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超過5成 剛果再爆伊波拉疫情 已15死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非洲中部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剛果)南部再度爆發新一波伊波拉病毒疫情,官方證實目前已造成至少15人喪命,顯示疫情正迅速擴散並對當地醫療體系造成嚴重威脅。此為該國歷來第16次伊波拉疫情爆發,死亡率估計超過50%。 美聯社報導,在民主剛果首都金夏沙國家生物醫學研究院進行分析的樣本證實,這波疫情含有最致命的伊波拉病毒株。 民主剛果政府正面臨東部戰事再起並加劇的局勢,而美國削減對外援助,更使民主剛果本已相當脆弱的醫療系統更岌岌可危。 民主剛果卡賽省一名34歲孕婦成為首位確診者後,該國衛生部宣布爆發新一波伊波拉病毒疫情。這名女性上月出現出血熱症狀後被送醫,並在數小時後因多重器官衰竭過世。 民主剛果衛生部表示,這波新爆發疫情疑似導致28名有症狀者中的15人喪命,其中包含4位醫護人員。 這是民主剛果第16次爆發伊波拉病毒疫情,衛生部長康巴指出,致死率估計達53.6%,顯示情況嚴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病例很有可能會再攀升。

Read More

江祖平疑遭餵藥性侵 食藥署:管制藥品作他用即屬毒品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演員江祖平疑被餵食管制藥品而遭性侵,食藥署7日指出,管制藥品若非使用於醫藥或科學用途,依法即屬毒品,涉及刑事責任,管制藥品不得私下流通交易或贈送,切勿將處方藥提供他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日前在臉書指出,衛福部應關切的是,管制藥物為何會被作為迷藥流通,因為一般民眾根本拿不到這些藥物,包括醫師本身,沒有精神科執照也無權限開立這些藥品。食藥署指出,若有管制藥品成分產品,非屬醫藥及科學上需用,就屬於毒品,因涉及刑事責任,須由檢警調等緝毒機關據查獲事實認定後判定刑責。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治療應力性尿失禁

■陳俊銘 應力性尿失禁是許多婦女共同的困擾,根據國外調查資料顯示,約有20%的成年婦女曾有漏尿的經驗。國內雖無正式統計,但比例應相差不遠,以此估算國內應有百萬成年婦女有此困擾,只是輕重程度不同,其中大部分是屬於「應力性尿失禁」。 應力性尿失禁通常發生在多產婦及停經後的婦女,病人會因為腹壓增加,如大聲笑、打噴嚏、咳嗽或做運動時,無法隨意控制尿意,產生尿液外漏現象。有此症狀的患者,容易引起個人身心、社會問題,在生理方面可能引起濕疹、褥瘡、皮膚及尿路方面感染;日常生活會受到許多限制,就心理層面,由於外表及臭味引起不安、焦慮、喪失自信心。 應力性尿失禁可能的成因有:一、懷孕過程中骨盆底肌肉韌帶被過度伸展。二、自然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骨盆底神經傷。三、腹壓過高:例如肥胖、長期負擔沉重的勞力工作、咳嗽、便秘等。四、曾經接受廣泛性的骨盆腔手術。五、更年期及停經婦女缺乏女性荷爾蒙。六、年長婦女骨盆底肌肉韌帶老化鬆弛及尿道旁組織萎縮。七、其他原因:可能是個人體質所致。 依症狀輕重可分為三級:第一級只有在很用力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尿失禁,例如重感冒打噴嚏、咳嗽時。第二級是在一般日常活動時就會尿失禁,例如大笑、走路或運動時。第三級也是最嚴重的一級,患者只要輕微移動或靜靜地躺在床上也會出現尿失禁。 中醫治療應力性尿失禁以補氣升提為主,疏肝理氣為輔,酌加活血化瘀藥物,更年期婦女再加滋陰補腎藥物。補氣升提藥物可加強肌腱韌帶力量,讓膀胱懸吊肌腱和膀胱頸括約肌較有彈性、較有力,常用方如補中益氣湯;疏肝理氣藥有助膀胱氣化功能、膀胱括約肌較有力,常用方如柴胡疏肝湯;活血化瘀藥有助骨盆腔循環,改善肌腱韌帶萎縮,常用藥物如:丹參、赤芍、川七、川芎等。更年期婦女荷爾蒙缺乏,須加滋陰補腎藥,改善肌肉韌帶老化,常用方如:知柏地黃丸、左歸丸等。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效果更好。 穴位埋線也是改善尿失禁的好方法,透過穴位刺激可有效加強肌腱韌帶的彈性和力量,埋線後,24小時刺激穴道產生作用,可有效改善應力性尿失禁。 平時保養應控制體重勿肥胖,因肥胖易使腹壁肌肉虛弱及腹壓上升;避免食用膀胱刺激物,如酒精、咖啡;產後婦女應行凱格爾運動,加強骨盆腔、尿道肌的收縮強度。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男性荷爾蒙不足 50歲經理人累到沒性趣 更年期徵兆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開業泌尿科醫師顧芳瑜7日指出,男性也有更年期,且40歲後就可能發生,一位50歲高階經理人累到沒「性」趣檢查才發現是男性荷爾蒙分泌量降低,提醒當性慾減退、精神體力下降、情緒低落、勃起功能變差、體重增加,恐是男性更年期之徵兆。 顧芳瑜指出,男性更年期常發生於40至55歲之間,常誤認是老化或壓力過大而延誤治療;最常見患者抱怨,即使睡很久,早上起床仍感疲憊,夜間淺眠、失眠情況也十分常見,並可能伴隨性慾下降與勃起功能退化。 顧芳瑜表示,性慾減退、精神或體力下降、情緒低落、勃起功能變差、體重增加等是男性更年期的5大徵兆,若5項中出現3項以上,就應提高警覺;除了性功能與精神狀態,荷爾蒙下降也會改變外觀,如腹部脂肪堆積、肌肉量減少,甚至可能出現「女乳症」現象。 顧芳瑜指出,一名50歲左右高階主管,近年常感到下班後只想癱在沙發上,甚至在親密行為中途就不行了,患者原以為是工作壓力或年紀使然,直到失眠影響工作表現,在同事提醒下就醫,經抽血與男性更年期量表評估,確診男性荷爾蒙不足。 顧芳瑜指出,對男性更年期患者而言,日常自我保養同樣關鍵,建議規律運動、維持身體活動量,攝取雞胸肉、魚類、豆類等高蛋白食物,以及補充富含鋅、硒與維生素D食材,包含海鮮、堅果、鮭魚等,調整生活型態,有助男性平穩度過更年期。 至於額外補充睪固酮,則可能造成睪丸體積可能縮小,醫師會詳細與病患討論未來是否還有生育打算,再選擇適合之治療方式。

