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安網與民間搶社工? 衛福部駁斥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6日就社安網進用社工比率低且流動率高議題指出,統計只有新北市、苗栗縣、嘉義縣、基隆市、連江縣之社工人員進用率未能達標,研判應與轄區幅員廣大,或工作挑戰性高有關,已提出偏遠加給等對策來改善。 衛福部指出,統計自113年1至12月底,強化社會安全網第2期計畫社工人力進用率87%,進入率21.8%、退出率13.9%,平均流動率17.9%,進入率高於退出率。相較於112年退出率及流動率下降,社工人力呈現持續成長且穩定趨勢。 衛福部表示,自107年推動社安網計畫以來,計增加進用社工3969人,是政府大量增加進用社工執行國家社會政策,減輕社工案量負荷以提升服務品質,僅少部分縣市因幅員廣大、工作挑戰性高或人力需求甚高,致進用率未能達標,衛福部將持續督導各縣市社工人力進用及流動情形,持續強化人力進用及久任制度。 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楊雅嵐表示,社安網社工進用率以85%為基準,據資料顯示,新北市、苗栗縣、嘉義縣、基隆市、連江縣於113年人力進用未達85%。苗栗縣、基隆市達80%,新北市、嘉義縣、連江縣則低於75%。 衛福部指出,日前已發函地方政府對於符合地域加給地區,可提供地域加給,以利社工留任。持續推動各項強化職涯發展措施,如強化社安網計畫,調整社工人員薪資、增置資深社工職位、建立年資晉階、推動社工執業安全措施、規劃辦理層級性訓練課程。 對於外界質疑社安網以高薪把社工人力從民間收回政府行政體系,將經費轉用於聘僱政府社工,衛福部表示,民間社會福利團體聘用之高風險社會工作人員缺乏公權力,無法順利協調就業、教育、醫療、警政、戶政等機關,導致執行高風險預防與介入效果受限,加上跨部門合作須透過地方政府協助,增加工作困難與複雜度。衛福部表示,社安網計畫經行政院核定後,逐年編列公務預算,非由原委託或補助民間團體經費移列,衛福部多次爭取提升補助民間社工薪資及機構團雇主負擔費用。

Read More

大腸癌早期治療 5年存活率逾9成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大腸癌為國人重要癌症死因之一。醫師提醒,要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規律且及早接受糞便潛血篩檢與大腸鏡檢查是關鍵;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238人,發生率為每10萬人38.4人,更是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平均每天有44人罹患大腸癌,且近9成的個案是發生在50歲以上的民眾;衛福部112年死因統計有6791人死於大腸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表示,大腸癌常見症狀包含糞便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或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在門診中遇到有明顯症狀病人常常都已是中晚期。 謝文斌說,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妥善治療,存活率達90%以上;若至第4期才確診,5年存活率只剩15~16%。根據歐美國家經驗,每1~2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

Read More

大網膜自體皮瓣重建乳房 重拾自信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38歲張姓婦人確診乳癌,擔心接受部分乳房切除手術後,因外觀變化影響自信而猶豫不決、延遲療程。經接受大網膜自體皮瓣重建手術,術後迅速恢復自然胸型,重新找回自信。 新竹台大分院乳房醫學中心醫師黃祥瑋表示,乳癌病人接受部分乳房切除手術後,若切除範圍超過20%,通常會有較明顯的外觀缺損或變形的後遺症。傳統游離皮瓣重建手術可能因血流供應不足,影響皮瓣存活率;大網膜自體皮瓣技術搭配先進的術中螢光影像導引技術,提升手術精準度,幫助病人獲得更佳的預後。 黃祥瑋說,大網膜具有良好的血流循環,能確保皮瓣存活,並大幅降低手術風險。手術由雙主治醫師共同執行,可顯著縮短手術時間,提高安全性,病人術後當天即可下床自由活動,加速恢復進程。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張凱行指出,為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準確,新竹台大外科團隊引進術中螢光影像導引技術,利用螢光顯影劑即時顯示皮瓣的血液循環狀況,幫助醫師準確判斷皮瓣的血流供應。透過這項技術,醫師能預測皮瓣是否有壞死的風險,減少術後併發症,確保手術結果更加理想。這項技術已在國際間廣泛應用,對於提升乳房重建的成功率有重要意義。

