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足抽血案 衛福部檢討人體研究法機制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邱泰源17日指出,台灣師範大學爆出女足教練要求選手配合研究抽血案,對此感到難過與生氣,衛福部檢討人體研究法機制,未來勢必需要強化查核,並在1個月內就社區型、非醫療院所內的人體研究抽血行為提出檢討。 邱泰源於立法院受訪指出,台師大女足抽血案中,學生的受教權與人權絕對不可以被侵犯,衛福部將啟動心理支持,並對受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及家庭提供最妥善的照顧。至於抽血檢體流向哪間醫療機構,目前仍在調查中,這起事件的主管機關是教育部,正緊密調查,衛福部將提供協助,確保事件能夠徹底查明。 邱泰源在答詢時指出,衛福部作為人體研究法等法規主管機關,針對不在醫療機構內進行的人體試驗,尤其社區研究計畫進行人體抽血採樣,確實存在檢討與改進的空間,將儘速重新檢討、亡羊補牢,力求改進。 邱泰源表示,檢討報告預計在1個月內完成,檢討內容一定會涵蓋相關的公文函釋,將主動加強行政指導,所有相關單位都應負起責任,全面改善,避免類似事件重演。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昨天發布聲明,嚴正譴責違反人體研究倫理與非法抽血行為,強調反對非專業人員執行侵入性醫療操作,抽血屬於具侵入性的醫療專業操作,並不因是否涉及疾病診斷而有性質不同,任何藉學術名義對於受試者進行侵害行為者,皆不被允許,且應受到社會與法制的共同制裁,並呼籲主管機關,應建立高風險研究預警與落實實地查核機制。

Read More

女性心臟衰竭死亡率 高男性1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在台灣,平均每23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女性心臟衰竭死亡率更高男性1成,「疲憊、失眠、吃不下」竟可能是警訊。 「只是最近比較累、吃不下、睡不好」,這些可能是心臟在求救。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張藝耀指出,女性心臟衰竭容易以疲憊、失眠、活動力下降、腹脹、腸胃不適等,看似「日常的疲勞感」的症狀出現,而這也使女性患者比男性更難被正確診斷,直到病情惡化時,才驚覺危機已逼近。 對此,亞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劉芫宏也說明,隨著年齡增長、尤其停經後,女性可能因停經後雌激素減少或妊娠相關疾病,如:產後心肌症、妊娠糖尿病等,增加日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導致其罹病風險大幅上升。 除了診斷與症狀的差異外,女性患者也可能因缺乏體力或因罹患心衰對心理造成的影響,承受更多的身體及社會的限制,導致他們延誤就醫。臨床研究也顯示,心臟衰竭女性患者在確診後的5年內死亡率高於男性達11%,反映出誤診與診斷延遲的嚴重後果。 面對心臟衰竭的威脅,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黃日新提出「黃金3原則」,盼藉此幫助高風險族群對自身狀況有所警覺: 原則1、1年有2次或2次以上因心臟衰竭而住院。 原則2、口服利尿劑6個月內增加一半以上的劑量。 原則3、對藥物的耐受性下降、治療效果不佳,服藥後仍有症狀出現。 若3項條件皆符合,則應該考慮心臟進階治療。 黃日新指出,常見心臟衰竭的治療方式以心臟移植與左心室輔助器為主,雖然臨床中女性心臟移植成功率較高,然而,平均每位患者等待心臟時長約500天,且至今仍有350位患者正在等待心臟移植。 所幸,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心臟衰竭的治療已有不同選擇,新一代的左心室輔助器體積小,更適合女性使用,研究發現,接受左心室輔助器的男性和女性在生存率、心臟移植發生率、功能狀態或患者報告的生活品質方面並沒有比較低。目前統計至2024年,已有71例患者使用左心室輔助器來延續生命。