Read More

21世紀3大疾病-憂鬱症 非單純心情不好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遇到低潮與壓力,平時或許能靠運動、旅遊、興趣等方式來調適,但若情緒長時間低落,並伴隨煩躁、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睡眠異常、食慾不振、負面想法,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意念等,食藥署提醒民眾應留意是否已經陷入憂鬱症,應及時尋求專業協助。 食藥署指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憂鬱症列為21世紀三大疾病之一,值得我們正視。憂鬱症並非單純「心情不好」,它會影響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需要專業評估與治療,而治療方式主要有心理治療與藥品治療等兩大類。 在心理治療方面,透過專業對談,協助釐清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引導病人以更積極正面的角度面對生活經驗。在藥品治療部分,藉由調整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來改善症狀,常見成分包括fluoxetine、paroxetine、sertraline、escitalopram、duloxetine、venlafaxine及bupropion等,藥品通常需要使用數週才開始見效。 然而,有些患者擔心抗憂鬱藥會成癮而拒用,或因症狀改善而自行減藥、停藥,食藥署提醒民眾,抗憂鬱藥品不具成癮性,且必須依醫囑持續使用,才能達到治療效果。若對藥品有疑問,應隨時與醫療人員討論。 食藥署指出,在忙碌與壓力交織的生活裡,情緒低落並不代表脆弱,而是一則來自內心的警訊,提醒我們該放慢腳步,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並尋找最合適的方式來舒緩壓力或情緒。 食藥署提醒民眾,面對憂鬱,您不是一個人,藥品治療、心理治療及家人的支持都能幫助您逐步走出陰霾。

Read More

開學症候群 醫教5招收心操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開學了,仍有家長發現孩子賴床、喊肚子痛、不想上學,可能出現「開學症候群」。衛福部台中醫院身心精神科主任章秉純表示,開學前後,門診兒童出現焦慮、失眠、做惡夢、食欲不振等較平時約增1至2成,尤其小一新生最為明顯;高年級課業繁重出現焦慮,是另一類高風險族群。 章秉純說,父母應多傾聽、給予陪伴與支持,透過正確的引導與耐心,開學症候群不再是煩惱。他整理出「開學5招收心操」。 1.提前營造開學氣氛,分享假期回憶並給予關心。 2.與孩子一起檢視作業。 3.調整生活作息至正常時程。 4.限制3C使用並以身作則。 5.親子共同做好心理準備,家長須同步調整心態。 章秉純指出,小一新生因從幼兒園換到小學環境,常出現「分離焦慮症候群」,建議家長應提早帶孩子熟悉學校環境,說明何時接孩子,採取漸進式陪伴與退出,並安排放學後的小確幸,如帶孩子喜歡的娃娃、陪到公園遊玩等。若孩子症狀持續逾1個月,伴隨失眠、腸胃不適等,應尋求專業評估。 他表示,升國三、高三學生因升學壓力,或高年級課業繁重而出現焦慮,是另一類高風險族群。臨床上曾遇到五年級學生暑假補習過多,未開學就因緊張失眠求診。此時家長應陪伴傾聽、協助排解壓力,並安排適度運動、娛樂紓壓;必要時醫師會提供短期藥物輔助。 章秉純表示,家長的態度是孩子的榜樣,若孩子表現出抗拒上學的情緒,要多傾聽、給予陪伴與支持,鼓勵孩子與同儕互動、回想快樂時光,逐步恢復學習動力。透過正確的引導與耐心,開學症候群不再是煩惱,孩子也能開開心心上學。