Read More

〈醫師專欄〉骨鬆症3高1低的預防與治療

■黃建榮 台灣骨質疏鬆症人口眾多,需要提高全民對此疾病的認識。在關注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3高」的同時;也要重視「1低」—低骨質密度,積極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2常見的疾病,簡單來說就是骨質流失,骨頭變得空洞。空洞的骨質使骨骼變得脆弱、容易斷裂,也可能因走路跌倒而骨折。 健康的骨頭有著密集的骨組織保持強韌;而骨質疏鬆症的骨頭則呈現大量空洞,間質變得脆弱。我們的骨頭會不斷進行「骨質重塑」,就像存摺一樣,有進(存骨本)也有出(骨質流失)保持平衡。但隨著年紀增長,骨本流失越多,若不注意存骨本、過度花費,就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 統計顯示,50歲以上人群中,每3人就有1人屬於骨質疏鬆症高風險群,特別是長者和停經後婦女更容易出現骨質流失。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在亞洲區位居第1、全球排名第9,顯示問題的嚴重性。 骨質疏鬆症的危害不容忽視,因骨質疏鬆症骨折的患者死亡率顯著提高:脊椎骨折死亡率增加10%,髖部骨折死亡率增加20~25%。骨折後患者可能無法自理生活,需要協助進食、洗澡,行動困難,身體衰弱,導致住進長期照護機構的機率增加。髖部骨折患者1年內死亡率高達20~24%,與乳癌患者死亡率相當。 如何知道自己可能有骨質疏鬆症?若出現「駝背、變矮、不明原因下背痛」3大警訊,可能代表骨質疏鬆症已經發生。具體檢查方法包括:頭枕部與牆面間距超過3公分,身高比年輕時縮短超過4公分,或出現骨鬆性骨折所造成的疼痛。 診斷骨質疏鬆症最準確的方法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只需5分鐘,無痛、精確。T值低於-2.5表示骨質疏鬆,介於-1~-2.5表示骨質疏少。另外,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可計算未來10年骨折風險,方便自我評估。 若確診骨質疏鬆症,單靠吃鈣片是不夠的;需配合長期藥物治療,才能降低骨折發生率。治療選擇包括促進骨生成藥物和抗骨流失藥物,根據個人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同時,平時應透過飲食、運動和日常好習慣來預防骨質疏鬆症。 建議65歲以上女性和70歲以上男性進行骨密度檢測;50歲以上者若因跌倒骨折也應檢測骨密度。若曾使用過骨質疏鬆症藥物,需持續使用才有治療效果。早期篩檢、早期治療才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帶來的危害。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宏亮男聲音沙啞 竟是聲帶長繭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一名30歲男子因為工作關係需要經常說話,原本聲音相當宏亮,近期卻發現有喉嚨疼痛、聲音沙啞及說話費力等狀況。檢查發現男子雙側聲帶結節,即俗稱聲帶長繭,轉介至復健科安排約1個月的語言治療後,嗓音明顯改善。 衛福部南投醫院語言治療師陳憶雯指出,聲帶結節常見於需要頻繁使用聲音者。正確的嗓音保健與專業治療,是改善聲帶結節的關鍵。 聲帶結節可能會出現聲音嘶啞、說話吃力等症狀,建議先接受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檢查,確定聲帶結節的大小和嚴重度。接著可和語言治療師合作,學習正確的發聲技巧,避免聲帶過度摩擦。常用方法包括頭頸部放鬆運動、嗓音功能運動、共鳴練習。若結節造成的影響嚴重,需考慮顯微手術,術後再搭配語言治療復健,預防復發。 陳憶雯也針對聲帶結節的嗓音治療提出建議。首先是調整環境與習慣,減少聲帶負擔,可使用擴音設備減少長時間大聲說話的需求;另外,也應減少說話的時長,讓聲帶有充分休息,以及降低背景噪音,避免因提高音量而對聲帶造成額外壓力。 第2是日常生活調整,應保持聲帶濕潤,每天飲用足夠的水並減少會造成聲帶脫水的飲品,如咖啡、酒精。也要避免吸菸並做好飲食管理,避免辛辣、油炸和甜食,減少胃酸逆流對聲帶的刺激。3是嗓音保健練習,定期進行頭頸部放鬆運動和腹式呼吸練習,說話時保持自然的音量和音調,避免過度用力;也要逐步增加說話時間,避免一次性過度用聲。 陳憶雯表示,對於大多數聲帶結節患者,語言治療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非侵入性選擇。早期發現和治療,加上良好的嗓音使用習慣,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如果結節情況嚴重或長期未見改善,建議與耳鼻喉科醫師和語言治療師共同討論進一步的治療選項。