Read More

埔里水里長者篩檢 AI判讀髖部骨鬆 502人僅21人正常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縣政府衛生局運用X光影像輔助AI判讀系統,自去年12月起在埔里與水里兩鄉鎮辦理長者骨質密度篩檢。統計至今年5月,計完成502人髖部骨鬆篩檢,篩檢結果僅21人屬正常範圍,其餘為疑似低骨量與骨質疏鬆。衛生所針對疑似低骨量及疑似骨質疏鬆民眾立即進行衛教,疑似骨質疏鬆民眾並轉介醫療院所治療。 南投縣衛生局指出,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65歲以上民眾約每7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骨質疏鬆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若未及早發現與治療,極易造成骨折,導致臥床、失能,甚至增加死亡風險。然而,骨質疏鬆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許多民眾直到跌倒骨折才驚覺骨密度已大幅下降。 為了守護長者健康,衛生局運用X光影像輔助AI判讀系統,自去年12月起在埔里鎮衛生所、水里鄉衛生所辦理長者骨質密度篩檢。受檢對象為50歲以上且經醫師評估為骨質疏鬆風險民眾,統計至今年5月,已完成502位髖部骨鬆篩檢,平均年齡64.3歲,篩檢結果僅21名屬正常範圍,僅占4%,另有340名疑似低骨量,占68%,141名疑似骨質疏鬆,占28%。 衛生局表示,接受篩檢者中,一名婦人長年熱愛登山,48歲那年因疾患進行了全子宮的摘除術,術後仍持續從事戶外活動。去年底她抱著嘗試心態接受檢查,卻意外發現自己屬於骨質疏鬆高風險群,經積極配合醫療團隊建議,透過均衡飲食、規律負重運動及衛生所開立鈣片補充,3個月後複檢顯示骨質密度已明顯改善。還有一名70多歲阿嬤長期腰痠,總以為是年紀大了的正常現象,接受AI骨質密度篩檢,結果顯示疑似嚴重骨質疏鬆,經衛生所衛教及說明,並轉診醫院骨科持續接受評估並開始注射藥物及補充鈣片,後續回診步伐已變穩。 衛生局呼籲指出,65歲以上長者、停經婦女、曾經跌倒、家族史或平常少運動者,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健保已於今年3月1日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範圍;骨質疏鬆是可以預防的,可透過均衡飲食、戶外活動、定期運動、戒菸戒酒等方式。提醒民眾留心,別讓骨鬆悄悄奪走行動自由,及早保骨,才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Read More

過熟白內障 40歲女險失明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本來只是有點模糊,沒想到最後什麼都看不到。」40歲小嫻是一名忙碌的上班族,肩負家中經濟重擔,左眼模糊長達1年多始終未就醫,最近視力惡化到幾乎看不見至眼科求診。診斷為過熟的白內障併發青光眼,病情嚴重,轉診至長安醫院眼科,彭書昱醫師接手治療。 彭書昱醫師表示,小嫻的白內障已呈現完全乳白色的過熟狀態,手術複雜度遠超一般白內障。過熟白內障因水晶體嚴重混濁,手術過程必須使用特殊染劑輔助,水晶體質地過硬,需要更高的超音波能量才能乳化,相對增加手術風險與術後恢復時間。 向健保局申請給付特殊染劑,彭書昱為小嫻順利植入人工水晶體。術後,小嫻的視力從術前的幾乎失明,在1週內迅速恢復至1.0,成果令人欣喜。彭醫師提醒,術後快速恢復與患者年輕及身體狀況良好有關,並非所有人都能如此順利。 白內障是常見老年眼疾,發生率隨年齡上升。彭書昱建議,白內障手術最佳時機為「中等成熟」階段,此時手術風險較低,術後恢復相對迅速。若延誤至過熟階段,手術更複雜,視力可能無法完全恢復。 臨床經驗中,彭醫師觀察到許多年長患者因過度拖延,導致白內障過熟才被迫手術,此時往往已行動不便,需仰賴輪椅或家屬陪同頻繁往返醫院,徒增身心負擔。

Read More

胰島素恐缺貨 藥師籲國內生產因應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全球胰島素供應正面臨短缺的風險,基層藥師協會16日呼籲政府,應及早掌握可能缺貨情況因應,以免速效型胰島素供應不足,並建議政府透過鼓勵措施,協助國內藥廠自行生產相關產品。 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團隊早在2018年就於國際期刊刺胳針指出,全球糖尿病患者正不斷增加,胰島素的數量卻不足,到了2030年可能會有一半以上的病患無法取得胰島素,近年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人數持續增加,且部分藥廠將生產重心轉向利潤更高的減肥藥,使胰島素供應量吃緊。 基層藥師協會指出,政府應及早掌握必要藥品供應情況,若同成分藥品生產執照在5張以下者,若只剩3家生產,就必須開始因應,但近年每次遇到缺藥議題,衛福部卻總是以「不缺貨」或「有替代選項」搪塞,並未積極備戰避免缺藥困境。 據指出,占市場8成左右的糖尿病的胰島素注射劑「諾和瑞諾易筆」目前供應不穩定,藥廠告知的短缺原因是有「供應問題」所以無法穩定供貨,但業者未具體說明是什麼樣的供應問題。而自去年下半年就陸續有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患者到社區藥局領藥時,被藥局告知「缺貨」,建議患者回醫院領藥。 陽明交大食安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指出,隨著全球慢性病人數增加,糖尿病相關藥品在國際上本就面臨供貨不足情況,國內應盡快盤點,如全數仰賴進口或單一製造廠商,則容易面臨限貨、缺藥窘境,應透過給付優惠、鼓勵措施等,協助國內藥廠自行生產相關產品。