Read More

新學期新挑戰 化解分班焦慮

記者張瑞惠∕草屯報導 9月開學季,不少孩子因「分班」而面臨新的挑戰,如同學換了、老師不同了、座位環境也變動了;這些改變可能讓孩子感到不安,甚至出現緊張、失眠、哭泣或拒學情形。專家提醒,這是孩子在面對陌生環境時的自然反應,只要透過正確引導,多數孩子都能逐漸適應。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一般精神科醫師李青樺表示,孩子在面對分班時,常會出現焦慮反應,例如抱怨肚子痛或頭痛、情緒敏感、容易哭泣或生氣,甚至特別黏著父母,對學校失去興趣或產生抗拒;他提醒這些都是孩子面對環境的自然反應,而家長的態度往往決定孩子的適應速度,因此陪伴方式格外重要,家長應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表達緊張與不安,而非急著否定或斥責;同時給予正向暗示,讓孩子理解「分班也是認識新朋友的好機會」,以期待取代恐懼;另一方面,良好生活習慣能幫助孩子維持情緒穩定與專注力,因此應在開學前調整作息、確保睡眠與均衡飲食,若觀察到孩子持續焦慮不安,則應及時與老師保持聯繫,透過家庭與學校合作,共同幫助孩子度過適應期。 草屯療養院院長丁碩彥表示,求學階段的分班雖然帶來挑戰,但同時也是孩子學習適應變化與建立人際關係的機會,父母若能以陪伴與支持取代擔憂,將能讓孩子更有信心迎接新環境,他也提醒若孩子的焦慮或情緒困擾持續影響學習與生活,家長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讓孩子的新學期在安全與關愛中順利展開。

Read More

止痛藥奧諾美將退場 國產藥接棒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以往鴉片類止痛藥「奧諾美」仰賴進口。食藥署指出,該署管制藥品製藥工廠已取得藥品許可證,原進口藥品售罄後,國產「鹽酸羥可酮速效膠囊5毫克」預計今年底接棒上市。 食藥署9月1日公告,食藥署管制藥品製藥工廠所輸入銷售的「奧諾美5毫克速效膠囊」(衛部藥輸字第026421號),變更為其所生產之「“管制藥品廠”鹽酸羥可酮速效膠囊5毫克」(衛部藥製字第061952號)。 公告中說明,健保代碼為AC61952100,健保給付價格及本廠銷售價格均為每粒新台幣13元整,將自原輸入品售罄後開始供應。 食藥署6日表示,「奧諾美5毫克速效膠囊」售罄後,開始供應販售國產自製「鹽酸羥可酮速效膠囊5毫克」管制藥品,以強化藥品供應韌性,目前該藥品供應無虞。 食藥署說,「奧諾美」屬二級管制藥,適應症包括需長期疼痛控制的中重度癌症病患,慢性中重度非癌症疼痛病患,且必須是曾接受其他鴉片類藥物治療仍無法有效控制疼痛者。根據健保資料,年用量約358萬顆。 食藥署指出,國產自製「鹽酸羥可酮速效膠囊5毫克」預計第4季供應販售;國產學名藥除生產品質符合PIC/S GMP國際標準外,也具備與原廠相同主成分、劑量與劑型,並通過生體相等性(BE)試驗,證明療效一致,目前藥品供應無虞。

