草屯療養院鼓勵更多年輕族群及早掌握自身健康狀況與建立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楊晉州表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內容包括健康行為調查、身體檢查、抽血檢查、尿液檢查、衛教諮詢等;另外,在門診也提供身體組成分析儀,利用生物電阻抗原理快速檢測體重、骨骼肌重、體脂肪重、身體總水量、蛋白質重、身體質量指數、體脂肪率、腰臀圍比及基礎代謝率等健康結果,為康檢查服務更具效益,衛教諮詢會增加慢性疾病風險評估、腎病期別提示與健康餐盤均衡飲食的衛教資訊。 草療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慧玲表示,現代人許多的健康威脅,都可能是長年累積下來的,提醒自己用更積極的心態去了解身體,而不是等到疾病發生時才來改善,人人都需要生活中找到適合的運動形式;鼓勵大家每週一百五十分鐘運動可包括上下肢伸展、弓箭步、深蹲、開合跳、爬樓梯、每分鐘一百八十步頻的超慢跑、刺激湧泉穴的拉筋還陽氣功、超慢跑等簡單運動。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丁碩彥表示,民眾應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及早發現潛伏的疾病及健康危機,當身體亮起黃燈時,更要做好健康照顧,早發現潛伏的疾病及健康危機,當身體亮起黃燈時,更要做好健康照顧,藉由生活習慣的改善或治療,做自我的調整,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