Read More

室內外溫差大 恐引發心血管病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每到夏季午後,雷陣雨總是說來就來,伴隨悶熱、潮濕與突變的高溫,讓人難受。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博士在社群平台貼文表示,這樣的天氣不只是讓人不舒服,更可能帶來熱傷害、呼吸道疾病、心理壓力甚至登革熱威脅! 黃軒醫師說明: 一、高溫+高濕:熱傷害與心血管危機悄然來襲,當氣溫飆升、濕度高,汗水難以蒸發,身體無法有效散熱,熱衰竭、中暑等風險大增。特別是老人、幼童、慢性病患及戶外工作者更是高危族群。根據WHO統計,2000至2019年全球約有49萬人死於高溫影響,亞洲占了45%。 此外,劇烈的室內外溫差會造成血管收縮與擴張不平衡,可能引發心悸、頭暈、中風或心肌梗塞。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者要特別注意。 黃醫師提出預防建議:包括:一、穿輕便透氣衣物,避免烈日曝曬;多喝水,別等口渴才補充;減少正午至午後高溫時段外出。 二、雷雨攪局:呼吸道與心理健康的隱形威脅,雷陣雨會讓空氣中花粉與黴菌孢子破裂為微粒,進入肺部,誘發「雷暴哮喘」與過敏反應。過敏患者應關好門窗、使用除濕機與空氣清淨機,並提前服藥因應。 此外,雷聲與氣壓變化也可能引起焦慮、失眠與情緒波動,對原本就有心理疾病或心臟病的人,更是一大壓力。 三、潮濕積水:登革熱的孳生溫床,高溫加上反覆午後雷陣雨,是病媒蚊最愛的生長環境。氣溫25~33度且降雨頻繁,將大幅提高登革熱疫情爆發風險。黃軒強調防蚊三要訣:「巡、倒、清」——巡查積水容器、倒掉積水、清除孳生源。 四、自我防護三招,做夏日健康戰士! 1.「涼」身打扮:穿淺色、排汗衣物,做好防曬,避開中午烈日。 2.「補」水守則:每天至少2000毫升白開水,多吃蔬果,補足電解質。 3.「高」警戒雷電:避免靠近大樹、水面及金屬物品,雷雨時勿淋浴,室內拔掉電器插頭,注意自身症狀變化。 黃軒醫師提醒,雷陣雨不只是一場天氣變化,更可能是健康警訊!學會正確防禦策略,不只降溫,更能守護你的心肺與全身健康。

Read More

醫療減碳 高市首創醫療淨零小聯盟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因應氣候變遷與全球淨零排放趨勢,高雄率全國之先,由市府衛生局、環保局聯手國立清華大學,首創成立「醫療淨零小聯盟」,聯盟16日在高雄淨零學院啟動。陳其邁市長出席啟動儀式時表示,這項計畫結合高雄9家市立醫院,期盼逐步達成整體醫療產業減碳目標。 陳其邁說,醫療業占全球碳排量大約4.4%,如何讓各家醫療院所進行自願減碳,進而達到減碳目標,牽涉到非常多方法學。高雄市政府從過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到成立淨零學院、編列碳預算,相關做法在全台灣各城市都是首創,利用不同的碳權計畫進行實質減碳。 陳其邁也表示,高雄有4家大型醫療機構,如果在小聯盟練兵,包含方法學等可以獲得驗證,當然能夠逐步擴展到各大醫學中心,或台灣其他主要的醫療機構,落實執行自願減碳的計畫方案。 清華大學副校長嚴大任表示,清大在永續科技、碳管理、綠色金融與數位治理方面,可協助市立醫院建立完整碳盤查制度、推動碳權申請,以及長期串聯綠色金融與資產管理工具,強化醫療院所的節能策略與財務韌性。透過碳權主軸策略,不僅能回應中央「醫療淨零」的長期目標,更有機會替醫療院所創造附加效益,真正將「減碳行動」轉化為「永續升級」動能。 環保局長張瑞琿表示,高雄市碳排占全國20%,各部門都必須行動,環保局與清大合作透過碳權輔導計畫,盤點可能的減量,進而申請碳權,至今已啟動充電樁、內門生質能中心等申請案;在醫療部門方面,協助市立民生醫院冰水主機汰換案申請,期望年底前送件,今日,醫療小聯盟的成立是相當重要的開始,環保局也將持續協助高雄醫療產業邁向淨零。 聯盟透過專業輔導,優先推動高雄9間市立醫院進行自願減量等綠色轉型,並協助醫院申請碳權,結合綠色金融等政策,為醫療永續樹立高雄典範。