Read More

針灸百會曲池 可緩解異膚炎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的慢性發炎性疾病。中醫認為,透過中藥可改善頑固型異位性皮膚炎紅疹;也有研究證實,針灸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期有緩解的作用。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目前西醫常用的藥物治療方式,為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搭配外用類固醇藥膏;嚴重者則會使用口服類固醇,甚至合併使用照光治療、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等來控制病情。 中醫雖沒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名,但根據臨床表現,可歸屬在中醫的「濕瘡」、「浸淫瘡」、「四彎風」等範疇。 研究顯示,中藥可以改善頑固型異位性皮膚炎紅疹、皮損、癢的程度及睡眠品質,減少類固醇使用。 也有研究證實,針灸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期有緩解作用,根據病症常會選取百會、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太衝、風池等穴位緩解不適,改善皮膚狀況。

Read More

機械臂置換膝關節 隔天就可下床走路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王姓男子1年前接受左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的復健過程讓他苦不堪言;之後右腳接受「羅莎,ROSA」機械手臂手術人工膝關節,術後隔天就可下床走路,把重心放在開刀那腳,也可以嘗試上下樓梯。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醫師黃立人說,「羅莎,ROSA」機械手臂手術人工膝關節,不用特別復健、不用凹腳,使用機器手臂定位精準,不用破壞肌肉、肌腱,把人工關節置放於最適中的位置,達到膝關節內外皆穩定,於伸直、彎曲時最自然的狀況。 黃立人表示,「不要小看走路」,「多走路」是術後患者的最佳復健運動,尤其是接受下肢關節、骨骼或是脊椎手術的患者。當受傷或手術後的影響,可能使患者不敢正常走路,不敢將重心完全由下肢去承重;因此過渡期有可能是藉由枴杖或助行器,在復健師或家人陪伴下嘗試正常走路;一段時間後,再試著放掉枴杖走路或上下樓梯,這段過程並不容易,卻是邁向正常生活的必需。

Read More

〈 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 〉中醫辨證巧治兒童肺炎黴漿菌感染

11歲男童反覆咳嗽約2個月,乾咳偶有黃綠痰,夜咳且有喘鳴聲,曾呼吸困難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西醫診斷為「黴漿菌感染肺炎」,現服用西藥後症狀仍反覆,經親友介紹至本院所求助中醫治療。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偏瘦;聞診:咳嗽急促。問診:乾咳、偶有帶痰黃綠色、咳慎胸悶痛緊束、長期排便偏軟、喜飲冰涼、西醫檢查肺活量差。舌診:「舌淡紅苔白膩」。脈診:「右:寸關濡、左寸澀關尺滑」。中醫證型:「肺熱脾虛、肝失疏泄」。處方思維:「潤肺益脾,清熱疏肝」。內服中藥治療且注意飲食後,上述諸症痊癒。 感染肺炎黴漿菌潛伏期約3週,常見臨床症狀,初期以類流感症狀為主,包括發燒、畏寒、頭痛、喉嚨痛、全身倦怠、肌肉痠痛;2~4天後,開始乾咳並逐漸加劇,之後可能產生黏液痰,嚴重者影響呼吸困難且血氧下降需要入院觀察治療,病程可持續3~4週才緩解。成人一般少發燒或症狀不明顯。呼吸道感染黴漿菌大約3~10%的人最後會發展成肺炎。另有25%以上的病人有咽痛、中耳炎、惡心嘔吐、肌肉節痠痛、皮膚紅疹、溶血等。此外,少數會侵犯心臟(心衰竭、心肌炎),神經系統(腦炎)。 本病多由風寒、風溫之邪從衛表口鼻犯肺,邪氣蘊結,蒸液成痰,肺失宣肅,氣血鬱滯而致。《素問‧咳論》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中醫臨床辨證上對『咳、嗽、咳嗽』三者實無區分之要,可統稱咳嗽。若「痰飲」咳嗽則多為「肺、脾」二臟,若「咳嗽上氣」則多為「肺、腎」二臟。要抓住咳與痰的特點,如咳嗽『白天甚者』乃『肺寒氣偏盛』;『夜間甚者』多為『腎虛、脾虛、痰濕或血分過熱』;『躺平更甚』者乃有『懸飲』;『劇咳』則可以考慮『疏肝』。辨痰方面,痰清稀者屬濕,黏稠者屬熱、燥;痰色白屬風、寒、濕,色黃屬熱;痰多者屬痰濕、脾腎虛,痰少者多為風寒束表或陰虛等。燥咳痰少難出,甚至無痰。 《難經‧四十九難》:「形寒飲冷則傷肺」。《靈樞‧百病始生》也提到「重寒傷肺」,且中醫認為,「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為生痰之根」。這幾句經典意指,人體感受風寒、寒濕,或飲食生冷,均可損傷肺臟。所以罹患此病之患者本身需維持良好睡眠習慣外,飲食上更需注意太甜(奶茶、拿鐵)、過酸、嗆辣食物(生的蔥、薑、蒜、辣椒、黑白胡椒)、冰涼飲料(青茶、綠茶)、橘子、柳丁、奇異果、白柚、番茄、麵食類都要避免,且適度運動加強心肺狀態,並藉由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獨特性,抽絲剝繭地探病之源,以期達到治癒之目的。(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