Read More

<醫師專欄>兒童拇趾外翻:特色與治療原則

■李易儒 「拇趾外翻」顧名思義就是腳的第一蹠骨往內偏斜,大拇趾骨頭往外向第二趾歪斜,造成第一蹠趾關節處會明顯突出,而大腳趾擠壓到第二趾的現象。因為外觀明顯,因此在兒童骨科門診常常會有家長看到就帶小孩來檢查。與成年後發生的拇趾外翻不同的是,因為孩子的骨頭還在發育中,變形的速度往往更快。 拇趾外翻和遺傳有很大關係,家裡長輩有此病史,孩子得到的機率也會比較高。從解剖結構來看,拇趾外翻從第一與第二蹠骨的夾角(蹠骨間角)正常約9度,若超過11度即可見明顯歪斜,而蹠骨與近端趾骨的夾角(拇趾外翻角)正常不超過15度,大於20度即可視為拇趾外翻。此外,兒童還需要檢查遠端蹠骨關節角(DMAA),若出現大於15度以上的變形,表示先天關節面就有出現歪斜現象,這點與成年後出現的拇趾外翻有所不同,在影像檢查時需要特別注意。 除了骨頭結構與排列異常之外,拇趾外翻後會同時影響肌腱的排列,原本順著骨頭走向的肌腱,會因為外翻變形而偏向骨頭內側,這就好像弓弦拉著彎曲的弓,或像是把控制馬的韁繩一直拉同一邊,而不是左右邊同時用力,馬頭自然會被拉歪。長期下來,會影響孩童大腳趾的用力情況,引起肌肉痠痛或足底不適。 由於骨性結構異常合併肌腱不平衡,因此拇趾外翻一旦出現就是一輩子的事,不會自行改善,甚至可能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加重變形,即使使用坊間所謂的矯正或撐開的輔具,也只是延緩病程的進展而已。初期大部分孩童不會感到不適,有時候鞋子太緊或太窄會造成局部壓迫而紅腫疼痛,因此鞋子選擇是很重要,盡量避免穿尖頭或高跟鞋,注意楦頭寬度,以及鞋墊支撐性,才能避免疼痛不適。 美觀並不是骨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手術的要件,但若是孩子已經出現明顯變形且伴隨局部疼痛,第一蹠趾關節處長期摩擦造成皮膚增厚、紅腫甚至形成滑液囊炎(bunion),影響穿鞋、運動與日常生活,則可以考慮採取手術矯正。手術一般需要截骨矯正,把歪掉的骨頭切開重新排列,再使用金屬或生物可吸收之釘、螺絲或特殊鋼板固定。軟組織部分會切除發炎的滑液囊,再把內外側關節囊、肌腱韌帶的鬆緊做調整使其平衡。若是年紀較小的病患,截骨方式會避開生長板,也可利用導引生長的微創方式,利用螺釘抑制單側生長板,利用其生長過程逐漸矯正變形。因此手術方式沒有固定,需同時評估嚴重度、影像評估需截骨矯正的角度與部位、病患年紀、運動強度,才能討論出最適合的手術方式。手術後一般需要石膏護木或特製鞋保護一段時間,等待骨頭癒合再逐漸恢復走路與運動,通常即可恢復健康足型與活動功能,改善生活品質。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婦團:親密關係也不得強行性交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演員江祖平疑遭侵犯,婦女團體6日發布5點聲明,強調被害人面對龐大權勢壓力勇於對外揭露,以第三人稱揭露是常見求助行為,盼民眾支持不要發表歧視言語甚至網路霸凌;此次暴力侵害行為和被害人過往親密關係、交往關係、甚至其他事件言論都無關,「完美被害人」並不存在,不應以此模糊焦點及指責被害人。 江祖平於8月中旬透過社群媒體指稱,某女演員遭電視台人員侵犯、偷拍,還有其他電視台女員工遭性騷。被指控者後續稱與江祖平曾交往;江祖平則間接承認自己就是受害當事人。 對此,婦女救援基金會6日發表聲明,強調約會期間不管任何方式,違反意願趁機或強行性交行為,以及性侵害後拍攝裸照,都是犯法行為,情侶關係或任何關係都不能當成免責或合理化的藉口。 婦援會表示,約會期間違反意願的性行為、拍攝性影像,除了牽涉性侵害犯罪外,也是親密關係暴力,嚴重侵害人權的行為。 婦援會強調,被害人面對龐大權勢壓力,勇於對外揭露,需要很大勇氣,以第三人稱揭露也是常見求助的行為,請民眾對於被害人提供支持、肯定,不應對被害人發表貶抑或歧視言語,甚至是網路霸凌。 此外,婦援會指出,被害人揭露此次暴力侵害行為發生在親密關係期間,但此事件與被害人過往的親密關係、交往關係或非關此次事件的言論無關,「完美被害人」並不存在,請勿以此模糊焦點及指責被害人。 婦援會呼籲,每個人都有性自主權、身體自主權,即使是親密關係,也不能把性侵行為、未經同意拍攝裸照視為關係中合理行為,只要未經同意、強暴脅迫或趁機性行為都是犯法。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演員江祖平疑遭侵犯,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日前「不鼓勵以媒體公審方式求助」說法惹議。衛福部6日說明,用意是想提醒妥善保護並協助被害人,避免二次傷害風險。

Read More