Read More

國家防疫一體行動計畫 明年上路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16日表示,行政院明年將推動為期5年、經費約20億元的「國家防疫一體聯合行動計畫」,串連各部會監控平台,整合監控環境、食品、動物、植物,降低疾病發生可能,或是盡早解決,降低社會成本。 行政院會3月曾通過推動「國家防疫一體聯合行動計畫」,並預計新設政院層級國家防疫一體政策會報,下設專案辦公室,由陳時中負責籌設成立事宜,推動行動計畫。計畫預計自明年至2030年實施,為期5年,經費包含各部會既定計畫,整體初估約20億元。 陳時中表示,計畫將翻轉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的防疫模式,改以預防為重心,透過整合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內政部等監控系統,監控環境、食品、動物、植物等,減少疾病的發生或加速解決時程,藉以降低後續社會成本;同時也會邀請國際專家協助評估計畫,讓台灣的應變措施接軌國際。 計畫f大路徑包含:1.成立政策整合框架;2.減少新興及再浮現的人畜共通疾病流行;3.減少疾病大流行風險;4.強化對食品安全風險的評估、管理及溝通;5.遏制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的大流行;6.將環境整合納入防疫一體。 對於環境監控及接軌國際的重要性,該專案也有關注,陳時中舉例指出,台灣過往曾發生烏腳病,後發現是飲用砷含量偏高井水,另外是1979年台灣曾發生米糠油中毒事件等,但在台灣爆發前,日本等多國就有類似事件,如果當時國際間溝通良好,就有提早預防可能。 他提到,食藥署2017年曾因社區藥師示警,發現降血脂藥「冠脂妥」偽藥事件,上述種種都可見系統整合重要性,才有機會提前示警。

Read More

新冠死亡攀高 臥床男併敗血症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5日公布,上週新冠門急診2萬9007人次,較前一週下降36.1%,連續5週下降,已脫離高原期,惟新冠併發重症新增114例、死亡新增32例,仍處相對高點,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南部40多歲男,住院4天即告不治。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指出,國內新冠疫情下降,上週新冠門急診就診計2萬9007人次,較前一週下降36.1%,可能受上週颱風來襲,部分縣市門診停診影響致降幅較大。 惟新冠病毒持續於社區活動,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上週新增114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32例本土死亡病例;今年累計新冠併發重症1359例、死亡284例;國內目前主流變異株為NB.1.8.1;鄰近國家中國大陸、香港及泰國疫情下降,澳洲疫情處高點,變異株皆以NB.1.8.1為主。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週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南部40多歲男子,有多重慢性病長期臥床,新冠併肺炎及敗血症死亡,未接種本季新冠疫苗,7月初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快篩陽性,後續呼吸急促、有喘鳴聲送急診,因為併發肺炎及敗血症,收治加護病房,不幸病情持續惡化,住院第4天即告不治。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由於新冠重症和死亡仍處相對高點,提醒65歲以上長者和各年齡慢性病患,如出現以下新冠8大重症警示症狀: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90mmHg、無發燒之情形下心跳>100次/分鐘,請務必就醫。 此外,兒童感染新冠則要注意,如發生發燒超過48小時、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等警示徵象,請家長盡速帶往就醫。

Read More

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 8月起增列2對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5日公布自今年8月1日起,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適用對象,增列「產後兩週內之婦女」及符合「兒童青少年肥胖定義」之類流感患者,以降低發生重症死亡風險。 有關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下稱公費藥劑)全年適用對象,疾管署經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公布之指引,以及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建議,並於今年5月14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會議諮詢專家委員意見後,將自今年8月1日起,針對孕婦經評估需及時用藥者,增列「產後兩週內之婦女」,以及肥胖之類流感患者(BMI≧30),增列「未滿18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亦可使用。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產後兩週內之婦女於生理上仍處於免疫系統尚未完全恢復的階段,感染流感後發生併發症及死亡風險都相對較高,故增列至公費藥劑之使用對象。 另肥胖者感染流感後之住院率較高且恢復狀況也較差,但原條件限定為「BMI≧30」,未能涵括兒童青少年BMI肥胖定義,本次予以明確定義。 上述兩類對象之人口數估計分別為13.5萬和36.7萬,自今年8月1日起,如有類流感症狀,經醫師評估須用藥治療者即可開立公費藥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