Read More

B肝病史 她高回音性腫瘤確診肝癌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肝臟血管瘤雖是常見的良性腫瘤,但對於有B、C型肝炎及肝硬化的病人而言,腹部超音波掃描下的血管瘤,有很高的機率可能是肝細胞癌,苗栗大千醫院指出,此時就需要進一步檢查作確認,才能早期發現並治療,也提醒肝癌高風險族群切勿輕忽追蹤檢查的重要性。 53歲的李女士本身有B型肝炎病史,但沒有規律追蹤,近日因身體不適到急診就醫,檢查發現肝功能指數異常,因此轉介肝膽腸胃科醫師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並於肝臟右側第7葉發現1個約2公分的高回音性腫瘤。 雖然高回音性腫瘤較常見於血管瘤,屬於良性病變,但因李女士有B肝病史,屬於肝癌的高危險族群,因此進一步接受腹部電腦斷層掃描,赫然發現該腫瘤呈現肝細胞癌惡性腫瘤的典型特徵,進而確診為肝癌。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德福表示,肝細胞癌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肝癌,而肝臟血管瘤是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透過電腦斷層檢查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肝細胞癌在電腦斷層中常見於動脈期明顯變亮,靜脈期與延遲期迅速變暗;而肝臟血管瘤在動脈期出現邊緣結節狀變亮,延遲期逐漸由腫瘤邊緣向腫瘤中心緩慢擴散變亮。透過電腦斷層動態影像,可有效區分兩者的差異。 由於B肝帶原者發生肝癌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許多,因此定期追蹤肝功能與影像檢查非常重要。林德福強調,至少每6個月接受1次超音波檢查與胎兒蛋白檢測。此次病人因肝指數異常而意外發現肝癌,先進行射頻燒灼術治療後,再搭配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治療,以降低肝癌復發的風險,減少肝臟持續發炎與病變的可能性。

Read More

滑世代 3C不離手!性影像受害 3成5是兒少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現今許多兒少3C不離手,若不注意恐成數位受害者。衛福部近日公布,去年性影像受害事件通報中,有364人、占3成5為兒少。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說,一旦性影像被上傳,要全面移除極為困難,因此真正有效方式還是在源頭就要做好預防,呼籲加強相關防治教育。 根據衛福部「性影像處理中心」統計,2024年全年性影像處理中心共受理1928件性影像申訴案件,受害人數達1040人,其中兒少就有364人、占35%。從年齡層來看,受害者集中在13至34歲之間,其中13至17歲有342人,占32.9%,其次為18至24歲,占32.3%。 張秀鴛表示,在3C產品普及、親子互動逐漸疏離的情況下,孩子更容易在交友軟體或遊戲平台中落入陷阱,有些孩子以為只是在「玩遊戲」,卻不知可能已陷入另一種詐騙模式。 張秀鴛指出,一旦性影像被上傳,要全面移除極為困難,包括下架影像、追查行為人等,現階段多數處置仍屬於治標非治本,真正有效方式還是在源頭就要做好預防。 她也提到,性影像不一定是自拍,也可能是偷拍而來,例如公共廁所、補習班、安親班等公共場所都是高風險區域,場所負責人應定期巡查、加強反偷拍設備,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 張秀鴛強調,不論是偷拍、轉傳,甚至只是單純觀看或儲存性影像,都已經觸法,絕不是所謂的私人行為,未來保護司也將與相關單位持續合作,加強查緝與法律教育,從源頭杜絕錯誤觀念。 針對未來如何加強保護措施,張秀鴛說,重點還是在於加強教育,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多數仍在就學,學校防治教育已入法,會跟教育部合作強化宣導工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